生物学教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教学课程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1

【Key words】Animal biology; 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1-2],是培养学生动物学实验技能的重要形式,能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巩固知识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但部分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其独特教学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所以新形势迫切需要探索野外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现状,根据多年的野外实习经验,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加强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培养,切实保证野外实习教学质量[4],同时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远近点相结合

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野外实习的先决条件之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首要条件[5],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的效果非常重要[6]。

实习基地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习候选地的典型性、持续性与经济高效原则。首先,具有典型性原则,候选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系和生物种的储源地,具备丰富动物资源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学生对于海滨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及采集、鉴定和保护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都能得到实习[7]。能满足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需要[8]。其次要具备持续性原则,使实习可随时进行,实现常态化,实习基地建成后便于长期合作。同时,共建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时还要兼顾节约成本的原则,如交通便捷、食宿及医疗条件便利。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符合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经济高效的原则。

我校自2009年起与广东湛江雷州国家级白碟贝保护区签订了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此地离学校较远,往返也只需要2天时间,并且提供住宿。另一实习点在湛江南三岛陈村(学院的养殖基地),距学校1小时车程,当天可以返回。近处实习,花费少,学生的吃、住、行等管理方便。这两个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地方。我校的学生2009年自后都到此进行野外实习,并已与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关系,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 编制实习指导书和培训指导老师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要求针对性强、地域性强和实用性强。良好的实习指导书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动物学野外实习效果实现的根本保障。余勉余编著的《广东省潮间带生物调查报告》偏重于广东珠三角一带[9],王友松编著的《南鹿列岛海滨生物实习指导》偏重于浙江地区[10],这两本书对于动物野外实习参考价值较大,但实用性不强。目前没有一本现成的、普遍适用湛江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对实习带来不便。因此,根据当地动物地理分布类群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本地区使用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所以,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把自然地理概况、动物栖息地的观察、实习的基本方法,把历年采集的动物标本分类整理,把常见的动物的名称及简要识别特征编入实习指导,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要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11],以提高他们的指导技能。通过培训,使指导教师明确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和实习过程,了解实习基地的地貌等基本情况,熟悉实习基地动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动物标本采集、制作和分类鉴定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培训节约了师资,解决了野外实习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了实习效果。

3 改进实习方法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参观实习是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的延伸,是集中野外实习的良好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12]。我校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九间陈列室,共陈列珍贵的水生生物标本近3000种。

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撰写毕业论文等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进行了改革。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将野外实习和部分同学的毕业论文、老师的科研项目、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带动野外实习教学的方式,即指导教师设计小课题,学生围绕小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2

微生物学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对于微生物学整个学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比较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本科阶段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内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种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对于学好该门课至关重要。例如如何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细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琐碎,很多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讲述,教师以为讲清楚了,学生也认为已经听明白了,但当学生面对考试或者实验时,才感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和课程安排,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很难讲清讲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1.2在“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零散和抽象,学生对于《微生物学》的内容感到陌生和难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不会学习,学了不会,不会更不想学”这个恶性循环,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到考试前突击,考完以后全部还给老师,意识不到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3教学体系上的分离

教学上理论课程和实验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互相脱节,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统一与协调,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学生也很难将两个环节进行相互结合,在后续的专业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中遇到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时候显得很茫然,缺乏对学习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理论课堂的创新与充实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沿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该教材难易程度适中,涵盖面广,但对于大二刚刚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学生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备课,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绪论这一章时,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引入,介绍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而来,微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可以为人类所利用;同时,再以当前的新闻热点“埃博拉病毒”为例,介绍微生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以上两个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微生物的兴趣,学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所善加利用。

2.2实践环节的有机整合

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都是微观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将这些知识讲明白讲透彻,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来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经过几次的分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往往是各上各的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较差。目前我院将理论和实验整合成为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调整原有教学大纲中实验中各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与理论课程进行紧密配合。例如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同时进行“细菌的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这一实验,通过课堂和实验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观察到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而且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相互印证,不是依赖机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2.3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往的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以微生物为主题,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分组,按照所选择题目查阅资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报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围绕“埃博拉病毒”进行小型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互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仅明确了病毒的概念:“严格寄生于活细胞,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识。另外,在学期中期,当学生对于微生物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以后,给学生划定方向,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相关最新进展,并提交小型综述。有的学生选择了“超级细菌的抗药性从何而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的撰写,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微生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而产生抗药性,而且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弊端。这些教学活动经过近两届学生的实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查阅文献、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毕业实践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希望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条件与发酵生产”时,结合本地实际,以亚洲最大的洁霉素生产企业—南阳普康集团为例,向学生讲授我们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来的,并聘请厂方工程师向学生授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对学习微生物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学生们普遍反映微生物课是一门听得下去、学得进去的课程。

3.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62-01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和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直也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体系中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求,依据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笔者结合在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的实践,对微生物学的教学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根据对象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要施教的主动者,他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目的是要解惑,故首先得对他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供其所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也能圆满的完成。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般公立院校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基础差,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高考成绩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基础学科比较薄弱,比如英语,数学等。

2.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由于独立学院学费比较昂贵,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周六周日寒暑假外出打工挣钱,他们更注重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院举行的各项活动。

3.自卑感较强,因为入校分数较低,跟同龄人相比,特别是在学习上有很强的自卑感,另外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他们对自己的学校也缺乏信心,对未来就业甚是担忧。

(二)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2],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3]。依据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材就特别重要。本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要是侧重培养“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虽然选择的是何国庆等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教材,也没有整本书的内容全部讲解,像其中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章节,理论性较强,与后续课程关联不大,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予讲解。微生物的发酵食品等章节考虑到与其它课程的重复,不做重点讲解,而是选择贯穿于各类微生物的章节中讲解。

另外,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用肉眼看不见,种类繁多,所以微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且抽象,更因其涉及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因此微生物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单单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时常关注时事新闻,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查阅专业文献以及浏览生物谷,食品伙伴网等一些网站,想尽办法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微生物学是真实存在的并富有活力的一门学科,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

二、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教学手段

微生物必须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传统的板书很难让学生理解,空洞的微生物无处不在等话语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放映大量的图片,比如发霉的面包,显微镜下霉菌等等,让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播放一些视屏,比如蕈菌的繁殖过程等,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使微小的物体变大,学生更易接受。不仅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比较的知识点,比如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落的不同,让学生自主去查阅资料图片,然后上台进行讲解交流,这样他们知识记得更牢固,也引导他们慢慢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课程,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操作体系,如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分离等这些基本的操作。由于独立学院一般建校较晚,实验室建设也不太完善,设备不全,师资力量不齐全,可开设的实验也不多。一般院校的实验都是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学生依葫芦画瓢的验证实验即可。笔者选择让学生参与到准备实验当中,让学生配培养基,溶液,接种等,首先让他们把这些基本的操作掌握,另根据有限的实验条件选择比如测量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等综合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查阅文献,最后自主实验,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其中,很多学生还主动要求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适当的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例如大三学生去武汉远大豆制品厂参观实习就收到良好的效果,该厂生产的污水并没有直接排掉,而是建成沼气池利用微生物发酵供热,通过实地参观并讲解让学生对书上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的内容理解的更透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他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4,5]。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独立院校微生物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积极探索一些适合自身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本校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德之.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9(11):8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沈萍,彭珍荣.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931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病原生物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1 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由于护理专业是护理职业学院的主打专业,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学院型”教学思想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目前该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不够准确。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科的系统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生源特点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2)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目前多数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选用供全国高等专科院校规划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与医疗专业类同,教学内容只是根据计划课时进行简单的删减,压缩,未能较好地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

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目标和基本思路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医疗、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科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为基本内容,以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确立和实现各专业学生的课程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立适合专业特色的本课程教学体系。

2.1突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各专业教育中的特色

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和开出效果,加强技能性训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内教学基地体系,满足学生专业技能集中训练的要求;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意识,

2.2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知识传授为主线,建立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培养学生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体现社区心身疾病预防”为原则,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2.3建立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要突出专业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本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意识,确定该课程所学知识够用、适用、实用为度的教学内容,调整和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重点的选择教学,对重复、陈旧的知识予以删除;对某些叙述性强,学生能看同的内容,可安排为自学;对使用性不强的重理论性的内容少讲。

2.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少,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与各专业有关的实践教学时数,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近于3:2,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结合。

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方案

3.1明确课程定位,重建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本位向着态度、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并重的定位转变,教师应树立以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技术应用、管理和综合素质良好的护生、护理人才为目标,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案。通过讲座、媒体、进修、培训等方法和手段,使教师明确本课程定位,重建教学理念。

3.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临床岗位技能需求为根本,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主编并出版供护理专业教学使用的全国高等护理院校“十二五”规划(或创新)教材,《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目前护理院校护理专业本课程教学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本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主要是免疫基础部分)、内容零乱繁杂(主要是细菌学各论部分),加之护理专业学生的文科生和女性比例高,理科知识相对欠缺。因此,教学中应灵活运用PBL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实验实习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网站,开辟在线答疑栏目,最大限度帮助学生自学。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由于本课程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临床医学和临床护理知识不足,人文社科知识贫乏。然而,高素质的护理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断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受“应试教育”的干扰,本课程教学评价常以课堂质量评价为主,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构建融知识、技能评价于一体、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有力措施。

4 结语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护理岗位对本课程的特殊要求,以及国内护理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材与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是全面提高护理专业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措施,但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本课程专业教师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付出艰辛的劳动。

参考文献

[1]王磊.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247-8.

[2]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3]王宇平.单招高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1):72-3.

[4]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9.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4-03

双语教学是在保证母语教学的基础上,为了适合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采取双语式教学,科目一般是指非外语专业的。最近几年,教育部以及国家其他相关部门,在关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明确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要求,要求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创造环境来支持我们用外语来实现教学。对于平日的公共课、专业课以及专业选修课,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更要根据学科和大纲的知识内容安排,合理的使用外语教学。于此同时,外语环境的构建更是考验着我们教育者。针对于一些高端技术领域的学科,我们更是要争取尽快的与国际接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外语教学课程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基本上可以达到15%左右的水准。双语教学是当代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迎接世界大环境挑战的必然趋势,近些年的热门程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自己添加了更多的责任。

进入21世纪,我们也正式步入了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分子生物学》俨然是生命科学的脊梁骨,也是平日课堂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作为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分子生物学》已经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环节,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其实已经有很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双语教学来讲授《分子生物学》,收到的效果还算理想,大概的教学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英文式教学;第二种是用英文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大致相等;第三种,就是还是要用英文教材,但是授课的模式还是保持全中文讲授。我们将这三种模式概况的称为“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式”。这种双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也可以通过学习更快更好的与世界接轨。由此,我们看到了《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青海大学校级三类立项建设课程,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青海大学“211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从2006年开始,探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2007年底,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对青海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两次结果用/号分开。

一、调查方法

参照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采取集中发放问卷、即发、即答、即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对青海大学2005、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的6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56份,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达96.4%。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评价

66.7%/57.7%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必要,同时75.0%/57.7%比较支持双语教学,这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方式认可程度较高。但随着双语教学方式的逐渐开展,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支持率有所下降,表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淡化,更加注重课程知识的获得。但学生从一开始的小部分反对双语教学到支持(4.2/0.0),表明双语教学需循序渐进的开展。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全听懂双语教学内容,而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听课效果一般,而且比例有所增加,这表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有不同的需求,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比较可行,但“沉浸式”尚不可行。

45.8%/37.5%的学生还是认可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认为是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在听课状态上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量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比我们的传统汉语教学好,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集中力,而且发展趋势也相对平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水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熟悉专业词汇(54.2%/83.3%,有升高趋势)和提高专业外语水平(54.2%/76.9%,有升高趋势)等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提高专业课学习兴趣(4.2%/15.4%,有升高趋势)、掌握前沿学科知识(16.7%/42.3%,有升高趋势)、开阔国际视野(29.2%/34.6%,有升高趋势)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45.8%/76.0%的学生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合适,主要原因是将纯外文改为中文教材,同时提供外文资料的方式,学生接受更为容易。62.5%/73.1%的学生认为目前采用的教学课件合理,79.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对象,81.5%/73.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质量满意。这一结果表明,鉴于授课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多年的教学积累,学生对双语教学质量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对教师的要求也逐年增高。

(四)学生对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的分析

生物学教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生物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6-02

微生物学如今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类大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1]。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紧密跟踪国际最新前沿,选用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及研究工具书,从教材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本文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国内微生物课程有关的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和功能、营养、生长与控制等[2]。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确定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第二版)这本书作为教材。这本书章节分类明确,内容全面,措辞严谨,重点、难点突出,且有助于内容选择和安排,因此可较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此外,由Pearson Education Inc.出版、Michael T. Madigan等编写的《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13ed》一书,则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该参考书信息量十分丰富全面,知识概念严谨,而且有诸多国内其他同类教材所不具备的彩图多幅,展现了微生物学的诱人前景,引导学生投身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良工具书。

(二)优化重点,避免重复

在教学中,应根据选定教材的特点和各个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不同章节的学时数。对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尽量少讲或者不讲,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课程中涉及的部分内容可以不讲,以便重点突出的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微生物包含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三类,在讲到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一章,由于同期开设的《细胞生物学》课程详细介绍了真核细胞结构,所以在微生物学课程重点讲述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结构只讲代表性微生物如酵母、霉菌的细胞形态。再如讲到微生物的代谢一章,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会讲到通用的生物代谢途径,如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的合成途径,这些生化代谢在微生物学课程里就不重复介绍了,而重点介绍各种在微生物中独具或占主导地位的分解或合成途径,解释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引导出各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产品。还比如,讲到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和微生物与基因工程这两章,由于这两章内容实际应是《基因工程原理》和《基因表达调控》课程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本课程中也不宜作过细的介绍,而应该重点描述微生物在基因工程研究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基因工程的发生发展是离不开微生物的。在讲基因表达调控时,应重点放在原核微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突出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和重点。

(三)科学安排

绪论是第一章,万事开头难,先讲好绪论十分关键。绪论概述了微生物的定义、发展历程、对人类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等内容。讲授中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介绍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关键人物以及微生物在各个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介绍列文虎克给英女王看显微镜的故事、巴斯德研究蚕病和制备疫苗的故事以及柯赫、弗莱明的主要贡献等内容,使学生在理解微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同时,直观的感受前人认真观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人类目前仍然面对着多种细菌和病毒为病原体的传染病威胁,另外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沼气氢气等新能源的开发问题,也都与微生物密切相关。阐述以上内容,可使学生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相关性以及人类认识并改造微生物进而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坚定的目标,积极投入到之后的微生物学课程学习中。

绪论之后进入微生物学各专题的分章介绍,根据讲授内容的丰富程度、知识难易程度,应该有学时分配上的差异。结构与功能、代谢、生长与控制、病毒、生态进化和物种多样性这几章,描述性内容较多,概念名词丰富,应采用图片和动画插放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记忆;遗传、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这三章,涉及到较多分子遗传学的知识,且与其他章节的衔接性不大,讲授时应该与教材上的章节排列顺序有所区别。例如,可以将这三章内容放在进化和物种多样性一章结束后再讲,这样会使知识衔接更好,同时也使学习的难易程度由容易逐渐过渡到难,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客观规律。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

微生物学课程涉及大量微生物形态和结构的介绍,以及较复杂的代谢反应流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文字讲授为主,辅以十分有限且质量较差的图片资料,教学效果不理想[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把抽象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这一直观、准确、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在扩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避免乏味的照本宣科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课后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大优势是电子教案可以瞬时拷贝,这个优点可促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以免发生因做笔记而漏听或漏记了上课内容的情形。而且现成的教案相比学生自行记录的笔记内容而言,有知识的准确率高和字体的清晰度好等优点。因此,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突出学生的人本效应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课堂讨论

为了克服学生上课开小差不专心听讲的常见缺点,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并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可安排数次短时间的讨论。因为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活跃的听力和口语交流,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的形式是由老师课前布置习题,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之后,根据回答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在下一次课的开始将作业题的几个不同答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然后最后由教师对正确答案进行讲解。课后学生们反映这种上课形式好,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将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在计算最终成绩时,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指考试的卷面成绩,平时成绩里面,平时作业占50分,学习交流(包括课堂问答、个别交流、参与讨论)占30分,课程学习笔记20分。通过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成绩评定更为客观准确,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学习的综合素质。

(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于课堂,提升个人素质

笔者在讲授微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课余时间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因此对当前微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领头学科,其科学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引入到课堂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可以使青年学生及时了解知识的更新程度和全面、重要程度,对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学习甚至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在讲授细菌S层的结构时,结合自己分离菌株的电镜照片、相关功能基因克隆以及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使学生对该结构的重要性和在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在讲授氨基酸的合成代谢时,结合自身研究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植物的生化分析,了解各种氨基酸合成和运输过程,以及它们在微生物体内的代谢路径;讲授微生物的多样性时,引入笔者研究过的沼气池样本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明确这类古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所起的重要生物学功能。除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外,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不可忽视。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还要做到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正确想法和思想上的困惑,鼓励学生热爱学习,酿造和培育大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生动活泼、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当前世界已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快、信息量大。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对大学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自身创新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时代需要,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实际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复兴的机遇、挑战和趋势[J].微生物学报,2010,50(1):1-6.

[2]高明华,张志琰,樊庆德,徐春光,李艳.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76-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