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1

关键词: 物权 矿产能源 制度

一、明确界定能源与矿产能源

(一)能源的涵义和内容

1、能源的涵义

能源可简单地理解为含有能量的资源。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对能源的解释为“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风力等”。此外在各种有关能源的书籍中还有其他的表述,例如“能量是指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凡是能直接或者经过转换而获得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通称为能源”。“能源是可以从其中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不论何种表述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即能源就是能量的来源,是提供能量的资源,这些来源或资源,要么来自物质,要么是来自物质的运动,前者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又称化石燃料),后者如水流、风流、海浪、潮汐等。

2、能源的内容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自然资源本身就拥有某种形式的能量,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能量形式,这种自然资源显然就是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需要或为便于运输和使用,常将上述能源经过一定的加工、转换使之成为更符合使用要求的能量来源,如煤气、电力、焦炭、蒸汽、沼气、氢能等,它们也称为能源,因为它们同样能为人们提供所需的能量。

(二)矿产能源涵义

由于矿产资源与能源二者在内容及范围上有一定的交叉,比如矿产资源的分类中有一类是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重要能源是以矿产形式存在并表现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认为“能源是矿产资源的分支,矿产资源包括能源”。因为能源的内涵与外沿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能源领域的电能、太阳能等,这些都是迥异与矿产资源而为能源所特有的。通过对能源的含义的界定,从而可以看出所谓矿产是指地壳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矿物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三大矿产,是当今社会发展生存的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因此人们通常把这些矿产称作能源矿产,把这类能源称作矿产能源。

二、矿产能源的物权属性――以矿业权为例

(一)物权法上关于矿业权的规定

我国物权法明确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权以及它所派生的矿业权不但具有物权的基本属性,同时又具有传统物权不同的特征,这一属性是完善矿业权制度的重要前提。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45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无线电频谱资源、国防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同时还把探矿权和采矿权(合称矿业权)定位于用益物权,这一原则性、衔接性规定,间接的对矿产能源利用的权利有了法律上的准入性。我国矿产资源属国家自物权,权利主体和权利代表均是唯一的,任何部门和地方政府只能依法律规定或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授权,才能正当行使其权利;由于矿产资源的珍贵、有限、一次性使用耗竭,决定了其所有权的重要性和权利行使的严格、严谨与严密性;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和勘查开发的明显,决定了国家资源所有权对矿业权的高度依赖,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整个矿产资源所有权权利和利益的实现,是一个由勘查到开采、由未知到已知的不间断的过程,决定了所有权行使上的连续性和诸多不同特征的探矿、采矿两大阶段;以及与土地、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性等。

(二)以公法和私法调整规制好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业权的关系,是完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及矿业权制度的核心问题

1、矿业权的自物权属性

矿产资源国家自物权,总体而言是受公法规制,矿业权则主要受私法规制。公法是以权力为本位的,规范处于隶属地位的主体之间的权力服从关系,集中体现公权力对社会的干预;而私权则以权利为本位,规范处于平等地位的私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私人之间的自由意志。前者运行主要靠行政权力,后者则主要靠市场机制。前者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合理和保障,后者则是在公权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权利的保障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矿业权市场上,矿业权人是民事主体,而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则是兼有行政管理身份的“特殊民事主体”。上述不同,二者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兼顾二者利益,寻找最佳平衡点,是矿业立法、矿业权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矿业物权的私权属性

在此,既然已经明确了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就是说矿业权人享有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对于其权利客体―矿产地进行独立找矿、勘查、开采,并且可以对第三人转让权利并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妨碍。在传统民法上的物权是典型的私权,以私法自治为主要的宗旨,公权干预极少。令人费解的是,矿业权不是典型的私权,而是公法化的私权,是准物权,它具有双重性。因为,矿业权的客体――矿产资源的特性决定其具有鲜明的公法干预倾向,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业权涉及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在矿业权的取得、转让、处分等诸多方面被加上公法上的义务,矿业权的出让必须通过行政许可,是要式法律行为,许多矿业权纠纷(主要是矿业权授予许可的纠纷)都要通过行政诉讼途径来解决,并非全都是通过民事诉讼机制来解决。是矿业权出让后,就应该依据物权的性质进行管理,主要以私法来调节,受市场规律控制,在履行完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后,国家要保证矿业权持有人的独有权,任何人不能随便干涉。

三、社会主义国家有建立完善矿产能源制度的必要

物权法规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时至今日,矿产能源制度在我国目前尚属于缺位状态。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我国开始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可流转不动产物权制度。这为矿产及整个资源立法创设了样板。虽然《矿产资源法》的修改主要是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对矿产资源规范体系。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与世界各国矿产立法接轨,确立了可交易的矿业权。然而,这部法律仍然是一部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思想的立法,其目的仍是为了维护和保障矿产资源的管理秩序,它还不是一部确认权利、限制权利、规范权利行使为内容的法律。没有统一的对矿产能源做统一勘探、开采等一系列的制度来归置。单个的能源法律法规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不仅有立法直接规定的,还有其他行政部门的规章,整个矿产能源管理缺乏稳定性,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了管理混乱,多头管理,找不到一个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因此造成有些资源的浪费和增加了当事人处理矿产能源问题的难度。矿产能源利用权是具有强烈社会性的私法,以物权法的思路定位和规范矿业权,建立以物权规范为基础,由经济行政法和环境法为辅的规范体系,是矿产资源法的理想模式。因此,建立完善矿产能源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实行国家对矿产能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矿业权是物权范围内的用益物权,它以权利为客体;一般用益物权并不消耗标的物自身,但是矿业权自然灭失后,矿产资源所有权也不复存在;矿业权不是一种单纯的私权,而是带有强烈公权色彩的私权,因而其权利的取得、行使和终止不仅要受到私法的规制而且还要受到公法规制。它权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要受到公法和私法双重规则的限制。由于矿产资源的单一国家所有制,决定了对其应当实行自上而下的主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以确保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保障。以矿产能源为代表的矿业权是一种私权,而所谓私权,就是自然人、法人乃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和兼具财产与人身属性的权利如知识产权。对于矿业权来说,其内容并不涉及任何价格和身份利益,是一种纯粹的财产权。

(二)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对能源矿产企业的临时征收权

国家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如战争发生,战备储备,国际矿业市场形势巨变等,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征收征用征购和依法给予补偿的原则,征购矿业权或让矿业权人按定向要求把矿业权转让给大的优势企业。相对于政策,法律更具权威性、持久性,而且政策必须符合法律、服从法律。不可因随意调整政策而剥夺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这条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关系矿业权人权益,关系和谐矿业建设的条款内容似应进一步修改,应强调国家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法定的程序和补偿原则征收(购)矿业权或让其向定向企业转让。前提是要对“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及“法定的程序和补偿原则”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三)矿产能源制度首先在矿业权市场准入机制上应严格规范,只要有不符合矿产能源资质要求的单位,应一律禁止取得和经营该权能。同时明确规定禁止各级政府及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直接或变相经营矿产能源的权利;对地质勘查基金的性质和运作方式等也应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重视和加强矿产能源方面民事权利的设计,增加矿产能源权利保障实现的具体条款和内容,解决以行政处罚代替民事赔偿问题。

(四)保障能源矿产的物权法律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非法采矿情况比较严重,而得不到有效根治,比如小煤窑非法开采,不仅安全事故频出,而且不利于整个矿产能源的统一利用,这根本性原因是单纯依靠行政权力管理矿业开发,不重视民众特别是矿业权人参与管理,不重视矿产能源权利保障。制定统一稳定的矿产能源制度是解决乱开乱采规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以往的《矿产资源法》修改稿笼统提到矿业权排他性和国家保护合法矿业权不受侵犯,保障勘查区和矿区生产、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但受到侵害、影响和破坏怎么办?要不要赔偿?如何赔偿?却没有提出相应的办法和规定。至于国家工作人员渎职,违法侵害矿业权人合法权益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也只是追究行政处分和法律责任,而没有政府经济赔偿的条款内容。我国《物权法》第120条规定: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该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战略性等特点决定了矿产能源制度制定的价值取向,既要保护矿产能源权人的利益,同时又要兼顾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要通过统一规划、许可使用、严格监督管理,实现合理开发利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业,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打天下;政府及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不等同于国家司法机构;行政权力不能替代司法仲裁;行政处罚也不可代替民事赔偿。既要政治,也要法治和民治。尤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下,急需矿产能源制度来规范一些市场不规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素逸、高伟编著.《能源概论》.高教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1页.

[2]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第374页.

[3]张新涛.《矿产资源与能源文献综述》.2008-12-25.中国法律门户网.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2

【关键词】专业知识;法律;能力

引 言

2011年10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标志着资源勘查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该纲要要求加强基础地质成矿理论研究,研发和推广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查明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立足国内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对地质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也是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对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固体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这一历史重任。为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的新目标,首先要从提高自身能力着眼,强化自身素质的培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全力推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矿产勘查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矿产勘查主要目的: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须的地质资料,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进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之需要。主要任务:①运用地质、物化探、遥感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寻求并评价固体矿产资源;②对固体矿产资源所处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③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研究。任务即艰巨又复杂又艰辛又艰苦。

当前地质工作正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综合、从二维向三维的模式转变。找矿工作已远不像以往那样简单,露头矿、浅表矿越来越少,难识别难利用矿越来越多,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找矿方向逐渐向困难地区推进,找矿深度逐渐深部找矿阶段,地质找矿工作复杂性日益加大,找矿目标更加隐蔽、复杂、多变。这些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地质技术人员,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①掌握矿产资源勘查专业的基本知识。如:《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学与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勘查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国土资源调查方法》、《地球物理勘探》、《矿石学与矿相学》、《矿床学》、《成矿学预测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产开发学》、掌握矿产勘查技术规范等。②由于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遥感地质矿产勘查示范系统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为地质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可为矿产资源调查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对高寒、荒漠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应将充分利用这先进技术,实践于区域地质填图中,地质矿产调查中等方面,为大区域的地质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2)要掌握一定的测量、采矿、水文等专业基础知识。

矿产勘查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基础技术型工作,而且还于其它专业密切相连。如:测量、采矿、水文、钻探等专业。为此,地质技术人员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GPS 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学》、《地形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采矿学基础》、《水文地质学》、《矿产开发学》、《矿产经济与管理》、《钻探基础》等专业知识。随着找矿突破的难度加大,资源勘查行业,更需要先进地质科学的强有力的支撑,更需要相关专业新理论的支持,更需要资源勘查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提升,只有加强资源勘查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例如: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是测量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变革。而对地质资源勘查行业也带来了变革。矿产勘查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应正确使用先进仪器。要熟练掌握手持式GPS接收仪等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及检查校正和保养。能够针对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地质工程项目,采取相应的施测技术方案及作业措施。达到提高测量精度,减少误差,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设计、矿山采矿技术设计、水文地质技术设计、钻探工程技术设计等。要多与测量、采矿、水文、钻探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相互协助,共同提高。共同倾力完成矿产勘查项目。

2.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本知识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重要规范性文件、地质矿产勘查规范等共同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地质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从事地质活动提供了基本准则。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要学习及掌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小型露天采石安全生产暂行规定》、《尾矿库监督管理规范》、《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安全生产安全许可证条例》、《职业病防治法》,还有与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3.应具备一定的施工项目管理能力。

进入21世纪,地勘行业固有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地勘行业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落实找矿新机制,是顺利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吸收社会投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此,地质技术人员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立足本岗位,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师》、《施工项目管理概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矿产勘查地质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考取国家注册师资格及继续深造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知识面、理论层次。为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努力打造既有地质专业理论,又会施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素质是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生理特征。包括大脑、器官和精神系统。广义的素质则延伸至思想、文化、智力、能力、性格、兴趣和风度等多方面。而本文所指的基本素质,是指地质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但它绝不是先天就有的素质,而是指立志在地质艰苦行业中干一番事业的人,只有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域积累,才能在突破找矿上,有所进步、有所成就。

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无数事实将证明之价值、能量。地质矿产行业应把培育人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常太化的任务去做,才有成效。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素质,就是增强地质矿产事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瑞江、李成友.论找矿突破中的科技引领作用[J]地质通报. 2013年4月。

[2]毛义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3

段焕娥1 李志刚2

(1.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系,兰州,730070;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设河西生态的关键地带。在分析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以加快城镇化,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镇的生态贡献度为主旨,提出了城镇快速、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

绿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du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自东向西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4县,总面积13.2万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地带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主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西部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热点及难点,而如何尽快提高上游城镇的发展水平,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减轻生态压力,则是从源头上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镇发展的现状评价

1.1城镇化比率较高,但城镇发展缺乏二、三产业强有力的驱动

2002年,4个县人口城镇化比率分别为,阿克塞72..38%,肃北45.31%,肃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县较甘肃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个百分点外,阿克塞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甘肃省的3倍,肃北县接近2倍。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一方面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附加价值低,工业生产对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的拉动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肃北、肃南3县的高城镇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基数小,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占城镇人口较大比重,实际上二、三产业就业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因而城镇的发展仍然亟待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支撑和驱动。

1.2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极不均衡

4个民族自治县现有4个县城镇,8个非县城建制镇,与县域人口规模比较,城镇数量不少,但行政区域分配极不均衡。天祝县0.71万km2面积上有8个建制镇,基本形成了以华藏寺 (县城)为核心,以G312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的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县域一级轴带,和以华(藏寺)——天(堂寺)公路为主轴的华藏寺——石门镇——炭山岭镇县域二级轴带,但县城华藏寺2002年人口还不足2万人。其他3县基本上都是以县城为单一中心的极核式空间结构,县城以外的村镇区位条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没有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的拉动,很长时期内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肃北县北部的马鬃山镇则因与县城跨度遥远,无论劳动地域分工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都与县域内其他区域相对独立。因此,城镇的凝聚和辐射作用都很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

1.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差

全区除天祝县G312沿线和阿克塞红柳湾(G215)有交通干线联系外,其他城镇都偏离河西走廊交通主干线,且距离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中心城市较远,缺乏外部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内部则由于投资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除阿克塞红柳湾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外,其他城镇的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后,文教、卫生等社会设施紧张,城镇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极为有限。

1.4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景设计,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首先是对城镇的规模和职能分工认识不够明确,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无论城镇数量多少,都存在对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缺乏科学预测,城镇产业重点确定缺乏有效的设计等问题,城镇经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少数企业命运之上。其次,没有充分挖掘自治县之间及与周边地区联系等外部动力,4个县无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级市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县城与地级市在规模、产业、区位条件方面的差异使这种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县彼此之间和与甘肃中东部地区以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缺乏资源共享、协作开发方面的联动机制,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2.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1地方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 资源丰富,空间组合较好是本区最为突出的优势,天祝煤矿,肃北南、北山区矿产资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炭山岭镇、马鬃山镇、党城湾和红柳湾的发展,天祝“小三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直接促成了石门镇的城镇建制与发展。

2.2生态移民 位居祁连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一方面要为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构筑平台,另一方面则具有安置生态移民,加快人口城镇化,从而减轻广大山区和草场的生态压力,增强河西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各个城镇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态移民,阿克塞红柳湾则直接是由于生态移民发展起来的。现在,随着西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镇人口规模将逐步扩大。

2.3跨区域交通、交流带动 兰新铁路、G312等交通干线等级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华藏寺、打柴沟、安远镇、马鬃山等城镇的发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带动。

2.4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农村人口转移 农业人口城镇化是小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本区农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规模扩大,如肃北县72%、阿克塞县82% 的农牧民在县城定居,并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商贸、餐饮等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3.城镇发展的策略选择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区城镇的发展担负着发展本地经济和呵护整个河西地区生态安全的双重任务。因此,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区域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的平台,从而吸引人口和产业集中,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制。

3.1基本稳定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前已提到,与区域人口规模比较,河西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城镇数量并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扩大县城镇的规模,形成县域经济凝聚中心和辐射源。在天祝县要扩大G312沿线城镇规模,强化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一级轴带,扩大石门镇规模,积极探索炭山岭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二级轴带的发展,壮大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交通线路为纽带的反“L”型空间网络构架。肃南县可以利用马蹄寺和祁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距离交通主干线较近的条件,设置建制镇,形成县域东、西两个“门户”, 构建“一个中心,两个门户”的城镇体系结构。明花区是肃南县生态移民的主要移入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对集中,可在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中设置小城镇。肃北县和阿克塞县人口少,且肃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县城,不宜再建新城镇,今后的重点是要完善县城功能,改善县城环境,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3.2 综合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特色是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本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态景观,淳朴独特的民族民俗,古朴悠远的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及纯天然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牧业,为区域快速全面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恰好与产业结构的地区转移和旅游市场上日益升温的民族风情游、多元风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康体健身游、怀古朝圣游等新热点[4],以及食品市场上返璞归真潮流等新的趋势相吻合,但缺乏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台长期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强化城镇发展方向的研究与设计,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型城镇。

3.2.1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旅游城镇 1充分利用阿克塞红柳湾、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党城湾等城镇已有的矿产资源和畜产品初加工工业基础,强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工矿业发展作为县城近期发展的动力和筹资手段,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城镇与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城镇主导产业向旅游业转化。2加强天祝“小三峡”、肃南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突出石门镇、马蹄寺和祁丰区的旅游特色。

3.2.2 深化矿产开发,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 本区拥有丰富的石棉、煤、铁、锰、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矿产开发加工工业初具规模,天祝县炭山岭镇以煤炭开发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县华藏寺、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肃北县马鬃山镇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占GDP的较大比重,应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并积极探索替代产业,及早避免“矿竭城衰”和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3.2.3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壮大特色农业型城镇 畜牧业是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本区天然牧场广阔、无污染,距离酒泉、张掖绿洲的草业基地较近,白牦牛等畜种独特,并有内蒙古草原兴发等大集团的投资合作,加快畜牧业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草场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强化草场统筹治理与管护,增强草场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既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又促进农业型小城镇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天祝县华藏寺、安远镇、哈溪镇、肃南县红湾寺等畜产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应进一步改革草场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紧密结合的特色畜产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业型城镇的壮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设契机,发展交通服务型城镇 本区靠近交通干线的城镇主要有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兰新铁路、G312),阿克塞红柳湾(G215)和肃北县马鬃山镇,其中打柴沟镇是乌鞘岭铁路隧道东端的中转站,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应该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物流设施规划与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生态城镇

本区位居祁连山生态敏感区,是河西生态环境的屏障,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1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城镇。虽然就数量而言,河西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多一点,地处河流上游又为本区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条件,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和全流域发展考虑,水资源仍然是制约城镇发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须强化节水意识,加大城镇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比率,加快水价调整步伐,促进水资源商品化。2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体系设计,建设“绿色城镇”。主要是强化生态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比率,加快城镇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整洁、优美的绿色人居空间;3合理规划城镇空间规模,建设节地城镇。地广人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特点,河西少数民族地区除天祝县土地面积(0.71万km2)较小外,与人口规模比较,土地面积非常广阔,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镇的发展必须节约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学规划和控制用地规模。

3.4拓展空间协作网络,利用外部动力促进城镇发展

与走廊平原比较,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区位偏远,地域相对封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将仍然是制约本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城镇空间协作网络:1东西向网络:以4个县城为中心,以非县城镇为重要支点,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祁连山北麓民族地区以畜产品和矿产加工以及民俗、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城镇网络体系。2南北向网络:加强民族自治县与河西中心城市以及兰州、格尔木等城市之间的道路、通讯、技术、经济联系,加快民族地区城镇与周边乃至全国城镇的协作和体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劣势,为本区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体现民族文化,突出城镇的民族特色

21世纪的城镇,不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5]。本区悠远的民族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等与古丝路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为河特的“民族文化绿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城镇建设中传承和体现民族历史文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城镇的建筑风格、产业产品、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强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树立区域形象,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4.结束语

河西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必须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除了加快上游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减轻生态压力,增强水源涵养外,还必须:1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配水份额,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2加大生态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养区、退耕还林还草区、生态旅游区和戈壁荒漠草场区的散居人口尽快移入城镇,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3建立城镇产业利润的生态回报体系,从城镇产业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并建立下游对上游的补偿机制,把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上游水源涵养保护挂起钩来,全方位投入,努力推进河西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刚.酒泉地区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3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晓峰,何新胜. 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经济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国城科会召开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城市规划通讯,2000(12)

--------------------------------------------------------------------------------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4

(1.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江苏正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本文介绍了矿业发展中凿井井架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国内国外矿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重点探讨了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可以加快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的施工速度,显著增加其经济效益,为研究超大直径深立井的施工做参考。

关键词 矿业;凿井井架;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

作者简介:司德凯(1985.02—),男,江苏正宏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0引言

煤矿是重要矿产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品种之一,占了我国一次能源和消费构成的70%以上[1]。在矿产资源的探采方面,我国矿业探采深度有些已经大于1000米,而国外的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4000米。预计未来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逐渐向着深部发展,大井深井占有量将会进一步增大。立井井筒是煤矿井下和地面的主要出入口,是矿井生产期间提升煤炭、矸石、输送人员,运送材料设备以及通风和排水的咽喉工程。立井井筒工程的工程量一般占矿井井巷工程量的15%左右,但其施工工期却占矿井施工总工期的40%~50%。加快立井井筒施工速度是缩短矿井建设总工期的重要环节。而凿井井架正是立井井筒施工的基础,是立井施工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构筑物。它是在立井中上下联通的枢纽。在凿井期间,通过井架来悬吊和提升各种设备、运输人员、提升矸石。在整个立井井筒施工过程中,凿井井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安全的凿井井架尤为重要。

1国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在煤矿深立井施工方面,在900~1100m范围内已建工程较多,如郓城煤矿副井井筒全深921.3m,设计净直径为7. 2m;星村煤矿副井井深959.8 m,设计净直径为6.0 m;谢桥二副井井筒井深1011.5m,净直径8.2m;北票矿区最大井深1072m,最大井径7.6m;新汶孙村矿风井井深1052m,井径6.5m;徐州张小楼主井井深1065,井径5.7m(副井井深1063m,井径7.0m);淮南望峰岗煤矿最大井深1022.2m,最大井径8.5m;江西曲江煤矿最大井深970m,最大井径7.5m;淮南矿区施工的朱集煤矿最大井深1046m,最大井径8.3m;番一东区矿二副井井深1034m,井径8.6m;淮南矿区顾南煤矿最大井深1038.6m,最大井径8.6m等。以及正在建设的峰峰矿业磁西一号井最大井深1341m,最大井径8.0m(副井井径8.0m,井深1341.635m);山东双合煤矿最大井深1117.8m,最大井径6.0m[2]。

而且近年国内已有一批金属矿山也进入深部开采[2],例如红透山铜矿开采深度已超过1100 m;冬瓜山铜矿已经建成超1000 m井来进行开采;夹皮沟金矿二道沟坑口矿体延深至1050m。内蒙古获各琦铜矿3号主井井深达1105.6 m,井筒净直径为5.5 m;武钢程潮铁矿井深1135m,井径6.0m;铜陵冬瓜山铁矿主井井深1120m,井径5.6m。正在建设的本溪思山岭铁矿有三个立井深度达到1500m,最大井径10m;还在设计阶段的本溪大台沟铁矿探矿井设计井深1670m,将于近期进行实施。

在我国,有学者将立井井筒深度分为5类:浅井,井筒深度小于300m;中深矿井,井筒深度300~800m;深矿井,井筒深度800~1200m;超深矿井,井筒深度1200~1600m;和井筒深度大于1600m的特深矿井。上述例子中,我国的矿井大都属于深矿井,也有部分为超深矿井,并且其最大直径大都在8m以上。而我国定型的最大凿井井架只能服务于直径小于8m深度小于1000m的井筒施工,对于近年来大直径和深立井井筒,既有的定型凿井井架已经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目前,我国大直径深立井井筒施工主要采用Ⅴ型凿井井架进行,但是需要对凿井井架进行改造,另外,既有定型凿井井架的规格尺寸也对相关凿井装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翻矸台的高度制约了伞钻从而加大了增加凿岩深度的难度[3];井架自身的承载力制约了凿井悬吊重量从而限制了井内装备的布置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大直径深立井井筒施工技术和我国凿井装备水平,有必要积极开展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井架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从而使我国的凿井技术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凿井技术不断提高,立井施工速度也不断加快,但由于受提升能力的制约,深部凿井的速度仍然较慢。对于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可以通过布置多套提升、采用更大型号的吊桶等方式来提高出矸速度,但现行的井架只能布置2套提升,所以研制适合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施工的井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加快超大直径深立井井筒的施工速度,显著增加其经济效益。

2国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在国外超千米深的金属矿山至少有80多座,其中南非的矿井最多。南非绝大多数金矿的开采深度大于1000m。其中,Anglogold有限公司的西部深水平金矿,采矿深度达3700m;West Driefovten金矿,矿体赋存在地下600m,并一直延伸至6000m以下。印度的科拉尔金矿区,已有3座金矿采深超过2400m。其中钱皮恩里夫金矿共开拓112个阶段,总深3260m。俄罗斯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区,已有捷尔任斯基、基洛夫、共产国际等8座矿山开采深度达910m;开拓深度到1570m;将来要达到2000~2500m。在德国,最深的矿井,深入地下将近1500米。另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一些有色金属矿山采深亦超过1000m[4]。

在国外,前苏联的顿巴斯矿区千米以上深井最多,如“普契科夫”矿风井深度1440m,“矿工深井”矿风井深1346m,“斯科钦斯克”矿井深1300m;南非的井筒最大深度为2000m,最大净直径9m,已施工过2500m以上深井,对开凿3000m特深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波兰平均井深800m左右,最深达1243m,最大井径9m;德国的井筒深度也达到1600m[5]。

3结束语

根据目前国内外矿井建设的发展情况,基于立井井筒的实际问题和现代凿井装备的发展趋势,设计和研发新型适用于超大直径深立井的凿井井架。研究工作将根据井架的工作状态和使用特征,将在既有的凿井井架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理论,并对其尺寸进行改进、结构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凿井提升和悬吊两大方面的特点进行新型凿井井架的设计和研发,这是矿山特殊结构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超大直径深立井凿井井架可明显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唐敏康.新编矿业工程概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2.

[2]王猛.井巷工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汪理全,徐金海,等.矿业工程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3.

[4]徐海宁.超大直径深竖井施工技术优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5

关键词:资源枯竭区;产业转型;转型模式

唐山市古冶区是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目前已有120多年的煤炭生产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截至2008年,累计开采原煤5亿吨,为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唐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对古冶区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古冶区的发展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为了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2009年9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率市四大班子及市直部门、开滦集团主要负责同志到古冶现场办公;随后,市委、市政府以唐发〔2009〕30号文出台了《关于支持古冶区加快资源型城区转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于古冶35条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古冶资源型城区转型工作。35条政策实施2年来,古冶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治理,民生逐步得到保障。

一、古冶产业转型的优劣势分析

(一)古冶区产业转型自身优势分析

1.有利的区位因素。古冶区位于唐山市和曹妃甸的中部连接地带。未来曹妃甸临港钢铁、石化、建材、机械和化学工业的布局,将给古冶钢铁、水泥与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冶区距离天津新港、秦皇岛港、京唐港均不足一百公里,可以充分利用京、津两大城市的市场、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对接与经济协作。同时,古冶区还具有十分明显的重工业铁路运输优势。古冶与京沈高速公路、津唐高速公路相接,205国道和京山铁路京哈铁路横贯全境。发达的铁路网络,为产业引进和发展提供有力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2.较为充足的后备生产用地。随着开滦各矿井因开采年限到期而闭矿,闲置出大量的厂房、商店以及仓储等矿区场地,加上区内原有铁路场站、仓储的撤销或外搬,形成了不少的闲置土地资源,为经济转型与新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古冶具有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塌陷地与采煤次生沼泽池、煤矸石填埋的土地等,稍加处理后,可作为大农业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用地,或转变为工业用地。

3.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古冶区是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实,工业基础坚实,区内有相当丰富的耐火粘土、铝土矿、铁矾土矿、水泥灰岩、溶剂灰岩、建筑石料等13种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具有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好、适合大规模开发的特点,为古冶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古冶区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古冶区现存的许多问题之所以不能彻底加以解决,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体制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企双轨运行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一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相互掣肘,“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下,由政府承担过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力不从心。

2.驻区垂直管理部门权限不够,制约了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古冶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地企并行、非城非县的管理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无法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折射出原有体制的欠缺;另一方面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风险。

3.财税分配体制不合理,事权财权不统一,城市的运转、改造、建设难以为继。占古冶区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开滦职工和家属生活在古冶,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开滦集团驻区13家规模企业都被列为市专享企业,各项税费全部上划为市级专享收入;古冶区微薄的财政收入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亟需巨额资金建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

4.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欠账较多。目前,古冶城区内有急需补坑、盖被破损道路27条,急需翻修、改造道路15条,维修资金大体需要2.5亿元。还有43万平方米的居民各自楼、平房等以及近50万平方米的开滦小区急需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二、古冶区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践,以及产业转型中主导产业的发展态势或取向可将产业转型大致分为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替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三种,通过对三种产业转型模式的分析,古冶区宜选择复合型转型模式,即在转型的初期采用产业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资源型产业转变为下游加工业;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化为综合性城市。

(一)产业转型模式的确定

古冶区宜选择复合型转型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转型初期资金、人才与环境的制约,直接制约了产业更替这一转型模式的选择。作为唐山市的一个区,古冶的空间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比较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古冶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造成资金较为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同时也缺乏吸引外来人才的能力。因此,在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匮乏,失业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避免资金与人才不足带来的制约,古冶在转型初期宜采用产业延伸模式。

2.产业链延伸方面所做的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古冶区抓住煤炭资源精深加工,打造了“煤-洗精煤-焦炭-煤焦油-煤化工”产业链和“煤矸石(低质煤)-电-热”产业链。第一条产业链体现了产业增值效应,1吨原煤经过深加工提炼为化工产品,其增值效益达几十倍;第二条产业链体现了资源节约效益,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进行高效热电联产,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热能,而且还能腾出大面积土地进行复垦,可谓一举两得。

3.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向复合型转型模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择产业延伸模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只是转型的权益之计,在转型的初期比较适用,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因此,还必须扶持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二)古冶区第二产业转型总体构想

古冶区的煤炭资源已经进入了衰退枯竭期,只有15-20年的开采时间。按复合型的转型模式,古冶的产业转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现在-2015年,产业链延伸阶段,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煤炭及相关产业发展:钢铁产业、焦化业、电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煤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2015-2020年,新兴产业的扶植阶段,即煤炭相关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的阶段,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2020年以后,新兴产业为主的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煤炭相关衰退产业的撤让工作;加大技术投入,继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开始新一轮的产业探索。

(三)多元复合模式的具体产业发展建议

1.农业:选择压缩低附加值的传统大田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花卉等,为唐山中心城区与北京提供丰富、新鲜与及时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把沼气池建设与畜牧业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农村污染源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生产模式;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钢铁产业: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结合国义特钢、宏文集团冷轧薄板、唐山嘉禾冶金炉料、春兴集团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形成大型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不锈钢产业项目,打造“炼钢-不锈钢-不锈钢冷轧、热轧-不锈钢制品-废渣资源化利用”的高端产品产业链。

3.煤化工产业:该产业活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传统的生产流程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必须强化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措施,确实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生产流程。

4.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规模都还比较小,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但属于古冶未来发展的新潜力与重点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利用京津冀经济圈资源,与京津冀实现产业的对接与协调发展。

5.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为“后开滦”时期现代第二产业发展服务,如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生活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如重点商贸区的建设、娱乐与健身休闲产业等。

三、古冶区产业转型的效果分析

第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三年来,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区综合实力在全市排位前移。2008年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良好:全区生产总值由100.8亿元增长到142亿元,增长40.9%;全部财政收入由12.76亿元增长到16.2亿元,增长26.8%;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第二,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钢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特种钢、精品钢为特色,在全省、全市占有一席之地;煤焦化产业,率先提出“压小上大、等量减量淘汰,发展化产、延伸产业链条”的结构调整思路,一批化产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日渐成型;水泥产业,统筹全区水泥行业整合重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服务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服务业项目投资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1%;生产业相对发达,成为古冶服务业一大特色,2010年生产性物流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税收4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6%和80.7%。

第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1.7%,五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510吨、二氧化硫2542吨,净削减率为35.5%和39.8%。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8年的21天达到2010年的282天。坚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业特色品牌11个,养殖场和养殖小区30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

第四,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积极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实施集中供水、供暖、供气扩供工程,楼房化小区集中供水、供暖、供气率分别达到100%、96%和40%。投资2亿元实施环境治理,新建垃圾转运站115个,水冲厕所50个,区垃圾填埋场、林西污水处理厂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开展城乡绿化攻坚行动,新增绿化面积4.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

四、结论

第一,唐山市古冶区宜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多元复合式模式,即“煤炭相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转型模式。

第二,古冶区产业转型中应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现代物流业。其中,钢铁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为产业链的延伸,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现代物流业为古冶区未来发展重点产业。

第三,古冶区在经历了初期的产业延伸与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更替后,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并逐步演化为拥有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城区。

第四,古冶区资源型城区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良好的转型开局预示了其转型的良好发展前景。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古冶各级领导干部加压奋进、创新求变,强力攻坚的决心和努力下,一定会成功地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姜春海.资源枯竭烈城市产业转型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5).

2.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3).

矿产资源经济概论范文6

关键词:煤炭城市 技术创新 经济转型

建国初期,在极低的工业基础上,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尤其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随之兴建了一大批煤炭城市。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加之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的固有矛盾,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三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国的煤炭城市都经历了转型,或正在转型,或将经历转型,然后繁荣振兴,走向可持续发展。但也有少数矿业城市未经转型,最后走向矿竭城衰。实践证明,煤炭城市转型是其走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然而煤炭城市的振兴,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根本在于激发其内在的活力及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看,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对决。因此,要激活煤炭城市沉睡的僵局,重振昔日的雄风,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1.煤炭城市现状分析

目前煤炭城市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使其面临全面衰退的现实,在充分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现状的基础上,从客观及主观条件出发,通过对煤炭城市近年来不断出现衰退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可知其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互相影响交叉进行的。

图1煤炭城市衰退鱼骨图

fish-bone diagram of coal city in decline

针对上述因素,东北煤炭城市作为矛盾比较集中、比较突出的地方,提出转型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目前看来,转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表面上看已经完成了转型任务,但产业转型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除抚顺之外,多数煤炭城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接续产业问题。如2002年本溪市将矿井全部关闭,煤炭产业已经从城市中消亡,但由于接续产业并未发展起来,原来煤炭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并未得到弥补,从而导致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环境治理的欠账也比较多。

(2)处于成长期或已经意识到资源危机的煤炭城市,虽然会遇到一些矛盾,但对转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只顾加紧开采,使煤炭产业越做越大,而不是未雨绸缪,提前培育接续产业。

2.煤炭城市转型总体规划

通过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煤炭城市存在问题、衰退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可知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全力配合。因此,总体规划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见图2。

3.技术创新实施流程

3.1结合质量功能展开(QFD)识别用户需求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是一种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开发需求的有效工具,同时它可以催动设计、生产及营销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其他质量管理工具注重解决具体质量问题,而QFD则被用于识别产品改进的机会及提高产品的卓异性,采用QFD可以有效地识别客户及市场需求,将其纳入技术创新的过程,有利于从实际出发,从而最终在成本、质量和性能之间寻求最适当的平衡,帮助煤炭城市转型的顺利展开。因此,根据相关因素建立质量屋,如图3所示。

3.2技术创新路径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源于新创意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直到产品为消费者接受。这一过程的成败,又与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有关,牵涉众多的方面。因此,技术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核心过程,按照技术创新路径有条不紊的展开。

对于那些在资源储量及资源开发成本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产业增加值较低,产业辐射影响力不大,从而影响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城市,具有从资源型演变成资源加工型的经济技术基础,可以考虑在转型中利用现有资源,延长产业链的发展,促进资源产业的深加工和产品的升级来增加企业的收入,推进城市的发展。具体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寻找后备资源

①加强煤炭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煤炭城市经济振兴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资料。

②鼓励利用多渠道社会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察工作。

③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特别是资源耗竭矿区的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察,增加后备资源,减缓产量递减。

(2)持续产业培育

①煤化工。

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发展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包括醇燃料和烃燃料)及多联产工艺技术。为了谋求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多联产集合或组合技术。此外,还要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②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为拓宽煤炭资源发展路径,煤层气化工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主要在:煤层气制合成气新工艺、新催化剂;煤层气制甲醇(二甲醚)生产装置大型化;煤层气制烯烃;煤层气制乙炔旋焰炉技术及联产乙烯技术。

③煤炭副产品研究与开发。

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甚大,同样副产品的利益也不容小视。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如煤矸石、煤渣、洗煤泥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

(3) 周边要素协助支持

① 生态环境的治理。

许多煤炭城市的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因此而遗留下的废坑将会导致各类水涌入,带来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为避免问题继续恶化,可以通过污水治理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提高处理效率等,实现从末端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相结合方向转变,逐步实现污染零排放。

② 人才利用与培训。

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参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建设,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强经济竞争能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编制、职务、职称、住房、报酬等方面依据经济建设需要和个人能力、贡献大小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对其亲属随迁、就业等方面从优安置;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形式获取合法收益;制定人才奖励政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供科研和创业补助经费,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③ 园区建立与完善。

东北部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如阜新等)建立科技工业园区,这些科技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是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平台,是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目前这些科技工业园区必须寻求新机制、新动力,进行“二次创业”。

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设,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商品化以促进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培育。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给予专门的财政贴息;整合东北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加大对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支持。

④ 科技政策实施。

为提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科技水平,既要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加强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又要扩大开放,建立有效的适用技术转移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交流和合作的良好环境,吸引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变矿业开发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⑤ 其他方面。

另外,企业研发阶段会有创新成果的产出,形成专利;在制造阶段也会有创新成果产出,比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因此,专利保护成为关键。

4.结论

成功的技术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以下效益,表现在:第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第二,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第三,企业主体的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促使企业不断从事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与企业价值增长的良性循环。

但是目前由于对煤炭城市的系统理论研究滞后于煤炭城市转型实践的需要,转型实践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带有很大盲目性。因此,煤炭城市要真正转型成功,必须从煤炭城市存在问题实际出发,对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进行分析,从持续产业培育角度,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技术与产品进行改进及创新而达到目的。

我国煤炭城市较多,在历史发展中曾经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因此煤炭城市转型的探讨不仅仅是学者面临的紧急研究课题,同时也应该受到社会、政府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琼.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要有新思路[J]. 求是,2009(12): 29-31

[2] 李旭红,安树伟.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技论坛,2005(4):21-25

[3] 孙雅静.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分析[J].资源产业,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