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1

一、提升自我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达到上述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角色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等方面进行转变,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才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其次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吐故纳新,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注重新的事物和发展。第三要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四,不断为自己“充电”。 “充电”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之源。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逐渐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热爱。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先提升自我素养,因为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重视积累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识记背诵积累。

首先,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之灵魂。积累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美句、美段、美文,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古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语言就是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

其次,要重视学习资源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拓宽语文积累的视野,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我们身边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景名胜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关注社区语言环境的改善;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参观、采访等活动;参观考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写见闻、感觉等,不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养成去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重视思想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入选的每篇课文都符合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是人文思想生成的重要阵地,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思想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确立对问题认识的正确角度,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要重视情感的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积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巴尔扎克说:“情感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如何粗俗,只要表现出一股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就有特殊的气质,使容貌为之改变,举动有生气,声音有声色。”情感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生后天的积累。由此可见,情感积累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积累可催生与文本的“对话”, 情感积累会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积累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尤其是高尚情感的积累对学生理解感情、表达感情以及社会风尚的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读写训练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离开了读写训练,语文教学便成了一只死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多读,可以给学生储存语言材料;可以给学生构造语言模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读的训练。因为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

语文教学中的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思想光芒的放射。优秀有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又抑或是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有了同感后,便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于初中学生明确提出“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又具体提出写的要求与具体形式“……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进行改写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写的训练。

总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读与写是攀援上升的藤,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四、强化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突出地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强化情感熏陶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组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因此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内容的解读――体悟或感受是多元的,这是因为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理解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特别注重提倡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并加以强化,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让学生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让学生沉醉的生命得到觉醒,获得自由快乐地成长。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化情感熏陶。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能力跟情感关系密切。当代语文教育家韩雪屏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中提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冰山模型”。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言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如果将之简化,选取认知、能力和情感来看,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新的“冰山模式”。即:认知、能力是浮于水面的显性部分,情感是沉于水下并托起整座“冰山”的隐性部分。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语言文体面临一个具体任务时,主体对这个任务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在投入这个任务时,能否调动起既有的认知结构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能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等。只有处于隐性的因素都调动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认知和能力才能真实而有效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只有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熏陶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达成认知与能力的目标,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强化情感熏陶是培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要求。

五、用好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及其教师都产生抗拒心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 8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特别是用好激励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激励他们展示自己努力的成绩、真实感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随意表达、沟通,作到人格的独立,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交流的快乐,体会学习的魅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给学生以明确的前进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上述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与体会。总之,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素养,重视语文积累,加强读写训练,强化情感熏陶,用好教学评价等为抓手,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2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学好数学是成为各类专门人才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殚精竭虑。可是数学抽象、逻辑严谨,再加上农村学生见识面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学生隔代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农村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多年从事农村数学教学,为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为理论基础,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一、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明确界定了数学素养的前提是获得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目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

(一)先学后教

“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的数学体验,而这些体验很多是根植于人的思想中,是隐性不被察觉的。比如笔者在教“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举了一个例子“叫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坐到凳子上,小孩的行走路线肯定是照直走向凳子,不会绕一个大圈子,你认为这是几何中什么知识的应用?”,学生的“先学”要老师根据当堂课的教材内容精设学习目标,让自主有目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已有的数学体验用课本上的知识整合为己所用。同时教师也不能闲着,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取知识,总结数学活动经验。教是学的延续,老师的“后教”应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帮助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获取开启开发文化之门的钥匙。

(二)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今后他也会像我们一样成人,立足于这个社会,建设家庭,参与社会。因此我们教学必须以生为本,为学生今后发展,真实的学习需求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获取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主阵地,教师还要关注课后辅导,就像商品有售后服务,来树立“售后服务”的观念。笔者一般是先摸清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去找辅导对象,选辅导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的不足,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延续到课外,保鲜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

(三)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教师的努力,学生的现状,很容易使老师陷入负面的情绪,以至于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十几岁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思想深度不可能到达老师的程度,是学生弱爆了,还是老师要求太高了?笔者在一次数学作业课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学生课上老是拿的问题来问,虽觉奇怪,但还是细致的做了解答。次数多了,在那个学生座位的周围发出了偷笑声,隐隐听到一句“你又赢了五毛钱”,当时好气又好笑,于是让学生停下,顺口说了一通:“首先要表扬这位学生的胆大,在风险与机遇面前,他选择了风险,很明显他赢了,但用老师做赌注获得的利益也太便宜了,他获得利益与他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今后你们走上社会,特别是做生意的同学,如果你面临一个必须要在巨大的风险与机遇之间进行选择时,你要记住,虽说成功、失败各占50%的几率,但事实是成功了就是100%,失败了也是100%,如果你有承担失败的能力,那你就要用风险去换取你最大的利益,这就是数学”。这样做,维护了这个学生,同时也打消了怂恿者怕被批评的顾虑,又成功地对学生做了一次数学素养的教育,何乐不为?老师,擦亮你的慧眼,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多了,那他的身上正能量也会越来越多,逐渐将数学成绩赶上来。

二、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认为我们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能考出好成绩,给家长、学校一个好的交代,但总感觉缺了什么。叶澜老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的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学生和任课老师相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学生大一岁,教师老一岁。当我们抱怨学生基础不好,不想学,成绩差时,是否想过自己人生中这样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过于单调了?是否又想过学生人生中这样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也过于单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从“人”这个角度设计展开课堂教学,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生活,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的教学在落实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起数学的文化功能,在重视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数学沉淀在学生身体里,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在课堂中结合教学资源将数学与文化关联,激发学生的情商与智商

这一点在初中浙教版数学课本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浙教版九上数学第63页3.2引语:“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赵州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是现存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你知道怎样确定桥拱圆弧的半径吗?”笔者介绍了引语的相关背景知识: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继汉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隋朝大运河(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就是这一时期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伟大工程,而赵州桥仅是这条运河上的一个小小亮点,当学生在这一历史及文化背景下,了解了所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本节知识“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对人们生活的帮助,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知识情智共举的目的。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相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很多学生片面的以为数学不就是一些数字,几个字母嘛,是抽象枯燥无味的,与感性优美的语文就像磁铁的两极永远是对立的。数学知识本身来自生活,不会与生活脱离,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巧妙的将教材中的知识本质还原到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契机。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在教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提问学生怎样把握三视图的本质呢?学生回答各异,笔者在总结时引用了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有如醍醐灌顶,不仅很快把握了三视图的本质,同时还认识到要全面透彻的了解人与事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方面考虑,从而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的大众性,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教师狭义的理解为就是把题目做出来或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而忽视了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更能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作用,数学文化的核心也就在于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初中数学由于其基础性,更显大众性,更应强调其人文价值,“数学主要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法国数学家傅里叶)”,实现他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在上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二章《图形和变换》复习课时,贴出了2009年中国青田华侨总部经济发展论坛的会徽图片,它完美体现了图形变换的轴对称性、旋转性,学生在赞叹美的同时,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明白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最终是要为社会大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三、结语

学生是在学校成长的一个社会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数学知识,交给他立足于社会的文化,用自己所学所感悟的数学素养,参与社会,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3

在教育阶段,语文是提高学生个人价值品质及精神境界的重要媒介。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从教材本身而言,语文课本由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组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以及教育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发挥语文课本应有的作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文学素养 提升

初中是学生形成个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章本身内容和思想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提升,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语文教学难以达到其最终目的。对教师而言,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达到锤炼学生精神品质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往教学中,多数教师难以在课堂中传达教材中浓厚的文学意蕴,彰显教材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传授给同学,达到应付考试,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然而,这种教法不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精神境界,语文教学仅仅发挥其应试课程的作用。但语文所肩负的使命不止于此。它蕴含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教师应通过课堂让同学感受到其深层次的意蕴,形成个人良好品质。以中华文明为例,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文化的责任。作为学生,如果仅仅能够背诵《唐诗三百首》,能够机械地背出其思想内容来应付考试,这并不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堂中应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其文学意蕴,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形成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亦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对课程缺乏好奇之心,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文学素养。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当学生们在学习《论语二章》一文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在对它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众所周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该在做好平时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多读书,增大自己文学的储备量,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种方式下促进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和进步。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为学生做表率,通过教师带动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进步。

(三)让学生涉猎更广泛

初中课堂,课本是主要教具。然而,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多数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设置了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语文教学,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话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很有好处。如《雷雨》这一课,教材中仅是截取了一小段,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故事背景,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恐怕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性,并且拥有自主性,能够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扮演主导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要做好教学计划,仔细选择和准备相应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们的情绪偏离原来的轨道的时候,及时矫正学生的思想。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能够给予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营造的是一个积极有活力的课堂环境,但在这个环境下,学生应遵从一定的课堂秩序。初中生尚不成熟,难以控制个人情绪。学生一旦情绪失控,容易扰乱课堂秩序。如此破坏了教学计划,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教师要有一定的威严,能够掌控课堂整体情绪的走向。同时,教师也要能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这种沟通关系下,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更多思想上的交流,对学生文学素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例如在课间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室休息,利用这个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促进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

【结 语】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应以改进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精神品质为目的。在语文教学改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在教师和学生自主交流中,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在对教材本身有足够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语文教学活动应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下进行,作为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教师要能够保护学生的情绪,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4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不足 解决策略

前言: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增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同时,文言文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得其具有更加准确的预感。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正确面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1、全面分析文言文教学存的不足和成因

1.1对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介绍

1.1.1初中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

对于文言文而言,学生深感距离感,更多学习的出发点是应对考试,很少出于兴趣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认为,文言文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与现代社会关系不大,时间久远,想法上具有隔阂,同时,加之文言文语言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方面彰显不顺畅性,因此,学生的兴趣不高,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烦感。

1.1.2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强,缺乏丰富的积累。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由时间不多,绝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作业的完成方面,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扩展阅读,对于文言文的知识的学习多源于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言文的积累产生阻碍。而对于文言文学习,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文言文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尤其是潜移默化的环境更加不足。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都集中在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文言文的合理选择,加之理解能力有限,直接诱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反感情绪。

1.2对教师存在问题的介绍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突破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上存在不科学性,教学的重点仍集中在句子的翻译方面,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将学习的重点置于文言文的译文方面,忽视文言文的魅力。针对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进行知识的灌输,硬性记忆仍大量使用,忽视教学效果,不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必然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兴趣不高,同时,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教学的顺畅性。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课堂灵活性的提升,改变教学方式,正视教学地位。

1.3.对教材问题的介绍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能够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强化语感,但是,营造一个满足学生思想和心理水平的环境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内容的顺序是由简到难,但是,在有效文章的设置上存在问题,有堆砌的嫌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需要重视学生人生观的培养,正视学生初中阶段的认识能力。

1.4考试方面存在的问题

立足文言文的教学,其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主要是能够进行文字的理解,增加文言文词语的储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目标仍是应付考试,自我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仍以考试为重点,将其视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正视这种应试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兴趣。

2、如何提升初中文言文水平

2.1促进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善

2.1.1对文言文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首先,教师要全面分析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良,重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对文言文词句进行讲解的同时,重视对文言文价值的分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重视学生古典文学语言魅力的培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沉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了学生与文言文直接的情感交流。再次,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对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进,采取多种模式,如多媒体等,营造更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第四,教师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要善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增强,关注个人文学的沉淀和积累。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理念的研究,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夯实知识储备。

2.1.2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古板的教学手段,进行积极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奇闻异事,增大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提高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教师要要结合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另外,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情景教学的效果,协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2.2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

2.2.1重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作用巨大。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要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使得学生获取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根本上提高学习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2.2.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习惯。文言文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经典作品,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除了应对考试,按照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之外,还有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主动性,养成自己进行理解和创新的习惯。学生要养成文言文课外阅读的序贯,增强学习主动意识,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在主动性的影响下,有助于学生对古典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2.3重视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完善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材中,在内容上缺乏对教学实际的全面考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改进。在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文章内容,同时,要多采纳教师的建议。

2.4积极进行考试方面的改进

在当前的初中考试中,文言文所在比重不是很大,因此,对其重视度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可以适当增大文言文的比重,尽可能扩大文言文知识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高阅读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在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正视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结合教学情景,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模式的改进,立足教师、学生、教材和考试等多方面,柒拾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巧玲. 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2016,15:75-76.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5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初中文学素养的提升范文6

(一)中学生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生处于青春成长阶段,可塑性非常强,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关键时期,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十分必要。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初中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突破了小学的读写教育的束缚,需要建构起包含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系统[1]。在进行文言文这样的传统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课文学习时,因材施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数量,选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各重要朝代的诸多佳制,其中当以先秦阶段最为突出。就人教版而言,初中的文言文篇目达三十八篇之多,不仅选篇精致,典范规制,而且历史感突出,古风雅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水平,多为文言启蒙之佳作。可见,教育改革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文言文作为传承国学的良好载体,受到关切。

(三)初中文言文的考试现状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具体层次。文言文教学与中考二者之间,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年命题的特色与趋势,规范和引导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文言文考试一项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趋势:首先,试题的分值加重、内容广博、设计独辟蹊径。其次,试题强调学生的平时积累;更突出运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彰显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可见,在教学中,一方面需革新教学思维,另一方面需突出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立足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具体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提升中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因材施教,就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繁多,它是一项多角度的系统性工作。因材施教,核心目标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授课手段,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对必要的知识进行普及,因材施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它对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影响深远。因材施教能够培养独立思维,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材施教不可避免彰显出卓越特色。

三、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举措

(一)课前教学策略

课前的应对举措,主要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双方进入一种备课的状态。首先是教师选材的问题,即遴选出一种辅的教材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遴选原则应遵循难度适中、讲解详备、质量较高标准,除此,学生可以自备自选辅助资料,让学生自发遴选,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每一课设置PPT,诸如“导语”———“图表”、“视频”———“资料包”、“拓展阅读链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本转化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学生必须课前规范诵读,亦要达到默写的要求,默写是考试的常用测验手段,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语句顺序和错别字,又有助于学生调节状态进入文本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较为繁富,它是以发展个人优势为目标,尽力挖掘个人的闪光点或长处的思想,鉴于受众较为繁多,一一专项指导不切实际,但可充分考虑给予学生个人的表现机会,发挥众人之智[3]。首先,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所谓“教无定法”。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诸多形式,动态展示课文内涵,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画面、音乐、物品等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多方位感知莲花,增加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户外教学,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公园或荷池,实地感知,发挥实践出真知的优势。莲花在目,可以集体讨论对莲的认识和态度,是放松神经,发挥学生众智的有效方式。其次,积极诱导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狼》一课时,灌输式教法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成五个组,各负责朗诵、翻译、词类活用、课文解析、“挑刺”,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尊重了课堂主体角色,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反弹琵琶,彰显创新思维魅力。在讲授《愚公移山》与《曹刿论战》时,教师大多偏向于贬斥智叟或忽略鲁庄公,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二者的作用和意义,发掘出新的观点,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人不敢想,发人不敢言。

(三)课后教学策略

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发挥课堂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机会,主要囊括了学后反馈和延伸阅读。如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动手模拟,尝试写《……铭》。写作是最锻炼学生的手段,实现了学后反馈和延伸阅读的双重价值,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必须理解原文的字词句,借助书籍、网络等多方面搜罗资料或素材,深化自己对课文、对现实的认识,可能就会出现诸如《公仆铭》、《廉政铭》、《会海铭》、《文章铭》等诸多既有现实感、又有创新性的作品。学习先秦时期文章后,除了常规性的学习,文中的对话艺术值得研究,课后进行对话艺术比较研究,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延伸阅读兴趣和能力,也达到了学后反馈目的。可见,课后的写作和小论题研究,也是推动文言文教学中“因地制宜”的有效手段,它避免了硬性的布置书籍阅读,抑或是采取课后测验考试的手段,充分尊重了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