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财政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1

这些数据中CPI的增长大于市场预期,这和最近食品价格(例如猪肉)上涨比较快有关系。而PPI比较低是由于全球的大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中国企业的需求也不旺盛。虽然最近的一些具体工业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出一定的触底迹象,但是,这种数字组合肯定不能令人满意。

根据统计,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7%,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其实际经济增速只有5.8%左右。这个数字已经明显低于企业的融资成本,通常来说,央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的降息和降准的可能。

另外,决策层一直强调的积极财政政策也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同时海外市场也不景气。6月10日,世界银行再次调低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2.8%。工业企业出口因此下滑,盈利水平下降。

以往的经验,为了让经济增长更稳健,政府在这种时候会加大财政赤字,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基础建设中。这种经验来自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那之前,中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由于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当年的财政赤字规模从2008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9500亿元。2010年到2014年财政赤字基本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速 度。

根据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拟安排的财政赤字为1.6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根据年初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推算,2015年实际的财政赤字规模更 大。

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地方的历史债务,从2015年开始转为余额管理,去年地方债务的还本部分是993亿元,2015年将超过1000亿元,可以通过发新债还老债解决。在口径变化之后,就有2000多亿元可安排的支出,这些支出如果按当年的收支差额计算,实际赤字率差不多是2.7%。

按照财政收支差额来看,今年实际的财政赤字将超过1.82万亿元。巨量的财政赤字都用来做什么?

根据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体现在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比如,2015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另外,财政部下达的两批地方政府置换债券额度为2万亿元。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腾挪也需要部分财政支出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虽然政府扩大赤字会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就像没有免费午餐的道理一样,这种猛药肯定有它的副作用。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2

东经116°23′17″,北纬39°54′27″――北京,金融海啸的大后方。银行家、经济学家、分析师和操盘手齐聚一堂,为我们揭示美国次贷危机“蝴蝶效应”之下的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为9%。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事实使人们更关注金融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持续多久?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向我们阐述了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放缓并不“硬着路”

“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中国金融机构持有外国不良资产的数目相对较少。”汪涛分析到,在金融风暴中,国际资本会在国际间,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间频繁进出,从而引起该国家信贷波动。而中国处于资本净流入,并且实行资本管制,直接影响不大。金融风暴之于中国,主要是间接影响。

次贷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动荡、实体经济发展衰退,连带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下滑,中国实体经济亦未能幸免,但尚未急刹车。汪涛表示,在全球经济放缓且三大经济体内需萎缩的前提下,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并未出现“崩溃”的状况。根据汪涛的研究报告《全球衰退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有多快?》显示,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将急剧放缓,美国经济将进入更深的衰退期,而欧盟等新兴经济体预计也会放缓。“我们预计,中国出口的名义以及实际增速在明年将出现个位数增长。”汪涛表示。

作为已经进入行业“冬天”的房地产业,也是中国在这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第二大软肋。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房地产投资是总投资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部分。2007年,其对GDP的贡献约为7%,这还没有算入其与上游重工业的联系。受2007年宏观调控影响,出现了销售持续下滑、房价回调的状况,但是2008年上半年的房地产投资仍表现强劲。进入下半年后,预计投资将放缓。

面对房地产行业急剧放缓的预期,汪涛在其报告中表示,中国的住宅市场尚未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并预计住宅建设会在2009年的中期企稳并反弹。根据瑞银报告显示,虽然部分城市和部分类别的房价涨势迅猛,但全国过去几年内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新建商品房的均价。虽然中国房屋建设的速度很快,但迄今为止其总库存相对于销售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中国中高收入领域城镇居民对房屋的需求仍十分巨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市场虽然保持了繁荣,但并未出现银行向房地产行业贷款过度扩张的情况。房地产行业贷款(包括按揭)不到银行贷款的20%。

政策调整空间充足

在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汪涛表示,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资源。中国在2007年为财政盈余,2008年的预算也是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尚不到20%。政府已经开始了应对的财政政策,如以税收改革的方式调整财政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等;而同时,政府也在提高公共开支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对国内的投资力度,增加能源投资和对农民的补贴。

汪涛认为,货币政策至少和财政政策一样重要。“降息、降率的决定发出了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但她不认为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银行放贷的硬约束,所以现在的多项决定对汪涛来说只是一种“信号”。“政府却没有放开最关键的‘信贷额度’,所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都还有一定的空间。”除此之外,汪涛提到,在结构性政策上,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农村改革。但这项政策在中期范围内体现较大其作用,在短期不能指望完全一次拉动内需。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3

关键词:欧债危机;调控;地方债务

作者简介:袁战(1964-),男,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高级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F81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67-03

一、欧洲央行与欧债危机

欧元区是由欧洲12国组成的单一货币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掌握。欧洲央行可以看成是老的德国央行的放大版。德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赞,也是许多国家羡慕与效仿的对象,但是向他学习的国家没有一个有德国央行做得好。人们认为德国央行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央行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不受政府的领导,所以央行能专注于币值稳定这个单一目标,而不用考虑兼顾诸如经济增长、地区平衡等经济目标,更不需要为党派政治买单而出台各种短期的刺激政策,所以德国的货币政策极其稳健,调控精准,可预期性强,使得德国马克的币值长期稳定,成为受世界欢迎的硬通货。

欧盟实行统一货币,正是看中了德国央行的独立性,以德国央行为蓝本设计了欧洲央行,以为德国的经验表明货币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而存在,运转良好的德国央行模式能够帮助欧盟把货币政策制定权从各国政府手中剥离出来,打造一个币值长期稳定的欧洲统一货币,为各国政府专心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从而把德国的成功推广到所有欧洲国家,形成一个超级强大的经济体。所以欧盟在政治一体化没有实现的时候就首先实现了货币一体化,期望借助货币一体化推动经济的一体化,进而推动政治的一体化。

在设想欧洲统一货币的时候,欧洲的政治家们看到了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害怕各国政府自行其是,不同国家相互矛盾的财政政策会干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通过财政政策把国内经济的矛盾转嫁给欧洲央行,所以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

如今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表明,以上想法无疑乐观了一些,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不仅仅只有财政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其他许多部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德国央行虽然独立行使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货币政策的贯彻运行是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的,尤其是需要行政权力的强有力干预,这样的干预有时是以牺牲局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利益为代价,没有这样的保障,再好的货币政策也无济于事。对于管理能力差的政府,没有了货币政策制定权,只是封堵了经济危机的一个宣泄口,并没有消除危机的根源,相反各国政府通过政府债务和统一的债务市场,把危机更快地宣泄到整个统一货币区。没有统一货币时,货币边界就是危机的一道自然防火墙,统一货币后,这道自然防火墙撤掉了,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手忙脚乱地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堆砌新的防火墙,以防危机之火烧到自身。

欧债危机爆发后,有人把它归咎于各国都没有遵守马约关于财政赤字的限制性规定,所有国家都突破了上限。实际上马约的这条规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无法长期遵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经济目标,这已经是共识。马约的这个条款捆住了各国政府的手脚,本来货币政策这只脚已经被从政府的身上砍掉,现在又把另一只脚捆绑起来,欧盟各国政府如果完全按马约的规定做,实际就是放弃自己的经济调控责任,而完全寄希望于央行的调控,这样各国政府实际不能指望制定或完成任何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就整个欧盟来说,也只有货币政策这一只脚,无法前行。所以马约的规定,在欧元启动的一定时间内作为短期的约束是可能的,要想成为长期的制约,是很困难的。

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和深化,现在人们对这次危机发生的根源看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单一货币政策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各种福利政策不匹配。在实行了单一货币以后,人们,包括政治家、投资者与普通百姓都没有从统一的政治经济联合体的角度看待身边的问题,仍然用传统的观念看待统一货币带来的变化,对自己有利的欣然接受,认为是货币一体化的红利,对自己不利的极力抵制,总认为是别的国家的问题,应该由别人承担苦果。

二、中国地方债与地方财政政策

反观我们国家,幅员比欧盟更广阔,人口比欧盟更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比欧盟更大,现在全国实行的是名义上统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由中央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管控。但从历次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虽然全国性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不一样,每一轮经济周期往往是沿海某些发达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大力扩张,很快进入过热区域,带动中西部地区缓慢复苏。当发达地区经济大面积高烧不退,影响整体经济健康的时候,国家出台调整政策,急踩刹车。这时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才刚刚复苏,进入扩张期,不得不跟着调控节奏减缓下来,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样的调控也被调侃为某地生病,全国吃药。

一方面是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形式的调控对各个地区并不完全公平,开始逐步微调,在宏观调控中的某些阶段加入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有保有压,另一方面是在中央政府的默许下,一些地方政府找到了对付调控政策的办法,在最近的几轮全国性的政府宏观调控中,只有热度最高、影响最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降温,不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调控中不降反升,成为人们关注的泡沫严重地区。

这种不同地区在相同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差异主要是各地区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造成的。事实上,全国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各地方没有自己的货币,没有自己的央行,只依靠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在当地市场份额中占比不大的城商行等金融机构对当地货币供给状况的影响微乎其微。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投资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实际投资中可能社会投资占大头,但地方政府的投入对社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与引导作用。

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大部分时间一直维持在“稳健”状态,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下,财政收入大部分归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下拨给各地方政府使用,所以在纯粹的财政税收收入与支出这一块,地方政府不大可能与中央作对,只能“稳健”,否则可能会招致中央财政的惩罚,资金划拨不到位。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主要出自两块,一块是卖地收入,一块是各种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借的债务、BOT形式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等。

这几年房地产业高热,各地方卖地收入丰厚,投资热情高涨。但根据最近审计署的调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地方政府以未来卖地收入为担保,融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已经把未来许多年卖地的收入变现,即使房地产热度不减,这一块的增量也有限。所以各地方政府继续实行激进的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只有负债这一块。目前中国的格局已经与欧债危机前的欧盟格局相似,全国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实际已经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健”的只是中央财政,各地方基本实行的是“激进”的财政政策。虽然中央财政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较大,但是地方债务危机已经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肌体的稳定运行。

三、如果中国地方发生债务危机可能的解决路径

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都非常重视,调查摸底,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但地方政府与部分社会资金对此并不以为然,依然“大胆”投入,这除了政绩考核上的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央政府不会坐视地方陷入债务危机而不管,也就是说,中央会“托底”。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来由,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债务危机,主要由各级政府、国企等负债形成的四大商业银行呆坏账比率在1999年超过39%,最后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的信用担保,对部分债务采取剥离,对国有银行股改,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差等一系列组合措施,历经近十年时间才解决的。

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银行从政府的出纳转变成了独立的金融企业,不再对地方政府俯首帖耳,今日中国的金融生态虽然没有西方高级、发达,但就基本架构而言,已经与西方相似,银行不会心甘情愿地接下地方政府呆坏账的包袱,一旦发生地方债务危机,其表现形式很可能与欧债危机一样,地方政府的信用危机是主要的,波及到银行形成呆坏账危机。从前面的类比中我们知道,现在中国与危机前的欧盟一样,地方没有独立的货币,因而也没有天然的危机防火墙,一旦某一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会通过统一的货币市场向全国扩散,看看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内部的争吵和危机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想像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可能采取的路径选择。

在这次欧债危机中,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不但德国没有债务危机,而且德国的经济一直维持增长的状态,虽然受到危机国的拖累,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但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而最先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理论上说,欧盟救助危机国的实力是存在的,也是危机刚爆发时欧洲金融界与危机发生国的一致想法。但事实是,希腊债券减记,塞浦路斯存款被血洗,人们一向认为最安全的两项金融工具成为巨大风险的来源,造成大量投资基金巨亏和居民财产的缩水。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债务危机,中央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目前中国不存在像欧盟的德国那样的稳健、发达,能够撑起经济半边天的经济区域,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调控中的表现不同只是中央政府的关注度不同,脱离开中央的视线,各个地方都在想方设法借钱投入,越发达的地方债务负担越重。所以如果地方债务发生危机,不传染开来则罢,一旦传染开来,必定会拖累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低迷,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无法对嗷嗷待哺的众多地方政府施救。第二即使中央政府有能力,也不会毫无条件的给予完全的救援,因为那样做有道德风险,会激起社会各界的抵制。实际上在历次宏观调控中,也发生过少数地方的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并没有完全托底的情况,如广国投的破产、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等。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中央政府会推出一定的救援措施,可能不会采取像欧债危机中的极端做法。但即使中央政府托底,也是有限的,托的是民生的底,而不会是金融的底。所以所有的金融机构与投资人都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给予足够的警惕,不要认为与政府打交道就可以放心,从而纵容地方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不顾自身实力大量融入资金,否则,一旦发生危机,所有的参与者都可能血本无归。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沈琦、陈相臻.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处置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

[2] 光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J].经济经纬,2012,(02).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4

最近的经济数据,有点让人看不清下一步的经济走向。从公布的上半年数据看,总体增长(消费、投资或出口)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势头。然而,CPI虽在过去数月中有回落迹象,但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屡创新高。

看来,CPI回落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实在看不出宏观调控需要松动的理由。但是,从发电量等其他指标看,今年5月至6月,中国经济增长好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减速。国内也有不少报道称,沿海地区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同期大型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的销售情况也不太理想。综合这些信息,经济走向似乎不太乐观。

因此,未来六个月至九个月,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希望政府维持一个较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但现阶段,在全球都面临巨大通胀上升风险的情况下,中国并没有整体放松银根的条件。可以想象,在资金找不到出路的情形下,若现在放开贷款规模的控制,信贷增幅反弹的幅度可能会远超央行的预期,为以后的通胀增添更大的压力。

另外,央行若想在金融机构资金过剩的情况下,完全依赖利率调整来达成调控目标,恐怕需要把利率上调至超出政策承受的限度。最有可能出现的政策选择,将是一定程度上的信贷规模调整,以缓解部分企业的资金困难。市场也不应对全面放松银根抱有太大希望。

从现在到2009年底,从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层面上,比较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出口增长在2009年大幅下滑。虽然现在中国的出口(以美元计算)还有超过20%的增长,但如果具体看出口目的地的话,中国内地出口至美国、日本和香港(美国市场的中转地)的增长幅度已大幅下滑。而在2009年美国和日本经济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我们不应对向这两个国家的出口抱有太高期望。

另外,虽然目前中国对欧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十分强劲,但可以预见,这种增速将在2009年大幅下滑,特别是对欧洲的出口。这是因为,在过去一年中,欧元兑美元已升值很多,期待欧元在未来18个月中还能保持现在的水平(或持续兑美元上升)并不太现实。

若欧元兑美元下跌,将意味着欧元兑人民币大幅下跌,这将给中国对欧洲出口造成一定压力。最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在中长期应该较为乐观,但是,这些市场在短期内难免会受累于发达国家经济的疲软而呈现增长放缓的迹象。

――可以预见,2009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将比2008年更为积极。今年中国政府在救灾和支援农业方面的支出比预期中要高。不过,今年财政收入大幅上升,中国政府保持财政基本平衡应该是有把握的。如今,经济有一定下滑风险而金融政策难以全面放松,加之中国政府内外债都较少,要求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角色的声音将越来越大。实际上,财政收入并不是无处可花,诸如灾后重建、医疗改革等,都是财政支出需要较大幅度增加的领域。

――基于中国居民的整体储蓄庞大,而人均收入已接近步入消费型社会的水平,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内,消费将保持一定升势,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甚至还有可能在长期内取代出口和投资的地位。但是,在未来9个月至12个月里,经济增长还充满变数,大宗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的销售可能不会太理想,但一般生活消费品的销售将获得保证。

基于上述观察,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可成为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期:

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可能较2008年低,通胀仍挥之不去。

外贸增长幅度在2009年将有明显下滑,其中,出口比进口表现差;南方的港口(主要出口欧美市场)比北方的港口(以进口和大宗设备出口为主)表现差;集装箱比散货差。

投资增速在2009年将有所减缓,而投资增长亦将由2007年至2008年以工业和房地产为主导,转为由政府基建工程来拉动。在某些领域,诸如与四川灾后重建、新能源、环保和农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我们可能会看到非常高速的投资增长。

大宗消费品(如汽车和住房)的销售,将较一般消费品差;公共消费(教育和医疗)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有可能进一步减少,但价格会较2008年稳定。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5

追溯其源,可以看到,欧元诞生于一个有利的时机。前十年欧元较为平稳地走了过来。大多数欧洲经济体都稳步地增长,并且通货膨胀也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欧洲中央银行也在货币政策判断方面享有良好的声誉。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金融危机的确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这些赤字正使得不同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如处于显微镜下,暴露无遗。而希腊的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原因是它在过去的财政赤字被严重低估了。因此,希腊的债务担保成本急剧上升,市场开始怀疑希腊是否有能力为其债务进行后续融资,或者更实际地讲,它是否还会是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之一。

最终,很显然希腊已经无力自救,所以欧盟各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周末(5月8日至9日)敲定的一揽子救助方案是设立巨型稳定基金,在3年内用于帮助希腊和那些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此外,欧洲央行也开始购买希腊国债,并且另设资金用于平衡收支。目前,市场某种程度上已经恢复信心。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欧元的结构性弱点,我们已经找到一个持久的解决方案了吗?恐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财政援助方案只是临时性的。政府建立了一个3年期“特殊目的载体”(SPV),即通过为支持困境中的经济体提供贷款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但这不是一个能够持久下去的结构。因此,我怀疑,正如包括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在内的一些人所建议的,欧盟将会设立一个更类似于欧洲货币基金(EMF)的机构。这将需要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也卷入“拯救”那些国内公共开支早已失控的经济体行动的德国,这将是不容易的。

第二个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欧洲的银行。我们知道,如果受债务困扰的南欧国家违约或决定进行债务重组,一些欧洲银行就会陷入很大的困境。这种可能性不能被排除掉。需要梳理希腊实际问题的预算削减措施是尤为严苛的,而政治上是否足够稳定以使得预算成功削减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相信需要建立另一种财政机制,以一种欧洲清算机构的形式,处理泛欧洲银行陷入困境的问题。这个同样在过去已被提出过很多次,但迄今证明政治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迄今达成的改革方案并没有解决如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自欧元确立之后的这些年,他们与德国的竞争力相比已显著恶化。相比德国,它们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更大,相对而言,它们的出口却呈回落态势。至今的改革方案没有一点能够纠正这一十分不利的趋势。而要想扭转趋势,将需要在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进行激进的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是极难被推进的,当然,这也是出于政治考量了。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6

新能源车规划7月上 报划定企业资格引争议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讨论稿从起草到下发业界征求意见只花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汇总各方意见,进行最后的酝酿,准备7月初上报国务院审议,待各方面准备工作完成后就会施行。

《规划》主要从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

《规划》对新能源汽业企业的资质进行了限定,由此引发了业内争论。同时,财税补贴厂家而非消费者的选择,也遭到质疑。

中汽协:节能汽车补贴政策有效期两年

随着首批节能车推广名单在即,关于节能车补贴政策的未来走向也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旨在鼓励车企采用更多先进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节能车补贴政策,最快将在2012年困强制性油耗标准的提高而“自动失效”。

欧元之父蒙代尔

中国人民银行6月末公布重启汇改后,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蒙代尔警告称,中国恢复弹性汇率政策可能冲击全球和中国经济的稳定。

蒙代尔表示,维持人民币紧盯美元一直是稳定的一大来源,他不赞成人民币升值。

他曾经建议欧元对美元采取固定汇率,认为汇率波动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

蒙代尔强调,中国的问题不在汇率,而是经济不平衡,内地当局可以通过加薪鼓励消费,并放宽进口的限制,改善国际收支顺差的问题。

汽车报废回收拆解今年将立法

在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目前迫切需要把汽车市场实施的一些临时性应对政策上升到条例和法规的层面,建立起长效机制,商务部已经抓紧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适时出台一些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是必要和有效的,但现在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建立长效机制。常晓村透露,多年来关于机动车的报废,回收、拆解等都缺少具备长效机制的法规可循,更多是停留在“临时”层面。商务部已经把与汽车“报废,回收,拆解”这些行政法规有关的草案呈送国务院,并已被列为国务院2010年重点立法的内容,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就可能出台,届时会对二手车的报废、回收、拆解等起到“规范”的作用。

汽车生产一致性国家标准有望出台

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消息称,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汽车生产一致性国家标准,其中包括规定汽车产品需统一具备的安全标准和配置。这将是继公布汽车燃料消耗值之后,针对汽车生产一致性的更进一步规范。

所谓生产一致性,是指汽车企业批量生产的产品应与型式核准定型时(向国家申报时)的性能一致,即车型申报的情况,必须和批量生产后的情况一致,否则制造企业将受到惩罚,甚至被勒令停产。目前,中汽研已经成立了生产一致性工作组进行监管,对企业生产安全问题进行调查。

汽车召回新规最快年内出台或升格为国家法律

6月25日,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部长梵天顺透露,2004年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目前正在重新修改制定中,极有可能于年内出台;同时,《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新规(下称“汽车召回新规”)或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设部门规章的级别,最终升格为国家行政法规或法律。

由于汽车召回新规的制定涉及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同汽车生产厂商等多方征求意见,因此无法保证年内“铁定”出台。

今年经济增长9%~10%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就国内经济而言,尽管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超出政府预期,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会发生改变。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甚至可以说2010年中国经济是处于双轮运行非常好的状态。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最后有可能会达到9%~10%的水平。

中澳签88亿美元合作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