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1

关键词:突发事件;风险级别;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2-0092-05

一、引言

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冰冻灾害以及各类疫情等频繁侵袭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应急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谓应急,其本质就是对应急资源的充分占有、合理配置和快速展开的过程,所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是保障突发事件物资供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带来空前的挑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应急物资储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再一次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敲响警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再次出现了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现象[2] [4],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应急物资已被调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已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如Abend等研究了核事故发生时应急资源的需求特征[5];Pavel Albores等研究了针对恐怖袭击事件政府应急准备的问题[6];Timothy探讨了对于危险化学品事件地方政府和社区应该如何准备的问题[7],其中就包含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储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准备,Brenda等研究了低收入家庭应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准备的问题[8]。此外,医院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医疗物资的整合问题也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关注[9] [10]。中国学者也对应急资源储备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包玉梅和陈桂香等分别探讨了中国应急资源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11] [12]。尽管政府部门和学者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然而政府部门如何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类政府作为主责部门,分别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本文以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分级负责”原则为基础,重点研究基于风险级别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以期为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理论依据,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二、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物资就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物品、设备和设施的总称。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1998年张北地震以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又决定将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24个,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大增加,但是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没有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小决定了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种和储备方式,而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没有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储备制度。

2. 应急物资分级储备的制度不完善。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级别,确定主要负责应对相应级别的突发事件,并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然而目前各级政府需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不明确,因而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也没有明确要求,以至于部分地方政府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储备应急物资。

3. 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少、品种单一。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求;另外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比较单一,也仅仅局限于帐篷、棉被等。

4. 储备方式单一。表现在只注重实物储备,对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尚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协议储备,但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1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这些合同储备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不得而知。

5. 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评估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尚缺乏科学的评估工作。

为了克服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须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然后以此为基础,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这样对于科学储备应急物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与应急物资储备

(一)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种类多、随机性强,如果仅仅依靠国务院进行应对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失去最佳应对机会。因此需要根据 “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即什么级别的突发事件由什么级别的政府为主负责进行应对。

中国已经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成4个级别: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但是突发事件的级别和需要负责应对的政府级别缺乏必然联系,如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属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但只需要当地政府就能够应对[14]。因此,需要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模、受灾人口数和应急物资需求等要素,可将突发事件分为3个级别:

1. 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就是造成的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经济损失大、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物资需求点多、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14]。这类突发事件需要国家应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迅速控制灾情、安置灾民、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影响极大,甚至需要国家动员去应对。

2. 较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一般指受灾面积较大、受灾人口较多、有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较多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超过了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的应对能力,需要省级政府为主才能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

3.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是指超出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范围,但受灾面积较小、有一定的人口受到灾害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只需要县级政府就可以有效应对。

(二)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1. 实物储备。实物储备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储存在仓库中,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随时可调用的物资储备,实物储备是突发事件尤其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应对的主要物资来源,实物储备对于生命的拯救、灾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全部或过多的依靠实物储备,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物资的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往往会造成社会财富巨大的浪费和大量资产的长期闲置等。

2. 合同储备。合同储备就是政府部门与拥有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能够优先租用、调用这些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进行救灾,这种物资储备方式称为合同储备。可采用合同储备应急物资很多,如建筑企业的铲车、挖掘机、大货车等设备,仓储企业的食品、药品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优先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救灾。但是,由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无法对应急资源的具体需求时间作出约定,所以要防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已报废、正在维修或者暂时没货,影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 生产能力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是对那些能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的企业或其他单位,通过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迅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这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称为生产能力储备。但是生产能力储备转化为应急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储备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长期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的依靠生产能力储备,会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尤其是前期的处置工作。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影响

1. 风险级别决定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和结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取决于需要应对的风险级别,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越高,需要准备的应急物资就越多,如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受灾人口多、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因此国家就需要储备较多的应急物资;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小、受灾人数少、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小,因此县级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量也相对较小。

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如巨灾不仅需要应急救援物资,而且需要灾民安置物资,但一般性灾害则更需要应急救援类物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洪水和地震容易产生衍生、次生灾害,所以在应急物资储备中,不仅要储备突发事件本身所需要的物资,而且还要储备次生灾害所需的应急物资。

2. 风险级别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影响也非常显著。大规模突发事件要求国家不仅要做好实物储备,而且也要做好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因为大规模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仅仅靠实物储备远远不够,而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是长期救灾的必要保障;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采用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并重的储备方式;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则只需要实物储备。

四、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

政府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者,同样也是应急物资的主要储备者。除了政府之外,家庭、企业和市场等也都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因为家庭和企业不仅是主要受灾者,而且也是灾害的第一应对者。企业、家庭和市场储备是对政府应急资源储备的必要补充,虽然数量较小,但是对于生命拯救以及灾情控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整个应急物资储备就形成了以政府储备为主、其他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图1给出了各类物资储备与突发事件应对之间的关系。

以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包括四个阶段: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一,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见图2)。

(一)确定各级政府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是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主要针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这类的巨灾,应急资源需求量十分巨大,如果按照这种百年一遇或者更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标准来储备应急物资,显然不现实,因为应急物资的使用期限都是有限的,而巨灾发生的概率特别小,什么时候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往往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科学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在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确定国家、省(市)、县级政府需要应对灾害的规模和级别。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主要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国家主要负责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或者根据风险概率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如国家主要负责应对50年一遇或更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省(市)主要负责应对20年或者30年一遇的突发事件,县级主要负责因对10年或者15年一遇的突发事件。

(二)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

各级政府根据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级别,确定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在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规模适度,既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少,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又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确定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在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在选择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急资源的用途、急需程度、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二,实物储备是应急救援的关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就可以立即调运这些物资;第三,存储重要应急物资,尤其是对生命救助和灾情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物资;第四,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合理安排各类物资的储备方式,确定哪些应急物资需要实物储备、哪些需要合同储备以及哪些需要生产能力储备、哪些物资需要多种储备方式相结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既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又能够使投入和维护成本最低。

对于大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应急物资需求量大,中央在应急物资储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物储备,同时还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要满足三天的基本救灾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生产能力储备、大规模的社会采购、社会捐赠等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应急资源筹集争取宝贵的时间。

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一般需要满足1―2天的救灾需要,同时也要进行一定比例的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由于各个省份的灾害类型、经济特征、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所以,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提高实物储备的比例,经济欠发达省份除了以实物的形式储备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之外,更需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较少,县级政府只需要以实物的形式储备应对中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以及市场上不容易采购或市场数量较少而突发事件又急需的物资,其他物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采购获得。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改善应急物资的存储质量、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案,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急处置的各个阶段――搜寻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恢复重建等阶段的保障能力;或者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对的各个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的保障能力。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执行的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部门,分别负责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因而也需要储备相应级别的应急物资。本文在分析中国应急物资储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提出以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界定了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将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为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以及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国家为主进行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省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县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

2. 界定了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储备方式,即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3. 提出了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王继群,段晓军,等.“非典”物资装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3,(8).

[2]赵文武,伍国正.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0).

[3]杨文键,胡文峰.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J].中国减灾,2009,(3).

[4]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

[5]Abend M,Bubk O,Hotop S,et al. Estimating Medical Resources Required following a Nuclear Event[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1999,(29).

[6]Pavel Albores,Duncan Shaw. Government Preparedness: Using Simulation to Prepare for a Terrorist Attack[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8,(35).

[7]Timothy R. G.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8).

[8]Brenda D P,William C. M,Leslie A N. Disaster threat: Preparedness and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Lowest Income Quartile[J]. Environmental Hazards,2005,(6).

[9]Robert K,Kanter,John R. Hospital Emergency Surge Capacity: An Empiric New York Statewide Study[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7,(9).

[10]Dent C M,Drake D. Development of a Healthcare Coalition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6,(5).

[11]包玉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12]陈桂香,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1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4]唐伟勤,张敏,张隐.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

The Study on 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Model of Chinese Government

Zhang Yongl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2

在我国突发事件多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及社会安全等四个方面,突发事件的程度从小到大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进而采取的预警级别也分为一般(Ⅳ)、较大(Ⅲ)、重大(Ⅱ)、特别重大(Ⅰ)四级。

突发事件的发生要依据一定的契机诱发,诱因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隐蔽性,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之所以称之为突发事件,这要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很多社会性的突发事件有极少数人操控,利用部分人把事情推到高峰期,突发事件对另一部分人造成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破坏,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性,使社会超出正常发展的轨道,常规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失灵,必须用应急的方法面对突发事件。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有明确的目标、目的和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它是对全社会有价值之物作权威性分配,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政策要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它也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在应急突发事件中,政策的主体、客体、环境都已相当清晰,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发展状态。我们要注意几种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指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资料作出合理性决策,代表性人物林的布路姆要求有目标、有选择的应用分析模型以达到最优目标。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决策者要知道、明确事件的原因,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要点,制定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选择最优的方案来应对突发事件。

有限理性模式讲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备选方案的选择不要求最优,而是次优或满意就可以。决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有限理性和“满意”之下,不需要全面考虑所有备选方案,只要能达到对事件的应急处理,达到预计的目标就可以。西蒙何马奇都认为公共政策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人们受自己经验和、阅历、知识、能力、信息、时间等因素影响,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决策。

渐进模式是美国林德布罗姆提出来的,渐进主义模式强调依据基本方案,再与其它方案相比较后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方案,渐进主义模式是要求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有动态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选择、修改基本的公共政策,已达到能够处理突发事件的目的。

混合扫描模式是由美国A?埃泽奥尼提出的。他同意林德布罗姆对全面理性模式的批评;同时,他分析了渐进模式的不足。他指出渐进主义者所作出的决策是社会中最强大的而且是组织起来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底层,没有参与决策的把部分人的利益却被忽略;渐进主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短期目标上来,再过程中只是修正了原来政策的一些方面,而不顾及基本的社会变革,对于特别重的事件作出决策,渐进主义是缓慢、滞后的,可以说是无能为力的。埃泽奥尼将全面理性和渐进主义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在某种环境下,全面理性模式是合理的,在另一种环境下,渐进模式又是可行的,高级理性决策过程确定了问题的基本方向,渐进决策则为理性决策做准备。混合扫描模式要关系到决策者的能力,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之上,它提醒人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就决策的重要性,范围的不同决定应使用不同决策方式,混合扫描模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在应对危机实践中即要考虑到问题的根本特征,掌握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要解决达到的价值目标,同时还要求决策者从根本上了解问题,唱响问题解决的根本旋律,渐进改变应对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渐进过程可以突变行为措施,以最优化原则为指导,在处理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不断改变着处理的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适当的价值观为导向,在不偏离总原则基础上发挥最大能动性,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社会安定。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采取政策分析方法,应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方法,把这些多学科统一起来,运用到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来。一个解决突发事件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要首先认定和细化问题,认清问题的性质;第二是建立评估的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能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等进行标准的评估;第三是确定备选方案,通过对方案研究分析、不行为分析、快速调查、文献评述、理想现实世界经验比较、分类完善、头脑风暴、现有解决方案的修正等,确定备选方案。第四是评价备选方案,运用外推法、理论推测法、直觉预测法、折扣分析、传感性分析、实施分析等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是监督方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前后对比,有为与无为的试验对比,成本取向等。

我国政府作为在社会中扮演政策的制定者,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有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权力的执行者,在突发事件中理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也强调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要确定好掌舵与服务中显现公共责任的主体性。

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要面临策略选择,而中国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策大多是渐进的,所面临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更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突发事件的事态大多比较混杂,在混杂中稳定与和谐就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一大原则。在强调稳定与和谐的同时还要加强法治,接受立法机关、民间团体和公众的监督,加强透明度分析,事态发展情况公布于众,做到内外环境协调。在保持事态发展和谐与稳定同时要讲究效率和效果,提高处理事件的效率。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方面原因突然引起的危害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把社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大学生的安全上,这也使得建立健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很多专家学者早已着手于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传统的应对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需求,并且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紧迫性、传播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应对机制无法取得更为满意的成效。

在时代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我校特定条件下,我们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研究、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灾害演习、心理辅导等形式,深刻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原有理论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使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络化、立体化,以期使其发挥最大能效。

1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

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事前预防机制的出发点和主旨。积极预防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1)促进信息传播,建立层次明确的责任分工体系。大学生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往往会造成措手不及的情况。所以,信息传播的快慢直接影响事件解决的效果和进程。而划分明确的责任体系则会使事件解决起来有依据、有理论、有方法,使事件得到迅速遏制。责任体系中,各层次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事例、基本解决方法等,使事件发生时可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另外,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会的沟通作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

(2)发挥辅导员的指引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的责任。在同学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离同学最近,最有条件第一时间知道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在思想上,辅导员应定期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使事件在萌芽阶段得以解决。在“以学生为根本,以安全为基石”的理念下,从思想、行动、生活上对同学们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3)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未雨绸缪。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同学身边的安全隐患。为及早消除可引起突发事件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是重要一环。加强学生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警演练、心理辅导、交流沟通,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救援机制

(1)迅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学院应快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根据预案的职能分配,挑选具体人员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如此一来,一是使信息传达迅速及时,二是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要对事件现场进行管理和保护。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制止,对受伤害者迅速进行救助,对其它学生进行隔离和保护。其次,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事件性质,妥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疏散聚众人员,防止事态恶化和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灵活应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时间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性质的不准确。专门工作小组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综合各方情况,区分事件不同性质,全面、彻底解决问题,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妨害学生安全等事件,要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取得联系,以使其配合事件的解决。对事态严重、影响恶劣的事件,要在处理解决的同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3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后恢复机制

(1)与事件当事人及时沟通,争取最佳协商途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事件性质及时划定三方责任。对于有学校责任的,学校要保持积极态度,和当事人进行合理协商,万不可推卸责任。对于学校没有责任的事件,学校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并对当事人进行合适帮助,以保障同学的合法权益。

(2)加强学校信息安全,避免宣传不当。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社会高度重视的大学生,倘若信息安全措施处理欠妥,对外宣传不当,很容易让事件复杂化,引起社会恐慌和议论,从而增加了事件的解决难度。再者,也使学校的声誉和稳定性受损。另外,对一些可公开的突发事件,一定要保持公开透明原则,避免无端猜测,从而使事件放大化和扭曲化。对于不易于公开的事件,学校学院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尽量减少信息的传播,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4

160平方米库房内的物资,初步估计总价值近10万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当天,极重灾区北川县漩坪乡,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登记造册并承诺补偿的情况下,“万家乐”超市店主姚兵的所有物资被紧急征用。

由于登记册被乡政府遗失,姚兵被征用的物资成为无头账,其自称有近10万元损失,只能获得7000元象征性补偿。

如今,失去生计的姚兵举家迁到绵阳,成为校车司机,妻子待业,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其微薄的工资,生活拮据。

姚兵或许已属幸运。漩坪乡党委书记杨启元透露,北川县很多乡镇在地震前期都曾征用物资用于救灾,没有给商家补偿,只有该乡象征性地稍作补偿。

作为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四川即将诞生本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行政规章。2010年9月29日起,四川省政府法制办开始就《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送审稿草案)》(下称《办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办法甫一公布即引发争论,舆论的焦点集中于第四十七条,即对公民个人财产应急征用的条款上。

较之其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草案》将征用的主体下放至县级政府,进一步强调,“被征用的单位或者个人拒不接受应急征用的,征用执行人员在情况紧迫并且没有其他替代方式时可以强制征用。”

这无疑涉嫌对私人财产权最为严厉的侵害,坊间舆论均联系暴力拆迁案,认为其与《物权法》保护私产的原则相悖。但多位法学家更关注对征用权的约束,尤其是征用程序的正义,“从来没有哪个制度否认过政府的征用权,重要的是征用的法律限制。”

上位法溯源

2007年11月正式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对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立法,其中第五十二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该法颁布后,全国范围内,各省市级政府机关乃至区县多有组织学习贯彻。但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北京、湖南、辽宁、广东、山东等省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省级法规或规章。这些办法都在不同程度对上位法的征用条款作了诠释。

事实上,应急物资征用与《物权法》并不抵触。《物权法》明确规定,“因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此外,该条款在《传染病防治法》《防震救灾法》等法律中亦有所体现。

关于对应急征用的补偿,《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二条规定,“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在此基础上,各省制定的办法对应急征用做出规划或深化。如《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中规定,“经营性财产被征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应当在补偿财产损失的同时给予生活补助”;《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应当向被征用的单位或者个人签发应急处置征用令并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山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现有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应急需要时,由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征用报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相对前述省份,此次四川公布的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又有所细化,如明确规定了征用人员不得少于两人,需署名备查、履行公证程序,对征后的财产补偿也进行了修改,除了毁损、灭失,还增加了“不能继续使用、无法归还的”,从一定程度上使征用程序更加透明、合理,被征用个人的私有财产得到进一步尊重、保护。

不过,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部分法学家仍认为,虽然相对细化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征用条款,但仍然未能有效解决突发事件中征用规定粗糙的问题,因而也未能进一步提升征用的立法层次。

“下位”规定“倒栽葱”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突发事件中征用的立法,出现了“倒栽葱”的态势。

一方面是诸如《物权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基本法律规定得含糊和笼统,一方面是北京、杭州、太原等立法层次更低的政府,却专门就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征用出台了十分详尽的《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办法》。从应急征用的主体、原则、对象范围、程序、补偿原则、纠纷救济途径等都予以有针对性的规范。

以今年3月生效的《太原市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物资、场所办法》为例,其就价值评估问题规定:“政府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应急征用物资、场所发生前被征用物资、场所原始状态的评估,其过程由监察部门负责监督”;针对可能存在的“多头征用”,该办法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对口征用单位做出了相应规定。

在所有省级《突发事件应对办法》中,北京市的规定最为特殊。其立法过程相当审慎,尤其对征用的规定变化最大,通篇没有提到“征用”的字样,只在第五十八条中若隐若现地提及。

但是,在这个办法实施前的草案中,至少有四个条款提及征用。为什么在正式实施的办法中去除,原因不得而知。

立法者的审慎,表明了征用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但也会给具体事件的处理带来隐患。

无论立法形式怎样,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府应急专家小组顾问莫纪宏认为,解除人们在突发事件中对征用规定的疑虑,当务之急是要在《突发事件应对办法》中明确“合理补偿”的定义。过去在制度和实践中因为缺少“合理补偿”的传统,所以,法律规定与公众的心理期待之间有很大落差。因而明确“合理补偿”是按市场价格计算,还是按折价计算,或是按国际惯例溢价计算,十分重要。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补充强调,除对“合理补偿”的定义十分重要外,明确补偿的周期,对平息公众疑虑也有重要作用。他建议,补偿时间应当以突发事件结束后三个月为宜。

“《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在征用制度规定上的不足,主要是整体的立法环境所限。”莫纪宏举例说,《行政强制法》《行政程序法》和《国家补偿法》均未出台。这样苛求一部本不以征用为重点的地方规章,做出十分细致的征用规定,显然超出了地方立法者的职责范围。

症结所在

立法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困境。

据报道,2008年12月9日,在广州市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汇报会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国强提出质疑:“什么才算是突发事件?”他以广州市萝岗区2007年以来处置的500多起突发事件举例,“突发事件如此多,问题就会很严重。”

广州市应急办人员解释,《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包括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而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等级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萝岗区处置的500多起突发事件正是按照这四级来统计的,并不是只有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才能算是突发事件。

包括四川省在内的有关应对办法,也正是沿用了这样的概念。在如此宽泛的外延下,如果不能出台对公民个人财产征用的具体细则,势必会加剧公众的疑虑和担忧。余凌云认为,因此,必须厘清突发事件中“应急征用”的前提性条件:必须是在公共资源耗尽或无法满足时所进行的行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强调,应急征用应满足四个法定情形:是不是在法定的应急区域以内;是不是在应急期限以内;是不是行使应急权的权限承担者;是不是应急的需要,即这个领域的问题是不是属于为克服突发事件需要而采取应急措施的情况。

除了突发事件概念上的症结,征用的主体、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的标准等,亦成为实践中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应急征用行为被滥用、错用的几率将大增。莫纪宏认为,在突发事件应急时期,对公民财产的征用应当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命令来进行,不能政出多门,至少必须是授权或者是委托的单位和部门,否则,不得随意征用财产。“要真正保证征用程序合法,还需要尽早出台《行政程序法》。”

对比四川、辽宁、广东等省份的办法,在征用主体上也明显混乱:川粤两省规定为“县级以上政府”,而辽宁则笼统表述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另外,补偿资金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以及资金从何而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有关规定,各级政府要按每年财政总支出额的1%至3%建立防灾减灾预备金,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政府并没有落实此项基金或者数额明显不足,导致无法及时给付征用补偿款。

莫纪宏对此的建议是,给付征用补偿款要以政府财政为依托,而不是仅仅以防灾减灾预备金为限。防灾减灾预备金占财政支出额的比例应当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保证补偿到位,可以在防灾减灾预备金之外,从机动的财政预算项目中支付。

补偿标准之惑

在各省市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办法中,对于征用补偿的表述寥寥,多以“给予一定补偿”“给予合理补偿”或“根据有关规定”带过,但何谓“合理”、据何规定却模糊不清。这让公民在个人义务与财产权利之间无所适从,上文提及的姚兵无奈地表示,找乡政府讨要当初承诺的补偿是被逼无奈,“国家帮助我们那么多,我都感觉到不好意思,可是生活所迫,没有办法。”

对于征用的补偿问题,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四川省救灾指挥部交通组在全省征用了1000多辆公共汽车,用来转移受灾群众,“政府对他们应该是给予了补偿,补偿的手段很多,但首先是低于正常运营回报的。也可能会一定程度减免单位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或者对这些公司近期购买的新车进行贴息等。”

以美国相关财产法律为例,其补偿是指赔偿所有者财产的公平市场价格,包括财产的现有价值和财产未来盈利的贴现价格。美国土地征用补偿根据征用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同时,还补偿因征用而导致邻接土地所有者、经营者的损失。

莫纪宏期望以出台《国家补偿法》的方式,迫使地方政府或执法机构执行比较“合理的补偿标准”。余凌云则更为具体地建议:应当建立以金钱补偿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通行补偿方式。提供金钱补偿、实物补偿、返还原物业等多种形式,供当事人选择。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媒体;公关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在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中,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危机管理,怎样才能良好的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一直是地方政府重点研究的问题。在我国现代的社会中,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还会引起当地政府的媒体公关问题。近年来,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媒体时表现出了失语、失声的现象,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地方政府应用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地方政府的媒体公关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所谓的突发事件,就是对公民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危机事件,而且只要是在事件发生时对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等造成了伤害,就可以被称作突发事件。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都是在突然情况下发生的,具有短时间聚集各方眼光的特点,而且各个主体之间针锋相对,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这给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旦出现管理不正确或者是应对媒体工作失误,就会降低地方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1]。所以,地方政府一定要充分做好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工作,及时向人们公布实际情况,安抚民众的心情,使民众的情绪得到稳定,得到民众的配合,从而更加顺利的开展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的方法

(一)对地方政府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完善

对于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来说,它是政府新闻发言制度的具体形式,主要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阐述,使媒体和民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最新消息,而且还要向社会介绍突发事件的特点、趋势以及产生的后果等,另外,还要对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进行详细的讲解,树立地方政府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不管是媒体还是民众都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将事件的情况透明化,而新闻发言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向他们传递比较真实和权威的信息[2]。因此,一定要对地方政府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完善,使民众了解到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起来使用,完善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二,加强危机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和权威化,可以让一些相关的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消除民众心中的疑惑;第三,处理好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做到不失语、不失声以及不说假话。

(二)利用网络进行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传递

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传递,为人们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电视、网络等,加强政府和媒体、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有效的互动。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主,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辅的互联网新闻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以及中青在线等,一共有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它们已经为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传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通过分析我国各个地方政府的新闻网站,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内容比较单一、做工简单以及形式古板等,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身优势,积极利用网络实现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传递。另外,还可以在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对网站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从而确保网站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再有,地方政府网站的创建能够时间与民众的亲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突发事件的错误传播进行及时的制止,安抚民众的情绪,避免民众产生紧张的情绪。

(三)对突发事件的媒体管理引起重视,避免出现媒体暴力

所谓的媒体暴力,就是某些个体或者是组织利用媒体的权利对突发事件进行错误的报道,故意扭曲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使民众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突发事件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偏离原本原则的舆论导向,从而满足个体或者是组织的利益需求,这种现象不符合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3]。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对突发事件的媒体管理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媒体进行良好的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一定要控制好事发现场,在周围拉起警戒线,对记者的身份和采访资格进行明确,规划出采访区和禁止区,记者只能在采访区进行采访,不能进入到禁止区中,更不能拍照。另外,还要管理好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现场,比如医院、派出所等,一些不实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地方传出的;其次,设置新闻信息传播中心,便于记者及时得到突发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且要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辨别,控制好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比如,在2015年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虽然之后对其进行了良好的解决,但是,在当时地方政府也受到了很大的媒体压力,如果在事件发生时政府能够对媒体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就不会出现媒体暴力的情况,也会非常利于政府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由此可见,对媒体的管理在突发事件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避免出现媒体暴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积极做好媒体公关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还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确立地方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地方政府利用有效的媒体公关方法来应对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能够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责任,这对社会的和谐和进行非常有利。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压力,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侯迎忠,刘艳婷.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沟通策略[J].东南传播,2013,10:10-13.

突发事件应对原则范文6

为做好突发事件的年度评估分析工作,根据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粤府〔**〕71号)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应急办组织开展**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分析,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个级别的有关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评估。

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重点围绕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森林防火、防御台风和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交通和火灾事故、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防控传染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处置等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趋势分析及工作建议。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及其所包含的分类别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采取的主要对策和工作重点,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和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对影响面大和处置突发事件有借鉴意义的事件,各选择1—2个案例,从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评估分析的组织工作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组成四个评估分析组。由牵头单位会同参加部门共同编写本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请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提供本地区典型类别突发事件(四大类中的一类或几类)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各组牵头部门在各地、各有关单位评估报告和总结分析材料基础上汇总形成该类别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各有关单位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水利局(三防办)、农业局、林业局、地震办、气象局协助。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经贸委、公安局、建委、交委、水利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容环卫局、林业局、质监局,旅游局,**海事局、**供电局协助。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经贸委、农业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检验检疫局协助。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民族宗教局、民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土房管局、建委、外经贸局、文化局、国资委、规划局、市政园林局、体育局、物价局、工商局、旅游局、外办、侨办、金融办、局、台办,**警备区、武警**市支队协助。

三、评估分析的有关要求

(一)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年度评估分析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表格附后,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补充)、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