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1

随着户外运动的规模化发展,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制定完善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水平,减少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为户外运动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1、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户外运动引起的人员伤亡事件也不断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缺陷,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是不完善,从而导致户外运动发生突发事件后,无据可依,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完善,能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指导,使其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1.2、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对于危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危机事件,处理和防范本身是一个量变对质变的过程,对于危机的应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本次危机,更是为了提高下次危机的防范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能使得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更加系统、规范的处理,并对每次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的转变。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人员不幸身亡,其主要原因是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没有相应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规范指导,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制定完善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才能全面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降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

2、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户外运动危机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危机意识普遍比较低,我国的户外运动虽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兴起在最近几年内,到时人们对户外运动的认知仍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忽略了自然变化对户外运动的影响,对于户外运动危机观念更是少的可怜。另外对于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必要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户外运动的俱乐部,也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过于注重户外运动活动组织,忽视了户外运动危机,从而增加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率。

2.2、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对于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其本身是建立在户外运动突发事件上,在我国户外运动属于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并没有针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制定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这就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缺失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后,并不能派遣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及人员救援,这就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2.3、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户外运动管理的相关制度仅仅是针对户外运动俱乐部、教练技术人员、出入境户外运动等制定的,并没有系统性的制定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而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也是参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和群体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确定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从而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置缺乏规范,影响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2.4、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措施不专业

对于户外运动,其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时,不仅需要救援人员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救援技巧,还需要有科学的救援设施、通畅的信息交流等,这样才能保证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高效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并不专业,很多时候需要户外运动参与者自主救援,或者依靠当地的民警进行救援,其救援知识、水平较低,救援设备落后,从而对户外运动应急救援造成一定影响。

3、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3.1、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原则

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因此,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突发事件,必须做到快速响应,有效组织,因此,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必须快速响应,反应迅速,从而降低损失。(3)专业处置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往往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处置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时,必须由专业的队伍进行,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处置,以此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3.2、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对于突发事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在特定的诱导因素下爆发的,因此,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措施就是将这些因素或者诱导因素消除。为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并加强危机教育,提高户外运动俱乐部、参与者的危机意识,并制定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全面、准确的应急管理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通畅,造成损失。

3.3、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

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导,快速控制危机,处理危机。其次,要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信息,在网络时代下,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只有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才能避免谣言的产生,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民众支持。再者要,鼓励非盈利机构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实现灾害共同治理、共同化解。

3.4、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善后修复及评估机制的构建

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不同地区的救援要求有所差异,因此,要注重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首先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以此提高各个区域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救援能力;其次要明确危机事件处置后的工作目标,立足长远,总将事件,加强预防,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工作。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评估机制,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并不断总结,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4、个人建议见解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2

法律依据缺位。现阶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以政策条文和校规校纪为依据,法律法规严重缺位。高校校规校纪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绝不属于“法”的范畴①,因此其效力远低于国家法律。此外,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头绪繁杂且原因复杂,各部委的法规配套往往缺乏对所有突发事件的统一效力,而且过多强调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不明,没有形成有责任主体、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这样的临时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过多依赖领导的个人决策,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应对举措乏力。尽管大部分高校本着“预防为主、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而很多预案本身过多强调原则性而忽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鲜有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追踪机制以及报告机制等体系,难以在事发前预防或在源头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更谈不上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共同应对。

在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完整的管理系统。

完善高校安全相关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高校公共安全立法应当尽快提上日程,从法律层面强制预防、处置和善后等环节。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还应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出台配套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专业应急团队,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内成立专业化的突发应急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坚持“专业处置,岗位权力大于级别权力”,校领导积极协助专业突发小组工作、全校师生一致听从专业指挥团队的现场指挥,确保应急指挥科学有序进行。

建立预防、处置及善后三大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以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事前预防、事发快速有效处置、事后妥善处理认真总结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理”的理念,通过建立完整应急预案、实际演习训练等手段,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置,不慌乱、不紧张,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妥善处理有关事项、人员的善后事宜,对事件进行充分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

动员全校师生加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各个部门基层员工的“第一响应者”能力,保证将事件控制在源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需要充分依托大众力量,让处在案发第一现场的师生自发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高校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整体提高大家应变能力,动员全学校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工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注释】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3

《2013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5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任务也是十分艰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从繁琐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

《2013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5万人。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活动。全年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202万户次,涉及劳动者0.9亿人次,对235.7万户次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涉及劳动者1亿人次,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1.9万件,较上年上升1.7%。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2.9万件,较上年上升 4.1%。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与511.7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471.2万人次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5亿元,督促5.9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督促9.4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34.8亿元,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3543户。

如此巨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任务,涉及到的档案管理任务也是十分巨大的,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问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从繁琐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让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横向和纵向检索,不断提高办案质量,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健康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以执法重心下移为重点,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由被动向主动、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两网化”建设提高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幸福德州的高度,作为“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和建设,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2 加强监察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依托行政区划和人力资源和神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网格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划分网格。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配备专职监察员,每个级管理网格配备不少于2人的兼职监察员。落实网格人员监管职责,按照“四定”(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原则,落实监察协管员的监管责任。

3 进一步提高制度化与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神会保障监察协管员管理、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网格巡查等制度,为两网化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做到1、统一受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2、实施网络化监察工作;3、跟踪监控全市监察案件;4、建设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实施分类监管;5、统计分析全市劳动保障情况并进行预警预测等工作;6、宣传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

4 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提出创建目标

并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中心工作,制定创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举报投诉信息统一受理、集中分配,避免重复监察;对全市监察案件和协管监督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程管理;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GPS、GIS系统和摄像监控系统,实时指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控有严重违法行为或有多次违法记录的用人单位。

5 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为及时、快速、妥善处置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要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处置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作好维稳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要坚持推行了24接受举报,365天全天候监察,通过12333咨询投诉平台实现24小时接受举报;对欠薪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查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

6 加强主动监管,做好预防、预警、预测,做好分类监管工作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需要继续不断创新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监察,加快信息化平台和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分类监管,优化预警预测机制,不断加强动态监管和主动预防力度,真正将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二者不可分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通过监察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管理,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要统一受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实施网络化监察工作;做好跟踪监控全市监察案件;建设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实施分类监管;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对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情况并进行预警预测等工作;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提出创建目标,并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中心工作,制定创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实施网络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为网络化监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举报投诉信息统一受理、集中分配,避免重复监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件和协管监督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程管理;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GPS、GIS系统和摄像监控系统,实时指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控有严重违法行为或有多次违法记录的用人单位。

四是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置因劳动保障权益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通过启用监督管理平台,努力提升监察工作整体效能通过启用监督管理平台,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作好维稳工作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作者简介

姜巍(1978-),女,现为吉林省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档案管员。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21-0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及高危群体分析

1.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分析。综合不同研究学者的划分类型,基本可把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因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造成学生游行抗议等。(2)伤害类突发事件,如师生冲突、群体斗殴、学生不堪就业压力、失恋自杀自残等。(3)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漏电触电事故以及火灾等。(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洪水、地震等灾害。

2.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分析。(1)有自杀家族史的,直系、母系、父系和旁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自杀史。(2)有人格偏执或人格障碍等情况的群体。此类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质量低下,密友少、缺乏倾听者,情绪长期低落不与人往来,冲动型人格的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3)近期遭遇严重生活事件困扰的。比如感情挫折、遭遇重大财务损失、亲人身故、自己或家人患上重大疾病、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不能如期毕业或顺利就业、家庭极度贫困等。(4)长期患病或有生理缺陷,自感生活能力低下或极度自卑者,如有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1.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扮演的角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培养成就感,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可以说,对辅导员来讲,凡是跟学生有关的事,辅导员都要管,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自己的事情。辅导员应该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能第一时间控制和清除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危害,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能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类型繁多、成因复杂、爆发突然、扩散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辅导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各种难以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转化为解决事件的战略性指导。一方面切实提高对自身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应发挥作用的认识,辅导员要以充分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时刻记着“突发事件无小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加以足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爆发前期:快速反应,迅速介入,了解情况,稳定局面。学生突发事件防不胜防,辅导员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在场人员的情绪,控制场面,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恶化。根据现场的情况和事情的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或请求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援。等事态稍微稳定,辅导员应了解事件的原因,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保存现场证据,理清来龙去脉,然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况、处理进展、事态发展和预测趋势一一向上级领导汇报,认真听取处理意见,并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同时,及时将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给有关领导。

2.持续期间:服从调配,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稳步开展。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可能会持续升温,蔓延扩散,影响日益扩大。在上级部门和领导介入后,辅导员要把手头掌握的信息一一汇报,认真听取上级领导对事件处理的部署和安排,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贯彻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应对方案和处理意见。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小组中,辅导员要根据分工,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务:或是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深入学生群体,进一步排查隐情,消除导致事件恶化的隐患;或是照顾和安抚当事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思想引导,平息当事人的情绪;或是疏散围观者和盲从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围观人员的疑虑,防止人群拥堵;或是与当事人家长联系,真诚接待,安排好后勤保障;或是协助学校部门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查明事件起因和情况;或是做好信息统计和资料整理,按时上交汇报等。辅导员在开展上述工作中,要根据领导安排和分工,注意工作细节,保证负责的工作不出疏漏。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大,事情繁杂且细致,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遗漏都有可能增加处理的困难程度,因此辅导员要格外细致谨慎,多留意,勤汇报,并要牢牢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妥善解决为目标,遵守纪律,服从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事件中的几种关系,如与当事人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同级部门及同事的关系等。

3.善后阶段:稳定思想,恢复局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理的尾声阶段,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扫尾工作”,比如当事人关于手续的办理、学生情绪的安抚、家长的送往、物品和资料的整理。为了尽快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生的消极态度,辅导员要通过面对面、三级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尽快将事件的正面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言论,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遇到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冲击的特殊事件,辅导员可要求学校心理机构对学生进行群体、个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进取氛围。在恢复重建阶段,辅导员也要注重对整个事件的资料整理和对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分析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意义

1.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是引领社会思潮、批判社会现实的急先锋,也是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排头兵。青年大学生民主意识强、富有激情、善于获取信息,对社会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但同时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未完全定型,也容易被引导,稍有不慎极易激发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增强,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术造假问题、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等,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高校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稳定。

2.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维护高校稳定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低要求。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有效地做好应对处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避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从而确保师生安全,保障师生权益,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3.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有利契机。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改善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机会。对于高校来说,作为承担着育人职责的社会机构,管理者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学校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在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得到检验和提高,进而提高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高校维护声誉甚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机会。一旦学生发生突发性事件,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重点关注,并进行连续性报道。对于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结果,很可能对高校社会形象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应对处置得到,则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4.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自觉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预防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会暴露突发事件预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危机防范意识不强或危机处理知识欠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使其在对照、检验、反省后,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掌握危机自救知识,自觉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栋鹏,张芳芳.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应对机制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5

(一)编制目的、依据。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正确应对突然发生的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或对正常电力供应构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和地方经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函》(国办函〔2005〕4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浙政发〔2005〕1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0号)等,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处置对全市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构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电网事故。按照性质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分为特大(Ⅰ级)、重大(Ⅱ级)、一般突发事件(Ⅲ级)三个等级。

**电力系统特大突发事件(Ⅰ级):

因人员、设备、外力破(损)坏、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全网减供负荷损失在40%及以上的停电事件;

一次事件死亡5人及其以上。

**电力系统重大突发事件(Ⅱ级):

因人员、设备、外力破(损)坏、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全网减供负荷损失在40%以下20%以上的停电事件;

一次事件死亡3人及其以上5人以下,或一次事件死亡和重伤10人及以上。

**电力系统一般突发事件(Ⅲ级):

**电网内110kV及以上重要线路故障停电达到3条及以上或重要变压器故障停运,并造成对用户大面积停电;

一次事件死亡1-2人。

2.本预案用于规范在发生电网事故情况下,各相关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社会救援、事故抢险与处置、电力供应恢复等工作。

(三)工作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突出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

2.统一指挥原则。

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抢险、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原则。

在应急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一个“快”字,做到反应快、报告快、处理快、恢复快。

4.先期处置原则。

电力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市经贸委应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控制,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恢复重要负荷,以减少损失和社会影响。

5.协同配合原则。

各部门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电网事故的应急处理和善后恢复工作。

6.保证重点原则。

在电网突发事件处理和控制中,优先保证重要变电所的所用电源和主干网架、重要输变电设备恢复,以提高整个系统恢复速度和效率。优先考虑对**市重要用户恢复供电(按重要用户顺序表),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市有序用电及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电网事故应急协调和处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研究重大应急决策和部署;协调解决电网应急处置、事故抢险、电网恢复等应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指挥各相关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社会应急救援工作。

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市经贸委负责,主要包括:及时掌握电网事故的相关情况,协调解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问题;执行应急领导小组下达的应急指令;组织制订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情况;组织协调落实社会应急救援措施。

(二)相关部门职责。

1.市经贸委:负责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负责组织有关应急物资的生产、调运以及必要生活资料的市场供应。

2.市委宣传部及新闻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电网事故的情况通报工作,负责及时向社会有关供用电信息。

3.市公安局:负责对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重要单位和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交通秩序,做好消防工作。

4.市城建委:负责恢复城市燃气和道路设施照明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工作。

5.市气象局:负责做好气象预报工作。

6.市工商局:负责维护全市市场、超市、沿街商店等用户经营秩序。

7.市旅游局:负责维护全市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的经营秩序。

8.**海事局:负责海底电缆铺设以及海缆故障时,相关海域的水上交通管制,保障省电网输送电的安全。

9.市安全监管局:指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协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

10.市水务局:负责恢复城市供水及供、用水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工作。

11.市电力公司:负责分类应急预案的制订,定期组织演练,并根据**电力系统的变换,及时进行修订;随时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向市政府报送事故过程、停电范围、初步原因、发展趋势等信息;按照事故处置预案、调整规程等,处理电力系统事故,控制事故发展和事故范围,努力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重点地区及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执行上一级电网调度指令;组织电力系统各单位做好输变电设备的抢修、恢复工作。

本预案未规定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开展相应工作。

(三)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处置电网事故应急预案。各县(区)要成立处置电网事故应急协调指挥机构,建立完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三、应急响应

(一)事件报告。

1.接收到突发事件信息后,市电力公司应立即向市经贸委报告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

2.市经贸委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根据事故影响范围、停电区域、严重程度等情况,立即向市政府报告,并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对发生可能产生重大敏感事件或涉外事件的,应及时上报市委宣传部并通报各新闻单位。

3.市政府接到报告后,分管副市长立即召集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其有关单位,就有关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和部署,宣布启动本预案。成立由市经贸委和市电力公司组成的电网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电网事故处置过程的现场指挥,并直接向市政府报告。

4.发生重、特大突发电网事故需按规定向省有关部门报告的,由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办公室负责及时报告。

(二)信息上报。

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设置接受突发事件信息的值班电话,值班电话装设在市电力公司调度所值班室;95598受理的突发事件信息按事件性质报有关人员,确保及时受理突发事件信息。

各部门接收到突发事件信息的人员,必须进行必要的判断后报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决定是否上报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或组长,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决定是否信息。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期间,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指定值班人员,值班人员立即到应急值班地点值班,负责信息沟通和联系。

上报的信息内容尽可能快速、准确、全面,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影响、原因等情况。

(三)信息。

1.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后,在事故原因基本清楚后,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向主要公共媒体通报事件情况,事件信息,引导舆论导向。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使公众对停电事件及处置情况有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汇总和对外重特大突发事件情况,必要时指定专人负责新闻工作,根据情况决定采取适当方式新闻和信息报道,就事件影响范围、发展过程、抢险进度、预计恢复时间等内容及时向公众进行通报。应指定专人及时向市政府、省经贸委报送突发事件处理情况和统计信息。

应急状态宣布解除后,要及时向公众通报信息。

2.各有关地方政府要组织力量,宣传、教育群众,防止公众产生恐慌心理,坚决打击趁机造谣惑众、散布谣言、哄抬物价、偷盗抢劫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四)应急处置。

1.电网与供电恢复。

当电网发生事故时,启动《**市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响应级别、应急事件的类型、程序归口部门启动相应应急处理预案。

因变电设备发生故障,引起电网大面积停电,启动《电网突发事件变电设备事故抢修预案》、《电网突发事件运行操作事故预案》、《电网突发事件县调处理预案》、《电网突发事件区调应急预案》以及相关变电所全停预案。

因线路设备故障,引起电网大面积停电,启动《电网突发事件送电线路事故抢修预案》、《电网突发事件运行操作事故预案》、《电网突发事件县调处理预案》、《电网突发事件区调应急预案》以及相关变电所全停预案。

因110kV系统发生故障引起重要用户全停,启动《电网重要用户停电应急处理预案》。

当发生地震、洪汛、台风及其它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或者火灾、人身伤亡事故时,按**市电力公司《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防汛抗台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人身伤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相应预案。

??在电网恢复过程中,市电力公司调度所负责协调电网、电厂、用户之间的电气操作、机组启动、用电恢复,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在条件具备时,优先恢复重点地区、重点用户的电力供应。

??电厂应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事故抢险救灾,修复被损电力设施,严格按照电力调度指令恢复发电能力。

??在供电恢复过程中,严格按照调度计划分时分步地恢复各电力用户的用电。

2.社会应急。

发生电网事故后,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迅速调动流动发电设备、事故抢险队伍和储备物质;有关成员单位尽快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排除险情,修复设备。受影响或波及的各有关政府和有关部门、各类电力用户要按职责分工立即行动,组织开展社会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

??对停电后易造成重大政治影响、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党政机关、军队、机场、港口、车站、医院、金融、通讯中心、新闻单位、体育场(馆)、高层建筑、化工等重要用户,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迅速启动保安电源,避免造成更大影响和损失。

??车站、机场、高层建筑、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各类人员聚集场所的重要用户,停电后应迅速启用应急照明,组织人们有序疏散或妥善安置,确保人身安全。

??公安部门要加强停电区域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巡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做好电网事故引发的各类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力量,加强停电地区道路交通指挥和疏导,避免出现交通混乱,维护正常秩序。必要时请武警部队协助做好有关工作。

??经贸部门要迅速组织有关应急物质的加工、生产、运输和供应,保证居民停电期间基本生活资料供给。

(五)应急结束。

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由市经贸委根据突发事故的处置和恢复程度向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提出终止本预案的建议,由应急领导小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应急处置结束。

1.电网基本恢复正常运行,重要输变电设备故障已被隔离,**电网主干网架基本恢复正常接线方式并与浙江电网恢复联网。

2.电网停电负荷恢复80%及以上。

3.无其他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存在重大影响或严重威胁的各类事件。

4.突发事件现场的调查取证工作已完成。

四、后期处理

(一)事故调查。

按照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定,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组成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客观、公正、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发生过程、恢复情况、事故损失、性质和责任,编写调查报告。

(二)改进措施。

市电力公司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组织生产、科研等部门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各相关地区、部门应总结社会应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电网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三)补偿理赔。

对在处置电网事故中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规定给予补助或补偿。

五、应急保障

(一)技术保障。

1.市电力公司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应结合电力生产特点和事故规律,建立覆盖各类电网事故发生、发展、处理、恢复全过程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并落实防止大面积停电的预防性措施,限制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及防止发生连锁反应的紧急控制措施,以及快速有效的生产恢复措施。

2.各单位、各部门可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电网事故应急联合演习,定期组织应急抢修、停电抢修演练。制定重要用户和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抢险的保电措施,并由相关单位予以落实。

3.加快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强化电网结构;加强电网分析和仿真机演练;及时制订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和事故紧急拉限电方案,为电网事故处理提供有效手段。

4.要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完善防止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技术措施。

(二)物资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市电力公司应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所需的通讯设备、交通设备、施工机械设备、保安装置、消防器材、医药用品、电力抢险物资和器材、流动发电或照明设备等的配备,建立备品备件和抢险抢修器材的台帐,做好备品备件和抢险抢修器材的储备和动态管理工作,保证抢修队伍的经费投入和开支。

(三)人员保障。

市电力公司应建立应急事件抢险抢修队伍档案,加强电网调度、运行值班、生产管理、事故抢修的队伍建设和人员技能培训,通过模拟演练等手段提高各类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市经贸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能力。

(四)其他保障。

市电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做好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通信保障等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范文6

1. 凡出现以威胁、贿赂、伤害、毁坏财产、破坏名誉等手段威胁和要挟,迫使党代表、候选人、选举工作人员不能正常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选举工作秩序的;

2. 以暴力冲击、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扰乱、破坏选举工作的;

3. 利用宗族或黑恶势力干扰、破坏选举工作的;

4. 借选举之机,群体性串联上访的;

5. 故意扰乱选举现场,起哄,辱骂,围攻党代表、候选人或工作人员,致使选举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

6. 故意撕毁张贴的选举文告或者哄抢投票箱、选票、砸毁投票箱及其他有意损坏选举设施的;

7. 其他破坏选举或扰乱选举现场秩序的。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分工协作制,由镇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负责相关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设在换届选举办公室。

1. 对换届选举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

2. 负责受理日常工作。

3. 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保护党代表行使权利和人身安全。

4. 负责搜集排查换届选举中不稳定、不安全的信息,做到早会诊、早排查、早报告。

5. 负责突发事件中人员调动、车辆安排及救护工作。

(一)信息报告。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后,各选举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内如实向镇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汇报。

(二)先期处理。突发事件处理要遵照从快原则,选举工作领导小组遇到突发事件后,要迅速启动工作预案,尽快制定处置方案进行先期处理,组织人员维持好选举现场秩序,采取疏散、保护等措施,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事态稳定,尽最大努力控制事态发展,确保事件不扩大、影响不扩散。

(三)应急响应。突发事件趋向扩大、先期处理未能奏效或事态难以控制,可能危及换届选举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时,要及时向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一)明确工作职责。实行工作领导组组长负责制。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换届选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其他人员都应当服从组长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二)早发现、早处理。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开展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矛盾问题排查调处工作,及时掌握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不安定因素,及时发现和掌握倾向性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严格依法办事。对于妨害党代表行使民利或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对于暴力、威胁、贿赂或利用家族宗族势力甚至恶势力,操纵、干扰选举的各种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保证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在处置时,对确实需要动用警力的,要严格请示、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