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1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形态、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如身体的老化表现在白发、视力下降、听力减退,体力的减退,使行动迟缓。精神的老化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健忘、反应能力低下、懒散、毅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个体代谢功能减退,免疫平衡失调出现的营养吸收差,能量储备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等变化,使老年人容易患病。而且多种疾病并存,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甚至失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住院期间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
1 心理分析及特殊要求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①性格孤独、固执、自尊心强;②消极、焦虑、绝望;③适应环境和自理能力低下;④猜疑、幼稚心理;⑤依赖性增强等。
(2)特殊要求,在安排病房时,要给予适当的照顾,一般3~4人为宜,病友过少不利于老年病人的情感交流,过多则环境嘈杂,病员变动大,探视人员多,易刺激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为老人营造一个清新、优雅、舒适的环境是每个病人渴望的心理要求,由于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活动的空间只限于疗区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措施,留出一个房间做为活动室,给那些生活自理者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规定病室被褥定期凉晒,使床铺干燥柔软,被褥如有污渍随时更换,病室每日通风2次,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周对不能自理的病人由护理员和护士给剪指甲,洗头各1次,保证热水的供应,从而使病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3)尽可能做到专人护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要求,帮助照料他们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与老年人的交谈中,尊重、理解老年病人的疾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护患关系。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护士的行动、神色、语言中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消除不良情绪。
(4)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活动对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老年患者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尊敬他们,不喜欢直呼其名,护士可根据患者的职业、职称、学识、经历、年龄给予尊称。努力创造与患者心灵沟通的条件,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做到勤观察、勤分析、勤交谈、多关心,细心观察病人的兴趣爱好,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方法,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5)护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静脉注射一针见血。由于老年人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注射较多,血管多数造成破坏,使静脉注射困难,只有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往往因为牙齿松动脱落,消化能力差和对营养知识的缺乏,而引起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血脂过高、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不利于治疗和身体恢复。所以护士应多了解病人饮食问题,对不同种疾病应配给不同饮食,如血脂高病人,易食低胆固醇的食物。每天吃一杯半的燕麦,就可使“坏”胆固醇的吸收率降低5%。水果蔬菜易食:四季豆、苹果、桃子、瓜类、菇类、海带、黑白木耳、紫菜等。少食动物性油脂,多食植物油,如橄榄油可使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降低25%,以花生油为主的饮食,也可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16%~20%。也可食玉米油、葵花子油、色拉油等。另外,多食豆制品对人体的健康和保健功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综合症的病人。每天喝二杯豆奶,科学家研究显示男性得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70%,由此可见,向病人家属宣传合理饮食对防病治病起着重要作用。
3 睡眠护理
老年人大多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还会因为来到医院环境发生变化,加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因素,出现睡眠过多,睡眠不足和睡眠混乱,长期失眠,还会对失眠药形成依赖性。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病房统一作息制度,一切治疗和检查尽量在日间进行,巡视病房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保持床铺干净平整,病房内空气新鲜。被盖厚薄适宜,防止蚊虫叮咬,冬天注意室内保暖,夏天保持通风,室温20~23℃为宜。努力提高患者舒适度来促进病人入睡,如消除或减轻疼痛感,给予止痛剂和安眠药,安慰开导病人解除思想负担,经常失眠者,可废除白天小睡,做疗养体操。如入睡前搓热双手按压涌泉穴200下,鼓励病人白天参加中等程度的运动、睡前处于半饱状态、排空小便、放松裤腰带、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入睡。同时让病人认识到,每个人会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工作程度、思想负担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一样。一般以睡醒后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而不是以睡眠的时间来衡量。
4 康复的护理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我们应为其创造一些必备的康复措施。因为老年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其躯体和心理障碍得到改善,日常活动得到相对自理,晚年生存质量能高一些,消除或减轻老年人的身心障碍,从而能使老年人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
老年病人存在很多需要康复处理的功能障碍,既可以是老年性疾病的结果(即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也可以是功能退化的结果(骨质疏松症、尿失禁、老年痴呆症等)。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2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Community elderly mental health nursing analysisLu Ling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79-02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渐被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悦舒适,是相关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除可对生理及疾病改变产生的影响进行预防外,还可促使老年人更好的对社会及家庭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年龄60-85岁,平均(71.5±3.5)岁。各种慢性病患病时间为3-24年,平均(11.7±2.3)年。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多关心和体贴老年人,加强主动沟通及联系,使其与社会良好对接,保持有效沟通。同时就衰老的客观规律进行介绍,让老年人了解到机体的具体变化,丰富晚年生活内容,增添情趣。可介绍同龄的老人参加共同喜爱的活动,多行沟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师生活乐趣,消除忧虑及孤独感,使其心理、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1.2.2疾病知识宣教:帮助老年人对各种生活问题及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就疾病的基础知识行个体化的、针对性的介绍,使老年人自我防护和保健能力增强,可从容正视疾病。同时接待老年人的态度需积极热情,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消除恐惧感,培养豁达的心态,使心境安宁,起到延长生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2.3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社会护理人员除常与老年人建立稳定联系外,还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向老年人家属行必要宣教,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照料、支持及关爱,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特别是有疾病伴发或失去伴侣的老年人,需给予更多的体贴,同时指导家庭对危机感有正确认识,使家庭环境轻松、温馨,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1.2.4加强综合素质:需向老年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建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在智力得到有效锻炼外,还提高了自我照顾能力,使保健效果增强。同时可指导老年人对老年心理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重点学习,运动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心理健康提供保障[2]。
1.2.5饮食指导:老年人消化系统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系列衰退表现,胃部肌肉及胃内膜原有功能丧失,大肠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使老年人食欲不佳,易有便秘、腹胀情况发生,需加强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多食水果和宣含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保持愉快心态。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理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群体渐在社会中占有较高比例,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身心健康水平渐引起重视。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保健护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社区护理人员需对各项技能及专业知识娴熟掌握,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及心理行为方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全面、整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以使老年人可自我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提高舒适度,以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综上,在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整体、全面的心理保健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21-02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的基本内容,即老年人心理状况评价指数。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评价指数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的指数。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1 生活满意度指数
生活满意度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否感到满意的程度。这个指数综合了老年人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意度。
1.2 情绪状态指数
情绪状态是指老年人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情绪或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指数可以表现出老年人是有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是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
1.3 抑郁的心理障碍指数
抑郁的心理障碍是指老人流露出的消极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指数比较高,而得不到很好的引导的话,就会有厌世倾向。
1.4 情感慰藉度指数
情感慰藉度是指老人从子女或从亲朋好友那所得到的关怀的程度。老人是需要关怀的。情感慰藉度指数高,老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会少一些。
2 老年人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2.1 失落感
老人们在晚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退休之前,老人们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一旦退休后,这样的社会角色发生变换。有的老人会有一种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因此难免有失落感。
2.2 孤独感
老年人如果不积极参与一些活动或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也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人会因为缺少关爱而感到孤单。人际交往的减少,时间的空闲,老人们会感觉到孤独。一些老人也会因为失去伴侣或儿女不在身边而孤独。
2.3 恐惧感
由于对身体等因素的担心,老人们也会产生恐惧感。老人们会担心自己生病而使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会因此给儿女增加生活和经济负担。但是这种恐惧感如果的不到很好的抑制或消除,会让身体得不到更好的康复,健康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4 抑郁症
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产生不快乐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如得到进一步发展,会让老年人产生抑郁症。一部分老年人本来缺少关爱,再加上出现一些变故,会使心理上雪上加霜,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2.5 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虽然不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现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处理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就会减少老人们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
3 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3.1 由于从工作岗位退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许多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退休之前,每天按时上下班,处理每天的工作,生活忙碌而又有规律。退休之后,交际面没有那么广了,也难得和老同事每天见面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去打发,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一些老年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一些退休老年人一时间难以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留恋过去的事情,陷于回忆当中,感觉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在丧失,有失落感,甚至会出现焦虑感,自卑感,抑郁症的症状。
3.2 由于缺少子女关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很多子女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都没有办法和父母经常见面。父母养大了自己的子女,对子女充满了关爱,既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子女和关注他们的现状,又希望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老人们希望能够多和子女们在一起沟通与交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办法和父母能够经常见面。一部分子女因为在外地工作,很难与父母经常见面。另外还有一部分子女虽然和父母在同一地区,但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很少去见父母。因此,这就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一现象。
3.3 由于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慢性疾病。有一部分老年人甚至会患上癌症。老年人会因为这些健康问题,而内心感到焦虑。有些老人因为身体的某些疾病,会导致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一些老年人因为担心自己患病的情况,心理上会非常不安,甚至会拒绝治疗,导致延误病情或者使病情恶化,小病成大病,大病成顽疾。老年人会因为身体组织功能的衰退,身体会产生一些疾病,一些老人生病后,会担心连累子女或担心儿女会嫌弃自己,有的甚至会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护理和治疗。
3.4 由于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的心理问题
老人们在安度晚年时,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因素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老人因为退休金少或因为没有退休金,缺少经济来源,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只能靠子女或亲朋好友接济。另外老年人会比较在意一些家庭的小事,包括儿女的一些事,比如儿女的婚姻问题等。老人也比较容易和儿女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比如财产问题等。还有人们常说的婆媳问题,婆媳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的女性老年人所碰到的很棘手的问题。所以老人们会因为生活中的经济和生活问题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3.5 由于失去亲人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失去亲人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本来人在老年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亲人的陪伴,无疑失去至亲的人对老年人来说相当于是晴天霹雳。处在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通常很难走出这种阴霾,一时间很难接受,而且也需要很长时间去填补这种伤痛,这种伤痛也是很难愈合的。经历这种生死离别的老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会有很消极的想法产生,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想法。
4 国外一些国家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4.1 日本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日本主要是在老年人的社会和医疗保障问题方面下了很大的力度,从而使这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日本在1959年就建立了很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共团体担负着老年福利的责任,修建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对有身心障碍的,家庭又很难承担的老年人,国家建立了完备的老人福利系统。这些制度和措施可以让老年人不用为生活担心,减少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老年人福利法,另外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这些也是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途径。然后又实行家庭访问和健康检查制度。20世纪70年代又实行了对65岁以上的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免费治疗的制度,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老年人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是一项非常体现老年人福利措施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日本又建立了老年人保健法。日本政府所作出的这些努力,都为保障老人们的心理健康扫清一些障碍。
日本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供的卫生服务体系有老人病院,老人保健设施,养护老人之家和长期护理保险。老人病院是对有治疗需要的老人进行服务的,通常是那些急性病老年人和慢性病需要接受治疗的老年人。老人报建设施针对的对象是不需要接受住院治疗但是需要康复护理的经常卧床的老年人。养护老人之家针对的对象是65岁及以上的有较严重的身心障碍的,需要长期接受护理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日本从2000年开始建立的,它是把老人保健和老人的福利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4.2 英国的老年心理健康保健工作
英国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制定了《精神错乱者条例》。后来在1959年更名为《精神卫生条例》。然后又在80年代对该法进行了修正。《精神卫生条例》对涉及公民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各个方方面面都作出了具体的法律保障,当然,老年人也是这项法律的受益者。200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国家老年人服务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提供各项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保障老年人权益。老年人心理问题自然也是服务内容之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可以得到该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让老年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英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机构,急诊住院病房,日间照顾服务和记忆诊所等机构。
5 解决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5.1 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老年人心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多建立一些机构
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保障,从而减少了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年人因为生活问题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国家还需要出台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法规。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规目前来说还不健全。国家还应该多设立一些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机构。如现在的社区与医院都会有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但对于越来越突出的老年人心理问题,这些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
5.2 老年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
老年人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看戏,钓鱼等活动,都有助于老人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老人们也不应该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多去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去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老人们多参加一些文艺团体的活动等,这样即可以让老人们感到老有所用,有用武之地,也可以有和更多的老年人交流的机会。老人们还可以做一些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老人们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心理更加健康。
5.3 老人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一方面,子女们应该多给自己的父母更多的关心。老人们喜欢和子女后辈们一家人呆在一起,就连普通的聊聊天,也能带给老人们许多的心理安慰。所谓享受天伦之乐,不是老年人自己呆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自娱自乐,而是和子孙们呆在一起的感觉。子女们要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与爱护,让老人们更多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多给老人们一些关怀。比如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活动,让老年人积极参与,还可以组织一些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活动。
5.4 鼓励老年人再去寻找幸福
一些老年人失去了伴侣,感觉非常孤单,就算子女们再孝顺,但大多数时候,这些失去了老伴的老年人还是一个人,内心非常寂寞的,需要身边有人嘘寒问暖。但能真正勇敢地去选择幸福的老年人还是不多。有一部分老年人觉得如果再婚怕别人笑话。有很多老年人找到了自己的合适的再婚伴侣,但是遭到儿女的强烈反对,这里面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有很多子女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他们觉得老年人再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再次当然就涉及到财产和金钱的问题。很多子女担心另外一方是看中了自己父亲或母亲的财产,也担心最后对方会侵占自己家里的财产。
参考文献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问题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9-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1]。2012年2月29日,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在新闻会上说,截止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到2015年,老年人口数将达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2],为此,本文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1 失落
老年人退休生活与以前上班的感觉大不相同[3],尤其是离退休干部,他们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则变成了家庭琐事[4];同时,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降低,认为自己成了无用之人[5],感觉家人不再需要他,在心理上便产生一种失落感,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2]。
1.2 孤独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婆媳不和,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不愿多于家人交流,表达内心的看法。
1.3 恐惧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4]。
1.4 焦虑
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担心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易引起焦虑[2],常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
1.5 抑郁
老年人由于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会加重心理负担,产生抑郁情绪。除此之外,有些老年人丧失配偶,子女都在外忙碌奔波,内心空虚,生活单调,社交圈子又窄,因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导致心情抑郁,遇事悲观[4]。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2]。
1.6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4]。
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
2.1 家人关注
2.1.1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温馨祥和的家庭能给人安抚和慰藉[6]。老人忙碌了一生,最想看到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因此家人应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使老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4]。
2.1.2 多和老人进行沟通交流
子女不仅要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要从精神上、心理上关心照顾,让老人时刻感到快乐温馨,这是老人最需要的,是任何高档的物质享受不可替代的。子女应多抽出时间陪老人散散步,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遇事多同他们商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使他们不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多余的人[3]。
2.1.3 鼓励老人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子女应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4],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
2.1.4 多注意观察老人的细微行为和语言
对于老人出现生理心理上的种种变化,儿女应细心体察,及时和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内心比较隐蔽的不良情绪,针对性地进行关怀照顾,采用开心快乐的方式,让老人在不知不觉间把自身的不良情绪化解[3]。
2.1.5 理解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尊重老人的独立个性
老人们都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他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儿女们要理解和尊重。即使有些老人有不良的习惯或方式,也应该以更加让人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多和老人沟通,以达到解决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强用[3]。
2.1.6 帮助老年人规律生活
老年人经常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家人就应耐心帮助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便于记忆[4]。
2.2 社会参与
2.2.1 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
社会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基层社区要不断补充完善各类老年福利设施,使那些走出家门的老人能够有一个可以互相沟通与交流的“乐园”[3]。
2.2.2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4]。
2.2.3 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应为老年人开辟娱乐场所,在报刊、电视、电台的节目中增添老人所喜爱的内容,指导老人过好晚年生活[3]。
2.2.4 开展针对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服务
社会应充分发挥和动员民间组织的力量,如提供情感陪护、聊天、心理和健康咨询服务,组织老年活动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3]。
2.3 自我调节
2.3.1 提高认识,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老年人应正确认识人生自然生理规律,人的一生,必然逐步走向老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扬长避短,克服消极因素,欣然步入人生新阶段[6]。
2.3.2 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种花草、钓鱼、歌舞、下棋、体育锻炼等,都可以培养老人对生活的热爱,既可舒展心情体会人生的乐趣,又可陶情冶志,养生益寿,还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3]。
2.3.3 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人仍应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4]。
2.3.4 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老人不能太清闲,只要不过分劳累和紧张,生活安排得弛张有度,对心身健康有好处。爱劳动从家务劳动做起,也可做些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劳动,并体会其中乐趣[3]。
2.3.5 广结朋友,接触社会
老年人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圈子,应该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和同龄人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在人与人相互的沟通中,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交流生活经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减少孤单感,保持愉悦的心情,更让老年人体会到自己老有所为。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相应的干预对策的提出,希望为家人、社会及老年人自身共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从而减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晚年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5
如何了解老年人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进行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现将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健康指导总结如下。
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社会角色的转变:离退休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规律都发生了变化,对老年人的心理也产生了影响。
据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退休后的社保和医保,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
离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同了,他们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产生悲观心理,情绪低落、不愿见人、急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梦、产生抑郁,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引起其他疾病。
(2)经济状况: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老年人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费用的逐年上升,使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障,特别是那些收入少或无收入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怕自己一旦生病,无钱负担医药费,拖累家人,怕家人不管,怕医治不好等,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3)家庭环境:老年人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重要的精神物质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然而,有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在极不愉快的环境之中,从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沉默寡言、对生活失去信心。
(4)身心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老化,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对具有价值观念、思想追求和乐观的老年人,他们退而不休,老有所为,渴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并且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脑力、体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和生理上延缓衰老。
然而有许多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不理想,他们机体衰老或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方面的衰退也非常明显,使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指导
我们与居委会联合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指导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学习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延缓心理衰老。
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尽其所能发挥余热,并且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减少孤独,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生活:早睡早起、饮食定量、禁烟少酒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度运动:鼓励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可延缓衰老。如太极拳、健美操、扭秧歌、散步等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在30~40分钟。
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使老年人有精神寄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天过得充实,并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减少孤独感。如:书法、绘画、下棋等。
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老年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6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
一、社区老年人抑郁研究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不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老年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已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1]有研究显示,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器官疾病的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3]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对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权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翠华路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深入调查分析该社区老年人抑郁产生的主要根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关于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研究状况,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如李晓岩在《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一文中指出,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作为抑郁症的早期征兆,在我国社区老年人口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5%。[4]又如吴蓉,余跃生等在《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对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为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5]
第二,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的成因调查分析。如国外学者Buckner DM,Wagner E在文章Preventing FrailHealth中说,老年人随着器官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得病。[6]国内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李娟等在《北京城区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经济条件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相应组别。[7]
第三,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的需求调查。如李继坪等在《老年健康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对成都市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为50.0%,农村需求率为78.9%。[8]老年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老年公寓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采用调查描述方法。调查所得资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方法分析。
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翠华路社区中年龄≥60岁、行走方便、无认知功能障碍的7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60岁的老年人;(2)行走方便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排除标准:(1)60岁以下年龄人;(2)卧床不起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2、研究工具/方法
调查工具:本课题采取调查量表及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量表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s Scale,GDS),它是1982年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此量表是专为老年人设置的可以自我评定的抑郁筛查表。GDS以30个条目代表老年抑郁的核心,其不但包含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等症状,而且包含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每个条目都是以选择题形式作答,要求接受测评者选择“是”或“否”。30个题目中10条用反序记分(选择“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序记分(选择“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项表示抑郁的选择得1分。一般地说,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凡GDS在11分及其以上者有抑郁。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研究还采用了自制调查表,表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分类、年龄分段以及文化程度等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本课题由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协作完成,采用了自愿填表测评、现场交谈等方法。一方面,通过口头宣传,张贴通知等措施引导社区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进行自我填表测评,完成表格者直接将表格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没有完成表格者可将表格带回家仔细填写,待完成表格后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社区采取现场调查法,对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及相关伦理原则,一对一交谈后请其自行填写。如果老年人因视力和其它原因不能自行填写时,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句读出问题,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记录,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3、研究步骤
本研究课题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在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该课题相关研究信息,合理安排研究内容。第二,按照课题方向和课题内容进行课题设计,其包括老年抑郁量表、调查问卷及询问调查所需要的相关问题。第三,使用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通知,要求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自行填表测评。深入社区不同场所开展调查活动,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四,对获取的调查问卷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调查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采取现代科学方法得出重要量变关系和数据,为论文写作鉴定基础。
三、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对策
针对社区老年人抑郁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行护理:
第一,经常主动与老年人交流和沟通。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想方设法为社区老年人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为老年人构建互动平台。社区护理人员要时常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耐心地与老年人进行广泛交谈,进行思想、语言交流,让老年人把心中的抑郁倾说出来,然后给予及时开导。成年子女要利用假期时间常回家看看,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有助于调整老人抑郁情绪。对于一些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要耐心开导其不能因为经济收入低和生活保障缺失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对于有病的老年人,鼓励其积极治疗。通过与老年人有效的沟通,引导、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护士和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如老年人演讲、书法展览、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现在,有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人群聚集地都自发地办起了多种演唱会,许多老年人积极登台表演,社区护士要鼓励老年人走出社区,多接触社会,保持与人交流,特别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广交朋友,施展才华,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三,组织指导老年人加强身心锻炼。社区护士要经常给老年病患者提供简易、感兴趣的强体健身活动,如打太极拳、练剑、做气功、自我按摩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培养其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于一些病患者因焦虑、烦躁、心境差而产生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在指导安排患者日常生活时,尽量让他们白天多做些户外活动,避免其白天卧床休息,如走路、上街、逛公园等,适当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量。同时,社区护士要教育和鼓励老年人经常进行思维锻炼,如背诵诗词、外文单词,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学习计算机,练钢琴,加强大脑思维训练,预防老年痴呆症。
第四,不断教给老年人情绪调控方法。社区护士和家人对于老年抑郁者要多进行自我安慰,让他们多回忆一些成功的奋斗经历、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值得高兴的往事,使其有成就感。对于一些不顺心的往事,如失败的教训、做错的事情、重大失误等,尽量不要去回忆,如果摆脱不了的话,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多地寻找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使一些失误无法挽回,也不要过分内疚、自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进行横向比较,用别人的优势和成就来检查对照自己,也许能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但对于老年人是不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进行纵向比较,如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同自己的弱者进行比较,就会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好。社区护士应当多给老年人传授这种比较法,有助于调整老年人的思想情绪。
第五,高度重视、关心和体贴老年人。政府、社会、社区以及相关医护人员都要关注老年群体,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离退休养老金,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要重视加强社区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配备足够的社区护理人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社区护士要定期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和护理帮助。社区护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家人,不但要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而且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重抑郁者的的监护,预防和杜绝一些老年抑郁者因过激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老年保健,2000.12.12-14.
[2] 吴振云.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336-338.
[3]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4.235-236.
[4] 李晓岩.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J].中国民康医学,2006.7.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