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1

信贷增长控制在23%以下物价压力不大

问:2001年的贷款增长是117%,2002年的贷款突然增长到1701%,您提 出2003年贷 款控制在23%物价压力不大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三条:

一、贷款增长指标中有虚增因素。根据我们分析,相对于关注货币供应量M2指标,更应关 注贷款指标。事实上6月份M2同比增长208%,货币余额比去年年底增长了1082%,贷

款同比增长2313%,但贷款余额比去年年底增长了1364%。可以发现,真正发生显著变化 的 是贷款指标,而贷款指标中变化最大的又是票据贴现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3年6月末 ,新增贴现余额已占到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的8 5%。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具体原因暂不分析,但银行间相互开票、相互承兑、自票他贴、他 票我贴的现象在业界是公开的秘密。

二、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中国目前贸易品价格的市场定价机制的变化。目前我国国际收支 中的经常 项下已自由开放,外贸依存度已高达50%,绝大多数贸易品价格一定程度上已受制于国际市 场。在全球经济减速和贸易品价格下滑的条件下,我国贸易品价格出现飞速增长的可能 性很小。如果说物价压力,可能主要集中于非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

三、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也能得到部分印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985年以来的近18 年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曲线(GDP/M2)不断下降,而且该曲线是意想不到的平滑, 相当稳定。根据经验数据测算,当某年的货币流通速度低于历史趋势线一个百分点,则随后 一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提高0.3个百分点。如果以今年9月底M2(同比增长20.7%)与名 义经济增长率(如果是8.6%)偏离程度代表全年的货币流通速度,今年的偏离程度为 3.2%。 假设财政政策和外资流入变化不大,加上去年货币流通速度偏离1.7%的滞后影响,我们估 计,会导致2004年的经济增长提高1.5个百分点。如果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为8.6%左右, 那么,目前的货币扩张将把明年的经济推高到10.1%。

另外,我们又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当我国的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每高出1%, 物价将上 升1.8%。海内外著名机构和专家一般认为,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为9%左右,那么2004年GD P如果增长10.1%,比潜在GDP增长率9%高出1.1个百分点,明年就存在2%的物价上升压力 。再考虑到物价结构中相当部分贸易品价格的世界市场定价机制因素,所以按目前的货币、 信贷增长态势,明年的物价压力是不大的。

解读央行第三季度执行报告

问:央行第三季度执行报告在标题中明显标出"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趋势 开始得到控制",传递了一种什么信息?

答:央行10月28日公布的报告内容我注意了,同时央行在10月17日 公布的通讯稿中 ,标题用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各项贷款增长较猛"。两篇报告的根据都是第三 季度的相同数据,但时间不一,提法也不一样。而且10月17日报告公布的贷款增长率相对指 标 是23.7%,但在10月28日的报告中却没有提,只是讲了贷款增长的绝对数。贷款增长率的总 量指标是一个重要指标,没有提决不是一时的疏忽。我认为,此间是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一方面自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个百分点后,社会资金趋紧,市场利率马上上升,有些中小金 融机构头寸吃紧;另一方面,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社 会上货币存量应该说仍是宽松的。然而,有宽裕头寸的机构特别是大银行由于看不清市场资 金供求的下一步趋势,有的不愿意拆出资金,使市场上资金更加紧张。央行10月28日报告谨 慎用词的确用心良苦,目的是提示有富裕资金的金融机构,市场预期是稳定的,各方应活跃 市 场操作,配合央行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稳定预期比多投放货币更重要

问:您潜意识是否认为上 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猛了?另外,您认为央行今年的贷款调控预 期目标是多少?市场上的预期怎么稳住?

答:我曾说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最大好处是,央行可以一反过 去的被动局面,可以"反 客为主",即针对前几年的惜贷和今年年初以来一路上升的贷款增长势头,央行过去和当时 都曾面临着调控上的窘境,调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封住1500亿元,央行一下子就掌握 了调控自,先总量收紧,然后再灵活调整。但当时我指出,负面影响是如果灵活的调整 措施不到位,将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影响较大。这些问题目前在市场上已在逐步暴露 。

根据分析我预计,第一,根据央行目前的调控力度与调控方式,上调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真 正 体现应该不是看9月底的数据,而是9月后的三个月。我估计后三个月的贷款增长势头会有下 降。第二,央行年初订的贷款增长2万亿元的目标肯定难以实现。第三,根据前面曾作的分 析,如果全年贷款增长控制在21%~22% ,由于时滞原因,应该说对明年的物价不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只要央行基于目前贷款 增 长正处于下降的趋势,把调控意图明确告诉市场,会稳住市场预期,同时会有利于货币市场 利率的稳定,进而又有利于央行调控目标的实现。

建议降低再贴现率,采用结构存款准备金率

问:如果因某些原因市场预期稳不住,贷款增长势头也控制不住,您有什 么好的政策建议?

答:第一,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改进步伐。在这方面 ,还要进一步容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逆差的存在,这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地方财政政策 中央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VAR模型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财政收入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入平均占51.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48.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45.5%,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总体相当,相差不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

1995~2015年之间,我国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占24.02%,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占75.98%。其中,2015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降到近20年最低为14.5%,总体来看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且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详见图1)。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财政政策效果受地方财政支出领域影响更大。而我国原有以GDP发展为主的政府考核制度和体系,使得各省在扩产能、搞建设等方面,与其他省市之间、各省与中央之间存在明显利益博弈空间,如在2008年前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提高政府考核业绩需求,对投产钢铁、煤炭等传统制造业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一方面是造成我国过去十几年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不断增多的主因,也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性不高的主因。

二、基于VAR模型的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和相关检验

1.指标选取。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等四个指标作为研究的指标(详见下表)。样本区间为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Wind金融资讯。本部分使用Eviews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平稳性检验。利用DF-GLS和KPSS对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文原始变量取对数为平稳序列。

3.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选取。如表2所示经各信息准则综合判断,模型最优拟合度预测误差阶数为4阶。

(二)实证小结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且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呈现不同趋势,中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实行松紧搭配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而地方财政政策往往与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同向共振效果,这说明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存在某种不一致,由此可能会消弱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整体协同效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服务总量占比中仍然以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为主,而这类机构受地方财政调控影响最大,地方政府推动或限制这类机构发展的动力、措施和手段比较丰富有效。

三、政策建议

(一)继续优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考核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

建议不简单考核地方GDP指标,而将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情况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人居幸福指数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提高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策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地方政府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积极性和思想。

(二)强化对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管理

建议中央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各省市的特点,强化规划和财政政策的一致性;又要对可能存在过剩竞争发展的地区和行业进行窗口指导,尽量降低地区因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无效资源或行政浪费现象发生。

(三)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建议建立中央、省一级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出台前后的协同配合和预期管理,降低财政和货币政策运作成本,切实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英]特伦斯.C.米尔斯著,俞卓菁译《金融时间序列的经济计量学模型(第二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资产价格 货币政策 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资产价格波动主要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等方式改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函数,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能够引起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很多,作为央行来说也很难准确判断资产价格波动的真正原因,如果货币政策直接跟踪资产价格变化就容易发生明显的调控偏离。因此,我们认为不应直接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应高度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仅仅高度关注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和前瞻地考虑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将资产价格未来变动趋势作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一、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我们通过选取货币政策的参考目标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准备金率与资产价格指数(在此选择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和上证综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 货币供应量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数据频度:季度

图1是M2同比增速、CPI同比增速与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图。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M2同比增速的变动效应有明显的时滞,其与CPI及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同期相关性并不强,但是明显领先于它们的变动。

因此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未必与资产价格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资产价格波动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2、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2007年至2008年间我国资产价格出现了剧烈波动,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下跌了73%,房地产市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持续低迷。虽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由国内外各种宏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与央行从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从紧货币政策也是分不开的,其时间序列如图2。

数据频度:季度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其对资产价格影响的政策当期效应并不明显,但是却成为日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

二、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滞后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具有前瞻性。下面利用spss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程度。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实现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两个重要参考指标,根据2003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的相关历史数据可得它们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512,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CPI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具有较强的短期负相关性。

图3

CPI数据与M2滞后7个季度的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利用spss相关分析软件,可得它们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813。从图4还可以看出 CPI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之间有显著的长期负相关关系分析,并且CPI具有明显领先M2变动的现象,表明M2的政策效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图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滞后性,短期内很难看到货币政策对CPI 的影响,但是现在资产价格的变动提供了判断未来通胀水平的重要信息,同时通货膨胀水平也蕴含着资产价格未来变动的重要信息。从图1中可以看出,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与CPI具有很强的同期正相关性。利用2003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的相关历史数据,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他们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732,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同期正相关性,如图5所示他们之间从长期来看存在几乎对称的显著相互影响关系。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央行通过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以影响人们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也可能是由于旨在稳定物价水平的货币供应量客观上对资产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央行主观上的关注对象并不是资产价格水平。

图5

三、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其对经济平稳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产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5%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43%,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曾一度达到127%。随着股市、房市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资产价值会长期在GDP中占据较高的比重。资产价值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和企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势必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目标。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产的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的之间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强,因此货币政策应高度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但是资产价格变动又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怎样关注以及关注的程度就成了一个货币政策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根据上面的分析,提简略提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防止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而不是通过货币政策直接干预资产价格。

第二,提高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变动反应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之一

第三,如果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强烈预期,或者威胁到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稳定,那么央行应针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可能原因及时进行干预。

(作者为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成家军,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2004 12

[2]余明,资产价格、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0

[3]张晓慧,关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财经,2009年第15期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票据市场;传导机制;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3-0044-06

Research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Via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ZHANG Zong-yi, GU M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zed of the mechanism and feasibility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this paper uses VAR (Vector Auto-regression),Granger Causality Tests and 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o carry ou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via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during Dec.2001-Dec.2008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monetary policy;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transmission mechanism; VAR model

1 引言

票据市场是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等其他货币市场相比,票据市场不仅是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场所,也是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场所,因此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十分灵敏。据统计,自2008年9月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票据贴现余额就由9月末的1.49万亿增加到12月末的1.89万亿,其增加额约占同期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0%,较好地落实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由此可见,我国票据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平台,因此开展对我国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文献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就已经注意到了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Friedman & Kuttner[1]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商业票据与短期国债的利差包含了未来实际总产出的有关信息,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Kashyap、Stein & Wilcox[2]等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企业外源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在银行贷款减少的情况下,企业会更多地依靠商业票据进行融资,导致票据市场利率提高。Boschen & Mills[3]运用相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冲击会对包括商业票据利率在内的多个货币市场变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短。

与国外相比,尽管国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用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对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上。唐雪莲[4]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制约,并就进一步发展票据市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政策建议。许世琴[5]分析了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以及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出了有关建议。白娜、张亚珍[6]从实务的角度对票据融资快速发展导致货币虚增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我国票据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总体上看,上述文献为系统了解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对货币信贷运行的影响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由于均未进行实证研究,有关研究成果难免缺乏说服力。为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在总结分析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相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IRF)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本文研究,希望能为更好地发挥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3 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及前提

根据传统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其作用的发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货币政策在金融系统中的传导,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改变货币市场利率;第二个阶段是货币政策通过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即变化了的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三方,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直接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给实体经济,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根据货币政策在票据市场上的传导过程,可以将其传导机制表示为:货币政策操作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总产出。具体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使票据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在票据市场上的融资需求,导致票据融资规模发生变化,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导致总产出发生变化,由此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从上述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发现,为确保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票据市场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足够的回旋空间;二是票据市场利率实现市场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三是票据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票据融资规模的变化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这些条件。

3.1 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交易量和存量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票据融资余额和票据交易额分别由2000年的0.2万亿和0.6万亿猛增至2008年的1.9万亿和13.5万亿,年均增幅分别为37%和46%。此外,与同属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相比,2000年票据交易额为同业拆借交易额的96%,2008年增至99%。随着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票据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

3.2 票据市场利率已初步实现市场化,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

1998年3月,人民银行放开了票据转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成为继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后,又一个能灵敏反映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的利率指标。而同时,票据贴现利率也逐步由主要参照再贴现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变为主要参照转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或债券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随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票据贴现利率与Shibor的相关度也不断提高。可见,票据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因此中央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并通过票据市场将货币政策意图传递给实体经济。

3.3 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产出影响较大

与贷款相比,票据融资更为便捷,加上市场化的票据融资利率往往低于管制的贷款利率,因此票据融资逐渐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2008年,我国新增票据融资0.7万亿,占企业新增短期间接融资(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的39%,占各项新增贷款的13%。

3.4 票据经营专业化程度提高,为活跃市场交易创造了条件

随着票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防范票据风险,增强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经营集中化和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两种模式的票据市场专营机构,一种是以工商银行为代表设立的全国性票据营业部,另一种是各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的票据贴现窗口[7]。作为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票据专营机构通过大量转买、转卖票据,发挥着做市商的职能,有效提高了票据市场交易的活跃性,促进了票据交易价格形成,为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了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下面我们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4 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实证研究。VAR模型是描述变量间动态关系的一种实用方法,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是各国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效应的常用工具。一般的p阶无约束VAR(记为VAR(p))模型具有如下形式

Yt=A1Yt-1+A2Yt-2+…+ApYt-p+et, t=1,…,T(1)

其中Yt是一个k维向量,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et是k维扰动向量,并且et与t-1期及其以前的变量不相关。

根据VAR模型的特点,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建立包含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和总产出在内的VAR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和总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随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分析票据市场利率对票据融资规模、票据融资规模对总产出的作用效果;最后,利用VAR模型的动态模拟技术――脉冲响应函数,对票据市场利率对票据融资规模、票据融资规模对总产出的影响进行动态模拟,以更直观的方式比较其传导效应。

4.2 变量选择

根据对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机制的分析,货币政策通过票据市场进行传导的过程为:货币政策操作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规模总产出,因此本文根据该传导过程进行变量选择。从票据市场利率看,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票据市场,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以点对点、面对面的询价为主,因此还难以对整体票据市场利率进行统计,因此本文选择与票据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票据市场利率的变量。从票据融资规模看,以票据贴现作为其变量。从总产出看,一般是用GDP来度量,但由于我国只公布每季度的GDP数据,没有GDP的月度数据,因此本文以工业增加值来近似代替GDP作为总产出的变量。此外,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进入VAR模型的变量,以解决价格水平在紧缩性政策冲击下不降反升的所谓“价格迷”现象。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样本区间为2000年12月~2008年12月,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记为LL;票据贴现利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作对数处理,记为PJTX;工业增加值经过居民消费价格月定基比指数(基期为2000年12月)调整后得到实际值月度工业增加值,然后利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作对数处理,记为GYZJZ;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月同比指数,记为CPI。

4.4 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对这类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时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导致分析结论无效。因此在进行VAR估计前,首先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上述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序列。

4.5 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也即协整关系。根据ADF单位根检验结果,由于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本文运用的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检验前,必须首先对VAR模型进行估计。由于我们已确定了VAR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为LL、PJTX、GYZJZ和CPI,因此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k。综合AIC信息准则和SC信息准则,最终确定k=3。基于该VAR(3)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存在1个协整关系,因此我国票据市场有传导货币政策的可能性。

4.6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LL、PJTX、GYZJZ和CPI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并不能说明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将对上述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而进一步明确货币市场利率与票据融资规模之间、票据融资规模与总产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从检验结果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货币市场利率(LL)与票据贴现(PLTX)之间、票据贴现(PLTX)与工业增加值(GYZJZ)之间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会引起票据融资的变化,而票据融资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产出变化。因此,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票据市场传导机制是存在的,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较为显著。

4.7 脉冲响应分析

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我国票据市场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为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更为直观的分析,下面本文将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进行分析。IRF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一个标准单位误差的反应,具体地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由于各变量进入VAR模型的顺序会影响模型的分析结果,因此本文根据货币政策通过票据市场传导时,各变量发生作用的先后顺序,确定进入VAR模型的变量顺序为:LL、PJTX、GYZJZ、CPI。由于CPI是为解决“价格迷”而进入VAR模型的,因此将其置于GYZJZ之后。

下面,我们基于上述VAR(3)系统进行脉冲响应分析。首先,给货币市场利率(LL)一个Cholesky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票据贴现(PJTX)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1);然后,给票据贴现(PJTX)一个Cholesky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工业增加值(GYZJZ)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在图1和图2中,横轴均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这里选择时间滞后为24期。图1的纵轴表示票据贴现,实线表示票据贴现对货币市场利率冲击的响应函数;图2的纵轴表示工业增加值,实线表示工业增加值对票据贴现冲击的响应函数。

从图1可以看到,票据贴现在货币市场利率的正向冲击下,前两个月反应不太稳定,但从第3个月开始持续出现负向响应,并在第11个月达到响应峰值,为-2.9%,此后负向响应逐步减弱,到第24个月衰减为-1.5%。这说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票据贴现的影响是反向的,即货币市场利率提高,票据贴现会减少,反之,货币市场利率降低,票据贴现则增加。

从图2可以看到,工业增加值在票据贴现的正向冲击下,前两个月反应不太稳定,但从第3个月开始持续出现正向响应,正向响应在第24个月达到1.3%。这说明票据贴现的变化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增加票据贴现能够刺激工业增加值增长,而且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反之,减少票据贴现则会起到抑制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作用。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论支持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会影响票据贴现,而票据贴现的变化又会影响总产出。同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票据贴现变化与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反向,而总产出变化与票据贴现变化同向。可见,我国票据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存在的,其作用的路径是:货币市场利率票据融资总产出。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票据市场已初步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够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较大的回旋空间;票据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票据市场利率;票据融资成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票据融资变化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第二,我国票据市场已具备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并在传导货币政策中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票据市场融资规模产生影响,而票据融资规模变化会导致总产出变化。因此,当中央银行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时,其货币政策意图可以通过票据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第三,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非常灵敏。由于本文采用了月度数据,从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反映非常灵敏,因此,当中央银行以票据市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平台时,将大大缩短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时滞。

5.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发挥票据市场在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票据市场,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利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也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上,中央银行才能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进一步丰富票据市场交易工具。在规范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加快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促进商业本票的发展,同时适时推出融资性票据,丰富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扩大票据市场规模,更好地发挥票据市场的融资功能。

第三,积极推动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积极推动票据专营机构的发展,培育做市商制度,同时有序推进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参与票据市场交易,促进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多元化,提高票据市场竞争效率,以合理形成票据市场价格机制。

第四,充分发挥再贴现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增强再贴现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合理确定再贴现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之间的利差范围,逐步理顺价格框架体系,以发挥再贴现利率在票据市场利率形成中的信号作用和引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Friedman B M, KuttnerK N. Money,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3: 472-492.

[2]Kashyap A K, Stein J C, Wilcox D W.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3: 78-98.

[3]Boschen J F, Mills L O. The relation between narrative and money market indicators of monetary policy[J]. Economic Inquiry, 1995, 1: 24-44.

[4]唐雪莲.票据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银行与经济,2003,(6):31-33.

[5]许世琴.票据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7):51-52.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5

摘要:票据市场在货币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市场,它的发展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至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对货币政策的实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对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票据市场货币政策信用

一、票据市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内,而货币市场因其能够灵活反映短期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变化,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市场信息,成为货币政策的理想实施场所。如前所述,票据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认识,同时也可由此找出货币政策传导不利的原因。

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都可以在票据市场中得以实施。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设有功能齐全的票据专营机构,各国中央银行也将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把货币政策直接传导到基层商业银行和企业,并通过票据市场来吸收反馈、调控或修改货币政策。首先,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额度,影响人们运用票据进行融资的成本,由此发挥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其次,通过再贴现对象和再贴现票据的选择,直接引导信贷资金的流向,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灵活性。最后,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在票据市场买卖各种票据,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商业票据流通,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因此,票据市场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理想场所。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票据市场信用制度不健全,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

我国的票据市场建立之初,市场经济制度才开始建立,信用机制也刚刚起步,在这样的环境下,票据市场的信用状况至今为止仍不容乐观,违约行为时常发生,而且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票据和克隆票据,为贴现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的票据信用形式主要是由银行承兑汇票,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市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票据的买卖双方不得不选择信誉度高的银行作为中介来进行承兑,虽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安全保障。所以,在我国银行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但与此同时,在贴现与承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用风险转由银行承担。如前所述,当市场上存在假票据或克隆票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将大大增加,进而影响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央行有可能会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将资金注入有风险的金融机构,从而维持金融的稳定。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投放基础货币的行为,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产生影响。

另外,在一个具有完善的信用机制的票据市场中,票据的高安全性相对会具有高流动性,而商业银行也倾向于持有这种票据,其持有票据的货币则是从超额准备金中提取的,这样就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乘数增大,进而货币供应量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票据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票据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对票据的持有意愿并未达到发达票据市场的水平,所以我国票据市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较弱。

2.票据市场交易结构存在问题,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

我国票据市场交易主体缺乏,票据种类单一,贴现和再贴现规模小,是票据市场发展以来一直都面临的问题。一个完善的票据市场,可以将供求双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制约的整体,中央银行通过这样的体系传导政策会得到显著的效果。由于我国票据市场交易主体贫乏,只有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银行要“身兼数职”,且各银行间利益趋同,相互很难制约。而且银行出于其本身对存贷规模的追求,以及不良资产率降低的需要,作为票据交易的一方,很难公正、客观地承担起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任务。

票据市场种类单一,市场规模小,直接影响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实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进行公开市场业务要以丰富的票据种类和一定的票据规模为基础,以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情况来看,除了支票和银行汇票较为普及以外,本票和商业汇票较少,而且商业汇票中一大部分都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仍占有绝对的地位。并且,尽管我国近几年票据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但同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票据市场远未达到央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票据规模,不利于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

3.票据市场定位不明确,阻碍货币政策功能的发挥

关于我国票据市场定位的问题,主要争论在于贴现票据是否要严格区分为贸易性票据和融资性票据。在国际上,贴现票据并无贸易性和融资性的区分,各商业银行审查的重点是风险程度。但从我国国情出发,为防范风险,将票据市场限定为发展以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为前提的市场,不支持融资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区分贸易性和融资性的票据,中央银行也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商业银行很难操作,许多融资性票据经过技术操作后进入市场。当然,这也反应了在市场经济下,供需是由市场决定的,融资性票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说明企业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票据市场满足。

正是由于我国政策管制和市场客观需要的矛盾,使得我国票据融资波动较大。融资性票据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如果我国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使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中遇到经营和政策的风险,导致运作不畅,最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功能发挥也会收到阻碍。

三、关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票据市场的信用机制

票据市场是一个古老的融资市场,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商业信用,因此一个完善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但是信用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道德等因素的改善。而当前票据市场本身应该注意的是信息披露的加强,或者考虑建立票据风险基金,用于参与发行者的违约支付。另外,社会约束措施可以通过建立信用评级机构来执行,负责审核票据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一方面确保票据的安全性、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重视自身信用的建设。

2.扩大票据交易品种,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票据市场基础是票据业务,因此扩大票据交易的种类和规模,并进行品种创新,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必要出路。所以,中央银行应该对符合条件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申请大力予以支持,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的汇票业务,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努力拓宽票据承兑贴现面。另外,鼓励推进融资性票据的使用也是近几年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国目前还处在探索使用的过程中,接下来应注重培育和拓展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此外,积极发展票据市场的中介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也是我国票据市场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再贴现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再贴现率应该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则应将再贴现利率定得高于货币市场利率,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反之,则应低于当期的货币市场利率,以便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但我国由2001年开始,再贴现率一再提高,2001年由2.16%提高到2.97%,2004年3月25日,中央银行又将再贴现率由2.97%提高到3.24%,致使再贴现业务量迅速减少,2007年,再贴现率一度上调为4.32%,过高的再贴现率大大限制了票据市场的贴现规模,阻碍票据市场的拓展,实施再贴现政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再贴现率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各界共识,因此,2008年11月27日央行将再贴现率下调到2.97%,以期由此活跃企业间商业票据市场,增强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而票据市场的活跃,则更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另外,在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同时,放松政府的过度管制。从法律上规范票据市场的秩序,为金融机构的创新提供法律的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完备的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对于我国的票据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放开对票据市场的过度管制。因为虽然我国票据市场的制度是政府强制推行的,但在现阶段票据市场各方面逐步趋于市场化,政府应为票据市场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完善的机制,而不是过度的管制和过多的参与,既由一个创建者转变为一个监管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票据市场的活跃,提高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票据市场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立云.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J].时代金融,2007.1.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财政政策 协调配合 思考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不断减速以及影响,使得我国的经济运行困难越发的凸显,为了能够切实的去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应当将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调配,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化成为积极地财政政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调节成为宽松并且适度的货币政策。

二、问题的提出

学者关于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这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二者虽然有区别,但是也必须协调配合。能够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了使政策搭配发挥其最大的合力,我认为在宏观调控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随着深入的改革开放,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要符合国际条约和惯例,则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的形势来考虑。要能更好地发挥两政策配合的合力,则要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及时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2.微观经济基础

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反应决定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作用的发挥及效果的大小,而且要求其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通过市场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提供市场依托,则可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债券管理体制,才能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

各个市场主体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根据央行的这个信号。如果一组政策力度不够,想使得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变得越来越理性一些,还可再出一个信号或者说连续出一系列信号来让企业调整。国家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整经济结构,使得能够提高居民收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消费,实现经济平稳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出口退税、利率、汇率、信贷、窗口指导、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所以宏观调控频繁采用的手段就是适时、适度地灵活多次地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进行调控。

4.应当同其他的经济政策相互配合

经济的运行内外的环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它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趋于复杂化,自然其解决的方式也就渐渐地趋于多元化了。这样也就对政策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希望政策能够同其他政策相互组合起来,从而来体现一种政府的合作的精神。通过这样的一种政策合力的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最终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这样的开放型经济的大前提之下,进出口的资金流动已然成为了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点,更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为复杂化。虽然这个时期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紧迫,然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仍旧在持续地加深着,因此,只需要我们灵活的去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选择一个能够同其他政策相互配合的政策,从而实现一种政策的合力,那么相信我们的经济必定是能够呈稳步增长趋势的。

三、对于目前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具体配合的相关建议

从总体上来分析近些年来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由于协调配合良好,因为获得了多方的发展,尤其是在两大政策结合的阶段都实施了一些比较有新意的安排,可以说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又因为受到多方的影响,使其配合之间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下文就给予些许建议:

1.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需求中的作用

应当进行适当的调低货币的供应增长量的预期值,时刻去优化信贷结构,合理地去将政策工具组合。应当考虑到让汇率的政策发挥到更大的作用,并且应当将汇率进行一个适度的调整,要逐步地将人民币升值压力降到最低,并且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国际资金流动的一个监管力度,要严格地把国外的短期投资流入控制好,以此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应当努力去完善财政政策

应当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同货币政策的从紧取向进行结合,从而减少赤字以及一般性的建设支出。要狠抓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有力时机,从而来推进财税体征的进一步改革,不断去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要不断地加强公共财政的制度性的建设,从而缩小各个抵触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差距,并且应当大力的去支持节能减排,加大现行转移的制服力度。加快去研究并且应当建立起资源环境税体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特别是在政策的选择上面,更需要将各类的政策工具搭配着进行使用。应当去加强对结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事业的支持度,以此来减轻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