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时代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智能、教育、数据、算法、在线课程、反馈闭环、新范式
Abstract: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are data, arithmetic and online courses, which completed “trinity” of intelligence education in the feedback loop. Smart data will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he intelligent education will also be new education paradigm in the era of data.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t brings education career a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
Key words: intelligence education、data、arithmetic、on-line courses、feedback loop、new paradigm
【分号】G434
今天,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引领教育进入之后的一个新发展阶段―数据时代。数据智能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而智能教育也将成为数据时代的全新教育范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又一次根本性突破。像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和英国的FutureLearn等当今国际顶尖的MOOC平台都是以智能教育为技术基础。
一、智能教育三块基石
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化将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智能教育建立在数据、算法和产品这三块基石之上。
1. 数据:智能教育的基础
“数据化”本质上是将一种现象转变为可量化形式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化的新一波浪潮更加汹涌:我们已经看到,自己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每一处“足迹”都被数据化地记录下来。学习者每一次登录MOOC平台,选择的课程以及完成情况成为平台判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推送推荐课程的关键依据。数据化毫无疑问也是我们进入以数据为核心的的智能教育世界的第一步。
2. 算法:智能教育的引擎
我们提到算法时,常常接上另一个词-----“引擎”。这是一个奇妙的比喻,因为如果说数据是数据时代的一桶高标号的汽油,则算法就是这台引擎,它让数据中的能量得以完全蓬发出来,为智能教育的“汽车”推进加速。
在教育的语境下,算法就是一组反映了教育产品逻辑和市场机制的计算指令的集合。完成了教育场景的数据化之后,算法是提炼数据价值的思路,而数据时代的数据价值就是商业价值。如同MOOC平台正在做的,我们每个人打开一些课程、选择了某个课程,这无疑是数据的金矿。
3.在线课程:“智能化”的支点
智能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能主动地了解学习者,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者的体验。而把学习者,数据和算法巧妙地连接起来的,是“在线课程”,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特别强调在线课程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线课程和数据、算法的互补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成“端+云”。“端”就是在线课程,是与用户完成个性化、实时海量、低成本互动的端口,它不仅仅直接完成学习者体验,同时使得数据记录和用户反馈闭环得以发生,和“云”互动;而“云”则是数据聚合、算法计算的平台,它通过算法优化,更好地揣摩学习者需求,提升学习者体验。
因此,智能教育的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往往是针对某个学习者的问题,定义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同时启动了数据智能的引擎,持续提升学习者体验。
二、反馈闭环中的“三位一体”
数据化、算法加上在线课程构成了智能教育的三个基石。
学习者行为通过在线课程的“端”实时反馈到数据智能的“云”,“云”上的优化结果又通过“端”实时提升学习者体验,在这样的反馈闭环中,数据既是高速流动的介质,又持续增殖,算法既是推动反馈闭环运转的引擎,又持续优化,在线课程既是反馈闭环的载体,又持续改进功能,在为学习者提供更赞的在线课程体验的同时,也促使数据反馈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发生。
一言以蔽之,数据化、算法和在线课程就是在反馈闭环中完成了智能教育的“三位一体”。本质上,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某种“反馈闭环”,教师了解学习者所需,提供相应的指导。然而不论是通过考试定位学习者需求、抑或通过调查倾听学习者需求,始终失之于准确。不过,今天当学习者可以通过全本实时的数据把他们需求直接告诉MOOC平台时,当MOOC平台可以凭借敏迭代的算法引擎越来越精确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时,当在线课程借助互联网的巨大能量成为数据智能和学习者实时互动的端口时,我们终于可以说第一次找到了促使反馈闭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甚至是自动运转的颠覆性工具――它可以被称作是一部数据智能的“永动机”。
三、数据时代的新教育范式
“活”这个字概括了智能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数据是“活”的,学习者的每一次行为都转化为新的数据汇入数据的大海,而每一个新数据的汇入都实时引发各个数据集的连锁反应;算法是“活”的,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的每一次体验,都成为算法迭代成长的养分;使算法越来越聪明地反映教育本质;反馈闭环是“活”的,在其中,在线课程在迭代,数据在流动,算法在成长;最终,我们所熟悉的机械逻辑――预先设定一切――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个全新教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贾积有. 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64-66.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2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简介:戴建坤,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靖江,214500)校长,高级教师,泰州市名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一、现代职业农民及特征
现代职业农民是与传统农民相较而言的,即指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或学习,具有较高素质、专门从事农业生产,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现代职业农民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职业性、专业性、创造性。职业性是指现代职业农民不但专注于农业生产,而且将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致力于研究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将其作为终身职业;专业性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即现代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创造性是指现代职业农民还应具有创业能力,即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地方特色,运用丰富经验,进行创业创新,为当地农民致富起示范作用。
现代职业农民的涌现,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现代职业农民改变了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成为可能,这也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1]靖江市也有部分群体具备现代职业农民的特征,在靖江农业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引领、辐射及示范作用。
二、靖江市农民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对新型农民队伍的全面造就,农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抓好靖江市农民创业,实现农民创业带动就业,我们先后深入靖江市进行专题调研。为了解农民创业的基本情况,2013年暑期我们组织了300余名大专学生对靖江市新桥镇、马桥镇、西来镇3个乡镇16个村近800户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对靖江市农民自主创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790份,实际收回763份,有效问卷748份,有效问卷率达94.7%。其内容涉及职业农民创业的主体情况、农民创业领域、农民创业信息获取和农民经营方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寻了职业农民自主创业的经验和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靖江市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创业情况调查分析
为弄清靖江市创业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创业活动的关系,根据农民受教育的一般情况,按其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将创业农民分为4个层次:(1)小学及文盲;(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及以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对象已经创业的人数中,比重最大的是接受过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占42.42%;其次高中为24.76%;再次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19.47%;最后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3.35%。尚未创业人数中,比重最大的也是接受过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占38.42%;其次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6.42%;再次为大专及以上的,占24.25%;最后是高中或中专,占10.91%。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靖江市创业农民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专这两个文化层次段。小学及以下层次段虽然所占比例达19.47%,但由于其调查总样本数中的比例仅为7.92%,因而其相对数值较低。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由于其所占调查总样本数的比例仅为4.03%,因而其在已创业者中比例最低。另一方面,未创业者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及文盲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段,高中或中专文化层次的相对较少。
比较两组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劳动者,同样也是农村创业的主力军。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个人的就业机会,而且影响其从事创业活动的潜力。受教育程度较高者通常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创业基础,创业潜力较强;但是,他们经常面临较多的工作机会,更有可能获得稳定和满意的工作,因而参与有风险的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这样,创业活动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人而异。
(二)靖江市农民创业信息的来源渠道调查分析
虽然农民创业的意愿较强,但是由于其自身以及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农民创业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为此,摸清农民创业的相关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多项选择问题“靖江市农民创业信息的来源渠道”(见表1)显示,被调查对象中选择依靠政府宣传的占37.8%,选择从报刊读物、电视互联网获得的分别占7.1%和13.9%,而选择从周围人群获取信息的占41.2%。可见依赖政府的宣传以及传统的人与人交流是农民创业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的掌握程度还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还不强,一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还难以购置。
(三)靖江市职业农民创业领域调查分析
农民过去常说:“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种菜赚零花钱。”那时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仍然属于家庭副业的范畴。近几年,一些地方农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了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职业农民创业领域调查显示,职业农民选择种植、养殖业作为创业行业的占43%,选择服务业的占26%,选择批发零售业的占15%,选择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和其他的分别为8%、5%和3%。分析表明,在创业农民中,大多数创业者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去尝试创业活动。如选择养殖业、种植业进行创业的人群中,一部分人积极发展养殖业,他们依靠一定的资金、较为专业的技术及当地政府,养蚕、养鸡、养鸭和养羊等;一部分人利用丰富的农村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地租赁、转包和转让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依靠经济作物来提高家庭收入,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以种植银杏树、桑树和特色蔬菜等作为其创业的载体。马桥镇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吸引周边乡镇菜农入社,合作社由成立初期的徐州村24人发展到4个乡镇7个村280人,蔬菜种植面积2500多亩,常年供应蔬菜品种40多个,产量2万吨以上,带动辐射周边4000个农户,年产值450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人依托特色农产品和农业资源,围绕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这部分创业者在总的创业农民中占5%。这部分创业者已在一定范围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如有名的孤山香沙芋头、新桥的太和羊肉和季市的大炉饼等,季市小吃已作为品牌推向了其他市区。在被调查创业农民中,有8%的创业者从事建筑业,这部分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有较强的社会关系网络,由此组织当地农民组成的施工队承包各类基建工程。
(四)靖江市职业农民经营方式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67%的农民选择“不愿意选择创业脱离土地”,仅13%的农民愿意离开土地进行创业活动,剩下的20%要“视情况而定”;17%左右的农户真正脱离了土地自主创业,83%的农民没有脱离自己的土地而从事创业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靖江市农民创业活动的经营方式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1)兼业行为明显[2]。在未创业农民中,如果选择创业,将有超过70%的农民不会放弃土地的耕作活动去从事专业化的创业活动,呈现“离乡不离土”的特点,也就是说创业者具有明显的兼业行为。他们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经营形式灵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其他创业活动,或是农闲时参与小商小贩,农忙时参与农事。(2)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民由于缺少资金、缺乏经营能力,以及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等原因其创业活动主要依托亲朋好友展开,或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这在座谈中得到了证实。当然,靖江市新桥镇、马桥镇、西来镇3镇农民的创业层次与江苏经济发达地区――苏南的昆山、无锡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创业项目、创业规模以及创业理念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靖江市职业农民创业现状的应对策略
靖江市位于江苏省苏北平原的最南端,是国家百强县。全县总人口66余万,农民人口占总人数的50%以上。尽管经济较为发达,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偏低,且存在着“小农”意识,因此综合创业能力不强,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创业能力就离不开职业教育。据统计,靖江市每年有近6000名初中毕业生,考入高中的有2500多人,职业学校录取1000人左右,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近1000人。这样每年约3000名因无法接受普通教育而从初中、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适龄青年,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既没有学会祖辈务农致富的本领,也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要把他们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也只有依靠职业教育,这也给靖江市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靖江中专校”)作为靖江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学校,历史性地承担起了农村劳动力转型升级的使命。
(一)更新理念,创新机制,为专业化现代职业农民开展本土化培养工程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本土化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工程。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加大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学员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现代农业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三农”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业农村先进技术的示范者。
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模式,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大”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进一步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等校企融合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完善教科农结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除单一的集中面授形式,还可增加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指导等培训模式,使培训内容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理论上的重点讲述,更有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操作,可大大加强实用性。形式多样的新颖教学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培训效果。大型农业技术咨询活动,采用现场授课、有奖问答、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打破传统的咨询形式,力求办成农民的节日,使农民“做”中“学”、“学”中“做”。
(二)量身定制,创新模式,为专业化现代职业农民设置课程体系
江苏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第一方阵,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情况较好,但靖江市农民仍存在着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教学方案必须根据具体目标和对象量身定做。在教学安排上,要充分利用双休、农闲等时间,采取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相结合的办法。在专业设置上,要参照以前的农业小中专模式,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真正植根于农村农业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带“农”字的课程,如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综合开发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创业人士和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课堂教学+基地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彰显特色,提高素质,为专业化现代职业农民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3
1.实现教育手段的动态功能与静态功能相结合。静态功能表现在图书馆主要以文献流通阅读为主要方式;动态功能表现在可以对相异的文献进行再次加工、整理,开发创新,产生工具性、系统性较高的二次文献。利用这一特点,可以萃取中华民族之精华,从而一一被学校的师生良好的吸收,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教育方法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利用馆藏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引导和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及掌握、运用文献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优良的专业化信息服务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思考,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因素
(一)管理者对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往往都忽略了对图书的高效管理和对馆藏文献的有效补充,从而容易形成墨守成规、固守教条等不良现象,忽略了图书馆的创新教育职能。
(二)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素质和职能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普通高校的馆员在职业素养、教育意识、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等方面不符合要求,也不合理,从而制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
三、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与提升
(一)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在多而在精,在有特色。一方面,一个好的图书馆能给读者提供全面而优质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给读者提供很好的物质服务也是必要的。只有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优良、全面的服务,才能吸引读者,使他们愿意去图书馆学习。
(二)加强网络知识的存储量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人的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都来源于网络资源。一个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本地局域网络知识必不可少,而图书馆能给学生和教师所提供的网络信息是完善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实现信息增值在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图书馆要做的就是把知识有效地整理、归纳、分类,从而为读者解决从网络获取优良的有效信息的问题。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被读者认可,才能实现它作为高校信息服务机构的价值。
(四)校方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图书馆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主动服务的特点,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去图书馆学习,而不是让图书馆成为学生们聊天约会的场所。身为图书馆馆员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各方面提升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四、结语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4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信息载体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素质,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含四种子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搭建起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
(一)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
在今天这样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成正比。教师需要将各种信息转化为学科知识,并融合到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当中。英语学科有其显著特点,一门语言的背后是其特殊的语言环境,是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那么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把语言和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单元为单位的英语课讲授之前,或者之中,在合适的时机加入地道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这会大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有着过硬的文化背景信息收集,整理,融合能力。
(二)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将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扩展,英语作为世界最流行?Z种,每年更会产生大量新词,新意,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紧跟时代脉搏,注重语言的时效性,及时准确的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另外,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对于其他地区国家的实事都能及时的掌握,那么英语教师经常应该经常观看新闻,了解其他国家的实事动态,把这些及时有意义的消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有趣性。
(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有效总结,是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英语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不断开发新课程,整合现有课程,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的课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在听说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突破,网络上已经出现大量训练学生听说的课程,尤其是网络外教的听说课程,使当下的学生能够足不出国就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的经验。还有一些口碑较好的英语学习软件像口语100中英语教科书课文的听读,跟读,评价,过程与环节已经相对很完善,深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与青睐。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注册登录这个学习软件,能够在这里听到最地道的教科书中的音频,教师通过留作业的方式,检测学生在口语方面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对此软件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留的口语作业中去,系统通过即输入即输出打分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练口语的积极性,这很好的体现了当代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高效地、科学地组织教学,构建信息化教学情景。英语教学情境的正确引入无疑是衡量一节英语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积极的带动学生最快的最立体的进入到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知识当中去,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那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教学情景引入资源,像PPT教学软件,优酷视频,新浪视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视频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教师能够把枯燥的语言知识通过更立体,逼真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监控能力主要通过网络作业形式实现,通过给学生留网络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动态化全程监控,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网络博客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体现了教学评价能力的信息化成果。学生通过在校园网或者新浪等网站注册博客,构架起了一座沟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桥梁。同学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积累的好文章,大家共同分享,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做到优秀资源的共享。另外,英语教师可以整理一天的观察,对孩子出色的表现,在博客上通过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反馈。也可以对阶段性的竞赛成绩进行总结,或者在博客上发表学生表演英语戏剧的优秀视频,这样一来全班家长,同学通过登录博客,可以及时观看博客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受到表扬的同学和家长,会觉得这是一种荣耀,会更加鼓舞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既使是没有得到表扬的家长和孩子,也将得到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博客向家长和同学们展示推荐优秀的英语阅读类书籍,优秀的电影视频,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这些资源无疑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TAFE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20-02
一、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赴澳大利亚学习其职业教育体系特点,自学习培训开始,对澳TAFE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总结TAFE教育模式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现代职业提供一些启示,以应对现代新型职业教育背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挑战。
二、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特点
(一) 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
澳大利亚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设,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自1972年成立以来,TAFE学院的培养途径为“行业主导、企业专家导向”;办学机制为“政府设计、出资、促进和监管,学校参与市场竞争”;教学方式为“教与训、学与练紧密结合”。TAFE教育模式的理念是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并运行的,承担了澳大利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不断增加、删减和调整专业的设置,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专业面。(2)学生生源的开放性。TAFE学院的生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完成12年的学习之后,选择职业教育继续学业;二是需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在职、非在职人员;三是需要获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等。同时,TAFE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后,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深造,攻读学士学位。(3)教学方式的开放性。TAFE学院根据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开设了全日制、半日制,函授或远距离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学校专职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TAFE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使全澳洲每年有近1/10的人在TAFE学院接受培训与教育。
(三)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
TAFE教育模式下的资质证书体系简称为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它为澳大利亚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搭建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是国家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岗前培训课程都可以找到认证标准。AQF将资质证书分为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3类,共10个等级,每一级证书的取得需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经过培训并达到专业能力,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可以在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领域转换。在澳大利亚,AQF资质认证体系发放的证书在澳大利亚全国具有有效性和通用性。
(四)TAFE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TAFE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为了适应这种能力本位教育的需要,专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讲授理论课并指导学生实践,并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适应不同环境的教学能力,一专多能是对TAFE专职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学的需要,TAFE还向社会招聘具有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对口专业技术资格,并有较强的生产现场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强大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保证了TAFE学院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
在TAFE教育模式下课程考核机制是灵活多样的:(1)考核时间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任何时间段,由学员提出申请考核。(2)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工件制作、分析报告、证明书、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录像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进行考核。(3)学员可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等证明材料来减免学时或直接进行考核,如在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经验,可认定并折算为相应的课程学时,以减少课程学习时间或学习年限。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而且具有绝对的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TAFE教育模式课程考核机制的多样化,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更能反映出学员的实际能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1)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变化。我国高职办学存在着多方办学,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状态。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在宏观上缺乏调控,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市场急需的人才又缺少专业来培养。专业设置的灵活度不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2)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起步较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同时所学知识陈旧,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存在差距,使得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足。
(二)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与企业的支持
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其驱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于行业与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指导和支持。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校企之间的合作,总是校热企冷,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缺少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三)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
我国高职教育缺乏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招生对象的局限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模式主要有“3+证书”模式、单考单招模式、三二分段模式、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等。主要生源来自于高中、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等。而面向社会在职及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模式缺乏。(2)高职教育衔接通道的局限性。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通道不通畅,缺乏证书或学历的互认制度,使得高职教育存在局限性。
四、TAFE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鉴TAFE教育模式的优点,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
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中,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将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由政府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和能力要求完成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行业的技能或能力,并颁发从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而我国虽然在某些行业领域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间的接口还存在很多问题。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借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一系列措施,解决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推广遇到的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学历文凭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历证书是由教育部颁发的,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颁发。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获得学历证书。但在就业市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文凭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后,要重新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建立健全我国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的要求。
(三)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职业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启动,如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TAFE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整个高职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指导,高职教育发展开放性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面对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建设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们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激发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六部门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信息动态[J].教育与职业,2014,(19).
[2]张琦,赵红红,宋连凯,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6).
智能时代教育范文6
英国学者哈默和美国学者哈拉德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企业技术积累的支撑,技术技能积累的终极目标是核心能力的获得,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因而,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性的内在要素。技术积累(Technologicalaccumulation)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Ml企业通过技术积累获得构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在拥有关键技术之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企业通过注人式技术积累、内生式技术积累和共生式技术积累三种方式积累知识和技术能力,形成维持自身运行的组织流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
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是形成创新集群的原W这件集群包括: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型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型创新集群以及向某技术关联域扩散的渗透塑创新集群技术轨道、技术平台、技术关联域在运行中相互支撑,构成企业内部的核心技术系统,也是企业技木水平和能力递进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发展中耑要不断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才能保持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
_、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途径和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与行业企业共创国家技术技能枳累的平台”,这表明在闰家的顶层设计Q经将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的层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要素。职业院校要在国家的技术技能升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应荇力培养高层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供卓有成效的技术服务。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核心和前提,同时也是激发企业发挥办学主体作川的关键要素。只有参与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创造中,院校才能增强n身的吸引力,实现与企业平等共贏的合作。
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乃递进谣求,并将作用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循环m路中在不断的循环上升发展中持续发挥核心作用。
1.参与途径
第一,对接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需求企业的共生式技术技能积累是企业获得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技术研发、创新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直接为其升级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双方在相互需求、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知识、资源、技术上形成优势互补,搭建共生式技术技能积累的平台。
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应着眼于行业、企业核心技术系统中的技术轨道、技术平台和技术关联域方向。通过建立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研发团队等合作形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者是某种环节。合作平台上不仅限于双方,川■以是同行业领域或者职教集团的平台上形成的多方合作。合作各方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投人、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种对接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耦合,其合作的深度由参与各方对各自提供的资源和对新技术的贡献程度决定。合作平台上产生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直接进人企业核心技术系统,进人企业的技术递进和积累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与合作平台对接的创新设备积累过程,实现其整合和传承。为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二,对接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既是技术进步的发动者,又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与传媒,并且是更具能动性的载体.W此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2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主要载体,也是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企业不论采用何种技术积累和创新模式都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实现完成。
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整合,融人实际的教学过程,从而完成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过程。合作中,校企双方选择适合双方发展的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在育人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对接产业升级调整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育人过程不仅提高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素质,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重新梳理,提高企业的知识技能存量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生式技术积累模式取决于合作的内容以及对合作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的组织模式反映了组织的内在化程度以及组织间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行为存在着多种类型,根据合作资源配置组合的特征划分,可分为优势资源互补型和核心优势加强型两种。优势资源互补型合作表现为院校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核心优势加强型则表现为院校与拥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大型或新型产业的企业间合作。其中,优势资源互补型合作是目前实践中最常见、最成熟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合作方式;[31根据合作内容不同,可分为知识传承型合作和技术创新型合作。知识传承型合作以传授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双方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创新型合作以创新技术、研发、服务为主要任务,院校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这两种模式可不同程度地并存于同一合作中,形成不同的组织模式,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根据合作是否涉及到产权,企业与院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又可以分为产权合作协议和非产权合作协议。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技术创新的类型、新技术的重要程度,选择适应企业需求的合作模式。
第一,不同层次院校的参与模式。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参与的模式不同。一般地,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知识传承型的合作;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建设实力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选择,可选择知识传承型或者知识传承和技术创新并存的合作模式;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合作中不仅要完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且还需要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承方面为企业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课程承担更多的知识整理和引领发展任务。同时应用型大学在技术创新型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师资研发水平、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设施优势都是企业创新积累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应用型技术大学是高层次知识传承的主阵地,更是技术创新型合作的主力军。从当前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类型来看,多数院校选择非产权协议的优势互补型合作。
第二,不同需求企业的选择。企业实现技术技能积累的路径不同,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的注人式积累对企业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和消化吸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企业的内生式积累要求较高的技术积累起点,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到核心技术系统中;共生式积累则使合作双方之间技术知识互相补充、优势共享,从而形成双向整合吸收的知识流,需要产、学、研、用能力俱佳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机构的支撑。
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对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结合职业院校提供的资源、教学和科研实力等方面考虑合作内容和模式。一般地,成长中的企业都会选择知识传承型的合作,围绕技术进步进行专有人力资本的培养。大型企业、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会选择根据企业核心技术系统的特点提供的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对接企业技术积累需求的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融合点”。
二、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实现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要有效发挥职业院校在企业技术技能升级和创新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需要M清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职责、权利、义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参与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让校企之间的产权划分合法化;加快修1丁《职业教育法》,完善修汀《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使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系统配套,为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及相应的制度安排。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治理结构体系。传统基于过程的技术研发组织表现为等级分明的层级结构。Torres等人提出f技术技能创新研发平台上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型,以灵活的“圆”型中心辐射研发创新闭队组织代替多层级的“金字塔”型结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采用岡形的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平台将技术进步与育人培养统合在一个系统中(见图2)。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各方组成的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发展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不断促进和推动K域内校企协同技术创新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创新协同管理体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沟通供需信息。
第三,创新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应从双方的利益出发,保持持久的平等依赖关系从内部管理和外部促进两个方面,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在合作平台内部,建立组织机构,制定标准制度,规划权责,关注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推动合作平台中参与各方的技术和知识整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载体的吸收和消化在外部推进方面,通过设立专项科技研发和技术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载体。如: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基地、高层次团队工作室等。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相关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闭与企业多方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的合作共建,保持从产品研发到技术成果推广的渠道畅通。
第四,建立双向激励机制,为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建立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对建立创新合作平台的院校和企业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和专项奖励,为合作成果提供转化推广渠道。鼓励有实力的院校参与校企高端合作平台,例如:对有职业院校参与的“2011计划”项目予以支持;或根据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在各层次科技与研发基金中设立“职教校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计划;鼓励合作平台设立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人才计划和科技服务政策。
和专项基金。
第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建立协同创新评价机制,积极引导校企高效的协同创新。将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完成校企研发项目数量及转化的金额、校企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数#、实训基地共建投人、技能大师T:作室等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促进院校与企业持久的、深层次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