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创新

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面对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冲击,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一、新媒体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皮影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电视、报纸等某一种传统媒介方式的单一传播,而是集合3D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兴手段的“协同”传播。基于此,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社交娱乐平台,兼具娱乐化与流行化的特征,可以为固化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表达形式。

(二)促进皮影艺术的交互化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这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皮影艺术的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信息,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对皮影艺术的内容报道进行讨论和反馈。

(三)推动皮影艺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在这一前提下,非遗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广阔的环境里被人们所知晓。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可见,我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沟通平台已然变成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其为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所知晓。

(四)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资源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大众传播组织对传播资源和渠道的垄断,为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也使得信息的制作、传播变得更加便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亦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主流媒体,包括传承人在内的每个个体均可发声,积极投身于皮影艺术的传播实践,这使得江汉平原皮影艺术有望重新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中。

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深度传播

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文化距离。目前,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手段大多表现为传统剧目的现场演绎、报纸杂志对传承人展开专访、皮影艺术作品鉴赏、纪录片等,上述传统的传播内容及形式缺乏新意,对置身于新媒体环境的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外,由于相关传承人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资源的整理缺乏系统性、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媒体传播者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内容资源,因而对其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终导致传播者不能有效地完整地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呈现给受众。

(二)传播受众流失严重,存在代际失衡的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其存在和延续需要有受众的欣赏、分享。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皮影艺人恪守的传统表演规范与程式已经难以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同与接受,观众资源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学校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工作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缺乏了解,也加剧了非遗文化传播受众的代际失衡。

(三)传播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

现如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仍旧多依附于口耳相传与现场演绎,部分皮影艺术受众则借助新媒介以短视频、微博信息等形式进行自发传播,但由于缺乏协同机制和统一的规范引导,导致传播主体的力量分散。且由于传播者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传播的相关信息也大多从个人审美出发,加之传播内容杂乱,因而无法规范系统地反映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演绎、雕刻和唱腔的特色,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三、新媒体环境下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创新

(一)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播形式

1.将皮影声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

传播者可以运用超清摄影、网络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把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化、可视化的资料,进而存储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云端,以供受众浏览欣赏。在对其进行影像化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影像制作人员深入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承人群中去,围绕学艺、工序、作品、传承等不同方面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和拍摄记录,近距离地感知传承技艺、皮影文化,用影像记录、还原真实的内容。与此同时,相关团队还要邀请、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将其由来、发展、流变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并使其内容符合大众文化的语境;在将相关音视频资料分类整理后,需要录入档案管理数据库,以便实现对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以为其内容创新提供借鉴。

2.搭建皮影文化艺术虚拟仿真平台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仿真三维场景,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制作或表演过程以及传承环境进行原样再现,实现受众与虚拟空间环境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建立体验式交互平台,将江汉平原皮影项目转化为数字文化形态,受众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感受模拟真实环境的三维动画演示作品,通过模拟制作过程可以加深受众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了解,进而实现深度传播。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传播渠道

1.打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或文化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构建江汉平原皮影戏特色网络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适当整合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影像照片、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珍贵文献与资料,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同时,还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创意体验应用App,借此增强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活态体验需求。

2.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信息将日益便捷,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团队应充分利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借助其个性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点,建立起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统一媒体账号,以H5、热门话题、动态长图等新兴表现形式同受众展开积极互动,以此提升个体用户投身文化宣传的主动性,从而孕育一批关心和热衷传承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年轻群体。

3.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当前,发展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文化在打造自身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所搭建的兼具公信力与新技术能量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近年来,依托媒体融合进行非遗文化宣传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国家宝藏》《传承者》等节目,通过电视频道的首播和各平台的分播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相关传承传播工作者可参与到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宣传活动中去,结合时代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扩大皮影戏文化艺术影响力。

(三)实施跨界融合,推动江汉平原皮影戏产业发展

1.皮影+数字文创

基于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跨界融合的成功示范,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相关团队也应根据年轻社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费需求,在凸显传统精神文化内核基础上,凭借生动的数字创意形式吸引受众。现如今游戏、音乐、社交等文创业态的开发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日趋多元化,相关团队可通过提取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典型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挖掘、开发出生动的影人表情包、趣味方言唱腔语录、线上DIY“设计+定制”、皮影元素定制游戏皮肤、数字明信片、数字漫画等多元化的数字产品,实现皮影文化的数字化创新。

2.皮影+影视

一是相关团队可以致力于皮影题材的动画制作与推广。将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融合影人的形象特点,挖掘符合当下文化价值观的“新”产品,创造出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皮影动画产品。二是推动皮影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国产剧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输出与转化,剧集中常常出现传统艺术的身影。如饱受赞誉的《清平乐》的片头、剧集中的剪纸艺术、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叙事中,广受观众喜爱。此类剧集的成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皮影艺术与电视剧的结合有望为大众喜闻乐见。

(四)加强教育宣传,培养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新兴消费市场

若要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播,需要培养一批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创意人才。一方面,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应主动接受新媒介,树立创新的传播意识。另一方面,广大数字用户也应该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寻找与现代受众审美相契合的创意元素,进行高品质的皮影艺术内容创作。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可以成为创意人才的重点培育对象。湖北省相关高校可开设江汉平原皮影戏相关课程,邀请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还可以使其前往潜江、天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掌握唱腔、设计方法,专注于专业设计,以此促进皮影戏艺术的创新与衍生。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相关团队应在保留其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多种渠道创新其传播方式,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出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传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天.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依存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55-56.

[2]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吴俐磊.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学理论,2012,(31):12-14.

[4]季贺鸣.数字时代手机媒体文化意义考量[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2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 陕西皮影艺术特征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图3是陕西皮影中的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施彩上非红即绿的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特征。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神仙朵子中的天官、仙姑(图10)、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图2)、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的飞龙等。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格。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在陕西皮影中得以夸张强化。在陕西民间剪纸、凤翔泥塑、年画人物造型中也可找到相似的特征。

自宋代以来,各地皮影脸谱造型均体现着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1)的褒善贬恶鲜明特征。陕西皮影艺人极其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对面部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把握。陕西华县流传的皮影谚语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2)的描述,女性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温柔秀美程式造型。面部的造型口决有“眉眼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的造型规定,符合民间大众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的人物面相规律。具体人物脸谱特征与地方传统戏脸谱相结合,创造出净脸人物如张飞的豹头圆眼张牙咧嘴(图6),关羽的蚕眉凤眼合嘴长须等典型形象(图11)。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图7)。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图4),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

4、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

皮影通过操纵人在幕后的技巧表演,配合各式的地方唱腔,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陕西皮影艺人的操纵技巧有“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角取当中”“青衣两手夹,闺门目不瞧,武旦风摇柳,梅旦手描腰”“提抢甩袖亮靴底儿,吹胡耍翎帽翅儿”,(3)这些程式化的操纵技巧,体现了假中求真,以少胜多的意象形态把握原则。影人侧面造型的特征,便于艺人对大动势的把握,抓住情节冲突,强化表演功能。

陕西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唱腔婉转悠扬,拖音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堪称原生态艺术中的经典。其分别以欢快、悲伤、平缓的不同情绪唱音配合影人入情入理的动态设计,再加上民间艺人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 陕西皮影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1、 陕西皮影的起源及形成

关于我国皮影的起源地,早有始于唐代西安之说,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 便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4)关于皮影戏的最早记载于宋代,从北宋的“素纸雕镞”(5)发展到南宋的“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6)记载了宋代影戏达到繁荣。北宋末年,避靖康之乱的中原影戏艺人西出潼关,流入陕西地区,几经时代变迁,中原影戏与当地生活习俗、乡音俚曲、伦理道德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县、华阴等地皮影为中心的陕西皮影艺术。

2、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像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日广大农村地区,皮影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中,出现大量的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财童子”、“福禄寿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夺魁”景片、彩帘子用于祈祷、许愿。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阳,皮影的翻动要用签杆不可用手等习俗、习惯。 转贴于

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如在武将的甲靠中运用最多的“万字纹”(图8)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到头。皮影景片中出现的“古钱纹”(图5)为富寿双全之意, “盘长纹”(图9)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众多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

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三、 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

1、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展而形成,以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陕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2、陕西皮影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3、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均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及原生态文化特征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陕西皮影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3

皮影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史书中有关皮影雏形的记载:汉武帝怀念亡妻李夫人,方士李少翁夜间设帐表演。隋唐时期,皮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元流传国外,到明清皮影已是分布广泛,流派众多,群众喜闻见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不论是作为一种地方曲艺还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或美术。它都根植于民间,和地域民俗民风息息相关,和当地的劳动人民的审美认知息息相关。

流传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分布广泛,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积极吸取了不同地方剧种的优点,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结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种流派,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上模仿地方戏曲角色造型,并继承和发展了陕西曲艺艺术中生旦净末丑的人物模式,根据不同剧目剧情需要的人物角色中上至帝王将相、王后嫔妃,下到差役奴仆、妪翁童子,甚至是神仙僧道、妖魔鬼怪等等。在人物造型的刻画方面,其又吸取了剪纸和秦腔戏曲脸谱的艺术造型特征,形成了具有抽象、概括、程式化的造型特征。这种程式化更多地表现于具体的人物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如红脸关公忠诚、黑脸张飞耿直、白脸曹操奸佞等人物造型形象,还将戏曲脸谱的象征色彩运用到极致。

山西影戏造型风格也与陕西皮影相似。其造型严谨,古朴含蓄,装饰严密,刻功细致。但受当地戏剧的影响,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性,往往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对脸谱中的眼、鼻、嘴等部位进行了加大或移位,深化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性格。如包公人物造型属于“净脸”,整个脸部以黑色为主,再配上黑眉、卧鱼眼,以示其正直清廉、铁面无私。旦、生一般多为镂空脸,通过象征性的通天鼻梁从额头到鼻头的侧视脸线来表现其文静、秀雅,或者是将服饰刻画得宽大过长,以烘托人物气质和戏剧性的舞台效果。

青海皮影粗犷质朴,冀东皮影精雕色艳、外简内繁,湖北讲究圆润,四川有棱有角……

唱腔特征

皮影唱腔与各地方戏曲音乐唱腔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没有自己的音乐和唱腔,而采用各地方戏曲的音乐唱腔进行表演;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本身有独特的音乐和唱腔,如甘肃、陕西影戏;有些地方的皮影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地戏曲的音乐唱腔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而略有变通,体现了这些地方皮影同当地戏曲间相通互渗的交流;如碗碗腔影戏源于陕西东部,碗碗腔是皮影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因逃荒随碗碗腔皮影艺人流入山西,与孝义早有纸窗影戏搭班组社表演,使碗碗腔纱窗影戏在孝义流传开来。传入孝义的碗碗腔因受孝义皮腔、孝义秧歌、晋剧及孝义方言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曲调,即孝义碗碗腔。有些新的地方戏剧种,是从皮影的“亮子”上搬上舞台的,如阿宫腔、老腔、碗碗腔、陇东道情等,都是在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基础上“老树开新花”的。

制作材料

皮影的制作材料来源广泛,大都取材于民间生活中。受地域影响,对皮影的制作不同地区采用的材料各不相同。西北地区多以牛皮、驴皮为主,而南方则以羊皮居多,也有个别地区如湖南、广东以纸作为材料。成品简而不陋,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技巧。

题材内容

皮影的题材和剧目,大都是通过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加工和改编,既能娱乐群众,又能传承教化。其中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佛教中的天王、菩萨、哪吒,道教中的王母玉帝、龙王、土地、灶君以及民间信仰中的风伯、电母、福寿星、刘海、麻姑等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造型装饰

在皮影服饰造型装饰的选择和设计中,也无不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审美和理想,很多花纹图案、图型的选择,不论是寓意福寿的“钱纹”、“锁纹”、“万字纹”、“福字纹”、“团寿”,象征吉祥的“云纹”、“如意纹”、“柿蒂纹”,通顺吉利的“盘长纹”、“方胜纹”,英勇善战、坚固不催的“米字纹”、“十字纹”、“人字纹”、“鱼鳞纹”,清正廉明的“流水纹”还是象征幸福美满的“团花纹样”等等,无不体现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长寿安康的民俗心理。

内容和形式

民俗在社会生活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民间艺术的皮影艺术在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互相渗透、结合,以其独具的形式和表演显现其特点。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活动是皮影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间民俗的各种事象。过去,每逢节日和喜庆事,诸如婚娶、生育、寿辰、丰收、春节等必演影戏以示祝贺,称之“喜影”。遇有天灾人祸、盼儿求女、祈求福寿等事情时常于神明前发下愿誓,事后以影戏还愿,谓之“愿影”。皮影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形成敬奉“祖师爷”的民俗信仰,以及一些造型图案“福禄寿”、“莲生贵子”、“万字连年”等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 现代设计 再创作

一、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上海之根”是历史赋予松江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松江兴起文化建设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上海之根”亦是历史对于松江的馈赠,无论是从上海的发展历史还是松江的历史文化,抑或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来看,今天的松江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遗存,同时优秀的文化传统仍然在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府城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书画艺术、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并仍然在上海和全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目前松江地区较为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代表主要有:松江顾绣、古乐《十锦细锣鼓》、松江剪纸、松江皮影戏、松江丝网版画等。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如搓绳、草编、竹编工艺等。这些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名声远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艺术传承方面已后继无人,濒临消失,更谈不上发展。

比如松江地区著名的皮影艺人有九亭陶鸿儒皮影戏班(已故,毛氏第四代徒),洞泾陆留其皮影戏班(毛氏第五代徒,现年83岁),泗泾余友三皮影戏班(毛氏第六代徒1921―2008,6),还有九亭毛耕渔的嫡孙朱国明(又名毛宝祥,1927―1993)。83岁高龄的陆留其老先生是上海地区健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皮影传人之一。其他还有79岁的朱锦洪(后场和绘制皮影)、孙品同(79岁,乐队)、吴厚生(90岁,乐队)、唐洪官(69岁,副手)。这些皮影艺人们大多已步入高龄,有的已经去世,松江皮影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又比如松江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传统功能在不断减弱。一直以来,松江的民间剪纸艺人大多是凭个人的喜好,或者是家庭的影响在继续着剪纸手艺,手工艺者之间缺少交流和创新,只是艰难地维系着剪纸血脉,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亟待突破和创新。

二、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不足及逐渐淡化的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松江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重视,自2000年起,在松江区文广局文化馆的积极倡导下,松江区每年举办松江迎春剪纸展,有很多民间艺人积极参与和支持。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剪纸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在文化功能上仍然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地面文物、历史遗迹在传播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有限。二是硬件设施相对不足,缺乏标志性的和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使文化魅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三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有力的支撑。四是整合融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缺乏传承、逐渐淡化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缺乏现实基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载体不复生存,如:修祠堂、修家谱、祭祖等习俗未见延续,使得文化基因难以传承。二是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缺乏重点倾斜扶持政策。各类描写相关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展演活动等都极其稀少,或影响较小。三是人们普遍对此类文化价值缺乏认识,缺乏自觉发扬光大的传承责任意识。

三、科学系统地展开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让代表松江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的方式继续“活”在大众的生活中。

上海松江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传承上海历史文脉、推动上海发展、全面展示上海悠久的历史和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文化艺术研究所与地方政府、民间艺术团体应该联合,改革现有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宣传、教育模式,以艺术与科技手段重塑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双向交流、培养兴趣、鼓励探索和促进动手动脑的展示和活动内容,使大学生、普通公众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自动自觉地关注和传承。

具体可以利用科学的产学研方法,系统地展开抢救、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让代表松江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通过现代设计来进行再创作。

(一)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

我们认为,应当立即着手对松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以避免因为民间艺人数量的急剧减少而导致松江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消失。可以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园区学生群体优势对松江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收集、调研;将大学生“走出去”与民间艺人“引进来”相结合,推动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与学生形成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学生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进行收集和调研,并进行记录和整理。

2.通过采访民间艺人,以文字、录音、摄影、影像等方式记录和整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工艺流程和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特征。

3.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与其他地区相关艺术形式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取材、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二)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松江正全力打造“上海之根”旅游休闲文化品牌,市场定位是以山水风光、老城古建、民间文化融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型旅游。到目前为止,松江旅游主要以古建筑、余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现代观光农业见长,缺少了松江地域长期积淀并能突出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的文化性内容。对于松江民间文化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正是为了让公众真正关心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及其内容的文化价值,让公众了解目前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濒临失传的现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使公众树立传承和发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组织大学生与松江民间艺人的交流活动,比如举行大学校园的人文素养讲座、松江民间艺术品鉴和交流活动、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类剧目欣赏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增强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技艺进行临摹复制,提取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核心元素,进行再创作。

3.不定期在大学校园、居民社区等场所策划举办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系列展览活动。

4.组织学生以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进行校园创作活动,比如组织剪纸图案设计竞赛、松江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等。

(三)将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以新的艺术形式导入群众休闲娱乐生活

松江大学城的师生、松江地区不断膨胀的常住人口,具有接受和传承文化的数量基础,地铁9号线和发达的现代媒体是这一基础不断辐射扩大的有利条件。应整合具有推广和发展潜力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提炼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结合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和体验式的活动组织,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辐射松江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如下。

1.搭建松江民间文化艺术体验平台。通过民间技艺与大学校园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怀疑探索和促进传承,体现科学的人文精神、方法和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发挥终身素质教育服务场所的重要作用,展现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精神魅力。

2.让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教育场所,借助年轻人之间更加直接有效的沟通链条,将丰富的调研体验与青少年分享,使松江“上海之根”的品牌建设与青少年的爱家教育相结合,同时也是伴随上海国际都市化进行的文物博物馆知识的科普宣传。

3.把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开发的系列成果,通过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运用社区文化交流、展览和体验等多途径手段的实际操作活跃群众文化(包括特色地方节庆活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形成深入学生和群众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内涵、具有当代浓厚文化氛围的松江文化特色风貌区。

(四)发掘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经济功能,发展松江文化产业。

松江民间文化艺术除了急需保护的工作之外,亟待寻求一条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发展道路,只有在新开发的道路下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可以依托松江区文化馆的政府资源和松江大学城高校的专业设计资源,合力开发和推广创新型的松江民间艺术产品,把松江民间文化艺术充实到松江旅游休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宣传和营销手段,扩大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打造松江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为后期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寻求可开拓的依据。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调研,针对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传承方式、表现手法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结合新的表现载体、创意设计、创新形式等手段,开发出多个有内涵传承、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原始元素和构成结构。研究开发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作品,包括影视、书籍、书法、礼品。

2.将广富林、唐经幢、方塔、云间第一楼、博物馆五个文物遗址(包括松江十八景、松江新十八景)等特色景观,通过提取松江民间文虎艺术的独特技艺并进行再设计,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一系列松江民间文化艺术的旅游休闲产品。

松江这方享誉“上海之根”的文化热土,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我们应该依托政府民间合作,大力保护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松江民间文化艺术,注重文化内涵,注重保护传承,确保文化有传人,特色能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军.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云间文博(第四卷),2010.

[2]程志强,沈伟,王春雷.上海之根:松江文化建设的战略品牌.云间文博(第五卷),2010.

[3]沈玉亮.松江皮影戏.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5

[关键词] 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转向

皮影由于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一直以原生态的状貌在中国广袤的乡间进行传播。但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如此快速地侵扰农村的背景下,皮影在农村的传播逐渐走入消失。传统农业制度下的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及农民对艺术的期盼,不再是皮影的下乡演出的热闹欢快,农民找到了更多的现代传媒艺术的娱乐享受。如果要拯救皮影,首先要拯救皮影观众,皮影观众要求皮影必须从农村的传播转向城市。

一、皮影的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转变

皮影文化是一种乡间的平民文化,其文化性质决定了它千年来以乡间游走及民间传播的方式。虽然它曾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年代也受到王宫贵族的喜欢,其主要之根扎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正是这样,其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皮影的平民文化表现在其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平民化。在审美内容上,以通俗易懂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与历史演义为主,都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或者是宗教的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燕京岁时记》中说:影戏的表演非常生动形象,情节曲折感人,唱到悲伤的时候,一些老妇人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祭祀祖宗、酬神还愿、庙会集市、婚丧嫁娶、丰收的喜庆及过年时节的重大节日演出,常需要演出影戏。①从皮影诞生以来,皮影一直受到民间百姓的热爱。皮影的传播更是民间平民化传播形式,一个影箱、一块幕布、几根竹竿、几张席和极少的几件乐器,便可以走遍天下开始演出,真所谓“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所以皮影是“一担挑的艺术”,一种真正的平民艺术。

可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至今滞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和儿童,农村的主体人口都已经流入城市打工。很多人一辈子连皮影都没听说过,更没见过。皮影原先满足农村农民的审美愿望在今天逐一落空,农村年纪较大的人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农村的空间,现代音响设备、影像设备及电子设备使得农民随时可以打开电视机收看不同频道的节目。因为中国城市化的加速与扩大,整体人口的文化审美素质的提高,城市人口的激增,皮影的农村平民文化为主体的特征必须适应以城市大众(包括儿童、白领及各种精英)文化心理,皮影形式的活泼新颖、生动优美的形式,特别适合城市儿童文化心里需要。另一部分城市皮影受众应该是年轻人、大学生及恋爱中的小资白领。因为皮影与木偶、动漫有着相同的艺术原理与特色,城市拥有广大的动漫人群,那么也同样应该拥有无数的皮影人群。而我们至今还把皮影的受众定位于想象中的一百年前乡村,完全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要皮影走出困境,观念上必须让皮影乡村文化转向现代都市文化。

二、皮影的乡村传播与皮影人最后的挣扎

由于皮影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彻底变化,而皮影传播方式及方向依然没有变化,依然固守在偏僻的农村,皮影的道路越走越窄。艺人作为皮影戏的直接体验和表演者,他们对皮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次皮影的艺术情感体验中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心灵起伏和波动,感受到皮影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和创作的喜悦。但面临没有观众与收入的情况,他们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河南罗山皮影人李世宏通过《罗山县民间皮影艺人概况调查表》,其结果是罗山县有50余担皮影戏箱,260多名皮影艺人,其中有120多人已经放弃从艺。②一些坚持热爱皮影的艺人,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将皮影市场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镇上、各地旅游景点上,利用赶集与旅游者对皮影的好奇,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些皮影艺人的收入依然微薄,即使最后漂泊到深圳这样的国际性现代开放的大都市的皮影人,最后,也不得不宣布失败。如果考察皮影的衰落初始,不难发现皮影其实在民国后期就走入衰微了,影戏明显呈衰颓之势。当时的研究者佟晶心就已指出:“现在仅有一般(班)顽固守旧的人们、农村的妇女们、矿工们,还拿着青眼来看这种中国的老影戏。至于现今的知识阶级对它早失掉了兴趣。影戏早晚必要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已。”③(《中国影戏考》)皮影的失败,其最终根源在于无情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视觉产业的发达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中国国家体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皮影及其他传统民间文化没有尽力保护,政策上的一些失衡和错误,使得皮影的传播非常艰难。

三、皮影当代城市传播的潜在受众

城市观众包括城市市民、城市知识分子、城市官僚及公务员,城市白领及城市普通打工仔。从地域方面看,包括中小城镇在内地一切城市。如果皮影进入城市范围传播,其主要观众群体及皮影传播渠道可以分为多种层次。

首先,城市儿童及中小学观影群。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是皮影最好、也是最大的观众群体,如果皮影剧团能够在政府的倡导下,与各个城市教育局沟通,将皮影文化当作非物质遗产文化宣传进行演出,而进入校园作为全部义演或者收取少量的包场费用。中国数亿儿童及学生则成立中国皮影最大的观影群体,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皮影的神秘、精美、丰富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在皮影剧目选择上,针对不同学龄的群体,表演相应的皮影戏目,皮影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也就起到了宣传、保护皮影的作用,也为将来皮影的接班人间接地进行了潜在继承人的培养。而要实现皮影进校的愿望,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支持与相互沟通。我们呼吁,各级文化局相关领导积极研究皮影的价值与濒临消失的处境,与各地教育部门携手沟通,让皮影走进全国各个层次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为培养更多的皮影未来潜在观众打好基础。

其次,城市大学生、白领及动漫爱好者群体。当代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大多数都是“90后”出生者,喜欢追求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他们身上的独特气质与皮影的审美形式的独特有着天然的联系。皮影的幽默、诙谐与快乐,可以让“90后”大学生感受皮影与一般电影的区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性。白领群体是一个追求小资生活的群体,他们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影院或者剧院,观赏一场皮影戏曲、皮影电影,对他们来说是格外的放松。他们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非常辛苦,但也非常自信、非常有成就感和生活品位,如果皮影的表演形式更加精美,内容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幽默氛围,一定会受到白领阶层的欢迎。而皮影还有一群潜在观赏者则是动漫艺术爱好者,无论是白领、大学生、社会青年、成人甚至老人,如果是动漫爱好者,一定会对皮影有一种亲近感和欣赏感。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动画不断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动漫爱好者。今天,动漫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艺术产业,从事动漫的人数以万计,因此,这些群体一定是皮影最好的观众与支持者。

第三,城市普通百姓及退休老人群体。如果国家加大皮影的宣传力度,将皮影挂靠于电影与动漫行业,拍摄出优秀的皮影电影,并在影院上线演出,相信有不少城市普通百姓及退休老人群体会去观赏。对普通人来说,观赏皮影是他们的休闲机会,可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对于退休老人来说,皮影可以唤起他们对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对于城市职工来说,节假日可以祖孙三代一起去剧院观赏皮影的演出,对于家人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与团聚。对于恋爱的年轻人,去皮影剧院,既温馨浪漫升华了感情,又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皮影独特的审美艺术享受,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观影经历。城市一些文化单位及学校的艺术知识分子,如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教授那样可以对皮影做出一些专门的考察和研究,为皮影的发展作出贡献。④

四、皮影进入城市后主要的潜在传播渠道

如果有了艺术城市皮影观众群,那么皮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城市进行传播呢?

首先,“游走”于城市里形式的表演。这不是盲目的游走,而是在城市里各个幼儿园、中小学有计划的完成皮影表演的“档期”,按照学校艺术欣赏与学习的安排去进行皮影实践的表演。如果一个地区有一个皮影团,数十所、数百所学校则需要他们一年四季的忙碌,皮影兴盛则指日可待。皮影的“游走”方式还可以深入城市的各个社区,企业、机关,由社区或企业自由组织或邀请进行表演,在重大节假日或者活动的时候,皮影甚至可以被多家社区或者媒体邀请表演。游走形式的皮影表演,绝不是与传统的街上杂耍或流浪式的表演,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邀请式表演。

其次,皮影电影电视的传播是最主要传播。皮影不仅仅是现场搭建舞台的“直播”,如果在城市发展,更多的是皮影的电视、电影拍摄。创作出最优秀的皮影剧本,通过影视的拍摄,摄制成皮影电视专片或者皮影电影,在各级电视台进行展播,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少儿频道及国际文化频道进行展播。拍摄成的皮影电影,可以在各个城市的影院上线,犹如一些非常流行的动漫电影一样,关键在于皮影剧本的质量及拍摄制作的质量、发行宣传的力度。皮影的电视传播,还可以接受不同电视台的邀请,参与电视台组织的活动,对皮影表演进行录制与播放。唐山皮影在春季联欢会的表演,造成了当年唐山老太太们的轰动性,提升了唐山皮影文化及唐山知名度在全国观众心中的地位。因此,皮影的电视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渠道。

第三,皮影可以参与多种电子视觉媒体的传播。因为皮影和动漫一样,可以在各种电子视觉媒体中出现,特别是网络媒介与手机媒介。网络时代一起都可以发生,如果将皮影作为表现形式,尽可能地去表现现实生活层面,制作出相应的皮影画面或皮影影视,在网络上推荐传播,这对皮影的推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手机电影比较新鲜,但其本质还是电影内涵,如果将皮影制作成丰富的多层次的皮影电影,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下载,随时可以观看,对皮影传播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还有MTV,其画面可以用皮影形式表现,可以给人新颖别致的感受。

皮影的祖宗虽然是“草根”文化,但是,今天皮影必须进入城市,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身份,让皮影作为一种“媒体”,一种动漫媒体与其他媒体合作,则既促进了皮影本身的死而复活,也让原本不变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保护、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张军:《关于我国皮影戏现状的几点思考》,山东文化产业网,2006年9月18日。

③ 佟晶心:《中国影戏考》,《剧学月刊》,1934年第11期。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6

一、唐山皮影:河北非遗的典型代表

皮影戏也称作“影戏、灯影戏、土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它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孕育而成的艺术形式,“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皮影在全国有很多流派,唐山皮影发源于唐山的乐亭县,也称乐亭影,传说始于金元末期。从1958年唐山发现的明抄本乐亭影卷《薄命图》看,乐亭皮影至少在明朝已经成熟。与我国其他地域皮影造型相比,唐山皮影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选材优良

皮影即用皮子雕刻影物,有牛皮、马皮、羊皮、驴皮之分,其中驴皮为上等材料。唐山皮影多采用驴皮为原料(因驴皮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又易于保管),成型后的皮影影人刷以桐油来增强其材料的抗腐蚀性。

刀工细腻

唐山皮影以雕工著称,尤以线刻见长,雕镂精细、刀法犀利多变、造型夸张独特、线条流畅清新,极富装饰性。在雕刻刀法上,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等讲究颇多。有的老艺人还将刻镂技艺总结为:“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鼻直眼尖帅盔尖,斜行一线尖对尖。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

着色古朴

色彩是皮影造型艺术的重要工序之一,是在夸张的形体基础之上再次进行艺术上的升华。唐山皮影艺人在处理皮影色彩时不受造化、成法的限制,根据皮影本身的质地及影人特征在传统的色彩观念基础上进行发挥,形成了色彩明快、艳丽、对比强烈而和谐的艺术效果。传统色彩以黑、绿、红为主,因为黄色与白色驴皮的色彩较为接近,雕刻出的镂空映衬在影窗之上本色为白色。

二、唐山皮影的现存问题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皮影戏在内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现代化、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生活使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很难适应人们的精神生活新需求,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转变和物质利益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大众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忽略、淡忘甚至遗弃。同时,物质利益的驱使而带来的商业操作,在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和经济利润的同时,盲目迎合观众口味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忽略甚至歪曲了其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皮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在走向衰落,最令人担忧的是皮影艺术传承人的缺乏。根据调查显示:全国170多个县(市),11000余名皮影艺人80%多的皮影艺人的年龄均在60岁以上,这种现状所限,会导致他们所掌握的一些绝技、绝活随时有可能失传,大量相关的音像资料也在不断流失。此情况在唐山皮影艺术界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当今的人们对皮影戏的接受也存在着问题。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广泛流传,首先要有尽量多的受众群体,现在喜欢看皮影艺术表演的基本上的为老年人,年轻观众少之又少。皮影是时代的产物,在其辉煌时,条件是客观经济物质匮乏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较少。现在电影、电视、网络等高科技产品的传播媒介已经在大众生活中得到普及,受众可选择的娱乐形式更为丰富了,年轻观众不喜欢看皮影。皮影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有缺陷与不足,如作品内容、形式的老套,脱离时代感等。所以,跟进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当务之急。

三、非遗传承之路

世易时移,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演进规律,也有伺机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总体进程中,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基因在文脉中的显现。因此,更新自身的表现方式与开拓创造具有时代感的形式,才能走上生生不息的可持续之路。

开发专题,拓宽传承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隐含着极为丰富的旅游价值,如果能大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旅游,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够营造旅游地的文化氛围,提高旅游者的体验深度与文化感染力。比如,定期举办针对旅游的专题演出,在保留传统经典曲目的同时,并开发新的大众剧目,加入现代元素。借助电视台、网络等媒介,吸引大量年轻的旅游者,使唐山皮影在保护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将高科技展示和身影其境的现场感结合起来。比如,为普通观众营造亲身体验的机会,让游客欣赏精美作品的同时,亲自体验制作的乐趣,让游客全方位立体的体验唐山皮影的艺术魅力。这种亲自动手参与与接触可以让大家感受皮影的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发展创意产业,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是当前的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具体到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上,根据材料的不同、雕刻绘画的不同特点,制作精美的皮影人,不仅有旅游纪念的意义,还有收藏装饰的价值,这样可以使传统艺术形式进入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在创造产业价值的同时拓展皮影戏的传播范围。

保本固原,扶植新生力量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活态载体。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保护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传承人是不可替代的能动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形成时间长、外来文化和商业的冲击,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断代。传承人不断减少,不仅会影响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还影响着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关键也是最基本问题,传承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忠实地师承师傅的技艺,保持本来的原汁原味;另一类是以师傅所授的技艺为基础进行发展与创造,自成一家。政府在对传承人的保护过程中,应以保护民间艺人为主,适当要补贴给其一定的物质待遇,为其创造必要的生存空间。

政府主导,确保文脉传承

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行使者的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对社会中的公共事务进行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样、复杂、脆弱,所以其保护工作也变得相当重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过程当中,政府主要在“保护”和“传承”环节做足功夫,进行相关的经费支持,产权保护。唐山皮影其自身就是河北的一种活态文化,更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着力加强皮影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输出,不断营造和扩大传统皮影艺术对外的影响力,加强扶持有能力开展对外交流的表演团体和皮影制作者,采取系列措施在资金、政策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保证,对演出硬件设施大力投入,从而保障这些表演团体顺利走向国际市场。

总之,我们必须结合唐山皮影的特点,合理选用适合皮影的载体,把发展地域经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得到保护,区域经济也能得到协调发展,取得两者均衡的双赢局面。竭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在我们由农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维护民族的文化安全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塑造时代的国家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文化的自我归属感,对建立并显示独特的文化景观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