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1

一、音乐教育,主谓结构,强调以音乐为主体,并在音乐中接受教育。这种理解强调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以音乐技术技能的掌握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音乐的教育,偏正结构,强调教育为主体,在教育中掌握音乐。这种理解是把音乐作为一门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除了音乐自身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更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中接受教育还是在教育中掌握音乐,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二者的全面结合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涵所在。实际上,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正规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除了模仿专业音乐教育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借鉴来的经验和模式外,几乎没有自己的经验可供总结。回顾3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走过的道路,虽然在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不少成绩,音乐教育也慢慢地走向正轨,但音乐教育中暴露的某些问题,如为技术而技术、重教育形式轻内涵等,反映了对在音乐中接受教育还是在教育中掌握音乐这关乎到音乐教育本质的原则问题,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有待更加重视

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是一切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它是研究教育者、受教育者、知识这三者之间如何随时代、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而变化的。其中受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理论关注的根本所在。受教育者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实施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局限性等这些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正是音乐教育施教的基础,但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还有待填补空白。有人认为,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专业的事,和音乐不相干,这样不可避免地使音乐教育脱离了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而走到在音乐中接受教育的狭路上,这条路把音乐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和评价标准,而忽视音乐之外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综合素质的要求,音乐教育被认为是对音乐技术的培训,国内的音乐教育学著作也大多主张音乐教育学应该代替普通教育学,笔者认为,而这恰恰颠倒了教育学对音乐教育学的指导作用,忘记了教育问题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有了教育理论的支持,音乐教育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只有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才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有素质的未来音乐人才,而不是一个知晓音乐知识只会唱歌弹琴的音乐技匠。

二、关于重技术方法的讨论,轻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

在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在国内是不多见的。音乐本体在教育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应包括:哲学、教育哲学、美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哲学等。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本源;美学揭示了美存在的理由及它们如何存在,艺术美是如何转化为人的精神享受;音乐教育哲学揭示为何及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实现美的转化等。有了这些理论,音乐教育者就会对音乐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人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本体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没有学科理论的支持,对问题的研究和谈论只能局限在表面层次上。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发展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然而在国内,相关音乐本体理论研究还比较欠缺,也包括那些对国外相关的理论译作也不多见。这正是制约中国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对音乐教育中心问题——课程的整体思考的匮乏

中国音乐教育始终是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升沉起伏,除了缺乏对教育和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教育中心问题——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也是影响音乐教育不能按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中心,以至如果没有对课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考察,就不能充分地讨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课程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是由课程本身的多义性所引发的,目前对课程的认识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课程即是学科和教材;二,课程即目标;三,课程即计划;四,课程即经验;五,课程即法定文化;六,课程即师生之间的对话。学校音乐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封闭性、特殊性,决定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严密的课程教学上,所以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的深入研究,对课程设置的安排,对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教材上)的选择,对显性、隐性课程的作用及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接合点等问题的研究应是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主要课题,遗憾的是,有关音乐课程研究的专题和文章还不多见,这也反映了我们对音乐教育主要问题认识的偏差。

四、对国民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关注重视还不够

学校音乐教育虽是狭义的,但它属于广义社会音乐教育的范围,是特殊的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由于时间短、内容少,仅仅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而国民音乐教育是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方式对普通民众进行音乐的熏陶和教育,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民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社会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一旦失去国民的接受、参与和理解,则会成为无本之源,而我国对国民音乐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宋大权(1981~),男,江苏省涟水中学,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学

作为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与辨识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审美和情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点,很容易在课堂学习中传达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愿望、积极的精神,学生通过音乐能够获得正能量。因此,对于高中生的德育培养,与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从而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自身来传递这种能量。

一、高中音乐教育

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中音乐的教育自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各种资源来完成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传输,学生根据学习过程能够收到积极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自身的情操。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根据教学的大纲,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多方面的专业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为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高中音乐教育在德育功能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均是以文化课为主,绝大多数的学校并不能够真正的做好音乐的教学工作,而是将这些课程让给了数理化等重要的考试学科,这极大的损害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承担过重的学科负担下,很难全面、健康的成长。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多数高中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辅助,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培养联系较少;2.高中音乐教师的各方面素养欠缺;3.音乐教育受到应试教育多年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音乐对学生美学和道德培养的价值。这些问题是造成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的原因。

三、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高中的教学虽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导,但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培养也是其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高中生品德构建的关键阶段,德育与智育的发展有着一样重要的地位。学校和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道德培养、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学校要树立音乐德育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积极的音乐学习氛围,合理的设置教学的课程,保证学生音乐课程的有效完成。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给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能够接触到音乐,积极的组织歌咏比赛以及相关方面的文艺表演。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音乐也不例外。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当中,会受到一些低俗音乐的影响,这时候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避免学生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二)提高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除了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教师要明确知道自己作为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并且将音乐教育当中要给学生传达的思想和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师也应当适时的外出学习或者在校与本校教师交流互动,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的方法,充分的利用现下的多媒体以及各种信息获取的渠道,以更加有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要进行优化,选取教学内容时,多选择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丰富的歌曲或者音乐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除了古典音乐的学习,当下流行音乐也要多多接触,本土风格的民谣也可以穿去,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音乐来充实内容,了解社会和家乡,陶冶情操。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比如,可以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了解歌曲的产生背景,活跃气氛,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和乐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升华,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排练小型歌剧演出,通过学生的参与更加深切的体会其中的美,理解其中传达的精神。

(三)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德育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场所,为此,营造学校的整体德育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当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按照学校的标准来改正自己的行为。学校积极的组织各类音乐活动,比如“红歌行”比赛,学生能够通过活动的开展以及自己的参与,了解红歌的文化,从中体会爱国的精神,达到德育的效果。还可以组织“感恩父母”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每一首歌曲中饱含的浓浓亲情,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做一个感恩的人[3]。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以相应的指导,已使学生将音乐中的道德内涵内化成自己的修养。

四、结束语

高中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品德培养、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使音乐的内涵与道德内涵合理的转化,学校、教师都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实现其道德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兆奎.分析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吉林教育,2015,14:134.

[2]李清.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考试周刊,2015,35:150.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3

摘要: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建立和发展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就世界范围来看,亦属于新的研究课题,其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和事件尚有得人们不断探究。本文仅就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 研究 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是他赖以形成、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前提。根据大量史料证明,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育现象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关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外对此论述亦不多见。这门学科的产生及一切有关研究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其本源的条件————音乐教育现象。只有对音乐教育现象全面、整体的涵括,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方有可能准确、科学地揭示出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探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从音乐教育现象开始。

音乐教育学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本世纪放初具规模,目前人处于建立、积蓄、和发展的阶段。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空前迅猛的发展,当代科学呈现出了既高度分裂、有高度综合的两大突出特点:一方面,各门科学相继分化出许多新的科学。仅以教育科学为例,在普通教育教学为母体的基础上,目前就已经不断分化出愈来愈多的门类和分支,形成了诸多具体门类和微观研究领域的分科教育学。另一方面,各门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何不用领域相互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其结果是大量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额不断出现。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与高度发展,教育科学和音乐学的理论的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音乐文化在现代人类和社会生活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年轻一代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逐使人们愈加关注和重视音乐教育。在长期、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人们对音乐教育规律的认识的日益加深,是人们不仅注重从音乐教学理论上研究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将其积累的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升华为各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方法,而且愈来愈家注重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方面、对音乐教育育人之路的全部问题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方面、对音乐教育育人之路的全部问题和全部过程做全面的研究。

在当代社会,音乐教育从所涉及的返回来看,不仅关系到学校音乐教育,并构成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组合部分和一门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措施;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不仅诸多门专业音乐教育科目中也早已突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以唱歌为主的狭窄、单一的内容,而包涵了歌曲、器乐、创作、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欣赏、音乐常识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从类别上看,音乐教育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两大类。

音乐教育实践:主要研究音乐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情况,探索各种领域音乐教育活动的规律。由于音乐教育处于音乐一出这一特殊领域之中,而艺术的构成是以声音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技能型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音乐教育理论:主要研究音乐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其他一些专门课题的问题。它既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又是指导音乐教育实践的依据。几种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工艺学等。

音乐教育一次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音乐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音乐知识和技能、促进其音乐教育的含义来看,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音乐教育就是所有音乐文化的体验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总和,而音乐教育血迹是来自于音乐教育的理论,也是用于音乐教育理论。这样来看,反系与音乐教育现象有关的内容均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之列。

二、音乐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教育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性质:既具有教育学的属性,又具有音乐学的属性,处于双重隶属状态。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学是一般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和应用部门。教育学从总体上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和普遍规律,它所提供的教育是最一般的规律,对教育学的各门类分支均具有普遍规律,它所提供的是一般的规律,对教育学的各门类分支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虽属于一般特殊的教育门类,但在关于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同其他教育门类一样,必须遵循教育学关于教育的普通规律和一般性原则、途径及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亦包涵在一般教育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内容之中。因此,教育学为音乐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音乐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门类和组合部分,是教育学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的落实和应用。从总体上看,音乐教育包括普及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大部分。前者属于普通学校美育范畴,后者则以培养专业型音乐人才为目的,在这两个方面领域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课题、过程、方法是一般教育学涉及不到和难以解决的,呈现出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性研究为己任,并以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显现和证实了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因此说,音乐教育学不但在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超越出教育学所研究的范畴,而且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扩大了和补充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其次,从音乐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学也是音乐学的一个有机组成的分支。音乐学史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他总的任务是透过音乐及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音乐的本质及其规律。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亦是十分多样的。音乐教育学既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学体系中有关理论及内容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和落实问题的一门学科。由于音乐教育学处于音乐艺术这一特征领域中,这样,其一切研究活动均离不开音乐学的研究成果。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97-02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组成内容之一。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来思考和实践,目的在于发挥音乐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和功能,探求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中教育的客观规律,传承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有益文化,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教育观。

一、对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概念的分析

音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与所有音乐活动有关的、表现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事物,这是对音乐文化在广义层面的概括;狭义的音乐文化,则表现为人类习得的群体性认知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具体为音乐文化中反映在精神层面的认知。音乐教育是指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既包括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包括有意识有目的的灌输、影响和塑造,它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融合与联系在一起的。客观地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伴随着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全过程的;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行为,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自我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的本源,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实现的渠道,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其发展和传承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去传承和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积极地面对和解答,必须去探究更有效的音乐教育形式和教育传播途径,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孕育在音乐教育当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音乐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的壮举,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的理想信念、行动指南等等。在当今国际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下,有精华亦有糟粕,精华的当吸收和借鉴,糟粕的当识别和剔除,这就需要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找准切入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音乐教育的有效对接形式。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产生出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观念和文化需求,使得国际社会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纷呈的特点。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反映出其能够具有生命力的必然性。但并非是每个民族都能够认同的成分,因为音乐文化亦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在音乐文化的大前提下,导致音乐教育也必然是多元的。在知识全球化背景下,曾有人类学的“跨文化生存”和“再阐释”概念对当今音乐教育理论造成冲击,似乎要将人们带入单一文化认识的限制之中,这就提出了解决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寻求音乐文化定位和传播民族的音乐文化,甚至是透过音乐文化去反映民族特色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好的问题。不可否认,不同文化间的逾越、碰撞、融合已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中不可回避的趋势,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最为活跃、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形式必然首当其冲。尽管音乐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会有着不同的形式,但其有意性、目的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必然对其实行着导向作用,通过对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传统、经验、技能的传授与熏陶,使受教育者接受其影响和教诲,从中积累音乐知识,得到音乐教育的教化。因此,可以说,音乐教育活动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和载体,音乐教育活动向人们传递的知识和影响包含于其所传递的具体内容之中,这些内容表现着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使后来人对先行者所创造的音乐文化通过耳濡目染的过程得到适应,继而认可和继承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使得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不同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在延续和传承的过程中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主体风格。

传承音乐文化,文化主体的主观意识是核心因素,文化认同结果的取得来源于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认为,文化都是源于民族并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表现、积淀与传承,既是文化主体的文化经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造过程,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与行为和形态探索和积累的过程。音乐教育则承担着挖掘保护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形态,确立和体悟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的功能,构成传统音乐文化沿袭的运作过程。所以,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我们主要依托的就是音乐教育这一载体,而音乐教育在当代中国和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文化格局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方向性才能够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下的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音乐文化没能充分对外传播,而没能对外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传播,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中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强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入研究,发掘其内在深刻的民族精神;二是进一步探索传承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代的国情,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面貌和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

当前,寻求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已成为世界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样需要国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必须立足在时展的潮头,积极探究国外的做法,将时代精神和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机结合起来。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就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她本身就是一部瑰丽的史诗,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懂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然后才能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潮流中,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警,保持中国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音乐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的美誉,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我们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视野来探索和树立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音乐教育理念,充分汲取外来音乐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探求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我们也不能忽略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发展的关系,务必保持好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方向;我们务必要坚持将中国优秀的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向世界人民传播,我们必须增加交流,因为音乐是互通的,只有我们积极推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才能够让更多人和更多民族了解中国文化,赞赏中国文化。

必须正视教育与文化间的必然联系,文化教育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我国教育的进步,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一定要改进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让以中国元素为基本要素的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在国内发扬光大,在世界广为传播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道德素质 智能素质 情感素质

教育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向素质教育体制转轨的重点改革。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做为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当发挥哪些作用呢?

从先秦儒家诸子“乐教”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学科,都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对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和发掘。艺术不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不可估量。

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日趋显著。

一、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美妙的音乐、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来抒感,表达思想,因而能最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情感世界等等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于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二、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智能素质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开发人的右脑、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来的。”有意思的是,五十年前,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飞上太空的英雄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调查参与开发研制宇宙飞船的苏联科学家。最后,他们得出一个令人十分意外的结果:这些科研人员无一例外地爱好音乐。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把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分为两种,即科学的认识和借助于艺术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耳、眼并用,能综合开发人的大脑;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娴熟、越复杂,越能与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使头脑灵敏、聪慧。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智能得到诸多方面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会培养演唱(奏)者热情积极、乐观向上、一丝不苟、从容不迫的良好气质,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协调与平衡。当音乐的美妙使大学生们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时,这种兴趣和情感会赋予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热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让他们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感品质,使他们在今后漫长的学习与生活的人生道路上,排除一切干扰和困难,使他们受益终身。

音乐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运动和结构中让人们认识美、理解美、享受美、感知美,进而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音乐之美中陶冶性情。比如,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可以使学生产生出哀伤、痛苦、兴奋、愉快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人民艺术家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饱受摧残、顽强不屈、乐观向上、追求光明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以使学生们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美丽的大自然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爱因斯坦说:“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中所说的“性格”,就是指广义的情感素质。它包含意志、气质、兴趣、情感、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转贴于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价值;措施分析

前言

一个民族的文化涵盖着它的民族精神,更孕育出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民族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是针对人本源所进行的深层次教育,而民族音乐作为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可以将无形的民族文化化为音乐这一有形形式,进而以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出了民族的灵魂和思想。即使是相较于其它的艺术载体,音乐这种诉求方式也能够更渗入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逼近,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带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通俗音乐或是流行音乐文化,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面临着不利的形式。在此基础下,探讨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相关水平,促进民族音乐及其教育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就审美教育本身而言,构建趋向于完美的人格并满足个体的审美需求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而民族音乐自身恰好是审美教育的最优秀载体,其作为能够使得社会个体成员得到别具一格的特殊审美体验,实现对其情操的陶冶,帮助其更好对价值观、思想观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青少年而言,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帮助其辨识带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通俗音乐或是流行音乐文化的缺陷,更能够帮助其了解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内涵,进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故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民族音乐的创造教育价值

现代生理学研究指出,音乐对于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大脑左右半球则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歌词描绘的美丽画面,从而使得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加强,亦可以在声带的振动中感受到创作者创作该歌曲时所具有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得自身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表明,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乃至民族的创新精神,故民族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创造音乐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三)民族音乐的文化教育价值

文化价值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固有价值,古往今来,学习和歌唱音乐一直是人们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将会使得民族地区的多种文化能够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发展与传承,从而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民族文化被认为代表了民族的意志以及该民族人民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本性,那么民族音乐的文化教育价值则是这些事物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只有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民族的文化才能够揭开历史的面纱被人们所知,也只有通过民族音乐教育,我们也才能够从深层次的角度上去真正地感受民族文化,并从整体上对其加以认知。

二、推广民族音乐教育价值中存在的不足

(一)民族音乐教育认知程度不足

一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民族音乐教育的调查发现,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教育认知程度不足是现阶段推广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存在的重要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大多是基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所建立的,故整个音乐教育体系是与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价值相违背的,表现在教师难以抓出民族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过程中过多地表现出了西化音乐术语、教育观念的影子。其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音乐方面的专业学习,即自身缺乏硬实力,表现在民族音乐教育无法开展。

(二)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定位模糊

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基于明确的价值定位,但无论是浅层次的民族音乐教育带来的审美教育价值,还是深层次的创造教育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在现阶段的民族教育体系中都缺乏明确的定位。很多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导过程中多把目标定位在乐理知识的传达,技能技巧的训练等等,这实际上是将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与广义的音乐教育价值相混淆,未能突出民族音乐教育所要求的情感共鸣,也未能使得受教育者能够丰富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提升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措施简述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概念认知

正如柯达伊所说,民族音乐教育是一种本源的教育,是根的教育,故为了解决民族音乐教育认知程度不足的弊端,相关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爱好为基本来设计民族音乐的教育目标,民族音乐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同样在于此――除了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外,还需要其对所学习的民族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其二是以符合受教育者水平的教育内容来设计教育内容,以青少年为例,考虑到青少年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故需要尽可能选择形象化、简洁化的民族音乐来作为教育内容,如《妈妈的吻》、《梦中的额吉》等,从而抓住吸引青少年的兴趣点,更好地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活动。

(二)明确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定位

实际上,相较于传统的音乐教育而言,民族音乐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故在教育价值的定位过程中,相关的教师可将这些表现形式作为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优秀素材,从而对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做进一步明确。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或高亢豪放、或婉转清新的民族音乐作为民间歌曲教育课程,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聆听这些不同风格民族音乐过程中感悟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也不应当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中文化教育的相关目标,应当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往往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不同精神信仰,能够以更独特的角度去感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正如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民族语言一样,每一首民族音乐也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独特内涵。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定位模糊,教育观念难以理清的现状下,相关的民族音乐教师应当从理论中开拓创新,认识到民族音乐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从而采取一定的提升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措施,进一步做好民族音乐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少青.湖南省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创新教育.2013,7(20):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