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1
关键词: 违纪处分 依据合理 学校管理 个性发展
与当前明令禁止的体罚不同,违纪处分作为学生行为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其存在的必要性从未曾受到质疑,并以其在教育学生和维护学校整体教学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广泛认同。但这种认同的前提条件就是学校对违纪学生作出的处分必须适度。处分的适度与否如何量度,本文提出了三大依据。
一、处分是否依据合理的规则
处分规则是实施违纪处分的直接依据和具体尺度,如果规则本身存在问题,那么,严格依规则办事必然带来处分“无度”的后果。因此,处分规则的适度是违纪处分适度的前提。
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直接涉及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主要有两部规章,即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由于相关规定多为原则性的条款,不具直接操作性,从而在违纪处分上为高校留出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我国各高校在以上两部规章的基础上均制定了适用于本校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虽然高校在处分规则的制定上拥有自,制定的规则内容也彼此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处分规则的适度性无法量度。处分规则的适度与否,有其具体的判断标准。
第一,规则的制定必须合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违背相应的法律要求,不能超越法定的权限范围。高校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虽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规则,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游离于法治原则之外,它必须服从于作为其法律渊源的宪法、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否则,规则本身就是无效的。
第二,规则应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规则应体现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第三,规则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应模糊不清或过于宽泛,“其措辞应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何种行为是许可的,何中行为是禁止的;用语应有较一致的解释,不应导致任何理解上的歧义和困难”①。即规则应保证学生能明确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及行为的后果,以免导致高校违纪处分权的滥用。
第四,规则必须公之于众,获得学生的认同。公开规则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规则,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的反馈促成规则更趋于合理化。
二、处分是否能保障学校管理有序化的实现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良好的学校秩序为保障,违纪处分对消除个别学生违纪行为给学校秩序的建立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应看到这一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处分的适度性的把握。违纪处分如果不适度,不仅不能有效地维护秩序,反而会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成为秩序本身的破坏者。因此,实现管理的有序化是保障处分适度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处分适度与否的判断标准。
在高校管理秩序的构建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忽视管理对象的个性发展和利益要求,依靠强制和权威建立的秩序。我国高校的管理多倾向于该种模式。学生违纪处分的施行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的对立面,作为简单的教育权利的承受者的前提下进行的,对教育秩序的认识和维持更倾向于一种强制性的服从和制裁”。另一种意义上的秩序是通过沟通协调建立起来的秩序,较为尊重管理对象的意愿和应有权益,是自由与秩序统一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秩序。这正是现代高校管理应追求的秩序目标,也是适度的违纪处分中应建立的秩序模式。要保障这种秩序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在违纪处分中是否被赋予了以下权利:
第一,学生是否有参与权。学生是构建学校秩序的主体要素,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违纪处分以违纪学生为承受者并会给其带来直接的影响,不应该将学生排除在处分各个环节之外。学生通过参与处分活动,包括处分规则的制定和处分结论形成的全过程,一方面能促成违纪处分趋向于公正合理,减少不当处分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形成对违纪处分的认同和尊重,进而自觉遵守纪律或自觉校正违纪行为,实现管理的有序化,而不是依靠学校强制和学生“惧罚”心理来保证的秩序。
第二,学生是否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的权利和自由。违纪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对学校实施违纪处分的依据和结论予以审视,并对处分的适度与否作出判断。当学生的判断与学校的处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而又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时,极易导致管理秩序的破坏,即便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秩序,也只能是以牺牲学生的权利和自由,依靠学校的强制力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建立起来的非真正意义上的秩序。因此,学校必须保障违纪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对违纪处分进行全面审查,从而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否定违纪处分实施的判断依据和结论。
第三,学生是否享有权利救济的权利。违纪处分如果过度行使,容易造成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侵害,学校应保障学生的权利有得到救济的渠道,学生通过这些渠道维护自己受损的权利,有助于学校纠错的同时,更能避免因处分不当造成学校管理秩序混乱。
三、处分是否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走出传统教育忽视、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的认知误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这一教育理念也向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即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如何协调学校的纪律要求与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校纪律及违纪处分制度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之间并非互不相容,相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度的违纪处分为保障。
一方面,适度的处分应当为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从人的社会性看,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就必然不能避开学校组织去实现其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能否得到充分发展与学校组织环境紧密相关。学生的个性发展依赖协调运转的、稳定的组织环境作为平台,当学生的违纪行为破坏这种协调和稳定时,需要由学校的纪律约束予以化解和平衡,包括采取必要的纪律处分。故此,适度的违纪处分的量度首先体现在该处分是否实现了学校组织环境的良性运转的修复,从而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体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适度的处分应当促成违纪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人的个性品质有良莠之分,有积极消极之别。纪律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惩戒违纪行为,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弘扬其个性的积极方面,矫正其消极方面,使其良好的个性品质日臻丰富和完善。因此,适度的处分“不应通过广泛地窒息个人基本自由的方式来达到只需狭窄限定就能达到的结果”②,处分适度与否还应当看它是否为违纪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最大的空间。
注释:
①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二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7.
②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二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7.
参考文献:
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作弊;考试管理
一、研究背景
考试是现阶段国内高校检验学生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试成绩也成为在校大学生评选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的关键指标。因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就不言而喻。大学生考试进行作弊时,尽管最终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都抱有侥幸心理,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更高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在自制力不强或一时冲动,进行了作弊行为。尽管高校对考试作弊的处罚力度很大,在多数情况下,期末考试(非国家级考试)中,监考教师对作弊行为重视不够,仅对作弊行为予以制止,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上报教务处,违纪学生处罚数量相对较少。而违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有恃无恐,愈演愈烈,当这种情况人数较多时,就形成不良的考风和学风,甚至某些原本诚信考试,努力备考的同学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行列中,从而破坏了优良考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诚信考试的管理模式设计
(一)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加强诚信教育。大学生在学校中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将自己的崇高的追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努力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从而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人无信不立,诚信自古至今就作为修身处世的重要法则,是立身之本。不论是社会公德建设,还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建设,诚信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在高校中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的氛围,让诚信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牢固树立诚信考试意识,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其次,从心理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对考试目的的认识,引导学生弄清考试为了什么、考试结果能表明什么,从而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考试。
(二)利用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高等学校纪律处分条例中,对考试作弊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严重者甚至可以开除学籍。而在本科院校中,考试作弊受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不能获得学位证。作为大学生来说,经过十余载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四年大学生活后,不能获得学位同时还要背着处分,对其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个人在毕业的求职过程中,必然会处处掣肘,去国企、央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基本没有机会。而每年毕业生因为考试作弊,导致个人就业困难和前途发展受影响的比比皆是。在高校中,应该利用好这鲜活的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大学生知道,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不诚信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旦考试作弊,违纪成本极高,是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诚信考试是对自己个人品德的检验,同时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负责。
(三)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考场布局。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英语等级考试、省市事业编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中,由于考试纪律严格,反作弊系统先进,监考人员专业,考场布置合理等原因,大大降低了考试作弊的机率。而高校的考试中,考虑考试成本等的因素,例如硬件设施和考试经费投入的等因素,很难做到与国家级考试相等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日常的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有别与国家级的考试,降低了高校对反作弊设备等硬件的要求。高校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加强监考人员的培训和考场的优化配置等,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考试作弊的数量。
(四)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降低考试分数比重。目前,国内高校的学生考核,绝大多数科目基本上按照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数来进行考核学生。这种情况下,一份试卷的分数往往成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指标。出现了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只要分数高,就能说明一切的消极影响。正是这种原因,增加了家长和学生对分数的盲目崇拜,导致部分学生考试作弊。通过改革高校的学生考核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整体考核中的比重,破除一份试卷决定一切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的日常考核,对降低学生考试作弊大有益处。例如:对整个学期进行分段考核、课堂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日常表现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等。
(五)加强理论知识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不实用,没有针对性,很难转化成生产力,学生对课本知识兴趣不足,基本上处于混学分混毕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待考试也是一样,往往不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通过考前突击或考场作弊等手段应付考试。而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各个高校也在采用多种措施进行改革,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改革力度不大,进展缓慢。作为一线的教职人员,应该在备课、授课等方面,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课堂师生互动形式,提高课堂授课的个人魅力,将教书育人的理念、为人处世的思想传递给大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行政管理
论文摘要: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过程是一种有序的管理活动,它在高校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使之更富有成效,得进一步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树立起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大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有计划地指挥、协调、监督和实施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而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对大学生日常行政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事务,十分具体而又非常琐碎,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了,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否则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而又具体的工作,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确立新的管理观念,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目标的一个基础,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4
[关键词]网络德育;高校;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范文5
[关键词]契约互联 教育管理模式 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及自主选课等在高校逐步推行,为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学生对自然班级的淡化,学生自由、自主空间不断增大。同时,学生的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等不断增强,以往那种以统一管理、集中训导为主要特征,教育被当作管理活动来看待的管理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因此,积极探索一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通过对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元的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使学生违纪现象大幅度减少,教风学风进一步改善,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形式
契约原本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指平等主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一种协议。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有有效的法律形式,一般通过书面形式予以确定;二是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即契约双方通过权利和义务互相制约。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元的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明确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纪律处分条例等,并将这些以契约的方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是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位组成一个团队,将量化考核分为个人考核与宿舍考核两部分,宿舍内某一同学违纪,其他同学受牵连,某一同学受奖励,其他同学也分享奖励。这样必然形成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荣辱与共、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实施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的意义
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民利。学生民主意识的增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同时也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民主建设则是政治文明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民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保证学生正确行使民利,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明确享受权利就要承担义务,只有承担义务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分强调权利而淡化义务的现象,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其关键是责权对等,这必然强化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保障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长期以来,教育被当作一种管理活动来看待,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被教育者要服从教育者。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育工作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教育过程成为双方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变被动服从为主动履行。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来开展,将教育对象真正视为能动、自主、独立的个体,在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各种旨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活动。
有利于教风与学风的改善。教风与学风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不言而喻。教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好的教风必然激发严肃认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不良教风则助长急功近利、得过且过、不思上进、浮躁放纵的学风蔓延。同样,学风的优劣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风。教风与学风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建设,科学有效的制度能够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明确了师生“教与学”的目标以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促使教师认真教、学生发奋学,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风与学风进一步改善。
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养成。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团队意识。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更注重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不断突破个体能力的上限,共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独生子女较为普遍,使当代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淡化,师生、同学问的真诚沟通、无私关爱变得越来越难。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位组成一个团队,即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成员息息相关,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必然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相互宽容、同舟共济、互相敬重、彼此信任,在学习上互相鼓励,在生活上彼此关心,在利益面前互相谦让的良好团队精神。
有利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再次体现了诚实守信对每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诚信缺失现象屡屡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考试作弊,甚至请人代考等失信现象时常出现。把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铭刻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在教育与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刻不容缓。契约的基础是诚实与守信,实施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就是按契约条款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养成严格按承诺办事的思维习惯,必将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因受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化的倾向。不少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只求权利不讲责任,对社会对他人要求很高,对自己则降低要求,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精神少等不良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对个人、家庭、他人、职业、集体、社会高度负责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使同学间息息相关,既要求学生对个人负责,又要求同学间相互负责,必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养成。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建设中国法治社会的中流砥柱。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砝码。可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意义重大。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观念、行动等符合法律的具体要求。而目前我国
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还不强,大学生也不例外。加强法制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有效方式,但通常采取的课堂灌输、考试督促等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施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反复强化法制观念,必将对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学校工作的不断完善。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以“契约”的方式明确了学校与学生的权责关系,把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任务、服务的内容逐项分解,以求分级管理、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在契约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中,不同的部门依据职能的不同,其任务和权责也是不同的。学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和契约条款的具体落实工作。学生的主要职责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勤奋学习,对个人行为全面负责。实施这一教育管理模式,必将促进学生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及家长的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思想偏颇、行为失范的现象。强化契约责任,建立契约式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校与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坚持以德治校、以法治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避免“教”“学”纠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实施契约互联式教育管理模式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