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1

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供应室内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但供应室护理人员工作中长期与粉尘、化学消毒剂等危险因素相伴,因此提高供应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我院供应室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应用于供应室管理中,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供应室2014年5月~2015年5月50例护理人员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5例,女45例,年龄18~32岁,工作年限在3~11年,按照是否介入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将50例供应室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5例,女45例,平均年龄(23.9±2.6)岁,工作年限(8.2±1.7)年,受教育程度中中专17例,大专28例,本科6例,职称中护士28例,护师19例,主管护师4例,对照组50例,男5例,女45例,平均年龄(24.2±2.4)岁,工作年限(7.9±1.8)年,受教育程度中中专15例,大专20例,本科15例,职称中护士30例,护师15例,主管护师5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培训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在带教模式基础上介入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包括:培训时间,此次培训时间初步确定为8个月,培训2~3次/w,培训时间2h/次,对于培训考核效果不佳护理人员可延长培训时间和频率;培训内容,培训可采用理论教育、实践技能操作、现场演示等方式,理论教育使用我院自制的培训教材,培训教材根据供应室工作特点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1],同时按照工作特点制定各项紧急预案,防范各种可能的危险事件,理论教育选取年资较长的护理人员轮流授课,实践技能操作和现场演示则由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到更高等级医院进行学习,实践操作采用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超声清洗、干燥柜、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等环节均可采用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专人进行现场考核,当场指出实践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并进行指导操作,培训过程中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及频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职业防护行为及清洗灭菌合格率。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及职业防护行为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调查内容包括化学损伤、生物损伤、心理损伤及物理损伤等内容,每项调查内容设定4~9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超过90%即为熟悉,问题回答率在50~89%即为掌握,低于50%即为了解[2],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工作过程中是否戴口罩及手套、脱去手套后是否洗手、浸泡消毒时是否加盖子、搬运物品是否屈膝屈髋、锐器是否有专门的存放盒、锐器伤手后是否挤血及流水冲洗、艾滋病职业暴露时是否登记报告等,比较两组采取上述措施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比较:观察组生物损伤、化学损伤等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需求程度;调查分析

The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pati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knowledge demand

(Shanghai pulmonary hospital affiliated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Xu Wen Jie

【Abstract】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treatment, its easy to use, small pain of patients, comfortable, and the ventilator associated infection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invasive ventilation.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patients demand for knowledg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pl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basis. Methods In January 2010 - September 2013 in my ward patients using noninvasive ventilat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clude: general information, using noninvasive ventilator care requirements, knowledge demand and education related to the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Results Of 136 cases, 85% of patients for the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not understand relevan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demand is higher. Conclusion Different disease,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using noninvasive ventilator patients demand for knowledge is very strong, but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nursing staff should according to patients' individual demand for pertinent health education, make the patient and family to really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the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s advantageous to th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Noninvasive ventilator;Related knowledge;Degree of deman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4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55-02

无创呼吸机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经过二十年的完善进步,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甚至出现了家庭无创呼吸机,因此,患者需要对于其使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辅助治疗。法国一项研究[1]表明,教育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和正确把握患者对使用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能够使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从而增加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期间的依从性。通过了解患者对使用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需求现状,探寻有效易行的提高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依从性的方法,使更多的患者通过使用无创呼吸机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6月在我病房内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136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63例;间质性肺病为52例;支气管扩张为12例;肺部异影为3例;肺癌为2例;肺炎为1例;肺栓塞为1例;气胸为1例;HIV为1例;坠积性肺炎、小脑萎缩为1例。入选患者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精神正常,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②生命体征稳定;③愿配合进行使用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需求调查。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②有严重语言或认知障碍患者。

1.2 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频次等。②医疗护理:无创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关检查);护理指导(舒适度、呼吸道护理、并发症的预防、饮食)。③方式: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由调查人员详细介绍问卷内容后,患者或家属进行选择回答,根据对每项内容的选择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百分比。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均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6.1%。

1.3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 x2检验,有差异(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125例调查对象中,男93例,女32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4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上21例,高中及以下104例;8例否认初次使用无创呼吸机。

2.2 患者的需求状况 :125例患者对使用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较匮乏,对相关知识的教育形式需求最高的是由医务工作人员讲解86.6%;选择观看宣传栏等方式的为6.3%;选择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相关知识的为7.1%。

2.3 患者对健康指导内容的需求状况:对健康指导内容的需求最高的是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预防知识,达100%;其次是舒适度相关的有效措施,为93.6%;再次是呼吸道护理,为84.8%;相关检查为78.4%;饮食指导为71.2%。患者对不同的健康指导内容需求的差异有差异(P

3 讨论

3.1 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目前由于无创呼吸机使用者对于呼吸机的相关知识不完善,导致患者无法独自正确使用呼吸机,而现在迫切需求无创呼吸机的相关知识。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影响患者使用呼吸机的依从性,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的患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越差。初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依从性明显低于非初次使用的患者,这是因为初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对呼吸机不了解,担心害怕等不适心理更明显,从而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没有信心[2]。因此,进行健康教育时可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对无创呼吸机的了解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以满足患者迫切的需求。根据教育中患者及家属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及形式,直到其掌握教育内容。

3.2 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教育形式及内容的需求不同 患者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疾病的期望值很高,并迫切希望了解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预防等内容。其次希望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何种措施能取得最佳舒适度。吴荣等[3,4]通过调查发现, 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及使用次数、心理状态及舒适度、呼吸机的清洁度和安全性是影响依从性的因素。而最易让患者及家属接受的方式是医护人员讲解、示范与一对一指导。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及喜欢的方式开展各种康复知识教育,采取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中活动与一对一指导、记录反馈与强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5]。

3.3 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行为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6]。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正确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给予全面、易于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尤其是易被忽视的内容――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支持等。采取口头解释、书面解释、集中讲课、家访、电话回访等不同教育类型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对患者的家庭进行整体宣教后患者的依从性更高。因此,在临床上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联合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其依从性[7]。

参考文献

[1] Meurice JC,Ingrand P,Portier F,etal.A multicentre trial of education strategies at CPAP in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leep apnoea-hypopnea syndrome[J]. Sleep Med,2007,8(1): 37-42.

[2] 冉艳军.52例影响呼衰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4(22):892-893.

[3] 吴荣,周文琴,钱玉华.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无创呼吸机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2B):404-406.

[4] 黄逢敏,赵彩云.系统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用药依从性的效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1):68-69.

[5] 吴旭炜,徐建成,王红梅.社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13,1(25):103-104.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3

目的探究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院内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在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取信封式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人员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可有效地减少差错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风险管理;妇产科

0引言

妇产科维系着产妇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家属期望高、产妇流动量大、出诊急是该科室的主要特点[1]。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容易产生较多的护理差错,从而易引起护患纠纷,对医院正常的就诊秩序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受影响。本次研究中在妇产科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5.37±3.01)岁。观察组: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5.84±3.23)岁。将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常规的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为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对其有所了解。(2)从实际出发,将护理人员分别划分为新生儿护理组、产妇护理组、健康知识宣教组及病例规范书写组。(3)新生儿护理组:对以往遗失新生儿手环的因素进行探究,并根据探究结果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4)产妇护理组:将以往在产妇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完善对产妇的护理。(5)健康知识宣教组:利用多种授课形式,向产妇普及分娩及育儿的相关知识。(6)病例规范书写组:院内建立完善的病例书写规范制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人员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情况。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与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均采用院内自设的调查表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其中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与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用(±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护理差错发生率采用(%)表示,由卡方进行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间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两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观察组中2例出现错漏医嘱、1例出现采样差错、1例出现给药差错,该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8.00%。对照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42.00%,其中错漏医嘱、采样差错、给药差错、新生儿胸牌或手环丢失的各项例数分别为8例、3例、4例、6例。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妇产科人员流动性较大,出诊急,护理人员每天需要为多名产妇进行护理工作,护理工作量大,因此该科室中易出现较多的护理失误,对医院、产妇及新生儿均存在较大的影响[2]。进行一般护理管理后,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为(76.21±8.14)分,得分明显偏低,说明一般护理管理难以有效地提高产妇对妊娠、哺乳、育儿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3]。此外一般护理管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发生率较高,容易对产妇及医院造成不利影响,且该项护理管理无法改善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对后续的相关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该项护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经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在产科成立健康宣教小组,为产妇进行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有效地改善产妇对妊娠、哺乳、育儿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且对提升产妇的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4]。此外,通过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引导护理人员总结护理差错的原因,有效地降低了科室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5]。规范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制定相关制度,查找影响终末病例书写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将其不断完善,经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病例书写规范性得到显著改善,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健康宣教的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的概率,提升护理人员病例书写的质量,对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黄春华 班春花 单位:新疆伊宁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 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6):745-747.

[2] 马建玲.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9):141-143.

[3] 高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0(24):290-291.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手卫生; 依从性; 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49-02

手卫生是指清除或破坏手表面皮肤微生物的任何方法,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由于患者需要在手术室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麻醉等一系列操作,此间患者更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手卫生的完善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2]。为了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我们随机抽取本院12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从本院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126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组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和曾在手术室轮转工作过护理人员,共计60人;对照组为内外科医师、临床护士和医技人员,共计66人。年龄22~51岁,平均29.2岁。

1.2 调查方法

协同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科室,调查问卷内容采取匿名方式,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曾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及科室类别)、手卫生相关知识(“六步洗手法”、 外科手消毒法及卫生洗手指征)、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手卫生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和相关态度4个方面。发放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占1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

2 结果

2.1 手卫生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掌握“六步洗手法”的调查组人员占56.67%(34/60),对照组医务人员占53.03%(35/66);掌握外科手消毒方法的调查组人员占90%(54/60),对照组医务人员占31.81%(21/66);两组在相关知识的认知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的医务人员占 84.92%(107/126),在平时工作中坚持应用标准洗手法的占66.67%(84/126)。对照组医务人员认为影响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27/66,占40.9%)、工作忙(13/66,占19.7%)、缺乏洗手技术指导及管理(13/66,占19.7%)、认为洗手会使手部受刺激(10/66,占15.2%)及怀疑洗手的价值(3/66,占4.5%)。调查组认为影响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有:工作忙(32/60,占53.3%)、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17/60,占28.3%)、缺乏洗手技术指导及管理(7/60,占11.7%)、认为洗手会使手部受刺激(4/60,占6.7%)及怀疑洗手的价值(0/60,占0%)。见表1。

3 讨论

术后感染不仅会增加手术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3]。据卫生部2001年统计,我国医院感染率平均约为4%~8%,死亡率达70%,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4]。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基础环节,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临床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因此,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手卫生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更好地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是控制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手术室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个人、管理以及制度和设施等诸多因素相关。比如缺乏洗手池、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剂使用率低;有的地方制定洗手规范,要求用消毒液泡手,因对皮肤刺激性大,相关人员很难接受。都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影响手术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忙、缺乏相应设施供应或远离洗手设备。故缓解工作压力、改善洗手设备和相应设施的配备将对预防术后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六步洗手法”的掌握情况优于普通病房,这可能与手术室对洗手更重视、要求更严格、设施更完善、医务人员实际洗手依从性也更好有关。同时,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外科手消毒法的掌握情况较普通科室人员好,这和外科医务人员临床工作中外科手消毒的应用最多有关。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较普通科室高,但还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指导,更好的提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王哲敏,曾智勇. 实习护生手卫生认知情况调查[J]. 齐鲁医学杂志,2008,23(1):51-52.

[2] 刑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3] 易洪仪,刘飚,恽顺芳,等. 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经济效益[J].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2002,1(1):15-17.

[4] 李红芹,王伯莹. 影响医务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因素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1039-1040.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5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56名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知识调查,并统计分析2010~2012年护理人员对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出现的错误。

结果:39份报告中全部信息填写完整。概念,描述正确12份,合格率31%。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得分(7.1±0.65)。

结论:护理人员填写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存在较多缺陷,应引导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监测与处理,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水平。

关键词:护理人员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 监测 上报 统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67-02

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一般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缺陷、已有的注册审核应用说明书不正确或是不详细等因素导致的,但是此产品质量却是合格的[1]。现代化社会医疗模式,使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迅猛增涨、改革。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了简便,先进的良好效果。当然,操作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良事件,具有两重性,即在正确操作方法时也出现某些对患者不良的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机体,器官损伤,由此可见,在2013年1月-2月期间,对我院出现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表加以回顾性调查分析,同时对本院56名护理人员予以相关知识的调查,为实行针对性的有关措施增强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导致不良事件的知识水平与上报的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具体调查分析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调查资料以临床科室作为单位,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院随机性抽取7个临床科室内的56名护理人员加以调查,全部为女性。年龄均在20-46岁之间,平均年龄(29.54±3.75)岁。根据职称可分成:主管护师有12名,护师有16名,护理人员有28名。学历:学历大专44名,中专12名。

1.2 方法。

1.2.1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质量调查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192份,其中护理人员上报38份,对38份报表分别从报表内容,是否完整这两方面进行调查,以报表中所有内容填写完整,不良事件名称,概念,符合标准为合格。内容填写不完整,不良事件名称不规范,不良事件过程描述不详细,医疗器械产品编号漏缺,医务器械分类名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等为不合格。

1.2.2 护理人员可疑不良事件有关知识的调查。护理人员医疗器械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有关知识调查,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参考,自行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其问卷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对医务器械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共设有9题。主要是单选的答题方式,根据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及监测管理的办法里面有关规定予以评定,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一题计0分,总分共9分。还有一部分是影响医疗器械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报告因素,可以设多选[2]。本次调查共发放出56份问卷,全部问卷有效回收。

2 结果

2.1 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表质量调查结果,39份报表中全部信息填写完整,概念描述正确12份,合格率30.9%,同一张报表中出现多处缺陷,出现错误,概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良事件名称欠准确15份(38.46%)对病人造成后果及处理描述过于简单11份(28.21%),医疗器械厂家,条码缺填13份(33.33%)。

2.2 临床护理人员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调查结果:56名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得分4~9分。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得分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监测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评价及患者诊疗,安全、有效具有主要的影响[3]。根据所检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发现,护理人员填写报表质量不理想,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具体,准确,直接造成分析评价困难,信息价值不高,这主要是临床护理人员未重视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报告与教育有关。对56名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尚可,但最低分为4分,可能与各病区,对新进医疗器械物品使用学习欠缺有关,也与个人的认知程度及重视程度有关,临床护理人员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缺乏,而影响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工作开展,表2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理人员上报因素较多,其主要的2个因素是64.29%的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而没有上报,60.71%的护理人员认为某些医疗器械物品使用的不良事件视为常见,无需上报,说明护理人员医疗服务安全意识不强,很多因工作忙而疏忽另一方面,缺乏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报告意识谈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3.2 对策。

3.2.1 增强临床护理人员上报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的意识,定期组织临床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报告和监测管理的办法。加强其监测目的及重要性的宣传,了解有关典型的案例,以国家重点监测中医疗器械提出的可疑即报为原则。特别是新出产品,使护理人员提高认识,了解报告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职责,在每个临床科室,护长负责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监控,并做好此项工作宣传,定期进行有关知识学习,指导护理人员掌握上报流程,督促及时填写报告。科室设立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对主动登记的护理人员适予表扬,鼓励,激发护理人员自觉主动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4]。

3.2.2 增强填写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方法培训,定期组织动员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填写,明确其具体要求,强调其报表中各个项目的信息内容及重要性,培训护理人员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上报时应该做到数据的完整与信息的全面,对过程的描述要尽量详实,对预防及处置的方法记录要完整,以利于对效果的评价。

3.2.3 提高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医院通过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及临床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护理人员掌握相关器械使用常识,科室收集所有购置医疗器材使用说明书,统清放置资料夹中,掌握不当操作对患者造成损害,影响。每次操作均向患者讲解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患者配合,理解。保证操作诊疗效果与安全,了解住院病人对医疗器械使用的需求,了解有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相关知识及监察工作重要性,让患者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提高报告率。

3.3 医护人员所起的作用。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及行业位置,可以掌握了解事件发生的重要资料,并且具备良好的科学鉴别能力[5]。所以,临床中医护人员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报告、统计分析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切实配合相关部门及企业的调查,以便确保公众器械的使用安全。

4 总结

在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及应监测中护理人员具有主要作用,而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的报告与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强化医疗诊治的安全意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今后临床合理的应用医疗器械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降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产生的危害性,以便促进患者在医院期间的诊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努尔江・沙布开,余永强,蒋冬贵,朱舒兵.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完整性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9(12):121-122

[2] 王兰明,王亚东,梁万年.对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工作机制和能力的初步调查[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4(10):257-258

[3] 陶靖环,李晓静,王亚东,彭晓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3(22):564-565

护理安全相关知识范文6

新疆哈密三道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哈密 839003

[摘要] 目的 了解保洁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防护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0名保洁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所有保洁员均未正确掌握医疗废物的分类与处置,缺乏对规章制度的理解,个人防护知识欠缺,不重视防护用具的使用。结论 应加强对保洁员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保洁人员个人防护的意识,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正确操作卫生规范,控制好医院感染。

[

关键词 ] 医疗废物;保洁员;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54-02

保洁员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初级卫生人员,他们负责各科室的一般生活护理、饮食的输送、环境卫生及污水污物的处理。病区内工作人员废弃物,生活垃圾及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等工作均为保洁员的工作范畴。保洁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控制水平[1]。

1 被调查人员与方法

1.1调查人员

由护理部、医院院内感染科组成专人督导检查小组。调查并整改起止时间:2013年1~5月;效果观察:2013年6月—2014年5月。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全院的保洁员并对其双向防护及院感相关知识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个人防护及医疗废物等相关知识3个方面。当场填写,并回收。共发放试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被调查者共40名,年龄为27~50岁,均为女性。学历:初中18名,占45%;小学及以下22名,占55%。工作年限:<1年者18名,占45%;1~3年者16名,占40%;>3年者6名,占15.00%。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因子分异常数采用描述性资料百分率表示

2 对医疗废物及个人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n=40)(见表1)。

3 讨论并改进保洁工作实施如下

本次调查表明,部分保洁员对医疗废物等知识淡薄,对消毒保洁工作规范不理解,如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洗手时间、洗手方法不对,不知道物体表面被污染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更不清楚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等。大多数保洁员都未掌握医疗垃圾分类、防护及消毒的好方法,对医疗废物、消毒保洁等知识欠缺,对保洁工作规范不能认真执行。针对保洁工作的纰漏与不足,调查检查小组特制订完善了一系列保洁规范及制度。如加大实施保洁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给予恰当激励机制及严肃考核制度等方面严抓狠管。具体做法如下。

3.1 加强对保洁员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和安全医护质量的重要环节

医院的保洁员也是感染控制团队的一部分,清洁卫生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灌输正确的卫生规范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医疗废弃物、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2],做好双向性保护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表1可以看出,保洁员的工作状况并不乐观。所以保洁员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不容忽视,把保洁的意义、目的及重要性要深层次的渗透到保洁员的脑中,就需要不断的培训和定期的考核,医院要成立保洁检查小组,小组成员由护理部及院内感染的工作人员组成。可以采用随机提问和试卷考核2种方法进行。

3.2完善保洁工作规范,建立奖惩机制

本调查显示,保洁员的意识淡薄,使得操作过程往往流于形式,以致于检查中出现很多问题。不规范的操作是引起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如在保洁过程中,保洁人员可能接触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若不注意防护,很容易感染,并使自己成为传染源再度感染给诸多病人。所以一定要戴手套并做好手卫生,做好双向防护[4]。

3.3建立健全并完善工作规范尤其重要

如清洁卫生的程序及方法和一般要求、配置消毒剂的事项和方法,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标准预防内容和规范、处理医疗废物的防护要求及消毒隔离规范、手消毒隔离规范等等。

3.4奖勤罚懒

约束和激励保洁人员勤奋工作、尽职尽能的一种机制。是保洁工作正常运行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制度之一。

管理者应从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竞争激励、典型激励、利益激励等6个方面建立机制。对于表现好,严守规范,工作能力强、的保洁人员及时予以奖励。对于懒散、不守规范,感染意识不强的保洁人员也要遵章处罚。

3.4.1随机提问保洁小组工作人员每星期不定时到现场的保洁工作现场进行工作状况的调查和随机提问。如垃圾的分类、医疗垃圾的消毒剂量的配比及处置等等。对在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指正。

3.4.2定期检查采用根据每月检查、每月考核的方法与工资、奖金挂钩。保洁小组成员把每月检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保洁员所在的科室的护士长。由科室护士长督导落实改正并完善保洁工作。若在每月的考核中发现雷同问题时将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和书面批评,对于考核达标的予以物质的奖励以激励规范工作的积极性。

3.4.3定期考核每季度根据保洁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在工作中查出的问题及年初制定的培训考核计划对保洁员进行答卷考核。深化保洁员的院感及相关知识的记忆。成绩优异给以一定的奖励。不及格予以补考或一定的经济处罚。

3.5制定完善的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

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保洁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及时处理,并上报医院相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对暴露者进行血清学检测[6],督导小组要严格执行职业暴露上报制度,防治漏报、瞒报、迟报。

通过以上的严抓严管,保洁员的保洁工作有本有序、有条不紊,保洁工作按章操作,做好了双向防护。有效地降低了院内感染和减少了医护纠纷,保证了医疗、护理的有序安全进行。

3.6效果讨论

抓与不抓不一样,适度的工作压力是保洁工作的活化剂,能够活化保洁员的理念和观点,增强保洁工作的目的性,确保保洁工作意义的发挥和体现。而奖惩机制是保洁工作的食品保鲜剂,也是僵化工作的防腐剂,能够使保洁工作充满活力。而督导培训更是保证医院保洁工作的绿色通道,他使得保洁工作按章有序进行,为医疗、护理提供优良环境,为安全医疗、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

参考文献]

[1]杨琳,毕重秀,丛冬梅,等.医院感染废弃物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5-146.

[2]杨永刚,陈松,童波,等.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886-887.

[3]朱萍儿,黄晓明,蒋桂娟,等.9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97-399.

[4]朱萍儿,余慧,盛惠娥,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基线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04.

[5]田雪萍.人性化管理在护理岗位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9):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