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1
《WTO经济导刊》副社长,《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
着眼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建立利益相关方平衡机制是时代赋予企业的新使命。
时下的中国,有很多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离我们还很远,他们提出一个疑问:很多企业对股东尚未履行好责任,又如何满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愿?且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薄弱。此种现实下,企业只要满足股东利益,搞好政府关系就已经完成责任考试,至于其他利益相关方关系则无足轻重。
从2008年12月和2007年12月发生的两个案例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示和警醒。
供应链责任管理迫在眉睫
2008年12月23日,国人尽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爆发,曾显赫一时的三鹿集团走向末路。三鹿集团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众多奶制品企业和奶农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经济损失巨大。三鹿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受审,并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公司长期忽视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忽视了对顾客的高度责任。更有甚者,事故发生后,知情者仍试图对利益相关方瞒天过海,行为及其恶劣。最终,公司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股东的利益也无法维系,企业经营者最终因不负责任而受到法律严惩。
利益相关方诉求不容忽视
2007年12月2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宣布迁址建设海沧PX (对二甲苯)项目。据了解,海沧PX项目原计划总投资108亿元,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据悉,该项目如果在原址投产后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而2006年厦门的GDP为1126亿元。PX项目开工建设已经合法履行了包括环保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政府审批程序,但却因忽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而中途迁址。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2(b)-0169-04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mode on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PAN Yanhong
Department No.2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mode on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Methods 220 patients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of 110 cases. Only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doctor′s advice to carry out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nursing mode was carried out in research group. The incidence rat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to evaluate nursing quality of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Patient′s awareness of health knowledge,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complications in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atient′s health knowledge score in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research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 in research group (99.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81.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mode is carried out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mod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神经外科患者起病急,病情危重,手术风险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较高[1],部分患者还伴有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多数患者伴有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乱。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且容易发生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因此护理工作的难度较大,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低[2]。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等的改变,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研究表明,适宜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轻患者病痛,帮助患者身体康复,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护理因素逐渐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3]。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品管圈模式的出现,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不错的效果[4]。品管圈,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由同一单位或者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为有效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织的一个小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相互鼓励,科学地运用品管工具,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5-6]。品管圈已成功应用于其他医疗服务领域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医疗效果[7]。品管圈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团体为单位,发挥成员彼此互补作用,通过轻松愉快的管理方式,促使护理人员自动自发地持续性改进护理措施,提升自身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降低医患矛盾,进而在工作中获得满足与成就感[8]。本研究将品管圈护理模式深入神经外科护理中,观察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10例。研究组男69例,女41例;年龄25~72岁,平均(54.64±7.26)岁;脑血管疾病64例,垂体瘤20例,脑积水11例,幕上肿瘤8例,幕下肿瘤7例。对照组男64例,女46例;年龄27~70岁,平均(53.31±8.35)岁;脑血管疾病60例,垂体瘤16例,脑积水14例,幕上肿瘤10例,幕下肿瘤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治疗方式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按医嘱开展护理。研究组开展品管圈护理模式:首先成立品管圈小组,随后于活动期间列举出上一阶段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投票选出本次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发生原因,探究并制订解决方案,再由全体成员深入实行;下一阶段活动中对结果进行再分析,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2.1 品管圈小组的设立
品管圈小组采取自愿参加原则,由神经外科的10名护士组成,由护士长担任圈长,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辅导员。圈长对活动进行管理安排,辅导员进行监督指导,其余成员轮流进行某一步骤的计划和安排。
1.2.2 品管圈护理实施方法
1.2.2.1 讨论分析问题 利用晨会时间,每月进行两次讨论,所有品管圈成员均参加。对病房管理、护理技术、护患沟通等问题进行查找问题进行分析,设定目标。发现主要问题包括:①病房条件不理想,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日常需求,造成家属陪护不满;②家属及陪护数量多,探望人员较多,护理人员与家属及探望人员产生摩擦;③生活用品较多,治疗设备较多,未及时整理或整理后又乱摆放;④部分治疗设备不足或者陈旧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⑤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不了解,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较差;⑥护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未积极主动工作,未及时发现问题或未积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患者问题;⑦未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患者、家属或陪护对病房的规范要求不清楚。
1.2.2.2 制订目标 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所有护理人员重视对病房的管理,形成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改善环境,减少病房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增强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自身护理技术。
1.2.2.3 活动措施 ①强调病房管理的重要性,通报查找出的问题,转变成员的服务观念,对患者及家属耐心强调病房的规范要求,落实对病房管理的具体标准;②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陪护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及家属、陪护对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特别对依从性合作性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更需要加强沟通,从而提高患者与家属的依从性与认知能力;③力所能及地改善病房条件,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及时为患者更换治疗设备及护理物品;④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并积极采纳,改善护理质量;⑤保持病房干净卫生,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⑥护理人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自身护理技术;⑦不定时对病房进行巡视,以随时落实病房管理的各项要求及观察患者情况,了解患者及家属需求;⑧在护理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落实重点督查制度,积极完善护理流程。
1.3 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神经外科护理质量;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调查。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物品摆放、疾病症状、治疗知识等,评分采用百分制。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结果采用非常满意、一般及不满意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研究组共出现8例护理不良事件:2例跌倒、4例不按医嘱用药、2例意外拔管;10例并发症:4例医源性感染、2例尿崩症、1例术后癫痫、3例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共出现30例护理不良事件:18例跌伤、7例不按嘱用药、1例锐器划伤、4例其他不良事件;34例并发症:22例医源性感染、4例尿崩症、2例顽固性呃逆、2例术后癫痫、4例消化道出血。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n(%)]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x±s)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磬博士发起[9],被用于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优化流程等方面的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品管圈这一模式把科学和人性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因此更容易完成预期目标,提高工作效率[10]。后来被引入到医院管理中,推进了医院管理质量、医疗品质的持续发展。品管圈护理模式促进护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发挥团队的智慧,激发个人能力,进而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护理质量,最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文献报道,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11]。
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一个较新的分支,专业性较强[12]。由于患者通常病情较重,护理操作风险也增加,患者预后效果很难保证[13]。由于医疗条件在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善,因此从护理入手提升预后,更有价值。品管圈护理模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14],降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15],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发生率[16],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17]。研究也证实,以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患者开展护理,不仅能有效控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护理质量,且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8]。
本研究对神经外科护理工作实施品管圈管理,结果发现,通过品管圈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主要减少的是跌伤患者的例数。研究也证实,通过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19]。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防范住院患者跌倒作为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防范患者跌倒已经引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患者多数伴有意识障碍,视力视野受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后遗症,因此在住院期间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品管圈模式,分析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对圈员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患者肢体运动训练、下床活动时机及安全防护技巧等,使患者跌倒率明显降低。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品管圈护理模式减少了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减少医源性感染患者。研究证实,实施品管圈管理后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意外拔管率[20],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由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降低,因此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品管圈护理模式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另外,本研究显示,品管圈护理模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治疗方案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果,经过品管圈护理模式,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本研究针对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等问题,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和治疗方案不了解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树立圈员们人性化服务理念,强化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患者满意度设定激励政策,进而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分析患者不合理要求,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对部分特殊需求患者让资历深的护理人员帮带资历浅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加入对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耐心介绍病情、治疗方案、预后情况、康复情况及康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进行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品管圈护理模式降低了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及治疗方案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医护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减少医患之间由于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而造成的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患冲突,提高医护质量。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a)-0146-04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LUO Xianhui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Suining 6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6,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the clinical data of 4020 operations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time quantum, the 2000 operation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s management group, the 2020 operation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nursing work quality score, risk event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of operation room air, body surface,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s hands, ultraviolet radiator, aseptic materials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ursing staff training, nursing safe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humanistic care and nursing documents management score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sequencing errors, surgical instruments no complete, histopathological specimens pollution, disinfection quality rate no qualified in operation room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operation patients in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can improv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level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decrease risk event rate, increas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control; Influence
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指机体创伤或者某些部位受到致病因子侵袭,形成应激性反应的过程[1-2]。手术室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一种,是手术过程中因相关术中操作、消毒措施不规范引起的[3-4]。手术室作为各类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其也是感染的易发地,手术相关器械、各类敷料、医护人员的手和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液等都可能成为造成感染的媒介。手术室相关的消毒工作和感染控制有着的密切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甚至和患者生命安全有着密切关系[5-6]。循证管理措施来源于循证医学,其主要参照循证医学内容,提出手术室感染发生的问题,建立循证支持,实施循证管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质量[7-8]。本研究通过对遂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拟探讨循证管理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的4020台手术情况进行观察。2012年5月~2014年5月进行的2000台手术作为常规管理组:男1200例,女800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0例,胸部手术20例,头部手术700例,四肢手术300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0例,大学及以上900例。2014年6月~2016年5月进行的2020台手术作为循证管理组:男1221例,女799例,年龄21~74岁,平均(49.8±16.7)岁;手术类型:腹部手术981例,胸部手术19例,头部手术698例,四肢手术302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下1103例,大学及以上917例。两组手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手术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组
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分区管理,给予患者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临床手术实践护理操作。
1.2.2 循证管理组
1.2.2.1 建立循证管理组 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循证管理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外科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各1名和手术室护士长共同作为督导员,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组员,根据责任护士不同职责,分管手术室各个片区。
1.2.2.2 提出循证问题 根据手术室感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感染控制工作要求、手术室相关消毒操作不规范、消毒操作制度贯彻不彻底、手术室污染区清洗不彻底、相关护理人员防护措施重视程度不够。
1.2.2.3 建立相关循证支持 首先是查询相关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的资料,手术室感染发生的原因、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性手段、护理质量系统评价、先进的感染控制方法等。综合整理相关资料,结合本院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手术室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证据,建立一系列的相关循证管理措施。
1.2.2.4 循证管理措施的实施 ①培训:针对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头部手术、四肢手术临床特点,给予手术室感染控制针对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手术室感染意识,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理念。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一次培训后,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对于已经发生的手术室感染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②进行规范性的消毒操作制度:根据手术室相关的器械,采用正规化的消毒措施,按照规定按照消毒操作制度执行,不能漏项。③建立适当的手术器械污染物清除评价标准:每一次对手术室相关器械进行清洗,去除污染物,由小组长进行器械污染物清除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对手术室相关器械去污情况进行抽查,尽可能地完善去污监管制度。④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的讲解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防护措施,注意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清理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流程的培训和患者防护措施的指导,严格的要求医护人员保证手卫生,各项手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⑤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改进:在实施循证管理措施后,手术感染控制质量进行追踪和评估,如果发现不足,要及时的进行整改,保证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持续性的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9]《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0],主要观察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1.3.2 ?^察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采用考核评估的方法,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进行评价,每项指标分数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护理工作质量越高[11-12]。
1.3.3 观察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情况。
1.3.4 观察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医护配合、护护配合、器械准备、操作技能、隐私保护、术后方式、术后宣教等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每项评分范围是0~100分,通过加权处理,总分设定为100分,分数高于80分说明手术患者满意,反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Y果
2.1 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无菌物品采样结果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及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排序错误、手术器械不齐全、组织病理学标本污染、手术室消毒质量不合格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两组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
循证管理组手术患者满意度(2000例,99%)高于常规管理组(1600例,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21,P < 0.05)。
3 讨论
循证医学模式可以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循证管理在临床医护人员中广泛的应用,其服务的中心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过渡,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3-14]。手术室感染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学中的重点问题[15-16]。有资料显示[17-18],手术室感染发生比例占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的30%。有效的手术室感染控制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相关措施的过程中,结合循证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质量,以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将临床经验和感染控制理论紧密的结合,建立循证依据,创新循证管理措施,实现循证管理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9-20]。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院感的主要内容,加强手术室感染流程控制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对感染控制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促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相关措施更加简便易行、有顺序[21-22]。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6(b)-0113-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lif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atients
ZHU Min ZHAO Qiaohong LI Xiuxiong LIN Sihuan WU Dingfang
Special Medical Center,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case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53 PSD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in Special Medical Center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June 2012 to June 2013,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5 patients) and study group (28 patients) according to tim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while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case management, and both received 6 - month follow-up visit. Then the status of quality of life (SIS) and depression (HAMD) of all patients when admission, discharge, 3 month and 6 month after discharge respectivel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nursing effect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Whe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the SIS and HAMD of the two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ut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study group were all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or P < 0.05). Conclusion Cas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PSD; 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为25%~79%[1],常于患者卒中后数天、数周或晚至数月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疾病转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3]。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要求个案护士参与患者诊断、入院、治疗、出院、返回社区的全过程,通过沟通、协调、教育及提供资源,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及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管理护理在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住院的28例PSD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评估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首次发病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53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由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8分,症状持续2周以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有精神病史、家族史、癫痫病史;③意识障碍、认知障害、失语、失认。按住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25例及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57.31±5.43)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4例,占56.00%;初中和高中6例,占24.00%;大学及以上5例,占20.00%。实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9.44±5.6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6例,占57.14%;初中和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6例,各占21.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医嘱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口服,1次/d。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每例患者院内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体格检查、干预措施、效果等,采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用药、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干预,出院时由医疗小组制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遵照出院指导自行锻炼、服药,出院后3、6个月最后1个星期回院随访,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生活质量、抑郁程度测评。
1.2.2 实验组
成立PSD个案管理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以防治原发疾病、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为重点,制定护理计划,进行个体化的个案管理护理。
3.1.5 制度支持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在本研究中,管理者将患者院外随访纳入正常的护理工作程序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规范、护理岗位与护理职责。
3.2 个案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3.2.1 有效提高了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PSD患者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丧失主动康复的动力,配合训练的主动性差。本研究结果表明,PSD患者SIS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及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得分可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不同的干预可致增长趋势明显不同。接受个案管理护理患者的SIS六个领域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个案管理护理的PSD患者更易从个案护士处得到可靠的专业信息及针对性的指导,与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沟通更顺畅,康复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3.2.2 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服药依从性
慢性心力衰竭其实是心脏病的最终的阶段,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临床症状群[1]。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发病率很高,反复性比较强,存活率也比较低[2]。在很多的临床患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反复的发作入院接受治疗的,这样不仅使得患者的心功能恶化的速度加快,而且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降低,减短了他们的生命,使得家庭和社会都需要承担更大的负担[3]。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不断的加快,作为主要的发病群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4]。经过在医院的系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可能会得到最基本的控制,但是到了社区医院的一些医疗机构,往往会缺少更专业的护理,这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恶化。本文主要就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例,研究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现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做如下呈现: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分别实行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和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的具体情况:男31例,女16例;年龄为55-84(71.32±3.54)岁;病程为3-10(4.31±1.09)年;二级患者10例,三级患者26例,四级患者11例。对照组的具体情况:男34例,女13例;年龄为52-80(69.97±3.16)岁;病程为2-11(4.77±1.35)年;二级患者13例,三级患者25例,四级患者9例。所有的患者都被确诊为慢性心理衰竭,而且患者和家属也都知情,并且签署了相关的协议。两组的一般资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分别实行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和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所实施的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相关的护理人员是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情况比如说,认知的程度、临床的相关症状等基于家庭访视和健康教育等管理措施的。另外还需要指导患者具体要怎样的用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饮食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的,还有指导患者的呼吸训练,提高患者的心扉功能,跟患者和家属讲解和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疾病知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时的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变化,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
1.3 评判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评分。生活质量的评分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说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能力等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需要依据MORISKY来进行判断的,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6.4对所有的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来进行表示,两组间的差异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差异明显,即P
2、结果
2.1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验组患者的社会能力、躯体功能等方面都比对照组的患者要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方面的比较。我们很明显的可以从表格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比对照组患者要高很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各种的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经过不断的发展最后就会形成慢性心力衰竭的。这种疾病的复发率和致死率都非常的高,所以我们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除了需要患者患者的病状之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能在患者住院的时候,是可以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来使他们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的,但是当他们出院之后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最终的死亡。而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的护理模式就是把患者当做是护理的中心,提高护理人员和家属以及患者的积极性[5]。通过各种方式来确保对患者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保证最终的护理质量。慢性心力衰竭本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疾病,所以护理的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善,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
本次研究主要的方式就是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分别实行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和常规的护理模式。而最终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不管是在生活质量,还是在服药的依从性方面都是要远远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的,所以这就可以看出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优越性了。而这种护理模式所遵循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医院在管理的过程中最新出现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管理理念。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的管理模式本就是要做到以患者为所有的工作的中心,把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那些容易断掉的点重新连接起来,充分的发挥出医护人员的积极作用,保障患者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加安全的护理服务。
总而言之,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采取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是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具体的应用的。
参考文献:
[1] 刘辉,郑豫珍,杨丽萍,付远珍,阿依孜木,张永花,单姗,李晓华,孙志芳,张超,王楠,杨晓慧,王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12:1061-1066.
[2] 秦玉霞. 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4.
[3] 黎慧莲,王利玲,叶小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 社区医学杂志,2014,24:20-21.
[4] 张艳.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6:6-7.
[5] 梁淑琴.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2:188-189.
[6] 刘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3:1-2.
护理礼仪相关知识范文6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开放床位50张,护理人员18人,平均年龄28岁。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8人。主管护士3人,护师4人,护士11人。护士长1人,护士16人,总务护士1人,月收患者250人左右,月手术200台次左右。
1.2 方法
1.2.1组织学习,确定方案:定期组织科内护士开会,组织全科护士学习讨论,统一思想,在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中,改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1.2.2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的时间管理:责任护士为患者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的时间管理人,具体做法是,对每一名新入院的患者,责任护士做一份时间评估表,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患者共同制定一份治疗护理工作时间表。制定表格的依据为患者生活习惯,有无基础疾病及特殊用药等。
1.2.3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的具体操作:首先是大环境的安排,如把好睡眠质量关,夜间无治疗及作息时间大致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把待手术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手术患者安排在术后病房,有利于常规集体操作,晨午晚间护理的分批进行,分时段送检,血压监测,体温监测等。
1.2.4质量监控方法:主要以满意度调查表为依据,分医院护理部满意度调查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护理部每月一次,科室每周一次,护士长和责任组长每周对调查表进行一次汇总,找出存在的问题,每月开护士会讨论改进措施,总结在工作中的亮点。
2 结果
护理分时段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护理人员平均休息时间见表1、表2。实验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治疗护理分时段进行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治疗护理分时段进行实施前后护士平均休息时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因临床科室内护理工作繁重,加之护理人员相对缺乏严重[2],随着护理工作量的增多,约达66.2%的护士倍感工作压力极大[3]。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有助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改变工作模式及排班方式,落实整体护理,保障了患者优质护理有效落实[4],通过治疗护理分时段进行的不断深化和实施,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被逐步解决,护理质量得到提升,患者满意度随之提高,它适应患者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一方面能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尊重,真正体现医务人员希望达到让患者满意的愿望。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首要的护理指证[5]。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在另一方面更有利用科室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让更多的护士更合理的分配时间来参与临床工作,对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练就娴熟技能都有很大帮助。改进后治疗护理分了多个时段,各个工作时段的劳动强度接近,人力资源充足,基本不会发生护理缺陷纠纷,使护理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总之,治疗护理工作分时段进行的开展,让全面的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增强了护士与患者互动,强化了护患沟通,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
[1]邵文利,曹雪静,赵素梅,等.某三甲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患者满意度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2124.
[2]陈丽萍,夏凉和.新形势下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2):6062.
[3]谢幸尔.以人为本提高护理管理实效性[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39.
[4]温贤秀,张义辉,蒋文春,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医院,2010,14(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