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1
关键词:大钢模板;建筑施工;使用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describes the use of the version of the large steel building construction, for construction workers' information.Key words: steel templates; construction; use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筑逐步向空间发展是其必然趋势,今后高层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将会日益增多,大模板体系是较适合高层清水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模板体系,应该得到广泛使用,同时也应得到研究和不断完善。
1 大钢模板的施工流程
1.1 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编号、拼装)安装模板调整安装穿墙螺杆并固定预检浇筑混凝土拆穿墙螺杆拆除大模板清理刷脱模剂下次使用。
1.2 操作事项
1.2.1 大钢模板按照先横墙后纵墙的安装顺序,将一个流水段的模板用塔吊按顺序吊至安装位置,初步就位。用撬棍按墙位线调整模板位置,调整支腿底部的丝杆使模板的垂直度达到要求,安装并紧固穿墙螺杆,穿墙螺杆一定要全部紧固到位,松紧一致,模板上口拉通线校核。待模板工程预检验收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1.2.2 在合模前,除应检查钢筋、水、电、预埋管件的位置,是否准确、是否漏埋、安装是否牢固、是否削弱断面过多等外,还要留意纵、横向定位梯子筋、模板限位定位撑。
1.2.3 剪力墙结构大模板安装时要特别注意找平,但找平不得伸入墙内。在内墙模板的外端头安装活动堵头板,模板要严密,防止浇筑内墙混凝土时,混凝土从外端头部位流出。安装外墙外侧模板:模板放在金属三角平台架上,将模板就位,穿墙螺栓紧固校正,注意施工缝模板的连接处必须严密、牢固可靠,防止出现起坎和漏浆现象。为避免混凝土墙体表面粘连,大模板应严格清理,脱模剂涂刷应均匀,拆模不易过早,但穿墙螺杆应及时。
1.2.4 电梯井筒模板。a.模板拼装:下部模板拼装对角线找方上部模板拼装安装纵横龙骨安装脱模器安装其他零部件刷脱模剂。b.收缩筒模起吊入模就位调整安装定型板紧固穿墙螺栓浇筑混凝土拆除穿墙螺栓及定型板收缩脱模吊出筒模清理刷脱模剂再次使用。c.操作要点:工程上直接拼装筒模时,基层应处理平整,事先放出模板位置线。筒模四角都调到垂直位置后,用四道横向方钢龙骨围拢,再用方钢管卡子固定,使铰接筒模成为一个刚性的整体。
1.2.5 拆除大模板。拆除模板顺序与安装模板顺序相反,先拆纵墙模板后拆横墙模板,首先拆下穿墙螺栓,再松开地脚螺栓,使模板向后倾斜与墙体脱开。如果模板与混凝土墙面吸附或粘结不能离开时,可用撬棍撬动模板下口,不得在墙上口撬模板,或用大锤砸模板。应保证拆模时不晃动混凝土墙体,尤其拆门窗洞模板时不能用大锤砸模板。
1.2.6 大模板的堆放吊装。大模板应存放在专用的插放支架上,叠层平放时,叠放高度不应超过2m(10 层),底部及层间应加垫木,且上下对齐,防止因堆放不适致使模板变形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大模板吊运应防止碰撞墙体,模板与墙面粘结时,禁止用塔吊吊拉模板,防止将墙面拉裂。
2 大钢模板的制作
2.1 定型加工
2.1.1 根据施工图纸、现场环境、合同、资金等综合因素考虑是否选用大钢模板,确定选用就要考虑大钢模板的设计,大钢模板的设计工作应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木工、钢筋班组长、有施工经验的一线工人师傅论证后执行为妥。如因设计工作没有考虑周全,导致大钢模板入场后部分模板现场修改,这样不仅给施工带来影响,而且经济亦受到损失。
2.1.2 选择合理的模板类型: a.根据工程结构具体情况,按照经济、均衡、合理的原则划分施工流水段。b.注重模板在各流水段的通用性,单块模板配置的对称性。c.单块大模板的吊装重量必须满足现场起重设备要求。
2.1.3 配板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绘制配板平面布置图;绘制大模板配板设计图、拼装节点图和构、配件的加工详图;绘制节点和特殊部位支模图;编制大模板构、配件明细表;编写施工说明书。
2.2 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一般大钢模板加工的设计方案以整墙作为设计单元,门窗洞口由钢包角木模制作,内置两侧大钢模板,梁高大于40 cm 的次梁、过梁、连梁及大跨度框梁采用先绑梁,其他梁为后绑梁,采用预留梁窝法。但在使用中发现了一些弊端:
2.2.1 门窗洞口部位。由钢包角木模制作的门窗洞口在浇筑混凝土时易产生变形。解决的办法是选用组合式钢框或将门窗洞口留出,加上梁底模和侧模、洞口堵板。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模板费用,又可以使过梁和墙体混凝土同时浇筑,保证了混凝土的观感质量。
2.2.2 预留梁窝部位。大钢模板由于以一个整墙为设计单元,次梁、过梁、连梁等部位传统的做法是用聚苯板预留梁窝二次浇筑,这样在梁窝处就形成了施工缝,给梁、结构上留下了隐患,同时又很难保证梁主筋的锚固长度。另外,由于梁窝处箍筋密集,增加了二次绑扎的难度,于是有人割断梁端柱箍筋,穿过主筋后再焊接(有时干脆不管)。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留下结构隐患。解决的办法是在大钢模板梁的部位做处理,留出梁的部位,一次绑扎钢筋和墙体同时浇筑。2.2.3 平模企口部位。企口部位严禁锤砸、棍撬,清理工具要用手铲、角磨机打磨,清理务必细致,隔离剂涂刷应均匀,安装后必须用钩头螺栓紧固。如若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出现明显凹凸接缝,应考虑更换企口压板。
2.2.4 角模的选择。角模的设计要考虑通配性,尽量减少规格力求角模定型化以便施工,角模要加工成等边形,不等边的两边差不得大于 5cm,且短边不宜小于10 cm~15cm。
2.2.5 选用部分模块化模板。一般大钢模板在加工时就将背楞与面板焊成整体不可拆装的固定模,这样虽然保证了单元模板的刚度,但不利于周转利用,因此对于开间较小、层间房间有变化的建筑物,模板应设计成大小背楞分离的模块化模板,拼装时将大背楞用钩栓与小背楞固定,这样可大大提高模板的重复利用次数。
2.2.6 对于用于不同部位的大钢模板,如果其上有预留梁位口,做法应在口部安装一个可拆卸的活门,根据需要装拆使用。对于墙端口处的模板尽量设计成堵板,不要用角模。
3 混凝土工程
模型决定了混凝土的成型形状,混凝土成型的质量好坏则由混凝土本身及浇筑工艺决定。如果说模型是万事俱备的话,混凝土浇筑工艺就是东风。因此选择一支优秀的混凝土施工队伍至关重要。
4 大模板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处理
4.1 墙身超厚: 墙身放线时误差过大,模板调整不认真,穿墙螺栓未全部穿齐拧紧,控制墙体厚度的顶撑设置不当或超长。方法是由工长放线,技术员、质量员复核; 加强模板的验收工作; 顶撑长度较墙厚缩短 3 mm。
4.2 混凝土墙体表面粘连:模板清理不好,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过早。
4.3 角模、大模板缝隙过大跑浆: 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连接固定措施不牢固,企口处清理不干净,加强检查,及时处理。
4.4 门窗洞口变形: 门窗洞口模板的组装与大模板固定不牢固,混凝土浇筑方法有问题。必须认真进行洞口模板设计,能够保证尺寸,便于装拆,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4.5 严格控制模板上口标高,防止混凝土浇筑超高,模板上口设置控制线,专人跟踪检查。
4.6 窗口上浮或下口浇筑不实:在窗框模板下板开排气孔,窗口下混凝土浇筑时宜从一侧推进,待浇筑至窗框底时方可两侧对称浇筑。
4.7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成品保护工作。
大钢模板施工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了,多用于高层全剪力墙结构。近几年来随着清水混凝土建筑的不断增多,其优点和经济效益正日渐凸显。大钢模板的强度高、整体性好,混凝土成型后质量观感好,易于达到清水混凝土标准。但其自重大,对垂直运输工具( 塔吊) 依赖性特强,对场地也有一定要求,工程项目单层面积不宜小于600㎡,水平流水段以偶数为佳,而且流水段的对称性要强,楼层皆为标准层者最佳。此外,大钢模板施工时对工序要求严格,因此对工期要求特别紧的项目,对于大钢模板要慎用。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2
关键词:起重机械;接地电阻;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起重机械是现代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码头、工厂车间、施工工地等作业现场。起重机械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电气接地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却发现许多使用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其重要性,没有对起重机械进行接地保护或接地保护方式错误,致使起重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检验依据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第8.8.8条规定,对于保护接零系统,起重机的重复接地或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对于保护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Q7015-2008)第7.3.2条规定,起重机采用TN接地系统时,零线重复接地每一处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采用TT接地系统时,起重机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电源保护接地线)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或者起重机械金属结构的接地电阻与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的乘积不大于50V。
《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桥架型起重机部分第6.7.2条规定,起重机供电电源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时,零线非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4Ω,零线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塔式起重机部分第8.7.2条规定,起重机金属结构的“接地电阻应小于4Ω”。门座起重机部分第6.5.5条规定,起重机轨道的接地电阻小于4Ω。整机接地电阻小于10Ω。
2起重机接地保护的分类
2.1 TN接地系统
根据以上标准可知,起重机的接地保护包括两种情况,即: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由GB14050-2008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可知低压系统接地的型式可分为两大类:
①供电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
②供电电源是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阻抗接地的低压系统;
由于检验过程中起重设备大都采用供电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本文主要对第一种接地型式加以阐述。
供电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共有两种接地型式:TN系统,TT系统;
TN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中性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的系统称为TN系统。
根据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布置,TN系统的型式有三种:TN-C系统,TN-S系统,TN-C-S系统。
第一个字母T表示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N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直接电气连接。
2.1.1 TN接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许多起重设备的进线端虽然是四芯或五芯电缆,但往往起重机的导电滑线部分只有三芯。由于企业对起重机的接地保护不够重视或认识不足,往往只接了三相而做为零线保护线的一项没有接入,或者直接在起重机进线端剪断,并且起重机的整体金属结构没有进行保护接地。像这样没有可靠接地保护的起重设备,很容易出现漏电伤人事故。
解决此类问题,检验人员应首先建议企业更换四芯或者五芯滑线,这样作为零线保护线的一项可以直接与起重机的金属结构相连,作为保护接零。由于保护接零可以使漏电保护装置灵敏可靠的动作,这样大大提高了起重设备的安全性能。
若是起重设备距离供电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装置或零线其它接地点大于50米时,零线在进入车间之前,或在车间配电屏处,或在起重机总电源开关处,或在起重设备处,还应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的目的是防止零线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损坏断裂,提高漏电保护的可靠性。零线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每一处应不大于10Ω,检验测量时,应把零线从接地装置上断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供电系统是三项五线制(TN-S),那么工作零线是不允许进行重复接地的。不允许重复接地是因为如果中性线重复接地,三相五线制漏电保护检测就不准确,无法起到准确的保护作用。
但由于更换多芯滑线费用问题,在实际过程中会有困难。有人会提出不更换滑线的内芯数,直接把保护线的一项接在大车轨道上。由于大车和轨道始终相连,把大车轨道作为保护线的回路。《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第8.8.2条中规定“起重机械本体的金属结构应与供电线路的保护导线可靠连接。起重机械的钢轨可连接到保护接地电路上。但是,它们不能取代从电源到起重机械的保护导线。[2]” 考虑到大车轨道的接头缝隙和长度以及大车车轮和轨道接触电阻的问题,不能简单的把保护线接在大车轨道上。接在大车轨道上的保护线只能做为一种备选安全措施,而其前提是大车轨道在接头缝隙处有可靠的跨接,大车车轮与轨道有可靠的接触。此外还应检查电路上是否设置符合要求的熔断器或瞬时动作断路器等短路保护装置。
如果做不到增加滑触线内芯数,应考虑下面的接地方式。
2.2 TT接地系统
TT系统:第一个字母T表示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见图4)。
TT系统通常称为三相四线接地控制系统。该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管三相负荷平衡或不平衡,在中性线N带电情况下,PE线不会带电。TT系统的主要特点是N线与PE线无任何电气连接。它的缺点是接地故障灵敏度不高,设备外壳虽有接地保护,由于不能及时切断电源,也可能会引起电击等危险,因此,TT系统必须在起重机械进线端装有漏电保护器,提高切除设备电源的灵敏度。
2.2.1 TT接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的接地系统中存在几方面问题:
第一,TT系统接地没有加装漏电保护器,这使得即便发生单项短路,由于接地故障灵敏度不高,不能及时切断电源,引发安全事故。
第二,滑线内芯数为3芯,接地线只能连接到大车轨道上,由于大车轨道未做有效的跨接或接地线的平方数不够或接地点过少,导致接地效果不理想。
第三,在电路中一部分电路采用的是TT接地方式,一部分采用的是TN接地方式(图5)。
采用保护接地(TT)的设备发生碰壳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很小,不足以使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故障电流将长时间存在,危险电压通过零线加在整个配电系统所有采用保护接零(TN)的电气设备外壳上。因此,除了接触该设备的人会发生触电事故外,所有与接零设备接触的人都有触电危险,从而扩大了触电危险范围。
为解决以上问题,在检验过程中应首先查看整个接地线路是否有混用的情况,如果存在则应只用其中一种。如果采用TT系统接地,则应查看是否安装了漏电保护器,之后测试金属结构外壳接地电阻的值,然后对比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计算其乘积是否大于50V。如果接地电阻大于4Ω,则应检查大车轨道接头处是否跨接,接地线的是否满足截面不小于10平方的铜线或150平方的扁钢并用焊接法连接,接地点是否过少等原因。
3总结
综上所述,检验过程中用电设备若是采用TN接地系统的,应检查金属外壳是否与供电源的零线保护线相连接,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不直接与大地相连;在此接地系统中大车轨道不能代替零线,而只能做备选安全措施。
在TT接地系统中,检查是否设置漏电保护开关,检查轨道的跨接情况以及接地线是否满足要求,检查起重机整体械金属结构部分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或者起重机械金属结构的接地电阻与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的乘积不大于50V。
在检验工作中发现的以上问题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把起重机的电气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也可能是安全意识不够。实际上当起重机发生漏电情况时,保护接地或接零是保证人身安全的大事,不论是使用单位还是在检验过程中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杜绝漏电触电事故的发生。以上是本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如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1]赵国.《起重机械电气安全技术检验》,2008.
[2]《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
[3]《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 Q7015-2008).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3
关键词 刮板运输机;卸载点;喷雾灭尘装置;改进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155-02
0 引言
之前,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刮板运输机的喷雾灭尘采用的是装载点喷雾灭尘法,即在装载点用单向阀接两根∮16高压胶管再接上喷雾嘴进行喷雾灭尘,这种喷雾灭尘装置均由铁丝捆绑在钢梁上,喷雾管头来回摆动,无法固定,当阀门开启时喷雾降尘受水压和风流的影响,管头位置就开始发生变动,不能对准落煤点,防尘效果不佳;由于静压水管原来安设在刮板机内侧,喷雾单向阀与喷雾嘴快速接头接在一起,即煤溜卸载滚筒的正上方,开阀门时需要将煤溜闭锁后跨刮板机开启喷雾,因此刮板机司机往往不方便开阀门喷雾降尘。由于灭尘装置的缺陷,导致灭尘效果不好,员工操作不便,影响员工的安全健康。针对以上现状,我对喷雾灭尘装置进行以下改进。
1 喷雾灭尘改进方案
2 改进方案应用效果
1)根据卸载、落煤点位置不同随意调整角度,灭尘效果好。可以给作业职工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作业环境,使职工的身体健康有保障,降低职工患矽肺、煤肺等疾病的患病率,适应“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要求;
2)可以根据质量标准化要求准确定位喷雾头。避免了之前的喷头跑偏,起不到灭尘作用;
4)避免了职工因麻烦不开阀门喷雾而造成的违章作业现象;
5)结构合理,强度高,安装简单。
3 结论
刮板运输机转载点喷雾灭尘装置,阀门置于减速箱上方,当设备运转时,操作方便,增强了灭尘效果,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自今年6月份在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综掘队试用以来,效果显著,优点突出,实用价值高,目前在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井上下已全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张芙丽.金属工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县民政局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宣传教育功能,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唤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风险的高度关注,促进全社会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做好全乡“防灾减灾日”活动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及时间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活动自5月9日开始至5月13日结束。
二、活动领导小组
乡上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乡政府副乡长、乡武装部部长为副组长,党政办主任、民政助理员、各包村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助理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大力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
1、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村、站(所)要结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面向公众,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沙尘暴防治等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各村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标语、播放减灾知识宣传片等形式,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消防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及各种传染病等灾害的有效处置办法和应对措施等应急知识。
3、宣传周活动期间,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显眼位置悬挂横幅,在全乡内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认真组织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5月12日,各村要组织农牧民群众、学生结合本辖区灾害风险特点,开展一次综合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三)扎实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村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对农村危旧住房、中小学校舍、集贸市场等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工作,要动员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其他事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要抓紧制定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提前做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准备等工作,逐项抓好落实,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5
关键词: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00-02
近些年来,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在不断上升,破坏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严重地干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建设和发展。仅2010年就发生了多起影响区域较大、造成损失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新疆北部六十年一遇的连续暴雪降温天气,云南元谋5.4级地震,西南地区持续半年多的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青海玉树7.1级地震,江西、福建等南方10省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台湾花莲县5.6级地震等等。除此之外,各地区危害相对较小、未经媒体报道的自然灾害亦不计其数,同样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种类各异、危害不断上升的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是个重大的考验。基于此,构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既是提升地方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最大程度地为经济社会的正常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进而为更好的实现整个社会和公众的公共福祉奠定良好基础。
一、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概述
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立足于各类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将灾害的预防、预警、救治和灾后重建纳入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这个体系涉及到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如灾情的早期预防、灾情的监测和预警、群众性灾害防治的知识与技能的宣传、灾害救治决策层的建立、救灾物资的储备、救灾人员的调集与分配、新闻媒体对于灾情的报道、灾民心理的抚慰、次生灾害的防治等。这个体系将灾害的预防与救治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了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中,克服了传统的单纯为了救灾而忽视灾害的预防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的系统化与制度化建设的弊端,并能够有效地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用于防灾减灾。这个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救灾方法,它融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和社会,也将更有效的提升全国防灾减灾总体水平。因此,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必将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治理的职能。
二、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意义
1.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更新了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观念。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把对灾害的预防预警与救治同等看待,而传统救灾理念则偏重灾后抢险和救援,具有滞后性。把各种资源用于灾害的预防而非灾害的救援,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把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都有效地降到一个低水平――灾害风险最小化[1]。构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从灾害的事后处理转入灾害的事前预防,是防灾减灾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地方政府追求和保护公共利益的职能,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良好体现。
2.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制度化建设。按照传统的救灾理念和习惯,地方政府总是在灾害发生后提出一套灾害的救济与治理方案。这种救治方案具有滞后性,结果造成救灾减灾资源临时拼凑且各自为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预案的形式将各种灾害的应对办法提前制定好,能够有效整合和调配各种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把防灾减灾理念升华成一种基本的制度模式,形成一套体系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政府防灾减灾的制度化建设。
3.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来讲,防灾减灾是一种公共物品,政府进行防灾减灾就是在提供公共产品。单个人由于自身能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在防灾减灾面前力量微弱。基于此,地方政府应该作为防灾减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个人,动员社会上的一切资源,并有效地引导这些资源投入到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防灾减灾工作之中[2]。地方政府在占有和动员防灾减灾资源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是最大的。建立在这种责任基础上的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将使政府在灾害面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威望,最终有利于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
三、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地势地貌复杂多样,所面临的灾害种类也形式各异。所以在构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过程中,要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以避免防灾减灾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决策有力、指挥得当是十分关键的。防灾减灾涉及部门众多,影响群体广泛,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领导系统势在必行。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和高水平的指挥能力是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保障。在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级党委与政府要密切配合、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的情况,让具体执行防灾减灾的人无所适从,从而错过防灾减灾最佳时机。党委领导要负起总责,靠前指挥,深入实际,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总揽防灾减灾方面的整体权力,以强有力的指挥能力将防灾减灾工作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尽最大能力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要尽量取得中央政府的支持。虽然地方政府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也必须要取得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在很多方面拥有地方政府无法获得的资源,尤其在技术力量和资源调配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地方政府要积极取得中央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准,进而有力地支援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在灾难面前,地方政府应对灾情和救灾能力进行宏观把握,根据实际需要,积极获取中央政府的援助。切不可因为地方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而贻误灾害防治的最佳时机,从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虽然防灾减灾是地方政府更直接的责任,但是中央政府对地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3.要善用宣教手段,加强舆论引导。在日常工作中,地方政府要有计划地对民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要把握住救灾抢险“自救、互救、公救”的三个原则 [3] ,只有民众真正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自救、互救和公救,防灾减灾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群众的防灾减灾能量是巨大的,有效激发和使用好这部分能量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改善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平时的宣传教育机会,让民众知晓和掌握各种各样的灾情先兆常识、预警办法、救治手段,防止面对灾情时惊慌失措。另外,在防灾减灾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舆论引导,严厉打击在防灾减灾期间少数新闻媒体对灾情虚假报道,防止引起社会混乱。“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科学的自救知识教育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防灾减灾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4]
4.要引进新技术,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新型技术手段的引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也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防灾减灾科技化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组织防灾减灾技术工作小组,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及时监测灾情,做好灾情的科学化预报工作。与此同时,要加紧培养防灾减灾方面的专业人才,注重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促进防灾减灾专家库建设,集合涉及防灾减灾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大型灾害的影响范围、救治方案、灾害损失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为决策层提供参考。在遵循防灾减灾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将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防灾减灾过程中,同时发挥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作用,最终取得防灾减灾的良好成果。
5.要合理规划,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应纳入到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力求把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防灾减灾没有捷径可走,积极防灾减灾是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积极防灾减灾当做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责任。”[5] 通过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摸清地区内灾情的类型和总体分布情况,停止本地区内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经济活动,严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活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合理统筹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踢平,禹小英,陈英,等.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防灾减灾问题[J].财政科学,2009,(11).
[2]马怀德,李程伟.地方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规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2.
[3]金磊.教育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8-06-09(2).
防灾减灾的办法范文6
关键词:湖南怀化农业;气象灾害;对策
1灾害类型
1.1洪涝灾害
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洪涝的形成与降雨量、地理位置、图绕结构植被、季节、作物生物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多数情况是由于持续性降雨、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怀化地区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2冷冻灾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长,或者对作物的生殖和生产过程造成障碍,从而导致减产的农业生产灾害;冻害是指植物在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损害,导致植株受到损害或死亡的现象[1]。
1.3风雹灾害
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灾害,对作物枝叶,茎秆,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防御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不断发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内容,根据怀化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普查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培训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条例》,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怀化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发展对气象条件关系研究;以怀化高山刺葡萄为例,全面进行综合分析,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灾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预警服务效率;深化农业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好服务农户的工作,为怀化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积极研究部署农业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农业“三防”工作,切实提高认识,增强“三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将“三防”工作列入常态化、制度化,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业“三防”工作。强化预案,提高农业“三防”防御能力。厅“三防”办设在应急办,“三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机构,要切实负起综合协调、统筹的责任和做好预警、预报,做到农业救灾复产资金、物资、人员、技术储备四到位。尽快建立完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应急联合值守,切实提高农牧系统应急能力。迅速行动,做好安全隐患风险排查工作。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农业系统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指导督导,切实加强汛期安全防护工作,切实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扩大农业灾害保险的范围,着力研究推动有关天气衍生品、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工具和保险产品,为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安全生产提供新路径。不断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有效抗击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水平,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我国危害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洪涝。据统计,在1949—1991年期间,有14a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为严重,受灾面积都在4~50亿m2,成灾面积在200亿m2以上;其中3a粮食减产都在1500万t以上。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00亿m2,成灾面积4329亿m2;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灾情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灾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灾害又有范围逐年扩大、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干旱的影响增加,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势,温室效应有改变农业气象灾害格局的趋向。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针对春季复杂多变的天气特点和近期气候趋势,气象部门将利用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点、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切实加强农业气象精准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及时为特色设施农业提供专题服务信息,更好地为农户趋利增收、减灾避害提供支持。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培训,讲解光、温、水、气等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规律对农业生态适应性和农时的影响。同时针对水稻、蔬菜、水产养殖、油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生产中遇到的农业气象问题,给出实用的趋利避害建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道德、守纪律、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气象减灾实用技术作为必修课,致力于提升新型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让智慧气象真正融入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朋友们真正成为智慧气象的获益者和推广者。紧紧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有关扶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实行“防、治、避”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提高现代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做好防灾技术保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科教兴农奖励政策,鼓励农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携手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设施的转型升级研究,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灾的能力。加强市、镇、村三级防灾队伍建设,做到每镇至少有1名高级防灾技术指导员,每村有1名防灾安全人员。加强农技推广虚拟区域站建设,充分发挥首席专家、乡土人才等优势,加强防灾救灾科普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技术保障[3]。完善预警服务机制,提高灾害预报水平。建立“共同合作、整合指导”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提升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能力,为现代农业提供系统的、多方位的气象、农情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畅通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利用移动、联通、电信3大移动运营商和有线电视4个平台,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平台,确保灾情、农情及时、准确传播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