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1
一、劳动教育的意识及情感态度
1、关于幼儿:
小班幼儿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中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劳动意识,但整体劳动意识都不太强,幼儿对于劳动的理解大多是帮助别人做事,对“劳动”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全面。
在一些力所能及、趣味性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劳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但对于一些耗时较长、对劳动技能要求稍高的一些劳动,孩子们就会因为怕苦怕累、没有足够经验、失去信心等因素逐渐表现出畏难情绪,很多时候都不能坚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
2、关于家长:
据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家长想要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意识较强,认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并且十分支持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也有部分家长提出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巧,或是为家长减轻负担。
3、关于教师: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00%的老师都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9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培养劳动意识和兴趣” 、“增进体质,锻炼意志”、“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巧”等幼儿能力提升方面有极大的意义和帮助,83%的老师都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1、关于幼儿
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熟练掌握独立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多是以值日生的角色参与到劳动当中,开始为周围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助老师发放餐具、晾晒毛巾、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小班幼儿则更多的是进行自我服务劳动,逐渐做到不依赖成人而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脱衣服和鞋袜、独立的盥洗、进餐、睡眠、起床等。
在家里,孩子们更多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摆碗筷、倒垃圾、取快递等。
2、关于家长:
家长在家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70%由祖辈照的孩子顾,由于过分溺爱,很多时候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
3、关于教师:
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为主,同时结合种植活动、区角活动、集教活动、场馆活动,逐渐提升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三、家长及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行为
1、家长的教育行为
从家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来看,60%以上的家长对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实际不太愿意让幼儿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原因包括担心孩子做不好、有危险性、弄脏衣物、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等;有40%以上的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父母示范为主,并没有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幼儿失去兴趣而不愿意做的情况发生;还有将近5%的家长会用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不良的理定势。
2、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虽然在意识上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主要是在生活环节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性劳动活动,更多地是对幼儿劳动技巧、自理能力、生活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中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提升、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相互合作、表现创造等各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
四、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关于幼儿:
幼儿喜欢做的劳动都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轻易完成,有63%的幼儿怕脏怕累,遇到问题和困难容易放弃,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也说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强。
幼儿的劳动意识不强,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意义,也不能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2、关于家长:
90%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家显得有些不太主动,60%左右的幼儿有参与劳动的意愿,但是家长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有的是家长包办和溺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家庭观念不统一,导致幼儿参与到劳动中的机会减少;有的家长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如弄脏衣服、耽误时间、担心受伤等等,从而忽略了幼儿渴望劳动的需求,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幼儿进行的家务劳动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的劳动,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并没有良好的建立。
3、关于教师
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多是以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练习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导致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缺乏趣味性、探究性, 也未能充分利用活动、环境、社区、家长等丰富的资源来开展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调动孩子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关于幼儿: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逐渐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究、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在劳动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通过体验到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满足感,逐渐萌发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2、关于家长: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端正观念,即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劳动是生活,生活来源于劳动,从而更好带动孩子更新劳动观念,让劳动意识深入幼儿心中。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放开双手,同幼儿园一起,形成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充分给予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下班或者周末等居家时间,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在亲子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惩罚性体验。
3、关于教师: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劳动参与;已婚女性;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 C9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29-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当前中国女性在文化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就业态度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得一份工作对于现代的女性来说不仅仅是增加一份家庭收入,它还可以给就业者带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学界最初研究女性的劳动参与主要是基于劳动参与不仅能够表明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更能够体现出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劳动参与成为女性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在“家”观念浓厚的中国土地上,婚姻对于女性的影响是深远的。“已婚”这个身份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法律上的转变,更多的是在社会行为上的一些转变,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由此,很多学者认为,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下降是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后果。虽然在经济诱因的驱使下,已婚女性劳动人口从家庭转移到劳动力市场已日趋平常;但是由于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已婚女性劳动人口是否能顺利投入经济生产仍然充满阻碍因素。而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已婚女性投入到劳动力市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在传统的二元结构下,婚姻对于城市新女性和农村传统女性的意义如何,多少可以从劳动参与的问题上进行窥探。
一、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的文献回顾,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是否存在着差异?是否存在着城乡差异?为了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受到个人因素(文化程度、户口、年龄)、家庭因素(与父母同住、照看6岁以下儿童的时间、做家务)等的影响。
假设二:与父母(包括娘家和婆家)同住可以增加女性劳动参与的机会。
现有一些研究发现,目前中国两代共同居住的趋势在增加,父母可以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和照料幼小子女,以缓解女性在家庭中家务劳动、照料子女的时间和负担。
假设三: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机制存在着城乡差异。
二、数据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2006年的数据。CHNS数据每年的调查的样本量为4000户左右,覆盖中国9个省的城市、城郊、县城以及农村,内容涵盖居民健康、饮食行为、家庭经营活动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与调查的52岁以下已婚女性,同时根据问卷中“你是否参加工作”这个问题来界定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以此来选取样本。
因变量
劳动参与:根据问卷中“你是否参加工作?”这一问题来界定。
自变量
户口性质:为二分变量。城镇为1,农村为0。
年龄: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生产率和动机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可能在不同阶段对是否参与劳动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承担繁衍后代以及照料家庭的已婚女性来说。
受教育年限:已婚女性的文化程度。
是否与母亲同住:以不与母亲同住的已婚女性为参照组。
是否与婆婆同住:以不以婆婆同住的已婚女性为参照组。
最近一周做家务劳动时间:将问卷中每天为家庭购买食品、为家人做饭、洗、熨衣服和打扫房间的时间之和。
是否照看6岁及以下儿童:将不照看6岁及以下儿童的已婚女性作为参照组。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三、统计结果
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其中,模型1为总体数据,模型2为农村数据,模型3为城镇数据。
1.影响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因素分析
从模型1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就总体样本而言,已婚女性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在家是否照顾6岁及其以下儿童、年龄、户口都对已婚妇女劳动参与产生影响,其结果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意义:已婚女性每天家务劳动时间越短,无需照顾6岁及以下儿童,女性参与劳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
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是否与母亲或者与婆婆同住对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该结果并不支持前文提出的假设2。但是家务劳动则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家务劳动时间和是否与婆婆同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sig.=0.01,见表3),并且成负相关。也就是说,与不和婆婆同住的女性相比,和婆婆同住的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相对减少。因此,可以认为,与婆婆住在一起这个因子主要是通过家务劳动来影响女性的劳动参与。而是否与母亲同住在一起仍然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传统中国社会伦理下女儿出嫁后极少与娘家住在一起的现实有关。
(表2 影响已婚女性参加劳动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家务劳动时间与是否与婆婆同住相关分析)
**在99%的置信度下
同时,受教育年限在总体数据中未呈现出显著性影响,这与一般的研究结论也不相同。这很可能与目前的教育机制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初高中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未直接提供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农村的已婚女性而言(56.1%为初、高中毕业),初高中的教育水平是主体。因此造成在总体样本数据中,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未能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
2.农村和城镇已婚女性在劳动参与上存在着差异
从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年龄和与婆婆是否同住这两个因素在农村已婚女性和城镇已婚女性中均没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几个因素均对这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支持了前文当中城乡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的假设(假设3)。
受教育年数只对农村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有影响,且回归系数为负数,也就是说受教育年限越高的农村已婚女性越倾向于不参与劳动力市场。这与“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结论不同。这应该是因为城乡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农村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以制造业或者加工业为主,对从业者文化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也比较大,更能够选择家世更好的夫家,也就更有可能婚后就此离开劳动力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否与婆婆同住对农村和城镇已婚妇女均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农村已婚妇女来说,与自己的母亲同住,会增加其劳动参与的可能性。在外出务工现象普遍的农村,一旦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女性更加乐意回到娘家,接受娘家的照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劳务市场,特别是夫家和娘家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另一个因素,家务劳动时间的多少对农村和城镇已婚妇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对城镇女性的影响更大。在家照顾6岁及其以下儿童对农村已婚女性没有影响,而对城镇已婚女性则有较大的影响(sig.=0.000)。这一方面说明,城镇已婚女性对于社会提供幼儿照顾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城乡就业机制的不同。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看,本文最初提出的大部分假设都得到支持,说明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城镇和农村已婚女性在劳动参与上遵循着不同的逻辑路径,这对于提高妇女就业率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除个人因素(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外,家庭因素,包括做家务、照料子女的时间等对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有重要影响。这表明,婚姻对于女性而言,仍然有一定的束缚性;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超越自身因素。传统女性繁衍后代的角色仍然占主导地位。
从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的比较分析表明,孩子抚育和照顾家庭是已婚女性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其劳动参与与否直接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城乡在子女看护和家务劳动市场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城乡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如孩子的抚育通常是一个由付费照看、家人、朋友和邻居合力编织而成的复杂产物。农村以熟人社会为主,这种合力编织的力量比以陌生人社会为主的城镇要大。相对而言,农村已婚女性对孩子抚育的外在资源的依赖也较小。
城乡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要提高已婚妇女的劳动参与,应该积极推动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子女看护和家务劳动的市场化;同时也可看出城乡就业结构的不同,农村主要是一种相对灵活的就业机制,农村劳动力由于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被解雇的可能性很小,而城镇居民的就业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形势的好坏。
参考文献:
[1]艾佳.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5,(1):71-76.
[2]杜凤莲.家庭结构、儿童看护与女性劳动参与:来自中国非农村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保,2008,(2):1-11
[3][美]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2001:10-20.
[4]孙磊,张航空.影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状况因素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J].兰州学刊,2012(05):99-102.
[5]周庆行,孙慧君.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J].经济经纬,2006,1:65-67.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3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到刘老师4岁的女儿兰兰正在刷碗,她十分惊讶:“哎呀,你们兰兰这么小都会刷碗了?”
刘老师热情地请李阿姨坐在沙发上,说:“她刚开始学,还不太会刷,不过,倒也像样。”
李阿姨感叹道:“我那6岁的儿子都快上学了,连洗脸洗脚、穿衣服这些事都懒得干。为了他,每天我们都忙得团团转。”
因为是老邻居,彼此熟悉,刘老师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儿,不是孩子懒,恐怕是你们做父母的没有注意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吧?”
“劳动教育?”李阿姨一听到这几个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说:“我可不想让儿子长大以后,和我们一样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从小就知道干活儿,长大了当工人,现在都下岗了。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个售货员的差使,挣那么仨瓜俩枣的。现在这个社会,还得有知识。那刷碗的工夫,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算术题呢。”
这两位妈妈关于劳动教育的对话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还真的不大重视呢。
我国孩子劳动不如国外孩子
据调查,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中小学生为72分钟,泰国为66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日本为24分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生和外国学生相比,不仅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小,而且劳动的时间也比国外的中小学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龄前儿童参加劳动的情况更差。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都快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着胳膊等家长,就像个小少爷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卫生间,等着家长给他擦屁股;还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儿园,玩完了玩具不会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都是孩子的问题,不少是家长不让孩子“动手动脚”,从思想上轻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那么早进行劳动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正是因为不太懂事,才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的大好时机。小孩子天生喜欢动手动脚,凡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就会觉得新鲜,就想试着做。他们并不把劳动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游戏,比如穿衣服、系纽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在孩子的多次重复和练习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信心,激发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脚帮倒忙,觉得还不如自己做省心。这样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本应该自己做,也能够自己做的事,他们很可能就觉得是一种负担,不想学,不想干了。这不怪孩子,是家长造成的。因此,劳动教育是越早进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开发和劳动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长认为,过几年孩子要上学念书,总该先让他学会识字、数数吧。其实,这不能成为拒绝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知道,小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行为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是要在活动中进行的。如果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会一举多得。比如,教孩子学习洗碗,就可以边洗碗,边数数,边认字;学习择菜,就可以教孩子择菜,同时认识蔬菜名称和了解蔬菜营养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处,等等。像这样边教孩子干活儿,边进行知识的启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吗?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好处多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不是要孩子“分担”家务,而主要是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更是要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让他们终身受益。
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且由此进一步培养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家庭义务都不尽,那怎么谈得上尽社会义务和责任呢?
树立热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有的家长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识。还有极个别家长有时看到干体力活儿的人,就“谆谆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当"苦力"。这种"告诫"是教孩子忘本,会使孩子厌恶劳动和劳动人民。
我们想一想,没有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衣食住行从何谈起?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家长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劳动是光荣的,懒惰是可耻的。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劳动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劳动就不能生存。
有人认为,随着生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再也用不着提倡勤劳、进行劳动教育了,而应当大力提倡“休闲”。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勤劳并不是因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劳动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勤劳又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对待任务、工作、学业、事业的态度。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多发达,生产劳动手段多么先进,不“勤”,就不会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劳动手段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勤",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现代化的生产劳动手段也创造不出来。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培养;幼儿;品德;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谓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2、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意义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以德兴国”道德建设,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倡导和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等等这都说明社会呼吁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育儿先育德,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幼儿抓起。
二、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来源, 模仿是幼 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满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最强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更不能出错。
2、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同伴。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就会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就有机会学习根据与同伴的交往来规则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三、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所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培养幼儿品德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
教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儿园实习时, 老师上一堂社会课叫《我爱我的家乡》,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师在班上也表扬了他。可是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时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别人的就随便一擦。这体现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渗透到幼儿中,而导致幼儿的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调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方法单调、古板的现象。教师会把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幼儿,使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仅不能吸引幼儿还会让幼儿觉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儿园实习时,上了一堂保护环境的课,教师就把成人环境保护理念强加给幼儿,让幼儿跟着这种成人的观念走,这样会使幼儿很不理解,从而使幼儿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培养幼儿品德的方法
1、幼儿一日生活培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幼儿园劳动培养
幼儿园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3、家园合作
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著.上海《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 《中国式家教》新成长教育研究机构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5
一、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幼儿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最后,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他的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凌弱小,等等。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等。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等。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等。
三、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要在环境方面下工夫,通过环境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
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这些都应形成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家务劳动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劳动教育。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能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旨在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这一时期的家庭劳动教育,是幼儿机械地模仿成人的劳动,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游戏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而成人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明白劳动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从小进行劳动锻炼,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劳动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动手劳动是孩子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基本劳动的训练,促进孩子手脑协调发展,加快孩子脑细胞发育成长;劳动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劳动使孩子养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的发育和肢体的协调;劳动促进孩子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劳动使孩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现实中的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一)家庭劳动教育效率不高
如今能够坚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家长实在是难能可贵,相信他们对孩子进行的这种重要的教育会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但是当前家长们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效率低下。之所以家庭劳动教育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缺乏耐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将劳动教育长期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估计错误,要么太难,导致孩子难以学会,要么太简单,引不起孩子兴趣。如此一来,尽管家长教了,教的也不少,但孩子懂的、会做的却不多。
(二)劳动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误区
家长们普遍缺乏这样的意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劳动,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一定要在劳动时才能进行,只有让孩子亲自参加劳动,那时进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实,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经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家长只会机械地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却不会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劳动向孩子传达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反应不够积极
当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个任务,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满心期待地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可是父母的一声声“看你把衣服弄这么脏,以后不要弄了!”“这都弄些什么,纯粹给我添乱!”等话语严重孩子的自信心,本来孩子能够帮家长做一些事,也做到了尽自己所能能做的,按理来说应该得到表扬和鼓励才是,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好也应该耐心的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家长们却总是把孩子的劳动视为麻烦的来源。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职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极少,而长期的快速效率的办方式也导致了对和孩子在一起缓慢低效活动的不适应。当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们为了节省时间总是直接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哪还有劳动的兴趣呢?
(四)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人们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早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没有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因此才会出现“重智轻劳”的现象:家长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幼儿表现出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为了驱使幼儿努力学习,甚至将体力劳动者作为反面教材,辛劳一天下班回家时不会让幼儿正确了解自己劳动的意义,反而和幼儿说:“倘若你不好好读书,将来便和我一样劳累……”,仿佛劳动是非常丢脸而又得不到益处的。
四、思考及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社会不应歧视体力劳动者、鄙视体力劳动,广大劳动人民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热爱,正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关系,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导向有利于树立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尤其社会要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比如多开展公益性劳动,让孩子有作为志愿者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学校尽量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弥补社会和家庭劳动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即使学校不能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劳动教育。
(二)尊重孩子的劳动,积极引导孩子劳动
1.正视孩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让孩子参加劳动绝对不是添麻烦,劳动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孩子自然享有这种权利,家长无权剥夺,孩子必须参与劳动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首先必须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3-6岁年龄段的孩子内心脆弱,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极其重要,这个时候的鼓励和信任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不要吝啬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劳动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和孩子一起劳动无疑是培养亲自关系的绝佳方法。和孩子一起劳动的过程也是对孩子更深入了解的过程,因为在幼儿园,老师会告诉家长孩子在哪些领域存在什么样的长处与不足,而孩子的某些优缺点需要在劳动中才能得到体现。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疼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分溺爱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不能做孩子的奴仆经常让孩子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意志也就能得到培养。
(三)改善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长务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直接代劳和不管不顾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以鼓励和信任来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因为3-6岁幼儿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及时的鼓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劳动技能,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总是担心这个那个,孩子就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教会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灵活多样的方法对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是很有用的。
五、结论
劳动使社会进步,赋予人类聪明和财富,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树立良好的意志和品质,还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只有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才能使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劳动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必须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家长、老师、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培养巩固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张荣钢.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4]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