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突发性

一、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回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突发性事件,当然,这个看法在我国也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事件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紧急处理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从笔者得从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初步的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在它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从发生的原因上看我们很难简单的说它是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动员各种应急系统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不正当处理还可能使危害升级或者卷土重来;而且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也还需要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和保健措施来稳定。

3.威胁性。突发事件的威胁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疾病突然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的范畴。

4.可控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及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及时的预警机制可以防范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快速的紧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完善的善后协调机制也可以稳定灾情,防止危机卷土重来。总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预防、控制和减少危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的相关阐述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我国学界主要定义为,有以下几种:

1.相关法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阐述。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以“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界定突发性。根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实质是从公安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结果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忽略了的其他方面的分析,导致处置过程中的被动甚至处置不当。

2.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结合来研究“”,指出:所谓“”,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定义前后两部分所指称的在性质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别,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范围。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定义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事情情况。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性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不不是也不可能无端的发生,虽然每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长期的积怨和利益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发生的。作为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其本质都是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的现实表现。因此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利益群体呈多样性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目前主要群体是企业下岗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等。尤其是在国企改革中因企业工资、奖金、失业保险金、退休金的发放拖欠或数量短缺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参与此类的人数也最多,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岗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3.改革措施不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失误,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经营户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改革后未能层层建立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系统控制方面缺乏经验;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等等。

4.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源于经济利益冲突

利益矛盾既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一切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据调查沈阳市绝大多数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除蚁力神养殖户、下岗工人、拆迁户等的上访事件外,其他即使一些以政治、文化等为直接原因的,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5.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缺乏法律知识,缺乏信任

法治知识的缺乏性,是上访群体形成“事件”的又一原因。法治知识的缺乏,使上访群体直接地形成为的不乏其例。上访群体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而盲目地选择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治知识一知半解,而便利地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在斟酌再三、权衡诉讼成本后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虽多,而累于诉讼程序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精通旨要,而在核计了诉讼成本与诉讼效果后选择了上访等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2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有的起因于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有的起因于人为灾难,如车祸事件;有的则起因于社会政治因素,如示威游行等事件。各种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现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事件由于破坏性大、损失严重、影响恶劣而属于重大突发事件,其危害性更加不言而喻。这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点不确定,需要各部门组织的积极预防和应急处理,高校也不例外。

一、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界定

《新华字典》中对“事件”的界定是: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所谓“突发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人身安全的事件。[1]如“九一八”事件、汶川大地震、9•11事件等,由于这些重大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什么征兆,因此人们通常把它们成为突发性事件。重大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能够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或者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社会危害严重,极大危及了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事件。[2]它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干扰,同时威胁人们的生理健康,有些人会因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恐惧、紧张、焦虑,甚至悲观和绝望,如汶川大地震对失去亲人的孤儿产生非常严重的心理威胁。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事件发生的速度非常快,出人意料;二是事件很难应对处理,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办法处理。

高校主要特点之一是人群密集且主体是一群大学生和大学老师,大学生们思维活跃,知识和感情丰富,年轻有活力,但是还没有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高校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环境都比较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这就使高校发生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概率较高、发生的形式也多样化。因此,高校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校内学生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注1]

二、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与社会上一般公共突发事件有所不同,其特征表现在:

1.突发性

由于高校人群的密集性和背景复杂,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出人意料,且一旦发生则发展势头迅猛,高校管理者面对事件时容易陷入混乱,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处置妥善。但这段时间往往会给学校和学生造成较大的损失。

2.复杂性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引发事件的缘由和发展过程的多变性。[3]突发事件往往是指各种矛盾最终激化的结果,一旦应急处理不当,则危害性会变大、基本性质也可能发生改变。高校师生大多素质较高、思维敏捷、思想独立,对待突发事件有自己的想法,无疑增加了高校防范和处理的复杂因素。

3.危害性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极其明显,它容易给师生造成恐慌,危害高校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有时会是毁灭性打击,它的恶劣影响可能会波及到同城、同省甚至是全国。高校,必须加以特别重视。

三、高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应对危机意识淡薄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实际中,一方面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是缺乏危机意识。重大事件的发生是突发的、迅速的,不可能让人们着手准备,必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树立起危机意识,认识到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当前,上至高校的领导部门,下到普通师生员工,都没有足够正确的危机意识,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那只不过是杞人忧天,并不予以重视。

而在管理方面,更是出现了“两重两轻”现象,即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而轻事前预警。所以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的缺乏,高校往往出现手足无措的恐慌和混乱,不能有效正确地控制态势发展,造成严重后果。这是教育资源调配欠妥,更是危机意识教育缺乏的结果,必须予以重视。

2.预警的组织体系和制度缺失

高校必须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防,以便尽最大努力地减少损失,缩小影响。预警和预防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来执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推进和保障。由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一部分还受到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的限制,目前高校预警组织体系主体为学校保卫部门,加上部分学生辅导员协助。但是又由于学校岗位设置的限制,这些预防主体对于日益庞大的师生群体来说远远不够。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制度有的是空白或者不完整,即使有也不受重视而是流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出现制度缺失或制度虚置的坏现象。这就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风险处理能力,也增加了突发事件产生的系数。

3.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学校有责任向师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高校应及时准确地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灾难性信息。但是以往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表明,高校在信息沟通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信息沟通不畅,有的封闭消息甚至假消息,造成了相关信息不对称。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事件,高校的新闻宣传媒体并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疫情爆发之初,没有及时准确向师生、员工报道并分析具体现象,学校的应对措施也没有公开和透明,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逃离学校,逃回家乡,即使在校的学生也内心惶惶。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中都出现过,给事件的处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当前,个别高校网站的建设仍然停留在形象建设、起宣传窗口作用的初级层面,至于发挥的作用如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更深层次的应用内容,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功能的认识不清,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水平及应用层次比较低,[4]导致网站资源共享与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

四、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高校应该重视重大突发事件,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给师生、员工带来的损失,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一切危机预警的起点,预防重于治疗,高校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风险评估工作、隐患排查工作、整改工作,尽可能地预防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领导者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心理素质,学习突发事件管理理论的应对,持续强化自身的危机意识,增强处理危机的能力,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临危不乱,及时果断地做出决策。

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高校指挥和救援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的危机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再次就是要加大对在校师生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如在预防、避险、自救、减灾等方面加强教育,可以组织他们参与防火防盗等演习,加强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提高师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2.依法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和制度

首先,在国家立法层面,要想更好地预防和处理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事件的立法和制度管理体系。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如制定《校园法》、《高校突发事件防治法》等专门针对高校管理的法律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各个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校园环境下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达到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目的。

其次,有了法律制度这样的保障。在高校校园管理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制订高校校园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组织体系。预警信息处理体系、预警咨询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决策机制,包括决策和指挥两部分。还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事后恢复机制,如对受害师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对灾害事件的评价机制等。

3.更新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信息快捷、通畅地到达到师生员工,以便对相关事宜做出决策和有效地控制,这是高校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高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坚持及时、准确、完整等原则及时加强沟通。高校应建立充分的信息来源渠道,收集有效的信息,建立并完善深入、广泛、灵敏、高效的校园信息网络与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及早发现问题前兆并提出预警报告,防范事件的准确信息和理性建议,公开学生密切关注的公共信息,同时发动学校中的社会团体(包括学生社团),及时抚慰性、安抚性信息,稳定师生情绪,[5]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四大“早”,牢牢把握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6]

4.建立全国高校防范重大突发事件服务体制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不仅需要每所高校完善各自的管理体制,更需要全国高校一起建立联动机制,一起建立资源共享、行为互动的预防重大突发事件的服务体制,这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广泛性、复杂性特征的必然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各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建立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配合的,各高校积极响应和参与的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服务体制。这就需要各高校设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门的人员,作为各高校预防经验、安全信息、安全评估等交流和联动的中坚力量,为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实施监督服务,要及时进行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阻止诱发因素的滋生和蔓延,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7]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在预防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确保学校正常的秩序和稳定。最终形成全国高校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3

1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分析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是城市燃气的血脉,通往各家各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管网中某一部分发生泄露是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甚至是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群发性。城市是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的地区,一旦城市燃气输配气管道发生泄漏以及由此引起的爆炸等事故,往往会诱发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社会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会使燃气排放到空气中,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人员中毒等情况。而这种情况是会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3)突发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的发生会使救援措手不及,难以控制受灾范围,无法预知事故后果。4)复杂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故的发生,通常会伴有并发的事故,例如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情况。由此还会引发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同时因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停工停产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2城市燃气管网危险源下的风险分析

根据我国内实际情况,单从我国情况分析,现根据统计归纳一下近年来上海地区燃气(主要指人工煤气、天然气等)管网事故原因及其比例,这对采取合理措施.以降低燃气管道事故,对于燃气管网的风险分析评价都是非常有益的。图2-1所示图形分别为2000年和2001年上海地区燃气管网事故的原因统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当中的主要事故源都是第三方损坏,尤其是2001年第三方损坏的比例高达50%。除此之外,施工缺陷和材料缺陷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分别达到23%与25%。另外管道腐蚀也是造成事故的重大原因之一,比例达到6%与7%。

3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应急预案

3.1应急预案的定义与目的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2)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3)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3.2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2)全面分析,科学评估。3)制定预案要分工负责,组织编写制定预案要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必须要在统一、指定专门的部门牵头组织,吸收有关单位参加,共同拟制。4)制定预案要现场勘察,反复修改为使预案切实可行。

4总结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4

【关键词】变电运行;应急管理;对策

1.电力突发事件的危害及应急管理

电力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环节多、灾害源多、损失巨大、影响面广。由于电力的发、输、供、配和用户的消费使用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只要突发灾害破坏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中的任一个环节,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从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外部来讲,电力系统极易受到地震、台风、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也受到外力盗窃和破坏的影响。从内部来讲,电力系统还受到自身缺陷和人员误操作的影响。由于电力工业还是高投入和资金密集的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电力设施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同时,电力供应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电力系统发生灾害后,往往还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煤矿发生断电将产生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高危化工企业发生停电也会造成设备损坏。

电力突发事件是在电力系统内突然发生的,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难以彻底根除是电力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由于电力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以电力突发灾害不同于纯自然灾害,也不同于纯社会系统灾害,比如洪涝灾害,虽不能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但对发生的区域、宽度和时间段是能够预测的。电力应急管理就是为应对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害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以提高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电力安全问题的频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决定了电力系统必须要加强电力应急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查找危险点,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能力, 在灾害突发时能够正确、有效、快速地处置和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变电运行危险点的常见类型

(1)变压器操作:变压器操作具有较高的潜在危险性,这是因为在对空载变压器进行切合的过程中,操作过电压现象很容易出现;在操作变压器的过程中,往往会不断增大变压器的空载电压。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会对变压器的绝缘功能造成损坏,导致有潜在危险出现于变电运行过程中,因此,就需要有那些有着丰富经验和平稳心态的工作人员来操作变压器。

(2)母线倒闸操作:母线倒闸操作要求电力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如果母线倒闸操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那么变电运行的安全风险就会得到增大。有几处危险点存在于母线倒闸中,带负荷拉刀闸以及自动装置错误切换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在母线倒闸操作中,很多地方都容易引起故障和危险,这个操作较为复杂,那么就需要严格规范的操作。

(3)直流回路操作:在电力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项内容就是直流回路操作,它比较的复杂, 这项工作需要不时进行,并且要求有足够规范的操作流程,如果有失误出现,电力相关部门就会错误的解读,做出错误的反应,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出现。因此,操作人员就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直流回路操作。

3.变电运行危险点的一般查找方式

(1)普查:普查指的是全面统一的性能检测和环境观察现有的电力设备,并且细致的记录普查结果,这样就会有危险点分析与监控数据形成,以供以后参考。通过普查,可以对电力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以及现阶段中存在的危险点进行了解,普查会有数据档案形成,保存下去,对于日后的普查工作较为有利。

(2)作业过程中查找:在电力作业过程中,可以收集变电运行危险点的相关信息,这种方式如今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倒闸操作、工作票执行和设备验收。将这三个步骤给完整规范的执行下去,电力工作人员就可以对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老化程度以及各种操作和外界因素刺激的反应情况有效的了解;综合研究、分析和整理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就可以将危险点给找出来。

(3)维护过程中查找:变电运行危险点的查找、补充也可以在电力设备的维护过程中开展。在开展维护工作的同时,同坐人员可以对设备的实地环境进行考核,研究所在环境影响到工作运行的具体情况以及设备反作用于所处环境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对设备变电运行中的危险点进一步确定。

4.变电运行危险点的防范与控制

(1)强化专业素养,规范电力操作: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操作规范等都会影响到变电运行管理及危险点的分析与防控。从电力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讲,在变电运行管理中需要积极参与进来,研究和防范危险点,需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职业责任感,严格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来开展工作。对于电力相关部门来讲,需要对相关人员积极组织,接受相关的培训,提供一些平台,让他们能够互相交流经验,同时,要将变电运行危险点专题研究给开展下去;另外一方面需要大力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操作,对于电力挫伤失落现象需要严厉的查处和杜绝,促使人为原因导致的潜在危险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

(2)配合大修进行危险点防控:在变电运行危险点的查找方面,非常好的一个时机就是电力设备的定期大修。相关部门需要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对电力设备大修工作积极组织,拖延是坚决避免的。另外,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要求和规范来开展电力设备的大修过程,设备例行检查以及设备维修计划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据规范来进行,这样检修工作的成果方可以得到保证。此外,在检修结果和过程中,还需要详细准确的书面记载变电运行危险点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危险点防控工作。

(3)对继电保护产生足够的重视:在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安全保证就是继电保护,它持续存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变电运行的危险性。因此,就需要对继电保护产生足够的重视,做好了继电保护工作,其实变电运行事故的可能性就得到了降低,危险点得到了减少。具体来讲,要想提升继电保护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将继电管理给有效的开展起来,对各个压板、分支回路以及直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测试,促使误操作得到减少,提升变电运行环境的质量。

5.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电力企业为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电力企业在 2012 年夏季的时候,出现了变电运行事故,经过综合分析,发现是在变压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恶劣操作过电压,不断增大变压器的空载电压,这种情况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损坏了变压器的绝缘功能,导致变电运行事故的出现。相关部门设置了专门的调查组,发现变压器操作人员是一个没有丰富经验的小伙子。结合具体情况,立马进行了整修,对变压器操作人员进行了更换,在检修的期间,我们将普查的方式应用了过来,除了修好了变压器之外,还对其他危险点进行了分析,如直流回路操作、母线倒闸操作等,保证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同时,对制定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大力健全和完善,严格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将其落实下去,避免有安全事故出现。

结术语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变电运行的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变电运行管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查找危险点,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能力, 在灾害突发时能够正确、有效、快速地处置和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保证变电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熊国辉 . 新形势下对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与控制和探讨 [J]. 科技与企业,2012,2(10):55-57.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高校 应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50-02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人类接连经受了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的严峻考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群发群死的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疫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高校作为人群的集聚区,很容易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爆发区。我国现有各类高校2000多所,在校学生近3000万人。因此,科学、有效地处置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1.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1.1传染病流行

某高职学院医务科对该院2009年1~11月的传染病情况进行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流行事件为主,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2.62%,其中排前五位的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传染病流行事件的64.29%、10.13%、8.42%、5.94%、4.52%[2]。

1.2食品卫生安全

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多样化,使得学校食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各种摊点、小吃一哄而起,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学生餐饮一条街。小摊、小吃一多,如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

1.3饮用水卫生

水源地污染、供水设施老化容易造成高校饮用水污染。

1.4环境污染

高校所在地的空气质量不佳,容易造成学生群体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2.1突发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或发病迅速,就发生时间而言,事先难以预测和防范,给人以措手不及之感,短时间内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置。

2.2公共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关系到公众利益,就发生区域而言,针对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广大师生,还包括高校周边的单位和居民。

2.3紧迫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危害严重、时间紧迫,要尽快拿出办法、采取措施,将事件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4群体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影响人数多,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心理恐慌。

2.5社会关注度高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受影响的不仅限于高校的广大师生,同时也会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社会担忧甚至恐慌。

二、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产生的原因

1.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卫生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3]。相对于中小学生,高校学生流动性大,容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极易传播。因此,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

1.1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是高校较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7年报告的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5.8%[4]。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和血液传染等六种。高校最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肝炎、痢疾及肺结核等。

1.2意外伤害事故

由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加之日常生活中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诸如春游、实习或社会实践时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2012年4月4日下午1点左右,在苏州太湖三山岛附近水域,一艘游艇撞上了一艘货船拖拽的缆绳,导致游艇乘客4死4伤。事故发生时,游艇上共有8名乘船人,6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4死2伤。事后警方证实,这起事件是游艇驾驶员醉酒驾驶所致。

1.3食物中毒

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是近年来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食物在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被污染或时间过长而变质;二是由于餐饮经营者管理不善或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

2.1财政投入不足

高校卫生资源的投入依赖于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未达到4%的目标,和世界平均水平4.5%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从而使得高校的经费尤其是卫生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

2.2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高校主管部门往往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安全稳定非常重视,而对高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因隶属关系的原因对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不想管或管不着,监督不到位容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3高校自身的问题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管理理念滞后,公共卫生宣传普及不到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各高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卫生工作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责任落实不明确,应急反应迟缓。对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安全工作不够重视,防范意识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不及时,都容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甚至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2.4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淡薄。学生对摊点的食品往往只注重口味而不注重质量

三.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1.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高校作为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主体,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综合事务小组等应急队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2.做好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的防控工作

高校医院(医务所)作为高校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防控工作及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应随时了解所在地和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情况,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小摊点、小卖部等环节的卫生管理,确保师生的用水卫生、饮食安全。一旦校内发现传染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疑似病人,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进行现场救治,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隔离观察、消毒灭菌或转院治疗;情况严重应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主管部门,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完成对接触者的普查和患病学生所处环境的消毒;负责患病学生治疗期间的追踪随访及其它预防控制工作。

3.规范高校卫生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抓好高校卫生工作,规范管理,是做好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性工作。高校领导对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工作应常抓不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学校饮食卫生监督工作:严把进货关,超市、摊点和食堂要禁止采购霉变、过期的食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具备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强化食堂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搞好食堂卫生,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管理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店、摊点的管理,做好卫生死角的定期清扫;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校医诊疗水平。

高校应经常采取讲座、橱窗、报纸、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5]。

4.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首先、应及时查明疫情、控制事态扩大,并将掌握的信息通过广播、张贴等途径通告全校每个师生。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稳定师生情绪。

其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尽最大努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损失。

再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汇报,寻求支援,接受上级行政及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采取消除引发因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暴露人群等措施,有效控制事态进一步蔓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回避性,都有其发生和消长的规律,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应对、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5-12.

[2]陆晓岚.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01(下期).

[3]文美荣.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2008学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二次预警通知[Z].教体艺厅[2008]3号.2008-02-27.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6

关键词:水文监测;水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1 水文监测的特点

当代的水文监测有传统性、及时性、随机性以及标准性 4 个主要特点。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有规律的检测和记载的过程反映了水文监测的传统性,它是进行水文监测最基础的工作;水文监测的及时性主要是指通过水文监测可以对于突发事件 (例如洪水) 等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传达,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决策和调度工作;随机性主要是指在进行水文监测时需要考虑很多不确定性的方面,主要是因为发生旱涝等灾害的时间、地点等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水质的变化也存在突发性;而标准性则是指进行水文监测是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参照 《水情拍报标准》、 《水文测验规范》 等进行规范进行。

2 水文水资源监测服务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水资源的配置。

通过对一个区域、流域或者跨流域的水资源的发展趋势和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对产业进行调整,在宏观和战略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

2.2 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

通过水文水资源的检测能够为取水许可、分配水资源、转让水权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方面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2.3 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

通过水文水资源检测可以对水质进行检测,例排污口、饮用水的水源地、行政区的交界处、国际河流等,如果发生了重大的水体污染事故还可以进行快速的检测。

2.4 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

可以进行水资源的管理,为水资源提供监测和预报工作,有利于生态坏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5 有利于水资源的调度。

通过水文监测所服务的水资源调度包括:实时或年纪间的调度、跨水域的调度、区域不同水体调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调度、将洪水进行资源利用等,并对这些调度进行检测、分析以及预报。

3 水文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3.1 防洪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水文要素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和城市为了防洪对重要河流和大型的水库进行了加固和治理,还有的城市为了美化市容或者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了水土保持工程、拦河枢纽工程、堤坝建设等工程,以及对于地下水的超量采取等,这些方面的工程建设通过闸门对水流量进行了控制,从而影响到同济水位的流量以及流速,使水文要素发生了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要素的相关规律。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对水文资料的分析和水情信息的提供。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监测,水资源的管理部门要对于水位流量的关系产生的变化、测流方式的精简工作、测流系数的相关实验、水位流量单值化等进行相应的资料收集、研究和分析的工作。

3.2 水文监测采用了新技术 扩大了水文作业的范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进行水文监测时引入了先进的系统和技术,如固态存储、遥测系统、超声波水位计、微机测流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这就要求进行水文测试的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将使对水文从业人员的一个挑战。各水文工作单位要在及时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3.3 水文监测模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前在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已经建立了很多的橡胶坝和拦河坝,这些堤坝的建立严重影响到了水文的监测工作。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水文站的建立影响了水文数据以及水文要素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了水文资料以及水情信息。所以相关的水文监测站要随时掌握河道的洪期规律、水域内相关工程的情况,以根据这些规律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水文资源的一些要素如水位流量、测试方式、测流系数等进行试验、分析和研究。

此外也存在一些人类的活动给水文监测工作带来了影响,例如跨流域调水、开发滩地、河道引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的水流受到控制等等。这就要求水文断面检测人员改变原来的的工作模式,抛弃原来只对检测断面进行坚守的工作方式,加大水量巡测、强渠道测流、控制引水口的工作力度,提高水文调查的工作。

3.4 资料整理与测验工作的不匹配 导致资料整编对测验工作指导困难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水文资料几乎都由计算机进行编整,计算机编整造成了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观所有测点的一致性检测等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容易导致上下游水流出现偏差、个别观测点的资料编整不合理等现象。所以在采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编制的前后要通过上下游水量的核对、分析水量是否平衡、参照降雨流径等方式严格审查观测资料的合理性,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编制水文资料的可信度和质量水平。

3.5 不能够将日常的监测工作和资料的分析研究相结合 使劳动重复

对于各水文站点的单值化分析、泻流曲线的率定、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等应该引入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文监测站相应工作人员的劳动,还能够提高水文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应急协调能力不够

由于水文监测相应的设施设备落后,使得水文监测对于水质、水量的检测等都缺乏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于水文监测的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加以重视,尤其是对于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建设,以提高水文监测的精度和应急防范能力。对常用的检测设施和设备进行完善的同时也着重提高水文监测系统自动检测预报的功能、水文监测系统的快速性、智能性,并加大对重点的水域和地区进行自动检测系统的普及,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水文水资源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使水文水资源的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7 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不够 进而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作为水文水资源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使水文信息社会化、公开化,让水文资源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为广大民众所使用,以胜任水文水资源监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通过充分发挥水文水监测信息的作用来为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