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护理常识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1

关键词:老年;医院护理;长期护理;服务模式

据统计,2011年底,我国年龄大于60岁及以上的人数已有1.85亿,占比13.7%。而预计2025年时,老年人数将突破3亿[1]。因此,在医院护理工作上,提升服务质量,调整服务观念和模式,以及服务功能,是医院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入住于我院的140例老年人信息资料实施回顾分析,并将优质化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应用其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计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龄61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6±4.1岁。将全部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长期的护理模式。具体为:首先为老年人制定出科学性长期护理的有关方案,为其营造良好住院环境。根据老人年实际心理状态,以优良积极态度对其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实际治疗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让其切实体会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其增强自信。同时允许其对自我情感进行适度发泄和表达,护理人员需积极聆听和安慰,从各方面实施开导,以消除其消极情绪。此外,医院在对老年人实施的日常护理中,以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按时配膳、喂饭,以及洗澡和陪护看病,与之沟通聊天,并为其读报等长期性护理。按长期护理有关等级进行划分,可将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别分成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根据不同级别为其实施差异性护理。

1.3 疗效评价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虑量表(即SAS)对两组老年人病患的情绪进行评估[2]。统计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操作。数据比较用X2检验方案。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方案。P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SDS以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通常而言,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活无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较长时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续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在情绪支持等多方面为其提供连续性,和全方位以及综合。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应彻底对护理观念进行转变,提升护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全面地增加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护理质量有关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于我院老年病患实施长期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绪。符合罗玉红,王晓荣等人[4]报道结果。此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增加老年人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姜丽文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病患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护理模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兰妹.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0,24(3):570-571.

[2]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758-760.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2

家政的服务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任务

家政服务员培训旨在使没有家政服务知识的人通过培训,初步掌握家政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和服务本领,较快胜任一般家庭的服务工作。

二、培训对象

女性年龄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准备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中国公民,可参加家政服务员培训。

三、培训方式与时数

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自学时数比例。

备注:“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培训的任务;“专项技能培训”主要完成专项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

四、考核要求

(一)考核标准

1.家政服务员培训合格考核标准

(1)基础理论考核标准(根据试卷的答题标准给予评分):

掌握家政服务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家政服务员的职业操守;了解家政服务相关法律常识;掌握相关安全和卫生常识。

(2)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会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会制作两种以上主食、五种以上的家常菜;

懂得家庭居室清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步骤,能使居室整齐清洁、厨房卫生间整洁无异味;

会鉴别服装面料,并科学合理地予以分类洗涤(按照衣物特性用洗衣机或手工洗涤)、晾晒、收藏。

会使用一般的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电饭锅、吸尘器、电热水器)及燃气具(燃气热水器、煤气灶);

懂得常见花卉养护、一般家庭宠物的饲养;

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常识(如灭蟑螂、苍蝇、老鼠);

掌握基本的护理产妇、新生儿的技能;

掌握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能安全看护婴幼儿;

能对老年人进行饮食起居护理。

能对病人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

五、培训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根据各级家政服务员的实际需要,解决学员应知应会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能力培养,克服纯学术性教学的倾向。

3、灵活性原则。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除采用课堂讲授外,可适当采用参观考察、研讨等方式,使学员开阔思路和眼界。

家政服务员岗前培训教学内容纲要、课时及授课教师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范文

培训目标:初级家政服务员

一、培训课时:

总课时数(180)学时

理论授课(100)学时

技能授课(80 )学时

二、课程设置和要求

(一)应知知识要求

1. 基础知识

三、培训教学计划安排表

四、考核方法

1、单元测试

2、结业考试

3、国家技能鉴定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范文

为解决失业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市家政服务业与和诣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我省失业农民与下岗职工的现状,及全国和我省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利用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备与其它相关资源优势,通过在校集中面授、专家现场指导与技能训练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定期对我省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和下岗农民工,省直单位下岗职工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相关技能,决定举办家政服务员培训班。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地域、年龄、性别、经济条件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分初级、中级与高级家政服务员三个层次的培训。现就初级家政服务员培训制定如下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制作家庭餐,进行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同时掌握“照料孕、产妇”、“照料婴幼儿”、“照料老人”、“护理病人”(四项中任选一项)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培训对象

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和下岗农民工,省直单位下岗职工。

三、培训时间

每期150标准学时。

四、培训内容

1、社交礼仪:言谈举止;人际交往;家庭人际关系。

2、制作家庭餐:制作主食;烹制菜肴。

3、家居清洁:清洁家具;清洁家具及用品。

4、洗涤摆放衣物:洗涤衣物;摆放衣物。

5、照料孕、产妇:照料孕妇;照料产妇。

6、照料婴幼儿:主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7、照料老年人:饮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8、护理病人:饮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五、培训方式

1、学校面授。分批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培训人员进行集体面授。

2、实地训练与考察。培训期间,组织受训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加强受训人员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理解及掌握。

3、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穿插案例相结合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

一、课程任务和说明

通过培训,应使培训对象掌握初级家政服务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毕,培训对象应能够独立完成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等工作,并有选择性地掌握照料孕、产妇、照料婴幼儿、照料老年人或护理病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方式应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辅助手段,以实际操作演练为教学重点。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是家政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每个家政服务员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应强化训练,使每个培训对象都能通过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使培训对象掌握1至2项专业选修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家政服务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职业道德,择业与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常识,掌握社交礼仪、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病人或护理病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150标准课时。

理论知识课占总课时的40%。理论知识各部分的比重为:职业道德10%,基础知识30%,制作家庭餐15%,家具清洁15%,洗涤摆放衣物10%,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与护理病人20%。

操作技能课占总课时的60%。操作技能各部分的比重为:社交礼仪3%,制作家庭餐25%,家居清洁25%,洗涤摆放衣物15%,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与护理病人32%。

2、授课形式:以理论授课为基础,以情景模拟教学为辅助手段,以实际操作技能演练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职业道德

教学要求:掌握家政服务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守则知识

(2)择业与就业常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家政服务员的择业与就业常识。

(3)安全与卫生常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工作相关的案例与卫生常识。

(4)社交礼仪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工作相关的社交礼仪常识与能力。

(5)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二部分 制作家庭餐相关知识与能力

(1)制作主食(和制面团的基本方法;馅料调拌常识;主食成熟性状鉴别常识;燃气灶具、高压锅、电饭煲、电冰箱和微波炉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烹饪原料及烹饪器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烹制菜肴(采买记账基本知识与能力;家庭常用刀工技法;菜肴成熟性状鉴别常识与能力;常见调味品的使用;菜肴原料搭配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食物成熟性状的鉴别、采买记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第三部分 家居清洁相关知识与能力

(1)清洁家具(家庭常见清洁用品和用具知识;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常见清洁剂、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2)清洁家具及用品(家具擦试、清洁常识与技能;灯具清洁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家庭常见清洁、消毒用品和用具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家用电器的使用。

第四部分 洗涤摆放衣物

(1)洗涤衣物(服装面料鉴别常识与能力;常见洗涤剂的性能用途;手工洗涤衣物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洗衣机使用方法)

(2)摆放衣物(常见衣物折叠方法;常见衣物摆放常识与能力)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服装面料鉴别常识与能力、 常见洗涤剂的性能与用途、手工洗涤衣物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洗衣机的作用、常见的衣物折叠常识与能力。

第五部分 照料孕、产妇

(1)照料孕妇(孕妇生理变化基本特点;孕妇饮食常识;孕妇日常生活起居常识;孕妇盥洗与沐浴方法)

(2)照料产妇(产妇饮食基本要求;产妇日常生活起居常识;产妇盥洗与沐浴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孕妇生理变化特点,孕、产妇营养常识,孕、产妇日常起居常识,以及她们的饮食制作知识与能力。

第六部分 照料婴幼儿

(1)饮食料理(婴幼儿人工喂养方法与能力;婴幼儿进食、进水基本方法与能力;婴幼儿餐具清洁方法与能力)

(2)生活料理(婴幼儿盥洗基本方法与能力;婴幼儿看护常识与能力;婴幼儿衣物洗涤方法与能力;照料婴幼儿便溺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3)异常情况应对(紧急呼救常识与应对能力;外伤和烫伤紧急处理常识民应对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婴幼儿饮食料理、生活料理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以及异常情况应对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第七部分 照料老年人

(1)饮食料理(老年人饮食特点;老年人进食注意事项;老年人进水注意事项;)

(2)生活料理(老年人生活特点;老年人性格特点;老年人居家注意事项;老年人外出注意事项;与老年人相处的基本方法)

(3)异常情况应对(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情况;老年人常见外伤和烫伤紧急处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老年人的饮食料理、生活料理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掌握异常情况应对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第八部分 护理病人相关知识与能力

(1)饮食料理(病人饮食特点;给卧床病人喂水的基本方法与 能力;给卧床病人喂饭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3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6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其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2年,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2005年11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且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社区,其中低收入、低文化的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老年人护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人群之一。为此,我们漯河医专三附院双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1 群体教育

每月举办慢性病学习班1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家到居民区主持健康教育义务讲座,分别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患者参加,利用讲课、放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保健常识等一整套系统知识,指导他们了解、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2 小组教育

在普及慢性病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每周1次的“健康角“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分成小组,使其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避免了群体教育所不能顾及的个体差异。

1.3 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

根据所掌握病人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各种适时的指导。对初发病的老年人着重讲解饮食、运动、用药及自我护理知识;对慢性病患者则给予定期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及时进行相关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则每月来中心就诊一次,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到家中随访指导,患者也可以直接拨打中心健康热线电话,随时得到免费的咨询服务。

1.4 组织病人交流会

邀请一些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同种疾患病人进行座谈和交流,介绍成功的经验;也请饱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病友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实际,对患者影响较大,也容易接受好的建议,病友的现身说教也增进了病友之间的友谊。

1.5 形象教育

利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漫画等进行形象教育,这样更直接和生动。患者可从幽默可爱的图片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深受老年人喜爱。

1.6 利用宣传、义诊活动筛查亚健康人群

定期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如“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远离高血压”“远离糖尿病健康伴你行”“一滴血测血糖”等活动,通过填写健康知识问答表、测血压、测血糖等,筛查出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并对亚健康人群发放社区慢性病干预手册,定期进行动态随访。

1.7 其他方式

在每年的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要到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举行大规模的义诊、健康咨询、发放教育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图片、资料等对广大居民群众及老年人进行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

2 实施效果

一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受益人群达4 000多人,家庭随访300多人次,电话随访200多人次,个别指导100多人次,发放教育手册400多册,健康教育处方2 000多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知晓率上升,满意度提高,深受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例如:社区刘某,女,74岁,经常心慌、失眠、抽筋,经检查患有冠心病、骨质疏松、低钙等多种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宣传,老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合理休息、补充钙片、保持良好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老人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按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还有很多老人了解到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饱餐等因素以后,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讨论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变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行为及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健康教育,还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健康老龄化:

3.1 社区健康教育应纳入政府工作规划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下,建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重视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内制定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职责、人员分工,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3.2 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划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推进培养能力建设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这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现有的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来培养一批热爱老年护理事业的队伍,在临床上发挥骨干作用。培训老年照料者如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

3.4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稳定老年护理队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老年护理照料人员要制定有关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他们的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迫在眉睫[3]。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病、致残,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4 体会

4.1 加强群体教育,注重专题讲座与个体答疑相结合

通过群体教育,有利于慢性病患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系列知识和健康常识。调查显示95%的患者认为受益很大。

4.2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增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轻易相信一些不正当的广告宣传,更注意和社区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控制,掌握平衡膳食、合理摄取营养,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

4.3 对“亚健康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相关因素的监测

建议该人群每半年到1年复查1次,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尽可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居民为中心” 的服务宗旨的真正体现

该项工作既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发展,又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但应注意其教育内容要以满足广大居民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

4.5 社区健康教育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在社区内开办健康教育网站、电台广播、教育阅览室及区域化健康教育有线电视等,则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疾患的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健康教育就像可口的“个人套餐”,老少皆宜。

4.6 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理念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普通人形成“大病上医院、小病上社区、无病要保健”的观念,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2]王艳梅.浅谈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训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11.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4

【关键词】 老年人;糖尿病;社区医院;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0-02

社区护理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恢复以及生命健康提供了很大的保障。我们选择20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同时接受社区医院护理,经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病情均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将研究试验报告如下。

1 患者资料及护理干预措施

1.1 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我们选取某社区在过去三年间接受社区医院护理的糖尿病患者共20位,包括男性患者14位,女性患者6位,患者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龄从61岁到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8.5岁。在这20位患者中,糖尿病史从2年到13年不等,并且均确诊为Ⅱ型糖尿病。20位患者存在因为糖尿病而引发的并发症问题,包括有1位出现视网膜病变,3位出现四肢神经病变以及2位出现足部组织病变。20位老年患者都在之前接受了医院治疗,处于病情稳定阶段,并且都有自我病情控制的意识,可以自觉的遵循社区护理嘱咐安排。

1.2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1.2.1 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在糖尿病康复稳定阶段属于根本性治疗手段,要对患者传授关于饮食治疗关键性的常识,并嘱咐患者长期遵循配合。在进行社区护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从年龄、病情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因素综合考量,设定最为适合的饮食对策,并且做好患者饮食的监督检查工作。饮食治疗所遵循的原理是科学控制摄入热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含量。糖尿病人群要以蔬菜、粗谷物以及少数低糖的水果为主,它们所富含的纤维素,能够减缓食物的吸收速度,避免饮食过后血糖上升过快,从而有效地缓解血糖过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运作。还需要注意到的是糖尿病人群不宜吸烟饮酒,每天食盐摄入不宜过多,不应该超过10g。

1.2.2 运动干预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并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氧化,从而降低血糖,同时有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血脂紊乱,增强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功能。运动疗法的原则是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指导患者注意避免空腹运动,对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告知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嘱咐其可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应急处理。

1.2.3 药物治疗 饮食及运动干预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时,降糖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首选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者及时改用胰岛素,同时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和配伍禁忌。不可随意增减剂量,出现异常及时去医院诊治。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如磺脲类药物宜在饭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教会其正确的注射技术,防止感染,注意更换部位,避免组织硬化致使胰岛素吸收不良。

1.2.4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因此血糖监测是社区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要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测试,尽可能的保证每周一次,并且将测试数据记录下来,根据数据变化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经护理血糖得以有效控制的,依然坚持接受社区护理干预;而经护理血糖不能得以有效控制的,要根据实际病情发展情况,采取到医院接受治疗,或者改变治疗方案的措施,保证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控制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出现,达到提高患者生命健康的效果。

1.2.5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区糖尿病群体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等强化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很快进入角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提高预防糖尿病发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能力。另外,在社区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定期宣教,及时更换内容,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糖尿病防治的相关信息及进展情况,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 结 果

2.1 血糖的控制结果 在接受社区护理之后,20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均有更强的自主病情控制意识,经测试20位患者饮食前后的血糖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2 并发症的控制结果 20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血糖程度也维持在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下降,1位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2位出现四肢神经病变的患者以及1位出现足部神经病变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得以痊愈。

3 讨 论

糖尿病是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系统正常机能发生改变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当前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在饮食习惯以及作息规律上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再加上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逐渐扩大,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且难以治愈,只能通过日常护理及饮食调整得以控制病情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糖尿病常识传授,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治疗,并且能够更好的监督检查患者的配合情况,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正确生活习惯的养成。社区医院的护理改善了传统被动的护理形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命健康品质的提升带来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 储改铭.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J].安庆医学,2009,01:32-34.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5

【摘要】目的为满足老年患者门诊就医需求,通过分析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及其心理需求,探讨合适的导诊服务。方法通过加强专业知识、沟通技巧的学习,是门诊护士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结果经过学习,门诊护士树立以老年患者心理需求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提高了老年门诊患者满意度。结论导诊护士应针对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语言,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导诊 护理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导诊分诊护士转变思想和服务理念,根据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最合适的护理服务。

1 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1.1 自卑和孤独:老年患者由于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下降,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觉得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价值,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很多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孤独寂寞成为老年期比较常见的心理特征。门诊就诊时常有一系列烦琐的检查、需要为各种治疗手续而奔波。此时很容易产生疑病恐病、悲观绝望的心理。有些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或丧偶,这类老年患者极易产生孤独感。易发生心情沉闷、郁郁寡欢,消极、多疑敏感、情感幼稚。对医护人员态度容易误解,可为小事或照顾不周而伤感或感到孤独。

1.2 悲观失望:进人老年期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多种老年性疾病,由于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症状反复出现,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会产生恐病心理,甚至产生悲观绝望情绪。老年患者所患疾病多而复杂,大多不能完全治愈,需要反复多次的治疗,由于病情反复和治疗时间长及疗效慢,其治疗信心会慢慢降低,甚至动摇。治疗热情下降,患者会认为无药可救,出现悲观厌世等心理障碍。

1.3 焦虑和恐惧:门诊患者多,患者必须按挂号顺序排队等候就诊,尤其是专家门诊,等候就诊的时间相对较长,此时若护理人员不足,未能顾及每个患者的心理感受不能耐心加以解释,患者易产生急躁、心烦等情绪。加之有些老患者自尊心较强,平时性格就比较固执,生病后情绪极不稳定,稍不如意就会发火。多数老年人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往往心神不安、顾虑重重,情绪极差。有的老年患者病人自患病后整日疑心重重,胡思乱想,惧怕癌变,总是猜想自己还能活多久。由于精神压力大,心神不宁,疑心较重,认为用药无效。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产生这种心理对身心影响很大,甚至可造成机体功能紊乱,降低人体免疫机制及疾病的防御屏障[1]。

1.4 紧张和抑郁:老年患者由于各感觉器官功能的衰退,很多出现耳聋眼花、思维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迟缓。当他们进入陌生的医院,对周围环境难以适应,给就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老年患者对就诊时的各项程序和检查一无所知,极易产生紧张的心理。

抑郁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的情绪和心理失调的表现。老年人机体逐渐衰老,长期受到慢性疾病的折磨和困扰以及死亡的威胁,易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社交活动减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也会造成心情抑郁。

1.5 自尊心理:有些老年患者,过去在工作中曾担任过领导职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作出了突出贡献,常有意、无意暗示医务人员,希望得到尊更多的优待、尊重和关心。

2 门诊老年患者的导诊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老年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护士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医学护理常识外,还要自觉加强社会人文科学的学习和沟通技巧。

2.1 取得患者信任:信任是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更是护患沟通的前提[2]。首先,充实的专业临床护理知识是获得信任的关键,其次,要尊重患者及家属,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做到守时、随叫随到、说话通情达理、认真负责。让患者加深对护士的信任印象。护士从患者(家属)处得到主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分析,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准确为患者选择专科,介绍专科医生,安排患者在候诊厅等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照顾。

2.2 使用优美的语言:老年患者的心理相对较脆弱,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语言非常敏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使用合适恰当的语言,避免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要懂得运用专业知识知识和智慧为患者解开心结[3]。与老年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学会用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言语,在注意用语、语速、语调的同时,多使用以下语言,①安慰性语言:对老年患者的病情、等候时间等适当进行安慰,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②解释性语言:当患者(家属)提出各种问题时,要根据患者的特点给予充分得当的解释。当患者对检查项目或其他医护人员有某些意见时要及时予以解释,以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③赞美性语言:对患者的正确理解疾病、主动接受治疗、主动配合处置等要进行适当的赞美,有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④鼓励性语言:对老年患者要鼓励其接受治疗,使患者充满信心和希望。结合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的有关疾病情况、诊疗常识、预后及用药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也可避免患者及家属因对疾病知识的缺乏而恐慌和焦虑。

2.3 微笑服务: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传统上认为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但是在门诊导诊工作中,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接待,微笑服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微笑服务能让病人在接受诊疗的同时,感受到安定和快乐。老年患者因其特定的心理因素在挂号、检查和取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其原因有的是服务不到位或是医院设备与技术的缺陷,有的是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一遇到不顺利的事就生气,也可能是所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面对这些情况若采取不理或顶撞,可能会激化矛盾,护士应当始终面带笑容,属医院方面的问题,尽量想办法解决。属病人方面的,应耐心的解释,认真倾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微笑服务能拉近护患距离,缓解医患矛盾,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 王传霞,常仁翠,刘维.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康复.2010,25(5):387-388.

[2] 孙瑞卿.门诊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59-60.

老年人护理常识范文6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人;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76-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尤其是老年人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较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伴随疾病多,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做好该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等重要作用。我院内科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64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6例,女性8例;年龄65-80岁。消化性溃疡48例,急性胃黏膜损伤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8例,胃癌4例。常见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精神软弱、乏力等。

1.2 相关标准

以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定为上消化道出血。

2 护理体会

2.1 密切观察生命体重变化

首先对患者做好心电监护,每30 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及时发现休克、肝昏迷等并发症;仔细观察呕血、便血先兆,一旦先兆症状出现应及时处理;准确观察并记录呕吐物及大便的色状,用以判断是否再出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卧床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必要时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输液护理

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及输血,保证有效循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补液量和速度根据失血量而定,应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而引起并发症,如肺水肿,年老体弱及出血量多者较常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以防输液管脱出。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肢温变化,为临床医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生理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3 饮食护理

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是减少再次出血的重要性环节,对老年人出血患者及家属要反复强调,使其充分认识到注意饮食的重要性 [1] 。急性大量出血期患者禁食1~2 d,出血停止后2~3 d先进食温凉的流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过度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患者应少量多餐,尽量不吃生硬、粗纤维饮食,避免胃窦部扩张;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黏膜而引发再次出血;鼓励患者多饮水,温度勿过热;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2.4 健康教育护理

大部分患者不了解致病诱因,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需要护理人员耐心讲解和开导。首先给患者讲解影响病情进展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常识,注意观察自身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诱因,尤其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可加重溃疡出血,叮嘱、督促患者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禁用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5 心理护理

当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情绪一般非常恐惧和紧张,护士此时应关心体贴患者,安慰患者,及时向患者解释出血是暂时的,经过治疗是可以纠正的,使其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同时及时清除一切血迹,以免刺激患者,并告诉家属不要远离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在护理工作中尽力做到连续性护理,要多巡视患者,及时观察其病情变化,从而减少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是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伴随疾病多,病情复杂,重要器官的代偿能力低,对出血耐受性差,一旦发生出血,常常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从脱离危险到疾病痊愈过程中,临床护理观察是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2]。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突然,患者心理较脆弱,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对因治疗,对症护理,认真观察,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和降低复发 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