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消解 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方式上,物质的极大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使人们目不暇接,注意力也随之不停地转移;在思想观念上,信息的极速传播不分昼夜地影响着人们,使人们难以分辨,陷入泥淖而无法自拔。经历欧风美雨的冲刷,受过“”的洗礼,如今很多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已不甚了然了,甚至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联想到小脚长辫、三纲五常等,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就是和现代文明为敌。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误解,更令人担忧的是:持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 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也包含一些在今天看来很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今天人们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而且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弘扬传统文化不失为一剂良方。
1 大学生崇尚功利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代人越来越忙了,忙得很难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内心”,而是整天奔波着去争取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人们很少再为道义和信念而活,更多的是出于功利上的考虑,希望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回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道德观产生了冲击,人们倾向于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对道德建设却难免有些忽略。有调查显示:“在对10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关于‘知识、友谊、享受、金钱、诚实、创造、成才、奉献、责任感、关爱心’的选择中,63%的学生表示最重要的是金钱,30%的学生认为,‘钱是社会的奖章, 是价值的标准。’”[2|
功利主义充斥于各个领域,连教育也不例外。刘正正指出:“应试教育重学习成绩,社会看重文凭和学历,家长、教师客观上不得不抱着功利的心态来实施教育,甚至这种功利的态度使德育更加无所适从,所谓‘创新教育’、‘生态意识’等新理念成为德育的新时代要求,恐怕也是实用理性的体现。”[3]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着家长和教师,也同时在塑造着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多同学重视实习经验、绩点、分数和实践教学环节,但不重视理论知识;考试前突击复习,但在平时不注意积累;阅读的课外书以流行小说、励志书籍和人物传记为主,但传统经典名著则少人问津;奔忙于各种考级和考证,但基础知识的储备却很不够……部分同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上大学不过是拿些学分混张文凭而已,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往和入党都是为了给毕业和就业提供方便。在活动方面,很多同学只参加有“加分”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只争取素质学分予以认定的项目,社会实践只作容易引人注意事情,把大量的心思都用在了宣传炒作上。大家也习惯了以就业的难易和收入的高低作为评判专业好坏的依据,而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意义和个人兴趣等反而都退居其次了。不少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一年一度的“公考热”更是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张宏总结说:“不少大学生陷入了‘理想的真空状态’,‘实’与‘利’已当仁不让成为主导因素。追名逐利已渗入诸如交友、入党、各种集体活动等生活的所有领域。对‘实利’的享受满足了大学生‘利己’和‘对外物占有’的自然本性,而得利者颐指气使、众星捧月的场景,更强化了大学生对利益的即时企盼。”[4]大学生应该是充满理想和激情,铁肩担道义、粪土万户侯的群体,但现在暴露出来的功利倾向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2 在高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是对全社会发出的倡议,也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从理想人格形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5]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反对过分地世俗化和物欲化,重视修身养性的。《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张衡的“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6]等等,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使得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多了些内心的抗拒,从而更容易摆脱功利的束缚。在高校中弘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使“大学之道”得以回归,让学生们明白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而是为了使自己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善,可以使社会更加进步,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就像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抱负,也应该成为所有青年学子的最高宏愿。
从对义与利的看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超越功利或者说义利统一。《左传》中的“德义,利之本也”,《国语》中的“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都强调“义”是“利”的前提和基础。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8]虽然都不反对追求“利”,但也都把“义”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使他们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能始终心怀一把“道义”的标尺,不因贪图小利而忘却大义,不因崇尚物质而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心中摆正“义”与“利”的关系,促使自己成为正气凛然、人格完善的人,这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大的作用,就像刘可在阐述中国哲学时所说:“中国哲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在现代仍然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是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完美体现。”[9]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34.
[2] 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65.
[3] 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
[4] 张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社会原因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0.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8.
[6]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284.
[7] 张载.张载集·朱軾康熙五十八年本張子全書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8:396.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2
1.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2.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3.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4.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3
【关键词】礼仪训练;导行;融行;育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54-02
“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礼仪的四大支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学校礼仪训练的具体要求。
一、礼仪教育训练的实施
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内容之一,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
(一)做细做实礼仪规范
学校成立了礼仪队,由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实验班部分学生组成,他们跟校外的师哥师姐们建立联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之余交流实践经验,在规范自己礼仪规范的同时,还出席学院的大小活动,给学生树立礼仪典范。另外还在学生中招募了礼仪志愿者,要求为全院师生做礼仪榜样,比如在教师节期间,志愿者们就在学院教工食堂门口迎送教师,食堂内为教师送餐、收餐盘、指引入座。学习礼仪之后,学生自己在学生餐厅做出光盘行动标识,自己把标识贴在每一张餐桌上;在教室的每个灯的开关处,学生志愿者们自己制作成漂亮的节能环保卡片,镶嵌在每一个灯座开关上;在厕所,你会看到来也冲冲,去也冲冲的卡通标识,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二)丰富课程设置
鉴于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礼仪素质较低的现实,首先在学院所有系部都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有学生都重温我国优秀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文化传统来传承历史、吸其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礼仪的基本。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礼仪训练的目的,所以礼仪训练离不开活动,活动也是学生进行礼仪训练的空间,它是提升学生礼仪思维能力的真实载体,同样也是礼仪训练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通过日常活动才能践行礼仪规范,最终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在完善课程设置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日常活动课,日常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工作岗位,以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规范礼仪教育内容与形式
改变以往书本中对礼仪的死板的一些动作讲解,充实礼仪内容,发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学生的礼仪训练内容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到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全面概括了从一个人的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即一个高职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所需要的礼仪礼节要求,而对于这些礼仪礼节所要求的具体的站姿、走姿、坐姿、引导、微笑、发型服饰等等则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游戏、说唱、人体雕塑、歌舞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二、礼仪训练教育的结果
经过一定时期礼仪训练,学生的礼仪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再次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2013级6130301班、2014级6140301班学生,环境设计专业1140303班、1140304班,市场营销5140401班、5140501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为穿拖鞋进教室既不尊重老师又不文雅;90%的学生能够争取做到礼貌用语、谦和待人;在尊师重教方面,有95%的学生选择不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时都应上前打招呼;在餐厅打饭时有91%的学生认为应该说声“谢谢”;在坐人工售票公交车时,89%的人主动交钱买票,有故意逃票经历的占1%;在调查出勤情况中偶尔旷课、迟到的占3%,从来没有旷课、迟到的85%;“不带食物进教室”的学生占94%,过马路闯红灯,选择从未闯过的占12%,偶尔闯一次的占30%,经常闯红灯的占8%;同学之间比名牌、比阔气,盲目追求潮流占9%。礼仪训练前后对比,结果如下图:
三、礼仪训练教育与行为自律
礼仪训练的比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与一个人接受礼仪训练的程度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行为就是礼仪训练的结果。职业教育中通过礼仪训练不仅传承了文明又规范了高职生的行为,它是基于礼仪知识上的一种“导行”训练;也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融行”训练,同样也是达到知行统一的“育行”训练。
(一)“导行”训练
“导”就是用良好的礼仪引导与疏导,“行”是学生的行为,它是礼仪训练的目的。高职院校的礼仪训练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礼仪知识条条框框的讲解,而是建立在礼仪知识基础上,提升学生行为的实效训练与教育,高职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他们都已经成年,对于自己的就业职位与方向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与决定,他的行为将部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在人才招聘会现场,一个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走没走相,没礼貌,不讲究卫生的应聘者,无论何时他都不会面试成功的。当一个人处在一个情境中,他首先是去判断,根据所处状况和自己的位置去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才有了遇事后不同的个人行为,这完全是行为和意识自主性的体现。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礼仪训练,那么他基本的站、立、走、说话用语、语音语调都能显示出来,甚至一个人的个人卫生,衣着服饰都是自我形象素质的体现。当你看到一个人对于长辈或晚辈,微笑着打招呼,挥手与人告别,侧身避让对方,主动道歉,谦和礼让等等行为,你会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这种端庄的行为,并不是背着条条框框去做的动作,它完全是一种在礼仪知识基础上引导自主行为动作的过程,因此礼仪训练就是一种导行训练。
(二)“融行”训练
学校的礼仪训练不是一种比较细微末节的或表面形式的礼仪训练,而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行为训练,礼仪训练和行为训练是融合的,因此礼仪训练又是一种“融行”训练。从单一角度上讲,职业院校的礼仪训练实际就是行为训练,礼仪就是行为的准则,行为就是礼仪的反映。总结学校的礼仪训练内容,从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贯穿始终的原则就是诚信、友善、尊重与秩序,他们是礼仪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1.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源泉,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诚信是行为的基础,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所以一个人首先就要做一个真实守信的人,之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诚信,他的行为自律也便有了基础,因此学生的行为自律不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还是社交礼仪、职场礼仪都是从诚信开始的。
2.友善
“友”的意思是友好,一个人要表现友好,这是对他的行为要求;“善”就是心地善良,心存善意,这是礼仪基本的心理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离开了基本的内心要求,那只能是违心伪善,而如果只强调内心的善意而淡化外在的行为,又会产生误解,所以友善要求是礼仪与行为的统一。换句话说,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礼仪准则之一,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
3.尊重
是否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礼仪的外在表现,也反映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的程度。在我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常会见到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发生:恶意损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任意打断别人的话,跟对方交流时东张西望,讲话粗鲁野蛮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而礼仪就是要求用平和的心态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用我们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行动去对待每一个人,因此尊重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行为是尊重的归宿。
4.秩序
秩序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遵守秩序,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秘密环境中都要以礼相让,先人后己。如果大家都不注重礼仪与秩序,整个社会将会陷于混乱,也就没有公平公正。而礼仪就是让我们做到礼让与迁就,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环境,因此秩序就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稳定的行为模式、结构和状态。
(三)“育行”训练
知行统一是礼仪训练的最终目的。“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为实践,运用所知道的知识去指导行为实践,就是“知行”,“知”为“行”提供基础,“行”为“知”体现价值。有“知”无“行”,徒有其表,无“知”而“行”,必将大败,所以先“知”而后“行”,以“知”指引“行”。礼仪训练就是要求在传授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不论在学习、生活、家庭、社会、职场,都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所以礼仪训练自始至终又是一种“育行”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礼仪训练在教学和实践中承载了提升学生自律行为的载体,它在增强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提升了高职生的自觉行为,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为现代高职的教育理论再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严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景平.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农世山.礼仪教育的实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刘凤奇,侯召军,李静.浅论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教;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07-04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有一个颇令人称道的特点——其细致到位的宫廷礼仪场景让观者眼前一亮,原来古人在礼仪方面可以做得如此细致,女子婉约、男子内敛、行为有度、举止有礼。其实,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考究的批判的借鉴,对当代国人素质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即礼仪文化。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人眼中的礼仪——根据民族或地域差异而区别的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注重礼仪教育,而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学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还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之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等。关于“礼”的具体内容,《礼记·曲礼》中有明确的规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说文解字》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①,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②。由此,礼的起源很早,它的产生不仅在文字出现之前,而且完全应该在人类成型的语言出现之前。现在世界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不知道文字为何物,但却有着他们自认为合理的礼仪。自远古至殷商,礼仪便是一种全民性的原始礼仪巫术。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逐渐演变成社会的行为规范。
中国素来崇尚礼仪,特别是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他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这里强调了“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精神及其行为规范的就有三部之多,通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这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儒学另一大家荀子也十分重视礼仪的教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南宋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学规》,对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
礼仪文明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礼仪教育,也就突出了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的尊师重教。《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在教育问题上,最难的就是尊师,只有尊师,才能重教,才能使人重视学习。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思想十分深刻的,《吕氏春秋》中《尊师》篇云“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古代,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先生和弟子如何相处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一大学问,探讨中国传统师生礼仪为当代师生关系的重塑提供了范本,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5
[关键词]德育;礼仪课程;青岛德县路小学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中国人的举止言行。然而,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许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说教,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应该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把懂礼貌、有礼仪、讲文明作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据此,青岛德县路小学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礼仪课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德县路小学将礼仪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学生成长特点,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成长中的礼仪需要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和形成优质的礼仪生活环境为宗旨,整合社会约定俗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准则和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礼仪素质”的专项生活培养。它开启了礼仪专题生活教育,并与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资源相融合,积淀了学校礼仪管理及礼仪活动的人文基础。
(一)礼仪课程的结构框架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是该课程的支架,是实现礼仪教育宗旨的途径和教材编写的依据。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礼仪育人,文明生活;三个构架,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六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礼仪本质特征、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礼仪的功能原则等),个人礼仪(言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礼节要求),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公务礼仪(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及礼仪技能),文书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方式),习俗礼仪(不同民族、国家的日常生活礼俗)。
(二)礼仪课程的管理系统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学校实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落实该课程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礼仪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
学校依托“红领巾礼仪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全面深化小学德育。“红领巾礼仪学校”有自己的《礼仪学校章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礼仪教育:一是礼仪文化建设(包括礼仪知识文化廊、传统美德文化廊、节日礼仪文化廊……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二是礼仪课程开发(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够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小公民);三是礼仪常规管理(主要通过礼仪护照手册签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先锋班级的评选,在全校营造文明礼仪氛围;通过人人争创礼仪小使者,培养懂文明、讲礼仪的小模范);四是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礼仪我先行、家庭礼仪我示范、社会礼仪我实践、教师礼仪我监督、节日礼仪我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得以有序、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材,挖掘生活
学校礼仪校本课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为与习惯”三个维度着手编制礼仪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生活化礼仪教育。学校编制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并结合“2008迎奥运活动”加入了“文明奥运”等礼仪知识,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第二,联系生活——确立养成教育和实践感悟的行动准则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网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图文并茂——符合儿童情趣和认知规律。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古今礼仪小故事、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任课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礼仪手册》分为两册,即低年级读本和中高年级读本,已经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岛市小学生中使用、学习。
三、礼仪课堂,融入生活
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四、礼仪签证,文明生活
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护照签证手册》在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礼仪教育的评价环节。该手册分“礼仪学苑”“礼仪家园”“礼仪特色活动”三大板块,分别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礼仪学苑”主题鲜明,目标明晰,如语言文明礼仪月、举止文明礼仪月、仪表端庄礼仪月、诚信做人礼仪月。学校又对每月当中的各周制订了明确的礼仪目标。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标为“坦诚面对自己,有错误及时承认,人人写诚信日记”;第15周为“信守约定,借他人物品及时归还,完成‘诚信在我心’礼仪创意作业”;第16周为“学习讲诚信,自觉完成作业;学会复习,进行学习诚信自查互查活动”;等等。同时,各中队还开设“礼仪银行”进行储蓄文明活动;学生自觉聘请父母为“礼仪辅导员”,督察自己在家、在社会的遵礼情况;各班还自主推选出“礼仪护照签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礼仪活动的自主管理组织,调动各分级负责人即班级小组长、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级部礼仪级长、礼仪学校校长等实施层层管理,督促反馈学生礼仪行为情况。
学校每周在礼仪校本课堂、中队会上召开“礼仪护照队会”,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周礼仪收获,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开“礼仪护照评审会”,由班级礼仪护照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个体的本月礼仪收获进行评定。队员先自主申报等级,并就自己的礼仪实践情况说明申报理由,然后班级管理委员和中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礼仪存款”进行清点,再由中队辅导员、家长辅导员、礼校小干部对本月礼仪目标的落实进行联合评定,评出星级队员。评定结果以礼仪星级的形式体现在礼仪护照上,由委员会成员签字认证,学生获得三星级礼仪护照后可获得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民主推选出一名当月“礼仪之星”,学校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公布在“群星闪烁风云榜”专栏中,让全校学生学习,并利用晨会时间请童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传播、实践文明礼仪。学校会在每学期末评选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学年末评选“文明礼仪使者”,使“创星评优”活动贯穿始终,让它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校园的盛事。
五、礼仪行为,践行生活
在规范学生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各种以学生为主的礼仪特色活动,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一)校园礼仪我先行
学校开展“我当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成立一个“文明礼仪宣讲团”,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通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学校开展了“我做一天礼仪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校园礼仪现状”等小课题活动,以“礼在行为、礼在语言、礼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待人、礼貌用语、遵守规范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实践。
(二)家庭礼仪我示范
学校结合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活动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围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体态端庄”“穿着得体”“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学校在社区宣讲古代尊老孝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的故事等),并设立礼仪宣讲活动记录卡,评选“文明礼仪标兵家庭”,从而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社会礼仪我实践
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并围绕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文明交通、文明乘车、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其中,学校重点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问题,让学生走进离家最近的各个公交车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礼仪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教师礼仪我监督
传统文化的礼仪礼节范文6
引言
对于清代,在文武百官的服饰中补服算是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清代补服无论从样式和图案上都是对清代官服的直接继承和延续。在中国的礼仪服饰制度中占着主要的角色,是清代服装形象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型代表。它是以一种固定的样式、图案和意义装饰于固定位置的前胸及后背通过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等级的高低。由此可见,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给予了带有特定图案的补子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及吉祥寓意。
1.清代官服补子的时代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清朝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如此多变的社会环境给服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清代的服饰较以往的服饰变革更大,服饰的形制也更为繁琐、复杂。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的女真族,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他们满洲人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所以入关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成为了清代服饰所特有的服装基调。首先,强令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但,这一举动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采取了明朝的“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员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清朝就吸收了明朝的冠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纳入清朝的服制,因此,以后清朝官服制度也应运而生。
2.别具特色的清代文化的体现
满族在入关后强行推行清代官服的补子作为游牧民族的服饰。同样官服制度也反应了清代社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就曾谕告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息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便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制》)作为载入史册的清代的官服定制。由此可见,清朝的官服最具特色。可分为朝服、衮服、常服等。补服也属于其中之一,是清代官员中主要礼服的一种。在前胸和后背各缀一块不同纹样的补子,补子有圆形和方形的两种。贝子以上用圆形补,国公以下用方形补。所谓的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及君和臣之别。清代的官服补子在沿用明朝的官服的基础之上。在善变、创新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此外,人们可以通过官员补子的图案、色彩、数量等方面来区分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补子具有易于识别的功能,体现了补子的外在实用、观赏价值。在强调高低贵贱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中补子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同时也体现了满汉文化的有意无意的相互渗透、融合。
3.清代官服补子的吉祥寓意
以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形式出现的“神兽”、“瑞兽”、“仁兽”等这些图案在以禽、兽之类的动物为图案来区别官品等级的制度中处于至尊无上的等级,同时,“象德”、“比德”是它们外化的审美形象。众所周知,龙在所有神兽当中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这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身长,形如巨蟒,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周易》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飞龙在田,利见大人。”(如图一:)
所谓龙,当然是君的所属。君臣有别,当然百官也有自己独有的补纹。百官可分为:文官和武官。各品级文武官员补纹分别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 ; 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1)文官的补纹 :文官谦逊、娴雅,官服的补子纹样为禽鸟图案,象其文采也,以此彰显其贤德。以四品云雁为例:云雁又称雁。雁行,飞雁的行列,并行或走在前头。雁字,雁飞行时所排成的行列。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埤雅・释鸟》记载:“凫雁丑其足蹼,其踵企。……《易》曰:‘其羽可用为仪吉,不可乱也。’然则《礼》有以鸿为仪者,取其行列不乱而已。《礼》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飞鸿则有行列故也,载谓合剥皮毛,举之竿首。……周冠以禽作六执,大夫执雁,以知保身,又欲有去就之意,而不失其序,古执雁也。”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 《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也指官吏的排班。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如图二: )
武官的补纹 : 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官服的补子纹样为猛兽图案,象其猛鸷也,以此彰显其威仪。 以三品豹为例:《说文》的解释:“豹,似虎圆文。” 《山海经・南山经》记述:“南山兽多猛豹。”《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如图三:)
4.清代补子纹样的传承
今天,现代艺术深受清朝官服补子的影响,虽然清朝官服补子因其失去了实用性而不复存在,但是它的某些设计元素,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服饰发展,如现在甚是流行的一些潮牌服饰,补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性存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将补子的形式变异或内容简化,通过别样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在对中国历史的传承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在国人甚至在国际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民族的便是四阶的。其艺术魅力与设计风格必将流传到永远。
小结
清朝官服补子的制定无论是在中国封建的政治体制还是在文化的传承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补子作为一种官服形制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从神兽中所选出来的动物作为补子图案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符号意义,与此同时,也渗透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补子的装饰纹样本身没有等级,是人将自己的等级观念加在装饰纹样上,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芬香。补子显示了中国服饰装饰纹样的作用和特点,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