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感染;综合预防;组织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38-02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YI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in Ningxi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4106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f the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deepening, more and mor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As the neonatal immune function is not yet mature, so that newborn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easily, especially respiratory, gastrointestinal and skin infections which are the neonatal period the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carry out infection to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Key words] Intensivecareunit; Neonatology; Infec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院内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发生率高达5%~25%。由于新生儿刚刚失去母体的保护,不能适应外界的环境,生理功能尚未成熟,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因素之一[1]。医务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院内感染,加强护理管理,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数量。现将本院对监护室内感染控制的护理培训与护理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室内环境因素

监护室内的空气不流通,人员随便进出,造成室内空气污浊,增加患儿被感染的概率[2]。室内的医疗用品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监护室内的呼吸机、婴儿培养箱、光疗箱、远红外线抢救台、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婴儿沐裕池等一些辅助治疗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清洁工作,容易被人们忽视,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室内物品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1.2 新生儿本身因素

新生儿离开母体的保护,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原因。由于NICU病室内的患儿中大部分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或者其他缺陷的患儿,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较娇弱,生长发育不完全,及易使细菌侵袭体内。由于新生儿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均低下[3],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对细胞的杀菌作用减弱,易造成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患儿在疾病状态下进一步消耗免疫活性物质[4]。监护室里较容易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

1.3 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

目前医院应用广谱抗生素非常普遍,存在滥用、误用现象,易产生耐药菌株。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不当,造成菌群紊乱,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 创伤性操作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之NICU病房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必要时进行创伤性操作如行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等最易引起感染。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改变了呼吸道的环境,降低呼吸道黏膜功能,增加了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机会,损伤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容易诱发感染。

1.5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通过接触患儿,给患儿带来感染。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是医务人员的手[5],医务人员卫生依从性低,不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因素直接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另外,室内患儿应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喂奶用具、尿布、包被、毛巾等护理用品未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或者未予重视管理,造成院内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改善室内环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监护室内的呼吸机、婴儿培养箱、光疗箱、远红外线抢救台、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婴儿沐浴池等一些辅助治疗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容易被人们忽视,造成交叉感染。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室内的每一件物品都要严格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空气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要严控室内空气流通,室内的温度湿度。室内硬件建设要到位,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必须落实NICU消毒隔离制度、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信息反馈制度[6]。

2.2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新生儿离开母体的保护,体质娇弱加之NICU病室内的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易感,所以医护人员必须每天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特别注意耳后、颈周、腋下等皮肤褶皱处有无斑疹,破损、脓点;做好口、鼻、眼的护理:每天清理分泌物,眼睛保持清洁;做好臀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爽,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臀部不适;做好脐部护理,每天用双氧水擦净脐部,用等渗盐水擦洗,再在脐部涂上碘伏,以防感染。用过的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避免再次污染。

2.3 规范化用药

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通过药敏培养选择正确的抗生素,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给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2.4 加强监护室内的无菌原则

监护室内大多是早产儿,体重偏低儿及身体发育不全儿,在监护室里的一切操作,都要时刻注意无菌原则。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已感染的患儿要和未感染的区分放置。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任何操作前都要严格洗手操作,提高医务人员洗手意识,必须严格执行卫生洗手六步法[7],为新生儿护理用的一些护理用品及治疗器械要及时消毒灭菌,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的制度执行,减少医源性感染。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

2.5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

加强业务培训,利用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等手段规范医护人员各项操作,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一切以患儿为本,科学的护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要定期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如何控制及避免院内感染的知识讲座,消毒灭菌信念牢记于心,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使院内感染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8]。

综上所述,监护室是患儿院内或得性感染的高危病区之一,院内感染直接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时刻监测,要想使院内获得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这就需要为医务人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完善监护室内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参考文献]

[1] 周敏,丁爱国.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3] 张秋兰,董增义,魏淑珍,等.新生儿外周血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特点观察[J].新生儿杂志,2002,7(2):55.

[4] 张秋月,杨明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防治[J].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52-53.

[5] 陈鸣,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的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213.

[6] 何伶俐,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83-285.

[7] 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148-149.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08-01

所谓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对基础护理进行强化,对护理责任制进行全面落实,并对护理专业内涵进行深化,以此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模式[1]。在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护理模式日趋更新的形势下,新生儿护理当中已经开始广泛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基于此,为了探讨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方式和效果,本文特以我院在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接生的新生儿78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我院在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接生的新生儿78例,新生儿孕周在38到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6.8周,男42例,女36例,其中46例产妇为剖宫产,32例产妇为正常分娩,依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新生儿分成分析组与比较组两组,每组39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新生儿性别、孕周以及产妇分娩方式)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式 比较组:给予常规护理以及进行一般的知识宣教;分析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帮助产妇做好即将当上母亲的心理准备,因为许多初产妇都普遍缺乏有关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不能真正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内心比较恐惧,负担过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母亲做好心理干预,多与其进行沟通。(2)要确保室内有一个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一般来说,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分别为保持20-24℃和55%-66%为最佳。(3)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由于新生儿在出生的24小时之内有着较少的喂奶量以及活动量,因此在喂食时要少量多餐,相关护士要主动更换新生儿的,以加快肠蠕动和大小便的排除速度。(4)护理好脐带。护理人员要在24小时之内对脐带的渗血情况、脐周异味情况和脐轮皮肤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若上述情况均出现要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对脐带绷带进行更换,并对脐带重新结扎。在洗澡当中要护理好脐带,消毒方式沿着顺时针利用75%酒精棉进行[2],以把脐带和脐轮间的分泌物给消除掉。(5)要检测新生儿的胆红素。要早期监测新生儿的胆红素,这样可以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监测开始时间要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到第二天7点30分进行,每天运用JD-2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同一部位进行监测,每一次对额头以及前胸部两个部位进行采样,以两次所测平均值为准。在测定当中操作人员要把新生儿的双眼用手遮住,这样可以防止红外线刺激新生儿双眼。如果读数增高则表示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这时对静脉血进行抽取并送至生化室进行检验[3]。(6)新生儿。让新生儿保持一个舒适的可以让其进行自我安抚,能够发展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在对新生儿进行安置当中要做好两点:其一,保证新生儿的卧具柔软和舒适,让新生儿能感到安全感,此外在包裹婴儿时要让其手能摸到面部。其二,新生儿的头部要放置软枕,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新生儿双侧头部平坦的情况,要对其头部位置进行定期更换,最好是平侧卧交替进行。(7)喂养要合理。要重视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能够使新生儿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但是,只给予母乳喂养不能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求相满足,还应该给予一些微量元素、热能以及维生素等,要给予有吸吮能力的新生儿1:3比例的少量配方早产奶粉[4],剂量为5ml-10ml,每次从新生儿大便情况以及饥饿程度出发来对奶粉浓度进行调整,每次喂养以适量为宜,产妇要早期实施母婴接触,要让新生儿及早吸吮,这样能够提高的泌乳量。(8)进行亲子关怀。护理人员要鼓励产妇多进行母婴互动,如注视、抚摸、拥抱以及亲吻等。护士要对亲子间亲密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母婴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多鼓励母亲更换尿垫,待身体好转之后,适当进行母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如怀抱婴儿和进行母乳喂养等,这些都可以把母婴之间的情感表达表现出来。(9)做好母婴床旁护理工作。这项工作就是在床旁洗浴、抚触新生儿,并进行脐带护理和筛查婴儿听力等,洗浴的时间要在每天早上9点开始,并与抚触相结合,要抚摩新生儿的全身,这样可以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以此使皮肤代谢与胃肠道蠕动功能得到增强,使新生儿体格的生长发育得到加快,并能够减少肝肠循环,加快胆红素的排泄速度,以此缩短黄疸的消退时间[5]。要护理好新生儿脐带,防止出现炎症。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既能够让母婴进行近距离接触,让母亲掌握护理新生儿的技能,又能够对产妇及家属猜疑护理有效性的心理进行消除,以此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2 结果

经相应护理,在护理满意度上,分析组有38例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占97.4%,有36例母亲参与到护理当中(92.3%),主动告知的有37例(94.9%),进行知识宣教的有37例(94.9%),39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满意(100%);比较组有34例患者信任护理人员(87.2%),有30例母亲参与到护理中(76.9%),主动告知的有31例(79.5%),进行知识宣教的有33例(84.6%),34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满意(87.2%)。分析组均明显高于比较组(P

3 讨论

对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既使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又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得到了降低,其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全程护理与宣教,增加了护理的透明度,使母亲对护理新生儿知识的了解度得到了增加,并创建了优质的宣教平台;使广大初产妇体会到了做母亲的感受,也护理人员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同时在全程护理当中贯穿护理安全和细节,使得护理模式更加充满个性化以及人性化,不仅使新生儿护理当中的风险得到了降低,而且还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患矛盾的产生率降到了最低[6]。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参与度、主动告知度、知识宣教以及满意度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分析组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比较组(P

总之,通过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来护理新生儿,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使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不仅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得到增强,而且还提升了产妇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参考文献

[1] 廖训菊.母婴同室产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721-3721.

[2]王红莲,宋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疾病筛查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07):547-549.

[3]沈克军,林平.优质护理对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07):47-48.

[4]王春凤.优质护理模式对于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5):1199-1200.

[5]王颖,李秀云,旺辉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J].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生长发育,而对新生儿实施蓝光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在蓝光治疗过程中对新生儿实施一项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将68例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取我院68例黄疸患儿,收取时间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并将黄疸患儿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68例黄疸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内容,②均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家属。

观察组;患儿年龄均在1天~10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01±1.20)天,男性患儿有17例、女性患儿有17例,其中高危儿有14例、正常足月儿有20例。

对照组;患儿年龄均在2天~11天之间,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15±1.18)天,男性患儿有18例、女性患儿有16例,其中高危儿有13例、正常足月儿有21例。

上述两组黄疸患儿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蓝光箱准备:使用蓝光荧灯(波长在420-470之间)实施单面光疗,首选对灯管进行检查,将灰尘擦去后,在响内湿化器中加入蒸馏水,箱内有湿度计、温度计,将调节箱调至适合温度,湿度在55%-64%之间、湿度在55%-64%之间,保持反射板、灯管清洁,将光疗箱放置在通风处,在四周罩上白布,既能反光又能保暖。患儿准备:在入箱前测量患儿呼吸、脉搏、体温等,记录患儿大小便、哺乳情况,将患儿喂饱后,清洁患儿皮肤,给予患儿戴上不透光双层黑布,预防视网膜发生损伤,采用黑尿布遮住患儿或者会,对于哭闹患儿应在入箱前给予其使用镇静剂,顶管与患儿皮肤距离在35厘米之间,将其放入光箱之间后,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黄疸患儿实施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并发症主要包括惊厥、胆红素脑病、腹泻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黄疸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相关统计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采用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发生惊厥的有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1例、腹泻患儿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患儿(P

3.讨论

近年来,新生儿黄疸发病率不断增加,不仅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还对患儿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多数患儿实施蓝光治疗均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由于大量出汗或者哭闹而造成发热或者脱水情况,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实施一项有效护理十分重要[2]。

常规护理是指在蓝光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护理,其效果不佳。而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其主要包括:(1)护理人员应了解并掌握光疗箱使用方式以及光疗适应证,观察光疗箱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发生报警信号后,应查找原因后并妥善处理,为患儿选择良好,单面疗法一般可以采取侧卧位、仰卧位或者俯卧位,每1小时-2小时为患儿翻身一次,注意保护新生儿的会和眼睛,随时观察尿布松紧度和眼罩松紧度,预防压迫而导致局部肿胀发生[3]。(2)定时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变化,由于患儿全身裸露,易导致体温过低等情况发生,而部分患儿由于哭闹而导致发热情况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每隔1小时观察患儿体温,预防体温过低或者过高等情况发生[4],(3)在光疗期间应保持新生儿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喂奶后应选取侧卧位,预防误吸情况发生,应为患儿补充由于照射而失去的水分,避免电解质紊乱情况发生,对于无法口服患儿,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黄疸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上述趋势,均取得十分显著效果[5]。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护理;

【中图分类号】R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5-02

1新生儿窒息原因

1.1母体因素应用、低血容量、低血压、过度通气、通气不足、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功能障碍、高龄产妇、感染、免疫障碍、遗传缺陷等,可致胎盘血流障碍,胎儿宫内缺氧,如长时间未能纠正,会使胎儿呼吸中枢受损,从而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1.2胎儿因素各种药物对胎儿呼吸的抑制、多胎、脐带过长或过短、脐带打结脱垂、宫内发育不良、畸形、羊水异常等。

1.3新生儿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误吸、各种疾病、畸形。

2临床表现

2.1胎儿宫内缺氧表现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增快;晚期胎动减少甚至消失,胎心率减慢或不规则;羊水呈绿色、黄绿色或含有胎粪。

2.2新生儿窒息表现运用Apgar评分法,针对新生儿心率、呼吸、喉反射、肌张力、皮肤颜色进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无窒息。

3术前准备

对于每一次剖宫产即使预计正常,也要做好复苏准备:(1)每一例剖宫产都应有熟练掌握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2)准备全套复苏器械,并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3)远红外线辐射台,温度调至37~38 ℃,它能保持新生儿恒定的正常体温;(4)复苏药品,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碳酸氢钠、甘露醇、纳洛酮、地塞米松等;(5)复苏要及时。

4抢救与护理

4.1胎儿宫内缺氧时,应给孕妇吸氧,左侧卧位,遵医嘱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等,配合麻醉师做好麻醉,如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应置孕妇于左侧头低位,必要时将胎儿移向母体左侧,动作要敏捷,安全。

4.2在抬头娩出、胎肩未娩出子宫切口前手术者即用手挤净鼻咽部黏液和羊水,然后再娩肩,在助手断脐的同时,用新生儿吸痰管吸出咽部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当确认呼吸道通畅而仍未啼哭时,可用手轻拍新生儿足底刺激啼哭以助肺扩张。若胎儿娩出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仅有心跳,要立即进行抢救复苏,迅速用纱布擦干新生儿身上的羊水,放到辐射保温台上,摆好。

4.2.1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时,新生儿取仰卧位,可在其肩胛下垫一块敷料,将肩部抬高2.0~2.5 cm,颈轻度后伸[2]。

4.2.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如果呼吸道通畅后仍无呼吸,应立即促进自主呼吸,可给予短暂刺激,如拍打足底或快速有力地拍打背部,挤压胸部,对原发性呼吸暂停通常1~2次能刺激呼吸。如果仍无呼吸,应立即进行下一步抢救。

4.2.3简易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将面罩对准患儿口鼻部挤压气囊,用力要均匀,不可过大,以患儿腹部微微隆起为准,20~30次/min,一般轻度窒息新生儿都可恢复。如仍无呼吸,且Apgar评分0~3分,应按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3]。

4.2.4气管插管重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缺氧严重,需立即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而插管时,有一位配合默契的助手显得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用1号喉镜片,早产儿用0号喉镜叶片。根据新生儿体重情况选择气管导管及插入深度。插管者站在新生儿头侧,使其颈部适当仰伸,一手拇指推开新生儿的下唇及下颌,另一手持喉镜插入声门,随后取出管芯,置入口塞,小心退出喉镜,保留插管,可用长胶布将口塞、导管一并固定于口旁。插完管后即吸出阻塞气管的分泌物,接上复苏囊开始人工呼吸,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方可停止[4]。

4.2.5维持正常循环如心率少于60次/min或心率60~80次/min且无上升趋势,甚或心跳停止,应立即经100%氧气进行有效人工通气15~30 s后给予胸外心脏按摩。双手拇指法或单手双指法按压两连线与胸骨交接下方即胸骨下1/3,按压压力要适当,一般使胸骨下陷深度为1.5~2 cm,频率为120次/min左右。胸外按压时最好三人参与抢救,一人位于新生儿头侧面罩给氧,另两人位于新生儿左右侧或足端进行胸外按压或给药。多数患儿能在短期内建立自主呼吸,然后给氧吸入。[5]

4.2.6药物治疗如新生儿呼吸有药物抑制情况,应遵医嘱使用纳洛酮。无药物抑制时评价心率,如心率低于60次/min,应按压心脏,无好转,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必要时每5 min重复一次,心率大于100次/min时停止给药。

4.2.7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出生时Apgar评分正常的新生儿也会突发呼吸抑制,复苏成功后有时还会反复,因此护士有必要严密观察新生儿。(1)意识状态、呕吐物及面色;(2)呼吸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吸气三凹征,呼气性;(3)心率;(4)肌张力及对刺激的反应。

4.2.8其他对症处理如保暖、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纠正酸中毒、扩容、早期干预。在实施抢救过程中要求做到药物、剂量、用法、时间准确无误。

5体会

5.1苏步骤按ABCDE进行,A:尽量吸尽呼吸道黏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D:物治疗;E:评价。新生儿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临床恶化顺序为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反射、心率。复苏有效顺序为心率、反射、皮肤颜色、呼吸、肌张力[6]。

5.2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对新生儿保暖。因为所有新生儿都容易丢失热量而受抑制,处于窒息状态下的新生儿其调节功能不稳定,更容易成低温状态,低温会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妨碍有效的复苏[7]。同时要求做到及时、快捷、有效、分秒必争,5 min及以后评分是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要尽可能在5 min内改善Apgar评分,进而降低窒息婴儿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405.

[2]何玉琴.新生儿窒息6例复苏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0):119.

[3]李雪梅.剖宫产术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91.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

[5]郭朝利,徐湘,魏春红.细节管理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推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76-6577.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PS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71-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多见于早产儿、糖尿病患儿,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7年8月~2009年12月使用PS治疗NRDS共3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胎龄在37~42周3例,患儿的母亲均患有糖尿病,胎龄在28~36周27例,26~27周2例,其中1000 ~1500g15例,1501 ~ 2000g14例,2001 ~ 2500g 3例,32例NRDS的患儿均按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编《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确诊为NRDS[1] 。我科使用的固尔苏(PS)是由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是猪肺的肺泡表面物质制备的一种天然表面活性物质。

2. 用药前的护理

2.1 充分履行告知权

给药前必须把患儿的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真实地告知患儿的家属(最好是患儿的父母亲),使家属了解到PS是治疗NRDS的特效药。由于PS价格昂贵,每支约7600元左右,故使用前必须将PS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的必要性充分告知患儿的家属,并取得家属的签字同意后才能用药。

2.2 给药前的准备

准备好升温为34~36℃的远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备好气管插管用物、监护仪、复苏囊、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设备,药物选用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生产的猪肺磷脂即固尔苏(PS),将药液自冰箱取出后轻拿轻放,避免震荡,将药物复温至37℃,备好无菌剪、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及1 ml无菌注射器、5#或6#无菌硅胶吸痰管数条。

2.3给药时的配合

将患儿抱至远红外线辐射抢救台上取仰卧位,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术并妥善固定,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注射器抽取固尔苏分别取左侧卧位平卧右侧卧位分3次经气管内滴入,每次滴药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1~2min,然后用小面罩拍背,利用震动,使药物更好的弥散,促进吸收。

3 给药后的护理

3.1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PS价格昂贵,经气管导管滴入PS后6 h内尽量不行吸痰术,以免频繁吸痰损伤气道黏膜及药液被吸出造成浪费[2] ,降低治疗效果。除有明显的呼吸道阻塞症状外,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 h后[3]。每4~6小时变换1次,以利于肺循环及肺扩张,减少皮肤压疮的发生。吸痰时,最好使用能锁定压力的新生儿低压吸痰器,吸痰管大小要合适,时间不超过10~15 s,并密切注意SaO2、心率、呼吸的变化,操作轻柔,以免导致口鼻腔粘膜损伤及低氧血症。

3.2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

使用PS的患儿必须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滴入PS 2~3分钟后,经皮SaO2迅速上升,早产儿SaO2 >0.95以上,应及时降低氧流量,以防氧浓度过高引起视网膜病变。监测体温的变化,体温不升时,应立即保暖,有条件将患儿应放入早产儿培育箱(暖箱),温度最好在36~37℃。由于PS使用后肺泡扩张,肺血流增加,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血压波动,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根据监测及化验结果,及时纠正低温、低血压、低血糖、贫血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4] 。 护理患儿时动作要轻柔,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3.3喂养与营养

病情允许的患儿宜早开奶,喂奶的次数、奶量应个体化,根据公斤体重计算患儿所需的热卡,确定每次的喂奶量及次数。喂奶前先试喂糖水1~2次,每次2~4 ml,无呕吐者才能开奶。一般情况良好

者,可用滴管滴入或自行吸吮,但要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出现异常立即停止喂奶。对于体重

3.4预防交叉感染

新生儿的抵抗能力差,特别是早产儿各种防御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将预防交叉感染贯穿于治疗护理的每一个环节。行气管插管术及应用PS时,应戴无菌手套,呼吸机管道使用72 h应重新更换;吸痰管为一次性使用,且气管内与口鼻腔的应分开;气管冲洗液可选用无菌蒸馏水或无菌生理盐水;暖箱每日用清水擦拭,水槽内蒸馏水每日更换,箱内被服经高压灭菌后使用,暖箱每周进行彻底消毒;接触患儿前需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听诊器专人固定使用;父母探望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换鞋进入病室,并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探视制度。

4结果

在使用PS治疗NRDS共32例中,25例患儿在给予PS治疗后, PaO2及SaO2明显增加,3例使用PS 4小时内PaO2及SaO2正常,4小时后PaO2及SaO2逐渐下降,予机械通气后升至正常,4例家属签字放弃治疗。28例患儿治愈出院,成功率达87.5%。

综上所述,NRDS患儿应用PS治疗后,坚持全方位的精心护理,

大大提高NRDS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7.

[2]王晓东,周晓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02,37(7):501-503.

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优质护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11.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1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on neonatal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Methods September 2013 to August 2014 underwe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167 cases of neonatal research,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of 85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control group of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intervention.After the nursing care,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children hospitalization time,repeated the average number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VAP incidence probability,and on the basis of nursing qualification rate and the families of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urvey record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peat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s of average and VAP incidenc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newborn children with basic nursing qualification rate and the family of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ewborn;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High quality nursing;Influence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机械通气在新生儿患儿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其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患儿疾病后的康复,甚至危及其生命[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常见新生儿行机械通气时的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撤机时间延长、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中对于VAP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要。目前,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中,应用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进行全程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VAP发生率的关键在于给予患儿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2-4],现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的167例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采用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