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经济政策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园区;建设经营;策略分析;连云港市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01-02

专家认为21世纪是物流的世纪,能在世纪之初占据物流发展的先机,就能在新的世纪中取得长远的进步。有鉴于此,几乎每个城市都在规划着自己的物流发展蓝图,制定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本文将以江苏连云港市的物流为切入点,通过物流园区这个平台,达到优化连云港市物流发展的目的,从而为连云港物流的有序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中国地域广阔,纵观中国经济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全国整体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加速,制约各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逐步确立,重点地区和地带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以区域合作与联动为基础的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可以预见,随着区域政策的逐步细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经营物流园区。

1 各类物流园区的建立经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1 物流园区

所谓物流园区,是指各种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集市场信息、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于一体,面对的客户更广泛、服务辐射半径更大,配套服务的综合性更强。同时,将众多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实行专业化分工,既避免重复投资,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物流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功能的集约化。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部门、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互相依赖关系错综复杂,物流产业就是维系这个关系的纽带,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同时,从生产过程来说,物流被称为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二利润源”。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美国还不足10%。我国如果能将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约物流成本2400亿元。因此,有人把现代物流看作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动脉系统,甚至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物流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物流园区,可以带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物流园区是一种“推进型产业”。

1.2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物流园区在整体经济中的关联效应十分明显,物流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来看,物流水平与吸引外资的能力紧密相关,物流园区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本增值的预期,同时也塑造了区域的品牌与形象。应该讲,物流市场作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区域一体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京津冀区域合作在交通运输领域进展较快,已经超越了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挥出先导作用。而国内目前经济增长较快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物流园区在全国所占比重已经接近50%。目前看,物流园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一环,物流体系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其他各类体系间的协调运作。随着政府、企业的合作意识增强,热闹非凡的物流园区建设“潮”是中国的一项新生事物,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2 物流园区建设经营策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例分析――以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策略为例进行研究

2.1 连云港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可行性分析

2.1.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

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江苏省东北部,是中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港是陇海兰新铁路干线的东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其经济腹地横贯我国十一个省(自治区),呈带状分布于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是我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现代物流产业在连云港的重要性,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振兴苏北经济和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连云港经济跨越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现代物流市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创造服务贸易业的新优势,为工商企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的配套环境,以港口建设为重点,构筑全市现代物流体系,使物流业成为连云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建成东部重要现代物流中心。这一系列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为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1.2 连云港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较快,商品率较高

连云港本地农业产品资源丰富,东海的大米和水果、赣榆的花生、灌云的豆类、灌南的浅水藕等等除少部分用于自给,其余都将进入流通领域,除此之外,连云港连接着农产品产量较高的山东和农产品需求较大的苏南及上海等市,农产品的商品率较高。大量的农产品为物流发展提供了需求,也为农产品物流园区的集约效用提供了可能。

2.2 连云港建设经营农产品物流园区中面临的问题

2.2.1 园区概念和功能需进一步明晰

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对物流园区的概念和功能还不是很明确,表现为将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节点混为一谈。物流园区是通过对物流中心进行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集成,是高于物流中心的集成化、综合化的节点。功能不明晰将会导致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出现布局不合理、运作不规范、服务不全面的现象。

2.2.2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物流专业人才缺乏是造成物流园区和企业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目前,连云港的物流人才非常少,在全市范围内只有淮海工学院、连云港职业大学、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几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开设时间都在2006年之后,且主要是针对港口物流,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既掌握农产品物流运作流程又懂得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 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对策

3.1 物流园区建设经营之前所考虑的战略因素

根据连云港当地情况,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规划借鉴了日本和德国的相关经验。借鉴了作为世界一流的物流咨询和研究机构德国物流研究院在众多的国际性物流园区规划项目实践中总结出了基于需求驱动、竞争驱动和最佳实践驱动的MSFLB物流园区规划方法论。

如图1、图2。

图1 MSFLB

图2 SCP模型

市场分析、战略定位、功能设计、布局设计、商业计划这五个方面都是进行物流园区规划时应该从战略角度加以考虑的。尤其是市场分析和战略定位这两个方面比较正确的市场分析和战略定位可以从战略上保证物流园区规划的合理性。即使后面的功能设计、布局设计和商业计划出些问题,调整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不会导致该物流园区完全的较长时间的陷于空置的窘境。当然,如果上述五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话。那就是成功的物流园区规划了。

3.2 坚持科学选址的原则,合理布局

物流园区根据其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分为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前者以现代化、多功能、社会化、大规模为主要特征,后者则以专业化、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的边缘地区,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

(2)位于内外交通枢纽中心地带,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有利于多式联运的开展,特别是铁路和公路;

(3)位于土地开发资源较好的地区,用地充足,成本较低;

(4)位于城市物流的节点附近,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大物流量产生,如工业园区,大型卖场等,有可利用和整合的物流资源;

(5)有利于整个地区物流网络的优化和信息资源利用。

3.3 明确战略规划

连云港选择在连云港新浦区边缘地带设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它连接着农产品资源最丰富的东海、赣榆两县,且是山东省与江苏、河南等省的交通枢纽。从时间上看,1―5年内,拟规划建设1―2个农产品物流园区。引入一定量的物流企业、农业加工企业和商贸集团,主要功能以仓储、运输、配送为主,逐步形成县域物流规模:5-1O年内,拟规划建设3―4个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农产品物流园区,逐步引入多种类型企业和服务机构,加强与金融、交通、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紧密合,发展成集包装、流通加工、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

3.4 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物流人才是园区建设和规划的重要支撑,因此,连云港应加强物流战略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物流园区规划人员的能力,壮大物流人才队伍。可通过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实现,培养掌握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综合知识的人才,同时,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园区规划教育和培训,建立一系列引进优秀人才的制度,以满足连云港经济发展近期和远期对人才的需求。

4 结束语

通过连云港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经营策略,结合连云港已建成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一期工程的运转情况分析,建设经营策略合理的物流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之一。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一个热点,作为政府和企业,在园区的规划建设经营过程中,都应该积极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昱博,魏方.物流园区科学规划建设思路探讨[J].商业经济,2008,(10):16-17.

[2]牛慧恩,陈景.国外物流中心建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0,(2):74-77.

[3]周正柱,邵兴东.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启示[J].物流技术,2005,(2):98-100.

[4]邬文兵,龙炜.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定位研究[J].物流技术,2006,(5):3-5,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2

>> 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补偿机制研究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的现状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偿机制探讨 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的影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药品费用控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研究现状分析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零差率销售与卫生经济补偿的探讨 药物销售零差率“陷阱” 柳州市柳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调查 广州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的意愿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 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妇幼保健机构财务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基本药物“零差率”基层医院会受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观察 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晓率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14.

[3]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27.

[4]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75.

[5] 黄业姣.北京地区18所高校医院2007~2008年口服降糖药采购数据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0):1534-1536.

[6] 白德华,徐俊杰,郑淑美,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35-137.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3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项中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之一,是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和政治理念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制约资源节约、影响环境友好的制度环境和个人行为中的绝大部分也是存在和产生于经济系统中,因而可以说,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核心任务。而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结合点、全面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切入点、规范和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主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为的有力准则和长效机制,其建立和完善又是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最主要任务。据此,本文以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制定和实施的进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结合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赋予的新要求、新任务,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下一阶段研究和制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议。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环境系统对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提供的服务的公共品特性和长期性是自然资源过快损耗和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设计使用正是针对上述基本原因,以内化环境成本为原则,力图通过政府规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经济激励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向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方向转变,并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具体来讲,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根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节或影响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组合。

“十一五”时期,基于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环境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均出台了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定价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绿色贸易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行业类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经过政策实践,环境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保障了“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污染减排、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利益的新机制初步形成,政策成效初步显现。但是,应该看到,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第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过程中若干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仍有待明确。

一是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本身的定位和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仍未明确。首先,应主要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来解决的环境问题不明确。环境问题是多维度、多角度的问题,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非常多,包括常规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持久有机污染物、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问题,哪些应该主要或辅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这种“内在约束、低成本”的政策手段来解决,尚不明确。其次,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政策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不明确。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共同组成环境政策体系,虽然从世界各国环境政策发展的潮流来看,均是向规制工具和经济手段并存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手段仍旧只是作为直接管制的补充而形成所谓“混合”模式,并不能代替直接管理类手段。因而,环境经济政策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展到何种程度,其目标不明确。应该说,不同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发生发展机制,不同的环境政策有不同的前置条件、运行机制和适用范围,因而,环境经济政策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哪些污染主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何种污染行为和环境问题,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如何分工协同,是一个奠定环境经济政策定位、指明环境经济政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政策作用客体缺乏深入分析。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也是制造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环境经济政策作用的最主要的政策客体,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图1),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上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信任、管制到信任、支持和消极、抵触到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而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又因存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所以导致企业对政府的环境管制同时存在着“抵触、跟进、积极和主动”的不同态度,而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多将企业视为有“抵触”的敌人,未能有效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三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协同机制缺乏深入研究。以绿色金融政策为例,其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创投、绿色证券和公众(投资者)监督等

四条途径对企业的环境守法、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环保绩效(图2)。而其他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类似长逻辑链的作用机理和关键节点的多种环境经济政策协同作用效果的分析。上述三方面问题,是制约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有机整体和系统体系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环境经济政策在若干基本制度和关键领域上尚未取得制度性突破。

一是现有环境经济政策种类虽然丰富,但多是基于政策工具的易得性和易用性构建和开发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若干关键领域和制度尚未突破。例如,全面反映资源开发、环境破坏和安全生产成本的重要资源全成本定价机制,反映污染治理及损害以及生态恢复成本的排污收费体系等重要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这就产生了扭曲的价格信号,使得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忽视环境保护、偷排漏排的现象普遍。

二是一些由于格式差异造成的、制约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融合的关键制度尚未破除。以绿色贸易为例,基于产品口径的税则号(商品编码)系统是整个贸易体系的根基,而虽然确有部分应该全部予以淘汰或限制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税号),但是,从环保角度来讲,更多地是应该鼓励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出口、限制重污染工艺生产的产品出口,如此一来,环保层面的基于工艺口径的政策需求就与外贸管理上基于产品口径的政策供给间产生了差异和障碍,影响了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可以说,目前的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只是基于工具的易得易用性向相关经济管理政策中添加了些许环保元素,远未达到将环保内化成相关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环境管理体系与经济管理体系融合的目的。#p#分页标题#e#

第三,环境经济政策在研究、制定和应用的实践中也有若干关键技术性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种类少、作用小。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能够有效促进先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受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践不广。目前上述政策的应用基本仅停留在通过限制落后来倒逼污染治理和环保升级上,而对能够通过环保优化发展的鼓励先导类的贸易、信贷和金融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应用还非常少。

二是对环境经济政策的政策效益的评估尚待深入。区别于传统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界限不清晰、作用机理复杂、政策协同运用多,导致其政策效益较难评估。具体体现在:首先,缺乏对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效益的评估,比如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效果的评述仅局限于“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其次,缺乏对大部分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效益的评估,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减少了多少污染、减少了多少资源消耗等资源环境效益,相对来说较好估算,但是,其具体减轻了多少环境代价、取得了多少的经济效益、相对备选的直接管制类政策的成本效益究竟如何,这些研究较少;再次,对环境经济政策效益的定量化评估,整体上进展缓慢。

第四,一些重要的配套措施尚未建立。例如,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和环境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尚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政策在试点后的全面推行将面临着法律障碍。

新形势对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新时期的资源环境新问题给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是我国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产生了资源透支、产能过剩、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2010年,我国分别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551.7、264.4、2267.8和2273.6万吨,均居世界最前列,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系列以资源的大量消费和废弃为特征的城市生活型环境新问题。如2011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5亿辆,排放各种大气污染物近6000万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东部地区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气频率普遍提高,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苏州、天津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现在每年至少产生电子垃圾230万吨,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砷、汞、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等几百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表面活性剂壬基酚(NPE)和表面防污剂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等具有遗传毒性、雄性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新兴污染物污染范围越来越广、污染程度也在加重。

第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给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是环境经济政策应着力抹平我国区域、城乡和群体间的差距,促进和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一方面,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目前我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协调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环境需求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在降低、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在增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和发展的环境,该阶段资源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就环保政策来讲,需要通过环境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着力缩小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差距,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前瞻性的、主动性的战略调整,可通过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协助降低各类矛盾的峰值水平,促使各类矛盾水平提前下降、提前缓和,保障发展的进程、稳定发展的环境。

二是环境经济政策应着力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促进和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我国目前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进入了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爬坡过坎期,该阶段会逐渐失去在劳动密集行业的比较优势,必须努力提高人力资本、加强创新、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进增长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新的增长。波特假说指出,环境管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并进而建立竞争优势。因而,应着力通过适当、有节奏、有重点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规制,促进企业开展生态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

第一,设计和构建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框架。

一是在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同时推动环境友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在经济领域,推广和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采购;在非经济领域推广和建设绿色社区、绿色交通和绿色设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绿色制度、绿色激励机制,树立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二是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推动环境友好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在生产领域,建设绿色产业(包含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研发和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投融资机制等,并进一步鼓励节能和新能源开发、鼓励治理污染减少排放,并鼓励资源循环再利用;在消费领域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行为。如图3。

第二,明确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位和建设目标。

研究明确环境经济政策所应着力解决的哪些污染主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何种污染行为和环境问题,及其与环境行政、法制和技术政策如何分工协同;明确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第三,推动环境制度和政策体系与关键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相融合。

推进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其关键一点就是环境制度和政策体系与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融合,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作为融合的连接点,是最为关键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是一个脱离现有的环境政策体系和经济政策体系的纯新构建的政策体系,而是现有的环境科学技术体系和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与已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相融合、相结合发挥合力的一个结合体的政策体系。因而,在纯新建立政策体系和融入现有经济政策体系中时,必须考虑与其衔接。#p#分页标题#e#

一是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明确环境资源及其产品的各种权属关系,划清环境权、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界限,建立环境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环境资源所有权组织对全国环境资源资产的调查和统计,明晰资源所有权。实行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市场,使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规范化、制度化。寻求能满足环境资源持续供给要求的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资源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

二是加强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把自然资源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用环境会计来核算环境成本和收益,因为根据平衡原则,既然把环境纳入经济系统,那么生产活动中对环境数量的消耗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就要以价值形式作为固定资本消耗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综合经济效益的投入方面,必须包括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和环境降级的花费,应使这部分货币化,并记作成本;在产出方面,除包括经济的有效成果之外,也应包括有效保持自然属性的成果,同时使生态效益、资源效益达到最大。

第四,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

及时评估和总结环境公共财政、绿色金融、环境税费改革、绿色贸易、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价格、环保综合名录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实践证明成熟的环境经济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第五,建立绿色产业采购链。

参照染料-纺织、皮革和玩具产业链建立的供应链生态控制理念,由专业公司(如天祥公司)依据欧盟REACH法规以及较为流行的各行业标准,针对各类消费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是否含有禁用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评估,对通过评估的产品可以获得该公司出具的测试报告、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在有效期内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可以用于已通过认证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当中,从而通过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的配合逐步建立化学品生态数据库并进行有效沟通,真正降低整个供应链生态风险和生态控制的成本。可在若干行业开展试点,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的生态供应链。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经济政策 国内外比较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清洁生产和信息化及生态化设计,不仅使单个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同时也使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总体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达到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的作用。

我国提出实现循环经济的背景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悖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

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和保护环境是较有效的途径。研究并实施一系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济措施,如,排污计量收费、排污权交易、企业产品负责制、政府优先购买等。通过这些经济手段,将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把传统意义上由政府来承担的环境责任社会化、货币化。

借鉴国外经济政策的经验

税收优惠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l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 可相应减免。

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除去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

政府奖励政策 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1995年设立,为了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英国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2000年开始颁发,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

资源回收奖励制度 这种办法在日本许多城市较为通行,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例如日本大阪市对社区、学校等集体 回收报纸、硬板纸等发给奖金。。对于市民回收100只铝罐或600个牛奶盒可付给100日元。

政府优先购买 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均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 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征税政策 征收新鲜材料税。将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美国越来越多的州已经通过了关于建立产品再循环的法律。对取得超标成就的厂商奖以得分,并允许这些厂商将其得分卖给成绩较差的厂商。这样一来,回收利用废物最高者将愿意进一步地努力工作。

征收填埋和焚烧税。这种税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西法尼亚洲得到征收,也得到法国和英国的呼应。这种税赋主要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或企业,而不是针对一般居民。如果对这些公司征收一笔填埋税甚至焚烧税,将有力地促进他们对垃圾进行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规定制造商回收利用负责制:日本颁布的《家电资源回收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义务,并需按照再商品化率标准对其实施再商品化。

政府预算 为了实现垃圾处理的革命,法国各级政府、企业和公民都付出了艰苦努力。法国政府成立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每年拿出两三亿欧元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民从行政管理、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

收费政策 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日本法规中规定,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目前,日本规定的4种废旧家电的再商品化费用,每台电冰箱平均4600日元,每台室内空调器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2400日元。

收取污水治理费。德国居民水费中含有污水治理费;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交纳污水治理费,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要承担巨额罚款。市民用水每立方米费用为7.5马克,其中的2.5马克归饮水公司,5马克给废水公司。废水公司又将所得款项的1/3拨给污水处理厂,2/3拨给污水输送管道系统。

征收预付金政策 早在1992年,韩国便开始实施“废弃物预付金制度”,即生产单位依据其产品出库数量,按比例向政府预付一定数量的资金,根据其最终废弃资源的情况,再返回部分预付资金。

我国目前有益的尝试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

征收排污费的政策。我国《环保法》明确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对超过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单位要征收排污费;对其他排污单位,要征收采暖锅炉烟尘排污费。

征收资源税的政策。合理开发环境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能永续利用,节约和合理利用不可更新的资源,使工业布局合理,土地利用效益最佳等,都是环境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奖励综合利用的政策。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奖励综合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国家经委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也指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合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自然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其实质就是对那些热心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不能吃亏,是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必要劳动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奖励。具体优惠政策有:税收、价格、财政优惠政策,及罚款、赔偿与直接管制。

环保资金渠道的政策。1984年6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等7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另外国家还设立环境保护基金,以重点解决全国迫切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

我国实施经济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据预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快速稳定增长的黄金时期至少可延续到2010年。但是,中国这一时期的发展将既无条件也不允许占有像工业化国家当时享有的世界范围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由此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与环境政策选择的第一个矛盾,即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要求与相当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支持能力的矛盾。这就要求中国从政府层面推进环保必须采取循环经济政策。

但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环境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与循环经济的先进发展理念同步,以致循环经济“雷声大、雨点小”。例如,国内一家公司准备到美国引进将废旧轮胎制成胶粉的技术,本来这是市场广大、资源和环境效益都很突出的技术,却在做可行性研究时发现:这个项目在国内投产后将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因为在美国,地方政府不仅对这样的环保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而且企业每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当地州政府还给2美元左右的补贴,同时废旧轮胎是依法免费收集来的。而在我国不但没有政府提供的税收和补贴优惠,企业必须花钱收购废旧轮胎。这样一进一出,企业几乎没有赢利空间。如果政府不通过制度创新提供有效的政策来推进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就难以在现阶段让我国环保再上一个台阶。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困难,还在于当前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比较,以大规模、高速度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的直接经济成本日益降低。相比之下,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由此增加了推进循环经济的难度。

循环经济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加紧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即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但在制定实施和应用这些经济手段时,我们还应在以下方面重点注意:经济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时间过渡,不能一蹴而就;政府要充分起到引导和控制的作用;因为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有限,造成了部分废物处理和加工再利用的成本高于使用现成的自然资源的局面。所以应采取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征收资源开采费等。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依靠全社会和全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意识,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现。

参考资料:

1.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 16, No.6 2003.12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5

一、以科学发展观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继续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全市金融部门要更好地支持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参与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建立常规性政银企沟通平台,加大金融政策、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介使用力度;二是以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和产品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和授信,各行社要尽早建立信贷支持项目库,尽早向上级行社推介汇报,力争信贷资金向优质信用地区倾斜;三是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支持,满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三农”经济建设、移民安置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性较强信贷需求。

二、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一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要保持在全市信贷增长的平均水平之上,力争超过增长20%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投入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针对我市柑桔、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链,寻求抵押担保瓶颈突破,利用兴建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平台,实现信贷增长,力争“三农”贷款增幅超过贷款平均增幅;三是扶持经济主体直接融资,支持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争取发行地方政府融资债券试点,培植1—2家中小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准备工作;四是支持外埠金融机构对辖区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围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使用力度。针对辖区经济产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情况,积极借鉴和探索使用适合我市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推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及“网贷通”、“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等信贷创新模式,继续推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探索完善“水面养殖权质押贷款”、“柑桔特种林权抵押贷款”、“农村流转土地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的使用范围;针对人口城镇化趋势加快,努力探索银行与社区的金融合作机制,创新设计符合社区特点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理财种类;综合运用好贷款贴息、保险贴费、扶贫开发、产业扶持等优惠经济政策与金融信贷的对接,最大限度的使用好相关优惠政策。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和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金融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程度。要在水都网上开通金融网页,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性“金融知识竞赛”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产业及生产季节情况,开展以银企对接为主题的金融培训工作,开展不同层面的金融情况问卷调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金融联席会、汇报会、会及分析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进企业、到校园、下农村、入社区等活动。

社区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社会资本 公共政策 信用体系

作为一种资源集合体,社会资本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信任为核心、以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为来源,属于公共物品。因此不仅与其它资本形式如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一样对现代经济的有效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更具明显的政治功能,是公共政策过程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公众参与性的前提,是产生自由民主制度和保持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社会资本的政治效益对公共政策影响分析

从微观政治层面来看,随着社会资本存量的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意愿增加,个人将有多种机会学习资源生产和控制中的重要事务。这样,公民可较好地判断国家问题,评判政治代表的表现,并在有机会的时候参与国家范同的决策。同时,目标群体主动参与政策,可以弥补专家能力的不足,扩大方案选择的范围,还可以增进政府能力。在这个过程,利益集合更容易达成,从而组成与政府展开有效谈判的联盟。在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中提出有力的意见,促进政府制度的和政策的改善。由此可见,充裕的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使民主参与、科学政策制定起到很好的延伸补充作用。

社会资本更相信和看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规则,特别是在自发性组织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制度。以高度信任网络的自发性组织为形式的社会资本对公共政策有着积极的影响:拥有比较健康的社会资本储量,在解决公共物品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好地避免采用强制性的方案,也可以节约政府管制成本,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这一思想与自由主义者哈耶克有关“自发社会秩序”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授权意识:遵循了市场规律,在社会资本储量较为丰富地区,政策的制定更多是以授权民间企业的自主选择作为标准来指导决策来取代传统的管制政策,使之更好地发挥公共政策的补充作用。

培育社会资本的政策途径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中,人为社会资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使社区、国家和市场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社区可理解为是一种地域性的自治组织,国家与政府围绕社区建设而进行的社会资本投资工作也是外部性的。其中合理界定“官治”与“自治”的关系,依法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将部分国家权能让渡给社区,并随着社区功能的发展和完善,自觉地收缩政府的“领地”,是通过社区发展来积累社会资本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节约了政府的公共投资,又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社区公共服务社“高整合-高链结”的发展范式对弱势群体社会资本重建的贡献验证了武考克称为“自下而上”的发展范式。该模式中,武考克认为,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其实需要从下而上,以及从上而下的合作连结,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的良性循环。从下而上的发展是草根的,需要社区组织或社会团体的公共政策参与,在这个层面上,越是有紧密的社会链接以及普遍的信任关系,则社会整合程度将越高,也更能建构有效地民主参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从上而下的关系则是指国家与社会两者都维持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引导并调和各种社会团体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执行政策。

(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普遍认为,志愿性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生长的温床。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更新与组织和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志愿性组织包括范围繁杂的志愿性组织、次级社团、中介性组织和共同体社团。志愿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在于营造成员共同维护的社会资本,以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形成对公共产品供应大有作用的公民规范和职业伦理。以英国国民信托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为我国志愿性组织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主要体现为: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整合各地民间环保资源。相关法律的建立:适时制定国民环保信托法,引导民间环保信托组织的发展。1907年,关于国民信托经营准则的《国民信托法》在英国通过议会批准。激发全民参与意识,提高环保认同度。会员支撑了英国国民信托,全民参与意识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环保。

目前我国的民间志愿性组织普遍规模小,绝大多数在千人规模以下,并且均为地方性组织,即以本地区的相关事务为主要任务。跨地域、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还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组织的力量。因此,有必要整合各地区的民间组织资源,加强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使其能够突破登记注册所在地的区域界限。此外,通过加强教育与宣传,重点培养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加强对环境信息的公开,使公众了解环境的真实现状,培养全社会的认同感;通过加强与专家和专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志愿性组织的活动能够合理和科学化。

(三)构建信用制度环境

如艾里克?乌斯拉纳指出:“信任可以使一个生活健康和富有。当人们彼此信任时,他们就更可能照顾到别人的偏好,并且倾向于一个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更愉快的社会。信任可能不会直接产生财富。然而,由于宽容,它将促进贸易,进而导致更大的繁荣”。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直接介入信用关系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尤其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既是交易主体,又是市场的仲裁者,容易导致“寻租”行为。因此,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政府不能代替市场主体去办信用中介机构,也不能代替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政府的作用应当主要立足于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一个协调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