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1
论文摘要:对传统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网络广告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特点,归纳出了网络广告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对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新科技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以此为传播媒体的网络广告开始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新广告形式。与传统的通信技术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相比,网络的高新技术特性、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也使得以其为依托的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无论是在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信息传播能力、传播条件等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表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科技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我们需要得到一个全新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
1广告信息传播模式比较分析
目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广告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是在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新特性提出来的。它们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和特色,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介绍这几种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是广告传播模式的最基本模式。它是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心理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线性模式,又简称“5W模式”(见图1)。
如图1所示,广告信息传播过程包含的五大要素是: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1)、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种模式应用在广告发展的初始阶段,直观简洁地描述了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传播要素之问的关系,但是这种线性只能反映信息的单向流动模式,不符合传播活动是循环往复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初级原始的广告传播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1.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由于线性模式并不能体现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施拉姆在其提出的“奥斯古德一施拉姆双向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修正,提出了具有大众传播特性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图2)。
施拉姆模式是对线性模式的一种超越,强调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并且增加了传播活动中的反馈环节。它说明了传播从一般走向大众的趋势,以及大众传播将逐渐作为社会的一个结合部分的趋向。
在这个模式下,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广大受众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问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每个接受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1.3 ELM模式
1983年由心理学家Petty.ERechard和John.TCaeioppo提出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简称“ELM模式”,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信宿反应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见图3)。
“ELM模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信宿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反应,并且将信宿处理信息的动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纳入人们的视野,强调了信宿的处理信息的动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该模式下,广告主体可以对广告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相应地调整广告传播方式及内容,从而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但是ELM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两个重要的要素——信源主体与传播渠道的复杂性,这是这个模式最大的不足之处。
1.4马莱茨克的CMR模式
1936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G.Malezke)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建立了复杂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称为“大众传播场模式”(见图4)。
在CMR模式中,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在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加上了社会与传播的关系因素。传者和受者双方都受到来自3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在传者方面,具有主动性的同时又在承受着“信息的压力”,即来自传播媒体的强制性;对应的,受者也不能随意地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同样承受着媒介的压力。模式中的“感觉和效果”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作用于受者,同时受者也反作用于信息。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因素,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关系,并且注意到了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者和受众的强制性以及传者或受者的自我形象因素、个性因素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广告主体对客体以及传播渠道的关注,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广告传播模式。
但是由于“CMR模式”的反馈信息是建立在受众的自发反应上的,因此难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的主观倾向而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及其优势
2.1相关概念
2.1.1网络广告的含义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综合来看,网络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数字代码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而的异步传播的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商业信息传播形式。从法律角度讲,网络广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广告是指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在网站或网页上以旗帜、按钮、文字链接、电子邮件等形式的广告。广义上的网络广告是建立在广告的法定特征的基础之上:即凡符合广告的有偿性、依附性、目的性、商业性特点的网上信息都可界定为网络广告。广义的网络广告定义将有利于对网络广告实施更严密的管理。
2.1.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特征
(1)传播范围极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广告的受众是与互联网相连的所有计算机终端客户,它是一个由遍及世界各地的各种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广告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系统把广告信息24h不问断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获得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广告效应。
(2)优秀的交互性。网络信息共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的互动性。尤其是当富媒体广告技术出现以后,先进的视频流或音频流技术结合flash、java等程序,使广告作为一种服务,加强了受众和广告主之间的互动,成为优秀的广告策略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
(3)能准确有效地统计受众数量。网络广告可通过访客流量统计系统或者是服务器端的访问记录软件追踪访问者在网站的行踪,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这不仅有助于广告者了解广告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广告商评估广告的效果,从而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4)非常强烈的感官性。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集文字、声音、影像、图像、颜色、音乐等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将产品或市场活动的信息展示在用户面前,立体醒目,广告效果好。
除此以外,网络广告信息传播还有实时、灵活、成本低廉、针对性强和准确性强等特点。
2.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几种传统广告信息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传统的广告信息模式相互之间的异同点及各自的利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结合网络广告的特征,综合了在网络环境下广告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归纳了网络广告的信息传播模式(见图5)。
网络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广告主和用户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广告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可以是同步或者是非同步的,这就构成了交互的可能,这种交互可以体现在广告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方面。这种反馈是平等、互动、即时的。在新模式中,广告受众具有一种网络信息获得者和实际购买者的双重身份,同时两种身份可以自由地转换,这无疑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势所在。
如图5所示,网络广告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广告客户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网络上的网络广告商制作成广告信息展现到广大受众面前;另外一种传播方式是传播者直接通过广告公司自行制作网络广告,然后通过网络输入并且传播给广大受众。广告的目标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自主地去选择想要观看的广告信息。温柔可亲的交流与沟通取代了以往的强势信息灌输,尊重了受众的意志,也充分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受众对广告的反应以及对产品的要求和意见。从而迅速及时地采取行动,调整和修改广告策略,广告信息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有针对性。总而言之,网络广告传播模式与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相比,其强大的交互性、可控性、高效性是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无法比拟的。
2.3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势
网络广告传播的即时、互动特性使得传播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出现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并且改变了传统广告中的“推”式劝说,改为“拉”式的沟通方式。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广告正因为其独特的特点而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3.1“一对一”的传播渠道
网络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些专门服务一些特定市场或者行业的“频道”或者“社区”,用来满足那些具有独特的人口或者心理特征的群体。这种网上整合使得网络广告主能够根据每一个高度定向的市场或者顾客,定位特定的目标群,设计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和媒体的沟通,“一对一”对他们进行销售,将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2.3.2良好的反馈通道
网络广告可以使顾客和广告主之间实现通话,进行双向沟通。在广告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网络广告主可以准确、真实地进行广告调查,了解广告效果,顾客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清楚、快速的回应。广告主可以通过追踪这些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和服务策略,从而实现广告预期的营销目的。
2.3.3准确的效果测量
网络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络广告管理软件以及网络访问量分析软件获得的不可估量的信息量。网络广告的一些独特的效果变量,如点击率、点击流、广告曝光次数、网页阅读次数等.使广告主可以快速地得到准确的结果,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营销策略。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2-1.5
一、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要素构成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的“五W”信息传播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包括五大因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接受者可角色互通,因此,其要素构成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反馈)四个方面做出分析即可。
(一)传播者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是思想活跃、有着丰富知识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且他们高频率的接触网络,观察力、洞察力敏锐,对各个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传播信息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信息主要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于大学生自身利益有关事件的意见、情绪、观念等,例如就业问题、食堂问题、学生自杀及被杀事件、突发社会事件等的情绪宣泄。
(三)传播渠道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主要为互联网,可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电子邮件及网络新闻组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传播效果(反馈)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出的是大学生的意见、情绪、态度;这些意见、情绪、态度又反作用于线下的,使得其通过网络发酵,做大、做强,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以上的四个方面是从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进行分析的,这六个方面又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
二、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大学生网民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一方面他们作为传播主体传播出各自的意见、看法;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者时会对其他主体传播的内容进行接收并选择、加工。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具体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传播者(C)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等渠道针对某件事,(此事与大学生利益相关或是社会热点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这些意见、看法经由互联网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接受者(R)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经验对传播者的意见、看法选择性的接收并对其进行加工,然后表达出来,传播给接受者R’。然后,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此过程中,传播者C是传播原始信息的核心,接受者R将加工后的信息传播开来即为传播者C’,接受者R’接收了传播者C’再传播开来的信息,即完成了信息循环传播的一个环节。
意见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呈现波浪式的传播,从C到R’呈现波浪式,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网络平台中相互交流、相互博弈,最终意见趋向平稳、趋向稳定,传播者与接受者意见达成一致、不再分歧。
三、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传播角色的双重性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两者可兼之。大学生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为信息的传递者。大学生传播者A通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情绪、态度等;接受者B对这些意见、情绪、态度予以加工,传播出来;传播者A对接收者的意见予以再加工、在传播,如此循环往复,角色交替化。
(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大多通过大学生网民“高校BBS论坛发贴或跟帖,QQ在线聊天、新闻跟帖、个人博客(包括人人网、个人微博)”等多种途径形成及传播,他们也会借助这些方式广泛地参与到新闻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务去。特别是随着博客和微博的兴起,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更快速、更时效的传播,也把网络媒体的平民化和便捷化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与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正是通过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多种平台,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也更趋多样化。
(三)信息反馈的实时性
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便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迅速蔓延。只要网络允许,高校网络学生群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信息,并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整个过程非常迅速。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并加工再度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上了网民本身情感态度,这也是反馈信息的产生过程。
(四)传播持续的短暂性
作为传播主体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考试压力,生活落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现实问题一时之间无法得到解决,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故一旦大学生发生,便得到了发泄的机会,情绪便集中在网络中爆发出来。学生的积怨,或者说压力得到了发泄以后即告平静,整个舆情便多呈现出一哄而散、转瞬即逝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华光.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毛欣娟,曹鸿.高校特点及成因分析[J].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5日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3
一、网络传播特点和网络编辑的地位
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网络不仅是一个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平台,更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的众多与传统传播媒介完全不同的特征。
(一)交互性
传统媒体仅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形,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
而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
(二)海量性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的技术优势,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三)多媒体
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四)即时性
“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信号覆盖面有限,中继和转接都大大延迟了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最初的因特网看上去是不需要专门的编辑的,正如1996年美国因特网任务组聚会时T衫上写着的“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选举,我们信奉运行代码和求大同、存小异”,这一度被认为是因特网精神的写照。但由于因特网的超速发展,信息泛滥,功能再强大的搜索引擎现在也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美国《电视导报周刊》利润超过所有4家电视网利润总和的事实给人们以启发。尼葛洛庞帝认为刊登“关于信息的信息”正是该刊物成功的秘诀,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由专人选择、提炼出的信息对受众来讲更为有用。网络开始需要有专门人才负责挑选、编辑信息,网络编辑成了人们面对信息爆炸赖以依靠的好助手。
(一)信息筛选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3.38亿,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数量。”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信息也以几何速度在增长。泛滥的信息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受众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受众需要专业人士替他们进行“信息过滤”。
(二)时事分析能力
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受众往往习惯性地求助于媒体的判断。媒体对于时事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于解除受众疑惑、引导受众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对时事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它的分析不能够如网络媒体那般深入、适时。网络巨大的数据库,为时事分析提供(下转230页)(上接210页)了强大的资源支持;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时事分析更经常更有时效性。
(三)预测未来能力
受众往往需要媒体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把握力;受众也需要听到其他人观点、看法,并渴望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求争取共识。网络传媒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使得编辑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接触到多种意见。另一方面,网络提供的“交互”平台,方便了受众之间相互交流,满足了受众渴望沟通、争取共识的期待。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手机、邮件、博客、论坛……拥有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网民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这更给网络编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明确定位,挖掘原创
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网络编辑对于信息要有选择。网络编辑的工作就要注重实际效果,明确网站定位,挖掘原创内容,加强内容关联度。
新时期下的网络编辑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对网络内容的整合是考验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能力。网络的海量信息与意见的多元化给网络编辑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和多维的视角。将相似的、有联系的,或对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编辑工作的内容。网络编辑通过超链接,或者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网友进行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专栏、专题报道,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二)面对无耐性的网民,要设法增加网站的黏性
互联网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共性,但更多的是他们的特性。他们是现实的、无耐性的,他们更倾向于一目十行而非仔细阅读,编辑该如何将他们留住?
网络时空开放的特点使得它拥有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复杂的受众群体。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一定要对自己的受众有一定的了解。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增加老网友的忠诚度,吸引更多的新网友,更好的增加网友的黏度。
(三)抵制假新闻,抵制低俗信息,做好“把关人”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4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语言;视角
网络语言是在不断地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互联网媒介而在传播实践中不断改变形成的一种新语言,表现出与很多传统语言不一样的特点。针对网络语言开展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全面理清网络语言传播中存在的传播规律,更深入的把握网络语言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网络语言,还能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与此同时开展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能够拓展中国传统语言的范畴,引入更加新鲜、有特色语言内容,加上网络语言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极大地开拓了语言研究的范围。语言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研究网络语言还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极端性发展,从中开展网络民情监测。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特殊媒介环境中产生的全新的语言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工作,而依托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海量、互动便捷等特点,在这种传播方式的需求催化下,才有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中产生的语言变异,不仅在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中也存在网络语言。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学术界也对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工作。事实上网络语言在作用上与传统语言一般无二,都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区别在于网络语言主要应用于网络空间的交流,而传统语言则更常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可以认为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为了适应网络文化的存在而发生在网络媒介中的语言变体,这种变体更好的适应了网络传播方式的需求,在网络语言中除了正常的语言外,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图片以及字母、数字等。一般来说我们讨论的网络语言是发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交流中的语言。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传播主体特征分析
传播者在传播学中亦作为信源,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源头,一般来说,传播者分为个人与群体两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主要都是网络的使用者,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受众。根据中国网络使用调查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群体是我国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年轻化是我国网络语言传播主体的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民才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出现新的网络语言;正是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络语言才会表现出不规范、随意性的特点;同样也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民社会阅历不够,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容易出现偏激化,形成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的传播可以分为个体传播与群体传播两种:一般来说个体传播是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渠道,在网民不断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才表现出生命力; 群体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不仅给网民产生对自身群体省份的认同感,还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网络亚文化。
(二)网络语言的传播媒介分析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由此可见,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1、网络媒介的特性
网络媒介具有海量的信息内容,成千上万的信息随时都能够被搜索并进行下载,任何网络语言只要曾经被创造出来过,就会一直保存在网络空间中,不会消亡,从信息的丰富性来看,没有哪种传统媒体能够与之媲美。;网络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及好的时效性,只要拥有一个能够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设备,就能够借助各种媒介平成信息的,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媒介具有极为便捷的互动性,在网络信息进行后,传播者与受众能够及时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传播者能蜃羁焖俚拇邮苤诙嘶竦眯畔⒎蠢。也正是在双向交流中信息得到流动。同时网民还能接入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去,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后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完成在受众之间的再传播过程,因此很多接地气、能引起网民共鸣的网络语言总是能够在网民的大量转发过程中形成网络热词。
2、媒介融合下的网络语言
根据媒介的演变历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都是与旧有的媒介共同肩负信息的传播功能的,所谓的传播史实际上就是多种媒介不断叠加的历史进程。网络媒介出现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他传统媒体的功能,更具有传播优势,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介。研究近些年流行的网络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热门网络词的出现其实是多种媒介共同发力的作用。比如“你幸福吗?我不姓福,我姓曾”之所以能成为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电视与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信息社会后,网络正一点一点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传统媒体都在积极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
(三)网络语言的内容分析
在传播学中,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具体时期具体地域中人群的价值理念与意志信仰。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语言在进行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来自草根阶层的意志,表达的是网络中的草根阶层自我的意见与观点,更大程度上承载的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具有个性化的草根文化,充分体现了百姓情感的真实表达。
(四)网络语言的传播影响
1、网络语言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性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效果可以细分为认知层面、心理与态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三种,只要有传播,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无论是从社会文化还是人们的认知上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多的表现为长期的效果。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网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平台,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的隐蔽性以及去中心化特性,网络上的信息趋向于随意,没有依据的信息也能得到,这使得各种信息充斥网络却很难进行分辨;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的实际生活环境与媒介中形成的虚拟态环境出现重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网络语言的传播效果才会越来越复杂。
2、 W络语言传播中把关人地位削弱
根据卢因的理论观点,群体传播中还存在把关人,对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行传播,这是他的“把关人”理论。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是在多信源、更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每个网民都是传播者,网络成为一个海量信息分享的平台,在这里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并没有明确的定位,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边缘化,特权不断被削弱。
(五)网络语言传播产生的影响
1、 网络语言影响人们认知方式
网络中文字的使用越来越便捷,这从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逻辑思考方式,人们接触信息资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形式的认知模式,不仅在进行网络聊天与讨论时表达意见观点更加随意化,并且都是片段式内容,极具有跳跃性,同时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往往一个文本中可能存有各种链接,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文本之间的自由切换,原有的线性阅读方式被打断,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却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片面化。
2、网络语言影响人们生活和文化语言
在某种程度来说,网络语言也算一种方言,是在互联网特殊语境下汉语发生的变异。信息化时代,各种类型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网络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网络语言的不断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化的一个缩影。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侧面感受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因为网络语言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质,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社会风貌等都能在网络语言中感受到。而在网络语言的不断传播中,它已经从网络渗入到人们现实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交际语言中已经出现网络语言的身影,比如886、巨好看等。我们需要看到,网络语言作为现实语言的变体进入人们现实生活,肯定会出现各种不成熟的问题,对传统语言使用规范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挑战。
3、网络语言折射出话语权变迁
网络语言是网络中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网络中给予每个网民平等的话语权,而借助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网民能够在隐藏身份的情况下更直观的去表达自身的意见与观点,无论是草根还是社会经营,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表达,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是对传统精英统治的突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过于宽松的网络环境中,网民为了发泄自我情绪,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极端的攻击他人,出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网络语言的传播以及产生的效果都经过了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对受众的认知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传统语言产生的语言环境相比,网络语言产生与互联网,语言环境更加宽松,赋予传统文化以全新的生命,很多经典的网络语言都是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变动产生的,不仅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的反映,还是现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宽松性,网络是各种不同思想观点进行碰撞的场所,也很容易产生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蔚然 . 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2).54.
[2] 吕明臣.李伟大.曹佳.刘海洋.网络语言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1.
[3]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1.
[4]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18.
[5] 罗英侠.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安徽文学.2007. (1).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5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 网络营销 中小企业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38亿。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因其使用者数量之多,覆盖人群之广等原因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及沟通平台。然而,从中小企业操作的视角来看,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营销活动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及简单的企业宣传上。2、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运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为核心的观念上,没能随时代变化。3、缺少一个直观的、可操作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中小企业若不能改变此种营销现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屈于下风。通过对互联网特点的研究及营销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是一条现阶段中小企业营销可选之路,并提出了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行为与效果的螺旋模型,为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1.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
从国内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来看,企业进行网络整合营销的首要目的是节约营销成本。传统营销手段多注重广告及促销,但大众媒介的长期广告费用是中小企业无法负担的,促销手段所需人力物力资源较多,实质上是降低单位利润获取“量”上的盈利。网络整合营销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及较多的受众将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喜好的营销方式。其次,通过网络整合营销能逐渐改变中小企业运营模式。整合营销可以说是一种观点,它以沟通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实行网络整合营销能使企业摆脱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便于适应未来市场。第三、网络整合营销便于企业开辟新的营销渠道。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部分手段与电子商务相通,适合电子商务出售渠道的产品能够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突破传统营销渠道的限制。
2.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前提
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要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完善和发展整合营销传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细致地研究网络媒体,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它是融合的平台,它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融为一体。在没有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网络营销,容易造成中小企业资源浪费和营销收效甚微。因此,首先要了解网络传播的一系列特点,如受众范围广、视觉化、交互性强、高效性、高技术性等。近几年网络媒体出现了全新的如病毒营销、数据库营销、双向沟通、互动体验、口碑传播、事件营销等投入低效果好的营销传播方式和手段。这些新营销传播手段的要有效运用的前提就是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更好地与消费者保持良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促进网络整合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的有效整合和互补,网络营销渠道具有传统营销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营销渠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两种营销渠道应做到优势互补,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从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3.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观点
目前,学界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和定义并不统一,原因在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随着营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因此其概念的内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并不全面。同时互联网发展速度较传统媒体而言十分迅速,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网页、BBS、博客、微博客等形式,每种形式的传播模式都有其特点,所以网络整合营销并没有一个学界及企业界认同的定义及标准。这里借用清华大学姜旭平教授在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下的一个定义为参考: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利用当代网络环境来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传播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企业整合多种媒体组合营销传播的工具、方法、策略和过程。结合这个定义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的相关特点不难发现,网络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在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情况下与消费者沟通,保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二、理论阐释
1.模型设计的理念
虽然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及理论框架,但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的六个方法来对网络整合营销提出可操作的模型,即:建立消费者资料库;研究消费者;接触管理;发展沟通策略;营销工具的创新;传播手段的组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从能力水平上并不能保证完成所有的整合营销方法。因此,应根据中小企业实际能力提出网络整合营销具体方法,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行为。本文提出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企业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现状是刚进入或还未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企业,此类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他们使用的传统运营模式,即产品为中心的4P营销。此类中小企业占我国中小企业的大多数,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向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上发展,网络整合营销适合部分企业较快的实现运营观念的转换,部分中小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以整合营销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同时,对于已经在进行网络广告投放的中小企业来说,网络整合营销能提高其网络广告投入效果,并将传统广告活动逐渐转变为现代整合营销活动。对于中小企业,企业的运营目标即效果层面可以简单的以企业发展目标维度为衡量标准。理想状态下,企业网络整合营销的行为与效果关系应为螺旋上升结构,行为维度上的各步骤应该是循环使用的和不断修改完善的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深入,效果维度随着各步骤工作的深入不断上升,最终达到企业运营目标,如图。
图例:行为维度:①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②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③沟通传播与拉近距离。④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
2.行为维度层面上模型的具体应用
(1)行为维度上的第一步工作是企业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全面的消费者研究在费用上难以承受,从市场细分的角度上中小企业只有在掌握了自身企业定位后对对象消费者进行研究才比较现实。中小企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维度上,首先要了解本企业消费者的网络接触情况及使用习惯,可以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互联网报告获取网民的年龄、收入、地域等详细数据;或者通过对现有顾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网络使用情况,判断出企业产品能否进行互联网营销,如日用品、食品在互联网上营销较为困难,电子产品等比较适合网络整合营销。在这个行为维度上,判定企业自身能否利用网络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是基础目标,决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上投入多少也取决于对消费者的研究上。
(2)行为维度上的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根据第一步的研究结果,中小企业在获取了整合营销传播的对象消费者后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对消费者群体的网络接触习惯进行深入了解,如消费者网络媒介使用偏好、网络媒介接触时间等。同时,根据消费者网络接触习惯等数据结合企业实际营销投入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现阶段网民可以通过消费水平、知识结构及亚文化等不同划分为不同群体,不同群体的网民在网络使用习惯上的不同需要特别加以关注。需要提出的是,企业可以选择一些低成本的网络传播渠道进行营销活动,如通过微博客、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传统网络广告渠道如门户网站弹窗广告等因其成本较高、网络受众不喜好等原因已经不再是中小企业进行网络整合营销的首选渠道了。
(3)行为维度上的第三步是沟通传播与拉近距离。这是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重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网络整合营销将企业的资源的整合,为达成传播目标而形成合力,通过沟通来发展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赖、相互满足的关系,并且利用营销传播沟通促使消费者对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产生信任,以及使企业品牌、产品、服务的良好形象长久存在于消费者心中。要达到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不能单单依靠产品本身,而是需要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平等的沟通的关系。同时为了让自己的整合营销传播信息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则要求企业向消费者传播的信息首先要一致连贯,其次是要清晰明了,目的是有利于消费者收集和辨认信息。所以,企业在网络整合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利用和整合多种手段。一是多种互联网工具传播信息的整合。不论信息来自何种网络传播工具,如企业网站、论坛或门户网站,还是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客等自有媒体,其实质都是向消费者传达企业及产品信息。二是营销传播手段与传统营销手段的整合。企业借助广告、促销活动、公共关系等渠道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要与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所表达的信息一致。无论信息是什么,都代表了企业品牌,消费者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三是接触管理,“接触”包含了商家通过媒体、营销传播工具与其他可能与消费者接触的形式。接触管理就是要强化可有利于企业营销的正面传播,减少不利的负面传播,以影响消者的态度和行为。四是利用目标受众作为信息节点,通过网络口碑传播及自媒体传播达到整合目的。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糊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企业可以是信息传播者,消费者同样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如有部分企业利用微博整合营销活动充分发挥了微博传播零成本优势,以有奖转发为手段,在短时间内吸引网民参与,把有宣传信息或是促销信息的微博迅速传播开来。以此吸引人气,利用网民本身的积极性将网络整合营销的影响力最大化。
(4)行为维度上的第四步是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后一个维度实际上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与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如果能认真的执行前三个步骤,就可以在营销上有所收获。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需要不断重复这三个步骤,因为无论是消费者习惯还是市场环境都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变化,如果仅仅根据最初调查研究情况来实施网络整合营销,那么营销的费用与效果比例将越来越大!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必然要注意收集与消费者信息,此类信息若有关于产品服务内容的能够帮助企业改正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特性;反馈信息还可以是企业网络营销人员在与消费者交流过程中所发现的营销问题,通过分析此类信息,能够对网络整合营销策略进行微调,为进一步开展营销活动服务。
三、结语: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
市场营销观念种类繁多,所适应的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所提出的适应中小企业的网络整合营销模式之所以有可操作性在于其图形化的模型设计和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在人才知识储备上较为不足,图形化的模型相对于其它复杂的营销理论或模型而言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其次,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可以便于企业由小到大对网络整合营销进行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便于规避成本投入上的风险。最后,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图形化的营销模式也便于营销观念的传播,再好的方法如果企业不接受,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及修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6月.
[2]张力文.《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J].传媒,2010年08期.
[3]夏梅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建构及案例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理论建构》[D].浙江大学.
[5]沈奇.《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12期.
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范文6
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传播的这些主要特点带来了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以其全时性、内容广泛性、数据库超大信息量的支持、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开放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网络新闻相对传统媒体新闻而言,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全时化特点。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时性对于新闻报道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新闻则进一步扩展了时效性的概念,把传统媒体新闻的及时性拓展为全时性。网络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几乎覆盖全世界,使得新闻的全时性只有在网络媒体上才能实现。在网络上可以第一时间新闻,可以随时更新、修改、删除已经的新闻,有些网站还可以在线直播,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网络新闻的全时化特点。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无论是“9・11”事件、伊拉克战争,还是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网络新闻媒体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多样化的视角、最丰富的背景,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报道、描述和分析。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反映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动态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因此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担任了与众不同的重要角色,使很多读者把网络新闻作为及时了解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发展的第一选择,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网络新闻“滚动报道”的依赖性。
但是,网络新闻的全时化往往造成新闻量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增大,带来了新闻不易过滤的缺点,更新速度快也容易淹没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处理不当,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中的重点信息会淹没在众多的新闻条目中。面对这种情况,网络编辑应该凭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快速收集各种信息,过滤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使之突出地呈现给读者。
超链接特点。网络新闻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新闻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新闻的信息范围。读者在浏览网络新闻时,只需要打开一个新闻网页,关于这个新闻的所有信息都会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灵活地从一个平面跳转到另一个平面,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网络新闻的传播既实现了全球覆盖,又能在内容上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信息、纵向容纳发展过程的信息,呈现出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化特性,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新闻提供的有限的、少角度的、少层次的、单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服务,网络新闻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式会导致人们的阅读心理发生一些变化,网络媒体需要按照读者的关注度、需求度,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加合理的链接编排,以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数据库化特点。网络媒体几乎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总量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现在的网络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网络记者、编辑不需要担心有什么版面的限制,相反却要费尽心思到处搜索与新闻相关的资料,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填充网络这个“信息的无底洞”。
一般大型的网站都建有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把新闻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既便于网站自己管理数据、存储资料,更便于读者查询信息、检索资料,读者可以通过查询、检索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资料。数据库成为增加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础,强大的数据库对于提高网络新闻的质量,增强网络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互性特点。“交互性”是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呈现的最突出的特点。虽然在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也存在交流,比如报纸、杂志设有读者信箱、电台开通热线电话等,但在这些交流中,受众在传播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受众完全改变了单向接受的被动地位,可以参与到网络新闻中,对新闻加以评论,参与新闻的传播活动,变新闻的“旁观者”为“参与者”。网络真正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给公众提供了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让受众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直接参与新闻报道。
从网站角度看,网络利用互动功能,每时每刻都可以吸纳网民参与到新闻的交流中,为大众提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条件,而网民的评论和意见在重大新闻事件上有可能迅速形成舆论,进而扩大网站的影响力。网站还可以通过互动了解民意,更好地观察判断自己所要引导的舆论方向与现实的民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自己的舆论导向是否需要调整。有时还可以从互动中得到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从而获得独家新闻。
个性化特点。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使网络新闻不仅涵盖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所有内容,还包含了一般新闻报道不做的一些话题,表现出网络新闻的生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个性需要。读者可以享受丰富的网络新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上任意选择、组合信息,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的新闻内容、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网络新闻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多媒体形式特点。网络新闻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flash等多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新闻呈现出动静结合、声像皆备的网络形态,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读者在浏览新闻时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感觉,感受到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
目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新闻热闹非凡的背后,应当看到目前的网络新闻还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比较差。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依照自己的价值取向随意地观点和评论,真真假假的信息在网络上满天飞,让人无法判断它是否真实。由于读者和网络媒体要求网络新闻全时段、快速,使网络新闻存在制作周期短、发稿流程相对简单、随时更新量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新闻在准确方面不如传统媒体。
而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由于网络新闻缺少自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网络上的新闻常常让人感到不可靠、不真实。据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于45%,一些商业网站的新闻则可信度更低。
网络新闻往往缺乏深度。网络媒体在版面扩张上具有先天优势,为了填充网络巨大的“胃口”,网络记者和编辑们往往通过搜索、摘录、选编传统媒体的消息报道,汇集网民的评论,形成网络新闻内容,缺乏新鲜的第一线的报道。我们经常看到,大量的网络新闻在某一主题下简单地汇总,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归纳、提炼,给读者以信息杂乱、重复、雷同、堆积的感觉,新闻信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超链接文本的使用在方便信息查询的同时,却往往使读者迷失于新闻的细枝末节,甚至背离了新闻的主题。
网络新闻的把握性比较弱。由于网络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网民的全面参与,造成网络新闻传播中干扰因素增多,网络新闻的可控性比较弱。网站虽然也对一些言论进行控制,但更突出的是为网民提供网上言论的必要的空间和平台,使其有通畅的发表言论的渠道,这样就造成了对新闻的控制性比较差、信息管理困难的状况,需要网站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提高有效驾驭网络新闻传播的能力。
网络新闻存在过分娱乐化、媚俗性的趋势。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这种虚拟比较容易使人们暴露隐藏的内心世界,很多人上网是为了寻求轻松娱乐,为了迎合各种人群的心理需求,网络新闻常常表现出不严肃性、娱乐性特点,甚至有低级媚俗的倾向。我们看到,在网络新闻中,娱乐绯闻成为焦点,标题变得夸张、虚张声势,页面设计得艳俗、低级,网络新闻既炫目又刺激,可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网络媒体一味地迎合网民的需求,网民喜欢什么,网络新闻就报道炒作什么,势必忽略了网络新闻的社会责任性。所以应当强化网络媒体的自律意识和规范措施,使网络新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网络新闻数量多、速度快、互动强,在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快速传播新闻论点和读者互动参与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网络新闻在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为读者营造平等开放的舆论平台的同时,又把握好一定的度,从而使网络新闻报道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迈曾:《传播学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3.季桂林:《网络新闻专题探析》,《军事记者》,2001(3)。
4.刘雪梅:《透视网络新闻专题的优势》,《中国传媒科技》,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