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1
蔺建成直言,国企是中国实体经济的脊梁,北重身在其中,责无旁贷。他的目标是:带领北重走向更加精益化的“中国创造”之路。
中国的“极端制造”者
国内做不了的找北重,做不好的也找北重。北重是机械制造业殊的一员,是制造业的制造者,北重所做的事业是“极端制造”。
十前,天安门广场上,5100米新型护栏一夜之间焕然一新,护栏的制造安装者就是北重集团。看似简单的护栏,却有着不同凡响的质量,除去外观上的特点,在防锈处理、抗压、抗冲击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2009年,世界最大、国内首台“36000吨垂直挤压机”在北重的厂房里试车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已的高端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线,这一“极端制造”的成功,使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船舶、国防等领域所需的300mm-1200mm无缝钢管不再受制于国外,每年为中国的采购商节约数十亿元资金。
2011年8月,国内首台载重240吨级巨型矿车NTE260下线,标志着北重取得了自主创新的新突破,一举改变我国200吨级以上电动轮矿用自卸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从大到小,只要是中国没有的,北重都在尝试,并且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高温合金,核电站用无缝钢管产品,风机轴等等,只要是别人干不了的,北重都在干。”蔺建成将这些“极端制造”视为“战略责任”。
或许“垂直热挤压机”、“超高压无缝钢管”、“超(超)临界用P91、P92无缝钢管”这些词语,在许多人眼中是陌生的,但它们关乎国运。重型挤压技术对于我国火电、核电、航空、航天、船舶等战略产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以前,由于超(超)临界用P91、P92无缝钢管被西方跨国企业垄断,价格不断上涨。P92钢管进口价格一度上涨到每吨15万元。中国的订单有的已排满了三年,而且订单数还在不断增加。北重决心突破这道关卡。
“在国内仅有3150吨卧式挤压机的情况下,我们和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颜永年的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以我们为主导联合国内28家企业、科研院所,经过大量的论证以及模拟实验,最终运用了钢丝缠绕坎合技术,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完成了世界最大挤压机的研发,制造成本比外国人报价一半还低,一举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蔺建成说。
国内生产突破后,国外开始降价,15万元一吨的P92无缝管材一年间降成了4万元。国内使用管子的企业节约了数十亿,但北重却为此每年损失4亿多!“美国等国外大公司一心要挤垮我们,恢复垄断地位,产品价格到了倾销的程度,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价格上我们一定舍命奉陪。其实研究生产这样的设备是有风险的,企业巨额投入,一旦研究失败,可能就会拖垮企业,谁能担负这么大的责任?”蔺建成坦言,“这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项目,除了国有企业,没有人愿意主动承担。”
矿用车的国际竞争
北方股份(600262.SH)是北重的子公司,核心产业是非公路矿用车,从合作组装特雷克斯矿用车到自主创新生产NTE260电动轮矿用车,同样经历了波折。
20多年与外企的合作过程,让北重感受最深的是不平等,对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程机械,不掌握技术的话,最终只是辛苦劳作,大部分的利润还是让合作方拿走了。
“企业盈利多少,他们并不是很关心,因为在零部件供应方面他们已经赚足了钱。”
“市场在我们这里,大股东是我们,风险也在我们这里,我们辛辛苦苦经营一年,最后也就是赚几千万,还要给人家分红。”
“不掌握核心技术和配套渠道,就必然受制于人,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不能只当打工仔。”
蔺建成下定决心要打破国外对市场配套体系的垄断。“只有走自主研发的模式,一并把配套体系建立起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自主研发,知识产权属于自己,带来的利润就高。第二,我们自主研发成功对他们不断涨价的散件供应体系就是个威胁。”
从2006年开始,北重先后研发35吨和25吨矿用车,全部实现国产化,国内配套。2011年研制成功的NTE260自动轮矿用车载重量可达240吨,目前又研制成功了NTE150、NTE240,正在研制300~400吨系列矿用车。
在国内占有70%以上市场之后,北重要让中国的矿用车走向世界,并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了30%的销售额。
现在,北重集团已然成为继美国卡特、日本小松后的世界第三大矿用车制造商。
北重的“护城河”工程
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蔺建成的要求是,“打基础,练内功,让创新能力在制度下传承”,并形象地称之为“护城河”工程。
蔺建成表示:“从长远看,我们的36000吨垂直热挤压机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基础之一。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依靠一台设备,而是企业永续发展的能力。对于北重而言,如何将50多年军品生产、特种钢冶炼、重型机械制造等高、精、尖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传承,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规模大了,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就得实现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首先我们上了一套ERP系统,把它作为管理的抓手和工具,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及再造,使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继续管理细化是蔺建成在2013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充分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将由电脑对各项生产任务和管理事项进行跟催和反馈,实现公司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生产”。
“我们这几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要静下心来抓基础管理,要建立工厂的‘护城河’。一定要把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下来,消除各种浪费、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蔺建成说。“企业不能简单地看一时的利润指标,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才是目标。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国有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扎实稳健的管理基础参与国际竞争,才不负国家战略团队的称号。”蔺建成如此表述。
(王子乐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话蔺建成:决不能使实体经济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实体经济的大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蔺建成:实体经济发展还需要政策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绝对不是自由经济。现在一说市场经济,好像就是没办法干预。其实我个人认为,市场经济好比是运行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运行在铁轨上的列车一样,要想驾驭它就必须要制定科学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此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执行。
决不能使实体经济处于无序竞争、重复投资、低水平复制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产能过剩,企业亏损而转产、破产。
美国是大家公认的市场经济建设较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在30多年前搞出来一台31500吨垂直热挤压机,之后在全美就没有搞第二台大压机,有这一台基本足够市场需求,再投资就是产能过剩、重复投资。而国内据我所知,正在建设的同类型大压机还有3台,这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内部无序竞争。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有政策保障。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看未来中国实体经济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蔺建成: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核心,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搞资本运作、金融衍生产品将会是空中楼阁。实体经济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过程,炒股、炒房是价格的虚涨,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国家下决心予以调控。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发达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是实体中的实体,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导向支持应该加强。目前,装备制造业处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有好多企业开始搞房地产、炒股、搞信贷等,靠投机取利,所以要让实体经济做“实”,资本才可以真正增值。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某些行业未来应该“国退民进”,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发挥其活力,带动行业发展,您怎么看?
蔺建成:不能简单地说是“国进民退”好还是“国退民进”好。企业的活力也不是简单的体制决定的。
我认为机制是主要的,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主要的,只要员工对企业认同,有切身感,就一定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创造出用户认同和满意的产品及服务,企业就有活力,就能长盛不衰。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2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8-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诸多重大挑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则面临了一系列新的压力。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平衡的把握更具挑战性,金融改革也逐步走向攻坚阶段。实际上,从效应来看,货币政策需要更好地把握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平衡。当前,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机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开放经济格局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内外部协调,并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保持中国平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目标。同时,当前中国房地产过热问题继续凸显,传统主流货币政策的挑战越来越大,新的宏观审慎政策呼之欲出。
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的货币政策要直面控制通胀的目标,并兼顾改革和转型任务的需要。经济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有赖于货币政策等金融调控机制的建设,未来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鉴于此,本文将回顾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总结其特点,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得失,并对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与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协调发展。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经验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转轨任务更趋严重,“过热冲动”的问题凸显,防范通胀的要求更加迫切。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央银普遍维护物价稳定为主要目标,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稳定的关注更为直接。不过,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使得我国宏观调控也比较重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防范通胀风险则更为重要。这也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环境更加困难。一方面,中国人均收入处于起飞和赶超发展阶段,社会积极性很高,乐观预期的情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地方举债的动力强,加之中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也使得地方政府的建设发展任务较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宏观经济风险,而货币政策主要被用于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实际上,中国较为成功地运用大规模对冲和渐进升值的组合应应对了各种挑战和问题,主要经验如下:
首先,坚持实行了宏观调控的多目标制。中国是转型国家,改革和完善机制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任务相辅相成。同时,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低,货币政策运作和传导机制与传统发达国家不同,单一目标制不适合国情。中国的货币政策既要维护低通胀,又要促进经济合理增长、保持充分的就业,还要在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多目标制适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这是由于转轨过程中消除价格扭曲、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实现多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对这些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改革提供空间。同时,金融机构的深化,比较好地解决了妨碍金融稳定的体制性问题。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更适合国情。
其次,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健康化。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金融稳定,并将其视为价格稳定的重要前提。本世纪初,中国加快了国有银行体系改革,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剥离不良资产后,外汇储备被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推动了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主要国有银行先后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经过一系列改革,中国银行体系沉重的历史包袱得以解决,稳健性和竞争力大大提高。中国经验表明,央行的在线修复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货币政策不断强化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转轨之路具有渐进性质,上世纪末,我国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框架没有建立,传统计划经济仍是主要手段。伴随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自不断扩大。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信贷限额管理。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形成了间接手段为主的调控模式。
最后,合理把握汇率、利率改革进程,做好流动性对冲。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对于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浮动汇率制度改革被提上日程。实际上,汇率机制改革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合适的时机,到2005年上半年,我国宏观调控成效明显,投资过热得到抑制,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在此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大幅减少了外汇干预,使得国际收支趋于均衡。同时,大规模的流动性对冲等工具的适用,使得中国货币政策在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利率改革方面,我国积极配合金融改革进程,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前,中国已从融资利率管制转为主要依靠市场决定利率,取得了长足
进展。
三、小结
总体来看,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适用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教训。这些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改革、提升内生增长动力意义重大。未来几年,中国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运用货币政策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金融宏观调控要有大思路,要能够前瞻性地谋划调控策略和方法,在工具选择上要坚持适度创新,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增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3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 改革 启示
日本政策性金融曾在支持战后重建、实施“赶超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型以及国内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政策性金融体系已显不适,弊病逐步暴露。为此,日本政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启动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改革,总体思路是回归政策性定位、坚持“官退民进”。但是,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导致后续改革成本很高,本轮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延缓了改革进程。本文对日本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改革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特点
(一)种类繁多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崛起而实施“赶超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为配合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几乎在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设立了对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进出口、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及住宅、医疗、环境卫生、农林渔业、区域振兴开发,等等。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形成了覆盖全面的“三行十库”政策性金融体系。
(二)规模较大
政策性金融在日本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性金融体系发放的信贷量约占日本国内信贷总量的1/3,仅次于城市银行。1964年,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足10%,2004年上升到18%,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5.4%,德国6.8%,法国8.7%)。
二、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日本几乎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对应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最终导致机构庞杂。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中体现在结构升级,原有的政策性金融格局与之不适应。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也出现交叉和竞争,需要重新调整。
(二)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经营不善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直没有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比较明显,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约束机制,同时也没有建立基于市场化运作的风险评价与控制体系,导致运行效率低下,经营情况不断恶化给财政造成较大负担。据统计,2000-2004年间,日本中央财政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注资2922亿日元填补赤字。
(三)对市场构成“挤出”效应
随着民间金融的发展,资金供求关系由短缺转向过剩,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业务出现交叉和竞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下降,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并没有降下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大且有财政补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金融的发展。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日本银行业盈利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政府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
三、日本政策性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一)第一轮改革:精简机构、“合并同类项”
1999年启动的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减少政策性金融机构数目。如将日本开发银行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合并为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将日本进出口银行和负责政府开发援助贷款的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合并为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等。通过这次改革,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由之前的“三行十库”整合为“两行六库”。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整合机构,合并了具有类似职能的机构,并没有解决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二)第二轮改革:重新定位、坚持“官退民进”
从2002年开始的改革将政策性金融功能做了严格限定:为支援中小零星企业、弱势群体筹集资金;获取重要的海外资源,确保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开展日元贷款(兼有政策和援助功能)。同时,坚持“高效率小政府”,继续缩减政策性金融规模,不再增加新的财政负担。根据新的功能定位继续推进组织机构调整。此轮改革强调“官退民进”、“民间能做的事交给民间”。对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重新定位,突出强调填补市场空缺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使政策性金融回归本位。
(三)最新动态:政策性职能进一步强化、民营化进程局部暂缓
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发挥作用,政策性职能进一步强化,如日本政策金融公库承担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的职责,国际协力银行通过海外金融机构为日本海外企业紧急融资,日本贸易保险公司追加160亿美元责任额度为日本出口和海外投资提供保险支持。期间,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围绕危机开展一系列投融资活动,鉴于DBJ发挥的积极作用,日本政府推迟了其民营化时间,在2014年之前,政府持有DBJ的股份不低于1/3,条件具备时再逐步减持股份。
四、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其改革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从日本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改革中我们得出一些启示:
(一)辩证看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
政策性金融应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而不应替代市场。但是,日本政策性金融对经济的介入程度过深,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扭曲了金融资源配置。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部分市场失灵恰恰是市场没有充分发展的结果,一些通过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事实上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实现。如果不去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而以弥补市场失灵为由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则是本末倒置。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市场失灵、市场发育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行业垄断,提高金融业市场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再稳妥发展政策性金融。
(二)适时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边界
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特殊政策安排,其职能具有“阶段性”特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也应随着职能的调整而调整。一是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需要动态调整。商业性金融机构有能力和意愿承办的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适时退出,不与之竞争。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拓展新的政策性业务领域。二是避免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交叉重叠。否则,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会产生不当竞争,降低政策效果。
(三)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治理架构
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是造成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不力、坏账大量增加、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深化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过程中,应建立规范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治理架构,在合理界定政府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责权利边界基础上,构建不同层级的事权划分与决策机制,建立具有部际协调职能的董事会制度。其中,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项目由国家决策;一定规模以下的项目由董事会决策;管理层负责日常运营,董事会可根据需要将部分职权授权管理层,以提高决策效率。
(四)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发展评估机制
政策性金融服务具有特定政策目标。因此,需要对照既定的政策目标定期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检验政策执行效果。我国自1994年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来,政策性金融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与商业性机构不当竞争、业务规模扩张过快、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定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履职情况、业务边界、风险控制、与商业性金融的竞争关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发展模式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及时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政策性金融能够“与时俱进”。
(五)推进政策性金融立法
对政策性金融立法是国际普遍做法。日本通过立法对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监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其改革也依法进行。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改革是在立法缺失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部门规章及章程是指导和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依据,虽具有灵活性,但一定程度上也缺少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今后,在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过程中,应尽快建立相关法律,通过立法形式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治理结构、业务范围、监管体系等做出规定,将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谭庆华. 政策性金融功能研究――兼论中国政
策性金融发展[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张韶华.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J]比
较,(26).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4
1研究背景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影响。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分离,并研究分离原因,试图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实体经济不仅影响金融经济水平,而且影响金融经济质量。此外,金融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柱,金融经济就无法平稳发展,无法促进经济发展[1]。(2)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反作用力。从某一方面来说,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经济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经济主要是通过贷款、投资券等一系列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3.1两种经济发展不均衡
两种经济之前是互补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分离的趋势更大。这一现象将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金融经济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形式发展,金融经济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分配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最终导致大量资本流向金融经济市场。此外,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大减弱,发展经济所需的基本动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2]。
3.2相关制度不健全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经济制度不完善。由于很多国家逐渐取消了对金融经济相关制度的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国际资金流动性增加,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金融经济,使国内外的贸易总额增加,在引入大量国外资本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3]。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根据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3.3经济度量不准确
经济度量是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然而,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实体和金融两个经济体开始分离,对经济的计量明显不准确。以金融市场为例,有很多资本家利用市场价差来获取利润。大量资金逐渐流入金融市场,提高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的利益,而不是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市场上很多活跃的资金和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对等,使得金融经济出现了表面繁荣的虚假现象,因此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被忽视。此时,经济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经济总数值不能确定。
4规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办法
4.1利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
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稳固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要想使宏观政策在调节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就要注意以下3点。①明确二者的关系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②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促使实体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反过来也会使金融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③整治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通过颁布政策和法规达到约束和规范的目的。
4.2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轨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导致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其根本解决方法是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力度。而阻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资金筹集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筹集不仅成本高,而且筹集渠道少。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采取一定措施使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同时提高收益,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②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弥补其在发展方式上的不足。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性举措,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使得实体经济发挥出原有优势。
4.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使实体经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两种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可以使金融经济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速度,比如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4.4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发展
由于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发展更快,因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兼顾,在加大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金融经济达到自由化发展。在金融市场领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管控,最大程度获得双赢。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5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思考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多年前,我国一直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发展的,而近年来金融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两种经济形势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实体经济指的是在商品与物质流通方面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而金融经济是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相关的各种活动,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实体经济的支持,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我们发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这两种经济的平衡性开始渐渐被打破,甚至出现了分离,这让我国国民经济想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变得困难起来。所以,本文基于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两者的关系,包括良性关系与负面影响,找寻推动二者平衡发展的对策,以此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多年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一直靠实体经济支撑发展,经过多年稳定发展后,在技术的支撑下,实体经济渐渐向虚拟性较强的金融经济靠拢,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发展的状态,互相支撑,互相影响。这两种经济形式都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二者如何发展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下面对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以便于寻找二者平衡发展之路。
1.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经济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货币的支撑,只有货币的流通,才能让我国经济活动健康稳步运行。但就金融经济市场来说,货币的地位并不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货币,因为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金融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以货币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经济要做任何形式的活动与改变都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可以认为,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经济无从谈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轨道越来越远,金融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忽略了货币的中心地位,虽然就目前来看,这样的金融经济发展非常快,但长久来看,金融经济在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下,根本无法长久发展。所以,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2.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金融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我们直接能想到的就是结算越来越方便,货币对人们来说越来越不重要。金融经济的各项功能都与实体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够切实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我们要在金融经济的保障下,对实体经济进行优化,特别是金融经济能够对社会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将社会上的各类闲散资金有效吸收,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有需要的项目当中,进而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经济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它有助于提高综合国力,我国依靠金融经济快速在世界上崛起,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金融经济本身对于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经济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一方发生震动,另一方必然会受到波及。从目前来看,金融经济虽然能够保障实体经济发展,但其比重的大幅增加,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天平向金融经济倾斜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1)引发市场波动。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快速实现了股份制转型与改革,这些金融机构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动力,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增加,金融业得到空前发展。但是这一系列改革也让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商业银行改革后,其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更趋向于扁平化管理,那么这就使贷款审核条件限制增加,风险责任规定越发详细,信贷人员完成业绩变得困难,没有了积极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质量,让企业资本充足率受到影响,从而让银行金融变得不稳定,这导致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也变得不稳定。(2)融资标准苛刻。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较大的垄断性,所以在面对宏观政策调控时,常常用一刀切手段,一旦某些行业不符合国家政策,商业银行会立即改变对其信贷政策,限制信贷,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信贷规模。企业在原材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自身利润大大减少,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点,加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而且,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会导致企业盲目进行投资,缺乏规划,让资金缺口变大,在银行严格的融资标准下,难以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让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3)金融市场无序削弱资金供给金融市场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受金融市场影响产生的,所以,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没有一套标准来进行约束,比较无序,外资银行大量引入,在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变得非常混乱。而且金融机构将关注点主要放在房地产行业,偏离了正确轨道。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很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发展非常困难。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
1.加强金融经济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利于金融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要想实现良性互动,还要我国社会各界相互配合。首先,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要给予十足的关注,并且给予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作为纽带,引导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产品进行整顿与完善,真正形成一个金融经济体系,发挥其指引作用。其次,每个地区金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金融政策,实现因地制宜、差异化管理,有效地抑制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2.加强金融经济的市场监管要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其监管作用。首先,增强金融监管意识。要加强市场监管,就要增强对金融监管工作的认识,了解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风险认识。政府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平时要对金融机构的动态情况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特别是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其次,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金融制度,对当前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从而规范的金融市场秩序,对金融市场的规范与治理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非法金融活动苗头,要立即采取措施,将其彻底扼杀在摇篮中,防止后期出现风险。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所以在金融市场中,投机主义盛行,常常出现一些不理性、盲目的金融交易,所以政府要完善金融制度,以制度来规范金融经济的发展,对当前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以制度作为保障来解决,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金融监管当中的矛盾要及时解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金融监管部门,但是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所以政府要对此进行调节,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进行备案制度共享,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金融机构运行更加顺利,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金融融资标准,拓宽融资渠道首先,金融融资标准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合理调整。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性,必须利用一些手段对其进行调控,融资标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无论融资标准设置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跟随经济发展情况时刻调整金融融资标准。其次,经济管理部门的活动不是独立的,它与银证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银证机构的正确引导,才能让经济管理部门的活动有序进行,银证机构要不断完善信贷政策的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让企业健康的运行。
4.优化金融环境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要想得到良好的互动,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来支撑,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二者良性互动的关注,对金融环境建设加强重视,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加强。另外,金融市场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政府要加强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为他们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有许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把持着很大比例的资本,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必须对其实行管控,否则会影响整个金融环境,无序的发展最终也会被金融市场经济所淘汰。所以,政府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以智慧的力量,完善我国的信用市场与环境,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符合时展的金融市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金融市场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因为一切活动都要以人才来支撑,金融环境也要人才来建设,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6
关键词:金融行业 实体经济 外生性机制 内生性收益 政策思考
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来自实体经济,其更是集中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现阶段,国内外金融趋势日益严峻且复杂多变,稳健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能够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更是拉动消费、应对冲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稳步实现“新四化”目标的具体表现。“十二五”以来,虽然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增长速度趋于平稳,金融资源逐渐充裕,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也日益加强,但是,却暴露出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及问题,如: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民间资金投资困难,微小企业融资较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本应该是实体经济中极具成长力与活力的小型与微型企业,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现象持续发生。其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金融行业的激励不足以及渠道的不畅通,因此,想要进一步切实发展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障碍,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金融行业的外生性机制障碍
金融行业的外生性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目前我国受到正规金融体系所支撑的实体经济,在为小微企业服务发展中受到阻碍。首先,融资间接渠道不通畅。由于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原因,大中型商业银行对于优质客户、大型项目及企业,有着资金支持的倾向。由于受到监管要求、网点设立、资金来源以及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要求,加之二三城市的法人金融机构利益驱动,逐渐表现出与大中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地区的多样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无法被满足。
其次,融资直接渠道不畅通。对于我国的小微企业来说,无论是发行集合票、中小企业板,或是创业板市场融资等融资债务工具,均存在着门槛过高无法企及的问题。并且直接融资在前期存在周期长、程序繁复、工作量大、成功率低、需要支付高额中介费用、消耗大量人力等情况,且后期需要肩负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因此,对我国的小微企业来说,贷款比直接融资来的更加高效直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第二是我国民间融资服务资金在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受到约束。首先,金融行业的社会资金进入渠道不通畅。尽管《关于鼓励与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在2005年出台实施,其中明确指出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行业,随后,国务院在2010年又颁布了《关于鼓励与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明确提出需要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或是参与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贷金互助等一系列金融租金。但是并没有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使得金融领域对民间资金流入的管制依旧严格。如:银监会在规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均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改制的村镇银行或是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要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条件。虽然在2012年银监会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对相关要求进行了放松,但是实施效果以及可操作性还有待考察。由于金融行业进入渠道不通畅,正规金融体系阻挡了大量民间资本,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其次,民间融资对实体经济服务渠道不通畅。民间融资通常缺乏制度规范,使得其容易在高收益的驱动下逐渐脱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进入高投机行业、高风险领域,逐渐抽干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受到小微企业发展的民间融资,甚至会成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款、高利转贷以及金融传销等行为的温床,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地区金融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债务人逃跑、集资诈骗等事件,如: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及浙江温州等城市的民间融资活动,成为了实业空心化以及冒险投机的代名词。
金融行业的内生性收益风险
第一,正规的金融体系由于存有利率管制,使得其对小微企业领域中较大的风险进行回避倾向。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平均利率高于管制利率时,银行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风险最小的资金需求者,如:重点投资项目、大型企业集团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而对于小微企业,由于其借贷风险较大,难以用高贷款利率的方法对其风险溢价进行弥补,因此许多银行均不愿意对小微企业借贷。
第二,民间融资流动在逐利资金中,对虚拟经济领域的巨额利益收益争相追逐。民间融资环境可以说是完全的竞争市场,高额利息支付领域更是资金流动的趋势。近几年,贵金属、房地产、艺术品、收藏品、农产品以及矿产资源交易市场持续活跃,投机性资金活动旺盛,出现大量泡沫以及虚假繁荣,借贷利息不断升高,使得大量民间资金涌入。另一方面,土地、劳动力以及原料等价格大幅度上升,使得税收居高不下,在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不断萎缩,使得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实业活动平均利润不断下降,使其对高额借贷利率难以承受,导致大量民间资金流出实体经济领域。
民间融资市场由于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管制形成对利率的双轨制度,使得信贷资金套利具有较大空间。一部分正规金融体系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某种渠道进入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就获取信贷资金困难的实体经济更为艰难,使其融资问题不断加剧。
因此,不论是民间融资市场还是正规金融体系,由于其在收益与风险上的考虑,使得实体经济领域中的小微企业无法对金融资源形成足够吸引力。
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外生性政策措施
要想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现状进行遏制,提高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以及其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必须要对目前主要制约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不足,以及渠道不畅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应以政府作为主导打破体制机制局限,对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渠道进行疏通与拓宽,健全政策调控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使得金融行业能够在为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服务中,做到既有能力也有动力。
完善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外生性政策,解决融资渠道不通畅的问题,既需要以全局的角度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又要对自下而上的群众智慧进行鼓励,本文提出三点政策性措施:
(一)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需要对其中激励民间资本流入金融领域极具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进行认真落实,真正做到机构准入、限制放松,促进以民间资本作为发展主体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建立起充分竞争、多层次以及多元化、进退有序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真正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直接融资门槛降低
尽管在股权融资中,对中小企业板以及门槛较低的创业板中更低的新三板进行拓宽内容,让更多的创业型以及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能够在扩容以及改造后的新三板挂牌低门槛。同时对债权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对债券发行门槛降低,以促进债券提高发行效率,促进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加速进行,健全小微企业债券发行融资工具的担保机构体系以及政策性支持,对于小微企业投资或是承销发行的债务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需要在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等考核指标上给予合理适度的放宽。
(三)对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对于发展良好、经营规范的民间融资组织,应该允许其登记注册,促进其转变为合法的中介金融机构。对合理的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应该充分尊重,同时更需要对民间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合理有效的做法进行充分尊重,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中典当、租凭、信托等融资方式的应有价值作用。对于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要鼓励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以及有关的投资管理机构,促进民间金融的稳步合法化发展。
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性利益引导
要始终坚持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领域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杜绝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增强实体经济成长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健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进行引导,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中获取正常利益,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从而增强服务动力。
第一,要对暴利领域严格监管,挤出泡沫,使得其市场利润能够回归正常预期。要持续稳定调控房地产政策不动摇,对长效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对楼市发展进行引导,促进楼市能够稳步、有序以及健康地发展下去。对资本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对违法违规的炒作行为要进行严厉惩戒。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继续健全完善,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及脱离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行为进行杜绝。对市场、行政以及税收、司法等手段合理综合运用,对商品流动领域进行严格管制,对于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及扰乱市场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第二,减轻负担,提高实业领域中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长。促进税收制度改革深入,对税收免征额扩大、抬高起征点,加速对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进程,真正对实体经济做到减轻税收负担。全面清理审批、流通以及融资等相关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对实体经济经营成本进行降低。并加大实体经济的技术改造,引入节能减排等高新科技,同时对创新研发、重组兼并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及升级,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完善健全调控,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功能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高效有序配置的道路发展。不断加速利率市场化进度,在金融市场中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主定价权,使得利率能够将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多样性,以及差异性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来,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以及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利用利率上浮所带来的溢价,对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覆盖支持,对于盈利空间不断扩宽,使其对于金融资源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有效的促使实体经济领域中金融资金的流入。
结论
综上所述,想要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需要明确外生性机制障碍以及内生性收益风险的基础上,对外生进行以对策为主,对内生性收益进行以引导为主的不断健全完善,才能够使得实体经济对民间融资比金融资源更具吸引力,使得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其更快、更好、健康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健桂.论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3,5(13)
2.徐峻.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与政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3(6)
3.李青原,李江冰等.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J].经济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