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1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专科护士;专科护理小组;临床实践

专科护理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不断满足服务对象需要,同时也不断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我国在专科护理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我院自2005年9月开展以建立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模式来推进专科护理建设,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就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1资料

1.1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资料 2005年9月成立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由2名接受了香港理工大学培训的老年专科护士(Gerontological Nurse Specialist,GNS)担任组长,组员为来自各病区选拔的临床护士。组员的入选条件为热爱护理专业、对老年专科护理感兴趣、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临床护士经科室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后由护理部组织审核,最后由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和护理教育培训委员会考核确定7名护士为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成员。她们分别来自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心内科、骨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延续护理中心,年龄26~35 岁,平均年龄29.3 岁;成员中护师5 名、主管护师1 名,护士1 名。 GNS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专科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制定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形成了护理部主任专科护士小组护士病区护士的专业护理架构[1]。

1.2老年专科护理小组的工作方法 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对本病区65岁以上老年人在入院时使用老年人综合征评估表(SPICES量表)[1]进行初筛,根据初筛的阳性结果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制定护理措施,对难以解决的护理问题和复杂个案转介给老年专科护士,并负责对患者进行跟进。小组成员运用科内的专题讲座、护理查房、交接班、现身说法、床边指导等形式对所在病区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理论培训和集体技能培训1次/月,并根据病区老年患者的情况进行随机的床边指导和技能演示。小组成员在开展培训前、后运用《老年专科护士临床培训目标和能力要求》[1]对病区护士进行考核。同时,根据GNS制定的工作指引在病区内开展工作,规范病区的老年专科护理,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小组成员每月召开工作汇报会,对成功的工作方法进行分享和存在的工作难点进行讨论,请求GNS进行协调和帮助,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5 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老年专科护理评估工具的应用得到了推广 GNS根据国情和院情不断引进了SPICES评估表、Braden压疮危险度评估表、Morse-fall跌倒危机评估表等9种专科护理评估工具。小组成员经过专科护士的统一培训后,将这些评估工具在临床科室进行推广和使用,并不断收集问题反馈给专科护士。例如,在推广SPICES评估表应用时,小组成员首先对护士进行理论授课,讲述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和评估后的处理,将量表内的各个子项目的内涵进行讲解,使护士初步掌握量表的理论知识。然后,小组成员选择病例组织护士进行操作演示,教会护士应用并督促护士完成对>65岁的老年人运用该量表进行评估。

2.2各病区实施了规范的老年专科护理 根据专科护士制定的专科护理流程和指引,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如老年患者入院治疗,小组成员就使用统一的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专科评估并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对难以解决的个案进行转介。

2.3提高了病区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 通过小组成员对所在科室护士的培训,各科室的护士在老年专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χ2=118.50、92.96,P

3讨论

3.1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 对专科护士的培养能有效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但我国目前护理队伍的主要现状使专科护士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障碍,而且,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2]。因此,培养和发展专科护士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同时,在每个科室培养专科护士就目前阶段也是不现实的。我们采用了以专科护理小组的形式推动专科护理发展。让一部分对老年专科感兴趣的护士在专科护理中先行一步,通过他们在临床工作的优势带动整个病区的专科护理发展。与专科护士相比,小组成员能在更多科室更广泛地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他们能随时随地为身边的护士进行老年专科护理的指导,有利于促进病区的老年护理发展,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3.2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专业护理 由于我院未设立专门的老年专科病区,老年患者仍然按疾病谱入住各个相应的学科。而专科小组的成员来自老年患者相对集中的科室,经过培训后他们首先掌握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技能传递给护士,让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弥补了非老年专科的缺点,也在更广范围推进老年专科护理。同时,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接触老年患者并能及时发现病区老年患者的护理问题,对难解决的护理问题和复杂个案及时转介给老年专科护士进行处理,有利于专科护士的工作更加紧密和连续,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护理。

3.3专科护理小组有利于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护理队伍中,护士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只有很少的护士承担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的角色,而大部分护士都是在临床一线承担护理工作的,这样,有一部分有能力的护士对工作产生消极反应。我们成立专科护理小组,让小组成员在病区护士中就某一护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优越于其他护士,担任对其他护士进行指导的角色。这样有利于保持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发展自己的专业道路,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 4-6 月从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8所养老机构中选取55名护理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护理员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员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户口类型)和工作特征(劳动时间、照顾老人数量、从业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有培训意愿)两部分。共发放55份问卷,回收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

2 结果

2.1 养老护理员一般情况。参与调查的55名养老护理员中年龄25~45q10人(18.18%),46~60岁40人(72.72%),61以上5人(9.10%);男9人(16.36%),女46人(83.64%);小学及以下13人(23.64%);初中34人(61.82%),高中及以上8人(14.54%);农业户口43人(78.18%),非农业户口12人(21.82%)。

2.2 养老护理员工作特征。月收入1000元以下18人(32.73%),月收入1000~1500元30人(54.55%),月收入1501元以上7人(12.72%);劳动时间在8h以内19人(34.55%),9h~14h者27人(49.09%),15h以上者9人(16.36%);照顾老人数量3人以下4人(7.27%),4~5人10人(18.18%),6~7人23人(41.82),8人以上18人(32.73%);从业时间不到1年8人(14.55%),1~3年22人(40.00%),3年以上25人(45.45%);30人(54.55%)参加过培训,25人(45.45%)没有参加过培训;38人(69.09%)有培训意愿,17人(30.91%)没有培训意愿。

3 讨论

目前承德市养老护理员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年龄较大、文化浅,女性居多,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

3.1 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酬劳较少,原因是养老机构的发展基金缺少政府资助和银行贷款,在运营成本高和床位利用率低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降低成本精简机构员工、降低酬劳来维持。此外,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持久工作,护理员很少有节假日休息的时间,每日的劳动时间均超过8小时,同时还要负责数名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又劳累又繁杂,这样的体力消耗将很难保证对老人的服务质量,护理员的工作负担加重,长此下去,同样不利于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

3.2 养老护理员整体年龄较大、文化浅。目前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46以上人员为主,年龄偏大且半数以文化水平浅,护理水平偏低。由此可见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很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中护理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浅,学习能力及记忆力下降,参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效果欠佳,大部分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较高水平服务,满足不了老年人护理需求。

3.3 护理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居多。合理的性别结构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目调查结果显示,承德市男女养老护理员性别比例为1:5,女性护理员数量为男性护理员的5倍。养老护理最主要的工作是照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极易让人觉得养老护理员就是看护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保姆”,并且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男性从事这个行业则被认为有损男子汉形象,多数男性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事养老服务的男性较少。而养老护理大多是照顾行动不便、常年卧床的老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男性在这些方面较女性占优势,更适合胜任。

3.4 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福利收入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护理技能专业化程度不够,只能为老年人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此外,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培训模式单一,甚至部分人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几乎看不到发展前景,从业积极性降低,很大程度都影响着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稳定性。

4 对策

4.1 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养老服务产业,重在服务,而服务的核心重在护理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定今后要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因此,有学者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政策,对中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加大扶持,调整培养方向,开展“双证”教育认证模式。依托承德现有的承德医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等大中专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和专业,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养老护理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获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毕业后再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同时拥有“双证”,使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扩大了就业范围,另外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做法,承德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在养老护理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制定养老护理工作的特殊待遇政策,接纳专业人才上岗工作,使养老护理队伍更加健全壮大。

4.2 完善养老护理机构的奖励制度。养老机构要进一步修订护理员和奖励制度,按照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工资水平,依据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分配奖金,以此来满足护理员生存需求,保证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使护理员认识到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归属感,同时提供晋升机会,令每个护理人员都有自我上升空间,实现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4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是我国养老护理职业群的主体,未来将继续承担养老护理的重任。该队伍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等问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差,严重制约了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发展。因此,为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通过机构在职培训、“送出去、接进来”方式及远程教育等途径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是适应和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职业能力

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总理在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强调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标志着老年服务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当前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规模及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建设一支正规化、优质化、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应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的教育与培训,使人才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能力与素质,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

一、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从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数据分析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中(截止日期为2015年3月26日)239312个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并结合社会福利中心2014年7月~12月赴东中西部13个省市54家养老机构调研情况得出,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薪金范围及职称等情况如下。

1.素质偏低

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绝大多数是边做边学,这不仅不能适应老人护理的需求,还可能带来一定风险。调查发现,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效数据的70%以上。且护理人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学历以初中、小学学历为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养老机构及社区的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了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2.持证率低

照顾老人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经调查,仅有11.11%的从业人员取得了相关的职称证书。在取得了职称的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16393人,占比6.85%;中级职称7549人,占比3.15%;高级职称2646人,占比1.11%。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任重道远。

3.流动率高

随机抽取部分从业人员数据,从入职日期和离职日期可以看出,部分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时间很短,有许多甚至不足一个月。另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面向全市养老机构的人才数据统计显示,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八成。养老护理员紧缺,成了更为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流动率高与其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认可度、福利待遇差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可见,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准入门槛较低、职业技能较差,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待遇偏差、知识面窄、持证率低、流动性大等问题,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建设。

二、制约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的因素

1.政策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尚未真正融入“大人才”工作格局,没有真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类养老护理机构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缺乏统一领导、相互配合和密切协作。从内部环境看,养老护理人员的选拔、管理、激励与评价机制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一是没有设立职业准入制度。二是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三是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从政府层面还没有建立养老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各机构对护理员业务水平的考核标准与要求不统一。

2.社会方面

首先是认可程度不高,认为照顾老人是一种“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尽管一些院校开办了养老照护类专业,然而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也不愿意做,从而影响了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老人及家属不愿意为养老护理员支付较高的工资,使得专业化前景不佳,工资低,人员流失率高,是人员队伍建设发展定制不前的重要原因;再次,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使得养老护理员无编制、无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

3.个人方面

多数养老护理员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低、精力有限、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愿意或没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专业培训难度大。同时多数养老护理员未经过正规岗位培训,这类人文化素质偏低,并且都是年龄偏大的无业人员,她们所掌握的技能基本是养老护理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并不一定具有规范性,与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相比较,差距很大。

三、提高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的途径

养老服务职业观确立后,需要一支与这一职业相匹配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服务队伍。《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要求养老护理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较为丰富的医疗、康复、心理及护理知识,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社会组织能力。在当下养老护理员短缺、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现有养老照护人才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1.机构在职培训

1.1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是强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及职业技能等级资质待遇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主要措施与途径。针对养老服务人员在日常照护工作中应用到的知识、照护技术进行专项培训和学习考核。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及老年人常见意外情况应急处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形式上,可通过定期的岗位培训和在职轮训,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比如对长期卧床老年人进行翻身预防压疮,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特殊口腔护理、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方面的培训,然后定期进行考核,加强管理。也可通过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机构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现有行业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下岗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护理员队伍,而且可以扩大再就业。同时要通过改进培训,拓展培训渠道,开展交流式培训和知识技能储备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养老护理人员获取职业技能认证提供补贴,激励更多的养老从业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率和持证率。

1.2继续教育。在取得各个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后,不能一劳永逸,还要进行继续教育,让护理员掌握各种新的知识、技能。对于已获得上岗证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使养老从业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得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培训存在偏重医护、忽视生活照顾的内容,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经验,它们的操作性更强,如具体怎样使用轮椅、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继续教育可包括:让护理人员掌握日常按摩推拿、康复训练、四肢护理、皮肤护理、特殊老年设备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养老护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慢性病护理方面的专业问题,因此还要加强对慢性病的预治等培训,更要着重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浙江省规定,经培训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人员,每两年需参加一次在职培训。在教育方式上,由于护理人员很难脱离工作岗位,可以采取开展远程教育的方式,为养老护理人员学习、教育、培训提供方便,然后参加人力社保部门举办的测试,检验学习成果。

2.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养老产业催生了专业养老护理员这一新兴职业。随着社会进步与“白潮”的来临,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其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已成为必由之路。因此鼓励在行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养老护理技能大赛能够有效提高广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在全社会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文化美德;另一方面也会展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风采,彰显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加深社会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由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定期主办的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竞赛以《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密切结合养老护理工作实际,设置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个人职业展示三个环节,分为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在大赛中表现合格的选手在赛后可拿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举办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养老护理员学技能、比贡献的热情,培养了人才、发现了人才、激励了人才,促使越来越多技能精湛的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3.采用“送出去、接进来”方式

所谓“送出去”是指进一步扩大将养老护理人员送入本地专业培训机构或学校(如职业鉴定所、站及高等卫生学校等)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范围,提高持证上岗率;“接进来”是将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教师接入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实地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在时间、地点上便于养老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养老机构可以依托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或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与这些单位做到资源共享。养老机构中患有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人较多,但是护理员对这些方面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在疾病的中晚期,护理员在照护这类老年人时普遍存在经验不足、无从下手的现象。养老机构可以请医院专家或者培训师对护理员开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指导,使照护者能够发现老年人的一些异常表现,进行日常照料和心理护理,逐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情况,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

4.尝试远程教育模式

当前信息化软环境的快速优化、数字技术的快速提升、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为微课的制作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使远程教育成为一种高效、便利、不可或缺的教育与学习形式。我们知道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是直接从社会招聘的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学员认知能力较低。通过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制作成视频或课件,它灵活、反复播放等特点能大大增强学员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也能明显提高授课者的授课效果,同时也便于网络传输、共享资源,可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员的认知率及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为老年人整理更换床单,在每个步骤配合文字及语音解说,这些护理技能的视频可帮助学员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反复模拟练习,降低训练难度,增强培训效果。对护理人员来说,有效的培训十分重要。采取机构自我培训、借助职业高校等模式实现培训资源的最优化、大整合,将日常工作实践与理论培训有机融合,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培训效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养老服务水平,并将培训成果有效运用于养老服务实践,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课题组.我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239312名从业人员的数据分析[J].中国民政.2015.17.

[2]陈卓颐,黄岩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3):282-3.

[3]柴瑞章宋恺宁.广东省公办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现状及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15年7月.

[4]腾翀,高飞,尚红.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现状与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黄菲.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1-2.

[6]许海燕.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养老护理员;前景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到2015年,宁夏的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与失能失智老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不低于1∶10,但是宁夏的养老护理员队伍遭遇了空前的尴尬,这就使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一、养老护理员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1)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将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2)宁夏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速为3.2%,而我区达到了5.1%。预计到2015年,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3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2.7%;2020年,将达到110万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5%以上。

(3)居民健康养老观念不断增强。空巢老人以及夫妇双方赡养双方父母的压力过大以及国家老龄化人口急速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目前由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型。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部门度过老年生活。

2.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按照我国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计算,全区养老护理员缺口率约7万人。然而,我区养老护理人员还不到500人,且98%没有经过规范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学历低、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特点,养老护理员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短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养老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刚刚起步

2008年以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虽然从90年代以来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格的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我校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护理专业分布情况

宁夏卫生学校(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宁夏青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都设有中专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几千人,目前我校护理专业2012-2014级在校生达2313人,是宁夏护理专业招生办学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

2.护理专业中专层次就业存在的问题

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并有一定比例的本科、硕士、博士比例,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相对中专生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无论在职业修养、心理成熟度以及基础理论、技能方面都更胜一筹,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具有市场价值。

三、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首先增加对老年护理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其次重视与宁夏老年护理中心的负责人每年定期合作完成一批学生的“国家中级老年护理资格证”培训认定;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更多亟须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护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我校聘请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专家指导专业改革;其次,我校积极选派教师到老年医院、社区、相关机构学习引导教师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实践、锻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3.实训条件配置建议

老年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范文6

【关键词】 老年疗养员;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对策

军队离退休老年疗养员是疗养院服务、保障的重要对象。因此,做好他们的服务保障工作、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是疗养院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老年疗养员基础疾病多,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在疗养期间难免会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故保障静脉输液安全尤其重要。本文分析并探讨了老年疗养员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改进对策,现报告如下。

1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原因

1.1疗养员因素

1)静脉输液作为一种有创介入治疗,对于老年人易出现输液反应。同时,由于老年人的感觉较迟缓、反应不敏感而容易发生意外。近年来,到我院疗养的老年疗养员不仅年龄明显偏大,而且体质普遍偏弱、老年性疾病多。另外,在疗养期间,由于生活环境、气候的变化,疗养员自身防护稍有不慎,极易引起身体的不适,进而引起旧病复发及新病的产生。因此静脉输液已成为重要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方法。

2)多数老年疗养员对于在疗养期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易产生心理负担,如果护士操作时不能“一针见血”,且缺乏耐心、细致和必要的沟通,极易引起疗养员紧张、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进而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3)老年疗养员的随员多为其老伴,年龄也偏大,输液护理知识、应急能力相对欠缺。

1.2护理人员的因素

1)疗养院目前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年限较短,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机会较少,护理操作经验欠缺,操作技术不够娴熟,处理突况的能力较弱。

2)个别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风险、安全意识,不能自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静脉输液期间与老年疗养员缺乏及时和必要的沟通,致使疗养员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在输液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埋下安全隐患。

1.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①疗区面积较大,疗养房间设计趋于宾馆化,房间多且分散,并且与护士站之间相距较远,静脉输液治疗极为不便。②疗养院急救预案和急救设施设备有待完善和改进。③疗养房间空气消毒力度相对治疗医院还有待加强。

2应对策略

2.1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坚持学习和贯彻《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静脉输液护理常规》、《三查七对制度》、《无菌物品的管理制度》等制度,使每一项护理活动都有一套完整、安全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减少不安全因素。同时,根据疗养院的实际情况,对静脉输液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针对老年疗养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关护理风险预案,如输液期间发生意外情况的预案、各类输液反应预案、输液风险管理预案、化学药物渗出的预防和处理预案等,规范静脉输液反应处理报告程序,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和护理人员防范安全隐患的能力。我们还按照安全静脉输液质量标准操作,完善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流程。强化了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治疗室、疗养房间消毒规定,规范护理人员洗手程序,确保静脉输液物品合格,严防医源性感染。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和正确执行医嘱,健全护理记录。切实落实观察巡视制度,输液完毕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2建立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建立以护理部领导下的院静脉治疗护理指导委员会和科室静脉治疗护理小组,提高护理质量及静脉输液安全保障。重点进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两级管理体制的建立,通过及时反馈和准确应对,实现对全院科室静脉护理质量的监控[1]及静脉输液安全保障。院静脉治疗护理指导委员会每日派人去科室检查情况,科室护士长要随时掌握具体情况,不定期的进行护理查房;并对执行护士进行现场指导、检查,以确保输液质量和安全。护理部每月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召开一次安全分析会,各科每周进行一次安全讲评,不断强化安全管理。

2.3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2.3.1注重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医疗法规知识的培训,进行不定期的安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临床突出的问题,结合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疗养员因素、护士因素、环境因素、风险时段因素等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同时,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规、条例,明确在护理操作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从而提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责任感教育,提升工作责任心以讲课、学习本专业优秀代表等方式,重点进行敬业爱岗、服务理念、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感。在为老年疗养员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要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选择血管。由于老年疗养员输液时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观察疗养员有无不适、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液体滴速是否正常,嘱其切不可自行随意调节滴数。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差、个性差异大、半衰期相对延长,要密切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注意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发生问题,应及时处理。

2.3.3重视专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加强静脉输液穿刺技术的培训。因老年人的一系列生理性改变,如皮肤组织松弛、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回血缓慢等原因,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难度。在日常的静脉输液操作训练中,就应有意识的根据老年人血管特点进行练习,尽快掌握老年疗养员的静脉输液穿刺和拔针技巧。通过反复学习和总结,我们认为对老年疗养员最好选用五号半针头,应以20°角度进针为宜,穿刺成功后,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缓慢松开止血带、用夹板固定手部等,从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针对临床经验欠缺的年轻护理人员,我们还通过经验丰富的同行帮带、安排去门诊部病房轮转学习等方式,练习穿刺技术。

2.3.4 重视培养健康教育的能力在进行静脉输液前,要向疗养员和随员说明操作的目的、必要性,主要的操作程序步骤,输液过程中可能预见的不适、原因及处理方法等,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询问过敏史,讲解皮试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尤其要熟悉老年常见病的静脉用药剂量、作用、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加强安全用药知识。老年疗养员血管细、脆,如果拔针后交代不到位,会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皮下瘀血,给其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会给后续治疗增加负担,引起不必要的隐患。疗养员拔针后嘱其要按压穿刺部位3~5 min,不可用力、快速起床,这样可以使性代偿调节得以适应,防止发生意外。教育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2.3.5注重与疗养员的交流、沟通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态度要和蔼,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能够换位思考,要以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疗养员,取得其积极地配合,以消除疗养员因输液引起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到就餐时间,协调餐厅为疗养员送来可口的饭菜;冬季静脉输液时,可将外包毛巾的热水袋放入疗养员的手下,以增加舒适度,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对输液时间长的疗养员,协助更换,减轻其疲劳感,还可通过给其听收音机、看电视、读报纸的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枯燥的感觉。

2.4针对疗养房间的现状改善条件进行输液治疗的疗养房间室温应保持在24~26 ℃,湿度50%左右,光线充足,配备呼救和应急、生活设施,如无线电话、痰盂、小便壶、坐便器。把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可移动的疗养员,尽量调整到离护士站最近的房间,便于观察病情及处理突发意外。治疗期间,疗养房间每日要选用高效、无毒、无污染、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空气消毒剂,并用来苏儿或84消毒液清洁室内物品和地面,尽量减少人流[2]。

2.5加强监管对科室常用药品、设备、一次性物品及急救药品、设备、物品应加强日常监管,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定期组织护理人员集体进行突发意外事件应急演练。

总之,护理人员只有本着全心全意为疗养员服务的思想,了解输液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认真评估疗养员的基本情况,制定详尽的输液计划,在输液过程中仔细观察,规范操作,注重各细节的处理,做到遵规到位、查对到位、操作到位、解释到位和记录到位,才能确保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减轻疗养员的痛苦,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才能避免医疗差错,增加疗养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疗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萍,张敏,孙淑华.我院实施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控制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