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1

【关键词】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效益

一、研究背景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高度关联性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扩大。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偏好负债融资,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短期借款比重大于长期负债。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荞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会引发市场风险,更将严重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处于目前这样一种困境,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高效运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一)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至今仍然是我国房地产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这种融资方式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形势和行业市场的变化,用以调控形势的房地产和金融等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如银行准备金率、利率的提高等往往会给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

(二)股权结构失衡。国有公司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出现内部人控制度等现象,公司的经营者对风险比较厌恶,股权结构以及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等原因使得公司管理效率不高,股权融资额大大高于债务融资额,所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对外部资金依赖性较高,且有逐年递增趋势。

(三)资产负债率高。据央行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分析,我国在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银行业,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高,近几年来负债都保持在60%左右。较高的负债会造成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从而经营效率下降。维持适当的负债比率,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将有重要意义。

(四)深受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融资问题除了受到一些传统行业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关于住房、信贷等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变更直接对金融市场、房地产开发商融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在最近几年的政策调控影响效果能够看的出来。

三、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关系

1.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宏观经济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企业的融资环境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状况最有解释力的指标就是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状况高度概括性的指标。其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从理论上看,企业的财务杠杆与GDP增长率呈同向关系。通货膨胀通过扭曲相对价格作为经济活动的调节器,造成了市场效率的降低和资源的非优化配置。理论上企业财务杠杆与通货膨胀率呈反向关系。

2.资本市场状况。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市场择时理论,在非理性的股票市场,当公司股价被过分高估时,理性的管理者可能发行更多的股票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投机热情,相应的公司融资杠杆较低;反之当股票价格被过分低估时,管理者可能回购股票,相应的公司的融资杠杆却比较高。市盈率指标是反映股票价格是被高估还是低估的重要指标。当市盈率高时,企业价值是被高估的,企业会发行更多的股票,降低财务杠杆。反之当市盈率较低时,企业价值被低估,企业可能回购股票,增加财务杠杆。因此,理论上来看企业财务杠杆与市盈率呈反向关系。

3.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政府投资方面,若政府投资增加,说明国家正在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投资、成长机会。为避免丧失成长机会,企业更趋向于权益融资,降低资产负债比。货币政策手段主要体现在调控利率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上。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取证券期决于贷款的利率,当实际贷款利率上升时,意味着贷款的成本上升,企业此时会更多地采用股权融资和较低的财务杠杆比率。因此货币政策的取向会对企业选择融资方式产生影响,进而会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

(二)微观经济要素与企业资本结构关系

1.公司盈利能力。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由于成本最低而会被优先选择,其次是利用债务,最后是选择股权融资。这样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应有较少的债务即较低的杠杆率,从而公司盈利能力应该与其负债率负相关。有关企业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国外研究的结果大都表明,企业价值与财务杠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有少数研究发现企业获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偿债能力。偿债能力:财务杠杆运用不当可能引起的财务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公司的偿债能力受到特别关注。当企业拥有较高的偿债能力的时候,表明着其现金流是充足的,债权人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当企业想再次进行债务融资的时候,其融资难度就会降低。因此认为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需要资金时,对筹资方式的选择有偏好顺序,即按照内部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顺序筹资。根据该理论,偿债能力越强也即产生内部所需资金能力越强的公司,其资产负债率往往也就越低。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替代融资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

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带来国民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同时,经济水平、物质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宏观经济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总结人民群众的要求,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宏观经济的管理性意义,为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描述

(1)宏观经济: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总量的标识。宏观经济反应着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状况,反应着一个国家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其中整体物价情况,社会就业总体比例和失业比例,货币发行数量和增长数量,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等,都反应在国宏观经济领域中。

(2)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总体层面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使微观经济活动得以有序开展,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我国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想屹立于经济强国之林,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必得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要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为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变革性运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在上升的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障碍与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经济预测与市场风暴的有效制止是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

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越发集中,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势,分工愈发精细、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益发紧密,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因此,社会劳动如何分配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之外,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能够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其更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因此,国家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来调节和干预经济发展。

(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成为整个经济的连结点,社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比,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有序流动。但当前,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市场并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例如,企业的权责利的界定、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来解决。此外,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阶段,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现阶段需要借助宏观经济管理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为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是建立我国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活力和开放等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也在日益发生变化,由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的直接介入转变为以调节、引导、监督为主的宏观调控,留给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但政府依然承担着干预和指导的责任,从而影响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特殊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实现了震惊全球的发展。国民总产值和经济运行总量得到了几何数字的增量。虽然近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后续力量不足,产业产能出现了疲软、下滑等态势,但是我国的总体经济状况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不足和产生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范围大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追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平衡。在这一点,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就有着更多的干预手段与干预范围。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研究、分析出应对策略,在发挥主观调控性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多。

(二)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着货币发行过大的现象。正常的国家经济运行会把流通货币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基础上,控制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量和货币发行量。但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规模为了达到预期比例的经济增长,会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发行量。但是增加货币发行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量过大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弊端。

(三)失衡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增长和服务产业的增加,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结构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过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国有资产持有率过高;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服务不到位、消费者不满意等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产业中,仍然以低成本、低工Y、低技术含量为主要形式。高新产业与机械精细制造产业的比例过低,国际影响力也不行。

(四)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的多年来一直制约我国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来我国高档投资消费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主,中高端消费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依赖出口满足投资增长需要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显现出来。扩大内需是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刚性因素。

(五)产能过剩

大量的产能过剩,政府方面的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消费等状况在我国一直存在。为了促使生产的继续运行,各个领域消耗了大量的重复产能,不但使经济形成了不健康运行,更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损坏。

四、宏观经济管理创新内容

分析出宏观经济创新的不足,接下来就要分析管理创新的内容,明确了创新的内容,才能够为下一步实施创新策略、创新步骤打好方向性基础和定好主导性策略。在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内容方面,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向

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民经济按照政府的预期要达成的运行状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经济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向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变化时要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以期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二)管理机构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必然要对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其主体是国家的政府机构。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客观需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机构和职权两个方面进行革新,建立专门机构,精简机构人员,避免交叉管理,坚持政企分开,明确权责分工,依靠市场调控,增强有效决策,提高人员素质。

(三)管理方式

国家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文化方式、法律方式等。面对发展变化的经济局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及时调整创新,减少过度干预,使管理水平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宏观经济的管理创新对策,是建立在管理现状分析、创新需求分析、创新内容分析、创新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以上几点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总结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确定创新目标

要想让宏观经济管理现实创新性改革,首先应该在目标确定上进行创新。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过管理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因为宏观经济是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反应。宏观经济的管理要想获得更多的创新形式和创新影响,应该结合国家的宏观局势,在供给侧改革、营增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大量数据统计,得出有效的管理策略。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疲软,经济增长水平下滑等状况,合理制定出鼓励投资、全民投资、鼓励消费等策略,通过这些创新性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改革。

(二)对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主体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创新。只有管理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宏观经济的管理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避免过度管理、过多浪费。政府调控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主体机构进行改革,精简机构部门、缩减机构层次、减少机构能源消耗。在宏观调控中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在上传下达中发挥迅速、可靠的作用。在管理体系中才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正确判断、有效决策。

(三)依托法律手段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的力量,应用法律的约束来管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法律更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国内的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与国际经济接轨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也要适当的创新,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顺利发展。法律规范的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

(四)依托现代科技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对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依托现代科技进行,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采取新科技手段,为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专业依据、降低成本。政府可以设立电子门户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管理服务,实现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网络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可以搜集数据,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之一,国家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建设。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议题。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一大创新,在坚定不移的走我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在发挥政府能力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才能够让国民经济水平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才能够实现我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于法云,沈传敏.关于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 2016.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金融深化 时序选择 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市场机制决定资金的均衡价格,以便反映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目前受多重因素制约我国的利率体系尚由政府进行管制,但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将是必然选择。

我国从1996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历程基本遵循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则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则放开了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思路,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然后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而人民币存款利率也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但对于目前是否是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合适时机,争议颇多。

二、金融深化与时序选择相关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提出了利率抑制与利率自由化理论,并指出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过低的存款利率抑制了人们的储蓄愿望,造成资本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金融机构储蓄资源配置的能力。

而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我国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时序与条件研究工作。大部分学者认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方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此,我国应选择间接或有限制的渐进式开放模式。

以上金融深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推动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本文将通过国内外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金融深化理论。

三、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与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利率市场化浪潮。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无论哪个国家,其利率管理体制都处于日益开放的发展轨道。下面通过美国、日本和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对比分析,揭示一些可供借鉴的规律。

(一)美国、日本、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对比

1.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归结起来就是“Q条例”从颁布到废止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经济大萧条,为限制银行间存款利率竞争,保证稳健经营,美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用来明确各种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工,特别是1933年6月颁布的《1933年银行法》。1966年《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出台,Q条例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Q条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弊端日益显现。后来商业银行经过不断争取,最终美联储开启了利率市场化。先取消大额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管制予以取消;并提高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86年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取消,此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二战后,日本通过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复苏。1978年日本央行逐步取消对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并正式启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当年银行间拆借和票据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1985年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993年小额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予以取消,1994年实现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3.阿根廷利率市场化的失败

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经济失衡,经济增长剧烈波动,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节节高升,面对如此困境,许多国家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利率市场化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经济不稳定,加之银行监管缺失和经济体制等因素,改革后名义利率飙升,企业大量倒闭、外债大增,大量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反而酿成金融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的时序选择测度指标分析

首先,以衡量宏观经济水平的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两个指标,分析利率市场化时美国、日本、阿根廷三国宏观经济状况。本文选取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GDP增长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变异分析。

表1 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GDP增长率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

通过表1可见:尽管阿根廷启动当年GDP增长率高达6.93%,但其前5年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为1.24,表明其宏观经济状况极不稳定,经济波动巨大;而尽管美国、日本当年GDP增长率不是特别高,但美国、日本前5年GDP增长率变异系数较小,经济运行相对平稳。

其次,选取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的M2/GDP作为金融深化指标来分析资金市场发展状况。

表2 三国利率市场化前5年M2/GDP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

表2表明,三国资金市场的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日本市场化前5年M2/GDP均值达106.32%,且变异系数较小,而美国均值达62.71%,也在较高水平,说明两国金融深化程度较好;但阿根廷均值仅为18.04%,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异系数偏大,表明其资金市场规模和活跃程度都较低,金融深化不够,不足以平抑改革后的金融波动。

再结合改革后的市场表现看,改革前资金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状况与改革后的效果关联性较强,选择在金融深化程较低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深化率会迅速扩大而导致金融不稳定,甚至导致经济危机;若改革前资金市场发展健康,金融深化程度良好,则改革后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定,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三)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模式分析及启示

通过对美国、日本、阿根廷三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金融深化指标的对比和变异分析,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模式选择直接影响着改革效果,如果经济状况波动较大,金融深化较低时激进改革,则改革后金融市场会遭受显著冲击,如阿根廷;若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经济稳定而且金融深化显著,那么,改革成效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释放,并且平抑金融波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如美国、日本。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如下:

改革进程不可冒进,渐进式改革更为可取。

稳定的经济环境护航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金融深化程度与改革后的成效关联性较大。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减缓改革带来的波动。

四、深化与利率市场化时序选择分析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结合本文对三国利率市场化的时序选择量化对比分析,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资金市场发展的某些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和变异分析,进而判断目前是否为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合适时机。

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可以抵御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近10年我国CPI均值为2.96%,变异系数为0.7,CPI均值不高,但是波动较大,不过处于低位波动,考虑到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较大,而我国自然灾害导致的食品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整体通货膨胀情况可控。总体来看,近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平稳。

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深化指标还未真实反映我国资金市场的发展水平,但剔除准货币的结构性影响,真实的金融深化指标也超过了60%,接近美国当时的水平,已经可以适时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本文认为尽管我国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条件,但是我国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量化条件,只要配合合适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渐进式改革模式,不仅能逐步消化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在改革过程中,适时调整策略,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外,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刺激经济并保持稳定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1.改革进行需要有序推。时机上,央行要选择货币环境宽松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步骤上,分步推进,适时调整;策略上,先选取个别区域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广。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相对平稳,通胀可控,此时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3.从制度建设上,除了进一步完善融监管机制,还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孔德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评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2]罗熹.利率市场化的良机[J].资本市场,2012(11).

[3]李兴法,闫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5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欧元区;经济趋同

[中图分类号] F8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Mundell,1961)在其论文“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中提出的,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蒙代尔最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这一理论,他从劳动的流动性、刚性价格、特定货币的交易成本及冲击等几个方面对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分析。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经济学家很大的兴趣,他们对蒙代尔提出的以要素流动性来衡量OCA的标准提出质疑[1];麦金农(Mckinnon)提出了经济开放度标准。他指出,若一个地区高度对外开放,即可贸易商品占总产出和总消费的比重非常高,浮动汇率作为对外平衡调节器的作用就会下降。在外部价格同样稳定的前提下,那些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开放区就应该组建一个共同的货币区,从而有利于实现内外经济的均衡和价格的稳定;凯南(Kenen)提出了产品多样化标准。他假设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需求的波动。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将越能抵御外部冲击对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影响,产品多样化国家和不同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相互交叉,足以消除国外需求的波动,汇率波动几乎不再必要。因而,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之间更适合于实行固定汇率制,组成共同货币区;英格拉姆(Ingram)提出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理论。他认为,在解释最优货币区标准时,有必要考虑一国的金融杠杆。他提出以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20世纪70年代初,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莱明(Fleming)分别提出以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Tavlas(1993)提出的最优货币区国别标准,用以判断一国是否具备加入一个货币联盟的条件,以及Bayoumi和Eichengreen提出的最佳货币区的联盟标准用以判断数个给定的国家是否能组成货币联盟[2] (见表1)。上述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重点是强调组建一个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随后,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转为加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综合分析。

二、最优货币区的内生化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欧元区,特别是随着欧元的诞生,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从事先标准的讨论转向货币联盟事后效应的讨论。通过对货币联盟效应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所提出的“事前”标准,实际上可以在货币联盟组建之后逐渐趋同,这就是最优货币区的“内生化”。

Frankel和Rose(1998)在其“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3] 一文中首次提到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他们从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周期相关性的角度出发,指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假说,即如果一国“事先”不满足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加入货币区后可使其“事后”满足。

关于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已经有很多文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Rose(2000)、Rose和Engel(2001)、Glick和Rose(2001)发现货币统一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很大,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Frankel和Rose(1998)认为,随着贸易的增长,需求冲击更容易在贸易伙伴之间蔓延,从而导致各成员国商业周期更加相关,并且政策冲击也变得更加相关,即一体化的发展导致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更强。Blanchard 和Giavazzi(2001)在其著述中表明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会因商品市场管制的取消和竞争的加剧而逐渐取消,有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弹性具有一定的内生性[4]。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为欧洲货币一体化特别是欧元的引入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5],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的不断发展,最优货币区理论也有了更深入的进展。本文将就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各项主要的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内生化理论,并且对未来新的欧盟成员国加入欧元区后的状况进行预测。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测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拟对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同性进行分析,特别是考察引入欧元后各国宏观经济的趋同,以验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是否存在。因此,根据上述最优货币区的各种理论及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化,结合欧元区①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实践,本文拟选取以下指标进行测量:

本文拟选取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与GDP比率(%)以及经常性账目与GDP比率(%)等宏观经济变量②,通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来检测成员国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方面是否趋同。本文共考察了欧元区现有的13个成员国,包括最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本文选取1990-2007年这一时期的数据进行计量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欧共体/欧盟开始了货币一体化进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制定了三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即始于1990年。选取这段时期,可以考察从欧共体/欧盟着力于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以来,各成员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状况是否趋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以及是否存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效应。

(二)本文采用的计量研究方法

在衡量各成员国宏观经济趋同性时,本文拟对所选取的欧元区国家的五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1990-2007)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其基本检验模型为:

yit-yjt=α+β(yi,t-1-yj,t-1)t+μt+δkΔ(yi,t-k-yj,t-k)+εt

这里yit和yjt代表是否趋同的两个经济变量;α,β,μ,δ为模型参数,Δ代表差分,ε代表随机干扰项。在检测中,我们令yit代表被检测国家的宏观经济变量,令yjt代表欧元区成员国该宏观经济变量的平均值。我们的假设是单位根存在,即β=1对应β

(三)数据来源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省略)。数据处理运用的是Eviews 5.1软件,在滞后项的选取中,本文采取SIC(Schwarz Info Criterion)原则确定,在“接受”或“拒绝”原假设时本文依据最终计量结果的t值水平来确定在什么样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四、本文的实证结果

基于上述研究框架,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表2. 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指标的ADF检验结果 a. 斯洛文尼亚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ADF检验从1993年开始检测,经常项目与GDP比率从1992年开始检测;

b. 卢森堡经常项目与GDP比率从1995年开始检测;

*表示在10%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的置信水平拒绝原假设。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从1990年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开始启动以来,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在不变价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两项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中,仅有约半数的欧元区成员国表现出趋同,其它的国家并未有明显的趋同表现。在失业率方面,不到一半的国家有趋同表现,在财政赤字与GDP比率和经常项目与GDP比率方面大多数的欧元区成员国都没有趋同表现。财政赤字在欧元区现有的13个成员国中,仅有葡萄牙和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有趋同的表现,其它成员国均未表现趋同。如我们所知,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是欧元区两个极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是价格稳定,以通货膨胀率不超过2%为目标;在财政赤字方面,马斯特里赫特趋同标准规定成员国年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不得超过3%。因此,欧元区成员国在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GDP比率方面应该有趋同的趋势,但是实证结果却表明成员国在这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赤字占GDP比率方面趋同性很弱。这一方面说明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彼此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欧元区宏观经济的发展实践并不支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的假定,即在组成一个货币区之后,各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从国别来看,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和卢森堡等成员国在宏观经济表现方面较为类似,他们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趋同或非趋同性表现相似;作为欧盟经济的“领头羊”,德国的宏观经济并未表现出与其它成员国的明显趋同性;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和斯洛文尼亚。荷兰在所有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中的表现都是非趋同,斯洛文尼亚除了GDP增长率之外其它几项指标都表现出了与欧元区平均水平的趋同性,这也印证了斯洛文尼亚何以在入盟后两年多的时间就能够加入欧元区。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欧元区成员国在经济趋同方面的表现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统一的货币带来市场的统一,从而各国之间将会实现经济上的趋同。现实情况是,各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表现差异巨大,不仅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如此,从当前这些国家的经济表现来看也是如此。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欧元区成员国深受危机影响,特别是几个大国,如德国、法国等经济受到很大打击。由于各国受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并且大国和小国面临危机的反映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采取统一行动时各国之间的协调存在很大困难。欧元区作为一个货币联盟区域,因其缺乏“最后贷款人”,在应对危机时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各成员国各自采取措施挽救本国经济,这对于欧元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考验。对欧元区而言,实现经济趋同意味着在遭受经济的内外冲击时,各国经济反映应当较为一致,从而在应对冲击时可以采取统一的措施进行应对,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欧元区想要达到经济的趋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之,尽管从理论上说来,最优货币区内生化是可能的,欧盟成员国可以在加入欧元区之后,采用同一种货币,在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的管理下,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将表现出趋同性,但是,这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欧元区经济发展的实践并不支持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的理论,欧元区的经济趋同将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曲折的过程,在趋同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成员国共同克服。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欧元区面临着来自区域内外的各种压力,要想实现经济的趋同性,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五、新入盟的国家加入欧元区的前景

从2004年至今,欧盟已经增加了12个新的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的斯洛文尼亚已经在2007年1月1日成为欧元区的第13个成员国,塞浦路斯、马耳他已经于2008年1月1日起成为欧元区成员国,斯洛伐克将在2009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其它的欧盟新成员国,有些已加入汇率机制Ⅱ(ERMⅡ),有些还未加入,与欧元区现有的成员国相比,这些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经济大多比较落后,市场机制也不尽完善,并且这些新的成员国中大多数是原中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国家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因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面与现有的欧元区成员国相比有很大差距(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从2004年入盟以后,GDP增长率比以往有了提高,从2004年5.8%增加到2007年的6.3%,人均GDP也有了显著提高,从不到9000美元提高到13000多美元,提高了约50%,这表明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赤字在入盟后也有了提高,特别是经常项目赤字,从2004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11.2%,即这些国家经常项目恶化,有着较高比例的赤字。

尽管新入盟的这些国家在入盟后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增长率也比欧元区国家要高,但是,与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的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新入盟的国家人均GDP仅相当于欧元区成员国平均水平的30%,通货膨胀也比欧元区平均水平高出许多,经常项目赤字方面,新成员国比欧元区平均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并且从入盟后这些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呈恶化的趋势。因此,这些新成员国如果想加入欧元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同样,这些国家在加入欧元区之后,如果想与欧元区国家经济呈现出趋同,也将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另外,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新入盟的成员国加入欧元区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困难。欧元区原有成员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都遭到了打击,各国目前纷纷忙于采取措施自救,尽管彼此之间存在沟通与合作,但在经济萧条时各国往往更加倾向于保护国内市场,货币联盟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在危机背景下能发挥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新入盟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后可能并不会像先前预期的那样从中受益很多,成员国经济尚自身难保,更遑论对新成员国提供更多支持。并且,此次危机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化趋势,这对于刚实施完私有化改革的新入盟成员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选择。这些新入盟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后如何抉择,如何最终实现新、老成员国的经济趋同将是一个难以预知的过程,至于新成员国何时能实现向老成员国的趋同将有待于实践的发展加以证明。最优货币的区内生性若想从实践中得到检验,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注 释]

①本文选取欧元区13个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塞浦路斯和马耳他于2008年1月1日起加入欧元区,由于其加入时间较短,经济效应不明显,顾本文在研究欧元区经济状况时未将其考虑进来。

②欧盟成员国如果想要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必须满足事先标准,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这些趋同标准只是名义上的趋同(nominal convergence),本文考察的是货币区的实质趋同(real convergence),即通过选取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雨露,边卫红.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的进展[J]. 世界经济导刊,2004,(4):22-25.

[2]Barry Eichengreen. Europe, the euro and the ECB:Monetary success, fiscal failure [J]. Journal of PolicyModeling, 2005:427-439.

[3]Frankel, J. and A. Rose. 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Currency Area Criteria[J]. Economic Journal, 108, 1998: 1009-1025.

[4]Olivier Blanchard, The Economic Future of Europe[J]. th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3-26.

[5]周华. 最优货币区是否内生?――以欧盟为例的实证检验[J].德国研究,2006,(3):20-24.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ndogeneit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ruo Zone

Jiang Yanxia1,Ye Chenyi 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Shijiang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在经济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仅以虚拟经济中的股票市场为例,截止 2015年年末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

所有上市公司流通总市值达到 430257.3亿元,相当于当年GDP676707.8亿元的63.58%。虚拟经济泡沫化主要是受其自身运行趋势、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公众宏观预期的影响,其次是受科学技术水平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最后依据分析出的虚拟经济泡沫化的原因,分别从市场预警、调节流动性、加强金融监管、促进科技进步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泡沫波动性高风险性防止过度泡沫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虚拟经济在经济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较发达国家仍较小。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时间较早,且发展速度迅猛。美国 2003-2006年仅股票市场的平均年市值就已经为美国 2003-2006年年平均GDP总值的 1.36倍。由此可见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我国虚拟经济仍需也必将继续发展。

然而虚拟经济随着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甚至出现了与实体经济一定程度上背离的现象。虚拟资产资本化定价与实物资产成本、技术定价的不同,成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根本原因。虚拟资产资本化定价与人们对市场有限的预测能力使得虚拟资产的价格极具不稳定性,也就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内在波动性及高风险性。又由于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的增大,虚拟经济的这种内在波动性及高风险性,极易给整个经济造成重创。从日本上世纪 80年代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破裂后经济的一蹶不振以及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现在经济复苏的疲软,便可以看出,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危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虚拟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防止其由于内在波动性出现过多的资产泡沫,将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虚拟资产的定价方式为资本化定价,其价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脱离其所代表的实物资产的价格,变成完全由观念支撑的价格。即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人们预期未来经济仍将持续维持这种状况,则虚拟资产的价格将会继续上升,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纵观上述日本危机可以看出虚拟资产泡沫的形成均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人们过于积极的预期会催生虚拟资产泡沫。

可以将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概括如下:

市场利率的下降、外汇储备的上升、汇率的上升等原因造成的流动性大增。在技术进步缓慢,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条件下,过剩的流动性少量的流入实体经济,大量的流入虚拟经济,造成虚拟资产价格上涨。在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公众积极预期以及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推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如此循环,从而虚拟经济泡沫形成。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外汇、期货市场发展规模仍较小,各市场的流动储备量,主要的为房地产、股票其次为银行间市场,剩余的期货、黄金现货、及其他如收藏品等市场所占比例甚小,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有限。本文以各市场流动储备量的大小衡量其在虚拟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考虑各个市场在虚拟经济中的比重及数据的可得性。因此要建立的虚拟经济泡沫预警体系从房地产、股票、银行三方面进行构建。

虽然三个市场在一定期间内波动情况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各市场对经济变化的反应速度,反映程度不同,可以看出股票市场的反应在剩余两个市场之前。但三者均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大幅度上升与下降。说明在虚拟经济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三者均有相同的反应,因此可以采用三者的综合得分进行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虚拟经济综合指数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业的权重向量与其相应的综合得分相乘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借鉴虚拟经济综合指数,在其快速上涨并超出正常值范围内时,认定其开始泡沫化,并发出预警,以便于更好的应对。

虚拟经济主要受其自身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即虚拟经济是由观念支撑的经济。人们一般依据过去及现在下降的趋势,且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则人们一般会预期股票未来的价格也将会上涨,而此时股票价格将上涨。这也就说明在治理虚拟经济泡沫问题上,应该以预防为主,因为泡沫一旦形成,将依照其趋势发展,捅破泡沫也难以软着陆。因此不应该“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成本以及效果是不佳的,要以预防为主。

市场流动性及科学技术水平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是产生影响的,市场流动性对虚拟经济产生正向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对虚拟经济产生负向的影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止流动性过多的流向虚拟经济,是从根源上解决虚拟经济泡沫化的问题。防止流动性过剩也是防止虚拟经济泡沫化的有效方法。

依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依据虚拟经济泡沫预警体系进行预警;

2.调控市场流动性;

3.金融自由化应与金融监管同步发展;

4.提高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 04:80-90+207.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经济界,1999,03:4-9.

[3]刘维刚,张丽娜.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15:12-14.

[4]王国忠,王群勇.经济虚拟化与虚拟经济的独立性特征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动态化过程[J].当代财经,2005,03:5-10.

[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04: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