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1
关键词:“5·12”地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上了历史上罕见的8.0 级大地震。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以及近期国内发生的严重雪灾,这次地震的发上无疑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又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去年防通胀、防过热“双防”背景下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现在显露微调的可能。如何打好“稳健财政从紧货币”这张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问题成为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综述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或紧缩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支出、支持公共工程建设、降低税收等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就是着名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相机抉择性质的,这种模式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有更大的借鉴作用。而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协调配合,采取不同的协调模式,才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相机选择的主要内容。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政策配合模式。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政策。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1]。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大政策协调的历史考察
我国理论界学者关于两大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阶段划分方式很多,但大致都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从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二是从1985年到1997年。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三是从1998年到2004年。1997年以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四是从2004年至今。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向“双紧”过渡的趋势。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新特点,是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在更多的领域有了配合的创新和实践[2]。
三、“5·12”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目前来看,此次地震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冲击,但据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 000万左右,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主要是对我国控制物价不利,此次大灾将推高粮食与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的预期。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国今年前四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3]。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或许会使已经很高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从而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造成进一步压力。其次,可能对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获得影响国民经济的准确数字,具体的测算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西部是我国的产粮区,这次地震对局部的影响又相当大,因此对当地的生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灾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主要在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在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防止CPI出现“普涨”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的意义更显突出。而流动性管理、维护物价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多重调控目标已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牵制,因此抗震救灾、稳定物价的重心应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加快救灾和灾后恢复,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在保持财力的前提下,对部分区域或行业实行适当的税收减免,为维持物价和经济稳定买单,这样才能把缓解货币政策的压力走出目前的瓶颈,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等总量问题。
首先,抗震救灾是当前财政政策最需发力的领域。只有迅速调拨财力、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才能完成要求。在救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及时制定和部署灾后重建的一些税收优惠等。其次,四川拥有电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但这些相关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本省,导致本地税收收入流向总部所在地政府。企业所得税政策应立即进行调整,将灾区企业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当地政府,以增强其自救和重建的能力。再次,防止物价上涨,特别是在防止价格上涨趋势由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中,财政政策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地震短期内可能导致调出猪肉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会因部分商品供给的减少而抬头。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受灾地区实行区域税收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生产自救,又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最后,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出现的波动,财税政策也应未雨绸缪。南方雪灾和“5·12”大地震,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提供了良机。增值税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增值税转型将大大降低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成本。
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重点领域的合理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首先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筹集财政资金[6]。因此,针对目前举国全力抗震救灾的形势,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用于地震灾区灾民安置和重建。近几年,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为20.9%。2008年,中央财政减少了赤字规模,赤字率将下降至0.7%[4]。中央财政第一季度收入实际增长远高出年度预算增长,目前赤字率和债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不仅可动用财力充裕,而且有较大的减税和发债空间。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债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正是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或紧缩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按照凯恩斯的观点: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未来政策之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5]。所以,央行可以将利率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目标。并且自2003年之后,央行为避免通货膨胀,已经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并对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行对冲,央行票据已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交易品种,成为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个方面,中央财政与央行相关政策相配合,应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分担灾区金融机构风险,鼓励灾区金融机构放贷。可以选择的一项政策是降低灾区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征收5%的营业税,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税负明显偏重[7]。给与地震灾区金融机构降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灾区融机构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也为下一步营业税改革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4.
[2]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6,(1).
[3] 新华网.震灾引发经济运行三大焦点问题强震难撼从紧政策[EB/OL].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5/15/content_
8174242.htm.
[4] 财经网.“经济震波”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支持救灾[EB/OL].caijing.com.cn/20080519/63589.shtml.
[5]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9.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2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物价影响;效果;方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对于物价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做好两者之间的配合,就能够有效控制物价上涨,并预防通货膨胀风险。因此,我们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概念和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与物价的影响与关系。
一、财政政策及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而对财政工作进行的指导,能够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对整体需求进行调整。从财政支出上来看,增加政府支出能够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增加国民总体收入;反之,如果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压抑,会使得国民收入降低。从税收上来看,增加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抑制,使得国民收入降低;反之,降低政府税收,会对消费总需求进行刺激,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调节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国家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收支规模和平衡状态,对收支结构进行安排和调整,使其能够与财政政策目标相符合。第二,是通过税收的方法,对税种和税率进行确定,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从而使国家的财力能够满足政治经济职能的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第三,是通过财政投资的方法,由国家来进行预算拨款,对预算外资金的流向进行引导,从而能够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行壮大,从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第四,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政策需求进行了解,使用财政转移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对一部分群众进行财政补贴,从而能够安抚民心,起到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及基本目标
货币政策,主要指的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很多工具来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从而使得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再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对民间资本投资产生影响,最终对整个消费总需求进行影响,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调整。货币政策对总体需求进行调整有其“三大法则”,即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货币政策有其最终发展目标,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物价趋于稳定。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基本目标,物价稳定的本质就是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物价的稳定与否进行判断,主要从三个指标来进行探讨,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数,即GDP。二是物价消费指数,主要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进行反映。三是批发物价指数,是将批发交易作为对象,对物价的发展情况进行掌握。第二,是实现充分就业,确保有能力进行工作,并且有意愿参加工作的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国家失业率过高,就会造成了生产浪费,给社会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造成失业率过高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因素和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这四个方面。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除了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之外,其他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应注重对需求的良性引导,从而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第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是让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上。经济增长与各项因素都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各项要素的综合作用,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等等。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对其中的资金资源进行影响,从而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影响效果的比较
1.政策制定主体不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较来说,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很多决策都需要从政治层面进行考虑,其次再对经济层面进行考虑,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会直接对政治的稳定性起到影响。而货币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民银行也是受政府的影响,很多政策的制定有政府的授意,主要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从而直接对消费进行引导,对物价产生影响。由于政策制定主体不同,使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于物价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别,财政政策直接对物价进行影响,而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对物价影响的时间滞留不同
两者对于物价的影响,产生的时间滞留的不同。由于财政政策都是直接并对物价产生影响的,因此几乎不存在时间滞留,并且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时候,受到的阻力比较小。而货币政策对于物价的影响是具有渗透性的,当中国人民银行意识到经济中产生问题,再到制定货币政策,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其中存在着比较漫长的时间,其对于物价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因此,财政政策对于物价的影响比较直接,几乎不存在时间滞留,而货币政策不管在内部政策制定还是在货币政策实施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滞留问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物价的影响没有那么直接。
3.对物价影响的灵活性不同
由于财政政策的实施比较直接,中间不存在着什么时间滞留,并且其指定政策的主体是政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比较直接,因此,财政政策在物价影像中的灵活性比较高,并且其作用比较明显,当下就能够看出影响效果。而货币政策的时间滞留比较长,其政策制定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受到政府的授意和影响,但是其实施过程比较漫长,效果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显现,因此货币政策对于物价影响的灵活性并不高。在财政政策实施之后,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来实现消费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对物价起到一定的影响。
四、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保障我国物价的平稳
为了能够使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共同在物价稳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保障物价的良性、平稳发展,我们应从政府层面和央行层面进行分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提出合理性建议。首先,我们应加强政府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在财政政策制定完毕之后,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好对财政政策实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并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配合、共同监督和管理,一旦在财政政策执行中发现问题,就要积极进行解决,确保财政政策能够在物价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很多部门来共同进行协调与合作,才能够使财政政策的效果得以呈现,并且切实对物价产生影响,因此,在各部门进行协作的时候,应注重对行政效率的提升,使其能够尽快发挥最终,从而在物价稳定上产生作用。其次,我们应做好对央行工作的管理,注重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且使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在透明、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并且保障央行的独立性,使其尽可能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央行要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来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并且要做好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确保货币政策能够实现贯彻执行,达到相应的政策目标,从而能够对物价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处于需要提升的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使得央行的各种市场操作存在着一定困难,有的机制在执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将会使得时间滞留更加延长,从而给整个政策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其更加繁荣,从而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五、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物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物价直接影响着我国消费者的收入和之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物价的影响效果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应分别对二者的概念和手段进行了解,并对两者在物价影响方面取得的效果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一.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6.
[2]刘驰.我国财政政策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
[3]赵丹婷.国际原油价格冲击下我国经济波动及货币政策规则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3
一、模型分析
根据JesusFernandez-Villaverde所构建的DSGE模型,在传统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包含的技术冲击基础上,加上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本文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家庭、厂商、外国和政府等四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参数估计
1.估计方法与数据选取说明对DSGE模型的估计有校准法和估计法两种,本文采用Bayesian估计方法。估计法的优势在于所估计的参数可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和模型参数的特点施加相关约束条件,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参数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利用历史数据所估计得到的参数值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是在1998年之后,因此我们选取了1999年1月至2012年7月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供应量、进出口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以此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数据先期处理过程为先对变量进行去势处理,利用X12方法对上述四个变量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使用H-P滤波得到变量的波动部分,最后对波动项求差分。2.参数设定首先对参数的分布情况进行事先界定,再利用事先界定参数运用Bayesian方法估计实际的参数值。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估计结果会最终收敛于实际值,因此设定值并不影响模型估计的可靠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投资;消费;VECM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11-05
一、引言
如何扩大内需是近几年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焦点话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受损,扩大内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尤为重要,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经济低迷趋势难以迅速扭转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最有效的手段。投资和消费是扩大总产出的两大途径,探讨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可以衡量货币政策在刺激内需上的有效性,为政策提供指导。
对于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影响的研究,文献大多是基于传导渠道来进行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熊鹏,2005)。杨子晖(2008)用DAG技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但是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对私人投资的作用不明显,而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具有相对有效性。马春雨(2012)以货币供应量M1和M2为货币政策代表变量建立居民消费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对刺激消费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张和万(Zhang和Wan,2002)通过利率渠道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发现通胀率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比名义利率更大。科伊武(Koivu,2012)用SVAR模型通过财富效应渠道研究了1998―2008年间中国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的放松能够提高资产价格、提高消费水平。严太华和黄华良(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非对称影响的形成机理。梁云芳、刘金叶(2011)基于受约束的VECM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国内需求的非对称性影响,长期货币政策正负冲击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且负向冲击大于正向冲击;短期不存在非对称性。王文静(2012)发现长期内货币冲击对消费和投资影响非对称性均显著,短期内对投资影响的非对称性显著。
现有文献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还没有系统全面的分析,各研究成果间也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将运用VECM模型讨论货币政策从不同的传导渠道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还将进一步在分析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基础上讨论当前货币政策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
二、基于VECM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扩大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本文选取的变量如下:
1. 货币政策代表变量。我国自1996年明确宣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1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的周期运行,所以选择M1作为货币渠道代表变量。由于我国仍然是间接金融占主导,所以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月末数作为信贷渠道的代表变量。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本文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月度数据作为利率代表变量。
2. 内需代表变量。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代表投资和消费。居民消费支出缺乏月度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近似代表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缺乏1月份数据,为排除奇异值,本文参照许涤龙和李庭辉(2010)的方法将2月40%的数据分摊到1月。
3. 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本文选择用工业增加值增速作为产出代表变量,用CPI同比指数反映物价水平。
表1:变量表示
[变量表示\&含义\&M1\&狭义货币供应量\&CR\&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R\&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I\&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CS\&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年同月=100)\&Y\&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
本文的样本期间为1996年1月―2012年12月,共204个观测值。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对原始数据做如下处理:(1)将M1、CR、I、CS换算成同比增长率;(2)运用X12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本文的实证检验采用Eviews6.0为计量分析软件。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所有变量皆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设,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三)基于VECM的实证分析
1. 模型简介。VECM可以写作:
LR检验显示χ2统计量为1.67,P值为0.196,表明施加约束是合理的。将b11、b21、b31设定为1,是对消费进行正规化约束;第一个方程是所有变量对消费的混合影响,第二个方程是产出和通胀对消费产生的影响,第三个方程是货币供应量、信贷余额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同理,对投资也进行正规化,但是其余变量施加约束条件的LR检验拒绝了约束的存在性,所以对于其余变量不施加约束条件。
2. 建立VECM。权衡不同滞后期长度准则对滞后阶数的选择,消费的VECM模型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投资的VECM滞后阶数为1。表4和表5分别是满足假设条件的消费和投资的协整方程,CointEq1等是(2)式中的误差修正项ECM。
反映投资和消费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为(3)式和(4)式,括号内是t统计量。投资和消费的短期波动由两个部分的因素组成:第一个方面是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投资和消费自身及其他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在两个方程中,调整系数都是显著的。消费自身的短期波动和货币供应量M1对当期消费波动的影响显著,CR、R和Y的短期波动对投资的影响相对显著。
三、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着重分析货币政策代表变量M1、CR和R对消费和投资的冲击。图1和图2分别是消费和投资的脉冲响应图。
从图1可知,M1和CR对消费的影响较大,R对消费的影响较小,影响保持长期不消失。利率R的影响明显为负,头几个月稍有波动以后基本稳定在
-0.2%的水平;M1一开始的影响高于CR,二者还表现出一定同步性,但是CR的影响从最开始的负影响不断上升,在15个月左右的时候,CR的影响超过M1,并保持这一关系。M1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大概稳定在0.2%,CR是0.4%。
从图2可以得到货币政策变量对投资的影响,与消费不同的是,CR对投资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占据着绝对优势,从大约7%的高位下降,随后稳定在略低于4%的水平。而M1只有很微弱的作用。利率R的影响同样是负的,比M1的影响强度稍微大一些,但是与CR的影响相比也是很微弱的。投资的增长主要是靠信贷来驱动的。
从脉冲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作用并不相同,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对内需作用的非对称性。首先,从整体影响强度上来说,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明显大于消费,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最高位置大概在0.6%,但是对投资的最大影响大约在7%,说明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作用力度远远高于消费。其次,从货币政策不同渠道来看,利率渠道的差别不明显,投资明显是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消费则同时受到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影响。综上,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传导的,并且信贷主要是投向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
货币政策拉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与科伊武(2012)的分析结果类似,2012年前三季度消费对内需的巨大贡献可归因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货币政策不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银行信贷,并且主要是政府带动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总之,货币政策主要是依靠信贷渠道刺激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为什么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会存在这种不对称呢?单独研究货币政策对消费的作用会发现有积极作用,但是从相对量来看,相较于投资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国现阶段还处于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传导;由于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占有绝对比重,当货币当局实施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影响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使借款人减少或增加投资支出,这种影响是相当直接的。所以,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力度较大。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消费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资产价格使居民的财富发生变化,影响具有间接性,居民持有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价格作用主要是房地产价格的作用,但作用有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不发达,财富效应渠道的作用十分微弱,所以货币政策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上的作用很弱。
四、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及政策效果
扩大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其实存在一定合理关系。从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来看,由于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经济体中通过过度积累资本、压低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偏离资本黄金律水平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储蓄率和投资水平较高,资本存量大于黄金律水平,人均消费低;二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较低,资本存量小于黄金律水平,人均消费在短期内会较高。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实现稳定的人均消费最大化。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表明我国处于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状态(邹卫星和房林,2008;袁乐平,2008;吴先满等,2006),我国的经济增长偏离了黄金律水平,所以现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水平,努力刺激消费,使经济增长回归到黄金律水平。
消费和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但是消费最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投资所带来的产品增加和GDP增长可能转化为消费,但也可能没有转化为消费,没有消费支撑的投资会成为无效投资,无效投资往往造成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债务风险增加等,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从长期来看,投资必须依赖于消费,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的,所以在启动内需的时候必须以消费为落脚点,在制度安排上要多向消费倾斜。
基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很弱,所以我们可推测对消费扩大起主要作用的是财政政策,这和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有较大关系。扩大消费需求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类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侧重于调控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比较直接,偏重于调整经济结构,而货币政策则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间接调控。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也属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财政政策更加直接有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低利率以及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来影响经济,但是如果实体经济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没有提高,货币政策不能刺激消费增长。财政政策行政性指导色彩很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性更强的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政策的作用,而应该是两者相互协调。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货币政策对消费的作用也比较弱,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上的责任会多一些。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1996―2012年的月度数据,本文通过建立VECM模型从实证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并不对称,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消费,而且差距比较大。货币供应量对投资几乎没有影响,利率稍强,信贷的作用相当显著,并保持长期影响,反映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刺激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投资作用明显,但没有有效拉动消费,消费的扩大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这也反映了货币政策没有通过财富效应渠道有效作用于居民消费。通过进一步分析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发现,现阶段我国应主要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而且现阶段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需求上的效果比货币政策更有效更直接,所以目前对消费的刺激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但货币政策也需积极配合。
基于上述结论,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以提高财富效应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提高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这样可以与财政政策相配合。
第二,基于当前消费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财政政策应注重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第三,当前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信贷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了转变经济结构,信贷支持方向和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第四,利率在刺激投资和消费中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升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oivu T.2012.Monetary policy,asset prices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J].Economic Systems,36.
[2]Zhang.Y,Wan G.H.2012.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13.
[3]Mojon.B,Smets.F,2002.Vermeulen.P.Investment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2,26.
[4]马春雨.中国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2,(36).
[5]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阻滞与疏通:一个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
[6]杨子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2008,(5).
[7]许涤龙,李庭辉.基于匹配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质量评估研究[J].经济纵横,2010,(6).
[8]陈小五.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变化[J].西南金融,2012,(7).
[9]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8).
[10]梁云芳,刘金叶.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需求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受约束的非对称VECM模型[J]. 财经问题研究,2011,(3).
[11]王文静.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4).
[12]袁乐平.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整合[J].消费经济,2008,24(4).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5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着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着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将以上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我国经济的分析,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马拴友(2004)运用is-lm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is曲线较为陡峭而lm曲线较为平坦,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对治理通货紧缩具有更大的效能。张学友、胡锴(2002)运用修正的mf模型,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行比较,得出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安排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建淮(2007)运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是紧缩性的:相对汇率变动的其他效应,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是支配性的,因此运用传统斯旺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是有效的。徐长生、刘士宁(2006)根据斯旺模型政策搭配理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模型中的内部通胀、外部顺差的区域,因此对内可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抑制投资过热,采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对外通过本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改善国际收支顺差,以实现内外均衡。
也有学者通过计量建模,实证研究了近年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但大多集中于对内绩效的研究,鲜有在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兼顾内外综合绩效的系统研究。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实证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这是由于我国利率管制严格、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所致,而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显着,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该继续实施。王文甫(2007)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有一条真实变量都以相同的比例增长的均衡增长路径:在均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财政政策对经济有影响,货币呈非“超中性”。刘斌(2009)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政策体制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组合体制的结论: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的充分体现:因相机抉择的政策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这种体制在今后是否一定要继续保持值得商榷:他强调今后我国应该从现行的体制向主动的货币政策和被动的财政政策组合体制转换。黄志刚(2009)将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f模型1拓展到中间汇率制度下研究发现,不管资本流动性如何,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有效,其效应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应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法,此时政策效果最好。
三、总结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发现,大多文献将研究视
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范文6
关键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6-01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了我国将在一段时间内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作用,以保障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地增长,并在财政政策的配合下,以保证我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冲击。
2 正确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我国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国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有力保障。具体剖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区别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不同,前者主要适用经济发展明显减速或者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政策目的在于继续给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后者则主要在经济萧条或者发生经济危机时候采用,它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的目的在于减短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间,以拉动经济的复苏。此外,后者主要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复苏,虽然前者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宽松程度存在差异,即主要体现在“适度”一词上。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状况,中央银行不必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审时度势,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如果采取过激的调整政策,则可能引发许多潜在的问题,例如,信用过度扩张极易导致资产泡沫,进而影响金融安全。虽然我国前一段实施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但是政府仍需要坚持审慎原则,力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一致,并采取措施提升市场自我调整的能力。
3 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路径的探析
有效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战略意义。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形势,笔者认为,我国要有效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化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宏观当局就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地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这也就要求国家所推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必须具备前瞻性,宽松的程度要将政策的时滞考虑在内,准确预测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的前瞻性有所增强,保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但是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政策前瞻性意识尤其需要强化。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对国际经济、金融、资本流动发展状况的实时监测,而且要及时预见、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调控方案,有效地保障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3.2 准确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性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强调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伴随着一定范围的结构调整。因此,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有关当局要把握政策实施的程度。首先,要在审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正常需求;其次,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流动性管理要密切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灵活调整,对于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3.3 努力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都要寻求一种配合来克服市场的缺陷。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之协调配合,着力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当前形势下,只有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低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刺激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总之,当前形势下,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明智之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强化对政策的前瞻意识,审时度势,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