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1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夯实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体现和基础。只有把各项社会事业做实、做好、做到位,社会管理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加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1)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责,特别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适当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实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2)建立和完善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确保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平衡不同区域间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差异,从宏观层次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能力。(3)可以考虑开征物业税、改革资源税、将地方国有资本纳入财政预算等途径,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培育基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4)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强化省级政府调节地方财力分配的责任,调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结构,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步形成合理、平衡的纵向与横向财力分布格局。(5)优化公共财政资金对不同公共服务领域与项目的分配结构,重点增加社会性公共服务投入,把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保健、基本社会保障方面,强化基层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责任。(6)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方式,选择具有部分竞争性或部分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服务,通过委托、合同外包、许可经营、用者付费、内部市场等多种方式,构建公共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体制,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能力,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公共服务社会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就其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解决,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适应城乡关系的变化,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必须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1)推进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原则,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基层社会管理行政机构,通过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机构建设,凝聚各方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有序运行。(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本地农民逐步纳入到统一的市民公共服务管理和福利待遇系统之中,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与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3)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水平。城乡社区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是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理顺基层政府与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4)推进社会治安体制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加剧,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格局迅速发生变化,社会不同群体间利益加速分化,因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日渐增多,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时有发生。提升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合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健康运行。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2

[关键词]城中村治理;政府协同;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6;D630 [文献标志码]A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结构型社会变迁,其实质是覆盖政治制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领域的全面社会变革与社会大转变。在这个社会全面变革与社会大转变的过程中,城中村无疑是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进阶的热络地带。城中村见证并直接推动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正因如此,城中村成了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区,是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频发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政权组织和农村政权组织利益博弈的集聚点。城中村具有流动人口急剧膨胀、违章建筑四处泛滥、基础设施破败落后、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集中、社会冲突此起彼伏、健康风险规避困难等特征,是我国稳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痼疾。由于城中村问题多、治理难,加上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以区、街道办(部门)为代表的城市政权组织与以县、乡镇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农村政权组织对其均存在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影响了城中村治理的健康发展。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认为:“组成社会环境的各个元素存在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关系,通过协同会使社会环境从混沌变为有序。”同理,组成城中村治理大环境的城市政权组织和农村政权组织两大元素之间,存在既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关系。找出并解决影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推动城市政权组织和农村政权组织的协同契合,是完善和加强城中村治理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学界对城中村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Canter第一次把城中村理论引入城市地理学中;J.W.R.Whitehand认为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区域,具有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特征;加拿大学者麦基用Desakota来概括城中村这一空间模式;希腊学者瓦西利斯・斯古塔斯认为应把重心转移到城市边缘正面的潜力上来,指出土地是核心问题,必须加大城市边缘的规划和政策扶持,运用“适宜技术”维护城市边缘秩序;J.W.R.Whitehand还认为应注重对城市边缘区人口和社会的城乡过渡性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治理的理论与内涵、体制与制度、问题与对策等方面,针对城中村治理中之政府协同作用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拟从政府协同这一新视角,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推进城中村治理中城乡政权组织协同行动,形成优势资源最优化利用的协同治理格局。这对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基层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扩大基层民主,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增加基层和谐因素,减少基层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研究方法

一项基于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达县6 928名居民为期9年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缺乏社会联系及社区联系的人,与那些有着广泛接触面的人相比,死亡率更高”。同时,“保有一个广泛的联系网络,会使患普通感冒的概率大大降低”。另一项研究显示,若与组织中的不同群体的人保持网络联结,会产生或获得更高的绩效评分。以上关于网络联结的探讨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或组织嵌入到关系网络,会对其开展的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会对活动的成败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中包含结点(行动者)以及结点之间的关系(关系纽带)。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简称SNA)是通过分析网络中的关系来探讨网络的属性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来探究网络改进策略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B.韦尔曼(Barry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SNA具有通过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运算方案、法则、程序等来分析网络关系的特色,通过对构成社会网络的多个结点和各结点间连线关系的状况进行简单分析,然后运用Ucinet、Pajek等软件进行计算,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以探究出网络组织的深层结构。本文拟运用SNA中的网络中心性分析法,以影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要素为网络结点,以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为关系纽带来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从中找出影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进而找出改善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对策。

二、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现状调查

为了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基本状况有更真实全面的认知,本文采取立意抽样的形式,从湘潭市雨湖区选取了300个调查对象,向雨湖区政府、雨湖路街道、羊牯塘街道、中山路街道、窑湾街道5个城市政权组织部门,鹤岭镇、楠竹山镇、昭潭乡、护潭乡、响水乡5个农村政权组织部门以及雨湖区城中村的基层群众,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87.67%(见表1)。将问卷进行编码之后,运用SPSS 18.0社会统计调查软件进行分析。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满意度、重要性及基本现状等。

从雨湖区城中村治理的现状来看,认为城中村治理非常好的只有4.6%,认为差和非常差的却占到了38.0%(见表2)。不难看出,雨湖区城中村治理现状堪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雨湖区城中村的道路交通设施、环境卫生、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社会治安状况等存在很多问题。可见,当前亟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城中村的治理,而加强政府协同是改善城中村治理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城乡政权组织间的协同契合对城中村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有53.6%的调查对象认为加强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非常重要,认为重要的占到了35.7%,认为不重要的只占3.1%(见表3)。加强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可以实现城市政权组织与农村政权组织的资源共享,为城中村的治理提供更多保障,从而不断提升城中村治理的效率及质量。但是,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群众满意度较低,感到非常满意的只占11.8%,基本满意的也只有28.1%,而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却占到了60.1%(见表4)。

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满意度较低,表明其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找出并解决影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推进城市政权组织和农村政权组织之间的协同行动,对完善和加强城中村治理非常重要。

三、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分析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网络中心性分析,通过要素分析、关联分析、矩阵分析来逐步确立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首先,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一套反映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类别的指标体系。根据调查结果、文献探究和规范分类原则可以构建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构划分、基本发展现状、组织基本构成、各种相关保障5个一级要素指标类别,每类一级要素指标中包括多个二级要素指标,二级要素指标由具备不同主体、内容、视角等属性的具体要素指标构成。其次,对已经确定和识别下来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确立起各要素间的关系网络,构建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的邻接矩阵。因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强弱不同,所以必须根据各要素之间影响程度的不同来判断关联值(0代表无联系,1代表弱联系,2代表中等联系,3代表强联系)。通过关联分析和专家论证,最终构建起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的邻接矩阵。最后,通过对已构建的邻接矩阵进行分析,识别出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要识别关键要素需要借助网络中心性分析法中的度数中心性分析方法,运用ucinet软件来测算邻接矩阵的内接中心度和外接中心度,而关键要素的基本特征是“具备较低的内接中心度和较高的外接中心度”。

邻接矩阵构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识别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关键要素的先决条件,也是重中之重。为了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要素进行科学的关联分析,本课题组对邻接矩阵的每一个关系结点的关联值进行了多次论证,并形成了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的邻接矩阵设计初样;之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城乡政府部门代表、社会公众等参与邻接矩阵设计初样的认证讨论会,后经课题组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的邻接矩阵模型(见表5)。

根据已构建的邻接矩阵,借鉴美国弗里曼教授运用内接近中心度和外接近中心度测量企业智力资本核心要素的方法,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通过运用ucinet软件进行计算,将那些具有较高外接中心度(90

四、结论与不足

通过对湘潭市雨湖区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城中村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人们对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现状感到不太满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我们构建了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要素的邻接矩阵,识别出了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

首先,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才、制度、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保障、制度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是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关键要素。因此,要不断加快城中村的经济发展步伐,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特色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才、技术、信息、制度等相关保障。

其次,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区域划分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城乡区域划分一直是影响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重要要素,受区域划分的影响,城中村承受着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文教体卫、治安管理、社会保障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压力。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推进城中村治理中政府协同的重要保障,包括社会福利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3

一、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长效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牢牢掌握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街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样,治安环境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形态多样,矛盾纠纷隐患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突出。辖内地域形态多样,既有××市最大的关闭国有企业—××氮肥厂,又有东圃最旺的商业地段;既有××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多,主要是劳资纠纷、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还存在着国企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隐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存在,给辖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要排查调处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种政策法规,又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二是流动人口多,平均素质偏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压力突出。辖内有出租屋1.9万套,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初步统计,××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超过8万人,平均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打散工、从事体力工作等人员。从近年来对违法犯罪分子人员的分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给××地区的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三是案件基数大,多发性案件典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挑战突出。近年来,虽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约占80%左右,压案保平安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源头预防上,城中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环境、居民意识、硬件设施等影响面临很大挑战;在打击管理上,基层民警工作量多,压力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面临着挑战;在教育宣传上,面对居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素质偏低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效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意识面临着挑战。街党工委、办事处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指引,把保稳定和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地分析我街实际,从街道层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考虑,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层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观念、思路的转变和突破。

二、深入实践,开拓创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和架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实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问题。街党工委、办事处从2006年底开始,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研究讨论,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工作意见》,并全面开始实施。治安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防范、基层创安、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执法联动、队伍培训管理、组织保障、检查考核为内容的“十大机制”,形成了以打击为重点、以预防为基础、以控制为关键,以建设、管理为方法,以改造、教育为手段,综合性、立体化、系统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点,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落实防控体系的三项工作原则: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盘考虑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完美的载体,将街道辖内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综治格局。

(一)以统一高效为方向,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以统一指挥、方便管理为原则,建立了由街维稳及综治委牵头,以街道一级有关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区居委会、辖内机构、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纵向层级运行架构。在横向联动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一级联动,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二是社区一级联动,围绕平安和谐,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治保会为基础,以出租屋管理员、××公司治保队员、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为主要参与力量;三是基层治安力量联动,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队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战斗力。以纵向层级运行架构为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整合,构筑一个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效率快速、效益明显的综合运行机制。

(二)以保障有力为核心,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综治大格局,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和谐又平安”为建设标准,建立街综治工作中心,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街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组织保障功能,表现为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硬件设施,明确职责任务和部门分工;协调指挥功能,表现为通过制订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实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的“五联”运作机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现为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进行工作绩效评估、检查考核。通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优化基层资源,夯实基层基础。

(三)以整合统筹为准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干队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治安工作队伍,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军,以治保队员等治安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实行警民结合、专群结合,充分发挥队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将辖区保安员、治保员以及物业小区、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联网基地指挥台建设,实现了勤务指挥联动。以义务平安巡逻队伍为补充,在社区民警统一安排下协助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通过治安力量的整合,达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准确、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指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网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健全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一是建设全街视频监控系统,现在街面主要路段设置了212个监控点,城中村内街内巷设置了107个监控点和5个监控岗亭。二是发动辖内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监控系统,现我街辖内主要小区、企事业单位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机。三是推进城中村单体出租屋视频监控小系统建设,由屋主自筹资金安装,主要对出租屋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铺内部技防建设,积极推行“手眼通”、亿光安防、门禁系统等家庭、商铺技防。通过建设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形成一张覆盖全辖区范围、解决重点治安问题、排除大部分治安隐患的安全防范网络。

(五)以立体渗透为手段,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构筑××街法制宣传教育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为目标,打造室内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室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网上法制宣传服务三大宣传阵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途径,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辖内居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一)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紧紧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持续发展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全面落实要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上级综治工作精神相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推进要以省、市、区综治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二是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势出发,继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科学性、长效性、稳定性。三是要与社会矛盾发展态势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矛盾类型,如何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将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效果的最好诠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面推进,要立足实际,始终以群众安不安全、满不满意为根本考虑,切实围绕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群众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犯罪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承担一定的治安防范义务;通过及时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安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身边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相应地防范措施。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4

(一)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加快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和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救助工作机制。二是推进低保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程序;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提高低保标准。三是按照新的医疗救助办法,管好用好大病救助资金,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实现低保家庭患者住院在医院直接结算。四是继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争创1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个省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五是加大慈善助学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对高等教育新生就学困难的学生,每年由慈善会和教育基金会共同救助1000人;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六是大力推进暖心工程,建立健全以政府救助为基础、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与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工作。

(二)积极助推养老事业发展。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设施的建设,以PPP模式筹建全市社会福利中心;推动扶持养老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继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落实,力争2015年养老服务补贴率达到50%以上。二是继续推进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完成葛家、大围山、沿溪、高坪、七宝山、澄潭江等6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3-4所__市级示范敬老院和6所__市级示范敬老院。

(三)进一步开展基层依法自治工作。一是按照《__市推进城乡居民依法自治实施方案》,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指标达标。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二是开展服务品牌、精品社区创建,选树一批社区服务管理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社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三是依据上级安排部署,抓好全市第九次社区换届选举工作。

(四)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一是按照省市关于“双带双促”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双带双促”活动,促进双拥工作健康发展。二是着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知晓率达100%,有意愿的退役士兵自愿参加培训率达100%。二是全面落实好各类优抚政策。按政策做好追烈、评残和新增优抚对象的认定工作;规范抚恤补助发放程序,确保实现各类抚恤补助社会化发放;加强优抚经费管理,建立优抚对象亡故月报制度,杜绝抚恤补助吃空和冒领现象发生。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5

民政工作,直面广大人民群众,它的根基在基层。

基层民政组织,是各项民政方针、政策和任务的落脚点,是党和政府服务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长期以来,基层民政组织所承担和从事的民政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下,由于民政工作“只花钱,不挣钱”,无法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财税收入增长,GDP政绩“出不了彩”的影响,致使基层民政部门的地位始终不高,尚还存在既重视又忽视,既需要又忽略,既有为又无位的双重价值观念,造成基层民政组织机构建设和事业发展难以加强。

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执政理念的形成,为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层民政工作提供了机遇,在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强势下,从研究和抓好基层社会救助机构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和最佳捷径。下面,就我县基层民政工作运转情况,谈谈对加强乡(镇)民政队伍建设的意见与思考。

一、我县乡(镇)民政队伍现状与主要问题

1、全县乡镇与村居情况。全县现有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辖区面积3182平方公里,总人口8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5万人。我县山大人稀,土地贫瘠,生活环境差,又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具有城乡反差大,城市贫富悬殊大,农村贫困程度深,城乡困难人口多的明显特点。古蔺的县情决定了民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对“民政”的强烈期盼性和需求性。

2、乡(镇)机构与人员配置情况。乡镇机构改革前,我县各乡镇普遍设置有民政办公室或民政所,乡级专职从事民政工作干部有59人,平均每个乡镇2人多。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按照国家规定,普遍撤并了民政机构,将民政职能划归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统一管理(一般每个办公室2-4人,负责卫生、劳动、民政、综治等多项工作),仅有一名干部专职从事民政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具初步统计,全县59名民政干部中,50岁以上的民政干部18名,35~50岁的23名,35岁以下的18名,80%以上的人员不懂电脑操作。从近几年工作运转情况看,这种定位方式至少存在三个不足:

一是撤销原有专事民政机构削弱了基层民政组织,使很多民政工作在基层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是乡镇民政由于人手不够,服务区域大、范围广,只好应付差事、马虎从事,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众逐年增多;

三是基层从事民政工作的干部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任务,由于兼职,思想不专,业务不精,工作不细,无法也无力把各项民政具体工作一件一件的落实到社会群众中;

四是电脑操作技能差,出现业务上报不规范,不及时的现象。

主观上讲,基层各级党委政府是关注、需要民政工作的,认为是个不可或缺的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客观上又往往被忽视,认为只要能保持工作就可以了,对全局工作影响不大。这种矛盾心态导致了基层民政组织的弱势。

3、基层民政组织的职责与任务。民政部门的职能职责有四个大的方面30多项,每项独立运转,几乎项项工作的落实都要在人民群众中体现和实现,都要通过基层民政组织去操作、去兑现。就我县而言,民政直接服务的对象就达83万人,其中城乡社会救助对象就近9.6万人,约占城乡人口的12%,且绝大多数分散在乡村,比例更高,服务半径更大。每个乡镇民政干部承担着直接服务10000人的工作量,还不包括大量的接待和婚姻登记、殡葬改革、民间组织等专项事务管理服务任务,其工作量、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同时还存在着“三无”的突出困难:

(1)无专门办公服务场地。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原乡镇民政所(办)全部撤销,统一并入社会事务办,造成目前“无牌子、无专人”的状况,社会救助等民政工作疲于应付。

(2)无必要的工作经费。社会救助等各项民政工作,如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公示栏牌、材料报表、交通通讯等都离不开财力支持。而目前,全县100%的乡镇都没有为民政工作预算专门的工作经费。

(3)无交通工具,通讯不畅。县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条件好一点的自购摩托车,大量的还是借车、租车或以步代车。加之我县大部分乡镇山大人稀,群众贫困程度深,通讯“死角”多,在开展农村低保入户核查等工作时,困难重重,工作十分不便。

这些因素,更加剧了基层民政组织直面民政对象、服务民政对象、宣传民政政策、落实民政任务的难度。

二、基层的愿望与期盼

近期,我们对基层民政机构和工作运转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基层政府和干部普遍认为,民政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面大,把政策兑现落实到群众中难度大、困难多。迫切需要健全的体制机构、充分的人力资源和服务工作的平台,期待着基层民政组织能够进一步加强。归纳起来反映较为强烈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善基层民政组织机构,解决乡镇民政机构空缺和人员配备不适应任务需要的问题。如我县丹桂、观文、椒园、白泥、马嘶、马蹄、德跃、土城等乡镇,2005年机构改革前,专设有民政办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专事民政工作。改革后民政办并入社事办,共同承担着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社区发展、综合治理、民政等7项工作,乡镇民政除负责农村低保、城市低保、五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安居工程建设等常规性工作而外,还负责残联、民综等工作。加之,政策咨询、接待、举报核查、定期核查等工作,可以说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这还不包括婚姻登记、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等专项民政事务工作。与此同时,民政干部在履行民政本职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服务办的其它工作任务,这样就造成了精力无法保障,工作质量更无从保障。完善基层民政机构,加强工作人员力量,已迫在眉睫。

2、建设乡级民政服务工作平台,解决服务工作无场地无手段的问题。全县乡镇民政部门并入社事办后,全部是合并办公,大部分仅有一间办公室,且办公室设施和办公条件简陋,同时交通通讯也存在困难。交通方面以步代车为主、租借摩托次之。通讯以手机为主,话费支出相当大。车费、电话费用没有着落。从目前民政事业工作手段现代化、电子化、数据化、规范化发展的要求看,乡镇远远不能适应。

3、理顺工作运行管理体制,解决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问题。民政工作尤其是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要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惠民、爱民政策落到实处,那么建立为民、便民、上下协调一致、运行通畅、管理规范的高效工作机制便尤为关键和重要。目前,由于基层民政组织不健全,人员不够,经费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造成很多问题。如城乡低保工作程序繁琐,权力分散,责任主体不明;实施救助不便民、不及时、效率不高等等。为此,在完善机构的前提下,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化民政业务流程,简化和健全操作程序;二是提高工作绩效,理顺上下工作关系,强化乡镇一级基层政府的主体责任,对乡镇一级民政机构职能、工作人员职责、岗位职责等,建立严格的完善的制度,用健全和可操作性制度,确保执行力的提升;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四是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培训,有组织有计划的加大对乡镇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力度,着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民政干部队伍。

三、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民政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基础性作用在不断增强,其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加了,其职能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基层民政组织。

1、践行民政工作宗旨的需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决定了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关系。乡镇民政组织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全部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也是反应党和政府执政形象的前沿和窗口。项项涉民的民政各项任务、法规政策都要靠乡镇民政组织去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广大民政对象的关怀和温暖,也只有通过乡镇民政组织才能送到千家万户。乡镇民政组织是否巩固和健全,直接关乎民政宗旨的实践。

2、落实民政工作任务的需要。民政部门肩负着大量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四个方面30项工作,结构特殊,程序各异,关联度低,政策知识可融性差,那种互借人员、兼职备岗的办法,根本无法满足落实工作任务的需要。加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民政职能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增多,服务群体扩大,具体工作更加繁重,更加需要专业的基层民政干部队伍。

3、发展民政事业巩固执政基础的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需要通过基层民政组织反映到上层建筑进行研究解决,可以说基层民政组织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中转站”,是落实党的惠民政策、贯彻党的利民方针、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桥梁与纽带,只有充分发挥“中转站”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桥梁与纽带的沟通与关联作用,才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维护稳定。然而,新时期艰巨而又神圣的民政工作任务,与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的基层民政组织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艰巨的民政工作任务需要基层民政组织去贯彻落实,而另一方面脆弱的基层民政组织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这种“蚂蚁背大象”的现象如不及时予以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民政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的途径和办法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和规范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机构,首要的是进一步加强民政基层组织。但在基层组织法定的前提下,通过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组织或服务平台,从而达到巩固基层民政组织的目的,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和办法。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范文6

本世纪初,房山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矿区失业职工和城郊失地农民增多,人口向城镇集中,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随之而来。

为发挥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房山区教委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把成人教育纳入其中,提出成人教育工作新思路:明确一条主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一个平台――社会各类学习者学习的平台;构建一个网络――覆盖城乡、方便学习的成教网络;抓实六大板块工作――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基层成人学校业务指导、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指导、社会化考试服务;并对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

首先,深化区成教中心内部改革。把区成教中心调整为区政府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立其全区成人教育业务指导中心、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指导中心,由区教委1名领导分管并兼任其中心主任。其次,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在全区23个乡镇(街道),各成立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乡镇成人学校,校长由各乡镇教育助理担任,办公经费由区财政核拨,专项培训经费由乡镇拨付,教职工由区教委改革分流出来的教师补充,学校由并校时腾空的教室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彻底解决了乡镇成人学校的法人资格、编制和校舍的问题。在乡镇成人学校指导下,全区每个村(社区)都建立了1所村级成人学校(市民学校),校长由村委会(居委会)主任兼任。从而构建了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23所乡镇(街道)成人学校为骨干,以583所村级成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在其基础上,房山区进一步整合各类学习培训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一,依托区成教中心,整合区直机关工委、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妇联、区残联等多个部门,在区成教中心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大量行业、部门专项培训。第二,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大力开展学历教育、自主培训、辅培训工作,狠抓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依托村级成人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以成人教育为纽带,房山区形成了一个党政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全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权力、注意力,依靠这个体系下沉到基层一线,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奠定了基础。 创新成教形式,丰富成教手段

房山区创新成教形式,改革成教内容,让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凝聚人心、提高素质、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中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善治。

第一,改变过去封闭式、灌输式的成教形式,突出贴近、互动、实践特色。成教内容由学习者自主选定,因人设班、按需培训。在街道社区,主要围绕居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学习培训。比如,拱辰街道北关东路社区市民学校每月固定开展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大众创业等培训。在乡镇,重点围绕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开设应用性课程。比如,史家营乡社区成人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行乡村旅游、种养殖技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第二,建立各类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机制。在成人学校内设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设便利条件;在中职学校和成人学校之间,建立师资、设备、课程、培训项目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面向城乡社区,开放幼小中职成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舞蹈教室、图书室、体育场等,使校内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第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向“实”转化。区文明办与区成教中心牵头,将全区成人教育、市民文明学校教育、道德大讲堂三方面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房山区市民文明学校总校和道德大讲堂指导中心,构建起“资源统筹、三位一体”新型市民文明教育体系。第四,以文化的力量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比如,阎村镇本着以文“化”人的理念,利用乡镇成人学校,整合全镇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建立种植实训基地、阎村学习网、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梓萌书社四大学习平台,为建设经济大镇、城市新镇、文化名镇凝聚了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

通过以上措施,房山区成人教育满足了社会成员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学习需求,既提高存量劳动力知识和技能、增加其就业创业机会,又能持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新型市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进而使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让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四个结合,凸显四大亮点

房山发展成人教育,注重思想引领,立足本地实际,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 实现了四个结合:一是成教工作与提升群众素质结合,使基层群众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提高就业技能和文明素质。二是成教工作与发展地方经济结合,为房山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建设首都高端产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成教工作与深化教育改革结合,使成人教育在体制机制、管理路径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四是成教工作与推进基层善治结合,让成人教育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源泉。

房山成人教育发展还凸显了四大亮点:第一,成教工作向基层群众延伸。从城区街道社区到乡镇农村,一个立体式、全覆盖的成教网络,成为基层群众提高自我、融入社会的民心工程。第二,成教理念向机关社会渗透。成教倡导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得到了机关和社会积极响应,社会上各类学习培训资源得以整合盘活,使学习型社会建设有了坚实基础。第三,成教方法向实践一线拓展。成教侧重因人设班、按需培训,凸显贴近性、实践性,助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四,成教探索向纵深方向发展。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调研组认为:房山区在成人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彰显了以人为本、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胸怀。其实践探索具有前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各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如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