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1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对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内容道路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城市发展来看,道路交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道路传输力不足、交通结构不发达、交通设施陈旧等方面,导致了道路拥挤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想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进一步做好做好交通规划管理工作。
一、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划管理流于形式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一直有着评价体系的,很多城市为了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往往在编写管理规划时没有全面的考察实际道路交通情况,文本的编订主要是为了评比需要,缺乏实践性。很显然,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应用这样的规划文本,是得不到任何成效的。而且,很多城市的相关领导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目光,即使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分数,但是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并没有与高分数相符合的管理水平。长久下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二)规划管理缺乏针对性
在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开展中,没有科学的考察本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照搬规划内容,僵硬的按照程序管理,最终得不到较高的管理效率。对这些城市而言,在规划管理工作开展中,根本没有明确的了解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没有深入的分析在道路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将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具体的道路交通规划内容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导致最终的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混淆规划与设计
很多城市在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将道路交通设计看成是交通规划,混淆了规划和设计的概念[1]。在规划工作中,规划文本的设计加入了交通标志设计等内容,虽然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尤其是促进了中小城市交通管理的规范性,但是对于大城市的交通管理却不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仅仅是道路交通设计,而不是规划。
二、规划管理对策
(一)明确基本内容
第一,道路交通情况调研。在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地的调研考察,全面充分了解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在调研中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城市道路布局、交通流量、包括居民、机动车等在内的城市交通出行特征、道路交通区域划分、交通管理设施等。整个调查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关道路交通部门应该重视。但是从现在的调研工作来看,很多的相关部门都对此缺乏重视,基础数据收集不充分,甚至很多数据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稍作改动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规划方案不符合实际的道路交通情况,缺乏实践操作性。
第二,诊断与分析。在经过了全面的道路交通调研后,接下来就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诊断和分析,包括对当前城市交通现状的诊断和交通需求的分析。在诊断工作中,主要是在全面了解基础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程度等诊断当前的城市交通质量。在分析工作中,主要进行的是交通需求分析[2]。结合基础数据建立需求模型,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对规划方案作出科学的评价。而且,还要建立包括客车、摩托车等多在内的多车种矩阵模型,以便能够为后期的管理规划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参考。
第三,制定管理方案。一般说来,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是结合了如优先发展策略等在内的多方面交通管理策略的[3]。同时,还包括了如结点交通管理等在内的多种交通管理解决措施。在对交通方案的评价中,可以有效分析出城市交通流是怎样受相应的管理措施影响的;而且,通过交通管理措施的实行,可以科学的预测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运行指标,由此制定出每日的交通管理目标。
(二)把握基本原则
第一,长远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必须要从当前的城市实际交通情况出发,根据道路网条件,做出具有实践性的交通规划,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第二,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人文发展观,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为基本要求,全面分析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做好规划管理,有效调整不符合发展的交通结构,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分析规划管理特点
第一,衔接性。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与停车场规划等其他专业性的规划都有着一定的联系[4]。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做好与其他专业性规划的科学衔接,有机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交通管理政策,将提高交通效率作为工作目标,以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安全为实施重点,全面开展管理工作。
第二,阶段性。交通管理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分为不同的阶段才能完成,而且,在每一个阶段中,规划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交通规划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实施阶段[5]。在“近期”阶段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详细分析交通问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根据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规划、顺序、竣工时间;“中期”也是有计划进行,并详细列出管理项目的日程安排;最后,“远期”必须具有方向,准确把握未来交通管理、科技发展等的方向,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的工作。
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当前及未来发展,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必须加强当前、中期及未来管理,而这取决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受到资金、资源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城市交通来说,政府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作用是直接性的、决定性的,也是一个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需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文清. 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J]. 城市地理,2014,10:5.
[2]田玉国.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荣力锋.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2
答:人、车、道路及道路环境
2.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的作用是什么?
答:⑴作为行为规则的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的作用 ――― 规范作用⑵道路交通管理法规作为一个部门法的整体作用 ―――社会作用
3.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⑴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的原则;⑵车辆靠右通行的原则;⑶大众参予管理的原则;⑷服从交通指挥原则。
4.交通指挥信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⑴有利于疏导交通,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⑵有利于保障交通安全。⑶有利于交通民警临时处理各种交通问题。
5.交通指挥信号有哪几种?
答:可分为指挥灯信号、车道灯信号、人行横道信号、交通指挥棒信号和手势信号五种。
6.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的交通标志可分为哪几类?它们各包括几种标志?
答:可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100种。主标志包括警告、禁令、指示和指路四种标志。辅助标志是附设在主标志下,起辅助说明主标志内容的作用。
7.道路交通标线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⑴是实行分道行驶;⑵是渠化平交路通流;⑶是预告行进方向,指导和提醒驾驶员安全通行;⑷是为守法和执法提供依据。
8.道路交通标线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⑴车行道中心线;⑵车道分界线;⑶车行道边缘线;⑷停止线;⑸减速让行线;⑹人行横道线。
9.对道路管理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答:包括⑴道路占用管理 ⑵道路挖掘管理 ⑶道路站线管理 ⑷道路附设物管理 ⑸道路铁路道口管理 ⑹停车场(库)管理
10.车辆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车辆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群众性特点。
11.车辆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⑴保障道路畅通,提高运输效益。 ⑵防止公害,降低消耗。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12.为什么机动车辆载物不准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载质量?
答:因为:⑴是保障车辆自身的行驶安全。⑵是保障车辆的使用寿命,防止车辆早期磨损,甚至引起机件早期断裂而造成交通事故。
13.为什么机动车载人不准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人数?
答:机动车行驶证上均核定有载人数,有驾驶室乘坐人数核定和车厢乘坐人数核定两种。⑴驾驶室系驾驶员操作的场所,其空间小,如果超坐人员,会把驾驶员挤向一侧,使驾驶员不能居正驾驶,影响和妨碍操作、视野,对安全行车不利,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⑵车厢乘坐人数的核定,则是根据原车型的设计承载能力,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核定的,一旦超额坐人,就会造成车辆负荷太大而影响正常运行,会产生因超载而带来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同时也有碍乘客的安全舒适。
14.什么是人货混载?为什么不准人货混载?
答:人货混载是指同一货运机动车车厢内,在装载货物的同时又搭乘人员。因为车辆在行驶中一旦遇有险情,驾驶员采取紧急制动而产生的车辆惯性前冲,或者是车辆一旦发生撞车、翻车时,都会造成货物前冲或翻滚,难免要砸到随乘人员身体,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规定除短途运输和押运、装卸人员外、一律不准人货混载。
15.《条例》中对车辆行驶有哪些规定?
答:有以下规定:⑴分道行驶规定;⑵时速规定;⑶会车规定;⑷超车规定;⑸通过交叉路口规定;⑹特别通行规定;⑺车辆停放和临时停车规定;⑻灯光使用规定;⑼非机动车行驶规定;⑽对车辆的其他规定。
16.驾驶适应检查在驾驶员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有以下作用:⑴用于驾驶员培训;⑵用于驾驶员的测评和选拔;⑶用于驾驶员的安全教育;⑷用于驾驶员的年审和驾驶证的换发工作中;⑸用于事故驾驶员诊断。
17.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具备哪几个要件?
答:⑴发生在道路上;⑵必须有损害后果;⑶是由当事人的交通违章行为造成,并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⑷事故责任人当时的心理为过失状态;⑸事故各方须有一方是以车辆为主体;⑹车辆与行人之间至少有一方是运动中的;⑺当事人在道路上的活动必须具有交通性质。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3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显。为此,急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全面提升整个交通行业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交通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纽带,对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道路城市交通量急剧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公路网基本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交通阻塞现象。
通常来讲,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办法是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使道路通行能力适应城市交通流的要求。降低城市交通负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城市交通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网络容量,以达到降低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二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管理,通过控制、限制、禁止某些城市交通方式的出行,减少出行量,以达到降低道路城市交通负荷的目的。三是城市交通系统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城市交通组织、城市交通设施控制城市交通流量,使城市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趋于均匀,这可有效地避开城市交通阻塞时刻及阻塞地段,提高网络运输效率。
与建设道路相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发挥道路网络的潜在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效率,缓解道路城市交通紧张局面,投入少、见效快,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核心是信息化建设,即道路城市交通综合信息的管理与应用。
二、我国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初步实现了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计算机管理,部分省份还初步建立了公路数据库,并实现了公路属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查询,建立了不同比例的电子地图,基本满足了日常道路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数据需求,为可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平台。
信息化成为现代公路管理的重要工具。这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以管理公路信息资源为工具,解决所管养公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问题。这样,公路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详细的掌握最基本的公路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应能同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显示,从而构建可视化的电子公路,使宏观决策、行业管理等工作更方便、快捷。
其次,公路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人性化的出行信息,如公路基本情况、堵塞、断交、封闭、施工等信息。这项工作是新形势对公路管理部门的要求,更是体现全行业服务理念,树立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公路管理信息化提高了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公路管理工作的许多决策都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公路养护计划管理、超限运输路线安排等,应结合公路技术状况、公路病害、城市交通量、公路基本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往都是根据经验和上报情况为主进行决策,加强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均有大幅提高的余地。因此,应开发与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路管理信息的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必须立足高起点
高起点的规划,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高质量建设的基础。城市交通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各个分系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立公路基础信息库、运输企业库、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统筹、集约、便民等因素,以整合、升级为主,改造、新建为辅,并注重与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为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规划既要体现综合性、权威性和计划性,明确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又要明确各阶段的建设目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2、统一规范标准,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
首先,要以规范运管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在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整合业务需求,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并不断提高软硬件建设的针对性,加快软硬件更新升级,以不断适应运管行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及软件平台的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
在建设信息网络系统时,应同步建立安全保密体系,坚持内网外网分离,利用数据备份与恢复、身份认证、实时检测与监控、访问控制、病毒防护等手段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并通过定期培训、教育等方式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和安全防护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公路信息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的积极参与,只有将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才能调动积极性,增强紧迫感,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各级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都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这就有必要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研究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城市交通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适应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在培养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对城市交通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使用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结语
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城市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达铭《信息化是实现城市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J] 城市交通世界 2004(7);
2、范正金《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J] 中国城市交通信息产业 2009(2);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4
一、“中国式过马路”之现象分析
现在,对“中国式过马路”基本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涵义,就是指“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虽是网友的调侃,但也确实客观地描述了现象的全貌。有些新闻报道甚至将这一现象分为“齐头并进式”、“孤军深入式”、“不按章法式”等,总之将行人“中国式过马路”所呈现的诸多形态一一展现,可谓煞费苦心。但是,就在人们的注意力被舆论引导到行人身上时,还有多少人会注意到汽车闯黄灯、电动车超速行驶、路边停车乱象呢?难道机动车或准机动车就不存在“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吗?无论是从时速还是可能出现的结果看,机动车和准机动车进行“中国式过马路”时,造成的危害恐怕要远大于行人和非机动车。因此,“中国式过马路”并不能成为造成现今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中国式过马路”存在于行人、非机动车、准机动车甚至是机动车等每一个交通参与者中,不能说单靠治理好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就能将整体交通不畅的问题彻底根治。因此,现今交通状况应该用一个更为准确的名词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国式交通”。笔者认为,“中国式交通”应当是指,交通参与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纽带联系,管理者对交通整体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交通法规等制度不能有效实行,交通参与者形成各自为政的交通整体现象的总称。根治这一现象,并不能通过解决某一环节来达到逐步根治的目的,而是系统工程。
二、“中国式过马路”之问题象分析
有人将“中国式过马路”归结于道德素养问题,也有人认为这是规则缺失的结果,总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而众多,这也是治理的难点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主观,也有客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规则意识淡漠
笔者所说的的规则意识淡漠并非仅指交通参与者本身,还包括交通管理者和相关立法者或称之为制度制定者。反映在交通参与者身上,会出现无视交通法规,任意妄行,各自为政等。反映在后两者身上,就会导致立法与执法脱节、立法与实际脱节,虽倚重制度管理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导致制度频出缺收效甚微,从而人为地削弱制度的权威性。可以说前者的意识缺乏多表现为一种不作为行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后两者则是积极的作为行为。而前者又是表面原因后者则是更深层次的、隐蔽的原因。人们往往会首先看到前者,而忽略了者,这就是后者对社会危害更为严重之所在。
(二)管理无序
从电动车国家标准的出台到治理马路停车乱象,从“史上最严交规”到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交通管理者不可谓不尽心,可以说他们已经考虑到了交通乱象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治理结果又如何呢?电动车划入机动车行列,在沸沸扬扬的争论声中偃旗息鼓;马路乱停车的治理在公务用车随时停车的特权面前显得虚弱无力;“史上最严交规”也在执行了一周后,也以争议最大的对机动车闯黄灯的处罚叫停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下最热门的“中国式过马路”也在处罚难的问题上屡屡受挫。交通治理为何举步维艰?这不是一句“国人素养不高”所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管理者探究更为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交通管理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管理”,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无序的治理,这将最终导致管理的无序,使行政者社会管理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丧失。
(三)责权不明晰
交通是一个参与人数众多的社会性问题。从法治角度看,各方参与者均应有其权利和义务。法律和法规甚至相关规定也应当严格确保义务得以履行,权利得以主张。因此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但现今的交通状况是,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机动车违规并道,闯黄灯甚至是闯红灯。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与路权的分配失衡有密切关系。而行人和非机动车应当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中国路权的分配过分偏向机动车,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致使交通管理目标不明确,这是交通乱象频发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三、“中国式过马路”之对策象分析
“中国式过马路”仅靠罚款不但不能根治这一现象,反而容易激化现有的交通矛盾,使本就脆弱的交通体系雪上加霜。因此,运动式的集中整治并不是根治的良方。
(一)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
树立正确的交通意识看似简单,却是最难实施的对策。因为人们意识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这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实“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不只是我国存在的问题,国外早就有行人控制红绿灯的先例,这也反映了制度对行人等交通弱势群体的制度上的倾斜。因此,如何让国人从意识和理念上树立起尊重弱势群体的利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靠正面的舆论引导和大力宣传,还要靠侧面甚至是反面的事例进行说服教育;不仅靠制度的规范引领,还要靠道德的弘扬,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树立礼让的交通意识,使弱者得到尊重,交通关系才能得到平衡。
(二)依靠系统治理
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方面改变所能解决的。因此,治理交通乱象应当具有长期规划,不是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治理什么问题。这就需要社会管理者多出“组合拳”,才能够有效地打击交通乱象。如完善交通标志设施、优化信号灯设置,增设隔离护栏,还要从城市道路规划,考虑便民需求,综合治理解决好人与车的“路权”冲突。
(三)从依法行政到合理行政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时间度量; 空中交通流量; 管理策略
【分类号】:V355
引言
目前,在航空事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空中交通的畅通情况已经受到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传统的空中交通管理策略由于过于简单、陈旧,无法有效的缓解空中交通的压力,对于航空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因此,应当积极创新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才能够更好的疏导空中交通,确保空中交通的畅通。 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具有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 能够对空中交通情况进行更为高效、科学的管理。
1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概念
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Aviation Organizations,ICAO)给出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明确定义(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ATFM),即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空中交通的安全于秩序,并且有助于加快空中交通流量的速度,将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使空中交通服务机构所公布的控制交通容量服务的极限能力得以发挥。根据以上定义看以看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空中交通流量在接近甚至达到空中交通管制所能达到的能力极限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空中交通流量能够最大效率的使用有关机场以及空域的空间。
目前,由于各个国家航空发展的历程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对于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定义与分类有所不同。在欧洲,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从宏观角度划分为战略、战术以及预战术三个不同的层次与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通常采取不同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管理方法。
而在我国,则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划分为先期流量管理、飞行前的管理以及实时的管理。根据我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种类划分,先期流量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指在飞行任务执行的若干天之前甚至若干个月之前就对我国全国以及地区的航线结构进行合理的挑战、制定航班的时刻表与并对非定期的航班的飞行时刻进行调整,从而避免处在某一地区或者机场打的空中交通出现过于集中甚至流量超过最大允许负荷的情况产生,保证航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与航班正常的飞行。飞行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通常是指在起飞前的一到两个小时之内,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将飞机起飞时刻与航路等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的顺畅。飞行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地面延误程序、改变计划航路、通知放行、地面停止等方法。实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是指在航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相关空中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改变航空飞行器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航空路线等飞行元素,避免出现空中交通的拥堵现象。实时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具体的实施方法是通过尾随间隔控制、空中等待、改变飞行高度层、改变航路等实现
2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流量管理概念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流量管理是指在充分考虑航空飞行器性能以及监视、运行能力、自动化程度基础之上的战术流量管理方法与策略。时间度量指导下的流量管理拥有取代尾随间隔流量控制策略。时间度量指导下的流量管理并不会简单的统一间隔要求,而是通过向每一架航空飞行器通常关键节点的时间,不但提高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整体效率,并且能够通过更加细致的交通流量控制策略以满足下游航空空域的资源需求。
通常时间度量指导下的流量管理分成两大种类,分别为分流式管理与中心式管理。分流式管理主要应用在重要航线与关键节点上,将重要航线与关键节点作为管理目标,结合上游航空空域的资源限制,求解出空中交通管理流量的最优解,并在交叉航路与区域交接位置进行流量的设置。中心式管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特别是在扇形区域或者整个领域。中心式管理可以获得整个空域的全局最优解,根据中心式管理方法中的相关规定制定流量分配方案,从而确定各个航班的序列。
3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概况
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指在飞机的自动化程度、性能和监视、运行能力等方面,采取的战术流量管理。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能够替代传统流量管理。基于时间度量,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不会简单同一间隔要求,而是发送通常关键节点的时间。这样不但有利于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还能更加细化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更好满足下游航空空域资源要求。
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分流式管理和中心式管理。在关键节点和重要航线当中,采用分流式管理,管理目标是关键节点和重要航线,结合上游航空空域的资源限制,计算最优空中交通流量况,设置区域交接或交叉航路流量。中心式管理的应用更加广泛,主要是应用在整个空域或是扇形区域当中。中心式管理能够确定最优空域管理方案,结合中心式管理中流量分配方案的规定,优化安排不同航班的序列。
4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
4.1分流式管理策略
在分流式的管理策略当中,目标节点之间,航空器波动范围主要由距离和飞机的机动能力等原因决定的。利用航班计划和飞行速度,能够预测到达度量点飞机的时间。飞机到达度量点的距离,与相应流量管理窗的的大小、速度调整范围的大小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距离增大,流量管理窗和速度调整范围也会增大;如果距离缩短,二者则会缩小。多个时隙包含在一个时间窗当中,代表了时间轴可选的时隙范围。再综合分析整体最优效率,就能够获得最优序列。
4.2中心式管理策略
为了防止飞机数量在扇区和终端区中超出容量,应控制飞机进入扇区内的时间间隔,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对进入空域单元、通过控制点的时间间隔,应当严格遵守,以达到流量控制。对此,在分流式管理策略中,是制定一致的时间间隔,而中心式管理策略,提供更细致的流量管理。如果扇区中飞机数量没有超过限制,就可以容纳多架飞机。中心式管理策略的目标,是全局的最优化,在扇区的边界,设置边界点。在这一策略模型中,基本原则为,飞机进入区域的数量应在限定流量范围以内,预测和统计飞机在各个离散时间片内的适量,在不同时段中,对边界上进入点的进入率进行计算。这样,就能够通过对不同进入点当中的进入率进行调整和排序,确定航班的序列。在这一管理策略模型当中,通过人为规定的扇区时和扇区边界,飞机就能进入扇区。
结束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飞机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乘坐飞机的数量和频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各个机场的管理事务越来越繁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要性也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对空中交通进行良好、有效的管理,能够极大的缓解空中交通的压力,提高飞机运行的流畅性和畅通性,推动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基于时间度量的空中交通管理策略,能够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全新的指导和思路,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从而确保空中交通安全、畅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吕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时间度量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06:104.
[2]唐珂.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89.
[3]陈俊.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3,29:296.
交通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 管理模式 新时期
一、概述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成
轨道交通工程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如大量的人力、资本等的投入,还需要很多的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参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在完成工程意图或基本目标的前提下,相互依存,并与工程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便是工程管理系统。
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统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决策层面。负责将工程施工活动与工程的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在工程的前期决策、实施及运营阶段,根据相应的工程外部环境,对工程目标进行决策和调整。
(2)管理协调平面。把战略决策平面的工程建设意图和基本目标转变为更具体的作业目标,并负责组织工程目标的实施。
(3)实施作业平面。从事工程的具体设计、施工的组织管理部分,这一层次的管理任务是非常具体的、分阶段的、可以量化的。
二、国内外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
1、我国现行的轨道工程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轨道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承包方式来划定的,其优缺点分别如下。
(l) 项目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优点:①设计与施工由一个施工单位安排,工程的经济性大大的提高了;②合同关系简单,组织协调工作量小。
缺点:①建设方能选择的承包方的范围变小;②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加大;③招标承包的难度加大。
(2)施工与设计分别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优点:①有利于质量、工期控制;②有利于建设工程的组织管理。
缺点:①工程报价可能偏高;②施工建设周期偏长。
(3) 平行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优点:①承包门槛的降低有利于建设方在较大范围内挑选施工单位;②利于工程质量控制,这是因为平行承包所产生的合同约束和合同制约力强。
缺点:①对合同管理的难度加大;②对工程投资以及施工进度管理难度偏大;③施工协调工作量较大。
2、国外轨道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 ProjeetControlling模式
ProjeetControlling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被PeterGreiner博士提出。根据建设方的管理平面设置的不同,该模式的组织结构有面模式和多平面模式两种,其核心是以工程信息流处理的结果指导和控制工程的物质流。在ProjectControlling模式下,建设工程建设方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掌握信息流的状况,从而进行多方面策划和控制决策,使工程的物质流按照预定计划进展,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的总目标。
(2) CM模式
美国的CharlesB.Thomsen等人经过多年研究在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目前称之为CM(ConstruetionManagement)的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是:在一个拥有建设方充分授权的工程管理组织协调下,在工程的初步设计完成后,在保证科学的施工工艺顺序和必要超前的情况下,详细设计可与施工阶段搭接进行,从而有效地缩短工期。
(3) PM模式
pM(projeetManagement)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逐步在美国、西德和法国等国广泛应用的一种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PM模式以面向施工方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别:第一是面向施工方的工程管理模式;第二是以建设方为方向的工程管理;第三是以面向设计方的设计管理模式。
三、我国新时期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
新时期的轨道交通工程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组织论、组织权变论的基本原理,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组建项目管理组织时,根据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确定工程管理模式总体思路为:工程社会化管理,发挥“外脑”作用,组织机构及人员动态调整,抓好廉政建设。
1、新时期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新时期轨道交通管理构架在贯彻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制的基础上,进而将建设方的各种职能进行分离,即将管理职能和决策职能进行分离,这样建设方就可以将大量的专业性很强的工程计划、监督、协调以及控制等管理职能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给项目管理公司及工程监理公司来承担,只保留工程的立项决策阶段的管理、资金筹措的管理、招标与合同管理、财务和税收管理等主要职能,从而实现了工程管理实体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其特点在于:
(1) 工程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建设以经济为手段,在管理的管理组织中,实行严格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基本杜绝了传统工程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病;(2) 建设方对于工程事务的管理,工作量降低了很多,而其也可以使自身的工作人员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决策层可以集中精力管理和研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3) 不仅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专业力量,而且也能很好的调动社会专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在社会上集合众多合适的专业人才。
2、新时期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的要求
(1)在工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2) 为了适应我国现有的工程监理制度,在建设阶段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控制可以交给社会监理,充分发挥社会监理独立管理作用;(3) 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模式尽可能的达到职能化、专业化,要实现办公、物资、计划、开发、财务和设备等的分离,提高管理的效率,减轻建设方和监理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张立.城市轨道工程[J].西南交大出版社.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