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1
提升灾害信息预报能力,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诚然,地震预报涉及多学科协作的科学难题。如果我们能在地震、雪灾、冰雹、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尽可能监测相关信息并预报公众,让全社会都及时做好应对准备,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必然会使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生命及财产造成的损失大为减少,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避害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调动一切技术手段,花大力气加强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加强灾后应急联动立法,科学调度、高效救灾。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步伐的加快,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各种自然灾害必将接踵而至。如果单凭由上至下的行政命令,是难于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防灾救灾的。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专门立法,将全社会各组织及个人的抗灾、救灾行为用法律予以规范,才是根本所在。为此,在《公益事业捐赠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国家已有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防灾救灾应急联动方面的专项立法,避免单纯依靠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去防灾救灾,逐步将抗灾救灾行为规范为法律行为,建立科学调度、高效救灾、权责分明的应急机制。
提高公益工程质量门槛,严格验收、动态监测。
这次汶川大地震,媒体报道因房屋倒塌而死伤人数最多的地方,往往不是普通的居民楼,而是幼儿园、中、小学教学楼以及医院等公益建筑。为此,有必要在国家有关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类似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的安全质量标准门槛,增强公益建筑设施抗拒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工程质量监管部门严把质量验收关,定期加强对该类公益建筑设施安全的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其使用安全。
完善财政防灾救灾专户,平时积淀、灾时支付。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只有“防患于未然”的积极预防才是上策。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建议国家在财政预算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财政防灾救灾专户,建立科学预算,在平时着力于相应专项资金的积累,以备灾害发生时的不时之需。将专户的稳定资金积累与灾害发生时的临时资金调度结合起来,确保灾后的生产恢复、生活补给和社会重建所需的及时财力保障。
普遍进行防灾知识宣传,居安思危、临灾不乱。
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在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中普及防灾自救知识,将此类课程作为日常必修课程之一,培养其防灾自救能力,普遍唤醒民众的安全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将自救、他救与救人有机结合起来,临灾不乱。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2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为做好我市“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根据《广东省减灾委员会转发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7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粤减灾委电﹝2017﹞2号)要求,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的主题,充分认识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社区是基础、基层是关键,突出社区面临的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扎实推进灾害隐患排查治理, 及时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着力提高社区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增强基层减灾能力,切实减轻灾害风险。
二、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减灾委具体负责活动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国家、省减灾委工作部署和本方案要求,各镇街(园区)、市减灾委成员单位结合我市实际和单位职能,开展本镇街(园区、单位)防灾减灾日活动各项工作。
三、活动主题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为“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四、活动时间
按国家减灾委统一部署,2017年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市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开展。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防灾减灾日现场宣传活动
5月12日(星期五)当天,在莞城东门广场(人民公园东门)开展防灾减灾现场宣传活动。一是组织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现场设点,派发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和咨询,普及防灾减灾常识(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二是设立消防安全咨询服务台,摆放消防宣传展板,发放消防宣传资料,向群众介绍各种消防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市公安消防局负责)。三是搭建救灾帐篷,讲授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播放宣传片,派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册。邀请现场市民体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救护技术(市红十字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市应急避灾中心负责)。四是发放《xx市民文明出国安全应急手册》,向市民普及海外领事保护政策,以及出国安全应急知识(市外事侨务局负责)。五是组织我市社工机构展示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成果,向现场参与群众派发宣传单,开展现场线下和微信线上知识问答活动,让防灾减灾的宣传覆盖更多的人群(市社工协会负责)。六是展示救生装备、绳索救援装备、无线电应急通讯,水域救援等装备;开展应急通讯架设、绳索救援、特殊地形伤员转运、院前急救等演练,并发动群众参与体验(市救援辅助协会负责)。
(二)开展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
一是紧密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媒体播放公益宣传广告、宣传标语,扩大宣传覆盖面,为全市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市委宣传部、xx日报、xx广播电视台、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二是开放气象天文科普馆、消防安全教育基地、消防主题公园、消防安全微型体验点,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地震科普教育亲子游园活动专题活动,进行气象、消防、地震安全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现场学习和体验气象、消防、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派发减灾宣传纪念品(市气象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地震局负责)。三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推送安全教育宣传动画片,开展全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周活动(市教育局负责)。
(三)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活动
一是举办xx2017“科普讲座进校园——地震来了怎么办”讲座、“科普大篷车”活动、地震应急演练、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向我市青少年学生普及地震原理及自我保护知识(市科协、市地震局负责)。二是充分运用农民工业余学校和“平安卡”培训考核的作用来增强全市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提高全市建筑从业人员的综合应急救助能力(市住建局负责)。三是深入推进“消防安全社区、安全校园行”、“传递平安”、“金点子”家庭消防安全项目等活动,开展典型火灾案例“精准说防”专题活动(市公安消防局)。
(四)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一是在全市各镇(街)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重点对居民住房、学校、工厂、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及出租屋和三小场所的隐患排查(市公安消防局)。二是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险点危险源、人防工程、在建工程安全大检查,排查风险,落实整治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市国土资源局、市人防办、市住建局、市地震局、各镇街、园区)。三是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建筑安全、校园安保“三防”、食品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隐患排查专项活动。面向全市高一年级学生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市教育局、各镇街、园区负责)。四是组织开展防汛安全、农业灾害风险、森林火险隐患排查,加快隐患工程整改,实施渔港检查,全方位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市水务局、市三防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各镇街、园区负责)。
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辖区和行业主要灾害风险特点,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动员社区居民、社工、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重点做好城市交通、学校、医院、居民区、大型商场、车站、影剧院、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部位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损失(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
(五)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一是开展灭火疏散演练、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集中开展地震疏散演练(市公安消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地震局、市教育局负责)。二是开展水上遇险应急救援演练,溺水应急救护演练,现场演绎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步骤(红十字会)。三是开展xx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根据相关环境应急预案指导镇街和环境风险企业开展应急演练,环保灾害宣传(市环保局负责)。四是结合我市在建工程施工具体情况,在项目现场开展建筑工地“防灾减灾日”暨工伤预防应急救助演练(市住建局负责)。五是开展机动指挥所紧急拉动、开设与撤收训练;利用融合通信系统融合短波、超短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音视频等信息互联互通的指挥调度训练;进行“三位一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指挥调度训练(市人防办负责)。六是组织举行xx大堤和松木山水库防汛抢险应急演练以及冲锋舟抢险演练(市三防办负责)。七是修编《xx市粮食应急预案》并适时开展粮食应急演练(市发改局负责)。
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重点针对地震、暴雨、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以及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和综合防范措施,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基层单位要组织社区居民、工厂企业职工等参与应急救灾和疏散演练,强化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提高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负责)。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镇街(园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主题,参照市的做法,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工作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抓好防灾减灾日各项活动的落实,确保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
(二)落实工作经费
防灾减灾是一项常态化工作,需要落实经费保障。各镇街(园区)、各部门要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设备设施和救灾装备的经费投入,建立防灾减灾经费保障制度,保证防灾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3
关键词:灾害教育;责任;地理教师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多样,加上独特的季风气候,使得中国有多样的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在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更油然而生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警钟长鸣,教育学生树立灾害危机意识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个多月后(6月14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7.2级地震。两次地震,前者顷刻间地动山摇,建筑纷纷倒塌,几万人被压在废墟下,有6.9万多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还有近1.8万人失踪;后者只有十多人死亡和数百人受伤。两次地震震级相差不大,但日本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国民良好的防灾意识和地震教育。据报道,日本全国普遍设有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面对汶川地震的惨状,面对不同的地震结果,我们不得不深思: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生命显得多么脆弱,虽然我们不能制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更理性地去应对,寻求更富于智慧的生存途径。普及灾难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地理课堂教学应是进行灾难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起提高国民抗灾防灾意识的重任。
二、付诸行动,引导学生懂得防灾救灾知识
1.把握课堂教学主战场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有四部分内容。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注重讲解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主要运用实例进行灾害阐述,“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于理性的认识,而“防灾与减灾”主要的目的是要学会预防。关于内容的编写,江苏不同版本教材各有千秋。人教版必修教材关于自然灾害内容没有单独章节,湘教版中有一节内容《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选修教材,人教版选修五分为三个章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与减灾;湘教版选修五分为四个章节:自然灾害概述,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和防灾与减灾。
针对人教版没有单独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将灾情教育进行渗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教科书中,自然灾害知识往往穿插在一些基础地理知识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本地理知识的讲解,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本外的实际案例,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涉及气象灾害――寒潮与台风,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调动学生兴趣,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产生探索愿望的原动力,做到既能完成书面的教学任务,又能顺利做好灾情教育的渗透。
2.充分开展第二课堂
近几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常有发生,各种媒体平台常有报道。借助各种渠道,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灾害教育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绘制黑板报等。学校的教育力度是受限的。因此,校外防灾教育的渗透也非常重要。例如参观地震台、天文台,直观去感受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监测。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前兆。例如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形变,小地震活动等。民间关于地震的谚语: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3.组织开展模拟演练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为了增强防震抗震意识,了解基本的防震知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我们学校创设了灾情情境,拉起警报,身临其境,根据每班学生数量,设计楼道逃生疏导线路,训练学生在听到疏散信号后,能迅速地按照预定线路有序撤离,表现出良好的防震应急意识。同时模拟灾难现场,也培养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
经过训练后,全校学生能从教室的左右楼道有序撤离,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应对,以便做到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在自然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
近些年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为此尽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灾害危机意识,警钟长鸣,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防灾救灾的基本常识,将可能发生的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4
多年的发展表明,要建设防灾减灾类高水平大学,培养高质量的主打地震系统的人才,就需要有一流的、富有防灾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而建设彰显防灾特色、弘扬抗震精神的校园文化则是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色为先 抗震精神与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此,学校领导班子指出,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载体,它的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本精神是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汶川地震让所有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抗震救灾就是对人性关怀的最简单的表现。在以防灾减灾为培养专业的防灾科技学院,能够展现和践行校园文化的最简单形式,就是要在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一种价值观:人的生命是无上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珍重是一切价值的起源。因此,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抗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出发点。防灾科技学院应该比其他任何高校更加重视校园文化中生命和生存教育的倡导和形成。引导师生员工肯定并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践踏,更要让他们建立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种大爱精神的倡导,无疑又超越了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的人本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展现人性本善的人性教育。
坚守抗震精神的文化价值,巩固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功能 实践中,学校抓住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的契机,对师生展现出的高尚精神与可贵品质进行因势利导,积极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彰显人文关怀,为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丰富抗震精神的时代感,提升防灾减灾教育的时代认同力 抗震精神是一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这种精神中,公民国家责任意识高度增强,社会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的不断创新,显示了人们科学理性与公开自信的高度统一。这种精神还体现了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时代精神。防灾减灾教育要体现其自身的创造力,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抓好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自信、合作、和谐精神素质的培养。这些素质的获取,没有与之配套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无法完成的。
与时俱进 防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成果显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所行业背景清晰、特色鲜明的高校,在已经形成的独特鲜明的风格和文化中,防灾科技学院在防灾抗震精神的引领下,创造性地建设具有时代精神、抗震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弘扬抗震精神,发展行业文化 一是传承抗震精神,构建防灾文化。在已经形成的“崇德博智、扶危定倾”的防灾校训的指导下,学校经历两次搬迁、三次创业,形成了“仁爱、严谨、俭朴、担当”的防灾校园精神,它应对了防灾办学的格局,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抗震精神的及时传播,又为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源泉,防灾科技学院师生员工秉承抗震精神,以构建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防灾文化为切入点,实现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并赋予它坚实的实体内容。
二是突出“防灾”文化氛围。防灾科技学院是以地震学科为主体的高校,地震科学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加强地震科学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广大学子的自豪感,树立献身地震科学事业的志向。
这种文化氛围凸显了防灾减灾的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以防灾科技学院校史馆的建立为例,校史馆集中展现了我国地震科学建立和发展的轨迹和历史,以详细的资料和实物展现了防灾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尤其突出地介绍了防灾科技学院为中国的地震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地震行业的一系列英模事迹等。
强化地震元素,彰显张衡文化 发挥校园自然景观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环境育人。
自然景观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置等方面,防灾科技学院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与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谐、一致。原来学校只有喷泉公园和5号教学楼前的小公园,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先后整顿和维修了校园马路、草坪,更是重新设计并建设了一个以张衡地动仪为主题的主题雕塑公园。
这个主题公园醒目地建在主教学楼前,每年新生入校时,它是主要的迎新场地,对于所有防灾学生和家长而言,都是一个无声的鼓励和引领。对于5号教学楼前的小花园也重新改造,从全国的地质遗址和地震遗址运来标志性的矿石等地震元素实物,重新装扮整个校园。校园的整个自然景观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强调突出“精神和引领”,全员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防灾科技学院位于北京边缘的类似城郊地带,是在没有任何人文北京和文化底蕴的“文化沙漠地带”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不断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富于现代气息的建筑,但缺少沉淀防灾办学历史、包含防灾校园文化精神、并能潜移默化影响和感召全员师生的标志性校园物质文化载体。
因此,防灾学院师生在建设防灾特色校园文化中,结合防灾地震科学的特点,大力加强地震科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地震科学”元素为基点,以抗震精神为核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培养出以抗震精神为引领的地震科技人才。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5
一、我县救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措施
位于中部,境内海拔最高处4874米,终年冰雪覆盖,海拔最低2040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0.2℃,年最低气温零下30多度,年降水量在231.3-555.2毫米之间,无霜期90-145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全县自然灾害呈现频发、多发、易发等特点。干旱、暴风雪、低温冷冻、强降雨洪水、泥石流等极端天气过程和自然灾害每年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上亿元经济损失。因处于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交汇区域,属国家及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减灾形势十分严峻。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及草地资源,林地面积270多万亩,活木总蓄量达370多万立方米,草原面积580多万亩,属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重点保护地区,森林和草原防火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使全县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困难,救灾减灾形势严峻,工作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牧民抗灾自救能力差,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我县属于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受自然、地利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地区物资运输费运高、成本大,造成在价格传导因素下的农业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和部分公共服务品等价格水平始终高于周边县区运行,加之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牧民住房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差,灾害发生后,群众根本无力实施自救,主要依靠政府救助,同时,群众缺乏建筑技术,无法自行承担重建任务,雇用外地施工队,致使重建成本增加。
二是我县连续12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县19个乡镇176个村都不同程度受灾,群众返贫面大,生活困难。2012年,全县19个乡镇以低温冷冻、大风降温、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43.58万人(次)受灾,2.096万公顷(其中绝收2622.99公顷)农作物成灾,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95%,紧急转移安置604人,房屋倒塌23间,损坏266间。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8496.05万元,其中农林牧业损失20596.78万元,基础设施损失848.68万元,家庭财产损失315.83万元。虽然在我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救灾救济工作有序进行。但由于连续受霜冻、暴洪等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持续干旱灾害,灾害救助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救灾减灾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救灾减灾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各类救灾减灾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及专业素质,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培训,救灾减灾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不少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民政助理员,有的民政助理员身兼多职,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救灾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面对严峻的救灾减灾形势,我县高度重视,始终将救灾减灾工作做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及省、市的总体要求,从近期抗灾及长远防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以防灾减灾项目及应急机制建设为重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有效地开展了救灾减灾工作。
(一)减灾机制逐步健全。近几年,县上按照救灾减灾应急工作的要求,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制定了灾害应急预案,各部门也相应建立了应急预案,县、乡、村设立和开通了灾害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和灾情信息报告网络,提高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二)加大救灾资金物资的投入力度。2006至2012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435.55万元,并强化农村低保、农村五保运行机制,及时调查摸底,掌握需救助群众的基础数据,重点对因灾造成生活困难且无力自救的缺粮户、常年特困户、困难优抚对象、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及时进行救助,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全县上下通力协作,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面对严重的灾情,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层层制定抗灾救灾方案,各级干部组织广大群众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直部门特别是农业、水利、畜牧、民政、气象、电力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全力以赴抗灾救灾。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稳定农资价格。县乡两级农牧业技术干部继续深入乡镇、村组和抗灾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掌握县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把握抗灾救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水平,这是我县民政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破解的难题。针对我县的防灾减灾工作实际,我们在以后的救灾减灾工作中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从近期抗灾及长远防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提前介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应急管理预案,并在预案制定的基础上做好对各级各类预案的演练、实践、运用工作,使灾害发生后能做到上下一盘棋、部门一盘棋、真正发挥预案的实际作用。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功能,建立和规范起以民政部门为中心的灾情信息平台。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进一步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制度。要按照各级救灾减灾应急预案的要求,严格灾情信息报送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杜绝灾情的慌报、漏报、多报及数据报送不完整等现象。进一步加大对灾情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灾情快速统计上报及灾害紧急应对能力。
(三)加强救灾减灾资金物资的争取及管理。积极向省、市民政部门汇报灾情及救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并广泛宣传;动员对口帮扶和慈善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争取上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救灾减灾、防灾、抗灾和减灾工作和项目的支持,募集更多资金用于救灾减灾事业。在多渠道争取救灾减灾资金物资的同时,加强对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救灾资金成为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救命钱”。
(四)加强救灾减灾队伍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全县救灾减灾干部尤其是基层救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办法与形式,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另一方面积极与驻军联系,根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减灾条例”,进一步加强与驻天部队在抗灾救灾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地震防灾救灾知识范文6
隔着橱窗端详一件件实物,然后从一幅幅图片前走过,重拾记忆?在这座纪念九二一大地震的公共建筑里,我们找不到这类熟知的博物馆体验。取代橱窗与图片的是保存下来的地震断层、互动式的地震科学教育,以及损毁的校舍、地震场景声光模拟和防灾常识。
这里不叫地震博物馆,这里叫“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但是,顶着“教育”的名头,在园区走一圈却又不觉得枯燥。因为从几乎所有的展示中,都可以获得互动体验。大地震那一刻,地球深处冲出的奥秘在这里被定格、还原与解释,救灾的感人故事则被浓缩进影像馆的几个片段。
园区位于台中县雾峰乡,1999年9月21日凌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这里是一所中学。地震断层正好从中学的体育场穿过。震后,政府及专家认为,这里断层错动、校舍倒塌、河床隆起,在几个候选地点中条件最好、震后地貌保存最为完整,遂选址于此将中学废墟规划改建成地震纪念博物馆,以保存地震原址、记录地震史实,并提供有关地震教育之活教材。为彰显其教育意义,2001年,这里被正式定名为“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
园区内五大展馆中的“车笼埔断层保存馆”就是建在当时的体育场跑道上。馆内,最原始的断层核心质变后的状况,与隆起、扭曲的跑道在同一个切面上呈现,加以错动的断层线,地震对大地造成的破坏就这样被定格。你甚至可以走上前去,像考古一样研究一下某个地层中久远沉积物的错位。
继续前行,地震工程教育馆与损毁的校舍一左一右,在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的同时,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就在眼前。在安全的家、先进楼房抗震技术、公共安全等三大主题下,参观者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地震工程相关知识。同时还有游戏角,小朋友和父母亲一起可以通过玩具及绘本,从游戏中认识结构及力学的基本概念。
留存记忆的地方在影像馆。影像馆由原来的中学活动中心改建而成,集合了九二一地震的相关照片及影音资料,真实呈现九二一地震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记忆。断垣残壁、奋力救灾、各界雪中送炭,以及展开重建等情景,在这里集中展现。影像馆三大剧场中,地震体验剧场尤为值得一试。进入剧场,席地而坐,彷佛置身家中,声光效果以及不断摇晃的“家中”的一切,带给参观者地震突然来袭的真实体验。模拟结束,转身离场时才发现,两个管理员正全神贯注地隔着铁栅栏注视着惊魂未定的体验着。入场前,他们有提醒,心脏病患者慎入。
园区的最后,以防灾教育以及灾后重建纪录结束整个参观路线。
没有再次收获感动,有的只是“震撼”。因为它想给参观者的,是认识地震、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回忆救灾的那一个个感人瞬间。
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台中雾峰乡坑口村中正路46号
开放时间: 9:00-17:00(逢周一休馆)
T/ +886 4 23390906
WS/ 921em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