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爵士乐;发展;分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234-03
一、爵士乐的起源
爵士这个名称来源于英文“jazz”,在最初“jazz”因为名称的不确切,有好几种写法,包括“jass”和“jasz”等等,“jazz”这种称呼最早起源于新奥尔良的红灯区,20世纪初期,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密西西比航线,所以新奥尔良成为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地区。有很多人为了寻求商机慕名而来,他们大多都在红灯区休息,在红灯区,人们把称为“jazebal”,也就是“放荡的女人”。人们把这些女人与昏暗的酒吧、暧昧的音乐、摇摆的舞蹈联想起来,久而久之,“jazz”就变成的爵士乐的英文名。
爵士乐是新奥尔良地区多种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它主要由3种音乐元素构成,一种是被称为“rag”的拉格泰姆黑人音乐,一种是非洲音乐,还有一种就是蓝调。
(一)拉格泰姆
爵士乐之所以会起源于新奥尔良,是因为新奥尔良始终是美国文化发展的佼佼者,最初,新奥尔良是法国殖民者的居住地,这些殖民者的艺术文化直接促进了新奥尔良文化的发展,到19世纪,新奥尔良是美国主要的音乐城市之一。由于新奥尔良临近密西西比航线,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所以它吸引了众多刚刚解放得到自由的黑奴,这个城市的繁华与多元,深深吸引着这些黑人,酒吧业的发展也为黑人音乐家们带来了许多机会,渐渐随着大量黑人的涌入,新奥尔良成为了黑人艺术文化的中心。这些黑人在殖民时期学到了一些欧洲的古典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欧洲传统的钢琴音乐进行渲染与切分,加强节奏的变化并削弱旋律,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欢快并独特的钢琴音乐,这就是拉格泰姆。拉格泰姆为后来的爵士乐奠定了基础,这种音乐变换音高、音色粗狂并富于变化的特点后来都被爵士乐所延习。另外,拉格泰姆中被称为“raggnig”的演奏方式被音乐家们认为是爵士乐中最重要的摇摆感的原型,因此,拉格泰姆是爵士乐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非洲音乐
关于爵士乐中摇摆感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非洲音乐起源说。很多音乐家认为,爵士乐中的摇摆感是源自非洲美国黑人的贡献。美国黑人的音乐继承了非洲音乐极具张力与即兴性的特点,将各种音乐形式进行改编并加入多样的乐器一直是非洲音乐的一大特点。虽然经过了殖民者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多民族多人种音乐文化的交融,美国黑人依然没有失去他们原本的音乐艺术。非洲音乐对爵士乐造成的影响主要归根于地域原因与人种原因两个方面,首先,美国本土的黑人发扬了非洲音乐文化。其次,爵士乐成型的时期也是美洲与非洲接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美洲音乐吸收了一些非洲音乐的元素,这直接影响了后期美洲各种音乐体裁的形成。
(三)蓝调音乐
在黑人来到新奥尔良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种族歧视的原因,他们只能住在环境较差的下城区中。但黑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其他民族不可企及的。最初,黑人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工作时即兴演唱歌曲以及演唱用于传播宗教的宗教音乐。演唱方式也比较简单,多用和声来作为伴奏,中间加入很长的停顿,这就是Blues 的雏形。蓝调的最初形式是非常简单的,只是用来表达即兴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固定音乐结构的要求。内容主要是黑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比如白人的歧视、过往被奴役的岁月等等。后来随着黑人范围的扩大,乡村蓝调逐渐走入了城市,在酒吧与舞厅被人所传唱,蓝调最初的形式是重复唱3次,后来又发展为重复唱两次之后加入一段新的内容。在音阶方面,主要采用12节3句为一段的形式,并发展出了主要由男子演唱的乡村蓝调与主要由女性演唱的城市蓝调两种。
二、爵士乐的发展
爵士乐的历史不长,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最早的爵士乐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被人们称作新奥尔良爵士乐,随着黑人音乐的发展,爵士乐逐渐被一些白种人接受,并传播到了芝加哥等一些大城市。到了20世纪的30、40年代,爵士乐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人们甚至将这个时期称为摇摆的时期。50年代之后,爵士乐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冷爵士、硬爵士、自由爵士等多种爵士乐出现,这时的爵士乐打上了更深的时代烙印,歌曲多反映了各种社会现实与社会变动。随着摇滚乐的出现与兴起,爵士乐中还融入了一些摇滚的元素,发展出了更加多样的爵士音乐形式。
(一)爵士乐的诞生
1861年至1865年南北战争使得美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经济也随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连乐器的价格也大幅下降,这为新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家们提供了机会,购置了大量价格低廉的乐器。他们利用这些乐器创作了许多歌曲,在音乐会与各种庆祝场合中演奏音乐。他们在每一个可以演出的地方表演他们的歌曲,并组成了很多乐队进行表演,为了适应那些喜爱传统欧洲古典音乐的人们,他们又用切分的方法与即兴演奏来改编古典音乐,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体裁,那就是爵士乐。早期的爵士乐伴奏乐器比较单一,主要有鼓、长号与短号,后来黑人音乐家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才能,将吉他、大号等乐器加入其中。早期的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发挥,音乐家们从流行歌曲、蓝调或拉格泰姆等音乐中选定曲目,即兴演奏。每个乐手负责各自的部分,和声基础是长号的职责,短号负责旋律。爵士乐在演奏上有很强的随机性,它是合奏与即兴表演的结合体,这也是它得以发展的重要优势。它吸收了欧洲音乐的和声但又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可以在各种场合演奏,观众也不必正襟危坐,只要愿意,可以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找到它,听到它。另外,在音乐主题上,爵士乐所表达的内容也是非常多样的,它直白的表达了普通人的普通心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爵士乐的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新奥尔良爵士乐开始向大城市发展。爵士音乐家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芝加哥。芝加哥很快成为了除新奥尔良之外第二个爵士乐之都。在芝加哥,爵士乐的演奏者不再只局限于黑人,白人也参与其中。对古典音乐更加了解的白人音乐家们很好的将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相融合,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爵士乐形式:甜爵士――指那种依照曲谱演奏的爵士乐。白人爵士音乐家保罗・惠特曼提倡没有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并邀请著名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为交响乐队写出了一首“交响爵士”《蓝色狂想曲》,这首作品受到了许多爵士乐爱好者的喜爱并形成了一种叫做“交响爵士”的爵士乐分支。由于两种爵士乐都没有即兴演奏,所以至今仍有音乐家认为“甜爵士”与“交响爵士”不属于真正的爵士乐。
美国爵士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繁荣也向现代音乐昭示着音乐多元化与大众化的趋势,这也证明,音乐艺术正在走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爵士乐的分类
爵士乐发展至今,演化出了许多种不同风格不类型的分支,现今主要的爵士乐有8种,分别是最早的新奥尔良爵士乐、摇摆乐、比博普和硬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和酸爵士。
(一)新奥尔良爵士
新奥尔良爵士是传统爵士的代表,是最早的爵士乐形式。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它产生于1917年的新奥尔良,后来又流行于芝加哥,并衍生出了芝加哥爵士与迪克西兰两种爵士乐,新奥尔良爵士节奏感非常强,让人感到激动与兴奋,在演奏时长号短号单簧管都由一人负责,在最后融入萨克斯。新奥尔良爵士乐是爵士乐的始祖,至今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二)摇摆乐
摇摆乐是大型爵士乐队的起源音乐,乐队的规模常常达到20到30人,摇摆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代又被称为爵士乐的大乐队时代。摇摆乐乐如其名,以“摇摆”为特色,在欣赏摇摆乐的时候,常常让人想要不自觉的摇晃起来,摇摆乐的节奏欢快自由,常常被当做舞曲的伴奏,摇摆乐突出铜管和打击乐的声音,音色非常的明亮与大气。
(三)比博普和硬博普
与强调遵循曲谱的“甜爵士”和“交响爵士”不同,爵士乐别强调即兴演奏的分支就是比博普与硬博普。即兴演奏对乐队的演奏技巧要求非常之高,那么注重即兴演奏的比博普与硬博普就十分强调演奏的技术与速度,他们依靠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表现自己的风格,比起摇摆乐庞大的乐队规模,比博普与硬博普更注重个人表现,乐队人数一般不超过6个。硬博普是由比博普衍生出来的,由于主要的受众集中在东海岸区域,所以硬博普又被称为“东海岸爵士”。这两种爵士乐风格狂野,充满了即兴演奏的热情与想象,它们是比摇摆乐更让人血脉喷张的爵士乐。
(四)冷爵士
在美国的东海岸硬博普盛行的时期,美国的西海岸也有一种爵士乐受到大众的欢迎,这种因地域原因被称为“西海岸爵士”的音乐还有一个名字――冷爵士。但冷爵士并不“冷”,它在音乐风格上与古典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人细腻温柔之感。冷爵士乐队一般不超过6个人,主要用萨克斯、鼓和钢琴来演奏,相较于前面的几种爵士乐要柔和缓慢的多,冷爵士的演奏场合主要集中在咖啡厅与一些比较安静的酒吧,是人们在交谈、饮食与休息时主要的背景音乐。
(五)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主要流行于60年代,是先锋派乐手们表现自己反叛心理的一种爵士乐,自由爵士打破了传统爵士乐中形成的所有形式,出现了很多特别的因素,演奏形式自由。但这并不代表自由爵士的音乐非常杂乱,相反的,自由爵士所考验的,正是乐队相互配合的精神。团队协作是自由爵士的一大特点,但是由于形式过于自由,自由爵士始终不为大众所接受,只是被一些小众音乐爱好者与专业人士所研究与欣赏。
(六)拉丁爵士
拉丁爵士是拉丁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一种爵士乐,它起源于30年代,流行于60、70年代,在爵士乐中融入拉丁乐主要靠在爵士乐器中加入打击乐器来实现,拉丁乐有很多专属的乐器,如邦戈鼓、牛铃、康加鼓与沙锤等等,在节奏上,拉丁乐有探戈、伦巴等节奏,拉丁爵士中也加入了这些元素,音乐风格热烈奔放,具有很强的异域风格。
(七)融合爵士
融合爵士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融合性很强的爵士乐,它主要融入了摇滚与一些流行音乐的因素。爵士音乐的多样性与即兴演奏的特点,使爵士乐的内容与形式不受束缚,可以与多种音乐相融合,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融合爵士在乐器上加入了一些电子乐器,例如电吉他与电贝司,还有一些电子音效合成器,十分的时尚与流行,受到很多新世纪美国青年的喜爱与追捧。
(八)酸爵士
80年代之后,酸爵士开始出现,它是爵士乐与嘻哈音乐的结合体,是音乐商业化的产品,现代流行音乐的DJ技术也被运用其中,与前几种爵士乐相比,酸爵士的爵士乐特点已经被削弱,酸爵士的产生只是流行音乐商业市场的需要,并没有能很好的将传统爵士乐的优点继承下来。
四、爵士乐的特点
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理性与克制,由非洲音乐衍生而成的爵士乐更加注重感性的即兴发挥与情绪的宣泄,随着时代的发展,爵士乐一直在不停的发展壮大,但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的内核并没有被改变,依旧延习着爵士乐最初的特点。
(一)即兴
即兴演奏是爵士乐最大的演奏特点,但是即兴绝不是花哨的演奏方式,在黑人歌手看来,只要有一个长音有所变化就够了,这种变化并不简单,它可以让同一个旋律重复或加强,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在爵士音乐中,音乐家们对已有的曲谱进行改编与调整,在音乐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在每一次演奏中都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这样自由的发挥逐渐成为了爵士乐的一大特点――即兴。
(二)切分节奏与和声
爵士乐的另一个特点是切分,切分是由非洲音乐传至爵士乐中的特点,切分的重点不在强拍上,而是一种非强迫的改变,是拉格泰姆音乐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声源于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古典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声体现出了欧洲古典音乐对爵士乐的影响,由于和声是古典音乐的基础之一,改编自古典音乐的爵士乐中自然也少不了和声的存在。和声,也是爵士乐中的精髓之一,它是爵士乐表达多样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乐器的选择
爵士乐形成的初期,乐器还比较单一,主要有班卓琴、鼓和萨克斯,随着各种爵士分支的产生,各种音乐元素的加入,不同类型的爵士乐,会加入不同的乐器,尤其是拉丁爵士和融合爵士,为了表现出拉丁乐的特点,加入了许多具有拉丁特色的乐器,如牛铃与沙锤等。而为了适应现代流行乐,融合爵士也加入很多电子器乐。乐器的多样选择是爵士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爵士乐是一种热爱自由的音乐,是欧洲古典音乐与黑人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100多年来,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了解爵士乐的分类与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爵士乐,更有利于爵士乐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孙熠.爵士乐流行发展轨迹的社会学观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2〕彭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魏炜.爵士乐的发展及中国现代音乐中的爵士元素.曲阜师范大学,2008.
〔4〕李易忆.爵士乐的变奏、创编、即兴演奏方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8.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2
一、古典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古典”一词,源自古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原为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即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和文学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但就“古典”一词在音乐中的使用,又有它本身不同的解释:(1)人们常把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包括属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如: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统一称为古典音乐,以别于通俗音乐。(2)我们从狭义上解释,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古典主义音乐——专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时期。
交响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演奏形式,即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是一种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套曲。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但比序曲要宏大得多。维也纳古典乐派定型为四乐章的结构形式。它以四个乐章为常见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此时已进入了辉煌的阶段,占据了古典乐器音乐的中心位置,其规模和意义得以迅速的发展。
交响曲作为双排键电子琴的一种演奏艺术风格。它一般都是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一人乐团”——双排键电子琴,它完全可以代替一个管弦乐队。
我们在双排键上演奏《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要演奏出古典音乐的艺术风格,还要通过演奏体现出双排键的演奏技艺。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运用我们配器的知识,合理的编配它的音色,这部交响曲主要运用了弦乐组和铜管乐组。在这里用了大量的弦乐,而弦乐组作为乐队的基础。从演奏技巧上看,它的技术性比较高,而且技巧多样灵活,无论是歌唱性的旋律,还是各种经过句、华彩、音阶、副旋律等均可胜任,并获得良好的印象效果。
再说管弦乐组又分为木管组和铜管组。在《命运》里主要采用了铜管组的圆号,主部扩展开来,一声圆号的召唤作为连接,引出副部主题,体现了它英雄的性格。铜管组没有弦乐组的技巧灵活,但是它可以使乐队奏强奏、全奏的音响丰满而有力,浑厚而强硬。而弱奏时则异常甜美、圆润、柔和。我们在模仿管乐时,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要注意它们的演奏时要受到呼吸延持力的限制,所以在演奏中总要有些停顿,因为它们要换气。
尽管双排键电子琴是我们现代高科技发展而来得,但是为了在音响效果上更微妙,我们必须要弥补双排键的不足。
二、现代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
与传统和古典的西方现代音乐相比,西方现代音乐无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发生了许多亲的变化和创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复杂而丰富对传统总体上的背离和新的创作技法,创作视野的开拓。
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风格也逐步的运用了一些现代音乐中的爵士音乐的音素。爵士乐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双排键本身性能的决定很适合于表现具有较强节奏性、结构严密的、重复性较强的音乐语汇,这恰恰是流行音乐的强项。爵士作为一种流行音乐的演奏艺术风格,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黑人民间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等息息相关。
日本的洼田宏先生对双排键电子琴的演奏的研究,创作了《Break Down》、《Road Star》、《I’II Always Be》等很多现代音乐艺术风格的作品。在作品中,很多融入了爵士乐和摇滚音乐等风格,颇受大家的赞赏。
其中,《Road Star》最能体现了现代流行乐的风格特点。在音色声,大量运用了电贝司、电吉他等电声乐器以及一些用电声乐器合成的合成音色。在演奏风格上,即采用了爵士乐的音型,又能感觉到摇滚乐的痕迹。在音响效果上,为了达到真正电声乐队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运用了触键音、滑音、颤音、触键颤音等。
在双排键上,触键音是要在一种乐器音的音量或音质整体上更丰富地,或者是说纤细的发挥表现力的一种效果,也可以说是乐器表现的灵魂般重要的机能之一,把这项功能有效的使用,就能够实现各个乐器所特有的微妙表达。
而颤音会使音色颤抖而给人温柔的联想,可以设定在每个音群。
触键颤音启动后,在演奏中因用力的按键而产生颤音效果,越用力的按键盘,颤音就会更深。
滑音(仅限于主导音色)可在圆滑奏法的音色上添加滑音,可在一个八度音程的范围内对主导音群起作用。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审美;中西比较;音乐艺术;文化特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Culture
SUN Shu-ping
(Department of Music,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外延,是人类为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结晶。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而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幽美”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柔和谐,西方古典音乐的静穆哀伤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间出现过儒、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于音乐发展中。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待。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否定音乐。
老子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第十六),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味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是在城邦制度下剧烈斗争中发展的文化。从古希腊起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勇于冒险与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崇尚个性与自由,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的勇气。文化特征影响到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形成在音乐上表现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主流。西方文化虽也追求和谐之美,但是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与中国的“对立而又不相抗”的音乐和谐观完全不同。
所以,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的《命运》,以及舒伯特歌曲《魔王》、格鲁克的音乐悲剧等无不充斥着悲剧的气氛。
其实,西方的悲剧观就反映出其意识之重,与悲相抵。从西方音乐可以看出其重理智、重思维的一面,强调人对命运,对自然的搏击、抗争。从贝多芬的《命运》、肖邦的《革命练习》可以看的出来。
二、中国音乐重写意,西方音乐重写实
中国美学重“精神”,重视写意起源很早,在中国画中尤为明显。如《列子•说符篇》讲九方皋相马,只注重马的内在精神本质,连马的“色物,牡牡尚弗能知”。这即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这个故事常被借为评画的例证。晋代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调传神的重要。宋代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认为作画是“写胸中之逸气”,把传神的涵义转向了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
其实,除绘画之外的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包括中国音乐也贯穿这一思想。从“神”方面看,有明末琴家徐上瀛《溪上琴况》的二十四况的前九况,体现了作者要求琴乐具备的意味、情趣,即“神”。清代词曲学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指出:“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此论要求以顿挫之法使所唱人物“形神毕出”。可见中国对音乐之“神”的重视,要求形神兼备,突出“神韵”。
从“意”方面看,孙过庭《书谱•序》中有“情动形言,取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处“风”指《国风》,“骚”指《离骚》,之意即写意、抒情。“取会之意”就是要像作诗那样创作音乐,不能完全摹仿现实,也就是写意不要求客观的逼真性。“情动形言”,“感于物而动”之后,就是抒情写意,写其大意,追求不似之似,以情感人。关于中国古书中对音乐写意之描述还有很多,如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徐上瀛《溪山琴况》,很重视意,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无论是“神”,还是“意”,中国审美意识上最终就是要求创作出有韵味的音乐,“韵”是中国音乐的生命之所在。
而西方,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毕达哥拉斯学派从自然科学角度去解释艺术,认为数学原则支配宇宙一切现象,艺术也不例外。认为数的合理,将产生特殊的美感,而“身体美确定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就是当时发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并未完全分开,在文艺复兴的“巨人”中,很多是科学家、工程家,又是文学家、艺术家。西方艺术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准确临摹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当然西方艺术也有对精神上的追求,但与中国艺术相比较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脱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描绘。西方艺术从一开始就塑造一个实实在在的,高于量感的模拟的自然,其后无论怎样变化,总是以实体眼光看世界,在艺术中描绘一个实体的世界。
“这种进入到音乐科学当中的音乐研究的重要变化受到实证主义哲学和科学方法不断增长的威望的帮助,可以确信这些方法现在已延伸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分支,包括道德和艺术,科学方法的成就也影响了发生在音乐美学中巨大的方向性改变。”[1]可见西方科学观念对于西方音乐审美在实证主义兴起时已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在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中,已见到西方音乐审美方向性的变化。新的方法被用来确定和分析古老的音乐材料及其最终的出版物,在声音接受方面的物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兴趣在增长,实际的科学研究进人到了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性质上面。“音乐”学作为“学科”的结果就是表现最重要的科学理想,是对于音乐考察的更加严格客观性的渴望,这是对于科学客观性普遍愿望的一个层面。
由于科学观念的不断冲击,西方音乐在“科学”环境中发展,侧重写实也就不奇怪了。
三、中国音乐重线性,西方音乐重立体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从调式看,古代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组成十二个调式,亦称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至文艺复兴,这些调式又演变为自然大、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的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等较为复杂的调式。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是五声调式,即古代的宫、商、角、徵、羽,十分简洁而单纯。
从音乐织体的差异看,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意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以主调音乐体系为主干。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织体思维。而中国音乐体系体现为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注重多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线性展开,是一种线性旋律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旋律音符曲折变化的音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音乐韵味浓郁悠长,给人身心的陶醉,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中乐的多声部织体,也不是像西乐中常用的主调音乐,而是复调音乐。各声部旋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靠对比和模仿等形式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和声的发展较弱。
从旋律与和声的发展特点看,中国传统音乐多采用单一旋律,节奏自由是一种单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几个韵律结合为乐曲,旋律伴有定量节奏。文艺复兴和巴罗克时代的西方音乐呈现这种特点。与节奏和旋律相比,和声是音乐要素中较复杂的一种。节奏和旋律是自然产生的,但和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理性的概念逐渐发展的。此后,西方一些音乐家开始和声的创作和实验,这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声却未能发展起来。尽管那些单旋律常常与复杂的打击乐节奏结合在一起,但无法构成西乐规模的和声。
从节奏的形式看,西方音乐具有一定的规则和固定的模式,呈现出“功能性均分律动”。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规则,故无法用小节线划出,因而不能确定音的强弱轻重。音乐节奏是由创作者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自主决定的,很少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使得中国古乐不易记载而无法流传下来。有人曾分析中西节奏的区别在于西方节拍是数学定量,中国音乐是弹性定量。其原因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式的,弹性节拍是由逻辑语言的抗坠疾徐、抑扬顿挫造成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2]
器乐的发展是与中西音乐的特征相适应的。西方的主要乐器钢琴在和声的构成上有着其它乐器无可比拟的条件:键盘式,八十八个之多的音键从低音到高音排列,音域宽广。中国传统乐器在这一点上不如西乐。一般的弦乐器只能同时奏出两个音,即一个和音音程;弹拨乐器只能奏出四个琶音和弦;而管乐只能奏出一个单音。因此,中乐中和声作品不多,复调作品更少。中乐演奏重视发挥每一种乐器的特别音色,很少采用大型乐队,最常用的是独奏和几种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在演奏中,常常让特色乐器独奏或轮奏,以发挥该种乐器的独特音色。适应线性旋律音乐的音响需要,个体自然形成和手工小生产制作的中国民族乐器如竹笛、二胡、琵琶的构造,擦弦乐器中高胡、板胡等的无指板构造,拨弦乐器中古筝的板面无品,弦悬空构造,气鸣乐器中传统的笙、唢呐的无键指控构造,都是在演奏技巧上为旋律音符变幻无穷的音腔表现提供了良好的声学条件。琵琶、扬琴等弹拨乐器虽然在构造上有品位的限制,却创造了利用品位演奏的推、拢、捻、抹、挑、滑、吟等指法,仍可对旋律音符进行巧妙的展示。西方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建立了立体化的艺术审美思维方式,整个音乐思想是由和声、复调、旋律等多元因素共同组成的立体化音响来完成。根据不同声部的需要,创制了双簧管、圆号、定音鼓等新的乐器,与传统的小提琴等乐器配合,形成了在声学上较为完整的乐器体系,可以在和声、复调等乐曲的纵向织体上完成立体化音响的有机配合。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在乐曲的织体上,多用主调式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纵横铺叠的主体效果。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各种乐器在音色上有较好的渗透力和融合性。因此,多用大型乐队,形成绵密厚实,具有震撼力的音响。单个乐器独奏的机会很少,总是以合奏中的强弱变化来表情达意。
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西方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因而,也就不奇怪,西方人爱玩交响乐,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中国人不这样也能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中西音乐审美意识上的差异“只不过是人类精神在不同的方位展现不同的侧面罢了”,但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中西音乐审美的不同侧面,毕竟依附于人类社会这一共同机体之上。在审美的深层次上中西之间还是有许多相通、相同之处的。对中西音乐的审美比较而言,其目的并非是分辨孰高孰低,也不是为了在当代音乐发展选择中,媚西轻中,或是崇中弃西,而是为了在中西音乐交流中,“在两方碰撞交会、比较中一起强化全人类的意识。”(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中国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0-02
一、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大约的时间段是1600年至1705年间,那个阶段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后来的艺术发展来说是具有一起深远的意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创造还有音乐“对比”的概念,在这一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比如音色的不同,音的高低不同,还有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方面。
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演奏速度适中,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节奏活跃而律动,旋律精致而富于表现力,跳跃且连绵不断!在这个时期,“通奏低音”记谱法得到了成熟的发展与应用,演奏者可以根据在乐器上标注的数字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也可即兴演奏;确立了大—小调的和声体系技法代替传统的教会调式的优越性;注重运用各种乐器的特点和性能,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体现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力;在节奏上,以低声部为基础,尽量创造连绵不断的节拍,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效果;同时巴洛克音乐的低振幅、低频率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
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巴赫为代表,巴洛克音乐的时代划分便是以他的逝世年份为终止的。巴赫的音乐通过深化复调表现手段、通过深化咏叹调与抒情性、通过深化装饰音等,以极强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他的复调音乐,他创造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全世界近代音乐的经典,证明了12韵律的优越性,是音乐的巅峰人物、是艺术史上的巨人。
二、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18世纪发生的哲学和思想的启蒙运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社会文化特征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结构都强调一种调性间的平衡,不仅让听众明确的感觉到音乐是如何进行的,而且还能准确地音乐的进程,即紧接着出现的音乐内容。她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对称美,更注重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风貌,时代性较强;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成绩显著;曲式结构规范,和声功能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风格上以旋律为焦点,主调音乐风格起统治地位,内容深刻、形式严谨,二者高度和谐统一。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等人。莫扎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洋溢着民主自由的思想,典雅、纯净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注重客观与主观的平衡。贝多芬在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影响下,终身都崇尚自由和尊严,他的钢琴奏鸣曲,颂扬的是“与命运抗争”的时代信念,有着博大构思、宏伟气魄和深邃内涵,呈现出了千差万别的特征。
总之,古典音乐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永远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现代心灵中坚持坚守美感的忠诚守护者,我们要以更加虔诚的态度去欣赏古典音乐,才能更好地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三、浪漫主义时期
通常意义上,认为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下半叶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题材上鲜明地体现着本民族历史、风俗、精神内涵等特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共同的音乐美学创作准则,他们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上的自由,创作目的是振兴民族文化、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获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是自由奔放,形式上是无拘无束的,它是“如歌的、热烈的”,而“抒情”和“描绘”是最为关键的,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个性。自由节拍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运用和发挥,是浪漫时期钢琴音乐作品的“灵魂”。浪漫时期的速度幅度与力度比古典时期又有较大的扩张。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变化多彩,有更多的转调和半音体系等来获得新鲜的和声效果。钢琴织体的写法也有很大不同。声音的多层次是浪漫派音乐的最大特点,旋律本身的歌唱性、旋律与伴奏的层次非常重要。有非常富于歌唱性的连奏和非常短促的跳音,踏板的使用更复杂、更精细。能表现自我小宇宙和个人情感的“性格小曲”受到的重视较多。
这个时期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的时期,肖邦便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被誉为“钢琴诗人”,他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悟到作曲家内心与别人的对话。“左手是指挥,它是坚韧不屈的,它是一座时钟。右手可以做你想做的和可以做的。”是肖邦钢琴音乐的诗性变换与灵性的真实写照。同时他的音乐中有深刻的民族内容,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四、印象主义时期
印象主义最初是绘画的一个学派,当历史走进20世纪的前夕,印象主义作曲家用音响和音色为手段来描绘稍纵既逝的印象给人以感官的享受。这个时期的音乐既延续浪漫主义的一些基本倾向又开创一个新的未来时代。印象主义音乐大多数均具有明确的美学价值取向和音乐表现的目的性,注重情感的呈现于激情的迸发;音乐的标题只是象征意义,最终的目的是唤起一种意境,一种朦胧的、若隐若现的气氛;从音乐的抒情性与造型的角度来看,印象主义音乐的抒情性是非现实主义的情感类型,造型意识和主观占据重要地位;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且不规则来体现;和声丰富多彩,淡化了和声的功能体系,扩大了和弦的使用范围和结构,独立使用附加音或省略因;摆脱了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了中古调式、东方的无声音阶等。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派的创始者。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具有丰富多彩的和声,以及对音乐新的音响细腻变化的探索,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奇妙世界,是对传统音乐的挑战,开启了一个梦幻和令人向往的音乐世界,是20世纪钢琴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五、中国风格
钢琴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萌芽、起步一直到繁荣发展的过程,我国的钢琴作曲家们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条和简洁明了的曲式结构的创作特征,他们的作品逐渐走向世界,为世界钢琴艺术增添了许多瑰宝。1915年我国第一首钢琴曲是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此时的音乐风向开始从日本转向欧洲,构思简单、结构短小是初期的音乐特征;齐尔品先生是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奠基人,举办的钢琴比赛总将中国民族风味作为音乐的创作要求,此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钢琴音乐风格已逐渐成熟,是从声韵、气韵、装饰、音色、节奏、奏法、踏板、结构等方面体现东方民族文化特质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董茉.不同流派的钢琴音乐风格[J].大众文艺,2010,(6).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5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
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创造音乐;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流行”让学生兴趣盎然
不少学生反映:“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民族音乐太土气,不好听;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他们讲的不是全无道理,我们如果过分地去排斥、去压抑,只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叛逆心理,而换一个角度,承认他们的爱好,欣赏他们的爱好,正确地引导他们的爱好,把那些流行元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流行元素服务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我相信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京剧的教学。京剧虽说是国粹,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但是对于崇尚新鲜事物的中学生而言,京剧太遥远、太陌生了,学习起来也就会非常枯燥,不容易接受。我们如果按部就班,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起源、发展和一些京剧名家名曲,很难激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京剧教学中,我把陶的《苏三说》引入了课堂,《苏三说》虽然是一首流行歌曲,但是加入了京剧元素,其中还有京剧名段《苏三起解》的唱段。流行元素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唱好《苏三说》,学生学得非常卖力。因势利导,我又和学生谈起很多歌星都很热爱京剧,像“情歌王子”张信哲拜入京剧谭派传人谭孝曾门下,谭孝曾高祖谭鑫培乃京剧史上开宗立派并对京剧艺术走向鼎盛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他还亲手培养出了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3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继而讲到了梅兰芳和京剧的其他门派和代表剧目,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著名萧笛演奏家、民族新音乐的开创者曾格格,以及她的先生,师承著名管乐大师胡海泉的冯晓泉,他们对民歌民乐的全新诠释,让学生喜欢上了《牧歌》、《踏雪寻梅》等优美的民歌,并熟悉了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器;腾格尔的《天堂》、韩红的《家乡》,他们的天籁之音以极其饱满的感情唱出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旋律优美流畅,意义深远。前者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后者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深深领略了民歌的魅力;将古老的乐音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也让学生对《十面埋伏》等古典音乐如痴如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1.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可以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学生只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因此,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范文6
音乐剧是一种依托舞台为载体的音乐戏剧形式,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现已成为活跃于二十世纪世界艺术舞台上最重要的舞台音乐形式之一。它活泼多样的表演形式,灵活的表现手法,跌宕的情节渲染,动人的歌曲,赢得了广大爱好者。它是从美国发展兴起的,之后在英国成为现代音乐剧的摇篮,并开创了音乐剧的新纪元。那么,西方音乐剧对中国音乐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中国音乐剧今后又要如何发展呢?
一、音乐剧的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里注明:音乐喜剧,又名音乐剧。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从喜歌剧及小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集戏曲、音乐、歌舞于一身,极具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音乐雅俗共赏。最早的一部作品,是英国S?琼斯的《快乐少女》(1893)。音乐喜剧流行于纽约的百老汇,所以又叫百老汇音乐剧或美国歌舞剧。其内容侧重于幽默风趣及谈情说爱,音乐轻松愉快,如J?克思作曲的《戏船》、G?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R?罗杰斯的《音乐之声》。
《外国音乐词典》则写道: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英国)的一种相当于轻歌剧的体裁,流行于19世纪末2O世纪初,音乐中缀以说白。国外的权威音乐词典,如《新格罗夫美国音乐辞典》认为,音乐剧(Musical)是一种流行的音乐剧院剧(Musical Theater)形式,由一些音乐成分结合成一个戏剧性的框架整体。在2O世纪初演变为一种独特风格,流行在美国的各个剧场,成为美国民众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通过音乐剧的起源和流行过程不难看出,音乐剧以戏剧为基本形式,以音乐为根基,以舞蹈为表现手法,通过这三大方面的融合而对历史故事、人物情节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既要用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剧情,又要以通俗化的表现方式呈现给缺乏古典音乐修养的现代听众。这就使得音乐剧具有如下特征:
1、戏剧性。音乐剧以戏剧为基本形式,以音乐为根基,以舞蹈为表现手法,通过这三大方面的融合而对历史故事、人物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带有表演艺术的娱乐性,是一个集上述艺术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这种音乐艺术是以舞台为基础来展现相关故事,通常要融合许多形式和风格,尤其是会吸取歌剧、爵士乐的表现形式和适度的结合点。音乐剧不同于歌剧的是不采用美声唱法,音乐剧采用原声歌唱,情感的表现空间宽广。音乐剧相对与大歌剧来说不受完整音乐套路的制约,而且具有更多的戏剧表现形式的有点。音乐剧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悬念,剧情节奏紧凑,表现手法夸张。音乐剧演员更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表演形式多样,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表演、说白、形体动作都从“戏”出发,从人物出发。通过歌曲把音乐剧的情节串联起来,对观众的吸引力强,用歌声把观众带到情感的浪涛中去,同时也使音乐剧的歌曲广为传唱。
2 、现代性。在音乐方面,音乐剧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求最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总之,音乐剧的风格大体上经历了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阶段,迎合了当时的观众的欣赏结构,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
3、多元性。音乐剧的音乐风格不拘一格,没有程序化模式的约束,作曲风格包容了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等风格,作曲也采用大混合模式,例如《猫》中韦伯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苏格兰风笛的两次插入特别出彩。而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不时萦绕于观众之耳此起彼伏的吉他声,为整部剧作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4 、国际性。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国际间文化的各个层面的深入交流,音乐剧的传播也借助这样的融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许多音乐剧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许多不同过度的艺术符号,这进一步促进了音乐剧向兼容并蓄型艺术的迈进。
音乐剧的许多优点促进了它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得以很好地与世界艺术相融合,形成了音乐剧常看常新的艺术特色。
二、中西方音乐剧的异同点
从一定意义上将,西方的大歌剧、芭蕾的地位很有点像我国的古典戏曲以及程式化程度很高的京剧、昆曲,而音乐剧则与我国的地方戏曲颇多近似之处。
首先,从起源与发展看,音乐剧与地方戏曲一样发端于民间歌舞,历史都不太长,音乐剧诞生于上世纪后半期,地方戏曲大多成形于本世纪初。在发展过程中,音乐剧不断吸收着歌舞、芭蕾及流行音乐的营养,而中国地方戏曲也受着京昆的影响,它们又都保持着与通俗艺术以及大众欣赏习惯的密切联系,因此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