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房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的房屋设计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地方院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别于过去运动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其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反哺政策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和改革积累的社会资源条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工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跨度较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保证和制度创新,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反哺,更需要在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教育支援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地方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地方院校的参与,其建设的速度、广度、深度都将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参与既是其神圣的社会职责,也是完善地方院校社会职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地方院校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特别是如何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共识。而社会服务由于受到办学惯性的影响则还处于边缘。究其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长期以来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二是由于缺乏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制度环境,高校服务社会的交换机制还未建立,因而缺乏动力。偶尔一些为社会服务的行为还停留在非自觉意识层面。三是地方院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差别化发展十分迟缓,追求升级升层的办学惯性仍然左右着办学行为,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不少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上,却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地方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严重滞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还很弱。当然还有高教政策导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要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从地方院校的发展看,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所谓找准发展定位、转变发展观念就是要立足大众、立足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摒弃那些向“高”看齐、向“大”看齐,搞不切实际的自我拔高、自我膨胀的陈旧观念。而是要把社会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脚踏实地地谋求发展。其次要下大力气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上提升自己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改革。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与新农村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要重视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市场,农业经济和农村社区管理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培养有能力建设新农村,有技术服务新农村,有志向建设好新农村的“三有”人才。在科技服务上,地方院校要注重高新技术与基础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技术相结合的能力提升;要注重科学意识教育与科学技术普及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做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的助推器。其三,地方院校要建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科研上进行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和技术人员以技术服务,经营指导的方式参股农户经济。要鼓励大学生参与村镇建设做科技引路人、市场开拓人、致富带头人。特别要鼓励大学生勇敢去开辟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新天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创业的用武之地。

必要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的外部条件,而地方院校构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部体系则是其长效机制建立的组织保证。地方院校在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中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就是为社会服务,但是服务社会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是培养人才就必然是为社会服务。因为所培养的人才其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历史要求呼应地方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三有”人才。地方院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当下也即是要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络通道,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改革的重点是培养“三有”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三有”人才进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地方院校因此不仅提高了就业率,更主要的是将会获得比较好的社会评价,有利于提高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在科研开发上重点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做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这样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地方院校的智力支持,有利于科技兴农,促进生产,同样地方院校的科研开发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科研成果推广。科研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回报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由此而获得科研开发的动力,从而推动地方院校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是政策倾斜。地方院校要鼓励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当作重要任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开发地方院校要鼓励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后要让成果持有者持股参加分红。要采用学术假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要求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对地 方院校改革,对新农村建设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教师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支持大学生写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文章和创业调查报告,为其毕业后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或主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式。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三有”人才。而要培养“三有”人才就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和复合专业。要降低专业重心,注重应用性和应用面,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把重点放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上。要改革老的课程设置思路,打破重专业体系、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传统,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培养方式上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改革重理论、重课堂的培养传统,注重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向基层,能够下到基层,能够认同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用武之地,并且有志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情感,更是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其价值、找到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过程。其三,必须建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绿色通道。要构建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的绿色通道。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地方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包括人才支持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协议、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等。在人才支持协议中,新农村建设的乡镇单位既可以与地方院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可以让新农村建设单位到地方院校选拔“村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签订一定的服务期限。在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地方院校借助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科技推广协议中,地方院校进行科技推广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要尊重农户的选择,推实、推好。同时,地方院校要负责科技推广后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科技推广保驾护航,确保农民生产丰产、收入增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走市场化道路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议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思想,要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产权转让或入股分红。地方院校也可以先行自我转让再进行科技推广以取得最大利益。总之绿色通道的联系是确保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通道。绿色通道必须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其四,地方院校要构建城市反哺动员系统。地方院校要与城市社区,各群众团体建立联系,并通过一定形式如借助互联网开设新农村建设信息中心等沟通城乡信息,提供供求情报,反映新农村建设情况等引起城市反哺需要。地方院校在披露新农村建设信息的同时又负责收集城市社区、团体或个人的反响信息,并借助信息组织反哺资源开展服务。这样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就建立起来。地方院校在其中充当了反哺动员的角色。这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2

根据《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第12号)中第三条规定和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市局决定于12月30日前对区、县房地产管理机关未设立基层管理机构的农村地区,由区、县房地产管理机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外来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外地来京人员出租房屋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

委托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依照《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对本地区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

二、建章建制,配备经过区、县房地局专业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

三、负责本地区向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

四、负责受理和审查出租人申请房屋租赁的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并对出租房屋进行现场勘察;

五、负责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手续;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原因;雷电;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10-1

1 农村防雷现状及特点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被公布为“最严重的十种灾害”之一,在我国雷电灾害也是破坏生产资料的重要灾害之一。我国是雷电频发地区,在每年收到雷电灾害损失的财产也不计其数。在我国重大、特大雷电灾害几乎都在农村,雷电不但对农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还威胁到了人身安全。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依然为雷电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不利影响。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农村防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农村不完善的防雷措施

农村防雷建设工作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在人员居住上,广阔的地域以及分散的居住方式,使得防雷建设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在资金、意识上,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对雷电防御的认识不足,甚至对有些建筑尚未考虑过防雷问题,这些情况都是防雷工作开展的困难之处。

1.2 空旷的原野地带

农村一般都分布在山区原野地区,农民在广阔的土地中劳作,一旦雷雨天气将至,人们经常来不及回家或躲避,就会就近寻找、躲在大树下或在原野中孤立的建筑物中,这些地方往往是雷电灾害高发区。对于农村民居建在空旷高处的建筑物也是村民最喜欢也是最乐衷居住的地方,但这样的地区往往却都是十分不安全的。

1.3 思想意识落后

在农村,教育文化程度不同,不到位的思想教育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巩固,使得农村普通居民对雷电灾害认识仍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农村防雷认识的模糊和缺乏,甚至有许多人认为,雷电就是上天对人的惩罚,是雷神的发威,“凡人”无法同上天直接对抗,所以往往对雷电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合理选址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住宅应尽可能的避开“雷电高发区”;尽量避免建在地形较高、突出于其他地貌的地方;要尽量避免靠近潮湿有水的地方;也要避免有金属矿藏的地方建设民居。建立民居要选较低的地方,而在较高空旷地方的建筑物要设有防雷的措施。

2.2 在室外装避雷针以及避雷带

利用建筑物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导体,将雷电通过这个引下线和建筑地梁这个自然接地装置,将雷电导入地下。可将架在室外的避雷针和避雷带还有房屋外的金属支架(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可靠连接到这个接地装置上,这样的做法就使得雷电如果打在这个房屋上时,各部位的电位一致,没有电位差,其电量也可快速导入地下。

2.3 在室内安装措施

在农村民宅的室内也要安装防雷措施,室内的电源网以及网络通信线路,要在其入户终端安装电涌保护装置,可以保证电源、网络的稳定。在电线、电力、通讯等方面要及时维修,做好定期检查。在各种线缆架空入户前,线杆应做好接地,以避免闪电电涌被各种线缆引入室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4 房屋设计方案

房屋设计问题一直是农村多处隐患之源,而对于建设新农村的现有房屋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一套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的标准建设方案,在房屋建设中也要遵循经济、实用为标准,设计出具有雷电防护措施的房屋。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将相近的建筑物地梁相互相接,扩大接地面积,防止雷电反击。在铺设相关管线的同时,要注意都要在入户端与接地装置做好等电位联接。在众多方案中综合利用,以雷电防护为主要措施和技术攻关,在根据不同建筑的同时,来选用合理的防雷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5 科普宣传

在村庄内建设相应的雷电宣传基地,推进农村内的雷电防御知识的培训工作,间断性模拟强烈雷电来临前、发生时村民的自我保护以及雷电灾害发生后的伤员救助工作和财产抢救工作,以此展开雷电知识教育。要把受教育的培训人口量控制在90%以上,是大多数人或更多人掌握有效的防御救助方法,建立一定数量的 “防雷示范户”,在受灾演练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宣传栏、村民广播和预警电子屏中显示和宣传,分发防雷宣传手册。

3 结论

保障和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首要前提,雷电防御工作的开展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敢于和自然灾害“挑战”的第一声号角。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方面,防雷减灾工作也给村民一个行之有效的参考,这样不仅能保障自身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更是使人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方向下带来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GB/T 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S].

[2]肖稳安.雷电与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4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的推进力度不一样,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村庄治理、民居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基础条件的制约。一方面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和税费政策的实施以及村办企业改制等原因,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三提五统及企业经营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很多村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空壳村”,根本没有能力搞村庄整治;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近几年,“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国家各级政府也都在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2009年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达5150元,但大多数农民仍以农业收入为主,收入渠道单一,家庭纯收入少。当前农村建一所新式住房造价大概十万元,需要耗费一个农民家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从农民自身角度看农村建房成本还比较高。因此,在没有政府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完全靠农民自己投入,必然会降低建房标准,尤其在一些房屋的附属设施上,能减则减,能省则省,这是造成农村房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财政投入体制看,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历来不是财政投入的重点。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层层上缴的财政体制使财政投入难以回头向下流向农村;其次是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规模一直比较小,财政紧张导致投入主要投向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即使有少量资金流向农村,也主要投入到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保社会安全,而对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少。据调查,河北省有46.3%的村庄村外路面硬化由村民集资修建,而非政府出资。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差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落后思想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由于受到知识结构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在思想上对建设新民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目前农民居住的房屋,其设计、结构、质量比以前有了大的改善,所以,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严重,对搬入新区、住上新房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封建迷信思想。一些农民建房先看风水,选址在哪里、建成什么样都由风水先生决定,这往往与乡村的整体规划相抵触,是造成建房无序混乱的原因之一。三是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着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房建成后不拆旧房,直接造成了“一户多宅”问题;有的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几个儿子便划几处宅基地,许多农户在儿子尚未成家之前,便申请到一处宅基地,而又长期不住,形成空宅空院。另外,许多外迁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把原籍老房视做祖业,长期不肯出售,造成了部分宅基地长期闲置,使得“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村庄拆旧建新规划的实施。

四、新民居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大部分村内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道路、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二是结构功能不完善。房屋结构设计不合理。房屋设计没有节约集约的观念,很多空间面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的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缺陷;有的过分追求房间高大,给冬季取暖带来困难。三是建造质量差,样式单一。由于种种原因,所建房屋安全保障系数低,防漏、防潮能力较差,质量安全隐患较多,房屋使用寿命较短。有些房屋建造时钢筋水泥配比不达标,新房建成了危房;有些新建住宅的层高过高,开窗过大,普遍采用黏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房屋保温效果差,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另外,绝大多数农村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没有统一要求,建设时不考虑景观风貌、建筑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所有建筑单一雷同,造成了 “千村一面”的现象。

对策和建议

一、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放开对农村的束缚,废除歧视政策,完善农村的各项体制。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充分利用农村地理特色和当地特产,建设加工生产产业链,为当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在建设农村产业上,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征集人才,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促进新民居建设。

二、加大新民居建设政策方面的宣传。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实现新民居建设政策内容的全覆盖。让农民认识新民居建设的益处,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和传统意识的影响,提高对建设新民居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搬入新区、住上新房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熟悉和掌握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详细解读有关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适用范围、新民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旧村址复垦、新民居建设市场化运作模式等内容,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用足用好周转用地和资金奖补等政策,推动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做好特色民居建设规划。抓好规划设计,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县域村镇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新民居建设方案设计,坚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原则,精心选址,科学集中规划,促进地方长远发展。

五、谋划好长远的新民居建设项目。要做到谋划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使新民居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症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道路、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性,促进新民居工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七、尊重民意,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政府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己做主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建设新民居,群众是主体,必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建设模式、建设方式和户型选择上,必须让群众满意,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抓点带面,循序渐进,利用样板村、样板户、样板房的典型示范作用,让群众看到新民居建设的好处,使新民居建设真正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八、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农村居住分散化、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当前各地农村普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的情况,应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新民居建设必须控制老村建房,杜绝出现乱占宅基、乱建住房现象。加快新民居建设中心村(社区)建设进度,吸引周边村群众向规划的中心村(社区)聚集。

九、加强质量监督检查。要加强施工监管和项目整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搞好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将质量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应尽义务,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监督和其他监督,把特色民居打造成安全、实用、美观的最佳居住环境。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5

主题词: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东山村地处临海市白水洋镇区东面,是白水洋镇的东大门,原村庄建设用地为81亩,人均用地面积为 46平方米。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大力实施康居工程,共拆除老房160间,收回闲置土地面积9100平方米;村庄规划中,规划总用地112700平方米,人均用地面积95平方米,可安排农民建房201户,目前一期已经落实120户,极大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逐渐增加以及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居住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农民建房热情日益高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当前农民建房难这一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东山村实施康居工程深入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民建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房用地指标紧缺和土地三统一问题。

由于国家对耕地加强了管理,土地指标本身就很有限,再加上有限指标中大部分又用于工业、商业等发展,真正可给农民建房的指标少的可怜,从而导致现在大量符合村庄建设规划的地基无法审批。现在有部分村由于村内关系复杂,村两委意见不统一,本应统一集约安排的集体土地无法征用,导致村民建房所用土地靠个人私下自行协调,难度很大,最终严重阻碍了村庄规划实施。同时,往往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无法三统一,村民自行买卖土地,导致集体资产严重流失,大大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2 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衔接问题导致建房难。

其一是有些村庄由于集体经济空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费用无法落实,导致了村庄无规划,村民建房无法审批;其二是有的村由于村庄建设规划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从而导致规划变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根本无法实施。加上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原因,国土和建设部门编制规划时各自为政,缺少衔接。往往建设部门审批的规划送到国土部门无法办理,或者国土部门允许的地方又没有建设规划,致使村民建房左右为难。

3 违章建筑和应拆未拆老屋遗留问题。

农民急需解决建房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又很难落实地基或审批,部分农民就擅自违章建房,而有些村民则认为现有审批的两间地基100平方米,面积太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部分农民就擅自加长进深,从而造成了违章建筑有越演越烈趋势。加上现行镇级监察特别是城建监察力量薄弱,处理违章建筑往往忙于应付。由于违章建筑发生,往往导致村庄规划严重破坏,造成土地大量浪费,甚至使邻里产生纠纷,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加剧了农民建房难的问题。

由于现行土地管理和历史原因,现在很多村庄农民已建新房,但应拆旧房未拆,致使村内房子越建越多,人均用地越来越大,大量的宅基地得到闲置,村庄规划无法实施,道路无法通行,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村庄规划的实施,导致了村民关系的复杂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4 建筑立面单调,道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审批时没有专门设计的施工图纸,农民建房往往是互相模仿,每个村庄的建筑都如火柴盒一般,造成了千村一面。由于大多数村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又没有自来水和统一的排污设施,污水无法排放,造成地下水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缺少竖向规划,往往造成每幢房子室内标高不一,容易导致邻里纠纷发生。

针对东山村农民建房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大力推进康居工程建设,可有效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4.1突出整村推进、占补平衡、拆建并重,确保康居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结合山区村搬迁工作,探索“农民公寓”建设。科学规划,凸显特色,注重规划和建筑式样和质量、注重村庄整治以及农民社区化建设等工作,做示范村和精品村。同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于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村民,按照标准给予补偿。对于自然村撤并和整村搬迁的村,引导农民向镇区或中心镇集聚,促进人口集聚。

4.2 努力拓宽筹资渠道,为工程建设中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康居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鼓励和组织村民或其他经济实体投劳、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降低整理成本,扩大筹资渠道。在村级联建过程中,加大村集体、村民应享受政策的体现力度。

4.3 做到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

为了避免国土和建设部门编制规划时各自为政,缺少衔接等问题的发生,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要求国土和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确保国土和建设部门编制规划时做到两个规划高度衔接。同时对农民要求申请建房的位置,国土和建设规划有关人员应该一起到现场踏勘,进行审批前联审,责任到人。

4.4 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对村内的主要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并全部埋设好排污设施,村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然后引导村班子对地基向村民实行公开招投标,此举,不但可以成功解决村民的建房问题,而且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壮大,从而使村庄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5抓好样板房建设和建筑工匠管理。

为了解决建筑立面单调,千村一面问题,我们针对该东山村实际,设计了三个建筑方案,特别抓好第一栋样板房建设,专门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根据对农村建房的分析,建筑工匠对建房的式样和房屋质量提升相当关键,农民建房式样往往听从工匠引导,工匠队伍的素质对房屋设计的科学合理和建筑质量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该镇将进一步加强农房质量和安全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制度,把农村的“土工匠”变为农村建房改造的“建筑师”,引导农户自觉聘请建筑工匠参与农村建房改造,保障建房质量。

参考文献

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技术;发展

前言:近年来,国家建设部和一些省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针对目前国内建筑节能严峻的形势相继出台了一批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标准。经过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国内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建成了一批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国内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建筑设计、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相关人员深入学习有关建筑节能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实施、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把国内建筑节能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从而逐步完善建筑节能规范,使得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成为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大话题,同时也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才能使现代建筑业紧跟时展的潮流。

1.建筑节能技术的概述

发展目前,国内的建筑节能技术还有许多其他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节能材料配合合理施工来实现更好的建筑节能。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能耗水平仍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的工作进展十分迅速。国内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节能水平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其国内各界人士的相互支持和协作努力。国内现存的很多节能技术和产品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进程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国内一些企业通过积极的努力,开发和研制了一些建筑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以下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建筑节能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板式复合保温建筑结构件技术体系

板式复合保温建筑结构件技术体系是用轻质混凝土加各种保温材料构成的复合板实体。根据建筑物不同部位配以钢筋结构,用于加强墙板受力和板与板之间以及结构间的焊接。这也就是所谓“预埋轻钢结构”的基础,实现了墙板结构受力、保温一体化,充分利用了各种材料特性,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其中预制构件包括有承重墙板、非承重墙板、内墙板、角柱、T形柱、地梁、人字梁、一字梁、层面板、窗上板、窗下板和异形板等。

3.轻钢接点焊接结构技术体系

度假、休闲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市场最大的亮点。目前中国面临人工费快速增长,别墅一般结构复杂、户型多变、施工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工、造价直线上升。导致大型建筑企业没有意愿承揽别墅项目的现状。复合板组合房屋设计灵活,与砖混结构比节省大量使用面积。5个工人现场安装,20天可实现结构封顶,墙体平整度小于5毫米,节约大量人工费用。在山地工厂可以预制地梁基础,解决了基础施工的困难。其综合效益远远超过其它房屋建筑体系。轻钢接点焊接结构技术体系即是把预埋好钢筋的建筑板材用结点焊接的方法组成整栋房屋。这是“预埋轻钢结构工厂造房技术”的主体部分,主要依靠我们对房屋设计的合理性。在工厂中生产出具有极高标准化的板材,利用这些标准的结构件,可以组装成任何一种样式的房子,这样既有利于住房产业化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建房个性化的要求。

4.墙梁柱复合受力体系

汶川、玉树地震惨痛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必须结束5000年秦砖汉瓦的时代,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节能、抗震、造价低廉的住宅新体系。发达国家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住宅新体系。中国墙体改革取缔粘土砖已经15年,但目前广大农村的现状要求我们发展新型节能、抗震住宅新体系迫在眉睫。 在达到国家节能、抗震、环保的条件下,绿环中创复合板组合房屋与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相比,在综合成本、经济效益和建设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墙梁柱复合受力体系,从受力体系上来讲,它主要体现“复合”二字,经过企业单位的大量试验和计算机分析,它在承受垂直力的时候,主要以墙体为主,以梁柱为辅;在承受水平力的时候,又以梁柱为主,墙体为辅。墙梁柱一起受力,就能发挥出各自的不同长处,最大程度的利用材料的各种性能,使之在节能、防风、抗震、造价、环保等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表现。

5.节能技术之外墙外保温技术

在建筑中,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故此,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目前新型的外墙外保温材料有XPS挤出聚苯乙烯发泡板材,又称聚苯乙烯挤塑板(简称XPS);具有完美的闭孔蜂窝状结构,其密度、吸水率、导热系数及蒸汽渗透系数等方面均低于其它类型的板状保温材料,因此具有强度好、质轻、不透气、耐腐蚀、抗老化、价格低等特点,广泛用于建筑业的保温隔热、公路、铁路、机场、广场的防冻保温、家庭装修等领域,是目前市场公认的最佳保温材料。利用新技术的对建筑维护结构进行高水平的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外保温系统所具备的保温隔热功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而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它代表了我国节能保温技术的发展方向。该系统集保温、防水及装饰功能为一体,适用于新建工业与民用建筑,也适用于旧楼的节能改造。外墙外侧进行保温具有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减小结构内部温度应力,增强墙体防水性能,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等的诸多的优越性。特别是由于我国建筑承重结构材料以砖石、混凝土等重质材料为主,多为体型较大的多层(高层) 建筑, 此种大体型重质结构墙体采用外保温, 其热工性能十分优越。因此,在我国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居住建筑往往以轻质结构为主的发达国家相比,更为切合国情,也更为有利。由此可见,在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工程质量能有保证的条件下, 应该大力推广外墙外保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