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提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教育提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教育提案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1

为此,教育部特就此事件发出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我们学校及教师要汲取这起特大交通事故的沉痛教训,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难免有伤害事故发生。从造成事故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全面分析,查找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正确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体育教学正常地进行和实施。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体育课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体育课中要建立较好的体育课堂常规,以及一些运动项目的教学都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保护、帮助措施和方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小的问题往往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关注每一位学生,重视课堂细节,更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真正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二、教师应做好上体育课的全面准备工作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能会由于安排不合理和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设计体育课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情,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比较散漫地参加体育活动;课堂常规没有抓好,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不合理;场地安排不合理;对学生的身体情况了解得不全面;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大;技术动作讲解错误、不到位,等等。

如:运动场地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安排,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球类课、技巧类、田径类,教师在安排场地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的特点选择所需的场地。如果安排不合理,那么会出现学生拥挤、没有秩序的情况,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教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提前仔细地检查每一件器材,遇到破损的、有安全隐患的必须及时清除和补充,以免造成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切实解决好突发事件

校园内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我们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并做到防患于未然。课堂是最为重要的舞台和阵地,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总是在尽最大努力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但实际工作中,伤害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急救方法,争取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治,阻止伤害事故进一步恶化,消除负面影响。

专业体育教师都应该掌握中暑、脱臼、骨折、抽筋、扭伤、挫伤等情况的急救方法。如果遇到也不要惊慌,首先尽快开展急救,同时应尽快通知校医、学校等,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再次,对已发生的伤害事故,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事故善后处理,如陪伴学生、垫付费用等,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四、对学生严格要求

1.要求学生在健康状况下参加体育课。

班主任首先要对这些学生的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如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体育教师,不要让其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的健康状况更要了解,在课堂中要特别关注那些身体素质不太好和有先天疾病的学生。

2.要求学生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听从老师指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学校为了安全起见,应要求体育课由教师组织学生排好队,有序地带到操场上课,下课时再由教师带学生排队回教室。

上体育课时严禁带小刀、铅笔、钥匙等危险物品;排队时做到“静、齐、快”,但只能快速地走出教室排队,不能跑,更不能推旁边的同学;排队下楼梯时一定要靠右行;如有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跟老师请假,等等

3.要求学生切实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开展任何一项体育活动之前必须做的,而且准备活动的充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运动成绩高低和能否保护自身安全。

安全的体育课不光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活动也尤为重要。

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做好准备活动时防止受伤必不可少的措施,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做好一般准备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安排一些结合主教材的专项准备活动,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各个关节充分活动到位,为主教材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不同能力,合理安排。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与防范能力提升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尽管学校通过组织讲座、播放教育片、开展征文演讲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及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党委、校长室高度重视,由分管副校长牵头于2014年成立以学生工作处和各专业部分管同志为主的问题研究小组,在充分研究分析传统安全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尝试并提炼出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该方法实施两年来,学校安全教育成效显著、社会声誉明显提高。

二、认识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概念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是在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基础上,围绕不同项目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实施,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一种体验式教育方法。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特征

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与学校传统安全教育方法比较,具有显著特征:1.安全教育内容项目化学校根据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一个个不同项目,例如:交通安全项目、消防安全项目、网络安全项目、防溺水安全项目、预防安全项目和食品安全项目等,每一个项目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时间节点和项目负责人,形成校本特色的学校安全教育项目目录。2.安全教育项目活动化学校组织专人并借助社会资源对每一个安全教育项目设计对应的教育活动方案,努力做到活动内容紧扣项目要求、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活动组织易于操作。3.教育活动学生主体化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活动体验中提升安全教育成效。

三、运用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一)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原则

为确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针对性原则中职学生能够意识到安全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日常学习、生活中却又因为防范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匮乏等原因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学校应当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按发生频率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结果就发生频率高的安全问题优先设定教育项目,突出中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2.开放性原则学校根据安全教育项目目录分别设计各项目教育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充分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更要面向社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做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安全现场,如交警队、消防队、戒毒所等部门,尽量避免关起门来进行书本式安全教育。3.科学性原则要对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充分论证,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活动兴趣与能力强弱,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为目的,提高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内容是否科学、流程是否合理,要多听一线管理人员意见、多听专家建议,努力优化活动方案,确保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相结合。

(二)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过程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其主要分以下四个步骤予以实施:1.确定安全教育项目学校对照校本安全教育项目目录,根据中职学生安全认知实际并结合不同时间段特点,确定学年拟开展的安全教育项目与实施时间。例如:三月食品安全项目、五月防灾减灾安全项目、六月防溺水安全项目、九月交通与疏散安全项目、十一月消防安全项目等等。2.制定项目活动方案根据确定的安全教育项目制定对应活动方案,方案要突出学生亲自体验与动手实践,以“身教”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危险并增强避险能力。方案具体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校内或校外安全现场)、活动流程、人员分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社会人员角色)、活动要求等。3.组织活动方案实施活动前,学校必须将方案文本印发至班级并利用校会进行详细解读,让每一位学生清楚活动的安全教育目标、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活动指导者(教师、社会人员)必须充分明晰自己的具体职责。活动中,指导者要及时帮助并督促学生完成安全教育各项任务,注意消除学生的畏难或轻视情绪,要规范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要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4.落实教育效果评价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组织安全教育效果评价,要让感性的活动过程迅速内化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通过校会就活动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另一方面,通过班会由学生自己谈活动的感受、讲活动的得失。学校应当在上述评价结束后,围绕安全教育的活动主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演讲等比赛,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四、反思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

我校活动体验式安全教育方法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但是,回顾既往,我们发现该方法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设计并实施的安全教育项目难以覆盖安全教育全部内容;二是很多安全教育项目难以通过活动方式予以实施;三是活动体验方式教育方法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四是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沟通协调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满足安全教育活动实施需要;五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时可能存在各种安全风险等等。

(二)后期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充实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人员队伍,切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逐步完善前期已经开发的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项目系列活动案例集;三是加大社会资源开发力度,将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学校安全教育活动之中;四是强化活动后安全内化功能,及时将学生获得的安全活动体验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避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职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奇林.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3

(一)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加强干部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和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需要,认真清理查找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建立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创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为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积极创新,稳妥推进。创新和完善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严谨求实、严密论证。凡是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出台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不等不拖,及时出台;对那些涉及面比较广,需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协调一致、形成共识才能出台的重要政策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加强沟通协调,反复论证,科学决策,确保制定出台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立足实际,务实管用。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要“精而有效”,要切实抓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避免空洞无物,搞形式主义。通过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努力使创新体制机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3、上下衔接,规范操作。要注意学习、研究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主动地做到上下衔接。对于需要上下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可向上级相关机构提出建议;对于涉及全局性的体制机制问题,鼓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地方规范性文件的修订,要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操作。

4、广纳民意,充分论证。要充分征求和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运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领导班子成员的调研成果和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确定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的具体内容,切实体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和群众意愿。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充分论证,兼顾各方面利益,切实防止出现局限于眼前工作和部门利益的情况。

二、方法步骤

(一)清查梳理

结合教育自身实际,在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突出事关全局的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问题,认真清理和查找现有政策、规章制度,明确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1、广泛征求意见。注重将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工作与开展学习培训、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大讨论、分析检查等工作紧密结合,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开展网络调查、考察走访、开通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和电子信箱等方式方法,广泛征求下属机构和单位、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及相关部门对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2、全面清理查找。各直属支部及局机关各股室,必须从现在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教育工作职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检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是否与其他有关规定相冲突,严格查找、清理本单位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3、认真梳理分类。召开专题会议,对征求意见中反映的和清理查找中发现的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梳理,理清哪些是当前有条件并亟需废止、修改、建立的,哪些是需要一定时间逐步进行创新和完善的,哪些是本单位自身能够研究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筛选分类,进一步明确需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的具体内容。

(二)组织修订(6月下旬—8月中旬)

1、初步筛选。在广泛深入地征求直属单位以及广大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清理查找出来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需要创新和完善的体制机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初步筛选。

2、分析论证。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教育局直属单位和机关股室负责人以及部分教职工等参加的会议,对初步筛选确定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需要创新和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专题研究论证,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3、研究确定。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确定需要废止、修改、建立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需要创新和完善的体制机制。对于局职责范围内不能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认真进行梳理汇总,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写明理由或依据,同时附有关背景资料、印证材料等),上报有关部门和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备案,

4、修订实施。根据研究确定的情况,实施有关制度、政策的“废、改、立”,以及有关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涉及跨部门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问题,主动加强沟通,搞好相互协作。修订工作方案要根据制度、政策及体制机制修订工作的难易程度、职能权限、涉及范围等,明确牵头股室或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等,抓紧组织进行修订。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将适时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并将一批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等汇编成册,让群众能看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效。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需求;解决对策

 

在淮安工业化的进程中,淮安的工业规模在相应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虽然淮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专业做相应调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淮安经济发展的要求。淮安的职业教育存在如下许多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吻合度;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发展失衡;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将是解决淮安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合淮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 立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淮安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发展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苏北争先进、全省争进位、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全面贯彻以富民为主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培养面向淮安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为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和谐淮安服务。

第三,要明确目标。“十二五”期间,淮安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优化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加强招生调控,严格普高“三限”政策,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完成全市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学校由现在的43所调整至20所。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全市职业学校均达到省三星级标准。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 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实力

2.1 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在市内起骨干和示范辐射作用的职业学校。各县(区)政府要集中力量重点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把县(区)职教中心建设与县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升基础能力,使之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社区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2.2加强示范专业建设。面向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级产业和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医药、餐饮、旅游等产业,规划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化工技术、机械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卫生、旅游服务等方面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

2.3加强职业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承担职业学校学生生产性实习的市内企业中,建立10个职业教育生产性实习基地。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资金配套、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建成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实习、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满足学生校内学习期间专业技能操作训练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4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实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快培养一批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

3深化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1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级管理、县(区)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化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学校内部改革,推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吸引民间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探索公办民营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鼓励职业学校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课题互动、产品研发等形式的合作,与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拓教育市场。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制定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3.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课程改革,发挥职业教育教科研先导作用,开发一批体现专业和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加强产教结合,形成校企合一的培养模式。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都要建立对口、稳定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采用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和创新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3.3深化职教招生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制定招生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将招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改进完善招生办法,试行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分块同步招生,控制少数地方和部分学校普通高中规模过度扩大。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积极推进跨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4 服务地方经济,着力打造淮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4.1 开展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职业教育要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根据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每所职业院校要引进一户企业,在校内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每一个专业要在市内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顶岗实习首先选择本地企业,积极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创业。着力打造淮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4.2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统筹职业院校、成人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为主体,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培训项目,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4.3 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策应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辐射功能,结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在农民中普遍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4 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级工和技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鼓励职业院校、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完善和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加快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虽然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分析,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加之水平有限,以致问题的解决策略还不够详细具体,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3期.

[2]郑艳华.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32期.

[4]阳巧雯.论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1期.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5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案例教学法 职业能力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扮演向导的角色,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假定状况并协助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言,最后归纳与总结。

2.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经贸英语、营销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基于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较强实践、应用性及商务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这两点考虑,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2]。根据2008年12月对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47.6%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仅1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后续课程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引导作用,并切实广泛地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使用英文的商务案例材料,即对真实商务情景的描述,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运用商务思维,对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3]。例如,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但能用英语理解和表述商务知识,而且注重学7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商务交际中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大致可以分三个环节:课前查找资料分析案例,课堂上的讨论和阐述,课后撰写案例报告。通过相关商务材料的收集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内化所学知识,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有进一步的机会丰富和更新知识,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3.1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设计合理而可操作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编撰案例,也需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案例。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可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和网络上收集各种案例。商务英语课程所选案例可来自宾馆、大学、公司、交易会、旅行社等诸多阶层,比如面试的着装、礼仪、面试技巧、语言,以及如何应对面试中的各类问题,如何接听电话,如何给上司留言,如何向上司汇报工作,如何准备会议、主持会议,如何避免在OFFICE中常犯的错误,等等。通过案例的收集,学生还能掌握一些非知识技能,如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用INTERNET的能力。

对于收集来的原始案例,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或作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课堂案例教学。再将具体案例分发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作相应的准备,要求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考虑如何应对下一步的分析、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网页,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做更好的课前准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有适当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培养他们勇敢承受错误的能力,并对其创造力给予极大的承认。

3.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

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可分为案例陈述、讨论与总结三个步骤。一般由教师朗读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内容加以讲解,还可采用自由问答的形式对内容的分析逐步走向深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现实商务活动范围内发挥想象,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及建议。这个环节也要求学生对现实商务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

3.2.1课堂分析与辩论

首先对如何组织课堂分析、辩论等教学过程做简要介绍:一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要求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如果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可灵活安排时间使其展开讨论;如果学生的分析判断有错误,一般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据调查,我系有44%的学生喜欢上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群体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不自觉地寻找最佳表达方式,记忆库里的词汇得到极大的调动,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思维与表达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能力。课堂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观点相近的同学会组织在一起,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支持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会进一步加强。另外一种小组形式就是由教师指定小组成员,这样,不同观点的同学就有可能出现在同一小组里。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不论是哪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4]。

例如,在讲授4P理论时,当讲到Product(产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呈现中国茅台酒打入国际市场的案例,在讲到Price(价格)的时候,可以呈现反倾销诉讼案例。在这个仿真表演中,学生基本能够实践那些他们在毕业后才能遇到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在进行职业体验的同时,既提高了职业素养、训练了职业技能,又为职业规范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角色,能更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公众演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商务的背景让学习者更加注重专业表达方式的运用。在一个短短的情景中,学生的商务知识、口头表达、参与能力和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商务工作中不可或缺。

3.2.2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况且许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并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教师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想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整理思路,明确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思路,加深理解,对于目标案例的认识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更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4]。就语言本身而言,通过课后总结,可以归纳出同一语域的不同表达方式,如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这样,学生以后碰到某一领域的话题时就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3.3课后撰写案例报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后实践实质上就是通过小组、全班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借助英语这一工具,在课后撰写案例报告,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熟悉商务情境,锻炼语言能力,增长商务知识,练习写作技巧,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高。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较容易地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教师对学生撰写案例报告的格式规范、问题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并要对学生的书面总结进行批改。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实践和总结,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水平。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时,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4]。撰写案例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对国际商务案例的处理能力,这些正是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当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商务知识毕竟有限,但是由此培养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他们长期受益。

参考文献:

[1]谭英,陈雯.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VOL.19:169-170.

[2]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VOL.26,(5):113-115.

[3]韩宁.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海峡科学,2007,(9):72-73.

[4]尹小芳.大学英语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1):44-47.

[5]宋砚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模块教学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71-172.

法治教育提案范文6

关键词:云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个案研究

一、校企合作模式基本情况介绍

保障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可持续地向社会开放被提上了日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模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要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共享模式,即以学校体育场馆为基地,社会人员以个人或俱乐部的形式进入学校体育场馆,使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得到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生,共同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外有关学校场馆开放和职工体育的法律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定提供参考。美国在1927年有 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体育中心”。政府还参与校方联合制定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西班牙1990年《体育法》在该法的第七十条还规定由官方机构资助的运动设施应向社会开放,普通公民可以使用。日本在 1976年颁布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法令》的单行法,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日本文部省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是满足其大众体育运动需求的重要支柱。

(二)我国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与制定了相关法律文件。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 1999年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文《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学校的通知》,全国 7个省 12个市 144所对学校体育场馆开始向社会试点开放。例如,福建省体育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广东省体育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的通知,以上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充分利用和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目前云南省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的个案研究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2002年5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具有专科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国有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云南省首批改制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云南省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国家现代学徒制示范学校。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依托云南省国有企业“昆钢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为学院的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齐备的体育场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活动场所也为昆钢集团职工文体活动提供优秀服务。

(二)个案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的体育相关制度文件

规范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法律文件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与职工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象主要是附近社区居民,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有利于校企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并且每年根据实际动作情况进行相关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例如:2015年12月又从新修订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馆制度,按昆钢职工的工作时间从新调整了场馆开放时间,学校游泳馆开放时间按职工作息情况开放了早场游泳,每周周一至周五早6:00―8:00,为方便企业职工了解租用体育场馆流程,新制定了《外租场地流程图》。

(三)个案学校有关校企合作的体育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个案学校的体育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院校或体育院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且常年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指导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体育教师和校内各体育项目优秀运动员到社区与企业中兼作体育指导员,这解决了社区缺少健身指导员的问题,另外高校的体育组织机构在体育比赛方面能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服务。例如: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每年都参与到昆钢企业及学校周边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组织中来,如每年的企业迎新春拔河比赛就全由本校体育教师组织,每四年一届的企业职工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及组织都在学校举办,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通过参与各类体育项目有利的推进了昆钢企业与周边社区的体育运动发展。

昆钢集团篮球队和足球队在全国、省、市、地区比赛中,共获5个冠军、3个亚军。2006年参加云南省职工乒乓球比赛获得男子团体第六名。学校通过邀请他们与学校训练队进行比赛,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社区人员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篮球队与乒乓球队经常请昆钢企业的队员来校比赛及指导,目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男子篮球在全省高职高专组比赛中获得2个第1和2个第2的好成绩,而校乒乓球队近2年包揽了云南省高职高专组男女单打及团体第一的优秀战绩。

(四)个案院校校企合作下的场馆资源共享

高校体育场馆供给相对充足,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和场馆资源运营的人才、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为高校周边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力保障,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种类情况看,目前开放普及程度高、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项目。目前巨大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潜能还未能充分释放出来。举例: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游泳馆和综合馆对社会开放程度高,但在学校的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这些主要涉及体育教学的场馆对社会开放程度低。

四、目前个案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办法

经过对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资源对外开发的实践经验来说,学校优质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是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安全问题,解决学校体育场开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构建学校优质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模式的关键。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参加锻炼的社会人员的安全问题,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段一旦发生社会人员意外事故,学校就要承担责任,这是学校最担心的事情,而如能有保险公司来承担这笔费用,这样为学校解决了后顾之忧。

五:结语

如何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促进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有机结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体育与职工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需要,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公众开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云南高职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优势,院校附近的企业与社区中人员也可以受益于学校体育设施带来的体育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校企合作会形成他自己独有的、健康的学校社区体育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身的国家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R].1995.

[2]虞力宏.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和配置优化的策略选择――以浙江省杭州高教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

[3]俞丽萍,刘海瑞.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

[4]蒋小勇.校企合作――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新思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8

[5]季勋龙,苏欣.基于区域发展的高校体育资源校企联合路径研究――以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