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旅游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1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策略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02)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2
“旅游+”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等功能。“旅游+”战略于由北京伯联首次提出并运用在香港规划中。该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产业融合,给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各经济领域行业的深度融合,激活了关联行业的创新力及生产力,形成了以“旅游+”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农业水利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水利遗产由于传统功能的丧失及对于环境、资源及产业利用方式的粗放性,“活态”的存在状态令人堪忧。
农业水利遗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在自然作用能力强、生产能力低下的状态下产生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丧失曾经的经济社会功能,使社区居民失去对其利用和保护的动力。与可以排斥生活状态的物资文化遗产不同,农业水利遗产需要依附于所在地并构成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其“原地保护”的诉求必然会与社区发展诉求之间产生冲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传统生产模式的质性是无法根本改变的,纯粹意义上投人性保护是很难可持续的。只有通过产业嫁接与融合,激活相关要素的复合及叠加效应,在有效地撬动文化资本的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旅游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利用的双赢之路。
随着“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等思想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确立,旅游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农业水利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途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于2012年人选世界遗产,是农业水利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总以“景观”之名冠之,凸显了农业水利遗产的景观价值。FAO认为,农业水利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是实现科学保护的重要途径[670如世界文化遗产荷兰的金德代克一埃尔斯豪特风车系统,通过景观再造、文化植人和生活体验的培育,该地已经成为荷兰最著名的旅游地之一。
(三)“旅游+”促进农业水利遗产文化整合与价值创新的必要性
当下,越来越多的乡村遗产、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千村一面已成常态。农业水利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对农业水利治理的智慧,是人地和谐共生的蓝本。以“旅游+”为载体,充分整合农业水利遗产、乡土文化空间、农业产业资源和村落景观环境,推动农业水利遗产保护及开发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连接新兴业态,拓宽农业水利遗产的价值链,在实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同事,也有效地激活了遗产的文化价值。
(1)“旅游+”激活遗产增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水利遗产等乡野遗存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其旅游吸引功能的体现。有别于其他文物形态,农业型水利遗产是一幅立体的、“活态的”农业生活写照,是一个复杂的农业体验体系。以“旅游+”打破产业分割,融合产业要素,提高单位资源经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能效,是实现遗产保护战略“裂变”及“创新”有效途径。
(2)“旅游+”促进农业增效。农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拥有复合的文化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农业型水利遗产必须依附于农业产业资源(粮食、蔬菜、花卉、果林等)、农业景观环境(河流、山体、田园等)及乡村空间资源(村落、民俗、传统节庆、特色美食、民间工艺等),这些资源环境均可通过“旅游+”形成文化厚重、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第一产业的模式,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和农田产值的价值增值。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3
(一)降低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
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旅游的投资成本。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对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这就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很多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对农村旅游企业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规避了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巩固了行业内的客源市场[1]。
(二)推动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电子商务发展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通过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传统旅游行业单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而建设后的网络平台能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旅游的资讯,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化农村旅游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网络平台基础建设存在不足
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村旅游产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当下国内很大一部分观光旅游企业发展至今,还不具备网络正常接入的条件。在一些农村旅游的景区,虽然有很多旅游运输单位的电脑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单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设计和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农村旅游产业的网站进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3]。
(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有待完善
农村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关于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的。例如,通过在旅行社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通过传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方式呈现出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特征,增大了农村旅游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却不佳,未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一部分的农村旅游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选择知名度较低的搜索引擎,虽然推广所耗费的资金较少,但是没能达到良好推广的效果,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4]。
(三)各个农村旅游网络平台信息很难实现共享
国内农村旅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还未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很多旅游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地区和企业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一些旅游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这也使旅游资源数据信息很难实现互享。在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观念较突出,在对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建设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对自身掌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数据进行互享,这样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资金产生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由于旅游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涉及面较广,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在组织和协调机制严重缺乏的状况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互享程度的问题逐渐严峻,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级的硬件、二级的资源、三级的使用率”的现象,这不利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5]。
(四)信息化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时,国内很多的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个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状况使当前关于专业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相对短缺,使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力量有限,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
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旅游企业,各个旅游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特点,逐渐加快对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反之则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实际建设时应实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对各个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与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网上订票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计划,只有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使农村旅游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6]。
(二)完善农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能迅速的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具有较大的覆盖率,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旅游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因此,在农村旅游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完善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例如,创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图片库,并对这些图片附着相应的文本内容,充分的利用图片信息来宣传农村旅游景区。另外,还要对农村旅游网站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对各个模块上应有的功能进行改进,并对农村旅游企业自身网站中的新闻中心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景区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联合网络环境
农村旅游唯有将产业化为导向,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要依靠产业的集群。农村旅游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只有和其它农村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经营模式表现为网络上互为辅助,形成联合营销,并添加相应的友情链接,增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另外,应适当的开发具有链接式结构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网站搜索和使用率。为了提高对旅游资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各个地区和景区所掌握的数据库应达到互享使用状态,这样不仅能便捷农村旅游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制定未来发展策略,同时还能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8]。
(四)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短缺,严重的阻碍了农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因此,应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设信息化技术专业,并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以此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农村旅游企业中现有的员工中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到在短期时间内使这些员工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加快对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马洁 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世忠.延庆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9(1):12-15
[2]皮晓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37-40
[3]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7(2):133-138
[4]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3):44-52
[5]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6(14):157-163
[6]王兆峰.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1(3):114-120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4
关键词:规划设计;旅游策划;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把休闲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画、摄、购,在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为项目举办方和项目所在地农民创造经济收益。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每个观光农业项目也必须经过旅游产品的科学策划,即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形成、创意筛选、市场定位、概念形成和市场可行性分析后,结合项目实际可利用的旅游资源,确定客源可靠、市场欢迎、经济可行的旅游产品体系。
1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策划的基本原则
1.1 市场先导的原则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也就是一个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提供给潜在顾客的旅游项目。产品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市场为先导,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锁定某个特定的、特征清晰的、能成为我们所设计产品的购买主力的重度消费群。
1.2 差异性原则
旅游消费是旅游者用脚投票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观光农业项目,其旅游产品必须与其他旅游产业、周边其他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之间形成显著的差异,避免或干扰特定客户群进行同类产品的简单的价格类比。
1.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而言,能用更少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体验和幸福感,二是对项目建设者以及项目所在地农民而言,能用更少的投入,卖出更高的价格。
2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旅游产品设计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地处重庆市南川区西北部,包括大观镇、黎香湖镇、河图乡等五个乡镇,幅员面积2.45万hm2。根据《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基地产业功能定位为以花卉苗木研发、种植、销售为主导,同时兼顾乡村度假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衍生产业。
2.1 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基地紧邻重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大观高速出口离重庆主城仅半小时车程。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地形舒缓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且价廉,气候宜人,自然资源较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是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最大优势。
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重庆市范围内已经有了北碚区静观、巴南区界石和南泉、九龙坡区白市驿、江北区铁山坪等多个观光农业的产业集群,且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整个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示范区作为一个后来者,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
2.2 旅游客源分析
项目客户群主要定位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以自驾游为主。客源分为三个级次:一级市场包括重庆主城、南川、涪陵、武隆、綦江、万盛,本级市场位于基地周边地区,而且基地与上述地区的距离都在0.5~2小时车程之内。二级市场包括成都、遵义、贵阳、长沙其他城市,二级市场是未来花木基地的潜力市场。三级市场包括花木基地的三级市场是除一级、二级市场以外国内其他省份及海外市场。
2.3 旅游产品主题
主题是一个产品的灵魂,旅游产品的主题要明确、新颖,项目策划者要在差异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项目所具有的自然特色、人文底蕴乃至科技含量,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四个主题:①律动山田:强调大地艺术的韵律,区别于城市的田园风光;②花香小镇:强调乡土的秀、巧、美,亲切的小镇风情;③碧林幽海:强调园区的整体的生态优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④多彩心城:强调示范区花木基地所具有的色彩斑斓特质,及本案对周边发展的带动。
2.4 旅游产品设计
基地内景点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打造与利用进行设置。规划围绕旅游的六大元素(吃、住、行、游、娱、购)的挖掘,分别设置各种旅游项目。
2.4.1 元素之一:吃。打造生态田园景观的规划区主要以农家餐饮和鲜花菜为主。品尝特色农家餐饮是了解农家文化重要的项目之一,该餐饮主要以“绿色、无公害”为主题,选用农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动物肉制品为材料,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鱼等,烹饪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
以花入馔,中国早已有之。清代的《群芳谱》里列举了58种花卉的食法,鲜花成为美食家的佳肴。花朵中大多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独特的营养、美容和医疗价值。示范区可结合规划区内种植的特色花卉,打造具有自然风味、色香味俱全的鲜花菜。
2.4.2 元素之二:住。综合考虑不同游客的不同目的,将在此居住的人群分为长期居住、中期居住、短期居住3类。
长期居住主要指当地居住的居民。考虑其就业需求,策划开设农家客栈、栽种花卉、农家体验、后勤服务、特色商品买卖、农家特色餐饮、便民超市等项目。
中期居住主要指来此进行度假、疗养的游客。游客可通过花艺文化体验,了解花卉文化。同时在农家生活,将各种农家体验项目融合,丰富项目种类,使游客也能体验一系列农村生活。不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从身体及心理上完成从城市生活到农家生活的转变,进而得到全身心的彻底放松。其居住场所有乡村度假酒店、生态农庄等。
短期居住对象主要为来此进行休闲旅游、农家生活体验,以求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游客。其居住场所有旅游接待酒店、农家客栈等。短期居住游客一般为几日之内,可策划花艺文化体验、农家生活体验、游客互动活动等项目,帮助游客达到其旅游目的。
2.4.3 元素之三:行。通过对规划区内主要交通干道的花木主题设计,分别以“玉棠大道”、“吉祥路”、“浪漫路”和“幸福路”突出“一路一色”的理念。
登山道路上通过对各种花卉类雕塑的设置,形成特色鲜明、充满趣味性的游览步道。
2.4.4 元素之四:游。以游客旅游在游览过程中的观光、参与、体验等方式为基础,设置各种主题花果园、农家活动、农耕活动等。
水果采摘园通过利用现状山体栽种各类适合当地生长的水果,游客通过采摘、品尝达到趣味性的心理感受。
农家生活体验区主要位于新型农村社区内。社区内通过设置各种具有农家生活代表性的场景吸引游客,如:绿色蔬菜采摘、瓜果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家餐饮、传统纺织学习、陶艺体验、手工刺绣学习、农家烹饪、包饺子、农家粽子包扎、篝火狂欢、野外烧烤、婚礼体验、拓展训练、垂钓、采茶体验、品茶等。游客通过与当地居民通过共同劳作体验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相区别的生活方式,达到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心里需求。
2.4.5 元素之五:购。结合花艺文化和农家文化为背景,将购物类项目从特色花卉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两方面进行策划。充分利用基地种植的花木、形成的花卉艺术以及农家自制农产品,形成完整的特色物品买卖市场,使游客充分享受购物,放松身心。也可根据游客自身感受及心理需要,采取让游客自制花产品、农产品等并带走作为纪念品等策划手段以吸引旅游客源。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5
一、乘数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乘数效应概念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它既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旅游收入乘数是指旅游业收入增长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经济部门收入增长的作用。
(二)乘数效应特点
一是宏观性。这是乘数效应的基础属性,它是公共部门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相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文化项目的设计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就是宏观决策的前提。
二是比例性。这是乘数效应的根本属性,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乘数越大,乘数效应也随之增大,同理旅游乘数越大,对相关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越大,它是一个正比例增长的函数。
三是关联性。这是乘数的内在属性,是乘数发挥效应的桥梁纽带,在中国旅游业是乘数效应较大的产业,带动力较强能够直接影响到衣、食、住、行、购、游、娱等66个经济部门。
(三)绥滨农场文化旅游产业乘数效应的着力点
一是注入“龙”的元素。“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文化源远流长,龙的故事脍炙人口,以龙创造的产业纷繁多样,据调查,自隋唐以来,绥滨农场就有了关于“龙”的民间传说,黑龙下凡拯救民间大旱的凄美故事世代相传,神秘的“老龙坑”更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作为一种抽象的象形优势,注入“龙”的元素无疑是绥滨农场发展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二是埋下“绿”的根脉。“绿”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绿色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绿色的生活让人健康向上、绿色产业方兴未艾,近几年,绥滨农场围绕“以渠养稻、以稻兴场”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核心基地,标准化的农田示范带、高科技的现代研发中心、智能化的温室大棚、立体化的农管措施,为发展季节性农业旅游观光提供了看点。
三是洒下“水”情缘。“水”具有很强的承载力和亲和力,桃花源记的怡然自乐、水村山郭的民俗风貌、风情万种的浪漫海滩、气势万钧的银河瀑布、欢快自娱的泼水节日,这些都是“水”创造出的旅游产业,绥滨农场毗邻黑龙江畔具备了天然的水资源优势,“龙江第一渠”的延伸更是为旅游增添了活力。
二、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业的定项分析
前面我们从宏观方面分析了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产业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环境,下面我们从微观层面逐项分析绥滨农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
(一)发挥灌渠开闸优势,打造节点旅游亮点
所谓的节点旅游是指根据地域内特殊的自然现象、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开展的集中式旅游活动,例如八月十八海宁观潮节、四月中旬的傣族泼水节和五月上旬的牡丹节已经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节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介于此,绥滨农场可以充分利用灌渠破江开闸的时机,举行“提水节”主题活动,开展诸如“蛟龙出江一线天”开闸提水、“鲤鱼跃龙门摄影”、“祈福平安放生鱼”以及“春江水暖闹春潮”文艺演出等活动,借助节日效应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二)发挥渠首景区优势,打造常态旅游热线
绥滨农场渠首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鹤岗地区较为出名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被北大荒日报社评为垦区十佳旅游景区,并被收录到北大荒文化地理标识当中,这里有和天对话的语台、祈盼丰收的神鼎、灵泽献瑞的吊桥、龙江第一的标志巨石、凭栏远眺的文武亭和修葺一新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让游人欣赏到开闸提水的澎湃、远眺界江的壮美,体味到原始气息的浓厚和江水炖江鱼的醇香,渠首景区已经具有了完善的旅游条件,如果经过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开发,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常态化旅游热线。
(三)发挥龙府文化优势,打造民俗旅游佳地
经绥滨县史志考证,在绥滨农场第1居民组与兴隆村交界的丛林深处有一个叫“老龙坑”的地方,因坑内水深莫测、颜色如墨、常年不竭,故被当地民众世代相传为“老龙坑”,即黑龙下凡的地方,大旱年景,常有周边民众前来膜拜,祈求降雨,颇有灵性。借龙兴之地打造龙门福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农场站位思考的重点,通过完善“老龙坑” 周边的基础设施,通过开展“祈愿活动”、“放生活动”、“祭礼活动”带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四)发挥农林园区优势,打造科技旅游高地
绥滨农场农林科技园区是集科技研发、成果展示、苗木培育、果树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其中智能温室大棚内布局了中国最大的“龙王吼”主题仿生根雕、布局了热带植物观赏区、奥里米农家风情区、果蔬无土栽培区、名贵花卉培育区和现代化大农业立体展示区,温室内亭台楼榭相间、小桥流水淙淙,温室外龙泽湖微波荡荡、植物园鸟语花香、主题园色彩斑斓、采摘园硕果累累、试验田绿意浓浓,置身于园区能够让人呼吸到自然的芳香、欣赏到异域的风情、触摸到科技的力量,这里无疑给喧嚣的城市生活带来田园般的享受。
三、绥滨农场借助“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产业
上面我们着重分析绥滨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和亮点,这是引发“乘数效应”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将旅游业转化成旅游产业是决定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农场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餐饮住宿产业
目前,绥滨农场的餐饮和住宿条件与发展旅游业还不配套,全场现有各类餐饮服务125家,其中饭店85家,烧烤、饮吧40家,住宿旅店31家,宾馆1个,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已经与普通县城的比例大体相当,但是在规模和档次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餐饮业多而不精,特色不鲜明,接待能力有限,家庭旅馆居多,集中容客率较低。所以,大力发展成规模上档次的旅店、酒店等各种形式旅游住宿设施,能够提升旅游业的接待接待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
(二)发展旅游购物产业
众所周知,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看特色、吃特色和买特色,能够在一个地方留下美好记忆的同时,给亲戚朋友带些特色产品是每个旅游者的心愿,俗话说,靠山卖山货,靠水卖水产,那么对于农场而言,大力发展富有“龙门福地”特色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是最佳选择,产业重点应该放在真空小包装江水大米、精品装龙门福地纯粮白酒、鱼制品、禽蛋制品和富有龙府特色手工艺制品,这些产业能够有效的促进农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引入文化娱乐项目
利用现代娱乐手段,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2011年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北大荒,让人们认识了垦区大农业的壮观,2012年绥滨农场作为独立版块参加中央七套录制的“粮安天下,秋收行动”晚会,让很多人了解了绥滨农场,借助现代媒体艺术手段宣介区域文化是提高旅游品位的有效手段,今后,要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笔者认为要积极引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具有科技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观赏性的文化娱乐项目,推出更高质量文化旅游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四)建立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农业旅游产业范文6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 农家乐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背景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反映国际竞争力,而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旅游文化产业作为烟台市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因其良好的宣传作用和经济效益的可观性,长久以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而农家乐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了农村多种副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的致富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做大、做强烟台市农家乐旅游产业,对振兴烟台市文化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烟台地区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1.总体概况
目前烟台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着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尤其是作为苹果、樱桃等各类水果的主要产地,到了每年的5~6月份水果采摘的旺季,随着各采摘基地也纷纷对外开放营业,果园菜园采摘配合美食购物、特色民俗风情体验、传统节庆活动体验等立体式体验之旅更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家乐旅游产业品牌,形成了烟台休闲、浪漫旅游独树一帜的特点。
2.面临的问题
整体上看,烟台地区农家乐旅游产业开发还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建设趋同性较强,缺乏品牌建设战略。由于农民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造成了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性不强,盲目趋同性做法较多。另外,农家乐旅游产业缺乏品牌建设战略,作为营业者仅仅将收入看成经营成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品牌建设、人文精神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设。举例说明,烟台福山盛产烟台品质最好的樱桃,到了采摘季节,福山地区各处销售的都是名为“烟台大樱桃”的果盒,使外地顾客对福山当地的认同感不强,仅仅停留在对烟台整个市的认识层面,而不会对福山情有独钟,自然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各自为战居多。纵观烟台农家乐旅游产业现状,由于受到了市政基础建设、周边环境建设、交通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了大部分原始的农家乐均为未得到深入挖掘,而农家乐最为吸引游客的恰恰正是其原始性、自然性。另外,烟台地区的农家乐多半是独门独户经营,各自为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家乐体验的原始性,但是由于经营规模的难以保证、经营理念的缺失势必会造成经营很难大踏步向前。
第三,卫生等状况不容乐观,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烟台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卫生习惯及卫生基础条件欠缺等原因,农家乐旅游的卫生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加之部分地区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缺失,更会造成多数游客的顾虑,形成农家乐不敢乐,游客望而却步的现状。另外,农家乐经营者在面对大量顾客时往往采用的是粗犷性经营,即不考虑污染、不考虑可持续经营、不考虑顾客感受。他们抱有的思想往往是来一波算一波,一切向“钱”看,而非向“前”看,破坏环境的行为将会越演越烈。
三 烟台地区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形成合力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的工作格局
当地政府应统一思想,审时度势,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大力扶植当地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一是认真调研分析,找到当地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通过产业引导、规划编制、税收、工商登记、土地使用、金融信贷、行业培训政策的有利偏移,必要时减免有关管理费用,从而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好农家乐经营者的后顾之忧。二是设立专项扶植资金,帮助农家乐经营者有效宣传,通过合理的考核评选机制,当地政府应适时评出“农家乐”特色村和“农家乐”重点乡镇,以及优秀经营者,对这些地区和个人进行专项资金扶持。三是在当地畅通完善农家乐旅游产业沟通渠道,组织政府配套部门如公安、卫生、消防积极配合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合力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的工作格局
2.积极改善农村各项基础建设,加强服务管理
首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当地农家乐发展建设,整合独门独户经营者资源。根据区域发展的基本需要,统一规划交通建设、市政建设、公共基础服务等建设项目,加强品牌战略指导。其次,应积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当地乡村农家乐产业的统一监管,做到卫生达标、服务达标,让旅游者吃的放心、玩的舒心,提升旅游地环境的整体质量,使当地农家乐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明确定位,强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建设
根据烟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应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同时,把握烟台特有的“名片”作用,注重突出以下特色。一是突出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例如,深度挖掘民间艺术品精髓及烟台戏、民风民俗的内涵,将这些资源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农家乐旅游产业中来,让游客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关怀。二是突出休闲、浪漫体验。通过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完善,以及到位的宣传,吸引游客前来住农家屋、吃农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