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1
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广泛认同。城市的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是碳排放的主体,同时,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以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实时、动态的分析评价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提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③Liu beilin. Research of urban low-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System[J],2011:362—366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光.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化[J]. 管理评论,2003(10):8~10.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3
1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新的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的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模式。
1.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不仅依靠低碳经济理论做支撑,同时还包含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支撑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公司或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合理安排人员的使用,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的新模式。
1.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和谐、环保和生态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将这些特征充分运用和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同时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1.2.1和谐性
和谐性管理特征下,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以及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办公及各部门沟通上的绿色和谐,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和电子技术,进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的使用和浪费。同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员工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创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对于外部而言,则是要协调处理外部环境,合理处理企业和政府、市场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1.2.2环保性
所谓环保性就是将环保的思想理念引入企业管理,使员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注重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入企业日常工作,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的办公方式,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低碳健康的工作环境。
2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1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作用
在传统发展方式下,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对于各项事务的管理而非对员工的管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应当注重方式和管理目标的转变,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员工为中心,加强对企业员工低碳经济意识的培养,努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2低碳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通常是企业和公司,因此实现企业和公司低碳经济模式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公司来说,这一理念促使管理者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旧观念,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和理论,减少工业污染和排放,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学习和使用先进技术,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
2.3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不同部门员工的特征、工作方式、发展目标等因素,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环保、和谐和生态的理念引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规划管理,将员工利益考虑到企业管理中,综合分析考评员工的绩效、培训等内容。
3 低碳经济模式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3.1企业内部发展环境的绿色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物质管理、文化管理和思想管理的角度入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企业各部门的员工配置,在产品销售、客户营销、客户维护等方面引入低碳经济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染和排放,同时建立绿色企业文化,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企业形象。
3.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实施方式
公司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到日常考核都要走绿色发展的模式,以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在企业招聘环节,应当要求员工熟悉基本的环保知识,有较强的节约意识,在员工录取时采用无纸化的招聘方式,例如网上招聘,投放电子简历的模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在培训环节,也要减少纸张的使用,转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能够达到教育培训新员工的目标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对于日常考核环节,也应使用计算机进行考核记录,以电子表格等方式将定期考核的结果发送给各个部门和员工。通过不同方式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间接影响每位员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3.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的环保化
对于公司企业来说,任何发展都要适应国内外的大环境,遵循政策方针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做到低碳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发展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建设上,实现绿色发展模式。对于政府来说,还应当鼓励发展绿色就业,鼓励绿色环保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加资金的扶植力度。另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交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式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态革命;绿色能源
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首先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制定了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其能源发展的策略,目的就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相继美国2007年提出了能源法案,德国提出了将低碳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进行发展,日本在2008年也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就目前来看,各国都已经认识到全球变暖带给人们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各国都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进行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
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种能源的革命,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革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的应用,将能源最大化利用,力图以最少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多的能源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成本损失。能源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将经济进行低碳化发展,能源革命潜在地推动了能源经济的发展转变。能源经济生态革命的转变形式就是将过去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高碳性经济转向当前的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向;将过去的高碳消费转向能源革命总的低碳甚至是无碳消耗的方向。这场能源变革是巨大的且影响深远。在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中,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对能源的再利用,主张生态消费,实现各种能源产业运作环节的生态主张,逐步完善和建设绿色产业结构,而这些主张是保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手段。
二、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低碳经济
(一)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联
生态经济是根据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及系统的工程法将企业生产与消费方式进行改变,挖掘所有的可用资源,发展部分经济和生态都高效的产业,构建合理的体制下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文化。低碳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观以创新技术、制度的手段,将产业进行转型,开发新能源,降低高碳消耗及减少温室效益,为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取得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绿色的特点是低碳经济的一大特色,其最为重要的原则和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范围内新拓展的领域。其理念主张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经济腾飞的关键,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注重的,这是我国目前实现经济长远稳健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式。
(二)低碳与绿色的关联
绿色经济是根据市场导向,依傍传统产业基础,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的新经济模式,体现了产业经济的健康、环保状态。我国倡导的绿色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原来高消耗、高污染等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低能源消耗、较低程度污染以及对于生态影响最小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二者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概念、具有相同的含义,只不过是表示方式有所不同而己,它们都倡导环保和减少污染。
(三)低碳与循环的关联
循环经济是循环流动的经济,指人利用科技发展自然资源,将资源的投入、产出及废弃进行生态型的循环以发展经济。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外是二者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之处是,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外在形式以及实现的根本途径,并且对于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目的是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所以对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无碳排放。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达到低碳排放或者是无碳排放。
(四)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关系
以往的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的无碳经济或者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都是一种发展稳健经济的实现模式。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革,分别为能源生产开发的变革以及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促使经济由以牺牲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必然途径。要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是关键。这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速度。其中,低碳经济是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两型经济”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符合“两型社会”的准则。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手段
实现低碳经济并达到经济的低碳环保要求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将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改善
要加强对于企业和民众的宣传工作,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得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人们参与的重要性深入人心,通过人们接受这种理念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地方的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统一的规划;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碳的排放量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对于资源的消耗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50%与40%。相对于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产业结构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其GDP中的比重甚至占到了70%以上。所以我国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使得我国成为服务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以及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国家,使得服务业成为我国GDP贡献的主要力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绿色的产业,对于一些高消耗或者是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处罚或者收重税的方式制约其发展;对于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要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形成低碳与无碳经济技术体系
要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就必须发展各种绿色无污染或者是无碳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的能源。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做好能源的清洁工作,尽量减少碳资源的使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展开对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的无碳化。科学技术是解决我国较为紧张的资源问题以及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利用能源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在能源大量消耗的过程中还会造成大量的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这对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在绿色新能源技术方面加大科技力量的支持,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做保障。
(三)加强制度创新,形成降低碳化发展理念
对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建立我国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绿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通过对相关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低碳系统的制度革新,实现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制度创新、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有效保护的机制体制创新、碳排放量监督的体系创新以及关于主张低碳绿色企业作信贷支持的体系创新,加大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和促进低碳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低碳化的绿色的发展模式。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也就不会有市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推动者的消费者,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污染低消耗低碳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这种变革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甚至生活方式。所以,要实现低碳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在其过程中政府要制定规则,起到指挥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力求低碳化行为,树立全民的低碳共识。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树立标兵企业,弘扬其行为,为社会做榜样。
(五)树立典型,完善制度保障
深圳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低碳生态示范点,为保障其示范的成功,住建部推行了保障性的政策,并给予技术支持,推向全国。另外,深圳市在住建部的支持下提高了每年的论坛规格,论坛主要以低碳生态城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为交流目的,将深圳示范点向国内外进行推广宣传。之后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择点示范典型。推行该经济发展模式是系统工程,它需要组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合作。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将我们居住的城市建设成一个低碳消耗、和谐友好的环境,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制度保障。政策方针能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法律制度能够规范和保障的经济发展,经济手段能促进低碳经济平衡发展。总之,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守则,低碳化也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已有能源的变革,以及树立全民共同参的共识,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剑波.英国“低碳国家转型”国策的法制化特征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06-111.
[2]包玉华,胡夷光.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2):29-31.
[3]单宝.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1(1):12-17.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若干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技术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分析了技术范式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阐述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思路、企业实施生态型技术创新战略、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及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转向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内容,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建议,以适应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关键词:循环经济 技术范式 技术创新 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
(一)技术范式及其转换
经济学家多西(1982)认为,技术范式是解决所选择的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单个技术,而是共同体共同持有的思想和技术体系的模式。每一种技术都被其技术范式支配,它规定着技术要解决的一般任务、使用的材料技术、应用的物理和化学定理,以及追求的技术尺度和经济尺度。因此,技术的不同其根本在于技术范式的不同。技术范式的转换发生在新旧技术之间,是技术性能的一次大飞跃,技术实体的一次大变化。
(二)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对比
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产生于现代技术发展的初期。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初期,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免费使用基础之上的,它所采用的技术范式具有单向线性和不可逆性,而单向的线性技术范式往往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面目出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没有遏制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反而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动态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水平。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使用量的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界抛弃废弃物的速度和数量不断提高,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原始的生态系统迅速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改变。
循环经济实践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动摇了传统线性技术范式下的技术价值观、技术评价标准及技术的科学基础(如表1所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化Recycle)原则。“3R”原则在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广泛渗透,必然对技术主体的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正如表1所示,在循环经济技术范式替代线性经济技术范式的过程中,带来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改变,带来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企业、产业园区、区域(社会)三个由小到大依次递进的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平台。
在企业层面,主要是开展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小循环),实施清洁生产。循环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上,要求企业技术链条由过去的止于产品制成向三个方向延伸:其一是向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再使用、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延伸,使得产品报废后不是以对自然生态系统有害的形式被抛向自然界;其二是向全部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方向延伸,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其三是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向延伸,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在产业园区层面,主要是开展企业间的物质循环(中循环),即企业技术体系从纵向深入向横向技术网络方向扩展,构建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物质和能量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的。园区内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在区域(社会)层面,主要是开展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大循环),构建循环型区域(社会)。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循环型区域(社会)有四大要素: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对此,必须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必须建设包括水循环利用保护体系、清洁能源体系、清洁公共交通运营体系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必须致力于规划绿色化、景观绿色化和建筑绿色化的人文生态建设;必须倡导和实施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的社会消费方式。
循环经济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型的技术创新战略应包括以下特征: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企业评估技术创新成本时要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特别是要考虑生态成本的经济学意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培植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对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和考核应包括生态环境指标。基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经济活动,需要将技术创新活动的终端从市场扩展到环境,使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以生态市场为终端和开端,以逆向物流、信息流和知识流为纽带,构成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体现技术创新生态价值观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构建企业间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单个企业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往往受到规模、风险、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就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活动组建联盟,则无疑可以打破这些制约。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建立一条生态工业链,每个企业都在这条链上,互为因果、互为所用,只有共生才能共发展,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与其它企业的发展、与整个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尽管组建联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企业应该看到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联盟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企业间的资源互用、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通过联盟可以发现机会、拓展市场、把握机遇和树立品牌。
技术创新组合范式的生态化转向。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本质上就是一种变革。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否得到一贯地实施并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否同组织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和密切配合,相应的技术创新组合范式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的匹配框架,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相匹配的组织及文化变革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发展企业的绿色组织结构,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企业绿色组织结构主要指企业需要许多有形的组织机构来履行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若干职能,需要设立相应的计划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相关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组织结构形式是组织文化的具体表现,组织文化是组织结构形式的抽象规定,文化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状况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发挥的水平。技术创新组合范式的生态化转向,即绿色组织结构和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成为实现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生态化转向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和实施机制
实现资源价格向其价值的回归。当前中国经济机制中资源价格形成体系极不合理,资源的价格未能真实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极度浪费,同时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资源定价体系,调整好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使资源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实现资源价格向价值的回归,主要是要明晰资源的产权,发挥资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国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不足、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这必然导致企业在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技术成本投入过大,影响了企业转换生产模式的积极性。为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的方式可有多种,如引导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信贷支持、直接或间接的资金补贴,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保证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等,多渠道地扶持企业的创新行动,可使企业技术成本的上升幅度有效地减少,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
加大法制建设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设力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这样就可以激励(负激励)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来降低其社会成本,降低的幅度越大,企业越有积极性发展循环生产。同时,企业越有积极性发展循环生产,在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则其社会成本下降幅度就越大,由此形成良性的正反馈。为此,国家立法机构要抓紧时间制定相关的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对污染物的排放要严格限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改革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制度可以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工艺进行生产,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讲,买进污染份额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更是把自己推向市场竞争的劣势境地。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和绿色技术资源服务体系。我国应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有关发展绿色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通过建立高效的绿色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学习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以加快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步伐。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企业、行业的宣传,提高全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和普及。我国要通过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地转向绿色技术创新方向。把环保、无污染、有益健康、节能、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形成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的转化和培养工作,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建康的消费观点,提高人与环境协调意识,形成强大公众环境舆论,使社会公众舆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傲.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
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意义;发展
1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绿色建筑是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其主要内涵包括在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报废的过程中,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达到人与建筑的生态和谐。这种建筑要求更低限度的损害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存续的生命周期,包括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每一环节。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一些重要的经济理论都直接的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实现消费型社会的历史转型。这些经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的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等等,当然像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及其经济理论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举;这些经济理论对发达国家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减排任务的不断落实,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正逐步由理论走向现实操作实践。
2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振兴美国经济,仍然把建立绿色建筑产业做为美国经济振兴的重点举措之一,而且美国政府公开指出期望绿色建筑产业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能够使美国经济再次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社会价值,然而我国拥有的绿色建筑产业市场要比美国大得多的多,我们就仅举一例来说明一下,我们就以我们人民比较关心的供热管理市场为例来阐述,我们就以
2008 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有将近 70 亿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而通过计算,我们得出目前我国集中供暖的平均耗能按标准煤折合大约为 20 公斤/平方米 1 年,假如,我国实行供暖计量改革,采用分户供暖制,那么我们将近70 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年大约可以节省采暖用煤亿吨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减少过亿吨,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的方法,那么我们每年就可以节省过千亿的费用,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应该彻底改造中国原有的供热系统,据估算大约投入
1 万个亿左右。由此说明绿色建筑的
生产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就中国建筑现有的实际状况而言,使用节能材料的非常少,而原因是开发商、建筑商考虑到成本问题而不愿用新材料。假如政府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推广这些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例如:隔热新材料、通风系统的新风系统、新型防水材料、隔音降噪材料、外墙保温材料、粘黏性质的建筑材料、恒温保温调节技术、干湿度调节技术、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废水处理再利用技术、雨水处理再利用技术和太阳能发电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可以带动我国城市、城镇房屋分批分次的升级转型为世界先进的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假如以上做法会使现有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增加20%~50%,但是我认为这个成本增加的幅度是可以在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中整合出来的。
3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必要性
3.1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国际环境
目前全球面临着碳排放量大幅度激增、气候变暖的恶劣环境,所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低碳革命”,而次革命的核心就是高能效、低排放,欧美发达国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下大力度发展低碳技术,并且对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如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选择。所以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国以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这样做对我国来说既是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模式的机遇,同时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3.2绿色建筑产业的国内环境
绿色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目前来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经济从高耗能向低碳型经济转变最大的制约就是技术能力有限。我国目前经济的主体是工业,也就是说能耗的主体就是工业,而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点往往在一些高耗能产业上,这是我国工业目前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正在谋求如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的步伐,在此阶段,能源需求必然会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可能不上,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贫困落后的时期,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愿望,所以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水平,就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更显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既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不走欧美发达国家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是我国党和政府必须正面对待的发展现实。
3.3 发展绿色建筑的内在价值
将我国新建和在建房屋改造为绿色建筑,将造就中国最有前景的产业,推动未来10 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打开中国内需的战略大通道。2010 年起,通过发展绿色建筑,中国每年有 1~2 万亿左右的消费市场,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 个百分点以上,加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目前所有的产业之中,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拉动 GDP 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就是中国建筑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创新转换传统建筑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抓住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环节,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
4 结束语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冲击。随着建筑业“绿色建筑”的转型,现目前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魏后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