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1
1简要叙述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的具体内容
1.1简述环境工程的具体内容
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指的是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应对储藏和运输中的各种极端环境状态下,实现自身功能的一种性能。另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不产生不可逆损坏和能正常工作的能力。通过环境试验,充分反映出产品设计、研制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并技术改进这些问题,以此提高产品的环境适应能力。
1.2简述环境适应性的具体内容
环境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的污染问题及提升环境质量的技术研究,环境工程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例如生态学科、环境医学和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但是无论涉及到了多少学科,环境工程最为核心的工作重点就是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环境工程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可利用资源技术、生产工艺以及按区域环境来调整进行运作和管理,以此获得更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也是环境工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2简要叙述环境适应性和产品可靠性的差异性
环境的适应性是检验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环境的适应性也会对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意义上讲产品环境适应性不合格,说明产品不能正常使用;而产品可靠性高低,则只表示产品故障发生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环境适应性不同于可靠性。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看似不明显,但是很重要。
3简要叙述环境工程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现阶段的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污染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就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污染物包括三种,它们分别是:第一种工业废水;第二种工业废气;第三种工业废渣。这三种主要的工业污染物没有进行彻底的加工,工业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没有完全的进行利用,这样的工业污染物对于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现在要求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对于生产的工业流程要进行彻底的改进和创新。在这一个方面工业企业要严格的按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投入经济和人力进行这方面的建设,改善现在的工业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防止工业企业对环境进行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有效的对工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规范;同时要不断的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缓解环境的污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环境的污染是很难给予防治的,所以环境工程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有效的控制住外界对于环境的污染。环境工程中有很多的课题,但是大气的环境污染是环境工程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就具有针对性的讲述环境工程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环境工程对于各种范围内的大气的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环境工程中规定:相对于空旷的地域,大气的环境质量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对于城市的控制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污染源相对集中的个别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也不能够危害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更不能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的危害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表现是降尘量的增加;第二种表现是降低了周边的能见度;第三种表现是导致周边的树林生长异常。但是最为严重的危害还是有可能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工程中对于大气污染的污染源的认识是,矿物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大气污染。燃烧使得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严重的污染了周边的大气环境,同时给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烟尘;第二种是一氧化碳;第三种是二氧化碳;第三种是碳氢化合物;第四种是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现阶段的最主要防治措施有两点:第一点是植树造林;第二点是进行城市绿化。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净化空气。环境工程中防治尘土扩散的方法是建立防风林。但是参照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程度,改善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还应该是在新型能源上下功夫,尽量采用无污染的能源来进行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也要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生产设备的创新有助于烟尘的排放,工业燃料的有效利用同样也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目前世界上已经在进行汽车燃料的创新工作,但是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和研发后,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废气的处理。烟气中的粉尘可以通过过滤、洗涤、静电沉降等方法与气流分离。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石灰石粉末吹入燃烧室,与二氧化硫化合成灰分,这样能够降低二氧化硫气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还可以用碱性物质吸收二氧化硫。本文上面简述的内容都是关于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治理内容,但是要想最大限度的实现大气的污染治理就需要将环境适应性和产品的可靠性相结合,只有这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平衡,才能够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2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土地产出的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最大的。这两类污染在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巨大的威胁。
二、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基础设施的不管制的不健全,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严重的“脏乱差”: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乡村生活垃圾几乎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乡村生活污水几乎直排,使乡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并经济的而,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乡村工业化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还污染危害直接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污染物率也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率。
我国乡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环境污染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小污”成“大害”,给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的负面。为此,应当如下措施:
1、环境立法,健全乡村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职责权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乡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考虑。
2、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城乡分治使城市和乡村间着严重的不公平。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长期,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乡村扩散,而乡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那一世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灾害;防治;对策;黄河上游
1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陆续开展了水质监测、水污染调查、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污染集中在黄河上游干流兰州、包头河段,污染历时集中在平、枯水季节。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水质污染向干流和一些支流蔓延,一些河段在汛期污染也相当严重,据1996-2000年黄河上游干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兰州至呼和浩特市段,水质为Ⅳ-劣Ⅴ类水,主要是有机污染物,污染物为高锰酸钾指数、氨氮、CODGV、总磷、总铅、总汞等。
黄河上游入黄支流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支流大夏河多为Ⅳ-劣Ⅴ类水,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内蒙河段支流全为Ⅳ-劣Ⅴ类水,其污染物为总汞超标。
从总体来讲,黄河上游水质较好,但在城市若干河段、支流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干流兰州以上地区由于污染源较少,水质较好,为Ⅱ-Ⅲ类水,兰州以下由于支流汇入和工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等原因干流水质很差,为Ⅳ-劣Ⅴ类水,其汛期水质相对要好于非汛期水质。黄河上游干流水环境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局部河段由于排污影响,存在局部的重金属污染、油污染、有机毒物污染和无机营养物污染。
2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黄河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洪涝灾害三方面,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是一种短时间甚至瞬时爆发的灾害,具有较强的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而水污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患,受污染的水体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其造成的灾害范围大,历时长,但其危害往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表现出来,容易使人失去警觉。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受污径比影响,因此径流量越小,污径比相对越大,从而形成“缺水―污染―更缺水”的恶性循环局面。
2.2直接威胁人体健康水质污染不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危害,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祸及子孙后代。
2.3影响城镇供水因水质污染,沿黄城市不能使用黄河水,地面水污染造成地下水特别是浅层水质的污染,客观上导致自来水厂处理工艺程序增多,加大了污水净化的成本和费用。
2.4对工业造成严重危害水污染给流域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水质下降造成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由于酸碱污染物大量排放,地表水、地下水的硬度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降低,使工业经济的投资和发展受到限制。
2.5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缩短了农机设备使用寿命,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农田,导致土壤板结、龟裂、盐碱化等,因土壤质量变差,易使农作物苗期枯萎、死亡,生长期势弱、早熟,降低产量。
2.6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有毒有害物质对水生物构成直接的毒害,有机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生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3污染的主要成因
黄河上游水污染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内污染三大类。点污染是指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染在小范围内的大量集中排放;面污染是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的少量分散排放;内污染是指流域内干支流与水库中的沉积物以及水库的养殖场长期污染的积累产生的污染再排放。
3.1客观原因①黄河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少清洁水体相继被污染;②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源违法排污严重,从而使大量废水进入黄河干流,加重了水环境污染程度;③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大量化肥、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入排水沟后汇入黄河成为重要的面污染源;④地下水质遭到污染,水体自然净化和水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降低。
3.2主观原因①环境意识淡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以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经济发展而获得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②人口增加且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是造成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根本原因;③节水减污意识不足,水资源长期被视为无价或廉价的资源,没有形成有效的节水减污制约机制,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和污染;④忽视城市污水的防治,使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黄河;⑤对面污染源的污染严重性认识不足,至今尚未开始对面污染源的防治。
4防治对策探讨
4.1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黄河上游部分河段水污染的持续加重,与流域区没有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在低层次、重污染的基础上重复发展有一定关系,因此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水污染综合防治的重点。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结构性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瓶颈”,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限制重污染行业在低水平的扩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管理、贸易、技术服务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4.2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对工业废水实施科学处理,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对达不到规定防治要求的企业予以关闭或促使其转产;成立独立的污水处理企业,对各种工业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排放污水中的氨氮含量处理到规定的浓度,排放氨氮总量必须降低到要求的指标。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方面的综合利用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又不增加对水体污染的目的。
4.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根据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县级以上城市、县城及部分重点乡镇都要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较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河段的城镇,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非重点河段的城镇,依据当地经济条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可先采用以及强化处理工艺,分期实施二级处理工艺。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4
[关键词] 永德县 蔬菜田 环境污染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78-01
永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临沧市西部,介于北纬23°45′-24°27′,东经99°05′-99°51′之间。东、北与云县、凤庆县及昌宁县毗邻,东南与耿马县隔南汀河相望,西同镇康县山水相依,西北与龙陵、施甸县交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霜期短,光、热、水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年降雨量1283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96.1h,太阳辐射总量133.58千卡/cm2,以海拔1500m左右地带为代表,年平均气温17.4℃,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9℃,无霜期349d。一年四季均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永德县有耕地面积42820hm2,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291hm2以上,产量408510多吨。除县内自产自销外,近销邻县昌宁、施甸、镇康,远销保山、四川、东北,乃至邻国缅甸果敢老街等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内地污染企业不断西移,耕地不断减少,要以较少的耕地获得更多的产出,环境污染特别是蔬菜田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
一、永德县蔬菜田污染现状
永德县蔬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德党、永康、勐底、永甸等地。其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三类。
1.工业污染
永德县工业企业产要有永德松山水泥厂、紫胶厂,永康、永甸、大雪山三大制糖厂企业。其中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且带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是粉尘、烟尘、氟化物以及砷、铅、镉等重金属,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并直接或间接污染蔬菜,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据环保部门监测,永德县年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148.69吨,生活废气5.7万千克;工业烟尘排放量90.21吨,生活烟尘排放量30吨,粉尘排放量67.97吨;年排放废水2064400吨,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为:年化学需养量19314600吨,氨、氮排放量10.09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
2.农业污染
2.1 农药
2013年全县农药年使用量331.15吨(尤其以蔬菜用量较大),平均每hm2使用量为7.73千克。根据监测,农药残留量较大的蔬菜有豆类、瓜类、茄果类、白菜等。从总体看,农药的平均使用量并不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施用,使用技术不规范,部分地方污染严重,不仅增强了病虫害的抗药性,还伤害了天敌、污染了蔬菜产品,给人类健康带来较大威胁。
2.2化肥
2013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实物量)57582吨,平均每hm2使用量为1344.75千克,其中氮肥21276吨,平均每hm2使用量为496.87千克。同农药一样,永德化肥对蔬菜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施用和使用技术不规范,使部分地方土壤板结,降低蔬菜产量,同时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会造成土壤、水体和蔬菜产品硝酸盐含量增高,污染土壤和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蔬菜产品会增加人体患癌症的风险。
2.3 地膜
永德县常年地膜覆盖面积7330hm2,年地膜使用量441.45吨,平均每hm260.23千克,且到目前为止未进行有效回收。其中蔬菜地膜覆盖面积在3000hm2以上,年使用地膜135吨,耕层中每hm2地膜残留量可达45千克,蔬菜地膜覆盖区“白色污染”较为恶严重。
3.生活垃圾污染
永德县日产垃圾24吨左右,主要污染城镇郊区(垃圾场附近),而蔬菜田也主要集中在城镇郊区。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则成为农家肥的沤制原料,随粪肥进入菜地,对菜田造成直接污染,另一部分则通过污染水体和土壤间接对蔬菜造成污染。
二、永德县蔬菜田污染存在问题
1.缺乏环保意识
近20年来,城市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大了工业污染向农村的排放、扩散,大量未经处理的排放物给土地造成了极大污染。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一方面污水直接污染作物、蔬菜,另一方面也使菜田生态系统更趋脆弱,导致病虫种类增多,发生和危害加重。同时由于耕地不断减少,产出压力增大,加之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使用量成倍增加,农业污染逐年加重。
2.菜农综合素质偏低
永德县没有大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分散性的生产、经营使技术指导难度加大,菜农生产技术难以得到较快提升。菜农种菜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少部分地方还存在违规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灌溉的情况,成为发展高产优质蔬菜的重要限制因子。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永德县现今还没有对蔬菜的生产、管理、销售、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规定,而国家、省、市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较差,缺乏相关的农产品市场监管运行机制,导致部分“毒菜”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危害消费者。
4.技术培训不到位
技术培训是最新科技成果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较少,且主要精力仍放在夺取高产上,技术培训不到位,科技推广力度不够,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蔬菜生产技术未得到及时普及。
三、永德县蔬菜田污染治理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加强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减轻环境压力。
2.开展工业和城镇生活垃圾治理
一是加大对排污企业整改力度,凡排污不达标企业,坚决“关停并转(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实行永久性关停。二是抓住临沧市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战略机遇,逐步建立完善全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力争使绝大多数生活垃圾均实现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健全全县污水处理及其配套工程,不断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四是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物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增效。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共赢的目的。五是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力度,所产垃圾做到日产、日运、日清,减少污染,保证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的整洁。
3.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投入品,减少其使用量,生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蔬菜产品,对地膜实行回收和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新型地膜,减轻农业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5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9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01-01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
(一)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三)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五)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1.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2.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3.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二、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二)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三)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四)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五)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 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
(二) 采用农艺修复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或深耕土地等手段调节诸如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pH值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等土壤理化性质,实现对污染物所处环境介质的调控。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6
关键词 工业污染;复合生态系统;企业生态工程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010-06
在人类向工业经济不断大踏步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类也面临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挑战。近几年的墨西哥湾海上溢油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部分地区出现的“癌症村”等,更是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业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污染,对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估计,工业污染占我国总污染负荷的70%。如何有效地控制工业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一、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大量排放,不仅使我国54%水系成为无法饮用的水源,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1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35%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90%的天然草原退化,而且每年造成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经济损失高达GDP的6%以上。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各种噪音,其中工业“三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图1描绘了我国近30多年来工业“三废”排放变化的趋势。
(一)水污染
通过近些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公报可以看出,我国地表水污染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92万平方千米,其中Ⅰ、Ⅱ类海水占62.7%,Ⅲ类海水占14.1%,Ⅳ类和劣Ⅳ类海水占23.2%。我国水污染主要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见图2)。
(二)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用煤量的加大,环境空气质量开始下降。我国工业废气污染物主要有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见图3)。2010年环境公报显示,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监测的494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占50.4%,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占32.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占11.0%。
(三)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固体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粉尘及其他废物。工业废物消极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许多工业废渣含有易溶于水的物质,通过淋溶污染土壤和水体。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和治理污染投资的增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逐年增加(见图4)。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09亿吨、排放量为498.2万吨,其中比上年产生量增加了18.1%,而排放量减少29.9%;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16.18亿吨、2.39亿吨、5.73亿吨,分别占了产生量的67.1%、9.9%、23.8%。
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情况及分析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充分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工业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见图5),对工业“三废”治理效果明显。
Grossman和Krueger(1995)利用回归模型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倒U关系,类比库茨涅茨提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库茨涅茨曲线,从而提出环境库茨涅茨假说。污染排放量的变化与工业增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规模、技术、结构和治理等与工业生产特征直接相关因素的共同效应来体现。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照通用的分析方法把全国内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如表1所示,尽管从工业污染总量上看各项污染都在增加,但各地区工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工业总产值占比与“三废”占比的不同变化。基本上呈现空间转移的现象,工业废气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先由中和西部向东部转移、再向西部转移,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由东、中部向西部转移。
为衡量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差距,本文采用资鸿沟系数进行度量。即先将全国内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含自治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排序,计算人均投入最高的10个省市区的平均值与最低10个省市区人均值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鸿沟系数;并以类似的方法计算工业总产值鸿沟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时间上看,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和当地工业发展水平都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各区域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全国人均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最高的10个省市区基本上是人均水平最低10个省市区的4倍。虽然个别份鸿沟系数略有降低,但由于各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差距不断变大,因此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差距实际上一直在加大。尽管各地区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鸿沟系数较大,2003-2009年鸿沟系数基本都超过2,但其系数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这表明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都在加大投资,特别是最低的10省市区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而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三、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内涵
西方工业化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道路,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没有注意借鉴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仍然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是以全球资源的掠夺换来的。而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劣、传统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即社会、经济、环境的协同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也就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组成的一个复合的复杂的巨系统。
1984年,马世骏和王如松首次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它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组成,并且三个系统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制约与互补的关系。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复合生态系统中三个子系统通过生态流、生态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并绘制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并由此提出了水、土、气、生、矿等环境因素的耦合和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等人类活动的系统分析方法,揭示了以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藕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为主的生态动力学机制以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机理。
工业企业作为非物种生态因素,不仅需要自身的持续发展,而且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协调,与自然生态相平衡。工业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物质资料的所有企业及其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促进工业子系统与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输入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从社会环境中输入劳力、资金和信息,经系统内部功能的驱动、运转,使物质、能量在循环和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和信息调控,最终在向社会环境输出产品的同时,向自然环境输出各种废弃物。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该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效率;工业企业的环境效益也就是使排出的废弃物小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保护和维持一个有利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
从一般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工业系统,它应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而从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工业生态系统,就不难发现工业系统还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两重性”等。就单个工业企业来讲,首先是投入产出系统,它需要投入人、财、物等资源,通过企业系统的内部资源转换功能,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及社会、生态要求的产品、服务、劳务、信息、技术等;其次是开放式人造系统,通过发挥人对系统的作用,实现企业与外部的交换,实现企业目标;再次是动态系统,其目标、条件需要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内外的动态平衡;第四是耗散结构体,通过“耗”与“散”,与外部交换能量,即通过吸收转换排出而向外辐射经济、科技能量;第五是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系统,独立承担责任,获取利益,并通过自组织活动增强自身生命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按企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相互关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低级协调发展模式——企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功能较强而经济功能较弱,经济的发展虽然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但其影响甚微,企业生态系统的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不协调发展模式——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并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承载力的问题,而且此时企业的经济功能较强而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企业的经济生产力大大超过企业自然生态生产力。(3)强制协调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对企业行为的限制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但由于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的局限,企业经济增长以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又以牺牲企业经济增长为代价。(4)高级有序协调发展模式——企业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统一,使企业生态经济处于良性循环运转之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于和谐一致的协调状态。
工业企业生态工程与传统工业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工业主要考虑社会环境,其文化基础是自由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很少考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其价值观、组织结构、战略与决策、产品开发、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等活动建立在时常位与生态位并重的基础上。
四、实施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条件
环境污染少和经济效益好恰恰是工业污染防治所需要的“双赢”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生态工程。工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欲达此目标必须硬件、软件、心件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一)硬件
硬件指的是技术、设备的改进与创新,工程设计优化等技术手段。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且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大,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浪费严重。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过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主要资源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我国已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促进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长期供应、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
1 技术。科学技术进步是影响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因素,比如组织清洁生产就不仅涉及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与新的方法,还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产品等。ISO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就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产品性能、工艺流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提出了要求,这对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重视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 资金。资金投入是生态工程建设必备的物质基础,我国用于治理工业“三废”的投资逐年增长,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达到了542.6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3.4万亿元用于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为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针对主要区域实行“受益者补偿和破坏者付费”的政策。企业发展节能工艺、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不仅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需要以雄厚资金作为支撑。
3 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较快,但第一、二、三产的结构却不合理,工业占大头,尤其是重工业占大头的经济结构,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南方工业发达于北方,沿海工业发达于内地;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有大量的小型厂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达不到最优配置,资源浪费严重,单位产量耗能大,生产成本高。
(二)软件
软件指的是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例的修订,体制改革,综合规划等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是推动企业生态工程的有效手段。在发展工业生态环境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级政府决策及活动中都应纳入对保护环境资源的考虑、对发展计划和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并推行污染排放报告制度等。
1 规划。生态规划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生态概念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因子规划;空间、时间、数量、结构、序理的生态关系规划;生产、生活、流通、还原、调控的生态功能规划;物质代谢、能源聚散、水系统、交通运输、景观肌理、社会纹脉、管理体制、安全保障的生态网络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系统工程规划;生态服务管理规划包括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的管理。
2 政策和法规。工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它不仅受到国家及区域市场环境、体制、政策的影响,还受到行业协会等中介的制约。尤其是市场及环保方面的政策是影响工业企业是否实施生态工程的“指挥棒”。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要求我国工业企业实施生态工程。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与地方法规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加大了环境治理与监管力度,但只有让工业企业主动实施生态工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复合生态系统。
3 监督与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关条例,以保证该政策在地方的实施。然而,一方面,由于污染控制成本过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某些地方政府出工不出力的监管导致了国家政策的失效;另一方面,面临既定的污染管理条例,某些企业因为自身利益而隐性抵抗会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困难。生态工程的开展必需借助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便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和计划环境活动,识别、评估环境的改进机会,比如:可以尝试管理体制变化,采取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加强对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的监督,避免成为“污染天堂”等。
(三)心件
所谓心件,就是指思想、意识及行为的诱导和能力建设等行为措施。工业企业不能等经济水平到达一定高度后再以数倍的财力、物力来重新治理环境。影响企业生态工程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及人均资源占有量、人类文明、参与行为、管理调控方法等。环保意识的提高,不仅体现于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更体现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体现于企业员工及全民的参与。
1 人力资本。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力资本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曲线。在工业企业发展初期,由于教育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教育水平与污染排放强度呈正相关性;当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加强,企业开始重视污染控制。提升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倡导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化对现代工业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