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5-02
一、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电力电子器件、变流装置及其控制过程[1]。该门课程在专业课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消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推导的严谨性,而忽略了初学者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兴趣广泛的青年学生来说,越来越厌倦被动地接受对他们显得枯燥的知识。
关于创新型的教学方法的课程实践,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大量开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逆向式教学等。迄今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方面,报导得不是很多。我们根据我校应用型大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介绍概念、公式中运用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消化之;通过某些应用性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工程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置疑、问题演示及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变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为多角度地主动探索问题,从而得到知识[2]。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的引出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设置疑点的地方都是难于理解或容易误解的;而演示的范例则一般将抽象的教材直观化,经教师引导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本质;师生互动的环节是在紧张的教学过程中,调节节奏,活泛课堂气氛,对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在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这一节,教师首先设置问题:首先指出整流电路的功能是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那么如何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可以启发学生从两种电的性质来考虑:交流电的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改变,而直流电方向不随时间改变;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波形,细细品味。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现在的问题是:屏蔽掉交流电中负半周的波形,就可以使电流方向相同,那么电流经过哪种器件可以保留正半周波形,去掉负半周波形?学生的回答有二极管、晶闸管。这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器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比较:二极管可以去掉负半周的波形,但对保留的正半周的波形的大小却无法调整,而用晶闸管既可以去掉负半周的波形,又可以通过改变触发角的大小改变输出的直流平均电压值,使其大小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要选用晶闸管。
再如,在学习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带感性负载的一节,以3个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出这节课的概念。
问题1:晶闸管在电源电压过零变负时会截止吗?很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会截止。这时可以提示学生在电源电压过零变负时,在电感的两端会产生一个上负下正的感应电动势,然后让学生再去思考这个电动势对电路会起什么作用,这时候就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电路原理》课程是个巩固和提高,部分学生能回答出零输入响应的性质。最后老师给出答案:这个感应电动势对于晶闸管来说是一个正向电压,可以使晶闸管继续导通,直至电感储能释放完毕。
问题2:电感的存在对输出电压有什么影响?结合问题1,加上对波形的分析,学生很容易看出,由于电感的存在,电压出现了负半周的波形,导致整个输出平均电压值降低,电感足够大时,正半周的波形可能和负半周接近,导致输出平均电压值几乎为零。
问题3:既然电感的存在会削弱输出电压值,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续流二极管能给电感能量的释放提供另一条通道,不再对输出有干扰。
这样通过问题启发式,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经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对原理、器件的选择、可行性分析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案例提供的实施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3]。在工科教学中,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入一定的工程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实际问题,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于这一特点,理论教学应和具体的实践实例相结合,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例如,在讲授交流调压电路一节中,引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可调光台灯作为讲课实例。该实例是双向晶闸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应用,授课时同样可以按步骤启发。
问题1:电路中的充电的时间数值是由什么元件决定的,待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电路知识后,可以总结是由阻容的乘积决定的。然后教师指出电路中还存在的可变电阻和触发二极管,说明调整时间的值是通过调整电阻的大小来实现的。并说明触发二极管的触发电平时间决定了双向晶闸管的移相角的大小。
问题2:移相角的大小和输出的交流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由于学生刚刚学完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很容易答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总结以下的逻辑关系:触发二极管的时间值越小,也就是可变电阻值越小,移相角越小,单相交流调压的电压和电流越大,台灯越亮。
问题3:这个电路如果就这些元件就可以实现了台灯的亮度控制了吗?学生反应比较惘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电阻值比较大,移相角过大,电源电压过峰值降得很低,电容上充电电压太小,无法对二极管作用,这样就不能触发双向晶闸管,也就不能调光。
学生们比较想知道解决方案,这时教师给出旁边增设的阻容电路,指出这就是后备的充电电源。辅助电容能保证电容的电压大到触发电平,至此问题得以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指出其中所用到的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知识,并分析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习视野。
四、结论
启发式教学遵循教学规律,采取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整个引导过程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增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对于初学者的难度,需要开发各种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其概念、波形分析和计算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现在并没有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加大。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2
案例式立体教学麻醉教学学习水平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上重要的组成学科,是麻醉专业学生主干学科,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相关的课程不同,麻醉学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其理论复杂,学科发展水平较快,此外,麻醉专业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涉及纵多临床专业知识,且不好把握。现行的麻醉学教学方法主要为填鸭式教学,该种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及僵硬化的教授模式,师生之间互动甚少,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从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为了能提高麻醉学教学效果,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弊端,克服内容抽象的教学缺点。本院系将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麻醉学专业学生应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进病例讨论,加强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得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现对教学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麻醉专业2009级(1)班的50名学生为教学实验组,其中男生25名,女性25名,年龄为19~22岁,平均年龄为(20.5±1.4)岁,对其应用式立体教学法,另选取同一专业2009级(2)班的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其实施传统性教学,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20.9±2.2)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式教学方法,教员按病种对学员进行讲课,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员在医院相关科室临床上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让学员完成实习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并做相应的临床技能考核。
1.2.2 案例式立体教学
由教师选取临床上常见病例并对病例进行分析,将病例编写成教案,并将案例诊断及处理的相关知识点编写进教案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思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收集资料:收集案例资料时需判断资料是否准确、完整,并对资料的附属性质进行辨别,确定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病情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最终确定应采取的措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问卷,并合理设置相关障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并营造活跃的课题气氛,以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以麻醉专业为教学背景,提出模块式教学方案的内涵及理念,并对每个模块进行分解,研究每个模块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学生选取典型的模块案例进行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及知识水平。由于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因此教师在选择典型案例时需有效反映临床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时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案例转化为动画或声频,使得案例教学更加立体及动感,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慎重的临床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案例诊断技能、学术论文撰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麻醉学属于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纵多医学院中提供给学生学习及实习的病例很少,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技能实践,使得学生实践与理论课程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更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度学生积极参与及主动学习,从而使得被动的教学方法变得主动。教师通过案例对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从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案例诊断技能、学术论文撰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表明对麻醉专业学生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案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及实操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稚娜,殷晓春,刘桂香.案例式教学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杂志,2009,3(5):874.
[2]凤民,李玉军,付英梅.以案例导人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7):856.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3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定理、物理概念大都源自物理实验或从理想实验推演归纳而来。物理教学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会学。
学生身处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之中,身边随时在发生各种充满物理情趣的事情。他们身临其境,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感受其中的奥妙。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新事物在不断出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身边和世界上新近发生的物理个案进行启发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困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中学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要相对薄弱一些,因此,应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个案进行启发教学,就更有必要了。
一、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应用物理个案
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新近发生的物理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当补充一些物理个案,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合理选材,贴近生活
物理个案的选择要本着科学性强、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情境新颖的原则,最好是新近发生或学生参与过的事件。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浅到“深明大义”。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把狗拉雪橇、二牛抬扛、拔河比赛的技巧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人心齐,泰山移”,同向力合力大的道理;在减少阻力的方法中引入铁饼、标枪及鲨鱼皮泳衣都是根据仿生学原理制成的道理;在“物体的平衡”学习中引入杂技表演中手持长杆走钢丝的事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讲“光的折射”时引入沙漠戈壁、海面上发生的海市蜃楼事例,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地方十字转盘经常发生车祸。在讲解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时,把此个案引入课堂,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积极参与讨论,收到较好的效果。
2.注重引导,启迪思维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实验。不管用何种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测出入射角和折射角,抓住了这一点就是牵住了“牛鼻子”。那么不用平行玻璃砖而选用三棱镜或圆柱形透明体也是可行的。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边入射,此时如何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如何利用公式求出折射率呢?情境的变化对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培养极有裨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冲运动”的学习中,组织学生做水火箭比赛,并要求多次测量水所占气体体积之比为何值时射高最大,又提出如何使射程最远、方向性最好?不少学生提出加尾翼、做一个45度的发射架等好办法,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讲到“定质量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做浮子试验,要求认真观察写出小论文;讲“分压、限流电路”时,要求学生自制线路板,分组演示,评出优劣,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一例多用,情境迁移
同一物理情境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解释。农村乡镇小四轮极其普遍,学生都熟悉。对于小四轮的配重轮,在“研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中,因其增大自重可增大滑动摩擦力,从而可拖拉较重拖车。而在“牛顿第一定律”中,因其增大了质量,惯性较大,驾驶员坐上舒适,惯性大,行驶较稳,而较大的轮起到稳定转速的作用。“浮子试验”在讲“浮子”沉浮原理、定质量气体压强随体积变化时多次出现,学生容易理解。可见,实现情境迁移对于开启学生思维大有好处。
4.利用多媒体活化情境
在讲解“平抛运动”时,用多媒体手段用大注射器水平缓推,使有色液体以同一速度水平射出,在白色墙壁的背景下形成连续的平抛轨迹,直观性很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手段变孤立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变一瞬即逝为持久永恒,变抽象模糊为形象逼真,教学效果很好。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与学相长
在教学中应用物理个案,能够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快提高。他们积极探索物理问题、分析个案、动手验证物理规律,并能提出解决一些有较高难度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关于拐弯处翻车问题,同学们提出在前方设置警示牌,提醒驾驶员减速行驶,并将拐弯处路面处理成外高内低的形式。他们说下雨天和凝冻时最易翻车的原因是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而街心转盘处翻车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学生的分析一语道破了事故的原因所在。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4
关键词: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教师短期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75—03
一、案例教学的起因——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性变革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教学任务:创新教育、问题解决、项目学习,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学,同时他还与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很早就被认识到的事实,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现任主任主席朱迪·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学艺术的实现倚赖于三种不同的知识: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特殊案例的知识、三是运用适当规则于指定案例的策略知识。这里,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都属于内隐的知识。现代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外显知识与概念、知道什么有关;内隐知识与实际知识、技能、诀窍有关,通常在行为中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展现出来,因此,内隐知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中散播。由此可见,除了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从特殊案例的知识,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仅依靠现成书本的格式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获得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往往隐含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无法剥离出来。这无疑给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上述背景与现状的反思,案例教学成为教师培训系统中的一个新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与教师培训的“短期”限定性条件之间的平衡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操作形式上属于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讨论有助于参与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亲身经历的反射中利用具体的术语去阐释抽象的概念,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事件,构建问题,从多种角度去解释情境,为行动确定关键的决策和可能性,培养教师灵活的教学理解和判断能力(L.Shulman,1996)基于以上讨论,案例教学在教学案例选取及操作程序上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就教学案例选取而言,必须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具体来讲,案例需包括四个部分:“主题与背景”,交代关于什么的案例,以便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描述”,对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进行分析、探讨展开的一种特殊要求;“教学注释”,对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探究;“诠释与研究”,对案例做多角度的解读。就操作程序而言,通常采用的是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案例教学环节运用前期准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反思拓展“四步骤法”进行具体的教学。由此我们可以从大体上了解了案例教学的特点、原则及操作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笼统的特点及相关阐述,针对教师培训的“短期”条件的限定性制约以及一线教师思维风格、认知结构的差异性特点并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经验相对全日制大学本科学生而言的相对丰富这一独特性特点,我们就需要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在案例选取原则、方法及案例教学的操作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下面就以“中学数学教学法”为蓝本,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案例教学的上述方面,做一实践层面的分析与探讨。
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于短期教师培训的特殊化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论作为专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一方面是现代教学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提升。在数学教学论知识体系中,数学教育思想、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数学教学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等五个部分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那么,针对教师短期培训这一特点,合理的规划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确立案例教学发生的时机与地位,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并实施适宜的教学操作程序,以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就成为我们本文研讨的终极目标。在为期两个月的短期培训中,应用此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就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论详细阐释本研究的教学模式与操作程序,以期与广大同人切磋。
(一)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模式——循环上升式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首先对教学论的整体知识框架做一简要的理论概述,然后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实践模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三层次循环上升式教学阶段。其中:第一层是由案例教学、分析反思、理论提升三部分组成的初级循环系统,第二层是分析反思于实践模拟组成的中级循环系统,而第三层则是第二层的进一步扩展,即由案例教学、理论提升和第二循环系统组成的高级循环系统。这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内容由局部分析向整体架构扩散、由客观评价向主体参与延伸。教学论原理知识则经历经验理解、局部归纳、扩展延伸、理论提升等四步骤再循环而形成教学论知识网络。其中:案例教学与理论之间的转化循环是教师培训的核心环节。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维度与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教学始终是围绕如何设计教学而努力,而教学的设计又必然需要突出数学的本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三个部分,同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背景分析和扩展延伸。那么,案例的分析就应围绕以上五个部分,从“数学问题”、“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与思维”、“教学法问题”、“背景问题”、“扩展”(更多的数学、更多教学方案、更多评价角度的延伸)。
除了上述我们所指出的教学案例通常的选取原则,针对短期教师培训的特点,案例的选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原则:
1.案例内集中原则
此原则是针对单个案例而言,每个案例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要集中的讨论具有典型特点的数学、学习、教学等问题。比如:在不同的案例中,数学的探讨可集中于对数学概念的再认识、数学本质的再挖掘;本案例中的估算策略、猜想等是不是数学;具体做数学的过程分析……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评价可集中于通过画概念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某某学生的回答某某问题中你觉得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或概念了吗;从学生的上台板演中教师得到了什么?……教学法的研究可集中于能描述一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风格吗;教师是如何把一种情境转化成一种“教学时机”的;教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自然深入吗;教师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单一还是混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各自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约束性;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的,时机怎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吗;等等。在此,我们尤为注意“集中”就意味着对不同维度独立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升,有主有次。
2.案例间互补原则
对于不同的案例,力求凸显案例间的互补原则,这是为最终形成教学论的知识框架而必须的,没有对单个案例的局部分析,也就没有对多个案例的系统掌控。案例间互补的程度决定了教师知识建构的完备程度,尽管在一个案例中也会对譬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对话式教学等有多方面的涉入,但毕竟有主有次,而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就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细致剖分,才能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模拟环节教师就会有切身感悟,从而将理论内化以真正服务于实践本身。
3.案例关联原则
案例关联原则简而言之即是各个案例的安排应凸显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数学知识发展轨迹(数系的扩充、函数的本质探究)以及跨领域、分支之间的链接(几何、代数等)。在其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数感等。
(三)适宜于短期教师培训的教学操作程序——“放”“聚”“散”“收”四步骤
通过理论概述让学生对教学论的含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有个整体结构性的了解,从中初步构建自己的教学论知识结构图;将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本身的学习与描述分区域的分布到各个案例中,以保证学生可以从真实的案例中看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紧密,从中体会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是第一个环节——“放”的过程。进而针对每一个案例做详细的评述、分析、拓展与归纳,力求局域性的探讨与研究,其中各个案例的分析维度虽然一样,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这也为更好地整合理论知识框架奠定基础,这是第二个环节——“聚”的过程。然后经过拓展后的问题,学生们会按照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对同样内容的教学提出具有不同课堂操作流程、方法和模式的教学方案,这也就是我们上述教师培训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模拟”环节,这也就无形中超出了单个案例的探讨与研究的范围。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能以发现式为主,但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案,那么,当学生的教学方式拟采用合作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时,无论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合适,学生势必要首先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条件与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与方法。那么,这就需要将别的案例中的典型应用与之结合,才会使一个案例具有更多的辐射线条(由于纸张问题,我们不能一一画出,只根据每一层次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需要强调的是每一个案例并没有严格的次序,随着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分析探索的逐步深入,针对各种偶发性问题进行调整并穿插讲解,这也就暗含了每一个案例可能会多次出现,为了不同的讨论而提供可供分析与观摩的平台),这是第三个环节——“散”的过程。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理论得以一步步提升,知识概念图更为充实,最终进入第四个环节——“收”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使教师在短期内更好地把握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并形成对教学设计原理的把握并为研究型教师做好准备。那么,“收”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尤为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进而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图。
从最后教师构建的知识结构图和实践模拟的情况来看,上述讨论的教师培训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案例的维度分析等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得以整合和优化;本质为“做中学”的教学形式,更是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其表达能力、讨论技能、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桥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汇总,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各种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案例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时,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而“反思型”教师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案例教学的专家朱迪—舒尔曼认为,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教师短期培训的限定条件,其效果有没有普适性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案例教学起到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中在内隐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和运用原理与案例的策略知识”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所研讨提出的“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又为教师培训的“可操作层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相信“三层次四步骤”案例教学法会成为一条有希望的教师培训新途径。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人才素质测评;HR专业;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99-02
选择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各种教学方法不胜枚举。其中启发式教学法具有能够利用一定的“现象或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因此,笔者结合《人才素质测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将其融入到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特点
启发式教学借助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过程,近些年来受到了教育从业者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而是在于通过“摆现象”、“提问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根据现象或问题去思考,从而养成主动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沉淀的好习惯。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教学侧重点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备得更多的是“问题和现象”而不是“知识量”。有趣的、符合实际的问题和现象,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其思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出各种知识,并且印象深刻,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习惯,不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养成,借助于图书馆、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以及其他媒介,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教师通过问题或现象,启发学生透过问题和现象,做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做到触类旁通,整体、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客观、准确地做好判断和预测。
二、《人才素质测评》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人才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等特征。课程既注重适用性、实用性,同时也注重系统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在教学当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够运用合适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而系统性则不仅要求学生注重各种测评工具本身的系统性,而且还需要注重测评工具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间的系统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人才素质测评》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学习掌握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人员选拔与配备、招聘录用、培训与开发等提供决策支持和帮助。
从《人才素质测评》课程的上述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看,课程性质中的系统性与启发式教学的系统化思维培养是一致的,“注重测评工具与人力资源活动间的系统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这与启发式教学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主动学习也是较为吻合的。另外,课程教学目标更多注重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本身,这与前述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吻合的。这些是笔者之所以选择启发式教学来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特点也是笔者选择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一种重要依据。通过与同行交流讨论以及学生座谈,结合一些课堂观察,笔者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着如下几个特点:(1)学习习惯和自觉性不强。学生课前预习少、课后复习少,去图书馆自习的时间少,对自身的学习方法缺少反思,不够重视阶段性学习,也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思考。(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自身的学习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3)喜欢做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有趣课程项目。实践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参与性比较强,笔者进一步发现,由于实践课程多带有问题导向并且与自身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4)从人力资源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胜任特征来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学习能力、成就动机以及分析性思维,而这些胜任特征往往又是目前学生比较欠缺的。这些是笔者选择启发式教学来开展教学的又一重要依据。
四、启发式教学在“人才素质测评”课程中应用策略
(一)挑选合适的应用章节
一般而言,人才素质测评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章节都适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对比较重要又比较枯燥章节。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理论指导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合适。至于测评的标准体系设计、常见的几种重要方法,测评结果的报告与运用等内容,由于与实践结合的比较多,自然也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当然,其他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利用,此时效果更佳。
(二)挑选合适的应用方式
启发式教学要想获得较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在于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较高的热情,要有互动,实现“共振”,避免“启而不发”、“无动于衷”。具体的应用方式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案例教学、游戏教学、总结法等方法来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案例范文6
一 项目教学在服饰图案教学方面的现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特别是我国出口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也不能幸免,一大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各企业开始大量的裁减人员或被迫无限期休假。在这些倒闭的企业中,服装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自1999年左右起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也逐年增加,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大批下岗职工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培养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从投入大量资金去培养人才到希望接收即用型人才,希望员工到位后尽量缩短培训时间和成本,能够马上进入角色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就要适当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和工作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能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情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更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尽量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可以更为迅速地进入实际的工作,可以使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所需要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尽量缩短。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许多院校相继都开始进行项目教学――模拟实际项目或把实际项目直接引进课程。甚至直接建立公司或者工作室的培训模式,让学生较早的、直接的接触市场项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院校在服饰图案专业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很少。
二 传统服饰图案教学模式的缺陷
图案课程的教学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几乎是所有开设设计专业里面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的叫图案基础,有的叫装饰图案,有的叫图案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大家基本都叫服饰图案。不管叫什么,在传统的图案教学课程内容中基本都大同小异,都具有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且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自然物体进行加工临摹整理,以及要求神形兼备和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许多老师却一味完全按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没有根据时代分析教学模式,没有紧跟时尚和结合现代设计的意识形式、观念和专业特点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听了课程之后,总认为老师市场观念薄弱,眼高手低,没什么激情和动力。并且在传统的服饰图案教学当中,学生完全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作业,虽然较好的解决型体塑造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系统了解和把握设计活动的全部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并且不能完全把设计与工艺进行结合,不能完全掌握设计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部转换过程。
当今世界,设计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生产力”,社会对服饰图案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近代服装产业的发展,为使图案课程“腾笼换鸟”,使其重新充满活力,我重新对传统图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三 项目教学在服饰图案中的特色
为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强化服饰图案设计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结合传统的《服饰图案》课程的需要,我们开始尝试《服饰图案》课程的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方面夯实学生图案设计的基础,对服饰图案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入手,在教学中,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将项目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要方面是直接将大量的社会实际项目或竞赛活动引入课堂,学生以实际的需要完成作业,打破了传统的“师传生受”教学模式,让学生“真题真做”,学以致用,将作品应用于市场进行考验,早日适应市场的需求。
将项目教学分为实际课题和模拟课题作为本课程的特色,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及创意运用于实际的项目和比赛项目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的同时,学生的创意也更接近于市场,能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把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三者之间的转化。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基础下,模拟课题项目又是项目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填补了没有实际项目情况下留下来的教学空缺。
实际项目设计,是直接把企业的课题引进学校,引进课室,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项目的训练。整个课程的步骤是通过引入项目、制定计划到成品展示和教师点评,而课程的难点是要找到相适合的和相对应的企业,切忌把不相干的企业项目与课程结合和一味的迎合企业而改变教学原有的教学初衷。本阶段学生以一个设计员人的身份,可以直接的参与了解本企业的生产基地,设计工作室和门市店的情况。然后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企业的风格和工艺,进行市场调研,寻找材料,确定设计手法,着手创作。在设计的过程中,企业设计负责人员和老师双方多给学生指导和点评,对设计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作品,企业将投入制作生产,对不完善的作品,企业人员和老师给于点评完善和改进,最后再投入生产。
比赛项目。比赛项目是直接把一个有影响力的比赛作为课程的一个项目,在满足基本的课程之内,然后按照比赛的要求和风格进行设计。比赛项目一般是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参与下而实行的项目教学。通过比赛项目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院校的同学的不同,促进学生与各个院校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水平。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引入中国花样及面料设计大赛【图1】【图2】,邀请主办方到我们学校分析讲解比赛的主题和流行趋势;然后制定计划按照主题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按照比赛的正确方向设计;最后的评分标准按照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完成作品的优良情况及最后的是否获得比赛的奖励作为加分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
模拟项目。模拟项目是在没有实际项目的基础上,假设一个实际企业项目,模拟一个知名企业的运行的模式,设计风格和市场需求,然后按照自己对知名企业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设想,自己的爱好,进行市场调研,以假设建立自己的品牌来进行操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制定计划,独立的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设计,老师不要过多的全盘否定学生的观点,尽量以鼓励的形式,发展的思维,按照学生的设想和风格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总体策划能力和统筹能力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