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1

关键词:民间艺术;绘画创作;教学模式

一、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创作教学的关联

高校的艺术文化教育是继承与传播民间艺术重要的阵地,特别是在艺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进一步提炼、升华其内涵和层次,在保存其审美内核的前提下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精神,使其更好地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追求,是我们在艺术教学中所应努力解决的问题。美术院校是培养具有能够从事与美术门类相关的综合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常被视为“雅”的代名词。民间艺术又称草根艺术,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产物,常被视为“俗”的代名词。然而,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历史地看,美术领域的“俗”有利于“雅”的传播与发展。事实上,“雅俗共赏”,正因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活,雅俗才永恒存在。那么,作为“雅”的殿堂将“俗”的民间艺术纳入高校绘画专业创作教学实践中便是大有裨益的。

二、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课题大多着眼于对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课题的重点也多是在研究如何将其进行产业化,进行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对于如何把这些优秀民间艺术中的形式或造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层次,进而作为一种资源在绘画艺术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实践研究领域则较少。目前最突出的是中央美院吕胜中教授在其艺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如剪纸的探索。而针对如何在绘画专业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目前来说,虽然有艺术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但目前就笔者所见,尚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完善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绘画教学中继承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可以使绘画专业的教学与民间艺术结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加务实地把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到实处。作为河北省重点艺术教学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相结合”、“民间艺术元素与当代绘画构成相结合”的教学一线探索与实践,无论课程设置、创作课程实践内容、艺术实践路线,还是美术馆馆藏、美术研究领域,都紧紧围绕并结合民间艺术资源展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路线与教学思路。本项目是围绕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民间艺术与创作结合”教学体系开展的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实践中两者的结合进行理论性总结梳理,将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创作教学经验建设为特色教学体系,同时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质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民间艺术的题材来源: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形态最集中的表现,它由不同民族所独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共同形成,是人民生活与情感最真实生动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与艺术审美特点:民间艺术的创作多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因此其艺术表现形式大多质朴真诚,具有删繁就简的艺术气质与纯粹的艺术情感,对于当下的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种类与各自特点:北京民间艺术大多体现了皇家工艺,带有典型的皇城精致、复杂的特点;天津民间艺术具有浓重的市井民俗气息,典型代表为杨柳青年画;河北民间艺术的特征就是种类丰富,分布广袤,且更加质朴。

(四)民间艺术的造型与色彩观:由于地域、风格不同,民间艺术有着独特丰富的造型,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民间艺术浓烈响亮、朴实愉悦的色彩观可以弥补中国绘画创作中重墨轻色的观念缺失,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追求。

四、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与思路

针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已开展的艺术创作教学模式,拟将其作为本项目的针对性研究对象,通过其与天津、北京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的比较研究,对其创作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思路、课程设置以及已取得的实际成果加以分析梳理和总结研究,进而研究民间艺术如何更好地与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通过研究,将京津冀三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层发觉与关联,以三地高校的美术资源整合与教学合作为出发点,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提升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将传统民间艺术重新“激活”,从而指导绘画艺术实践,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形式可以为绘画创作实践的民族化、中国化提供资源。通过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在技法与艺术审美理念上拓展当代绘画语言,使绘画艺术创作的情感来源更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同时也使人们更广泛地去了解民间艺术,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意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资源搜集、数据分析、个案研究、跟踪调研等方法,对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理论性梳理总结;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梳理,并在实际数据基础上,进行教学体系的理论性总结与建构;结合实际,研究分析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实践结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提出对“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的后期规划与教学体系建构。

五、结语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2

一、东北满族民间艺术的现状

东北满族民间艺术发源地之一是长白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色之一。根据记载,从肃慎至勿吉、邑娄、女真,满族的祖先们在长白山地区繁衍生息了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作品与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剪纸、绘画、服饰、刺绣、建筑、木雕以及家居艺术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民间艺术在满族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扎下了深深的根,并且一直延续着,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异样的艺术表现,更是满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满族的先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不同的艺术造型方法,创造出各种精彩绝伦的满族民间艺术作品。其主要的民间艺术剪纸是以纸作为载体,亦有使用皮革、鱼皮、金属薄片、树皮、树叶、玉米叶子等材料作为剪纸载体;刺绣则是以布、绸、缎、麻线等为载体。这些载体一般都是随手可得,方便自然和可再生的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就了异样的艺术文化。

二、满族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满族民间艺术的造型之美。从造型方面来看,满族民间艺术的造型方法有对称与通感联想、散点透视等。对称与通感联想之美。满族民间艺术的作品有很多都具有对称之美。这种造型方法在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中均有体现。东北满族民间艺术中对称运用得行云流水一般。散点透视之美。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的画家以自己的眼睛为透视点,随着自己的运动而运动的绘画方式,是典型的散点透视绘画,区别于欧洲的一点透视法。这种绘画方式可以自由地组织画面结构与物体结构,不限于客观世界的一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的组织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也深深影响着满族民间的创作艺人。满族民间艺术的色彩之美。东北满族民间艺术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从色彩方面来看,满族民间艺术的色彩主要有三种形式,如下所示。

1.高纯度色彩之美。

运用高纯度的互补色进行色彩对比作为色彩应用的原则,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主要色彩倾向。如满族的八旗色,采用的色彩都是极其高纯度的色彩,这正是满族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满族人们还用风干了的玉米叶子、桦树叶子、桦树皮、鱼皮等天然材料剪纸,这种天然的色彩具有无比的自然色彩美感。然而在入关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沿袭了汉族的审美观,多色彩的剪纸作品应运而生。

2.色相对比色彩之美。

在色相对比中,任何一个色相都可以构成主色相,并与其他色相组成类似、对比、互补的关系。正确把握色相的关系,才能把色彩的情感和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效果对比才能更加突出。

3.主观性与观念性的色彩之美。

满族民间艺术的色彩比较简单自由。通常运用普通易得的缎子、纱、麻、棉、粗布等作为主要底布,用中棉线、麻线、绒线等进行刺绣。色彩既具主观性又具观念性。其次是以客观物象的颜色为依据,图案中色与色的搭配主要取决于绣者的喜好与配色经验,也有传统观念、传习经验的影响。

三、满族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设计中,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设计,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材料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质感与美感。在满族民间艺术中,满族人民在创作作品时选择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天然的材料。如剪纸时,会采用天然的鱼皮、桦树皮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此法在现代的设计中可以运用。综上所述,如果长白山地区的设计采用满族特有的刺绣工艺与绸缎作为装饰,不仅能够突出长白山土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弘扬东北满族文化。将以上几个优点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充分发挥满族民间艺术色彩的魅力,把这些色彩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还具有创新意义。满族民间刺绣中还利用互补色和明度的强对比之法进行绣作,以达到效果鲜艳大方而不刺眼,图案主次分明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方法。采用满族民间艺术的配色方法,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色彩斑斓,美丽诱人,还富有独特的艺术感与民族特色感。

四、结语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3

一、齐白石绘画的民间艺术特征

齐白石出生于普通农民之家,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他将民间美术融入传统绘画之中,推进了中国画的创新。早在做雕花木匠时,齐白石就不愿走传统的老路子,总要在雕花里加些新花样,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使这些雕花富于变化。李可染曾说,“齐白石绘画是从民间艺术开始的……民间艺术健康朴素的特色,一直保持在后来的作品里,成为他独特风格的一个重要部分”;郎绍君就认为,“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超越了所有的前辈”。[2](一)题材的民间性民间美术常以贴近底层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物象为创作主题,这些深刻影响了齐白石的绘画创作,他的画作多描绘自己热爱的、普通大众喜欢的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画作中具名花草约80种……具名山水风景约40种”,这些题材内容多是齐白石早年生活中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即使在成名之后,齐白石仍将生活题材作为绘画创作主题,“他带着农民的眼光来看自然……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充满着乐观情调”,从鸡鸭鱼鹅、瓜果蔬菜、竹舍篱笆、鸬鹚暮鸦等主题内容中,可以感受到齐白石平实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境。如齐白石的《小鱼都来》中几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一根钓鱼丝和一只小虾,旁边题着“五十年前作小娃……记得菖蒲是此花”;《小鱼煮丝瓜》画了四个带着瓜花、藤蔓的丝瓜,还有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旁边题着“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这些画作都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二)色彩的民间性齐白石借鉴了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特征,将民间美术鲜艳浓烈的色彩与简笔花鸟融合于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大写意赋彩法。[3]在民间美术中,常用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和幸福,在结婚、过年、祈福、生子等场合多用红色,齐白石就用红色渲染牡丹、、朱竹、梅花等,用红色表现多情的春天、热情的夏天、爽朗的秋天、冷峻的冬天,用红色歌颂美好的生活、国家的昌盛,如在《寿桃》中,齐白石用红色没骨渲染了两个鲜活、饱满的桃子,使画面显得热烈、喜庆和吉祥。在民间美术中,常将互补的颜色放置到一起产生强烈、饱满的色彩效果,齐白石受到民间用色的启示,将对比鲜明的色彩放到一起,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齐白石将代表幽静典雅的黑色、热烈吉祥的红色搭配起来,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红花墨叶”,如《菊酒图》中用牡丹花勾勒出一丛秋菊,用赭黄色勾染出一坛老酒,用黑色渲染菊叶和酒筐,使画面色彩艳而不俗,鲜亮而稳重,流露出无穷的韵味;《和平鸽》的画面右侧为三株雁来红,一株斜插,两株并立,色彩艳丽夺目、生机勃勃,红花之下为漆黑色、红嘴红爪的和平鸽,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稳重热烈的气氛。在民间美术中,常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表达喜庆气氛,如婚嫁时常常是“男披红,女穿绿”,齐白石就将这种民间用色风格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牡丹》《》《扁豆》《牵牛花》《海棠》等就用红花、绿叶营造出饱满、鲜艳、沉着的氛围,艳丽而不显俗气。民间配色常讲“红搭黄,亮晃晃”“要求扬,一片黄”,齐白石就将红黄搭配运用于绘画创作之中,《图》中红菊、黄菊交辉相应,创造出富贵艳丽、鲜亮夺目的色彩效果,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4](三)意境的民间性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以劳动人民为审美主体,有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艺术特征。民间美术扎根于民间生活,以求吉祥、求富贵、求平安为审美追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莲(连)年有鱼”“柿柿(事事)如意”“喜上梅(眉)梢”“金玉满堂”等有着象征意义的谐音谚语,这些绘画题材可能有些俗气,但在齐白石笔下却能变腐朽为神奇。齐白石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提出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艺术主张,“他熟悉以细节描绘见长的民间美术……把生命情趣的表现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从而将民间绘画与文人画紧密联系起来。如《荷花影》《牧童》《小鱼都来》《蛙声十里出山泉》《灯蛾》等画作,就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情趣。比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就是河虾与海虾的综合体,“河虾活泼但失之单薄……便可取长补短”,齐白石曾言,“余60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70岁时齐白石笔下的虾体透明而有弹性,浮游轻捷有力;80岁时齐白石笔下的虾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纵观齐白石画虾的历程,可以知道:艺术源于并高于生活,是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的结晶,宗白华曾说:“人间第一流的文艺……以待千古的真正知己。”

二、齐白石绘画民间性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等相对应的艺术样式,它源于民间生活和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民间美术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粗俗、低贱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近代以来,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遭到了淘汰和抛弃。其实,民间美术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很高的艺术价值,要想推进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就需要不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步消失,特别是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民间美术失去了生存空间,这使传承民间艺术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而齐白石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就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传承民间美术时,齐白石正确处理了“选择与放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画画不仅要让中国老百姓欣赏,还要给全世界人民欣赏。齐白石年轻时从民间喜好出发,向民间画师学习,走出了由简到繁的路子;壮年时向文人画学习,画风由热烈变为冷逸;老年时将文人画和民间画结合起来,选择了“热烈放逸而不冷”的路子。齐白石正是在民间艺术的“选择与放弃”中成就了大师风范,“夫画者,本寂寞之道……方可从事于画”,这无疑是齐白石艺术体验的结晶,对当代画家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5]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得太浅、太俗,会使大众读了不能解渴,起不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画得太深奥或太古怪,会使大众看不懂,失去审美教育的意义,齐白石找到了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成功地解决了“变革与坚守”的问题。齐白石曾言,“余作画数十年……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齐白石画人物、山水、虫鸟、鱼虾等,始终坚守画“所见之物”的创作原则,齐白石曾养虾于案头,天天观察和揣摩虾的形状、神态,自然而然“下笔有神”。历代文人墨客多描写秋景的凄凉和清冷,齐白石却转变思维方式,发现秋景的热烈美和充实美:残荷不残,芙蓉虽落,代之以结实的莲蓬……这使齐白石绘画展现出质朴的情怀、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这对当代绘画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6]综上所述,齐白石绘画的主题内容、色彩表现、审美特征等都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正是这种民间性使齐白石绘画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说,齐白石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创新探索了新的道路,也告诉世人:只有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才能推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创新。

作者:王冬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在河南的民间美术得到充分体现。年画是河南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春节还是喜宴,年画都必不可少,因此林林总总美不胜收的年画比比皆是,同时也带动了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诞生。朱仙镇木板年画又名朱仙镇门神,其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其中文门神有五子、福禄寿等,武门神则是传说中的绿林好汉、英雄烈士等。年画的画幅较小,人物造型夸张,具有喜剧效果,背景单纯,色彩常选用大黄,橙色,深绿等鲜亮颜色,以此烘托节日气氛。这些色彩鲜艳的年画能充实劳动人们的生活,体现了河南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桐柏皮影则是河南境内桐柏县、泌阳县一带出名的艺术形式,经典的节目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等等等等。桐柏皮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其影人造型大胆夸张,轮廓简洁但内部雕刻却十分精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却不缺艺术审美。艺术审美是一项体现人的本体性价值的活动,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农民手捏泥玩具的总称,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用以出售、交换的玩具,其题材广泛,造型古朴稚拙种类繁多,色彩以红、黄、青、白、黑为主,其基本花纹都属于神祗崇拜的变异形式,体现了泥泥狗独特的地域风格。体现地域性的还有南阳玉雕,据可靠的史料,起源于春秋战国,玉石颜色丰富,质地细腻,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极高。还有寓意为吉祥纳福,造型别致,刀法简洁的方城小石猴,和质朴醇厚的内黄农民画。在色彩方面,河南民间美术具有装饰性、特征性、单纯性的特点。装饰性体现在河南的民间美术很少受表现对象的局限,民间艺人更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相互的协调。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不以理性分析,而是以“好看”和“难看”进行区分。河南民间美术主要颜色构成补色、色相、明度的对比,体出一种阳刚之气,并且利用色彩穿插、套印等手法丰富色彩,起到装饰的效果。河南民间美术的配色有一个显着地特点,就是优先考虑色彩的象征手法,如红色代表忠义,因此文官面部常用红色、黑色代表勇敢,武馆面部常施以黑色、黄色代表暴虐、绿色代表顽强、在设色中,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有许多专用口诀,我们看不到色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但色彩带来重象征、重神韵的河南民间美术的广阔空间,呈现出地域性的色彩特色。

    二、河南民间美术的审美表达特征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年复一年舒缓疲劳而创造出来的,正是在劳动人民的创造下,民间美术才得以生生不息。因此民间艺人在手法应用上更注重象征手法而忽略本体形象,常采用寓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表达情感格调。相处与相同地域的人们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演变成一种审美意识,并且以习俗的形式传承,这体现了河南民间美术的生命内涵。河南的民间美术朴素豪放,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彩陶、青铜、石刻等艺术形式仍在河南蓬勃健康的发展着,河南民间剪纸、皮影戏、刺绣等都大放异彩。民间美术审美可以从造型、色彩和文化传承入手。在造型方面,河南民间美术有着独有的特点:注重隐喻象征,随意性和概括性。艺人不仅表现物体的客观形象,还加入艺人的主观想象,表达创造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式可以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使艺术作品理想化,达到超脱物体自身形象的束缚,升华到艺术的境界,更使作者的意念传达的更加清晰,又为观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技术决定了其单纯、简洁、明快的色彩特点,和浓厚艳丽,装饰性强的用色特点,同时讲究色相和冷暖对比,这样的特点显现出具有倾向性的审美意味,取得了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在传承方面,民间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诞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着纯真平淡的视觉审美特点,也反应当地人民的审美选择和当地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5

梁平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是西南三大年画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度和文化影响力。通常我们只知道年画的风俗,却忽略了它内在的艺术价值,梁平也由于地处偏僻不为人所熟知,然而,这些都弥盖不了梁平年画的熠熠光辉。

丹纳美学思想概述

丹纳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发表了许多文论著作,尤其是在哲学方面,更是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原则”,并用它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艺术发展的潮流趋势,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艺术欣赏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指导。

在丹纳的思想意识里,民间艺术是对历史的见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它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然而这只是它艺术魅力的一个方面,它最大的魅力还是其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民间艺术的欣赏,我们不能只流于表面,感性主观的认识评价是不能体现它的内涵的,要从深层次发掘在这民间艺术品的背后隐含的内容。可以是一段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等。要想全方面的了解、认识民间艺术,就必须不断地深入探索,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体会民间艺术的深层涵义。对于地域民间艺术来说,它完全依附于地域种族,展现的是一个种族的生活、习性、观念等文化特征。种族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文化特征是他们普遍具有的一种遗传文化倾向,它稳固而独立的存在地域种族中,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也会经久不衰的传承下去。这就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种族特征。除此之外,一个种族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下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外在特征,也包括人文环境下的风俗、政治、性格等内在氛围。这就是丹纳提出的环境特征。最后就是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民间艺术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完美体现。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要素。

梁平年画的审美特性

梁平年画被誉为“梁平三绝”之一。年画表现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门神类。主要代表作品有《将帅图》、《加官进爵》、《扬鞭》、《五子登科》等。其次是民间故事类,比较著名的有《小放牛》、《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最后是戏曲故事类。主要作品有《独占花魁》、《破镜重圆》、《四郎探母》等。

根据丹纳的美学思想,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梁平年画的种族特性,在《梁山县志・舆地志》以及明初的《和高粱赈粥行》中均有所体现,梁平就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梁平人勤劳勇敢。持家有道,不与当时浮华的社会同流合污,民风淳朴。而后由于战乱,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朝廷下诏“湖广填四川”,从这时候起,梁平成了移民聚集地,移民在梁平人口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在这过程中,不同种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包括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从而形成了梁平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移民的植入,梁平的文化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梁平文化特征的展现,而是集巴蜀、中原、荆楚为一体的种族多元文化的呈现。这其中包含了移民群体的和谐共处、宽容大度、善于学习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移民文化特征。梁平年画的创作吸纳了传统水印模板工艺流程以及金陵派、徽派等雕版套色技术,再加上西洋人绘画的巧施阴阳、焦点透视等,梁平年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新。梁平年画的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人物的表现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使整个构图显得饱满且生动简洁。造型上用勤劳朴实、结实粗犷的梁平人为依据,着重突出人物的头部五官,表现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如门画《加官进爵》,年画中的人物身穿大红官服,头戴乌纱帽,线条流畅优美,眼神中透露出喜悦之情,生动活泼。再如《扬鞭》,人物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扬剑眉,眼神向上方倾斜45度,目光炯炯有神,脸上还特意点了腮红,显得生动有趣,似乎是在调侃,却又不乏门神应有的气度。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梁平人的顽强、勤劳与他们特有的种族特征结合在一起,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似乎能从中看到数百年前梁平人的影子。在丹纳的美学思想中,某种艺术作品将会随着它的时代和风俗同时出现,并同时灭亡,因此,梁平年画的盛行与它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梁平地处重庆东北部,地形条件较为特殊,山、丘、坝并存,且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景色怡人,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它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更是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再加上农业经济的发达,孕育了一批淳朴善良的梁平人。这些都为梁平年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梁平年画形式多种多样,就拿那种红纸透明花笺做的年画来说,主要表现内容是传统的装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深切了表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剪纸手法,将木板上的空白部分剔去,保留所绘的图案线条,非常生动活泼,再加上金色文字的映衬,更是别具一番风味,比较出名的有《四季平安》、《荣华富贵》等。如今的梁平人对传统的艺术作品更是进行了继承与创新,现代梁平年画传人刘勇的《赛牛》、《关爱》也体现了当时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基于丹纳的美学思想,梁平年画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时代性。在它盛行的早期,一般采用的是手绘。直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梁平的年画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年画的形式有了新的转变,由以往的手绘年画转变为木版年画。后来,随着印刷术的不断革新,梁平年画也随之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面貌,不仅在内容上引进了多种文化元素,在功能上也不断的丰富创新,保留传统形式中有价值的部分并且添加新的时代元素。将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历史的一种现实呈现。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融入到作品中,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更是将这种艺术作品发挥到了极致。时期出现的一幅非常有名的《钟馗斩妖图》。画面内容是手持大刀的钟馗,追杀汉奸以及日本侵略者,这也是历史的一种展现,表现手法较为独特,采用西方幽默、讽刺的写作方法表达了梁平人民对汉奸以及日本侵略者强烈的痛恨与憎恶之情。梁平人将社会政治都反映在民俗文化中,这也是梁平木板年画发展的一大重要特点。

对梁平年画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之间的文化掠夺现象,更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梁平年画这一民间艺术作品的发扬继承势在必行。当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肆意改造民间艺术的行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伪民间”现象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程度不够,这一定程度上阻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丹纳的美学思想观念出发,梁平年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大众性、时代性、活态性等特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标记,更多的是民间文化的展示,是一种种族精神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对梁平年画进行传承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其历史性,在传承方面,要发掘它的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性。民间艺术是一定时期内盛行起来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一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民间艺术将会失去它的发展基础,使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止步不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消失,并不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灭亡,它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意识里,留在一个种族的群体性格中,被永久传承。对于梁平年画,这无疑也是一个最好的归宿,同时,国家要加以适当的辅保护,使梁平年画经久不衰。

1.特设梁平年画专题博物馆

梁平年画最初是梁平人民群众为了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创作的主题往往是美化自身以及生活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这些年画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独特的审美情感。这种民间艺术需要被人们认识,需要被关注,以梁平年画为专题的博物馆则是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梁平年画,发现它的内在价值与深厚的艺术魅力,感受梁平人的精神品质。然而,这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扩大梁平年画

的影响力,却不能面面俱到,覆盖大多数的受众群体。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教育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梁平年画的发展继承做出努力。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民间艺术方面的培养,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接受民间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培训。较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增强其文化感染力、影响力。

2.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梁平独特的地理位置并不利于其民俗工艺作品的发扬光大,它地处偏僻,地形复杂多样,长此下去,这门古老的艺术作品很可能渐渐消亡。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是过分强调经济而忽略了艺术价值,因此,政府必须加以适当的引导,来保障梁平年画的鲜活性与地方特色。首先要为梁平这个特定区域的种族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促成他们品格的形成,尊重并保护他们特殊的地方特色和民俗习惯,产生一种民间艺术的内在动力源泉。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梁平年画的创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倡与时俱进,鼓励自主创新,使梁平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动力和力量源泉。

3.以文兴商,发展旅游

当代经济发展的方式要求我们尝试不同的方法策略来促进文化继承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当今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这对梁平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无疑不是一个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立足于现实,进行科学的决策,将文化效益放在首位,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以文兴商的顺利进行。杜绝对文化艺术肆意开发的不良行为,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合作双赢。在游览地,充分展示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使社会各界能够认识到这一民间艺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进而达到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渗透与交流频繁,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梁平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作品,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的我们传承与发扬的艺术瑰宝。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生活情趣在不断提升,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也为更多的人关注、了解,这是值的欣喜的。我们要充分发扬这种优秀民间艺术,使其艺术魅力与影响力经久不衰。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6

关键词:佛山剪纸;艺术特色; 审美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paper-cut gardens, foshan paper-cut with its strong lingnan style and unique craft is famous, has the distinct local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foshan paper-cut, and from the composition, theme, style analyz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foshan paper-cut, finally analyzed in modern design of foshan paper-cut use.

Keywords: foshan paper-cut; Art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佛剪纸的起源

佛山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名镇之一,清时“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历史上,佛山以手工业与商业繁荣发达而著称于世。有“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佛山为归”、“商务为天下最”的美誉。佛山民间艺术群芳荟萃,为我国所罕见。佛山民间剪纸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在宋代已经开始流传,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岭南历史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使佛山剪纸在主题和题材样式方面,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力,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艺术特色,是中国剪纸艺术的瑰宝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格。

二、佛山剪纸的审美特征

(一)均衡严谨的构图

“中国民间剪纸表现为一种观念造型艺术,以独特的主题意象塑造大千世界,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表现还是透视关系等都归于意象造型的一统。”素负胜誉的佛山剪纸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构图以不对称为主,常按现实时空比例去表现对象,不受物象自然形态的左右,是遵循创作者的主观意象去进行创作。佛山剪纸结构严谨,造型灵活,构思巧妙,富有节奏感,饱满而不杂乱,疏密有致,玲珑剔透,线条流畅,制作精致,具有金碧辉煌、苍井古拙的特点,装饰为很浓,表现里十分丰富。

(二)丰富多样的题材

佛山剪纸取材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如喜庆吉祥,祖国昌盛、四季平安、全家欢乐、民间节日等,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剪纸艺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表现了人们熟悉的事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扬传统文化,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如佛山剪纸中的龙凤、鲤鱼、花果、福禄寿全、嫦娥奔月、和合二仙、六国封相等剪纸。佛山剪纸中有很多是做鞭炮烟花包装、喜盒的装饰以及扎作花贴等。“过去,广东佛山、南海、东莞是爆竹烟花的主要产地,在远销南洋及欧美各国的鞭炮烟花的包装封面上,粘贴上佛山剪纸,非常引人注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了适应不同商品的包装,这类剪纸还有方、圆各种不同外形,其题材更是广泛丰富,但都有象征寓意。”

(三)豪放粗犷的风格

佛山剪纸既有南派的细腻精美、严谨工整、踢狗秀丽、明静清雅的长处,又有北方剪纸的质朴单纯、苍劲浑厚、硬强倔傲、富丽堂皇的特色,往往粗犷中有细致,拙朴中有文雅,绚丽中有清淡,佛山剪纸的表现力非常强,非一般民间剪纸所能相比。佛山剪纸保留了南方简直的纤巧秀丽,以线为主的特征,但同时拥有北方剪纸的豪放粗犷的风格。如《狮子》是清代佛山传统的铜衬剪纸。它以铜箔为狮子的骨架轮廓线条,衬以彩色纸。画面显得粗狂豪放,色彩艳丽,金光闪烁醒目,是清代佛山比较高档的剪纸产品。佛山剪纸有许多作品都是线条粗狂,形象朴拙,色彩艳丽豪放,即使采用对折剪制的纯色剪纸如《四方贵人》、《碌马扶持》等,也是形象对称稳重,粗狂简练。

(四)装饰纹样的运用

装饰纹样代表了民间美术审美意境中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剪纸纹样是剪纸的重要装饰语言,在传统的剪纸当中常用的有点纹、锯齿纹、月牙纹、云纹、水纹和朵花等。锯齿纹形同锯齿一样排列的纹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运动感,有长短、粗细、疏密、锐度之分,他丰富而有变化,适合表现物象的立体效果与空间感,能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月牙纹形状近似月牙,单纯朴素,也有长短、大小和方位的不同,表现力也很丰富。锯齿纹和月牙纹是剪纸的重要装饰纹样,他们能组成各种不同的装饰纹样,他广泛的应用在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和器皿上,在剪纸造型中起着重要的装饰和点缀作用;云纹云纹和水纹多在服饰、植物的造型上同事也常在配景或者以景为主的剪纸中出现;朵纹是一种图案花头,可用于服饰、环境的点缀和器具图案上。佛山剪纸了除了使用上述这些纹样,使用较多的还有龟宿纹、金钱纹,所以佛山剪纸的风格较为浑朴而不纤巧,衬底的红字也以龟宿纹来衬托剪纸。

三、佛山剪纸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收到了很多设计师的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语言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正如马克思所言:“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再创造的设计,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已经是当代设计师所追求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而佛山剪纸艺术又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它完整的体现了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和视觉特征,它丰富的题材、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审美方式,求善求美的心里特征和象征寓意性的表现手法,都体现着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和风格,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深广的文化延展空间,为今天的艺术设计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佛山剪纸蕴藏着很多现代艺术的特征,能丰富现代设计的审美内涵和设计表现手法。

四、总结

佛山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剪纸造型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是源于民间最特有的艺术,几乎不受到任何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纯真的艺术形式。民间剪纸艺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颜明霞、谢奕锋,《剪出春秋――广东剪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