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1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昀基本特征
(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与设计艺术等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指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园林艺术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2)综合的形式。(3)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工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样式,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制作或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韵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围绕着某种制作或生产目的进行的富有审美情趣的创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
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2)物质与精神的结合。(3)技能与创造。
表情艺术
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是人类历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一定时间长度内营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艺术以旋律、节奏、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抒发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盼情感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音乐艺术的分类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按演唱者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按音域可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还可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四大类。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倒新
(1)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一时代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上。
(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艺术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审美特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1)艺术与哲学。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哲学。
(2)艺术与宗教。艺术与宗教早期曾融合在一起,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和终极目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区别。(3)艺术与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4)艺术与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活动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5)艺术与科学。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艺术也一直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1)任何艺术活动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语言体系进行。
(2)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宗旨、目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与归宿。
(3)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根本
艺术括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韵形象性。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因此,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2)艺术活动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中。
(3)艺术活动的审美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能够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信息。艺术对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对于大至天体,小至原子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人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艺术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影响力,欣赏者往往会沉浸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而接受作品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三个特点。(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人
在艺术活动中能够使身心得到调节,精神获得愉悦。这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2
【关键词】艺术;德育;艺术高校
艺术是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进行不断探索的成果。现在对艺术的定义极为广泛,从眼睛所及、耳朵所听、鼻子所嗅、甚至身体的感受,所有能让人产生愉悦或者情绪共鸣感受的事物都可以称谓艺术。视觉艺术除了传统定义的美术与设计之外,还衍生出如园艺、插花、化妆等诸多范畴。耳朵所能感受的美除了音乐本身,还有乐器与放音设备的极致追求。鼻子能闻到的香气如香水、食物的烹调、甚至葡萄酒的酿制也都是艺术的体现。而身体的感受,如材质的运用;伸手所及的每一个恰到好处的装置都是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出现在我们所能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现代许多高校都开设出多种不同专业的艺术类学科。当艺术这一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学科体系时,人们总结出艺术的三大社会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以及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审美认知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体会与鉴赏,更为全面的认知自身、认知社会、认知历史以及认知人生。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感悟,放松紧张情绪,寻求一个更为和谐的生活空间,以积极乐观的方式使感受者更为主动的体会艺术所要传达的内涵,并以此延伸至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而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所代表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同样拥有巨大的能量。艺术本身能传递一种真善美的感染力,而人们通过接受这种熏陶,会不由自主的将艺术作为自身精神上的寄托;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中的标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更为上进的思想、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从而树立起具有“真、善、美”这一感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艺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人们。
对于学校这一社会教育机构而言,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尤其重要。这也是当代社会频繁出现的一个对教育成果的重要归纳――素质教育。过去的国民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的进步,智力与能力的提高。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除了智力与能力的要求之外最重要的人才评判标准变成了沟通的能力、协作的能力、人格的完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虽然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教育还是有许多欠缺之处。在整个教育体制内,普遍的方法依然是一种教条式的教育,其中也包括德育的培养。现在的艺术类课程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还停留在对艺术本身的认识与审美的培养。而对于如何更有感染性的引导;如何运用艺术中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何更为主动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如何在现有的规范科学教育方式中做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培养,这些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许多的艺术流派在这里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并在这里繁衍传承,这里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艺术是一个趋向完美的表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寄托。但于此相反的却是许多的艺术家虽然拥有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但他们异于常人的性格和最后的结局也往往被世人所谈论,留下一个天嫉英才的惋惜评价。所以作为当今的艺术类教育机构,培养的目标首先是针对众多学生的人格塑造,而不是艺术家的塑造。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这样一个学术机构本身所掌握与接触到的艺术资源比其它任何一类学校都要多。如何从艺术教育中挖掘出更为合理的德育工作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内容。
一、艺术课堂中的德育工作
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等所有学科都是艺术的一类研究方向。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在审美水平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中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过去高校教育的弊病在于知识的传授总是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虽然使艺术教育能够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与关注角度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有所区别。也因此导致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仅仅以自己的认识进行艺术分析与归纳,所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很难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深刻共鸣。因此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无法使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艺术教育与其它的理论知识学科有一定区别,它从本质上来说更偏向于对感性认识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更需要因材施教。而高校艺术教育如何从课堂理论化的讲授转换成更为主动的引导学生自发自愿的体会艺术作品;如何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美的感染力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品德、素质的教育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授课方式与教学节奏进行探索,以追求更为有效的传授方式。
(一)讲授教学向讨论教学转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艺术创作的指导。教师对于艺术理论的讲解阶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的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了解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由学生分组讨论,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虽然对于艺术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艺术作品,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对艺术的体会更为全面,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自主自愿的接受美的感染,通过体会到的感动使学生产生认同的同时主动接受艺术理论的内容。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认知系统。于此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学生的交流、沟通甚至协作的能力,达到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艺术所代表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某个人、某个流派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老师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应该重在引导,由学生自己积极的理解与欣赏。当学生能与艺术中优美的音符、绚丽的色彩、感动的故事产生共鸣时;对于艺术所蕴含的美与冲击心灵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时;学生就能获得对于艺术中所代表的“真、善、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与富有成就感的满足心理。
(二)弘扬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艺术是多元化的,也是分流派的。在文化的差异与时代的变迁中,每一种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横向对比,艺术有着民族、文化、地域的区别;纵向对比,艺术又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的风貌进行着演变。在众多的艺术风格中,中华民族因其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土地,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灿烂的多民族艺术风格。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鲜明的可识别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对艺术进行宏观的阐述,而对于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形式更应该重点介绍。学生在通过了解中国古往今来的大量艺术作品之后,归纳出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并通过对其艺术形式的理解,对民族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程的纯理论教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感动心灵的熏陶。
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价值。作为艺术教育者而言,不能简单的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已有的理论体系与表现形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艺术,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思索。
二、艺术高校教育的德育契机
大学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极具渗透性与感染性。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娱乐活动的开展这些都在潜移默化营造着教育氛围。善用这些德育的机会,能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
(一)入学适应阶段。艺术大学和其它所有高校一样,都有着各自的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些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在学校建设初期就以警句的形式浓缩的进行了表述。虽然每所大学的培养方向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方针依然是引人向上。这些要求对于学校、教师、学生而言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除了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对于这些目标要求的了解也应以多种方式使师生能谨记并产生认同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学生在入学期间都抱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在此期间的新生对于大学与大学学习方式都以一种迅速接纳新事物的心态在适应着大学生活。因此入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自身培养方向的定位都起到一个极好的教育阶段。在这个有利时机,学校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如校史、学校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等。
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可以组织其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对学校的校训、校史或者学校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如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在的艺术大学的历史、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故事的演绎;设计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摄影、宣传册、美术创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学校生活;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对学生时代的心情、学校的历史事件进行音乐创作等等。这些活动能加强高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加深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同时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而在新生入学阶段分批的对新生进行这些艺术作品的展示,也同样能使新生对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活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接触本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艺术作品,也能更好的激发新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
此外,高校的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方式有着明显区别。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每学期自由选择课程,可支配更多空余时间,甚至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会提前布置下需要预先自学的书单。这些都与中小学阶段由教师布置作业并检查作业的教育方法不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就尤为重要了。班主任应在新学期开始时指导学生正确制定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并细分至每学期的学习计划。随后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学习效果的总结,对新学期学习计划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需完成的学科要求与技能要求为前提,制定好每学期需达到的专业水平与假期的自我完善计划。这能很好的使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方式,更为主动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养成自我负责、自我完善、认真学习、积极生活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培养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增强学校学风的建设。
(二)实践下乡活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此外,实践下乡活动也是艺术高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国历史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形态。通过实践下乡活动,以实际的调研将多种艺术形态展现给学生,能促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国家。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下乡调研、参加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文景观、尤其是毕业前夕的毕业社会实践,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也是德育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今后步入社会时所学专业的实践运用方式,以及初步了解各自专业更深层次的研究方法。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活动中,亦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巩固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班级日常活动。班级日常活动通常指班会。这是针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及时通知或教育的活动。对于班主任而言,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语言的艺术,避免说教或强硬的安排方式。使工作内容能真正的深入学生群体,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3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能力,又称作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在人们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声乐艺术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三个过程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当一个人能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性,说明他能够从这件事物中发现美,声乐艺术一开始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实现了第一步,成功激发了人对于美的兴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的审美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的熏陶,感受着艺术本身的美妙与奥秘,人们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让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社会,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讲究情调,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更加富有,每个人都表现的更加有内涵,社会因此而展现出越来越和谐的一面。
二、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而声乐艺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加其文化内涵,将声乐艺术与德育相结合,更容易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各个高校也发现声乐艺术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正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艺术教育的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喜欢不同类型的声乐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长期接受声乐艺术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使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气质和内涵,这种气质和内涵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人们对于声乐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的声乐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关于声乐艺术的见解与思想,不仅是在研究声乐艺术,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舞台表演,都需要受教育者之间默契地配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渐渐树立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愉快相处,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购物,亦或是在餐厅里吃饭,身边都会萦绕着各种音乐声。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变得异常疲惫,而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神精,舒缓人们的疲惫,净化人们的心灵。柔和的音乐能够平缓人们的焦躁,治愈系的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欢乐的音乐可以调动气氛。音乐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有一天音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一定会感觉到不安,觉得生活缺失了乐趣。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认知;现实主义;现代艺术
一、阿恩海姆的认识论艺术观:艺术能够且应该反映世界的本质—“力”
1.艺术的本质:在于反映对象的本质
阿恩海姆借助现代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知识,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力的作用。“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一切物质的开头不是别的,而是人类看到的力的一种方式。”,力“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具有意义。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和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存在物的基本形式。”所以,他把艺术的本质亦归纳为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本身又体现了外部世界的本质。
阿恩海姆说,“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理念及理念物质显现的统一。”此处“理念”并非如柏拉图的存在现象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神一般的“理念”,而是指对于对象在知觉中整体把握的情感表现性和思想意义等。而“理念的物质显现”即指艺术家凭借某种物质媒介所选取的用以表现这一整体把握的形式结构。这种形式结构本身不应被现实的物质性所束缚,而应包含着足以表现知觉整体把握的力的式样。这就是两者的统一。如阿恩海姆所说,艺术“要求意义的结构与呈现这意义的式样结构之间达到一致。这种一致性,被格式塔心理学称为‘同形性’”。他举例说道,如果有一个画家要表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阿拜尔之间的关系,因该隐是杀害其弟的凶手,所以这幅画的意义(理念)应为善与恶、凶杀者与被害者、背叛者和忠诚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因而所选择的式样结构(借助于媒介的物质显现)也应与此相同,而不能画成样子相似、姿势相同、对称排列着面对面站在一起的人物。
2.艺术思维的作用:艺术能够反映对象的本质
艺术思维之所以历来被认为低级,原因是在于被认为它是以诉诸感知为主的,而感知是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表面、形象的反映,是生理、本能的,是肤浅没有理性思考的。但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不但反对对思维作出形象、抽象之分,而且认为,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高级的理性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一切的功能。阿恩海姆指出,所谓的认识,无非是指积极地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等。而这一切又都涉及着对外物之形态的简化和组织(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突出某物)。而认出某物,实际就等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切都是在视知觉中发生的。这就是说,视知觉能够抽象出事物的动力意象,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阿恩海姆以儿童绘画的例子来说明。以儿童的智力水平,并不具备复杂的理性层面的、有意识地归纳总结、推导能力。例如,儿童可以分辨出男人和女人,但却归纳不出他们的主要特征。问题在于,处在初级发育水平上、心灵对感性经验全面依赖的儿童,他们的绘画却具有抽象特征,如画人头都只像一个圆圈。这肯定不能用成人的理性推导思维来解释,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儿童的绘画技巧不足。阿恩海姆认为,这种抽象性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抽象,其本质是“每次具体的观看都包含着对物体的粗略特征的把握——也就是说,包括着概括活动。”这种对物体粗略特征的把握正是知觉特有的把握整体性的完形机能。它不是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完成的,而是一种由一种比它低级的知觉能力完成的。知觉对于对象的这种整体把握,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与对象对应的一般形式的结构。他说:“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个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它的个别事物。”完形心理学美学把这种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一般结构”称为“知觉概念”。知觉概念同科学概念一样能够揭示对象的本质,但它又与科学概念不同。科学概念揭示的是对象的物理本质,而知觉概念却是揭示对象给予人的知觉本质。前者属于物理学的范围,表明了对象的科学含义,后者属于心理学范围,表明了对象情感表现性的美学含义。例如,同是“重量”的概念,作为科学的“重量”的就表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而作为知觉概念的“重量”则表明物体作用于人的力(即人对对象的动觉体验),这种力就是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艺术的首要目的:认知功能
在一般的美学或艺术理论中,虽不否定艺术的认知功能,但大都把审美功能放在第一位。阿恩海姆却一反常规,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认知功能,艺术的认知功能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阿恩海姆认为,凭借视知觉抽象出知觉对象的形式动力,艺术得以具有认识的功能,而且认知功能是艺术的首要目的。他认为艺术让我们看见了世界。“只有在整个教育背景中,只有当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见世界,美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才有真实的意义。只要艺术还只是漂浮在黑暗大海之中的一个可见的岛屿,那它就决不是完美的。只有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尝试,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捕捉和传达出的形状、色彩和运动来理解我们存在的意义的最基本的尝试时,艺术才有意义。”因此,他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理解自身和理解其生存的世界的需要,是人类取得活动定向的基本手段。所以阿恩海姆非常强调艺术的认知功能:“我认为,艺术的极高声誉,就在于它能够类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类的眼睛面前呈现出来的,是它能够理解或相信是真实的东西。”、“艺术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认知功能。”
既然艺术的本质是以相应的同构形式反映力的结构,艺术亦因知觉本身所含有的抽象能力而能够反映力的结构,而且艺术的认知功能先于其审美功能,理所当然地,那么阿恩海姆对艺术的评价,应是以反映世界本质即力的结构与否为好坏标准。由此,便有了阿恩海姆为现代艺术的正名。
二、对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的批评与对现代派艺术的赞赏
1.传统古典艺术虚假的真实:中心透视的局限、片面
从古代起,人们一直把艺术品看成是现实事物的忠实复制品,在评判艺术品时,如果被认为同实物极其相似,甚至酷似到乱真的程度,就被认为达到极高水平。“翻开西方的绘画史我们看到,在印象主义之前,艺术家所留给我们不同时代的世界形象大都是与实际可视世界相似的形象。”这种对现实世界模仿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作为一种美学体系,则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上千年来被艺术家们奉为创作的“圣经”。“在艺术史的不同阶段,曾经有过使艺术‘模仿化’的企图,不仅希腊罗马的艺术,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也都处在艺术为一种要求再现世界‘真实面貌’的愿望所支配的时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画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完善了这种再现真实的艺术手法。这期间,艺术创作的手法大大丰富,精神内涵也大大加强,但有一个普遍而又必须遵守的法则就是必须对客观现实给予真实的再现,必须服从于模仿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证明再现真实的科学性,中心透视法诞生了。简单地说,在眼睛和物理世界之间垂直地竖立一块玻璃,然后将眼睛透过这块玻璃片看到的物体画到玻璃片上,就得到了用中心透视画法画出来的那种样式,将现实的立体空间在固定视点下作单一的平面显现。中心透视画法只不过是能够真实地对现实进行复制的一种技巧,等于为正确地模仿自然提供了一套合乎科学的标准,也就使得那些以这种方法完成的图画变对客观现实的准确复制。阿恩海姆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危险的时刻!这一新发现无疑等于宣告,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成功的创造,充其量也不过是对自然进行准确的机械复制罢了”。从理论上说,这是人类的理发和自由创造向机械复制的投降,这样做,表现上看是逼真的,但却只是从一个角度对事物一瞬间形态观察的结果,反映的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并不能表现对于对象整体性反映的知觉概念。阿恩海姆在评论现实主义绘画的这种中心透视法写道:“如果我们从知觉和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必然会得出中心透视法比别的空间表现法更严重地损害了事物的基本视觉概念的结论。”
2.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现代抽象艺术的支持与赞赏。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成为抽象艺术的价值依据:抽象是抽象出力的式样,世界的本质。
20世纪,“抽象”逐渐在艺术实践和美学、艺术理论中成了主导话语。“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的一个主导趋势,就是走向‘抽象’(abstraction)”它构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的根本特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抽象’是其艺术语言的根本‘语法’。”这一时期抽象艺术流派风起云涌,一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1905到1915年,主要是借助后印象派和塞尚所初步发展出来的艺术语汇,完成了艺术形式对自然形式和物象的脱离,建立起抽象形式的艺术表达。这个期间所形成的“抽象”是未脱净物象痕迹的“具象抽象”,主要艺术流派有: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早期表现主义和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第二期是1916年到50年代,此间艺术已彻底摆脱了自然形式和物象,建立了纯粹的抽象形式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不指称任何外部事物和现实的、以纯粹的形式因素构成的艺术。此间所形成的‘抽象’是一种完全的“非具象抽象”。这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有:抽象表现主义、构成主义、极少主义、概念艺术等。50年代后的西方艺术,仍然在延续着已经作为现代之“传统”的抽象形式语言,如美国的新抽象主义、大色哉绘画等。尽管抽象运动产生了大批优秀艺术家与作品,其中不少画家亦为抽象运动著书立说书写其理论依据与价值,但是都不如阿恩海姆提出的抽象是抽象出视觉形式的力的式样深刻。具体已在前面“艺术思维作用”(视知觉的抽象能力)一节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现代艺术的去芜存真:去物质与抽象化
现代派画家完全摒弃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透视法。他们从创造知觉概念的同构等价物的艺术要求出发,将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过去与未来全都集中在一个平面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整体的印象。例如,著名的世界立体派大师毕加索在其名画《格尔尼卡》中,将大火中挣扎或狂奔的妇女、怀抱惨死婴儿哭喊的母亲、惊恐万状的公牛、在长啸中被刺死的战马以及被炸得支离破碎的肢体,这许多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形象组合在一个平面上。但它们却被一个视觉概念所统帅:活着的与死去的都在怒吼,从而渗透了一个主题——对法西斯战争的控诉。因此,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物质性和立体性的舍弃、对作为整体的知觉概念的表达。诚如阿恩海姆所说:“古代艺术大师们所希望的是能够把主体对物质的坚固性和清晰可辨性感受突出出来,而现代派艺术家却希望尽量减少事物的物质性和尽量把事物的立体性减少到最小限度。”这种对物质性与立体性的舍弃就是导致了现代派艺术的另一个特征——抽象性,甚至抽象到完全用线条和几何图形来构成图画。例如,鲍尔?克立所创作的作品就完全是按照欧几里德几何学原理推导出来的图形。他所创作的《哥哥和妹妹》中,两个头的有机分离被一个长方形所否定,这个长方形在融合这两个头的同时,又把哥哥的一张脸一分为二。右边的两条腿所支撑的身体既可与哥哥的头部连起来又可与妹妹的头部连起来。据说,这幅画表现了这样一个世界:事物的自然状态通过两极的对立变得更加稳定和可靠。在这幅画中还能看到某种现实的内容,而在抽象艺术发展到极端时就完全同现实脱离,成为“无标题艺术”,通过某种线条、图形所呈现的力表现出某种旋律和节奏。这就是所谓的对生活的“音乐式的探讨”,音乐和绘画合而为一了。阿恩海姆对于这种抽象艺术是十分欣赏的。他认为,现代派艺术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更直接地表现自然结构的本质,而现实主义只能通过现实的形象间接地表现。他说:“科学的方法,就是从个别的和表面的现象后退,从而更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方法。这种对纯粹的本质的直接把握(叔本华就因此而高度地评价了音乐,认为音乐是最高级的艺术),是那些优秀的现代派绘画和雕塑企图通过抽象而要达到的目的。现代派艺术家运用精确的几何图形的目的就是在于更为直接地去表现那些隐藏着的自然结构的本质。而那些现实主义的艺术,则是通过对这种自然结构,在物质对象和发生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事件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再现,而把它的本质间接地揭示出来的。”显然,他这儿所说的“本质”即指对于事物整体性把握的“知觉概念”。由于现代派艺术具有非物质性、立体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而总是直接地创造出“知觉概念”的同构等价物,而现实主义艺术却须通过真实的形象间接地包含着这种同构等价物。
三、小结
阿恩海姆对现代艺术的批评是中肯的,当然也因为其艺术观本身就是对现代艺术的概括。他将现代艺术的抽象视为把握现实的有效方式,但是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多种,阿恩海姆自己也未清楚艺术将来的走向,更明白抽象艺术并非艺术发展的顶峰。其对现实主义把握世界有效性的排除在外,这是他的失误。
注 释: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7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4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36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丁宁等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31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等译,北经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3页.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398页.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页.
牛宏宝:《现代西方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牛宏宝:《现代西方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9—350页.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5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感表达;技巧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7-02
从音乐发展史来看,声乐是人们为抒感而创造的,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烙印。从声乐的功能上看,声乐艺术源于人类主观认知与情感表达的需要,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有着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声乐的作用与功能和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联系,对声乐情感表达的认识能使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好地驾驭声乐演唱。
一、声乐演唱中感觉和认知思维的重要性
声乐美感意识一直指引着声乐演唱,并且寓身于声乐演唱艺术之中。声乐艺术总富有极大的感染力,使得欣赏者能够身临其境,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特的艺术美感使得声乐艺术别具一格。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所以演唱者对演唱曲目意境美的解读也有所不同。因此演唱者要想拥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演唱表现,就需要依赖于美感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声音表现的选择,透过心灵与声乐进行交流碰撞,从而向欣赏者传递出歌曲的内容情感。
感觉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的认识,比如物体的颜色、气味、声音、软硬等,还有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知。感觉的形成主要有三部分:感受器、中枢神经和人脑。感受器是接受外来刺激的部分,之后就依靠神经中枢将刺激传递给连接大脑的通道,进行传递信号最终在中枢神经大脑皮层形成感觉并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无时无刻存在,同样在声乐演唱中也有感觉。在声乐演唱中感觉通常是来描述演唱者歌唱的状态和对歌曲的把握、调控。歌唱的感觉包括先天的因素即生理因素和后天因素也就是文化体验。认知是一种将直觉、视觉、思维等信息综合到一起的过程,通过研究分析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只有演唱者正确地理解歌曲才能将作曲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感觉和认知是诠释歌曲的重中之重。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的关系
(一)情感表达是演唱技巧的宗旨
音乐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人们在繁杂的集体劳动中的呼声,在时间的推进中就产生了最初的原始音乐,从音乐的发展史来看,声乐就是人们为了抒发感情而创造的,和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一方面来说,声乐演唱其实就是情感的艺术,其通过节奏的速度和音色、旋律等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声音往往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唤起人们的思想情感。
(二)演唱技巧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歌声能传达出演唱者的内心情感,使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而歌唱技巧是影响声乐演唱审美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清晰的咬字吐字是情感表达的基本途径,只有两者兼具的演唱才能使作品更加的生动。在声乐演唱的练习中,发音的技巧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否正确地表达。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正确处理情感和技巧间的关系,才能演唱好音乐作品。正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所描写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在唱前却收于唱后,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演唱中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三、声乐技巧增强情感的表达
优秀的声乐作品普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对音乐作品和表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演唱者在表演声乐艺术时,应该将音乐作品自身包含的情感融入到表演中并让观众理解。但是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因为作品不同,蕴含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需要使用不同的声乐技巧来表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声乐作品,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部分往往是声乐技巧和作品情感良好融合在一起的部分。技巧和情感的恰当结合,实际上就是将作品的骨架和灵魂融合在一起,让作品变得有血有肉。如果没有对声乐作品准确表达情感,观众就体会不到作品内涵和思想情感的精髓部分。
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它们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和追随者,除了观众普遍认为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之外,吸引他们更多的是不同派别鲜明的艺术风格。要区分这些艺术风格,就是要区分艺术形成的核心,实际上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表现声乐艺术的情感,为声乐艺术情感表达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风格特色就是用不同的声音技巧来营造表达不同情感所需要的氛围,因此区别音乐艺术流派风格时,可以通过区分音乐的情感实现。例如摇滚乐和通俗乐,摇滚乐是令人亢奋的,而风俗乐则是朗朗上口的,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摇滚乐的本意,也就是“表达我”的祈愿。
四、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所发挥的作用
(一)丰满表演意蕴。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审美体现能够使声乐表演本身的表演意蕴更为丰满,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由于审美体现能够给予歌者的表演指导所致。一般来说,声乐表演艺术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歌者的表演水平与观众审美水平不对等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影响声乐作品“美”的表达,这时歌者自身的审美体现,就可以为其提供表演支持,保证其能够较好地进行声乐表演意蕴的表达,这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效果有着不俗的推动作用。
(二)使表演特色更鲜明。
歌者的审美体现也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特色更加鲜明,主要是由于歌者自身审美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的二次创作更具特征与特点所致。在艺术作品快速发展的今天,质朴与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已经开始失去了自身的地位,这主要与观众的审美变化有关,而歌者的独特审美体现却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其能够提高声乐表演艺术表演特色的原因与目的所在。
(三)突出表演效果。
随着各类娱乐形式的不断增多,观众对传统声乐表演艺术的认同感也在不断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而歌者审美体现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一审美体现的应用能够使歌者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更好地向观众清晰、容易地传达表演内容,这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效果突出有着极为不俗的作用。
总之,歌唱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俘获听众的心。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技巧与情感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因过分追求技巧而忽略情感的表现使作品显得苍白,又不能在技巧没有成熟之际胡乱表现情感。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赋予了歌曲灵魂,也让歌者能够通过演唱而发挥魅力、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范文6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