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1

林伯强:用“能源危机”来描述当前的能源形势不免带有一些夸张色彩,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因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的超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供需失调,造成经济的衰退。如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到150美元/桶,那时可以说是遇到了危机。能源危机一般会牵涉到影响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才称之为危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本国能源资源发展经济,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目前我国的能源供给状况处在平稳状态,应该说现阶段的能源状况还不足以令我们担忧。在我看来,现在我们所说的“能源危机”并非能源供应本身,而是在于与能源相关的一些危机,如因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等。我们看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广西……由北到南、从东到西,全国多地持续大范围的雾霾,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已到了必须治理的阶段。按照我的理解,这是“危机”。

从世界范围来看所谓的“能源危机”也是如此,从危机的体现来看,目前我们并非真正遇到了能源短缺或价格的大幅上涨。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尽管现在还未真正爆发能源危机,但从“危机意识”的角度来形容“能源危机”倒是可以。

《中国电力教育》: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您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

林伯强: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依赖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以上。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源安全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因此,能源问题,包括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国能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口问题,我国的能源危机与人口紧密相联。从能源总量上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现有能源储量比较丰富,但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却是很少,我们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再从能源消耗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不是很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今后的能源稀缺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应有所准备。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大,不但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务必从战略上加以谋划。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已形成了“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环境治理共识。我认为,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治理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我们愿意花多大的成本?以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愿意付出成本。不计成本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在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问题上,由于收入很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可能将成本摆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首先考虑成本问题,这与我们现阶段的国情相关。

《中国电力教育》:在应对能源危机,谋划能源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能源智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源智库如何介入到国家的能源政策当中?

林伯强:我国的能源问题研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薄弱,这与我们的历史、现状有关。过去我们面对的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的开采利用问题,研究者多为工科背景。随着能源的发展,能源问题的研究范畴也在逐渐扩大,涉及到能源政策、能源科技、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集中爆发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需要研究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以能源经济学为例,需要经济学与能源学科相结合,如果仅有单一能源学科背景,可能很难将研究深入下去。目前我们在能源决策方面,专家队伍中人员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以至于在现阶段的能源问题研究中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极度缺乏,成为我们开展能源相关问题研究的桎梏之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在开展战略研究时,一般都由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以促进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决策者、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更谈不上战略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各领域顶尖智库机构的研究力量,为我国制定、调整国家能源战略献计献策,提升国家软实力。

能源智库发挥的作用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为中国谋求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其能源战略服务,其“能源政策”采取油价低时通过进口以满足需要,油价高时才开采本国的资源。在能源价格高涨、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能源独立政策”,提出通过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两项措施加以应对。现在来看美国的能源战略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相较之下,我们的战略则显得不够慎密和周全。例如我们在油价低的时候大量出口,而油价高的时候却不断买进。以中国的人口和资源量来说,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自给自足都已十分不易,从国情上来说资源性产品战略要远一些,什么都要尽量少卖。当然我们的能源战略有着其历史背景,但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今后该如何发展?战略应做出怎样的调整?都是我们需要从长远谋划、战略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聚焦在近5年或是10年。

其次,要参与日常决策。智库应该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多方案的政策选择,并对不同的选择做出专业的评估、比较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撑,弥补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当前很多研究机构都雄心勃勃欲打造相关领域的研究智库,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衡量一个机构是不是智库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规格的智库才能算得上国家智库?

林伯强:“智库”又称“思想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提供参考。在西方国家,智库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之外的一种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发挥着政府“外脑”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个“外脑”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智库建设要坚持以学术为依托,注重智库学术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成为一个“思想库”。学术能力体现在哪?毫无疑问,体现在能够在国际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报告,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国际话语权等等。

此外,还应具有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力,能够跨学界、跨政府、跨企业曾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现在很多智库都会邀请一些原在国家相关部委工作的领导来担任智库的专家,毋庸置疑,通过这些专家可以将智库的研究成果或政策主张更加便捷地传递到决策者手中,进而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我们要避免陷入这样一种误区:一个智库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这个智库中专家的头衔有多大,而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智库所具备的基本学术研究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智库,其研究重心大都集中于本国核心国家利益的研究课题之上,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国际性议题时,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内容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其研究成果也具有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政治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智库,必须紧扣全球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对有关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案,为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

《中国电力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智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着手?

林伯强:在我看来,建设智库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应该说,我国的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已建立起来的众多智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有多少?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对于一个智库而言,没有影响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要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智库要发挥影响力,主要要看其是否有新思想,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新思想从何而来?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必须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只有以坚实的学术理论为支撑,智库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引领的学科品牌、学术大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是建设现代智库的基础和前提。

谈到加强学术研究能力,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或是要在此呼吁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软科学研究,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很难加以量化,但产生的巨大影响将是无法衡量的。尽管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对工程、对技术愿意投入财力和物力,却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也明显相对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仅仅8年的时间,已经建成了全国知名的能源经济智库,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立足中国国情,推动我国的能源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政策咨询与培训。目前,中心重点开展能源金融、能源与宏观经济模型、能源政策分析、能源战略选择、能源与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实力已得到了学界与业界认可。这与中心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本研究、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2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

在世界能源短缺的今天,能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的重大方针。建筑能耗在我国的能耗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而建筑电气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冶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电气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贯彻实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节能原则。

一、建筑电气节能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相对短缺,然而能源浪费却相应严重,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供需矛盾近年来越来越突出,能源的短缺已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节能环保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建筑电气节能也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建筑电气的节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二、电气节能设计技术的合理利用

1、照明部分的节能

因建筑照明量大而面广,故照明节能的潜力很大。在满足照度、色温、显色指数等相关技术参数要求的前提下,照明节能设计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采用符合要求的照度标准。各类建筑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同时对要求照度较高的场所尽量采用混合照明方式,突出重点部分。

(2)使用高效光源。采用T5、T8直管荧光灯,小功率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等。

(3)选用合理的照明灯具。选用效率高,易清扫和换灯的照明灯具。

(4)充分利用太阳光。通过外窗利用天然光;适部位采用太阳能灯;利用太阳光采光技术。

(5)考虑照明环境。照明环境装修多考虑浅色、光泽的表面,可增加光反射,无论天然光还是人工照明光,均可提高照度。

2、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及线路

根据负荷容量,供电距离及分布,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做到系统尽量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减少线路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

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运用

1、选择更先进更节能的配电变压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先后开发成功,尽管配电变压器已是高效率的设备,但由于数量的巨大和空载耗电的固定性,变压器效率即使有微小的改进也能获得相当大的能源节约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其本身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现在在我国应用的较多的主要有油浸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等。

2、减少线路上的能量损耗

在一个工程中,线路左右上下纵横交错,小工程线路全长不下万米,大工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线路上的总有功损耗是相当可观的,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重视。 由于线路上存在电阻,有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其公式如下:P=3IΦ2R×103KW)

式中:IΦ――相电流(A)

R――线路电阻(Ω)。

线路上的电流是不能改变的,要减少线路损耗,只有减小线路电阻。线路电阻R=P×L/s,即线路电阻与电导P成正比,与线路截面S成反比,与线路长度L成正比,因此减少线路的损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应选用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②减小导线长度。③增大导线截面。

3、采用合适的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素

(1)目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绝大部分采用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这种做法仅减少了区域变电站至用户处的高压线路上的无功传输,提高了用户处的功率因数,可以不受或少受供电局局的罚款。而对用户,无功仍由变压器低压母线经传输线路输送到各用户点,低压线路上的无功传输并没有减少,那么无功补偿也就达不到节能的目的。 在民用建筑中应改变电容器集中安装的做法,对容量超过10KW的风机、水泵、传送带等电动机端设置就地补偿装置,空调主机及冷冻泵等常在其附近设专用变配电所,可以集中补偿,但若供电距离超过20m时也最好采用就地补偿。这样才能使线路上的无功传输减少,达到节能目的。

(2)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以减少对超前无功的需求,可采用功率因数较高的同步电动机;荧光灯可采用高次谐波系数低于15%的电子镇流器;采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单灯安装电容器等,都可使自然功率因数提高到0.85~0.95,这就可减少系统高、低压线路传输的超前无功功率。由于感抗产生的是滞后的无功,可采用电容器补偿,因为电容器产生的是超前的无功,两者可以相互抵消,即Q=QLQC,因此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因而也减小了无功的需求减少自然无功、无功补偿及补偿装置的安装地点,就可以实现合理的选择无功补偿方式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节能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建筑电气中的节能空间还很大。在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各种技术指标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电气设计人员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节能技术用到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精心思考,反复斟酌,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照明效率,节约能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3

关键词:国际石油贸易 能源安全 策略

随着发展的加快,能源的供给也急剧上升,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加,由于牵涉到石油进口问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在加剧,石油短缺已成为了限制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为了保证本国石油安全,必须针对世界石油贸易市场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应变措施,在竞争激烈的能源争夺市场站稳脚,并且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

一、国际石油贸易主要特点

从近几年石油市场来看,石油的价格一直维持着不断增长的态势,油价的飙升加剧了石油消费国的经济负担,同时诱发石油进口国的成本型通货膨胀,严重的更是会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供需矛盾早已不在是推动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一方面造成了油价的猛增。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分布在国家中也是不均等的,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国家间的能源掠夺战,进而又抬高了油价。世界原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主要在中东、拉菲、北美和中南美等地区,原油贸易的流向基本是由中东、非洲等地流向北美、欧洲和亚洲。目前来看,国际石油市场已形成了石油资源政治化、石油外交军事化、石油产品金融化等特点。石油争夺更是在近几年愈演愈烈,各国间的关系也伴随着石油问题变得僵化。[1]

二、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短缺。因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所以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能源消费也变得更多。90年代以来,中国变成了能源供大于求的状态,需要进口能源满足发展需要,能源安全形式变得严峻起来。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矛盾问题,由于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增长份额中占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现阶段主要表现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量和规格的增长赶不上需求量的上升,从之前的煤的大量开采到现在煤资源的匮乏,也一方面促使了石油的急剧需求量。中国是唯一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基本除了交通运输外,国民经济均靠煤作为主要能源物质。但煤资源的有限给中国的发展出了个难题。所以,必须寻求新的能源代替煤的使用,但短期内却仍旧很难实现,所以依然不得不大量进口石油来满足发展,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

三、我国能源安全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快发展和建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保障本国能源安全。通过发展石油储备体系不仅能稳定石油市场价格,还能增加政府财政资金,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随着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措施及其有必要,中国在这方面相对美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做得不够,仍需要加强。[3]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就是不断提升本国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有效的寻求多种资源,多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资源,提升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进口石油的量,保障能源安全。只有多开发新的能源,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才能实现持续性发展。现如今中国的能源种类过于单一,这就加大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一旦进口国切断能源供给,那么中国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重威胁,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有必要自主开发新的能源代替石油,降低能源安全危险系数。

(三)减少资源单一化风险,建立多渠道资源供应体系。目前来看石油输入来源主要是中东地区,所以我们应该加大与其他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合作,降低中东地区石油进口量所占的比重,使原油来源更加多样化,减少石油供应中的风险性。

(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能源立法工作,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非法开采率,还能通过法律限制降低能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建立相应的能源约束法可以限制能源的过度开采,缓解能源压力。

(五)壮大中国的跨国公司,为国际能源交易服务。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有必要建立石油方面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石油的勘测和开发。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任由他国控制石油贸易,造成能源安全危机。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跨国公司建立上的经验,不断建立起自己国家的跨国公司,并在国际交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积极推行能源节约制,缓解能源短缺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同时还是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的国家,只有时刻保持能源危机意识,节约现有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减缓能源危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全国性的开展节约能源的活动,增强人们自觉节约能源的意识。在生产生活中淘汰相对耗能极大的体制,建立新的节约型体系。[3]

四、总结

石油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问题,它关系着许多像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走高,这给石油进口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上的影响,石油的价格高了,一方面是原油国家故意抬高价格谋求利润,一方面是其他国家干预石油贸易,造成石油价格的垄断。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都给中国能源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现在国际石油交易的走向更改本国的能源安全保障策略,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关于国际间的合作也要加强,改善国际间关系有助于强化贸易中中国的地位,实现公平客观的交易环境,并且加强与他国的合作能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不被侵犯。

参考文献:

[1]李文彦.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2010年第3期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4

尹学惠,男,(1956―),云南马龙,马龙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摘 要:能源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动力,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能源短缺已经危及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们需要充满活力,创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词:充满活力、和谐社会、新能源、常规能源、利用效率、“走出去”

充满活力作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它尊重的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方针,它鼓励全体人民加入到创新发展和谐社会的队伍中来。同样,在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的能源产业领域,一样需要充满活力。能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动力,同时能源是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飙高,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是我国能源供应却相对不足,使我国过度的依赖外来能源;同时,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我国在能源短缺的同时又存在巨大的能源浪费。以上种种情形都反应了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已成我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发新能源,提高常规能源利用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利用海外能源。

一、 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

有人曾说,21世纪是一个新能源的时代,这种说法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逐渐成为现实。各国能源的短缺,促使各国政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在这场新能源发展浪潮中,中国也不能幸免。随着廉价能源时代的结束,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传统能源供应之间激烈矛盾。在这种严峻的能源安全危机环境下,中国不得不寻求新的能源来缓和传统能源短缺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地域分布均衡且资源量大。而且,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传统常规能源重要替代能源之一的新能源,是依靠技术的发展进步来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关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大部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

首先,集中力量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的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的新能源研究人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自主研发出适合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先进技术。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其次,加快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如:新能源资源评级体系、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同时增强新能源的技术转化能力,使研究成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最后,要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为了能够有效集中的开发新能源,应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生产基地与产业园区互补的格局,增强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二、 挖潜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与新能源相对应的,是常规能源,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现的,并能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被人类所开采使用的能源。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电力等。长期以来,化石能源都占据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如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约在70%左右,这与重要的工业化国家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油气占60%至70 %)差异甚大。在我国,常规能源的分布不均衡,且由于我国的人数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稀少,使化石能源开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

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能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相对应的却是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经济效益的普遍低下。据报道,我国现在生产的主要能源产品的单产品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25%以上,有些甚至高达90%,加权平均也高达40%左右。“我国每年因电效低下浪费的电量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莫志禄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样一个数字。“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每年共造成电力浪费约2000亿千瓦时,而这个数字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这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浪费,因此,挖潜革新,提高常规能源的能源利用率,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开采效率。如化学采煤,“现已着手研究的主要有三类,即:溶剂萃取法,美国试图将地面煤炭加氢液化新工艺――溶剂炼煤法应用于地下液化;化学破碎法,将醇类、液氮等经钻孔压入煤层,使煤破碎到0.5mm以下,再用空气或氮气压送到地面;微生物分解法,将微生物和营养物通过钻孔,注入煤层,使煤分解成低分子产品,用空气压送到地面。这些采煤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和设想阶段,实际应用尚需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1]

其次,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培养大型的能源企业,建设新型的能源基地,在能源的生产加工工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对能源实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也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开发,推动常规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最后,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这就需要淘汰日常生活和生产领域中陈旧的、高耗能的设备,采用高效省能的设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并且还要开展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研究重复利用能源的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在传递、转换使用过程中的损失。

三、思路创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2 年开始,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 1993年的 6.4%上升到 2002 年的 30%。据中国工信部近来披露数据显示,2011 年前 5 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5.2%,已超过美国(53.5%)。有机构预测,202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 60%。”[2]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也由此导致了能源价格的起伏不定,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严重影响也不断被媒体报道出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和世界已经陷入了双重危机之中:能源日趋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能源企业所高度关注和力在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刻,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怀抱合作、发展的精神,同时要秉持双赢的态度来解决目前的能源问题,通过积极的开发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同时合理规划能源产业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看国家的能源安全稳定。

“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如果不站在全球的视角去考虑,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能源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一位能源专家说,化解我国石油危机的重要策略一是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要让我国的石油企业“走出去”,以市场化手段积极架构国际化经营战略。随着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促使我们创新思路,“走出去”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

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投资海外的能力,如丰富的生产力、充足的资金、完备的工业体系,先进能源开发技术。因此,我们可以到资源国进行自主勘探开发或者参股以及并购海外的能源企业。

其次,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有了坚实的后盾。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构想。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最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为中国的能源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同时,技术的进步使非常规能源项目突破经济开采界限,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已成为能源世界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能源的源源不断的供应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保障,同时,世界能源市场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晋升空间,又必须保证能源消费的不萎缩。于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世界能源开发和利用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鼓励和推动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方法。(作者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2.马龙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 叶连松,靳新彬.新型工业化与能源工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6).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5

关键词:石油能源 中国经济

论文正文: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1.石油资源的供给

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事实上,石油的产业链条从石油的开采、炼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对其实行提纯分馏,会产生出许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医学药品、溶剂、化学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对社会生活行业来说,石油通过炼制,生产出柴油、汽油等油气产品,运用于汽车消费、交通运输、民航等等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石油能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石油能源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维稳。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反恐战争的背后都有着争夺石油资源的影子。一则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岛号巡逻船启航奔赴印度,并打着积极打击海盗的口号与印度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安全运输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现状不会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一国断绝了与供应国的关系,那么遭遇到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窘态不容忽视,这也就是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1.有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稳定发展,并实施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耗过度,导致我国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我国石油资源产量和使用的均衡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康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实施以石油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外交政策,并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推动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现在,中国虽然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有着能源不足的危机,但是与中亚、西亚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在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应该加强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建立健全国内的石油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我国在2050年到2060年间实现经济繁荣和领土主权统一的中等发展国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防队伍必须实现现代化建设,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由于中国战略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国防力量必须对我国国家的海上资源输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能源安全。

3.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战略构想

在石油资源储备量日益减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对资源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国政府依据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相应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旨在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6

一、在提高能效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电力消费水平

世界在发展,人口在增加,要求能源·电力有相适应的增长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需要,尤其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快速发展的后进国家,经济增长对能源·电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这一历史性规律短期内不会逆转。

世界人口1950年只有25亿,1999年增加到了60亿,是1950年的2.4倍;世界能源消费1950年为25亿吨标准煤,1999年已增加到122亿吨标准煤,是1950年的4.9倍;世界发电量1950年为9544亿千瓦时,1996年达到了13.6万亿千瓦时,是1950年的14.3倍。我国人口1952年是5.8亿,2000年增加到12.7亿(不包括港、澳、台),是1952年的2.2倍;能源消费1953年只有0.54亿吨标准煤,1999年增加到13亿吨标准煤,是1953年的24倍;发电量1953年只有92亿千瓦时,2000年增加到1.33万亿千瓦时,是1953年的144倍。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世界能源危机、70-80年代持续10年之久的两伊军事冲突,以及9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海湾战争,也没能阻滞能源·电力增长的步伐。据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00亿,是目前的1.6倍,能源消费量将增长到283亿吨标准煤,是目前的2.3倍,电力需求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可见,能源消费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电力消费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增长的历史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能源和电力的消费水平都很低,与建立在大量能源消费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相距甚远,人均能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用电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1999年我国人均能耗才988千克标准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39千克标准煤的1/2,只相当OECD6523千克标准煤的15%;1997年我国人均用电量只有773千瓦时(1999年为815千瓦时,人均发电量为979千瓦时),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2096千瓦时的37%,不到0ECD8079千瓦时的1/10。我国优质能源,尤其是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也很低,1997年世界平均为17%,0ECD为18.6%,我国只有12.1%,其别是居民家庭电气化水平太低,发达国家的每个家庭的年均用电量在2000千瓦-4000千瓦时,目前我国只有120千瓦时,1999年还有5000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因此,我国比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能源和电力增长需求。

根据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达到基本现代化的人均能耗大致在2.8吨标准煤的水平上,人均用电量至少在3500千瓦时。据此估测,2050年以16亿人口计算,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大约45亿吨标准煤,是目前能源消费的3.5倍,发电量要达到6.了万亿千瓦时左右,是目前发电量的5倍。因此,2050年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使能源消费达到零增长的理想境界,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只有满足能源服务的同时,在大力提高用能用电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电力消费水平,才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面对未来如此巨量的能源和电力需求,要以较低的能耗和电耗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电力供需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能源·电力领域的基本矛盾,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能源电力严重短缺的后果和近半年多来美国加州的能源·电力危机警示我们:当能源·电力严重短缺局面出现阶段性缓解的时候,决不能放弃或忽视提高能效的努力。应当认识到,提高用能用电效率和提高能源·电力消费水平,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要持有战略眼光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积沙成塔、汇流成川。未雨绸缪,乃当务之急。

二、警惕能源开发利用潜伏的危机

能源·电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时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警惕。

从世界范围观察,21世纪有两个潜伏的危机:

一是能源资源的消费速率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有限的储量和无限的需求使再次发生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可燃矿物燃料占世界能源消费的90%以上,这些亿万年生成的地下资源储量有限,与消费速率相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耗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迟早的事。1999年末;世界煤炭可采期限为230年,我国只有111年;石油可采期限世界为44年,我国只有21年;天然气可采期限世界为62年,我国是56年。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它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倡煤的利用并不意味着要返回到“煤球时代”,把它转化成干净的流体能源和采用洁净煤技术要付出巨额代价。21世纪的科学技术对新的可燃矿物资料资源能够提供多大贡献还是个未知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的真正希望,但目前它在世界能源平衡表中仅占极小的份额,在21世纪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也还是个问号。近年发现海底蕴藏、大量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据估计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的2—3倍之多,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储量估计有石油储量的一半,它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还尚待时日。

能源短缺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可能导致能源危机和引发经济危机,甚至酿成国际军事冲突。20世纪50—60年代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西方世界实行的能源“流体化革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正是1973年爆发的世界石油危机成了1974-1975年西方经济危机的起爆剂,把它们从高速增长拉了下来,至今未得复原,人们对此一直难以忘怀。

二是可燃矿物燃烧后的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地球的健康和支持地球生命的生态系统。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将使海平面上升,一些海上岛屿和沿海城镇将被淹没;土地沙化面积扩大,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发生频率增加;虫灾和瘟疫会扩展到更多的地区。SO2和NOx是构成酸雨的主要来源,SO2还是导致肺心病的罪魁祸首,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的生存和成长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烟尘中含有多种有害金属和致癌物质,与肺癌发病率有直接关系,高农度的SO2与烟尘的协同效应是烟雾事件毙命的主要因素。煤炭使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领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成为人类文明上一块里程碑,然而正是煤炭给它带来了厄运。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1952年12月高浓度的SO2和烟气粉尘连续四天覆盖伦敦上空,4000多人丧生于导致呼吸衰竭的“杀人烟雾”。尔后,世界上发生过多起程度不同的烟雾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102位国家和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讨论的是世界环境问题,实质上要解决的是能源问题,目的就是期望全球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去避免一场可怕的生态浩劫。

从我国来看,21世纪能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是资源压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能源·电力消费水平要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50年能源消费需求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这需要有强大的能源供应做后盾。

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可燃矿物燃料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高,而资源占有量均很低。1999年这三大常规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世界平均90%,我国97%。1999年末在资源占有量中,煤炭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65吨,我国只有91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世界人均占有量为23.5吨,我国只有2.6吨,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世界人均占有量为24495立方米,我国只有1088立方米,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4%。尤其是我国石油的储采比不高,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加之储量有限,石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日趋加大。1993年我国已经由石油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1996年原油也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比20世纪80年代预计的提前了5—8年。2000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近6000万吨,成品油净进口量近980万吨,总计近7000万吨。如果在石油资源方面没有重大突破,30—50年后的石油消费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来供应,要及早做好准备,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

二是环境压力。可燃矿物燃料是全球一个最大的污染源,能源结构的演变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今后50年也不会动摇它们在能源供应中:的主导地位,我国更不例外。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1999年煤炭只占能源消费结构的25%。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目前煤炭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4左右,几十年来一直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70%以上,1999年下降到68%。煤炭的热值低、灰分大、转换效率低、传输不便,燃烧后“上吐下泻”的弊病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S02排放总量中煤炭大约占90%,在N0x排放总量中煤炭占60%,在C02排放总量中煤炭占85%,在TSP排放总量中煤炭占70%。用于发电的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1/3以上,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38%左右,随着这一比重的不断增加,控制发电污染排放将成为倍受关注的领域。

根据1998年对332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大气污染超过国家正常标准的城市占43.5%,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肺心并癌症、不育症、ED症等疾病患者,正在承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煎熬。目前哮喘病患者已达200-3000万人之多,癌症保持患者有200多万人,每年死于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人数均在150万左右。癌症死亡病因已占全国第二位,大城市居于首位;每5个病患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癌病;每200个家庭,就有1个家庭受到癌症的折磨。

根据我国的资源潜力和资源替代能力估计,近50年内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结构格局还难以根本转变,随着可燃矿物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增加,来自环境负担和控制费用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必须及早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运用需求方管理(DSM)技术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西方世界,组建了多种国际能源和环保机构,彼此磋商,相互协调,不断调整能源战略。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把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置于突出地位,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和能源节约两种资源竞争,鼓励节能研究和开发高新节能产品,强化民众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培育节能市场,特别是积极研究更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配置方法和管理方式,使现行的管理职能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DSM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已风靡全球。

DSM适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遵守法制原则,鼓励资源竞争,讲求成本效益,提倡经济、优质、高效的能源服务,可应用在电力、燃气、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部门,目前主要应用在电力部门。

需求方管理(DSM)又称需求侧管理或负瓦管理,它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诱导措施,通过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ESC0)、电力用户等的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善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DSM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注重依靠增加能源供应来满足需求增长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了把需求方节约的资源作为供应方一种可替代资源的新概念,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和最好的社会效益达到同样能源服务的目的,已成为可持续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手段。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美国有30多个州正在应用DSM技术推动用户节能节电,在减少电力建设投资、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抑制电价的上升幅度、减少电力用户的电费开支、节省能源资源、控制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节电效果、经济效果和环保效果。

DSM源于能源消费居世界首位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把DSM列入了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法规、标准、政策、服务等方面不断向有利于DSM方向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调整。1985-1995年,500个电力公司实施的DSM计划,削减电网峰荷2900万千瓦,单位节电成本只相当于可避免成本的1/10-1/12,电力公司投入DSM的费用占售电收人的0.7-1%。

2010年计划减少4500万千瓦的发电容量需求,2030年减少9000万千瓦,从1990-2030年DSM计划的净收益将达到350亿美元。

1992年DSM陆续介绍到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非常关注它的应用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国家电力公司,以及大中型电力用户、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做了大量的推动性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举办了各种形式和展开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在区域电网和企业电网进行丁多次试点研究和工程示范,推动高新节能节电技术开发、生产和应用。鉴于DSM能够把节能节电导入潜力巨大的能效市场,显著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群体效益,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以法规形式纳入了2000年12月29日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