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1

【关键词】网络背景 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目前, 中职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心理、生理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职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

一、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容易受到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身因素。中职学生处在心理发育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自身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存在着重要问题。中职学生自身对社会以及事物的全面判断以及认知能力,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家庭因素。家庭是中职学生的避风港,家庭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甚至经济地位对于中职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庭出现问题,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谐等,都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因素。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一切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观念影响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经常打骂学生,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第四,社会因素。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中的错误观念以及错误思想极易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对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后,我们必须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转变那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观念,多加注重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紧跟时代步伐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努力在中职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应该做到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老师是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的关键,毕竟实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老师来指导的。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早已成为新时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中职老师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多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老师还应该要有出色的心理辅导能力,提高自身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让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提高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掌控能力。第三,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中职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举办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专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中职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关注和维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大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健康成长。中职学校应该深入研究网络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创新学生心理健康解决策略,为我国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探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卫萍,陈雪梅.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 .

[2]郑显亮.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2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及对策

一、引言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心理方面有其特殊性,不仅文化素质基础较差,而且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但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一种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心理学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也有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要使其行之有效需要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其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要重视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为了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中职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中职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生活中哪些事件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职生正处在青年中期向成人的转变。此时由于独立性的不完善,对家长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过于理想化;环境突变难以适应;对自我的认识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等,从而心理特点上显露出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表现为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发生冲突而心理失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

2.心理因素。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中职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中职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中职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

3.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思想成长、心理发展等会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家庭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较大。

4.学校因素。中职生的主要时间生活在学校里,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分不开的。由于中职生与学校的关系紧密,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在中职生活中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简单,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中职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与同学和老师进行适当的交往;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等,这些都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

目前,很多人仍然是传统的健康观,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演讲等途径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在以每个年级的学生可能面对的不同情境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排解他们的各种压力,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不定期地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举行学生热点问题讨论,帮助中职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针对中职生常见的困惑,邀请有关专家讲解,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根据中职生心理特点,设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意志训练、适应训练、角色互换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2.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善于了解自己,不能正确估价自己,尤其是女中职生,不是自视过高,就是低估自己。因此女中职生要做到心理健康,就必须对个人有正确的估价。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主要责任在于关心、帮助女中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克服自我价值的危机感,确立生活的信心,勇敢地面向现实,轻装前进。

3.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贫富差异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不止在校园中如此,在社会上同样如此,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学生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调整好自我。不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处境,不要总和其他同学攀比,要学着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并把贫困当作一种人生财富,真正认识到“人不可以选择家庭和出生,但是可以改变命运”。

四、结论

中职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人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中职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他们在学校期间面临着各种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面临失败。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节不良情绪,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确立自我等等,都是中职学生必须面对的事情。

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分析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与加强大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预防和及时发现各种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响.浅谈如何促进中专生心理健康[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6):28-29.

[2]李萍.谈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

[3]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5):280-282.

[4]朱继贤,刘芳.浅谈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

[5]于萍.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社区医师,2006,8.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困惑;表现;成因;应对策略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中职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教育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积极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困难。由初中生到中职生,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不少的中职生心理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拥挤的宿舍及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要自己料理生活等,这些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都易使中职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加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继而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障碍。现代的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迫切希望与人交往,得到友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自卑和交际能力不够以及不善言辞表达等导致一些人害怕交际,不会与人沟通,常常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一些人在与人交往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一些人一方面要求自我开放,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又表现文饰,封闭自我,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心理。

3、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离异或不和、天灾人祸给家庭带来的不幸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情绪波动、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学习。另外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考上重点中学,甚至有的课目不及格,致使家长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与关注,由此带来的中职生的挫折感及感愧对父母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一走(离校出走)了之。

4、朦胧的性意识引起的情感激荡。中职学生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与异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往往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有的学生不懂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坠入爱河,严重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5、期望与现实相悖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自我意识增强是现代中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许多中职学生都希望学校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中职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验缺乏,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会拿手电筒照人,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形成对自己过分完美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别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好评,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与自己过不去;也有的同学从社会上了解到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找到工作也只能混迹在“蓝领”阶层中,因而滋生出不公平感,进而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情绪。

二、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使得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更加促使中职学生出现对抗社会等心理问题。

2、偏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绝大部分小学、初中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灌输给学生的是考高中、升大学的理念,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差、思想差的“双差生”才会进中职校,这些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家庭结构的失衡。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就以笔者曾带过的一个班级为例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近一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近五分之三的学生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中职生的自尊心,继而导致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生理的变化必然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如躯体不适感、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以及某些短暂的精神疾病症状。社会偏见导致中职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三、中职生心理困惑的应对策略

1、优化学校育人“硬件环境”,创设宽松友好的心理“软环境”。职业学校要善于优化学校育人的“硬件环境”。一方面要改善物质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和绿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宿舍和活动的校园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

在构建学校物质“硬件环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软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校风建设,要努力建立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的教风,学生立志成才的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师生关系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一方面,学校应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班主任老师定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如各种方式家访、校信通等;同时,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营造宽松育人的心理环境。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如何应对机遇,如何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根据中职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变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5、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社会活动和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校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针对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实际体验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军营、市场去体验生活和服务社会,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塑造健康的个人心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所不能发挥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活动条件,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角色意识和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热情且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良好个性与品格,从而推进心理素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认识、关注、加强的发展历程。中职学校要善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获得美好生活的理论取向,培养生理、心理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4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如“ 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 ,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 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 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 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5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75-03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和中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中职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本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所以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生的生源特点与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特别是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后,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影响巨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的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依托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二、确立具有中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这些力量元素包括勇气、乐观、人际和谐、信仰、道德、希望、毅力和自信等。因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适应性教育;(2)自我意识教育;(3)挫折教育;(4)情绪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学习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际交往教育;(9)择业心理教育;等等。

四、增加灵活多样的活动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教学活动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和适应。同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理论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

(2)讨论交流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交流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活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4)演示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使学生获取知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指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真实典型的事实基础之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现今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不少中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继续沿用传统的凯洛夫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复习先前所学知识开始,然后讲授新课,接下来就是指导性的练习。教师一人独占讲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用更多新型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地点也不必拘泥于教室,可以把课堂设在室外或者团体活动室。在教室的桌椅摆放也不需按照呆板的形式,可以将桌椅设计成U形、矩形、圆形、三角形,等等。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当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素质较高的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根据海外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心理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能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曼(C.Backman)和西科德(P.Secord)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吸引相互性原则,即是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教师的热情、友善、耐心、尊重、理解、幽默、真诚等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注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付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讨[J].学园,2013(2):86-87.

[2](美) 约翰・杜威.赵样用 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李瑞.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理论创新,2013(1):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范文6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无病无痛,而当前,人们的健康观念为整体健康。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对于心理健康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不过,大体来说,健康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众多方面都维持这一个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健康不但指的是人们生理上没有疾病,而且还保持心理健康,且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概括来说,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能够控制以及合理发泄自身情绪;②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做出合理的评价;③可以保持人格的完整;④适应力良好;⑤人际关系良好;⑥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⑦不与现实环境相脱离;⑧在不危害到机体利益基础上,可以将自己个性发挥出来;⑨在于社会规范相符的基础上,可以对个人基本需求予以满足。

二、中职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存在严重逆反心理

大部分中职生均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与自我意识,想迫切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并向往自由独立,情绪往往存在较大波动,情感细腻且丰富,不愿意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较为抵触学校纪律和班级规章制度,不听从与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批评。不仅如此,因为中职生没有升学上的压力,加上年纪较小,所以仍然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极易受到外界诱惑而出现罔顾组织纪律、缺乏时间观念、不对行为后果进行考虑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

2.存在自卑心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我国中职教育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为了扩大生源,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都逐步放宽了入学门槛。就现阶段来看,大部分中职生都是高考成绩较低或是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各方面能力稍显不足,往往难以有效作用已学的理论知识与知识技能,久而久之就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自暴自弃。并且受到社会上一些歧视与偏见的影响,如若现实与其理想出现较大偏差,其容易无法理性认识自己而破罐破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3.存在自我表现的问题

部分中职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而对自己评价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没有正视自身不足,过高评价自己;有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将自己的弱点夸大,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并且缺乏自制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被打击,进而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例如,焦虑,包括挫败感、恐惧感、愧疚感等;攻击、破坏公物;产生幻想,靠主观想象能够完成自己某个目标;逃避,将原制定目标放弃等。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探究

针对上文所述中职生心理健康所存在问题,笔者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为广大教师应采取下列对策予以解决。

1.针对中职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该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只有进行科学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所以学校可开展全面的生理卫生教育,让学生能够对个体在情感以及生理上的变化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帮助其能够在该种变化中而产生的恐惧与逆反心理消除掉。第二,在各班级中,班主任应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从而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此外,还应增进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对策。而不同学科的教师则应主动找到学科知识和心理教的契合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还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主题班会等来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第三,应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引导。与此同时,还可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安全、便利以及值得信赖的平台来给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与治疗,帮助其克服与消除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2.指导学生如何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针对部分中职生存在自卑心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第一,交往意识地建立。结合实践来看,人际交往属于一个主动性的行为,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建立一个交往意识。对此,教师通过平时观察与交谈中确定出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并且为了提高沟通有效性可以选择户外场所,交流的重点在于使得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性及意义,鼓励他们建立起交往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确保自卑心理学生建立起交往意识,教师应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开展多次一对一谈心交流活动。第二,掌握相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克服偏见。在中职生建立起交往意识后,为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质量,教师应教授他们相应技能及克服偏见。首先,要求学生应以平等友善、真诚待人以及律己宽人为原则,并辅以一定的谈话、倾听等技巧。其次,教师应告诫中职生在交友过程中切忌带着“有色”眼睛,而应全面客观的去对待自己所交的每一位朋友,如此一来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