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污染实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污染实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污染实例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1

(1.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河北 沧州061001;2.河北工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130;3.沧州市运河区农业局,河北 沧州061001;4.邯郸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邯郸056002)

摘要:介绍了水体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方法、特点及应用实例。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农业和海洋产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海洋航运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工矿废水,生化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以及在海损事故中石油、烃等有害物质的泄漏,使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以及海洋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污染。污染的水体极大地损害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但是对于污染水体,尚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的自我净化。

目前,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且可靠的环保技术。简单讲,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减少或最终消除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1]。与其它物理、化学治理相比,生物修复的优点是:投入低,操作简便,可就地处理,对周围环境干扰少,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对于传统治理技术难以处理的环境(海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生物修复研究概述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也不过30多年,主要集中于水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史料记载的首次使用生物修复是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管线漏油事件。1989年,首次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了美国阿拉斯加石油污染问题,其具有里程碑意义[2]。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础研究的成果逐渐应用于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并取得一些成果,进而发展成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在清除或减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废水、污泥以及工业废弃物中的化学有害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如有研究人员研究了北极冻原油滴污染土壤,原位接种抗寒混合菌种进行生物修复,一年后,土壤中的油浓度有了明显降低[3]。还有whiteley[4]进行了生物修复酚污染环境中的细菌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我国研究人员也对受酚污染的地表水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研究[5]。此外,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有关石油烃类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如张旭[6]实验模拟研究了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层的研究。李丽[7]对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进行了研究。总之,这些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的可行性,而且在这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修复技术虽然只有30多年的应用研究史,但是生物修复从最初的主要利用细菌治理石油、农药之类的有机污染,逐渐应用到地下水、土壤、海洋、污泥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生物修复已由细菌修复拓展到真菌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拓展到无机物的的修复。如:Numat[8]培育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可在24 h内降解30 mg/L的三氯乙烯,这种菌对有机卤代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均有降解作用。另外,植物修复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修复技术,植物具有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纳污、清除放射性核素,调节生态功能,利用这种能力,可有效对污染水体进行修复[9]。有研究者通过静态试验和现场试验水雍菜和水芹菜对手污染水体的研究显示: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中的磷、氮盐,改善水体状况,还可美化水体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而且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10]。此外,动物修复污染水体也处于不断摸索研究阶段,如罗固源[11]等证明了采用合理的间歇方式用蚯蚓处理养殖污水技术上可行。还有研究人员利用藻类治理河道污染和黑臭问题,且河水中DO值有了很大的提高[12]。

2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应用与进展

2.1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

海洋污染尤其是海洋有机污染是当今世界沿海国家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虽然,现代工业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其带来的环境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赤潮、石油污染、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等。

海上石油的开发以及石油产品的生产、使用及排放,海上溢油事故频发,使得石油污染已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实验证明,微生物是降解石油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主要有加入高效降解菌;使用分散剂;使用氮、磷等营养盐。1989年,美国环保局利用细菌降解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去除威廉王子湾的石油污染。目前,生物修复正朝着构建特定且快速降解污染物的工程菌方向发展,并且科学家已分离到了具有多种降解功能的超级微生物[13]。

多环芳烃作为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其具有毒性、致癌性以及致畸诱变作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和能源利用过程,通过地面径流,污水排放及机动车等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废弃物随大气颗粒沉降进入海洋环境中。目前,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该方法利用微生物将海洋中的多环芳烃转化为无害物,或降解为CO2和H2O。还有赤潮灾害的生物防治;海洋环境中病原菌污染的生物修复等。可见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的一副防治结合的良药。

2.2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

地表河流、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法。对于浅水湖泊,在水中加入营养盐,用曝气法混合,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作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污染的湖泊得以修复。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曝气复氧,投加高效菌剂和促生液,放养水生植物等,对苏州河严重污染支流进行了原位污染的治理和修复[14]。结果显示:严重污染的水体消除了黑臭,DO值上升明显,透明度增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另据报道,像大榕草、水芹、黑麦草等都对水体中N、P有去除作用[15]。

2.3废水污染的生物修复

目前,废水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有对重金属离子的修复和有机污染物的修复。美国科学家已对废水中金属离子锑、铬、铜、汞等有效去除效果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16]。此外,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主要通过水生植物,如凤眼莲、破铜钱等。它们都能从水体吸收铅、铜、铬等金属。孙铁珩等人研究表明:水葫芦对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水芹菜对黄金废水具有净化作用[17]。有研究人员[18]使用含假单胞菌的生物转盘处理矿物废水,铜和铁去除率分别达到95%、98%,并可使氰由4 mg/L 降低到0.06 mg/L。总之,生物修复技术在废水处理、生态平衡的协调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4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

水体底泥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底泥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水生动物、植物的生长,同样也影响着水质。所以治理好底泥污染,污染水体也会得到净化。底泥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最后底泥变成污染物的汇集地。由于底泥是底栖生物主要的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对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富集,食物链放大进一步影响陆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目前,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如疏浚、引水、掩蔽等,但工程量大,耗财耗力,不是很理想,而化学方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而生物修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节省费用,对环境影响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而且可原位进行修复,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修复系统能够有效去除多环芳烃的污染,高等水生植物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根系周围好氧菌数量多,使得水溶性差的芳香烃在根系旁迅速降解。种植水生植物的根茎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而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地去除[19]。

3生物修复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在国内外皆取得了较快发展,一些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不断提高了污染水体的处理效率。为进一步提高生物修复治理效果,获得突破。其发展前景在于合理利用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等生物修复手段,并且与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以及利用基因修饰、改造、克隆与基因转移等现代生物技术获取特殊降解功能的工程菌,从而减少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积累,保持生态平衡;另外,采用新工艺和新手段,生产易于生物降解产品也是研究人员需关注的领域。可以预见,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和防治水体污染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虽然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已取得巨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修复速度慢;②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存在导致水体修复困难;③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专一性使得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被去除,存在降解极限;④微生物易受温度、酸碱性等环境因素影响;⑤大规模的工程菌的应用可能影响生态系统。总之,受污染地表水体的修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 Pritchard P H,Costa C F. EPA’s Alaska oil spill bioremediation project[J].Environ sci Technol,1991,25(3):372-379

[2] 陈玉成.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 Mohn W W, Radziminski C Z, Fortin M C.On site bio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 contami nated Arctic tundra soils in inoculated biopiles [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1- 2):242- 247

[4] Whiteley A S, Wiles S. Lilley A K. Ecological and physilogical analyses of Pseudomonad species within a phenol remediation system[ J] . J Microbiol Methods, 2001, 44( 1) :79- 88

[5] 徐向阳,俞秀娥,郑平.受酚污染地表水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1999, 25(4):409-413

[6] 张旭.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模拟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 40) : 106-108

[7] 李丽.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况[J].微生物学通报,2001, 28(5):89-92

[8] Numata. Microorganism and method for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using the same [P].US Patent: 6,171, 844 ,2001

[9] 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1999 (2):7-11

[10] 由文辉,刘淑媛,钱晓燕.水生经济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9- 102

[11] 肖乡,崔理华.城市污水人工土快滤处理系统的生物修复[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5):374-376

[12] 罗加,李祥林,石玉洁.应用燕类防治河水黑臭的试验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997(2):2-5

[13] John H L. Biodegradation of Bisphenol A and other Bisphenols by a Gram- Negative Aerobic Bacterium[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2,58( 6):1823-1831

[14] 黄民生,徐亚同,戚仁海.苏州河污染支流—绥宁河生物修复试验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6):384-390

[15]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等.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10-414

[16] PERRIELLO F A. Remediation of metal contaminants with hydrocarbon-utilizing bacteria[ P ] . U. S. Pat. 2003062306 A1,2003

[17] 孙铁珩.水葫芦在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利用途径[J].生态学杂志,1984(5): 36-40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2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生物活性;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03-0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也逐渐匮乏,陆地上的资源毕竟有限,所以研究海洋资源势在必行,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环境有着同陆地环境截然不同的多样性,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海洋微生物可以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1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研究方法

狭义上的海洋微生物就是海洋细菌。人类最早开始研究海洋细菌是在1838年。后发现海洋微生物有杀菌的作用,有些海洋微生物具有降解环境污染物,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还有的微生物可导致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海洋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处的特性。

目前研究海洋微生物的主要方法是活性物质的分离筛选法。这种方法又包括高通量筛选、BIA筛选法等。

高通量筛选法比较适合海洋微生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海洋微生物的来源和种类的不同,以及不同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同。具有特殊活性的微生物采自海洋不同的区域,通常是在大量的微生物菌株样品中筛选出需要活性物质,在这一过程中通常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或者快速分子筛选法,以便提高筛选工作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质量。这种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甚广。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曾利用此方法培养和找到了很多能够用于制造药物的活性物质,并有效运用到了实践中去。我国也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利用此方法开展了多项活性菌株的分级组合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实践还发现如果将机制单一的活性筛选模型与简易初筛模型综合使用来进行活性菌株的分级组合筛选,研究成本更加低廉,工作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而且实际利用价值也非常可观。

BIA筛选法具有独特的筛选机制,所以优势不容小觑,其广发应用在海洋微生物抗肿瘤物质的分级组合筛选中。它的理论基础是遗传学方法论,在筛选过程中检测出β半乳糖苷酶的存在就能够初步判定所选的样品中是否有抗肿瘤DNA细胞的物质。

海洋是具有丰富性的化合物的世界,扩大对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和长久性课题。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的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不断加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同各个领域之间研究,可以不断创新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和分离方法。另外,提高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研究的实际产业转化率,能够降低产业生产成本,也实现了将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成果与大众分享的目的,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2 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生物活性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我们主要探究的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生物活性包括有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酶活性、酶抑制剂活性、降解修复活性等。

海洋微生物中是很多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来源,人们也曾对海绵体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海绵能够产生很多种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物质。海绵中有很多组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的抗癌物质大部分源于海绵中长期共生共栖的细菌群。海洋放线菌中也存在很多抗肿瘤活性物质,这些放线菌的生存环境的总体特征是高盐度、高压、低营养以及低温,这样严酷的环境造就了放射菌独特的代谢方式,也使得它能够具有抗肿瘤的活性。另外海洋真菌中也存在着抗肿瘤活性物质。

海洋微生物的抗菌活性是很多陆地生物所不具备的。对海洋微生物抗菌性能的研究可以缓解新类型抗生素紧缺的压力,为抗生素的持续研发提供了条件。多种海洋微生物中均有抗菌物质的存在,它们对人体病原性念珠菌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酶活性的发现是近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发现了海洋微生物能够产生新型生物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已经可以从海洋细菌、放线菌、真菌中分离出酶制剂,很多都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同时具有工业化开发的潜力。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也屡见不鲜。比如加酶洗涤剂的生产就充分利用了地衣芽孢杆菌,先将其生产为碱性蛋白酶,然后与洗涤剂混合生成。还有一种去污性很强的碱性蛋白酶是从海洋船蛆腺体内的共生细菌中提取的,在高温度环境中的去污能力更强,这被普遍应用与工业清洁领域。脂肪酶产生于冷海水区域中的微生物,耐低温性比较显著。

酶抑制剂活性的发现也为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多便利。利用它制成的酶抑制剂不仅有助于对酶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将其用于药理学领域的研究。陆地环境中就很难提取这种酶制剂,所以海洋微生物的酶抑制活性的研究就成为酶抑制剂的重要来源。

降解修复活性主要表现在真菌的石油降解力方面。石油开采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海洋的石油污染情况也比较严重,利用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对海洋环境的修复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应用广泛。大部分海洋细菌和真菌都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有些真菌的菌丝具有与石油聚集成团的特性,所以在对石油进行生物降解之后再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剩余的菌丝和石油同时清除,效果显著。当然,石油降解菌的种类不同,对石油中的烃类的降解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将多种海洋降解真菌混合培养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石油降解速率,比单一的降解菌的降解能力高出很多倍。大部分的海洋真菌的石油降解能力不会受到石油浓度的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真菌降解能力会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大而

减弱。

3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微生物活性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通过革新研究方法,发现了不少具有明确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种类,并广泛应用于制药和生物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各个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污染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

定的距离。我国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还很大,未来的开发中更加需要高端技术的投入,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我们要注意加快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和经济效益的速度,切实将科学技术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另外,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的相关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先做好制度与法规定保障,才能提高人们科研的积极性,也才能为专项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条件。

4 总结

综上所述,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由于现存资源的短缺而向海洋领域进一步发掘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还因为人类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生态化和环保化。海洋微生物的科学合理地应用,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海洋微生物的将会更广泛地应用到前沿技术,以降低海洋微生物研发的成本,努力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亚鸱,朱伟明,顾谦群等.源干海洋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6.

[2]温占波,裴月湖,田黎.海洋真菌药用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04.

[3]胡萍,王雪青.海洋微生物抗菌物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4.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3

初中生物课新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的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第三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才是一节好生物课的标准。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一节初中生物课,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课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做好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预习课文、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鼠妇)”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把握。

2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要掌控好学生,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有着饱满的精神等待上课。并且还要努力做到: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打开学生的戒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非常巧妙的引入。

引入可以利用实验,或精美的视频、优美的音乐,或简洁、幽默的话语或者生动的故事或生物魔术等方式引入新课,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真菌》时,本节课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引入: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山区的农民干一天活只挣几角钱。一个头脑灵活的老乡到山里采了点蘑菇拿到城里去卖,赚了点儿钱,结果被发现了。在当时,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就被当成 “资本主义尾巴”给 “割”了,在全国曝光并拍成电影。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采蘑菇卖点儿钱是正大光明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 《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美丽的歌曲 (大屏幕播放)走进蘑菇世界。

3 设疑引趣,自主探究,让快乐合作走进课堂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共享、心灵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讲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时:“请看视频《我是黄河》。你知道黄河的变化吗?”一学生一跃而起:“我认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过去山清水秀,由于过去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的一大悬河。”他说得非常激动,“看看这些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另一学生说:“这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遭到破坏所致。”“有关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事例,你们通过收集资料还了解到哪些?请拿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这下可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拿出按事先布置收集到的资料,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又一学生:“我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里得知……”(关于水污染)还有一学生:“我在电视《人与自然》里看到……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渔业损失惨重。……”再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场2008年的5.12地震吧,不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吗?”(课件展现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楼房坍塌、断壁残垣等场面,加之伴着恐怖的音乐,学生受到强烈震撼。)“同学们,太可怕了,触目惊心啊,自然灾害是不留情的!”接下来屏幕展示白色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捕猎的枪声,云南滇池水葫芦疯长……随着屏幕转换,学生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老师用沉重而激昂的语气说:“同学们,你们的发言是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血泪控诉,是对他们的宣战。目前大自然已从方方面面向我们亮出了黄牌。(屏幕以 “地球在哭泣”为题,显示各种污染,各种人为破坏生态,配有画面,字迹醒目,触目惊心。)警钟为谁而鸣?为你,为我,为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不要凡事随心所欲。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你不但要了解,还要尊重所有的生物,这对大家都好。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又一学生:“我同意”。只有每个人都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活得更好。通过以上的教学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非常自然的过度下一个内容,起到承上取下的效果。

4 及时地讲解和辅导学生复习

讲解完新课不代表学生就掌握了知识点,还要及时做练习,趁热打铁。很多学生都排斥练习,觉得练习非常枯燥无味,其实生物的练习题都会和一些科研事实相关,可以通过给学生讲科研实例引入练习,让他们参与其中去思考。课后可以用晚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5 结语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4

一、在地理概念的复习中运用比较法

1 比较概念含义,理解概念之间的异同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概念从字面上看,很相近。对这些易混易错的概念要注意加以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如天体与天体系统、昼夜的形成与昼夜交替的形成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形成、水利与水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等,这些概念要注意多加比较,有时试题就是以这些易混易错概念为考查要点的。

例1 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 25万

B 30万

C 35万

D 45万

【参考答案】A

有些概念之间有明确的指标差异,如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之间,亚热带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最高月均温在20℃以上;而温带气候最低月均温在0℃以下,或者月均温介于0℃-20℃之间(温带海洋性气候)。再如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差异等。在比较这些地理要素或现象时,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些标准,否则我们拿到相似的问题时,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2 理清概念间的层次关系,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的概念很多,但从它们的相互关系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如气旋与反气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农业区位与工业区位等;另一种是有层次关系的,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学科结构的关系,也可以是一般到具体的关系。

例如在必修一模块中有“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个标准中会包含许多概念,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以及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地貌等诸多概念。同学们在学习这些概念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实践,往往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这样使用比较法来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只有理清了关系,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标准的要求。因此我们平时所梳理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可以视为是进行概念比较、理清层次的方式。

有些概念之间是层次关系,一个事物或现象是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一个部分。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太阳高度,这三个概念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它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四周降低;其中直射点上的地方时是12时,在南北方向上(即同一条经线上),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则是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的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即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这种从一般到具体的层次关系,我们应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的负担。事实上有些地理试题,对比较地理概念的层次提出了要求。

例2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

【参考答案】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本题中关于B表示的地理现象,同学们给出了两个不同答案,一是全球变暖,另一个是冰川融化。两个答案看似都有道理,但仔细比较后我们发现,全球变暖是冰川融化的上一个层次(这里是成因联系)的概念,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如果用冰川融化显然不能确切表达题目的要求。这就是比较法运用的实例。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老师常常要求同学们“把厚书看薄”,即了解其中的知识体系,其实就是要求同学们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二、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复习中运用比较法

1 通过比较理解原理与规律之间的联系

地理原理与规律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理解原理与规律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洋流分布规律时,我们可以比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洋流分布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气候分布图与气候分布模式图加以比较,可以加深对气候分布规律和世界气候分布状况的理解;把我国的地形图、气候(温度带与干湿区)分布图加以比较,可以理解地形与气候是形成我国自然地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地理试题中有一些是需要用不同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加以比较分析的。

例3 右图为我国某种地方病的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这种地方病的发生最有可能与当地的何种地理环境特点有关(

A 水土流失

B 泥石流和滑坡

C 地震与火山

D 土壤盐碱化

【参考答案】A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要把地方病的分布范围与选项中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 通过比较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差异

差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差异,如南北半球的气旋或反气旋、一月份和七月份海洋与大陆气压差异、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不同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等。差异性只有比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

三、在解决地理试题中运用比较法

在地理考试中,如果我们在答题中合理运用比较法,比较题目间的设问差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的背景材料,不同的设问方法,答题的方向会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加以思考和比较,常常会走入误区。

例4 河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沿海地区工厂。近日,珠江三角洲某服装厂落户M市。下面左图是M市在河南省的位置,下图为某服,装厂的厂址,读图回答:

(1)服装工业向河南转移,主要原因是(

A 有丰富的劳动力

B 接近消费市场

C 有便捷的交通

D 接近原料产地

(2)服装厂落户M市的西郊(上图所示),主要原则是(

例如我们要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和差异,可运用比较法对这两个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其间的共性和个性差异。通过比较,同学们可以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培养综合分。

A 有丰富的劳动力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地价相对较低

D 接近原料产地

【参考答案】

(1)A

(2)C

这两个问题都是分析服装厂的区位条件,但两个问题的尺度不同。第一小题是以河南为移入地区,这是一个较大区域,因而这里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这是吸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原因。第二小题则是一个较小尺度的空间区域,这个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成为城市中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在城市中工业一般向城市边缘集中,因为这里地价较低,对外交通便利,且工厂对居民生活影响相对较小。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5

法和经济学理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法律是什么;第二,用经济学的方法说明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如何立法、修法及实施法律。

(一)运用法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法律是什么法律是什么?在法学上,存在众多的争议,包括强者利益说、规范利益说、命令说等等,这些是从法学渊源或者法律的表现形式上予以理解,但没有一种理论真正能够说服另外一种理论。从逻辑上看,这些定义的哲学前提往往就不在同一层面,也无法实现一种理论说服一种理论的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法律所涵盖的权利义务是一种稀缺资源。一方面,权利义务本身是一种资源,另外一方面,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客体或者对象也是一种资源。法律产生的原因就在18于权利义务资源的稀缺性。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里,规定谁能获得资源、享有资源,是法律的价值所在。法学和经济学很少涉足对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问题的探讨,如对于太阳光的产权归属问题。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法学和经济学都在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法律对于权利义务的不同配置将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福利问题。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法律制度的核心在于对权利义务的配置以及配置效果问题,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促使法律目的实现。另外,“法律是什么”也体现了法的价值问题,包括公平、自由、平等、正义等。一般认为,在排除特殊情况之下,③法的最高价值应是公平、正义、自由等。按波斯纳的观点,正义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指分配正义,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平等;第二种含义是效率,并指出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浪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5]效率是经济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制度的设计往往是以效率作为价值目标。而在法律环境中,效率目标经常会被弱化,导致法律制度设计不当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我国《公司法》中规定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和监事,主要起到监督公司运行和管理层的作用。表面上看在双从监督体制之下,公司内部治理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将两项制度合并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更应考虑到公司监督部门相互博弈导致监督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的制度才更富有价值。

(二)用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解释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法律为什么是这样的?有法学学者认为,法律源于统治者的自身利益。此种表述似乎能够解释所有的法学现象,但过于抽象,实践价值有限。自然法认为,法律源于一些永恒、不言而喻的原则。这可以解释法律为何如此,但不具有可证伪性。法和经济学产生以后,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直观地解释法律,并且也相对简练。在解释客体是遵循简约化还是复杂化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争议。解释的复杂化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现实,但面对于巨大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我们力求能够以更加直观精炼的方式说明法律的自身内在运行机制,为我们理解法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下面以三种经济分析工具实例予以说明。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是应用最为广泛一种方式。成本包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社会成本等。例如,《侵权责任法》中,人身损害需要赔偿医药损失及误工损失等。医药损失属于会计成本(直接成本),而误工损失则属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在法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在确定赔偿方式时,法律很少规定替代履行,原因在于沉没成本无法挽回。在经济分析视角下,收益和效用有着共同的指向,效用是主观的评价标准,为强化预测的确定性。效用主要体现为主体愿意支付的成本,即使主观上对某一客体效用评价为零,但若支付成本大于零,那么认为这也是有效用的。这表明,效用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例如,在人身死亡案件中,受害者家属对于受害者生命价值的评价不一。我国法律一般规定赔偿标准为一定年限乘以区域城市或农村平均工资水平。如此规定,可以使得法律更具有稳定性、可预期性,这也表明了沉没成本的不可挽回性。效用在法律的层面上,不仅包括效率,同时也包括法律的稳定性、秩序等其他价值。在具体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也会注意到效用的多样化,寻求效用的“一般等价物”。在美国政府诉卡罗尔拖轮公司一案中,审理法官汉德提出了汉德公式:B<PL;B指预防事故发生所需的成本;L指事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现实损失;P指事故发生的概率;PL指事故的预期损失。即潜在的侵权行为者预防事故的成本小于事故发生的概率乘以预期事故所产生的损失时,行为人才负过失侵权责任。对此公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数值的确定。比如B和L的确定在实践中有不同方法。当P值无限小时,可以将事故认定为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而对于P值无限的大接近于1时,就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如果不希望的结果出现,一般来说属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若主观是故意的,那么,行为人需要做出补偿或加以惩罚性赔偿。在侵权的责任证明方面,证明责任的分配必须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一般来说,诉讼是“谁主张谁举证”,但我国法律中也规定了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例如,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八种举证责任需要倒置。之所以法律如此规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于原告举证为此付出的时间、金钱等成本要大于被告举证的成本,那么,从整个社会效率公平的角度来说,部分举证责任倒置是必须的。如环境污染案件具有特殊专业性,对于污染物的成分、排放等,被告(污染者)较为熟悉;而对于原告来说,却非如此。原告如果欲获取污染者的污染信息,可能需要化学检测、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总成本较为高昂。法律上是证明责任的倒置,在经济学上体现为社会成本进行了效率转移;同时,环境民事举证责任倒置,增加了违法成本,能促使污染者更守规遵法。

2.均衡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上,当无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只需通过供给和需求的自由调节便可实现市场出清。但在现实中,市场容易出现失灵,产生了社会成本的增加或者社会福利的减损,导致成本效益发生变动。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会导致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发生变动。外部性问题是法律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这里将分析两个常见的外部性问题:环境污染和教育。负外部性: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对于环境污染问题,除了证明责任倒置、实行环境刑事责任等方式增加污染者违法的成本之外,税收制度的改革也较为重要。尽管环境污染案件受害者胜诉率水平较高。如海洋污染案件受污染者胜诉率最高能够达到80%,但这种事后规制无法挽回沉没成本,而事前预防(如税收)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解决手段。欧洲、加拿大及我国都已开征环境税。环境污染是污染者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但是在污染者生产的时候其只将私人成本算在生产成本之中,而未将社会成本算入生产成本。由此引发的社会成本可以通过税收(即庇古税)进行调节,使供求实现包含社会成本在内的新的均衡。20世纪末,西方国家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开征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2011年12月,我国适时开征环境税,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保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环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正外部性:以教育为例。因教育在短期内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其收益,如果这些成本仅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支付,大部分贫穷家庭将无法支付教育费用而被迫放弃教育,由此恶性循环将会导致国民教育水平持续性偏低。此时就需要社会、尤其是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将成本进行转移,激励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目前,农村辍学率仍然较高。东北师范大学曾对全国六个省的部分农村初中学校进行调查,显示初中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持续偏低(在我国,1993年法律规定教育经费应占GDP4%以上,但直到2011年教育支出占GDP才首次突破4%,而在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占7.4%—4.9%)。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强制性规定教育经费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是具有正的外部性。

3.博弈论分析将博弈论引入法和经济学,是法和经济学的一次飞跃。由于博弈论和经济学有着共同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所以博弈论和经济分析具有天然的亲和性。法律的博弈分析成为法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日益流行起来。博弈论所考察的是一种交互行为的决策机制,法律关系往往具有多方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通过实行法律行为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各方主体以法律为博弈规则,开展博弈行为。通过博弈论思想,可以帮助理解法律关系的产生运作机制和法律规定背后所埋藏的规律。以垄断中的古诺模型为例。假设存在两个彼此之间有竞争关系的厂商,如果两厂商合作,那么,得到的收益比两者单独生产获得的效益要大;若一方选择合作,另外一方选择背叛,选择背叛所产生的收益要远远大于选择合作时所产生的收益,而选择合作者利益相对受损严重,在都选择不合作时可以得到一个中间收益。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双方最终都会选择不合作,彼此陷入了囚徒困境,但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而厂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彼此会有意识地会达成垄断协议,约定产量或者固定价格,于是垄断就产生了。限定最低价格或最高产量减少了市场上消费者的福利,政府为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会限制企业之间达成垄断协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弈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反垄断法要禁止某些垄断行为。同样,在侵权法、合同法、刑法、监管法等多个领域,博弈论所建立起的多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法律运作机制的理解。博弈论考虑到了信息的完整性及动态性、个人理性同集体理性的不一致性,在不同的博弈规则下,博弈分析的结果是不同的。尽管在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下,理论上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同实验室得出的结果有较大偏差,但博弈论模型仍趋于对现实的真实反应,不断引入更多的外生变量,减少不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三)如何进行立法、修法和法律实践法和经济学除解释法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立法以及法律实施。有许多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寻求完善法律的方式,最终只能追溯历史和法律移植。但是法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本土性。正如诺斯提到“我们的世界是否各态历经的?”如果不是,那么政策的制定将变得更加困难。当下,我国现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历经的制度形式往往是跌宕起伏的。这给立法者、法律实践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法和经济学的方法相对更具有弹性。同时,经济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法律思维更具有周延性、完整性。以立法评估为例。法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最终可以通过成本和收益反映出来,立法评估,主要评估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即在立法过程中,最主要的评估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的评估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法律实践中会存在不少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定量困难。但评估的目标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评估的标准和手段实现。例如,美国行政命令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式,只有在评估的项目不能够进行量化和不能货币化的情况下,作定性分析和陈述性评估。

二、对法和经济学理论批判的简要说明与回复

(一)关于价值主观性的问题价值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强调价值的主观性,容易忽视价值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价值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人都会认为货币和法律均具有价值。在法律的经济分析领域,追求财富(效用)的最大化,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具有稀缺性,符合特定时间段人类的要求。

(二)关于忽略其他价值的问题逻辑上说,肯定A不意味着否定B,追求财富(效用、效率)最大化,并不会否认其他价值的重要性。当然这些价值有可能是冲突的,例如,效率违约涉及合同两大原则:效率和合同必须履行原则。我国合同法并未直接规定情势变更原则,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加剧,而市场则变化得更加莫测,经济形势可能会出现无法预测的情况,一旦此类低概率事件发生,合同继续严格履行,对于合同履约方而言是明显不公平的。“法律也不会强人所难”,故《合同法》承认了情势变更原则。法律质量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法律的弹性,这样的法律是符合效率价值和因地制宜的,价值之间存在巨大的互通性,当效率价值在合理的程度内实现时,其他价值同样也能得以体现。

(三)关于本土化的问题法和经济学所使用的经济学的方法,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相对于法学来说,经济学是一门意识形态较薄弱的学科,更容易实现国际化。担心法和经济学不能本土化的原因在于两大法系的渊源不同。但两大法系的差别最主要体现在过程上,而背后的法律精神之间的差别是极其有限的。以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为例,其与美国辩诉交易规则就存在“精神上”的相似性。可以经过本土化的加工,从意识形态较为薄弱的法律入手,逐步将法和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之中。

三、结语

海洋污染实例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精致化教学;高效课堂

当前,处于浙江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地理选考考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始料未及。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现高三年级地理选考班为9个、高二年级12个,分别是传统高考文科班数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为目标,我们积极进行“以精致化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精致,谓“精巧细致”。精致化教学是指以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程的精细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和安排,通过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使课堂呈现规范、精致、高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精致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精致化设计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洋流”为例,对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化设计。

(一)依据“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本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仅在初一“社会”学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专业教师任教,基础非常薄弱。另外,通过前一节“大气环境”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等值线的绘制和判读、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的阅读,熟悉洋流影响较大的典型地区和城市;

2.通过对等水温线的绘制,掌握根据等水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致化选择

从表面上看,地理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还只是“地理教材内容”,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节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精选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才能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选,且容量适度。教学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标准,即是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要适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导致拖堂,结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高一学考: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为“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与天气”;教学难点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教学课时为1课时。

笔者最初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①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判别;②冷锋、暖锋形成的天气;③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及变化;④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⑤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挫败感极强:教师赶进度,拖堂5分钟,仍不能讲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点的掌握,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且对准静止锋的教学超出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笔者汲取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①冷锋、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②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③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实例;④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次实施教学,教师颇感从容,学生也能掌握到位。课后不放心,对几位中等程度的同学抽样检测,发现都能说出“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在多、深,而在于精、准。选择、讲解到位,学生能举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目标时,可以结合杭州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天气实例和民间俗语、诗句来展开教学。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台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让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自己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应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图上容易找到的内容来教学,例如,在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目标时,我们选择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比如选取余杭塘栖镇广济桥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镇景观,黄湖镇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乡村景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地理大发现、奴隶三角贸易等)来入手,这样学习起来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4.选择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来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内容来教学。比如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黄土高原为内容,探究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能凸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三)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我们最好不要"推土机”式的教学---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而应进行“打桩机”式的教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一节课选的点,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以“水循环”为例:

“推土机式”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这种内容安排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能凸显、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够,一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

现做调整:重点突破水循环的概念教学,以点带面。设计如下:

(展示)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问题)1.水在空间上如何移动?涉及了几个圈层?水循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分别有何变化?导致其变化(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影响了水的位移、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形态?对哪个环节的影响最深远?从现代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角度,说出哪些影响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地理概念的设定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水循环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水循环这个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重点突破水循环概念这个“点”,充分挖掘水循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把握了水循环的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动力如何促使水的运动及运动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变化,运动形态之间如何关联从而形成循环,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对四大圈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概念学透了,水循环的学习也就“面面俱到”了。不仅如此,通过水循环概念的紧凑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学过程要安排的紧凑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故事、影片、时事新闻或优美的诗句等导入。但主题要鲜明,与本节内容关系要密切。另外,导入切忌花哨和时间过长,要简洁明了,尽快切入主题。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为例。教师逐次发问:“冷锋对我国北方天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准静止锋对我国江淮地区、云贵地区的天气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春季时锋面系统如何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系统又是怎么影响的吗?” 把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这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启发性。针对“快行冷锋会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选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设计问题:“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长时间特大暴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定论,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必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吃透知识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不问,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也不要问。提问得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动安排,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安排:小组的成员宜由兴趣、能力、性格、性别“互补”的同学组成 ;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指导培养协作精神;对特殊学生加强指导。

又如讨论活动,不能让个别同学唱独角戏,要提高参与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切实思考,获得启发和成果。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至少要学生讲出以下几点: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说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过讨论,小组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如果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就可使学生学会讨论,逐步提高讨论活动的水平。

活动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节课最好只安排一个主活动,其他的活动只作为辅助;注意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活动的内涵,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每个活动为实现目标分别所起的作用,各项活动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四)精配课堂题目,是对课堂讲解的最好辅助。没有练习巩固的课堂必定落空,以训练为主线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受课时限制,练习宜少而精。必须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

1.精配例题:例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要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精选习题: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五)精辟的小结与评价:精辟的小结与精准的评价,是精致高效课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课堂小结,能够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成精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课堂小结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0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

2.精准的课堂点评,是渲染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从作用上来看,有的是含蓄的评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导、有的是准确的校补、有的是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时用生动的比喻,有时用精当的对偶,有时用形象的引用,有时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如此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精准的课堂点评,还应该体现在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

3.激励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升华。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

四、教学策略的精致化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时事热点,也可以挑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又如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 可以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2.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又提升基础技能。如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对于某些规律、结论的呈现,如果由教师使用讲授法,作为“配角”的学生可能掌握不好。这时可使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比如对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异同点,可以用列表法归纳总结:让学生将三个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出来,修改正确后,对照图比较出其锋线、锋前锋后、雨区的特征;还有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垂直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我国典型天气等,都列表让学生来填写。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结论,所以印象很深,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以40分钟的一节课为例,教师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其余15分钟应交给学生。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多次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参与绘图、发言纠错;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开展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减轻教师负担。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变难为易。如台风眼的结构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张台风的高清卫星云图,马上就变得很直观了。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大气运动方向问题、水平地转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则,简单易掌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过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罗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目标是总领,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而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就如同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教学,则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要素进行精致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高中地理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丁生军,《地理教学》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