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1
贵州省盘县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省盘县 553537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50 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体会,得出结论:针对窒息新生儿的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窒息复苏护理,有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死亡几率,降低窒息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有助于使新生儿得到最佳的预后效果,康复出院。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在临床上,造成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新生儿窒息。实践提示,如果不能及时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抢救和护理,就有可能会使新生儿因为缺氧而发生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会使新生儿死亡。因此,要想降低窒息新生儿的死亡几率,降低窒息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做好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现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总结一些本院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护理的方法,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50 例窒息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符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其中,男26 例,女24 例;35 例属于轻度窒息,15 例属于重度窒息;足月儿45 例,早产儿5 例。经精心的复苏护理之后,50 例窒息新生儿中,47 例窒息新生儿得到有效痊愈,3 例死亡,成功率高达94%, 平均住院天数(8.7±1.7)d。
2 护理方法
2.1 复苏方法
新生儿娩出后快速评估新生儿的呼吸、肤色、肌张力、羊水等指标,如发现异常,则立即参照《新生儿复苏指南》对新生儿进行复苏[1]。
2.1.1 清理呼吸道
将新生儿迅速置于预热的红外线辐射保温台上,擦干体表的羊水和黏液,于肩胛下垫一折叠的毯子或毛巾,摆正,使新生儿仰卧位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照先口后鼻的顺序将婴儿口鼻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可考虑气管插管做咽喉部等的深入清理。
2.1.2 帮新生儿建立呼吸
在保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后,给予婴儿触觉刺激,如婴儿心率<100 次/min,则应酌情给予婴儿正压人工呼吸给氧,人工呼吸频率为40 ~ 60 次/min。
2.1.3 维持正常循环
若人工呼吸30s 后,婴儿心率<80 次/min,则需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循环,二者比例为1:3。
2.1.4 药物支持
采用必要的复苏药物对其进行药物支持,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等。如果经过胸外按压30s 后,新生儿心律仍<80 次/min,则需要在继续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同时酌情使用以上药物治疗。以上复苏步骤每施行一步,都要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呼吸、心率,直至新生儿肤色红润、呼吸规律、心率>100 次/min,才可认为抢救复苏成功。
2.2 复苏成功后的护理方法
2.2.1 保温
将新生儿置于保温箱中,维持新生儿体温为36.5℃左右。若保温措施不当,使新生儿丢失热量,则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下会产热导致耗氧增加、代谢加强,使代谢性酸中毒加重[2]。
2.2.2 有效预防感染
应对复苏新生儿施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将其放在隔离、消毒、清洁的高危儿室,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要进行严格消毒;此外,在进行复苏抢救时,应严格施行无菌操作。护理时可遵医嘱酌情给予新生儿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2.2.3 延迟开奶
对于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其复苏后恢复往往欠佳,应适当延迟开奶时间,以避免其呕吐导致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再次窒息。一般在新生儿禁食2 ~ 3d 后可以进行试喂,原则为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2.2.4 加强监护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应加强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除密切监测呼吸、心率、体温、肤色外,还要严密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肌张力、颅内压等情况,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与新生儿家属沟通,及时将新生儿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 小结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窒息后, 因缺氧可对小儿神经系统及各器官造成不利影响, 严重窒息可导致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 以致造成小儿智力低下、脑瘫、癫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窒息新生儿的复苏护理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要想取得最佳的复苏护理效果,使新生儿得到最佳的预后效果,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复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好复苏仪器、设备,准备好必要的药物等,同时,要求医护人员提前到岗,做好复苏前一切准备,保证复苏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复苏流程和技术,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护理。
在复苏时,坚持严格的复苏原则,即迅速而有效地实施A、B、C、D、E 方案, 要坚决摒弃旧法复苏中的不良做法,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达到A( 通畅呼吸道), 应用正确方法建立B( 有效呼吸) 和C( 正常循环)、D( 药物治疗)、E( 评价、监护)。
(3)复苏后,要针对新生儿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如对新生儿采取保温措施,使其温度保持在36.5℃左右;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出现感染情况等。同时,还应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护理指导,使其学会一些日常护理方法。
本院通过对50 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护理,47 例窒息新生儿得到有效痊愈,3例死亡,成功率高达94%, 新生儿平均住院天数位(8.7±1.7)d,这提示:针对窒息新生儿的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窒息复苏护理,有助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死亡几率,降低窒息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有助于使新生儿得到最佳的预后效果,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2
新生儿尿布皮炎[1]是常见的新生儿期的皮肤病,当新生儿受尿布刺激,从而导致婴幼儿的臀部等发生红斑、丘疹的症状[2],临床表现发炎部位具有瘙痒、疼痛等。从而导致新生儿哭闹不安,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睡眠质量。一旦处理不当还可导致继发性的细菌、真菌感染,甚至败血症。它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加强护理,母婴同室,消除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取得较好疗效。
1新生儿尿布皮炎相关因素
新生儿尿布皮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大多由化学性或是物理性的刺激引发[3]:导致继发性念珠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使导致尿布皮炎发生率增高。
2新生儿尿布性皮炎、临床表现及分度
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症状;Ⅱ度:皮疹部位溃破脱皮;Ⅲ:局部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糜烂或表皮脱落,有的甚至可引发继发性的感染。
3护理措施
3.1对于患有腹泻病的患儿应与其他新生儿隔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2臀部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适当使用护臀膏,保持床铺整洁干燥,舒适,衣服应选用柔软、纯棉布料;舒适,定时更换减轻局部皮肤受压,改善血液循环。
4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治疗
4.1一般防治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对于新生儿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常换尿布。每次在给新生儿更换尿布后,都要轻柔擦洗尿布包裹过的地方,待皮肤干后再包裹新的尿布。
4.2一般治疗
4.2.1炉甘石洗剂,用绿茶水清洗臀部,干净软毛巾吸干水分,充分摇匀药物涂于患处,1日3-4次。
4.2.2生茶油,生茶油中的维生素E能强细胞抗氧化作用,利于组织修复;茶皂素则有抗菌、消炎、镇痛作用,方法:用温和的清水擦洗臀部,再用干净的毛巾吸干水分,最后再用消毒棉签醮适量的茶油均匀擦于患处,1日3-4次。
4.2.3湿润烧伤膏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黄芩、黄连、黄柏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镇痛生肌。可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创面修复。同时起效快,临床疗效显著[4-5]。
5小结
新生儿尿布皮炎是常见的新生儿皮肤疾病。近几年,对于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护理,其方案多种多样。3M保护膜、康惠尔粉剂等新型高效材料,以及各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措施:如电吹风局部吹干、外涂药用茶叶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对新生儿皮炎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患儿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儿情况,仔细酌情,从而选用最恰当的防治和护理方法。例如,当新生儿尿布皮炎处于中重度阶段时,则主要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但应注意对药物浓度的控制,保证在最小有效浓度下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对新生儿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丽元.赛肤润预防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29):2835-2936.
[2]韩金芝.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40-142.
[3]段伟莉.鞣酸软膏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400-402.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3
【摘要】目的:规范新生儿病房探视管理,提高家长对探视管理的依从性,降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新生儿病房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的探视不满意情况及投诉、纠纷事件,运用护理干预手段,促进家长理解并依从医院探视管理规定。结果:2009年10月运用护理干预手段后收住新生儿874例,发现探视不满意5例,未出现探视相关投诉。结论:护理干预手段能提高家长对探视管理的依从性,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管理。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探视;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5-01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因此,医院感染管理是新生儿病房管理的重点。其中,严格控制患儿家长的陪护和探视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措施之一。[1]然而目前家长的探视需求较为强烈,经常滞留于病房,给病区环境、工作秩序等带来影响。[2]为此,我科随机调查患儿家长,收集家长的探视需求;结合卫生部《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正确体现人文关爱,重建探视管理制度;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手段,引导家长合理探视。[3]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探视管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收集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病房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在院新生儿家长对探视的需求情况,主要不满意焦点集中在:舍不得孩子52例,不信任医务人员38例,医务人员态度差、解释不到位29例,不了解住院流程27例,探视家长少及时间短21例,家长感觉护士只知道催钱15例,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宣传的负面效应致母亲坚决要求陪护8例。
针对家长不满意焦点,调查我院新生儿病房医生、护士、护工,分析原因:一是独生子宝贝,家长多,希望全程陪护、争相探视;二是社会大环境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导致家长不放心;三是家长医学知识增强,但又比较凌乱,故对医疗护理要求多,而又难于听进医务人员的解释;四是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与家长沟通少,沟通技巧差,导致家长不了解新生儿住院流程,在多个环节不满意多、埋怨多。
2护理干预
2.1重建探视管理规定:参照国家卫生部《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结合探视的人性化关爱原则,制定我院《新生儿病房探视管理规定》。
2.2 设计制定新生儿入院告知书:根据回顾性分析收集的家长探视不满意焦点,融进我院《新生儿病房探视管理规定》的内容,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分三个部分设计《新生儿入院告知书》,即从入院介绍、在院探视、出院流程给予详细的介绍,重点部分给予下划线标注。
2.3优化流程
2.3.1 入院宣教:新生儿入院时,护士接入患儿及入院手续,利用治疗间隙向家长做入院宣教、发放《新生儿入院告知书》,并重点讲解入院相关事项、探视相关规定,交代家长抽时间详细阅读、询问。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满意度比较
2.3.2 探视流程人性化:科室质控小组讨论制定探视流程,即:当班护士接待家长、引导家长至患儿床旁探视患儿,主动向家长介绍患儿吃奶、大小便、哭闹与否等家长关心情况;当班护士再引领家长至医生处,由医生详细讲解患儿病情,接受家长询问;在家长即将离开时,当班护士向家长发放一日清单,并指导家长查看,交代所需缴纳费用情况;向第二天出院患儿家长交代出院流程及需要带的衣物、身份证等。
2.3.3 收集干预后家长意见:科室根据探视不满意焦点设计新生儿满意度调查表,护士长利用探视时段、出院时段,向等候探视或办理出院的家长调查、收集意见与建议。同时根据顾客满意级度相关知识,采取顾客满意度加权分析法进行综合的评价:自2009年10月以来我院新生儿病房收住新生儿874例中,不满意5例。
3影响
自2009年10月实施护理干预手段以来至2011年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住新生儿874例,与干预前相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护理干预能提高新生儿病房家长探视的依从性,从而规范了新生儿病房的探视管理,为降低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筑上了一道屏障。
参考文献
[1] 周玉莲,董兆华,邢惠芝,梁静晶,新生儿病房探视陪护人员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2-1134。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5-02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大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巩膜黄染。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12.9mg/dL、早产儿大于15mg/dL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因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护理尤为重要,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27天,平均11天,入院查血清胆红素浓度均大于15mg/L,生理性黄疸32例,病理性黄疸10例,患儿均有轻重不等的巩膜、躯干、四肢黄染,黄疸进行性加重,2例嗜睡,反应低下,1例拒乳。
2 结 果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76%,病理性黄疸24%,经治疗护理后,25例在1周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15例在10天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2例在13天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8±1d。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家长的文化教育及家庭背景进行心理护理,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新生儿黄疸的正确认识,认为新生儿皮肤黄染属正常的,不需要治疗,过几天自然会好,此时,主管护士应耐心、反复多次讲解黄疸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
3.2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 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注意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注意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等。
3.3 尽早喂养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3.4 预防感染的护理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格无菌操作,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不接触患儿,非要接触者须戴好口罩;注重做好新生儿臀部、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谢绝、劝阻患感冒和其他各种传染病的家属进入病室探望,告诫家属不要亲吻患儿,不要在病室抽烟[2]。
3.5 光疗护理 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前做好仪器的准备,以免影响照射效果,根据患儿情况将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0%-65%;给患儿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后不可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吵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会阴、部用尿布遮挡,特别要注意保护男孩的阴囊;双眼佩戴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光疗时充分暴露患儿皮肤,使身体广泛照射,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严密监测照射过程中体温、箱温变化,每2h测体温1次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若体温超过38.5℃应暂时关闭灯光,待体温正常后再继续开灯照射,箱温保持在30℃-32℃;勤换尿布,做好臀部的护理,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哭闹时施以抚触,既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儿被爱的需要;为保证治疗效果,单面光疗应定时翻身以使各个部位得到照射;保证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在箱内完成。光疗结束后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溃和炎症;测量体重,与光照前体重比较,以观察有无脱水现象;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记录蓝光灯管使用时间,使用1000h必须更换,以免影响疗效;记录光疗结束时间,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工作。
4 讨 论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到位地做好产后访视,缩短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时间,及时发现、治疗病理性黄疸。必须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引起其重视,使患儿尽早接受相应的治疗。对所有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索的吸收;对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都应积极对症处理,促进胆红素尽快排泄;在临床护理中,应做好产后健康宣传教育,使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得到家属的配合,是防止核黄疸发生的关键。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可采用药物、光照疗法、换血等治疗手段,光疗是最简单易行的疗法,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记录好开始光疗的时间,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反应。定时测量体温、箱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做好喂养工作和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的信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
参考文献
[1] 梁秀兰.新生儿黄疸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99-2300.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5
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早产、感染、 窒息、先天畸形等。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推广 普及和对重要脏器支持治疗的进展,如肺表面活 性物质的使用、优化机械通气策略以及体外膜肺 (ECMO )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新生儿的 存活率得到明显改善U,]。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 活率,有效防止或减少早产儿的神经损伤也成为 人们关注焦点。美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小于1 000 g早产儿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 中脑瘫发生率为5%〜15%,认知障碍或学习障碍 发生率为25%〜50%。因此,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并 降低伤残率,从而优化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是目前 早产儿管理的首要目标,也是当今新生儿医学和 发育儿科学所面临的具大挑战[3 ]。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 NCU )是以脑为中心整合管理或护理过程,目的是 尽最大可能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脑损伤,使脑保 护或修复最大化的过程[4 ]。过去数年的深入研究 已证实NCU在降低成人及儿童死亡率和伤残率 方面的有益作用[5’6]。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neurocritical care unit,NNCU )是近年针对新生 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脑损伤高危人群提出的综合性脑监护 和脑保护策略,它与儿童和成人NCU有相同之处 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2 NCU的组成和作用
神经重症监护是一个新崛起的以神经病学和 重症监护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结合的亚专业,包括 了重症监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影像学等 专业人员。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对神 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截止2009年 5月,美国共有40个相关机构。作为新兴的神经 病学亚专科,神经重症监护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 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 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而NCU则成为完成这一使 命的最基本单元[7义2014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 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提出《神经重症监护 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旧金山分校(UCSF)儿童医院于2008年7月 成立全世界第一个NNCU,成为新生儿神经重症 监护的先行者[10]。
神经重症监护对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和改善 存活率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一项纳入40 284 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NCU相比,综 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 (O穴=3.40 ,95%CI 1.65〜7.60,P=0.002 ) [11]。 2011年,一项纳入12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 示:与综合ICU相比,NCU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 率(0R=0.78,95%CI0.64 ~ 0.95,P=0.010 )和改 善神经系统损伤预后(OR=1.29,95%CI 1.11〜1.51, P=0.001) [12]。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相关研究 较少,有研究者观察了实施神经重症监护前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的情况,结果发现,实 施NNCU后苯巴比妥总用量和维持量均较前有明 显减少,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苯巴比妥的不良反 应[13]。国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率先开 展了亚低温治疗HIE的多中心研究[14]、正常足月 新生儿脑电图特点的多中心研究[15 ],并联合卫计 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亚低温治疗HIE方案(2011 ) [16],并组织全国范 围的宣讲和推广,为推动我国NNCU的建立和发 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全国多中心NNCU建 设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治疗不同于成人及儿 科神经重症监护,需要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 影像科(MRI物理师),神经外科,神经发育监护 (包括新生儿个体化发育监护和评估项目),早产 儿/高危儿早期干预等专家共同协作,同时辅以 专业设备,因此NNCU是独特的NCU [17]。虽然 发育中的大脑与成熟大脑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 是NNCU这一新兴领域也可以借鉴成人NCU的 经验:当患儿发生神经系统疾病,对体温、糖代谢、 氧合作用、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可 预防损伤的再次发生;专业的神经重症监护团队 可以采用既定的诊疗流程降低死亡率或改善预 后[18]。神经重症监护极大程度依赖先进的动态监 测和影像成像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逐渐在基层 医疗机构普及推广。NNCU的作用具体包括:尽 早发现脑损伤恶化情况,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监测各种治疗效果并避免任何相关不良反应的发 生;预测严重脑损伤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和生活 质量;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措施[19 ]。最终目的是改 善伴有神经系统损伤或有临床脑病证据(如惊厥) 的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神经预后;开发具有循证医 学证据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诊疗方案和 指南,提供优化的脑保护策略;组建一支包括脑科 学家和临床医生在内的多功能团队,开发新生儿 神经损伤的新治疗措施等[M]。
3 NNCU的服务人群和举措
理论上讲,无论是否存在原发性脑损伤,NNCU收治的新生儿都是获得性脑损伤的高危人 群。急性/危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新生儿脑病、惊 厥、疑似卒中、动静脉畸形、脑膜炎或脑炎、严重的 胆红素脑病或持续性低血糖等。亚急性神经系统 疾病包括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等级III / IV, 早产儿<28周妊娠,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和危重病 等。NNCU监测的内容包括临床评估、全身血流 动力学评估、脑血流和脑灌注压监测、脑血管自主 调节功能监测、全身和脑局部的氧合功能监测、脑 电生理监测、脑代谢监测、葡萄糖利用和营养状态 评估、血红蛋白和血流稳态监测、脑部温度和炎症 反应监测、神经细胞受损的生物标记物监测等,并 对多维监测结果进行整合、演示和分析,开发新的 延伸技术并加以应用[6,]。
常规的新生儿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颅脑超 声、头颅CT检查和MRI。新生儿脑功能检查:视 频脑电图(VEEG)、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 )、诱 发电位(EP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TCD )、近红外 光谱技术(NIRS)。20世纪70年代,颅脑超声开 始用于新生儿领域,由于其无创、简便、易行、可床 边操作,最早用于早产儿筛查颅内出血、监测脑白 质损伤和脑室扩张进展。但是,颅脑超声因其难 以识别异常的大脑发育和后颅窝的病变、无法提 供有关白质发育或成熟、无法描述新生儿某些特 定代谢障碍的特征性改变,运用受到限制,逐渐被 MRI 或 CT 取代[20]。
aEEG是单频道的脑电监测,具有简便、床旁 连续监测、容易识别等优点,对神经系统损伤预后 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以用来研究脑血流动力学 及脑代谢异常所致的脑损伤;评价新生儿脑的成 熟度;还用于监测药物疗效等,临床上常常作为 EEG的有益补充[21 ]。aEEG对早期评估HIE的严 重程度,预测患儿的远期预后作用明显。
MRI安全、有效且无辐射,可提供新生儿脑发 育和功能的评估情况。MRI还能评估新生儿大脑 不同形式的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结构改变,鉴别出 获得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是可 识别远期预后的影像学表现。对167例出生胎龄 <30周的早产儿所做的MRI检查及随访显示:严 重认知落后发生率为17% ;心理运动落后发生率 为10%,脑瘫发生率为10%,感知障碍(视听)发 生率达11%。其中严重认知落后的患儿中出现轻 度、中度和重度脑白质发育异常(异常信号、容积 减少、囊性改变、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和髓鞘化 障碍等)的比例分别达到10%,30%和50% [22]。
随着功能MRI、磁共振波谱等技术的开发和 应用,MRI在新生儿脑损伤和脑发育评估中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配备了专门研 究MRI程序的MRI物理师,以帮助临床医师和 放射科医师完成相应的MRI后处理,大大加速了 MRI技术的临床转化步伐,值得我们借鉴。
大脑本身具有复杂性,而发育期大脑的演变 更加快速。随着一系列信息技术及生命科学研 究的突破及脑科学的发展,医疗行业及生物医学 产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研究和人类连接组学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的实施[23 ]]以及大数据(big data)存储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技术的应 用[24],都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数 据分析使得研究者能充分获取患者的相关医疗信 息,并通过互联网计数实现信息储存、转移、读取、 分析和再利用[25]。因此越来越多患者的脑功能图 谱及相关生物学信息被记录,从而引发生物信息 爆发,促使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人员从经典的特 定人群抽样研究方式逐步转变,未来相关研究的 对象将会无限接近于“总体” [26]。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人员配备取决于医院 的需求和能力。复杂疾病并伴神经系统异常的新 生儿往往预后不良,这些原发疾病包括极早产、先 天性心脏病、多脏器功能受损、围产期重度窒息、 新生儿惊厥、癫痫持续状态以及急性创伤性脑损 伤,对这些患儿的监护需要护理人员同时具备新 生儿重症监护和神经内科的经验。鉴于问题的复 杂性,建立新生儿科和神经内科资源共享团队非 常有必要。NNCU在管理急性和亚急性神经疾病 患儿、解释多种影像学资料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结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多学科的NNCU护理团队
在处理新生儿常见 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新生儿神 经重症监护的专家们(神经科专家或新生儿科专 家)可将积累的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指南传授给实 习生和护理人员,以提高他们对急性神经系统疾 病的认识水平并促进神经重症监护措施的实施。
传统的NICU监护主要关注心血管或呼吸系 统,每一个新生儿床旁都配备有专业的仪器监测 血氧饱和度,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训练有素的护 士能熟练运用这些仪器对伴复杂心肺疾病的患儿 进行护理。随着亚低温治疗措施和床旁监测脑电 活动技术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将运用于神经功能 评估。
为了理解神经保护和脑功能监护的原理,需 要对护士进行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基础的 电生理学的培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对 患儿神经监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监测和 处理亚低温治疗期间患儿生理变化,对患儿神经 疾病状态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通知专家团 队。
为新生儿提供适当的护理包括提供舒适体 位,减少噪音和刺激,减少感染以及“袋鼠式护理” (为新生儿提供持续的皮肤接触)等。新生儿个体 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NIDCAP )的研究表明, 采用NIDCAP和改善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性,还需更多的工作来支持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27 ]。
NNCU的神经重症医师需定期接受理论、技 能、管理、伦理和医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训,培 训内容须根据神经病学和重症医学进展每2年更 新完善1次,同时制定相应考核内容,以保证医护 人员保持先进的专业监护与治疗水平。
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冷光源;蓝光照射;照射时间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8-7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repeated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cold light source blue 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150 cases of full-term delivery of newborns with disease of jaundic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73) and control group (n=77) according to the light source.All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tinuous cold light source blue light irradiation,and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ultiple intermittent cold light source.The levels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TBIL) and direct bilirubin (DBIL)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dur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BIL and DBIL before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TBIL,DBIL concentr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TBIL,DBIL concentr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7%,in control group 32.5%,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of two groups (P
长时间的蓝光持续照射,容易导致患儿烦躁不安,依从性较差,导致护理难度增加,患儿康复效果差,形成恶性循环[12];且研究显示持续照射蓝光还可能损伤新生儿染色体[13]。间歇蓝光照射符合黄疸的组织分布,待深部胆红素转移至体表并达到一定浓度后进行光照,每次光照治疗效率高,可以有效消除新生儿皮肤\表组织间隙中的间接胆红素,达到降低体内总胆红素水平的目的[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TBIL、DBI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两种蓝光照射方式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rafford CG,Mullany LC,Katz J,et al.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jaundice among newborns in southern Nepal[J].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TM and IH,2013,18(11):1317-1328.
[2] 唐红装,梁丽清,谢映梅,等.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23):3154-3155.
[3] 王林送.影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多因素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7):1178-1179.
[4] 杨璇.蓝光照射联合综合治疗对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指标的调节作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89-192.
[5]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6] 施旭红,林海芳.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62-3763.
[7] 刘备,马国.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6):1515-1519.
[8] 陈海英,刘玉惠.两种护理方式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32-134.
[9] 孟娥,朱彦.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57-2859.
[10] Liebmann J,Born M,Kolb Bachofen V,et al.Blue-light irradiation regulate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skin cells[J].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0,130(1):259-269.
[11] 付小红,鲁红.冷光源蓝光间歇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177-178.
[12] 樊爱民.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时间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5):503-505.
[13] 毛英.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14] 邵志芳,秦家龙.冷光源结合益生菌及护理干预治疗98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激光杂志,2015,36(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