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结构 目标 价值观

在资本经营时代,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包括企业的资本规模、筹资能力、投资管理以及收益分配政策等,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财务运作在企业增长和扩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几乎所有经济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由于财务管理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等很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都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本文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和《财务管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首先对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以便于学员对财务管理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的一大难点——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进行重点分析。

一、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1.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结构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首先面临的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问题。理论界主要有财务管理环境起点论、财务管理假设起点论、财务管理目标起点论、财务本质起点论等几种观点。一般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按“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尽管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影响很大,但在《财务管理学》中一般不详细地讲,因为还有其他课程(如:《经济法》、《税法》、《金融学》)专门讲这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假设隐含在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中,比如: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主要财务活动,都隐含了理财主体、持续经营等假设。筹资、投资、收益分配都是在特定主体内进行的,都要求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破产清算。如果预见企业会面临破产清算,那么谁也不愿向企业投资。所以,《财务管理学》中主要讲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都是指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

财务资本的稀缺性一直维持着“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按照这一逻辑,投资者是公司的所有者,职工和经理人员是公司的雇员。股份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此,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即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普通股数量乘以每股市场价格。在普通股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是每股市场价格最大化。每股市场价格的变化,综合反映了股份公司的收益和风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产权”日益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不仅是股东的企业,也是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国家、社区等共有的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在企业投入了一定的生产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29个州相继修改公司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性机构,不仅为股东服务,也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将由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包括企业并购、企业破产、国际企业财务理论等,一般在《高级财务管理学》中讲授,《财务管理学》主要讲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等;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理论包括:企业投资理论、企业筹资理论、企业分配理论。所以,《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可图示如下:

二、财务管理的价值观

价值有账面价值(成本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价值)之分。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的交换价格,即购进或取得资产时付出的代价。会计学中所讲的价值,主要是指账面价值,是按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对过去交易或事项反映的结果。资产的经济价值是指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金净流量),是面向未来的预期价值,是市场价值。《财务管理学》中讲的价值,是指经济价值,是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之和。明确这一点,对于《财务管理学》中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包括:风险价值、股票和债券的价值、企业价值等,十分重要。

1.投资风险价值

投资的基本目的是获取收益(报酬)。这种投资收益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未来的收益,是预期未来能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因为是预计的,所以与实际收益可能不一致,即这种收益是有风险的;第二,是超过货币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如果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小于货币的时间价值(无风险收益),投资者会把钱存入银行,而不进行其他投资。

投资的风险价值就是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又称为投资的风险收益。一般用风险收益率表示。所以:

投资的期望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或e(r)=rf+β(rm-rf),这就是资本资产订价模型(capm)。式中:市场平均收益率rm大于无风险收益率rf,这是投资的前提条件。

2.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的评估

财务管理主要是财务决策,即面向未来所作的选择。所以,财务管理中所讲的股票价值、债券价值都是指评估价值。

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评估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即:预期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之和。只是由于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现金流入量的具体形式不一样,所以,具体的计算公式有些不同。

1股票价值的评估。股票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包括两部分:一是持有股票获得的股利;二是出售股票获得的收入(出售价格)。假设:持有股票n年,第1-n年的股利分别为:d1、d2、d3、……、dn,第1-n年的贴现率分别为:i1、i2、i3、……、in;第n年出售股票的价格为pn.那么,股票目前的价值或价格p0

为:p0=[d1/1+i1+d2/(1+i2)2+d3/(1+i3)2+…+dn/(1+in)n]+pn/(1+in)n

(1)    若永久持有股票(不出售股票,n∞,没有pn),则:

p0=d1/1+ii+d2/(1+i2)2+d3/(1+i3)2+…+dn/(1+in)n

(2)    若n∞,且i1=i2=i3=…=in=i(每年贴现率相同),则:p0=d1/1+ii+d2/(1+i)2+d3/(1+i)3+…+dn/(1+i)n=∑nt=1di/(1+i)t

(3)    若n∞,每年贴现率相同且d1=d2=d3=…=dn=d(每年股利相同),则:

p0=d/1+i+d/(1+i)2+d/(1+i)3+…+d/(1+i)n=d×[1/1+i+1/1+(1+i)2+1/(1+i)3+…+1/(1+i)n]=d×[1/i-1/(1+i)n×i]

linp0n∞=linn∞d×[1/i-1/(1+i)n×i]=d/i

这就是零成长股票估价模型,也是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方法。

(4)    若n∞,每年贴现率相同且股利以固定比例g增长,即:

d1=d0(1+g),d2=d1(1+g)=d0(1+g)2,d3=d2(1+g)=d0(1+g)3,…,dn=d0(1+g)n则:

p0=d0(1+g)/1+i+d0(1+g)2/(1+i)2+d0(1+g)3/(1+i)3+…+d0(1+g)n/(1+i)n=∑ni=1d0(1+g)t/(1+i)t

若:i>g,当t∞时,p0d0(1+g)/i-g=d1/i-g

即:p0=d1/i-g,这就是固定成长股票估价模型。

(5)    由p0=d1/i-g变形得:i=d1/p0+g.这就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资本成本计算公式。通过这种变形看得很清楚,公式中的股利是d1,即预计的下一期股利,而不是当年的股利d0.

②债券的价值评估。债券投资能够带来的现金流量包括两部分:一是利息额;二是还本额。所以,债券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债券的还本付息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a.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的估价模型

依据基本原理,债券的发行价格(目前的价值)=各期票面利息的现值之和+面值(还本额)的现值。设:债券的面值为m,计息期为n年,票面年利率为ib,市场年利率(贴现率)为im

则:每年的利息为m×ib

债券的发行价p0=∑nt=1m.i/b(1+im)t+m/(1+im)n

若n=1,则:p0=m.ib/(1+im)+m/(1+im)=m.1+ib/1+im

a. 当ib=im时,p0=m,即按面值发行;

b.当ib>im时,p0>m,即溢价发行;

c.当ib<im时,p0<m,即折价发行。

d.一次还本付息且不计算复利债券的估价模型。

到期还本付息额为:m+m×ib×n,其现值为:p0=m+m×ib×n/(1+im)n

c.零息债券(贴现债券)的估价模型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2

(一)财务管理学科简介

财务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本金投入与产出活动。按学科分类来说,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学科,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投资学的关系密切。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属于理财学的范畴,是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工作,是研究有关资金的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学科。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学是建立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上,重点探讨在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下,如何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按照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学可分为筹资管理学、投资管理学、营运资本管理学、收益分配管理学等。财务管理环节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五、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是必要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财务实践,培养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最终目的。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 实验实训; Excel; XBRL

财务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到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应开展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

一、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的开展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分析,调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包括审计专业)、其他专业(包括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

同时,笔者对会计学(包括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了调查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发现在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会计实验实训教学轻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

由于会计课程的特点,能够直接接触到凭证、账簿和报表,会计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较早,相对也较受重视,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有难度,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基本上是借用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室的设置上,几乎没有专供财务管理学使用的实验室。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训教学

尽管在财务管理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验课时,但由于财务管理学内容的丰富以及课时的有限,大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只着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而无暇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因此,导致未能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三)重校内实验室建设轻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建立有专门的会计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承担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承担了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部分任务。但是各校在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上的建设尚显薄弱,表现为实验基地数量少,分布区域不均衡。大部分实验基地是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资产评估等业务实习,真正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实习的很少,这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理财训练的机会很少。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时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加之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增加,给各个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个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实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

目前在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实验实训素材的真实性

开设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实验实训项目的选材不仅要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实验项目的目标应该明确,实验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应是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

(二)实验实训项目的单一性

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实验教学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即只是针对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案例分析与财务软件脱节

目前可见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程未能和财务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就案例分析案例,缺乏数据的处理工具;要么是就Excel讲述Excel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缺乏真实的案例和到位的定性分析。为此,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应该发挥Excel或XBRL的重要作用,将案例分析和Excel或XBRL结合起来。

三、基于财务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学实验是指在虚拟环境下,模拟企业的财务决策过程。如利用Excel工具进行财务建模、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它是一种探究式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务管理学实训是指在真实的环境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如采用各种软件系统包括采购、销售、制造、库存等功能模块,生成基本财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报告数据,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应该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成果,整合案例教学资料,构建综合性、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学时分布、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以及考核办法,明确实验实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以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多层次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由于财务管理学是关于资金筹集、投放、营运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课程,同时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受财务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实训,该部分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环境等实训以及财务管理价值观念的实训;第二个层次是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实验实训,包括资本结构决策实验、投资决策实验、营运资金管理实验、股利分配实验等内容。这一部分是实验实训的核心;第三个层次是财务管理活动综合实验实训,该部分通过案例将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完整地展开。

(三)多样的实验手段和实验工具

第一个层次采用认知环节实验法,即接触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的各项实际内容,如通过模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金运动过程;认识资本市场上各种筹资工具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次采用单项实验法,即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资金需要量预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预测等,分别设计多个单项实验项目,通过单项实验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个层次采用综合实验法,即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综合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可以分别设计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并购决策分析等实验项目,以此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增加研究设计性实验内容,如当金融政策变化时企业融资策略调整的模拟,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投资决策过程调整的模拟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采用课堂引导型,教师讲授为主,讲清原理,给出分析思路;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型,即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鉴于财务软件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对每一个试验分析都注重利用Excel或XBRL工具的使用,应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避免分析结果的单一。

(四)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以学生平时实践表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的撰写质量为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实践表现成绩占40%,调查或实验报告成绩占60%。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调查或实验报告的考核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期末成绩为全部调查或实验报告考核成绩总和按全部实验数目求平均数(对实验有独创见解,在期末考核中可以加分);没有提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学生期末课程成绩按不及格处理;缺课累计达6课时及以上者,不给予评定成绩。

总之,本文认为,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认知实验等方法展开,运用Excel或XBRL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以立体的实验实训考核方式检验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郭银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7(6).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 财务管理概念; 资本成本; 财务风险; 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 F2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102- 06

收稿日期: 2007- 01- 16

作者简介: 徐春立,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 管理学( 会计学)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 都是以严谨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的。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 严谨科学的概念界定是不可或缺的。准确的界定概念, 明确事物的性质,区别不同事物的属性及其功能, 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也是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 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功能不能够准确定义, 必然混淆科学研究对象的构成内容, 损害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 要么是出于对基本理财概念认识上的欠缺, 要么是出于急于“创新”的功利主义色彩, 抑或出于恶性炒作, 导致对部分财务管理基本概念的曲解和误导, 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伪概念的出现, 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尴尬。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 势必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拟针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流传甚广的错误概念或伪概念进行辨析或批判, 以期为建立规范的、学术研究中公认的财务管理概念体系, 促进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而抛砖引玉。

一、资本成本概念辨析

资本成本是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我国理财界在认识上普遍误解的概念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财务管理的著述中, 均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包括企业向投资者支付的资金使用费用( 股利、利息等) 和筹资费用( 为筹集资金而支付的交易费用) ”。这种概念的错误定义流行甚广, 甚至出现在国家级的考试教材之中, 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上述错误概念的出现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引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企业是企业组织的绝对形式,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 即企业所创造的收益全部上缴国家,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统一供给。在这种背景下, 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并实行计划经营, 通过计划在企业之间进行配置。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 这种经济资源的分配机制所形成的重大弊端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非市场化的配置, 不存在经济资源的市场交易,不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生产完全是国家计划安排, 产品是国家计划调拨, 实际上不存在企业自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利润, 因此, 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投资者,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不会形成投资者根据市场无风险利率和承担的风险要求基本报酬的资金公平交易价格。因此,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际上是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的。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逐步的改革。最初的改革除利润留成、建立企业基金等分配制度的变革外, 在企业资金的供应上先后推行了企业上交国家资金占用费、国家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供应等制度, 使得企业由无偿使用资金转向需要承担一部分资金的使用费用, 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使用费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的出现, 造成了理财界认识上的直观感觉是企业为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即成本, 延续到市场经济机制下, 这种直观的感觉就抽象为“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错误的概念被直观的现象所印证, 流传甚广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 资本成本概念的出现源于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是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个概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 不存在资金的交易, 也就不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只有在商品经济时代, 当出现了资金的剩余者和资金的不足者后,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需要凭借一个公平的交易价格进行资金的交易活动。公平交易价格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者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相关, 对于投资者而言, 投资者可以按照资金等风险的投资机会预期的报酬率作为投资的基本报酬率, 也可以按照投资时承担的风险要求与之相对等的报酬。在不存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机会的差异性等因素相关。在资本市场出现后, 市场利率就是投资者与筹资者进行资金交易的一个基本的交易价格的参照标准。20 世纪初,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Irving Fisher) 根据存在和不存在资本市场两种情况, 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效应: 资本市场通过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使拥有剩余财富的经济人( 储蓄人) 和拥有投资机会但超出自身财力的人( 借款方) 实现其目标,市场的主要效用在于节约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储蓄人通过将资金借给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 借款人比自行寻找储蓄人由于搜寻费用的节约,从而从市场上得到低息的借款。由于市场效率, 促使储蓄投资额的增长, 同样也会提高借款人的经济效率。[1]费雪分离定理表明, 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单一的利率,借贷双方在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时, 均以此为依据,致使投资与筹资的决策相分离。对于投资人而言, 只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市场利率时, 就可以从资本市场借入资金, 而无需考虑个别投资者的具体偏好。对于储蓄人而言, 无需考虑借款人的具体偏好, 只要投资的收益能够达到或高于市场利率, 就可以将资金予以贷出。因此, 对于债券而言, 实际上资金交易双方是依据于市场利率进行交易的, 市场利率就是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一个基本的资本买入价格。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按照市场利率对投资人支付报酬, 才能够获取资本的使用权。因此, 债券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和风险决定的债权人投资的必要报酬率。

由于债务市场的高度有效性, 即债券的价格反映了债券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又由于债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是事先约定形成的固定的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

大部分债务的资本成本是与市场利率相关的, 容易确定。而股票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确定作为风险函数的股权资本的成本就比较困难。股权资本的交易不是像债券那样有确定的未来交易价格,对股东支付的报酬是企业运营后的后续行为, 因此,实际上股权资本的交易是投资者卖出资本在先, 企业买入资本在后。即企业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股利与资本报酬来作为股权资本的买价。在这个过程中, 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根据风险程度要求的报酬率, 即企业使用股东的资本必须要付出的成本是客观的, 而企业是否满足股东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支付的股利和资本报酬能否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则是企业是否公平进行了股票交易的衡量标志。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股权资本的交易价格支付买价, 即未能够使股东达到相当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基本报酬水平, 企业就会丧失持续融资的能力, 从而引发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现代财务研究结果表明, 股票的资本成本应是股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的一个函数, 亦即投资者按照投资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的基本报酬率。“公司的股权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 相当于公司的投资者预期从同等风险水平的其他投资中获得的总收益”。[2]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 股权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与投资者承担的市场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之和。费雪分离定理表明,股东根据承担的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与股东个人的偏好无关, 风险的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

综上所述,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投资时按照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的投资报酬率或承担的风险程度所要求的基本报酬率。那么, 投资者为什么不按照投资未来有可能产生的报酬率( 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报酬率) 来作为基本的报酬水平呢? 或者说为什么投资者个人对资本使用产生报酬的预期与企业使用资本报酬的预期不相一致呢? 原因在于市场效率即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的约束。债券市场的效率水平相对较高, 交易双方依据市场利率作为交易价格, 因此大部分债券的交易难以产生正的净现值。而股票市场的效率较低或者企业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较低, 难以反映企业投资所包容的全部信息, 投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 投资者只能够按照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报酬水平, 而不能够按照投资预计的实际报酬水平要求报酬。

将资本成本视为企业使用与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 其定义本质的错误在于: 第一, 歪曲了资本成本的属性, 资本成本不是企业使用投资者资本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或发生的资本筹集的交易费用,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根据投资的风险程度或根据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报酬的水平对投资要求的基本报酬率, 其性质是属于机会成本; 第二, 未反映决定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因素, 资本成本应是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函数,是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 第三, 定义的角度错误,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行为所导致的投资者出让资本必须要达到的一个资本的基本售价,由于企业使用的股权资本所产生的剩余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企业是否达到企业出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 即买价是否公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资本交易的公平性, 只能够根据企业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与资本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因此, 即使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定义, 也不能够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实际上, 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 资本成本应该表述为, 筹资企业为持续保持资本的融资能力所必需对投资者支付的基本报酬率。可能有的学者会问, 既然资本成本需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定义, 那为什么在财务管理的教材上在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时所使用的股利折现模型, 是按照筹资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现金流量来计算呢?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财务管理教材没有讲清模型产生的背景,股利现金折现模型应用的条件是市场的高度有效, 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所以可以按照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报酬和资本的净买价( 买价扣除融资费用) 计算资本成本。

错误的资本成本概念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现实中, 很多企业将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看作是企业的资本成本,由于在法律上, 没有关于使用股东资本强制分红的规定, 对股东可以支付, 也可以不支付股利, 很多经理人员错误地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比债务资本成本低, 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性较之债务要低, 这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国有股权资本非流通性与公众资本流通性的分置, 绝大部分国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由政府委派, 经理人员贪图舒适, 造成了我国股份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报酬偏低, 未能够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 导致了前一时期我国股市的灾难。甚至个别学者在解释上市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偏好的原因时, 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这种将公司实际给予股东的报酬作为资本成本的谬论, 对我国企业经理人员的理财理念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理念上的错误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偏差。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参照标准。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是建立适合企业承受能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 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够达到最低, 企业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努力降低企业的风险,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本成本, 是筹资决策的主要目的; 在投资上, 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发展所必须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的收益水平, 是企业使用投资者的资本而承担的基本责任, 因此, 只有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报酬率达到或超过资本成本, 企业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需要, 才能够保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必须指出, 依据MM定理, [3]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是相互分离的,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必须遵循这一定理。也就是说,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 不能够以项目具体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价的标准, 而应该将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混合决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项目的评价尺度。

资本成本是财务估价的基本依据。财务估价是确定企业资产, 包括投资项目、无形资产、企业、并购等公允价值。进行企业资产估价的主要方法是现金折现模型。资本成本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折现率。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计量并依据风险水平确定投资者的风险必要报酬率, 是正确进行资产估价的前提, 也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由于资本成本的属性表现为机会成本, 在进行企业资产评估时, 不能依据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来确定折现率, 而必须依据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投资的风险程度等机会成本的标准来确定折现率。

资本成本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债权人与股东必要报酬率按照企业资本结构计算的加权平均值, 是企业进行经营应

该创造的一个基本报酬率, 评价企业是损毁价值还是创造价值, 其标准是企业实际的总投资报酬率是否大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MM资本结构的定理表明,一项投资可行的标准是该项投资必须创造正的净现值,即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内涵报酬率) 必须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净现值实际上是企业预期收益与资本成本差额的价值, 正的净现值是企业价值的增量。衡量一项长期决策的有效性的标准是观察这项决策是否创造了正的净现值。净现值在每一个经营年度表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 EVA) 是企业创造的息前税后净利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获取经济利润, 意味着企业为股东创造了剩余财富, 是企业价值增加的源泉。当EVA 出现后, 很快就成为大型企业考核经理人员绩效的标准。

二、财务风险概念辨析

在理财学的基本原理中, 企业全部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或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表现为企业筹资风险。经营风险亦称为投资风险或商业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企业基本经营收益(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规范的、严格的、西方学术研究中沿用至今的学术概念, 却在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中被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篡改为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外汇风险等, 财务风险的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被无限度的夸大, 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风险。自从这种所谓广义概念出笼后, 在杂志上见到的财务理论研究文章中有之, 硕士与博士论文有之, 教材有之, 专著有之。似乎“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大有占据学术研究主流之势, 造成了理论上极大的混乱。实际上, 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只不过是反学术规范的伪概念。

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之一是, 必须遵循规范的学术概念。这不是教条, 而是在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使学术研究成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科学规范的概念的标志是这种概念的思维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破坏了规范的学术概念, 必然造成事物之间区分的困难, 无法界定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不能够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的错误在于, 不恰当地扩大了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该种概念出笼的逻辑是, 企业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财务风险就应该包括资金运动的全部风险, 财务风险等同于财务管理的风险。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定义逻辑, 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解释汉语中的“坐井观天”一语, 就很可能被解释为蛤蟆坐在井里看着天。实际上, 英文中的财务含有筹资的含义, 财务风险特指的是筹资风险。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学术著作中, 几乎均将财务风险视为筹资风险, 它是具有负债筹资的企业所特有的风险, 而经营风险是所有公司共性的风险。在规范的理财学术研究中, 企业资本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就是在防范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和利用负债的杠杆等正向作用的权衡中进行的, 如果我们使用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 将投资风险等均包括在内, 就会造成研究上的混乱, 因为在财务上投资和筹资是分离的, 资本结构属于筹资领域, 而投资风险属于投资领域, 将属于投资领域的风险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 事物性质的混淆必然带来思维逻辑的混乱,就会破坏资本结构中关于负债效用的研究。

科学概念的标志是概念的外延上能够涵盖同类事物的特征。按照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包括了投资风险, 而在这类研究的文献中, 往往又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视为并列的两个概念, 承认企业的风险是由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所构成。这就造成了概念定义外延上的混乱: 按照广义定义的逻辑, 既然财务风险包含投资风险与资金运营风险, 而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规范的定义就是企业经营风险, 怎么又出来一个与财务风险并列的经营风险呢? 其概念外延定义的逻辑是多么混乱!

创新是保证学术发展的必要前提。财务理论研究上的创新, 应该是在前人的劳动成果已经被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财务理论。创新绝对不是标新立异, 对概念的篡改不是创新, 是伪学术的范畴, 后果是导致规范的理论体系被曲解, 导致规范的学术概念被破坏,也就必然造成研究思维上的混乱, 造成正确的理论不能够被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学术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 应该有不同的理论流派, 但是在规范概念的定义上应该保持尊重和接受的态度, 不允许胡乱定义。广义财务风险概念不是中国学者特有的创新, 而是学术浮躁、急于求成的恶果。它破坏了财务风险的规范概念, 站在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角度上看, 造成了财务理论体系的曲解, 是应该被学术研究摒弃的一个伪概念。

在财务理论中, 企业的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一种企业不使用债务资本的情况下, 资产运行产生的基本报酬( EBIT) 的不确定性, 蕴涵在企业未来总资产报酬率(rate 0f return onaseta,ROA)的变动中。财务风险是属于普通股东所承担的一种企业举债融资形成的特有风险, 蕴涵在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变动中。在未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总资产的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相等的,但在企业使用债务的情况下, 由于债务的财务杠杆作用, 会造成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如果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的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会高于总资产报酬率, 如果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的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比如, 某企业当年创造的EBIT 为20 万元,资产总额为100 万元, 所得税率为40%。如果企业未使用债务, 则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也为12%。假设企业使用50%的债务, 债务利率为10%,则总资产报酬率为12%, 净资产收益率为18%。当然,如果企业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利率, 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使用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指标来衡量。

三、资本运营概念批判

20 世纪90 年代, 是我国企业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里程碑。资本市场的出现, 使得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改建为股份上市公司,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 筹集企业经营需要的资本, 进行企业的战略投资。“资本运营”或“资本经营”的概念应运而生, 曾经一度被大加炒作。仿佛是轰炸效应,使效率低下的我国部分企业看到了资本增值的希望,仿佛只有资本运营才是企业资本迅速增值的法宝。在这种伪学术概念的引导下, 不少上市公司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 在资本市场上, 弄虚作假。对资本市场公布虚假的、人为操作的经营业绩报告的层出不穷,玩弄虚假的资产重组、并购、股权重组, 骗取股价增值或套取股东现金的有之。一时间, “资本运营”的

口号响遍天下, 企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和实践“资本运营”活动。直至今天, “资本运营”也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学术性的研究杂志上。“ 资本运营”真的那么神奇吗?

其实, 拨开“资本运营”概念的神秘面纱, 就不难发现, 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违背财务原理的伪学术概念。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首先表现为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杂乱性。翻看有关资本运营的书籍可以发现,资本运营概念的版本诸多。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 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包括企业并购等扩张型运营和剥离、分立、股票回购、分拆等紧缩型运营;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以资本增值为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 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有效运营的方式; 有的将其定义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可见, 即使是资本运营概念的使用者本身, 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其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上是混乱的。更谈不上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公认性。一个内涵和外延高度混乱的概念, 其本身就不具备任何科学性, 更不能够界定同类事物的属性, 不能够发挥概念在学术研究上引领事物研究方向的作用, 因为, 我们不知道, 到底什么是资本运营,到底涵盖企业的哪些行为, 定义该概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何在。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对企业经营的误导性。按照资本运营概念的说法,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实业资本运营而提出的概念,是企业以金融资本、产权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买卖,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资本经营概念的炒作者看来,实业资本经营属于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 其资本增值的效率低于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的效率, 这是对企业经营的严重误导。MM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无公司税模型的定理表明,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在未来所创造的经营收益的资本化价值, 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尽管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财务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 但MM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 任何企业的价值关键取决于企业既定投资规模下的生产经营效率。[3]事实上, 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本, 在企业经营上如果不能够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经营效率的话, 企业就不会实现价值的增长。同样, 企业扩充与重组, 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只要这种投资行为或产权变更行为, 没有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企业就不会增值。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表明, 在资本市场高度有效的情况下, 金融资产的投资与筹资,并不能够获取正的净现值, 因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于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 信息的对称程度高, 故获取正的净现值的途径是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试想, 如果经营金融资本与经营产权资本的效率高于实物资本的话, 那大概就没有人进行工商产业的投资了, 闲置资本的拥有者, 都去资本运营吧。在各种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 都去搞产权重组、企业并购吧, 那样的话,可能一个社会离喝西北风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是对严格的财务理论体系的肢解。解析上述有关资本运营的定义, 我们可以发现, 资本运营的定义几乎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范畴, 如并购、资产重组、剥离与分立是财务管理投资扩充与财务重组的内容, 而所谓的金融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 而在内涵的定义中, 资本增值是盗用了当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创造价值, 将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篡改为资本运营的概念, 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肢解, 如果沿用资本运营的概念, 必将在理论上引起极大的混乱, 在实践上产生严重的误导, 削弱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财务理论体系中,所谓资本运营的外延涵盖的问题如扩充、重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对财务理念和财务方法的正确运用,离不开财务原理的支撑。而翻开资本运营的有关书籍,我们难以找到有关所谓资本运营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从这点意义上观察, 资本运营只不过是拼凑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是一个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的伪学术概念。

准确的定义财务概念, 是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前提。作为财务管理的学者, 笔者呼吁在研究上放弃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的做法, 以学者严谨的、规范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虽然没有立足于创新, 只是对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错误的概念进行了斧正, 但通过我们的呼吁以期建立和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的概念, 使严谨的财务理论体系能够得以维护。应该指出, 在财务管理领域中, 被扭曲的和误解的概念决不止作者所剖析的几个重要概念,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20 年左右的中国, 是对财务管理领域中的若干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规范、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以促使理论研究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刘明辉.主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G.Bennett Stewart,Ⅲ.探寻价值[M].康雁.等译.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Franco Modigliani,Merton H.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M]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 49

责任编校: 朱星文

On the Distor tion and Cor r ection of some Concept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XU Chun- li

( Tianjing Institute of Fiancé $Economics Tianjing 300222)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 Excel 财务管理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3

Discuss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 in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WU Yaling

(Accounting Schoo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major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accounting, but also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inance, economics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Excel software 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ode,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Excel; financial management; teaching

0 引言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各种不同财务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企业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资金营运过程以及利润分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财务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科学地财务理财理念,增强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是财务管理、会计学以及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而且还是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财务管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公式繁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难以记忆,存在一定困难。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会计人员可以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可以进行财务分析,证券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证券数据分析,办公人员可以进行工资计算与日常绩效考核等。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将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运用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1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

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数据录入具体体现在如何提高数据的录入效率与有效性;数据管理具体体现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与汇总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数据分析具体体现在各种函数的运用、模拟运算、单变量求解、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而“财务管理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企业面临的财务关系以及管理企业涉及的财务活动,其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员工、政府、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产生的关系,其财务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因此,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Excel数据处理的知识融入不同企业财务活动之中。

1.1 筹资决策

筹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筹资决策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包括计算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从而进行最佳资本结构的决策。筹资决策中运用的Excel函数有财务函数,主要包括:FV(终值),PV(现值),PMT(年金),PPMT(本金),IPMT(利息)等,以及非财务函数,如:IF(逻辑函数),INDEX(查找函数),SUMPRODUCT(乘积),ROUND(整数),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

1.2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不同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和投资风险分析等。在固定资产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SLN(直线折旧法)、DB(余额递减法)、DDB(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SYD(年数总和法)等;长期投资项目决策中主要运用的财务函数有NPV(净现值)、NPER(期数)、RATE(利率)、IRR(内含报酬率)、MIRR(修正内含报酬率)等以及非财务函数VLOOKUP(查找函数)、COUNTIF(计数函数),MATCH、INDEX等。

1.3 流动资金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应收账款管理和最优订货批量等。本章节内容不仅运用到Excel的公式与函数,而且涉及到Excel中一些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例如:最佳现金持有量决策中运用到规划求解的知识点;应收账款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关键字或者自定义排序、自动筛选或者高级条件筛选、分类与汇总等;存货管理中运用到数据的有效性等。

1.4 销售与利润管理

销售和利润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进行企业的销售分析、销售预测以及利润预测与决策等。本章节不仅应用到Excel提供的LINES、FORCAST、SLOPE、INTERCEPT、TREND等预测函数、还要运用数据透视表的强大技术和单变量求解工具等。

1.5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利用Excel软件创建财务报表分析模型,主要涉及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杜邦分析等方面内容。本章节主要应用到Excel提供的基本公式之外,还有名称定义等功能。

1.6 财务预算与计划

财务预算在财务资源安排上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可以运用Excel工具建立财务预算或财务计划模型的方法,单变量求解、方案管理等工具在财务预算或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预测方法和函数的使用。

2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财务管理理论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将Excel软件工具与财务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具体专题可以分为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驱动项目是指具体专题所可能涉及到的案例,理论依据是对具体专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技术原理是指具体专题在Excel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或方法,建模方法则是详细探讨如何运用Excel进行具体专题的构建,思考练习是针对具体专题布置的相关练习。

本文以企业资金需求量预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下面分别阐述该内容的驱动项目、理论依据、技术原理、建模方法以及思考练习五部分。

2.1 驱动项目

例如:某公司2014年度的销售收入是300万元,销售净利率是8%,股利支付率是20%,假设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同。已知该公司产销量和资金需求量的关系表和简化的资产负债表,预计该公司2015年预计的销售收入将增加80万元。2015年该公司的零星资金需求量为5万元,预测该公司2015年的资金需求量。

2.2 理论依据

回顾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主要方法:因素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以及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2.3 技术原理

讲解Excel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相关函数:财务函数(SLN、SYD、DDB、VDB、PMT、IPMT、IRR等)、数学与统计函数(SUMPRODUCT、SUM 、ABS等)以及其它相关的函数(VLOOKUP、IF等)。另一方面是涉及到的工具与方法,例如:回归分析、单变量求解、模拟运算等。

2.4 建模方法

运用Excel进行资金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演示。首先建立原始数据区,整理和输入该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其次,建立求解区域,预测出公司资金的需求量。第三,求解预测的外部资金需求量。

2.5 思考练习

筹资决策首先要确定筹资的数额,关于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几种方法?如何在Excel中构建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本章驱动项目的资料和讲解,进行该题目的分析。

3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Excel在“财务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替代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的转变和学生学习的转变两个方面。

3.1 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等不同教学内容来设计某个具体的财务管理专题。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专题,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向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此时,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2 学生学习的转变

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可以分组讨论、分工协作,运用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Excel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来完成具体任务。因此,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听、背,转变为探究式、自主式以及合作式的主动学习。一方面,运用财务软件以及在线数据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72-76.

[2] 王冰,尹涛,吕廷杰.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与知识创造过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6-180.

[3] 吴娅玲.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54-155.

[4] 梅斯,肖申克.财务分析:以Excel为工具(第五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财务管理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CDIO;财务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21-03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CDIO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找到了新方向,2005年被引入中国后便开启了CDIO在中国的快速传播之路。我校作为全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秉承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为培养卓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积极主动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带入多个专业和课程改革热潮中。《财务管理学》虽非工程类学科,但其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是其他多种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是企业理财与个人理财时财务活动的具体实现,也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核心与主线。为此,CDIO理念值得《财务管理学》课程借鉴。

一、《财务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学》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应对岗位的综合能力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基本对单章节进行练习或个别引入案例进行跨章练习。这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显著。

深入企业实际我们却发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市场经济而生,必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素质的培养要求。它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行情、背景、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做出预策、决策、控制、与各部门协调等财务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的人才,更需要其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于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沟通、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学》课程运用的前提条件

(一)综合能力型教师

CDIO要求《财务管理学》教师是优秀财务经理的典范,为把学生培养成卓越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需要完成教学案例的构思,财务项目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计划,教学内容的实施,学习受教的评价,组织学生完成财务管理活动相关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备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工作经验兼并,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假期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丰富教师财务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者任教,指导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实践,以补充专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完善的学习环境

CDIO理念希望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合作完成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其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学院既需要为学生提供软件环境,如:图书馆的各类学习资料齐全、财务软件系统完备、网络系统畅通等,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如:企业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实训室模拟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网络室、自修室、讨论室等。通过软件与硬件学习环境的合理利用使项目具有构思前提,设计基础,实施条件,运作环境,使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教学更好的实现。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学》教学的内容是企业理财过程中主要财务活动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为让学生系统的接受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并能学以自用,必须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设计成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创建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操作,通过运作过程来实现CDIO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培养目标。(具体运作过程如图1)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市场需求开始“构思”虚拟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概念设计、企业“设计”、“实现”财务项目的“运作”过程。将财务管理知识点融会贯穿于整个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扎实地学到实践应用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个人实践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系统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具体教学内容与操作如表1)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借新鲜案例增大启发性。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借用近期发生的案例,将新课相关知识隐藏在案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借案例引出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生动的案例过渡到项目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

2.用分组协作强化讨论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以项目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项目的参与者,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师生需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而这个完整教学活动的实现需要多角色多主体互相配合,因此将学生分组较理想,以7-8个同学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单位主体,推选出有能力的同学管理本组学习及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责任。在每一次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各组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为本单位主体做出管理决策,通过组与组之间经济业务往来实现理财目标,用业绩评价各组的决策能力。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沟通能力、理财意识、经济意识。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指标,更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标杆。传统以一纸的卷面成绩加平时表现来评定总成绩,过于窄与偏,无法全面反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为借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动作用,实现CDIO的预期培养目标需有一套完善的成绩评分体系。(学生考核成绩评分体系如表2)

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学生成绩的考核遍布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到考核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一)构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财务理念与财务管理技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通过理财理念的加强使学生更深地了解理财原理,灵活运用。通过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让学习能在今后学习自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内容,指导学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出构思的建议,学生则对每一个项目事先明确责任与任务,在构思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二)设计

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各小组对构思的六个项目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详细设计。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虚拟一家企业,各同学分工协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与职责,设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每个项目决策过程需各小组设计多个发展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使整个设计过程成为不断地深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教师在审核各小组设计项目中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对设计的进度给予意见,听取学生的设计思路,协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主动学习,培养经济意识和理财素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进步,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中成长,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现

各组内成员根据自己在虚拟企业中的岗位所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展开工作,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与其他合作企业沟通、谈判,并不断的与组内成员沟通、讨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的整理与完善方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方案可能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帮助小组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学生实现计划项目的决策。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与财务系统操作能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调、交流、沟通,这就是学生不断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四)运作

运行过程就是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实现后给自己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企业存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最终评价事先的构思与设计的正确性,及思考如何解决或分散风险。以提高学生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项目的结果给予评价,学生通过总结与交流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束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改革《财务管理学》,使学生最大化受益,我们需不断探索、完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毕业即是适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佩华.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九旭,许世英.基于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2012,(3):75-76.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4]林泽铭,李姗姗,蔡伟鸿.基于CDIO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项目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7):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