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1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for staffs in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XU Qin,XIAO Ying,ZHAO Wen-hua,et al.Hospit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health of a university,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for faculty in an university were studied.Methods An investigation from 2002 to 2004 was conducted by the method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among 1005 staffs of an university.By employing SPSS10.0,the risk factors to chronic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variance of the chronic diseases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base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s.Results In the people investigated,the order of the prevalence was 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obesity,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apoplexy.The prevalenc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for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eople were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people.The morbidity rates of diabetes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overweight group were more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hypercholesterolemia in obesit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group.Conclusion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hygienic manage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for obesity and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fat index in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staffs in university;chronic disease;risk factor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特殊人群为对象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寻找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途径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方向。知识分子作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主体人群,他们在科研、教育、卫生、金融等战线已成为技术骨干力量,他们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有着其固有的特点,同时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了解高校中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并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今后对高校知识分子的慢性病进行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目的。有鉴于此,我们于2004年对某高校的教职工进行了一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4年某高校正式编制的教职工1005名,包括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均属自愿参加的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和自愿填写的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问卷调查内容还包括日常饮食、吸烟饮酒和体育运动等生活方式和问卷调查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GLU)和血脂。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使用统一的经过国家计量认证的测量工具,按常规方法进行测量,由北京市质量检测局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BMI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2(m2)计算,按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标准:BMI≥24为超重,BMI≥28者为肥胖[2]。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 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 mmHg。冠心病的诊断:是根据既往心肌梗死;或有稳定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伴运动试验阳性,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或核素心肌显像证实心肌血流灌注减低。糖尿病的诊断依据1999年WHO的糖尿病判断标准[3]。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根据现有资料结合我国人群血脂参考值范围,以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5.7 mmol/L称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1.7 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肝脏检查:使用东芝黑白B型超声诊断仪,对受检者空腹做肝脏常规检查。脂肪肝诊断标准:凡B超显示:(1)肝区前段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呈明亮肝;(2)肝深部及远场回声衰减;(3)肝内管腔模糊不清;(4)肝缘变钝,可诊断为弥漫性脂肪肝,对超声波显示肝内多发性强回声区者诊断为局灶性或非均匀性脂肪肝[4]。脑卒中(主要为缺血性脑血栓或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三级医院头颅CT、MRI摄像学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使用专门设计的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均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录入计算机,输入数据库,医学专业人员进行核查。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有1005名教职工,参加了2004年体检,完成各项检查,并且个人资料齐全,其中男500人(49.7%),女505人(50.3%)。年龄21~86岁,平均54.6岁。
2.1.1 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20~4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有256人,占25.5%;45~59岁年龄段的中年人351人,占34.9%;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99人占39.6%。表1 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1.2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情况 调查对象中,以教师为主,占52.5%。干部职员33.9%,工勤人员比例最小,只占13.5%。职业分布情况,见表2。表2 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情况
2.1.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见表3。表3中显示:大专以上的人群占绝大多数,有76.0%,表现出高校的特点,以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为重点人群。因为该校的专业以理工科为主,所以男性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数量是女性的2倍多。
2.2 生活方式调查 1005名调查对象中有735名教工自愿完整填写生活方式调查表,其中男396人,女339人,年龄23~78岁,平均(51.6±12.9)岁,对吸烟、饮酒、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4~7。
2.2.1 吸烟情况 见表4。调查对象中男性偶尔吸烟的达13.9%,经常吸烟的占7.6%,只有59.1%的人不吸烟。已经戒烟的男性占19.4%。女性不经常吸烟、不吸烟的占绝大多数,为99.4%。调查的339名女性教职工中只有1人偶尔吸烟,1人已戒。表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人表4 调查教工吸烟情况
2.2.2 饮白酒情况 见表5。调查对象中经常饮白酒的男性比例为6.1%,偶尔饮为47.7%;而女性只有10.0%的人偶尔饮,没有人经常饮酒,有90.0%的人不饮酒。表5 调查教工饮白酒情况
2.2.3 饮啤酒情况 见表6。男性偶尔饮啤酒的比例是63.1%,与经常吸烟男性的比例相似,只有7.8%人经常饮啤酒,只有29.0%的男性不饮啤酒。女性不饮啤酒的有67.3%,没有经常饮啤酒的,但仍有32.7%的女性偶尔饮啤酒。表6 调查教工饮啤酒情况
2.2.4 运动情况 调查教工有30.9%的人经常运动(即:平均每周至少有5天保证30 min的有氧运动),仍有14.0%的人不参加运动。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7。表7 调查教工运动情况
2.3 调查对象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2.3.1 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见表8。按照患某种疾病的人数统计,可能存在同一对象患一种以上的疾病,会被重复统计。调查对象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最高,达34.8%。冠心病和脑卒中最低,分别为2.8%和1.9%。男女性别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表8 调查对象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注:男性与女性比较,*P<0.05
2.3.2 不同体重人群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的比较 见表9。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超重组均大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肥胖组患病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9 不同体重人群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的比较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P<0.01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而且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防治心脑血管病已刻不容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病按照患病率依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34.8%),高胆固醇血症(26.9%),脂肪肝(25.5%),高血压(24.3%),肥胖症(10.2%),糖尿病(7.1%),冠心病(2.8%),脑卒中(1.9%)。脂肪肝的患病率男性均于女性(P<0.05)。这与男性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男性整体的主食和肉食的摄入量均大于女性,导致总热量摄入大于女性,这也是脂肪肝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次调查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是51.6岁,侧重于中老年人,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家庭,女性在家中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和抚养子女的主要劳动,这方面的活动量仍较大。而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现代化,科技进步,男性除体育运动外的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特别是高校内的男性,主要从事科研教学任务,均属于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同时加上各种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平日基本上均是静坐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以上原因均导致男性的脂肪肝的患病率大于女性。
由李立明等[5]报道的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9.3%,比本次结果低,总体来看,该校高血压患病率高是因为调查人群与一般社区人群比较,中老年人比例较大。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4.5%,低于本次调查。但是和高血压的结果相似,这与高校中老年人群比例大相关。该高校冠心病的患病率(2.79%)低于殷晓梅等[6]报道的南京市城区冠心病患病率(5.35%)。与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的城市人群比较,本次高校教职工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均较高。
对自愿参加问卷调查的735名教职工进行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对象中有吸烟、酗酒的人较少,特别是女性均没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只有7.6%的男性经常吸烟;3.3%的教职工经常饮白酒,4.2%的教职工经常饮啤酒。运动的情况并不理想,只有30.9%的调查对象经常运动,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焦淑芳等报道[7]北京市15~65岁居民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有59.19%的男性,7.19%的女性吸烟;22.82%的男性和1.24%的女性酗酒,本次结果明显低于以上结果,证明在知识分子中这些有害于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要少得多,尤其是高校里的女性。她还报道有33.74%的男性和34.17%的女性缺乏运动。而该校参加问卷调查的教职工只有13.6%的男性和14.5%的女性不参加运动,也明显低于其结果。可是生活方式的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本结果与他们的调查结果相同。
肥胖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8],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是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9]。可以认为BMI增高是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本次调查结果与以上研究相同。
高校的教职工大部分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担负着教育下一代国家栋梁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反映,所以他们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他们具有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的缺点,并且长期从事静坐式工作,容易紧张、精神压力大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吸烟酗酒等的不良嗜好较好,而且文化程度高,能够乐于或主动接受健康宣传知识,对自身健康比较关注等优点。我们需要了解高校教工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因此利用健康体检收集相应的数据资料。
综上所述,慢性疾病是通过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能够予以控制的疾病,这也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关。但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这类疾病的迁延性和难愈性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有限的可利用卫生资源会造成持久的连续消耗,必将对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0]。根据目前实际情况,高校慢性病的管理和保健应区分预防和控制策略的轻重缓急。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策略,将慢性病作为一组疾病对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合理膳食、肥胖、缺乏运动等实施综合干预。积极推动以健康教育为关键手段、政策和环境改良为必要措施、健康行为形成为重要目标的健康促进策略。
[参考文献]
1 郑建东,魏华,郭浩明,等.北京市朝阳门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12(3):307-309.
2 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人体重指数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18-1021.
3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
4 王纯正,张武.腹部超声诊断图谱.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1,80-82.
5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78-484.
6 殷晓梅,徐斐,王青平,等.南京市冠心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与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7(7):269.
7 焦淑芳,尹香君,王瑜,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4):174-176.
8 Gupta Rajeev,Gupta VP,Sarna Mukesh,et al.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an urban Indian population:jaipir heart watch-2.Indian Hert J,2002,54(1):59-66.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2
>> 上海市长宁区2005~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上海市闸北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8~2011年呈贡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社区伤害状况分析 2005~2006年平谷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2005~2010年管城回族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武进区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2005―2006年出生情况分析 上海市2008年黄浦区肝炎知识调查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居民50年期望寿命变迁分析 2001~2004年上海市黄浦区老年人死因分析 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血液安全卫生抽检检测结果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出生监测分析 2009年上海市黄浦区放射卫生防护现况调查 上海市黄浦区妇女生殖健康干预效果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儿科用药情况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查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常住居民慢性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2008~2011年上海市黄浦区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vaccines.
[4]CDC.Update:Multistate outbreak of mumps-United states January 1-May 2,2006[J].MMWR, 2006,55(20):559-563.
[5]SHOPNA K B,ADITI DEY,HAN WANG,et al.Australian 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review series: mumps 2008-2012[J].Commun Dis Intell Q Rep,2015,39(1):E10-8.
[6]DANIEL RUDERFER,LEONARD R.KRILOV,FAAP.Vaccine-Preventable Outbreaks:Still with Us After All These Years[J].Pediatrics Annals,2015,44(4):e76-e81.
[7]SUN HEE PARK. Resurgence of Mumps in Korea[J].Infect Chemother,2015,47(1):1-11.
[8]ANIS E,GROTTO I,MOERMAN L,et al.Mumps outbreak in Israel’s highly vaccinated society:are two doses enough[J].Epidemiol Infect,2012,140(3):39-46.
[9]WHELAN J,BINNENDIJK R V,GREENLAND K,et al.Ongoing mumps outbreak in a student population with high vaccination coverage, Netherlands,2010[J].Euro Surveillance, 2010,15(17):11-14.
[10]ST-MARTIN G,KNUDSEN LK,ENGSIG F N,et al.Mumps resurgence in Denmark[J].J Clin Virol,2014,61(3):435-438.
[11]BRAEYE T,LININA I,DE ROY R,et al.Mumps increase in Flanders,Belgium,2012-2013:results from temporary mandatory notification and a cohort stud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 Vaccine,2014,32(35):4393-4398.
[12]DAYAN G H,QUINLISK M P,PARKER A A,et al.Recent resurgence of mumps in the United States[J].N Engl J Med,2008,358(15):1580-1589.
[13]宋昌宇,蒲d莲,廖耘,等.2004―2014年平塘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8):3291-3 293.
[14]高秋菊,张世勇.石家庄市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666-2668.
[15]卞琛,徐文国,韩长磊,等.常州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暴发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9):3544-3546.
[16]费方荣,冯录召,许真,等.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9):691-693.
[17]JUSSI SANE,SIGRID GOUMA,MARION KOOPMANS,et al.Epidemic of mumps among vaccinated persons,The Netherlands,2009-2012[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4 Apr;20(4):643-648.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3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易发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危害着越来越多的老人的健康。其中COPD又是呼吸系统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是老年人身体患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二的老年慢性病[1]。由于本病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复杂,所以对此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了解和增进健康教育知识,从而降低本病发生、复发率,更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笔者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COPD健康教育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COPD的流行状况及危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密切相关[2]。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10%,每年有500~1100万人因COPD致残,病死超过100万例[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死于COPD的约300万人。预计到2020年,该病将成为全球第3位致死原因[4]。由此可以看出,COPD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WHO评估COPD位居我国疾病负担序列的第一位[5]。另外余小平等[6]就通过对上海市区COPD患者的现状调查得出结论:上海市区COPD患者的疾病状况和生活质量并不理想。因此本病应该引起全球的关注。
2 COPD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2.1 COPD健康教育的内容
2.1.1 基础知识教育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
作者单位: 200237 上海,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呼吸内科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7]。因此,有必要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因人而异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针对性教育,内容包括COPD的定义、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等。其中注意帮助病人识别使自身病情恶化的因素。
2.1.2 心理社会支持 Ninot等[8]报道,心理社会支持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的应对策略、自主性及社会参与。COPD患者因患病时间长、病情反复、进行性加重、高额的医疗费用等,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另外Gift 等[9]研究表明,抑郁是COPD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这无疑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杨翠华等[10]认为经济条件决定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的依从性;经济背景干预患者的心理量化结果,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杨晶等[11]调查结果显示, COPD 患者的经济支持、精神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占前 2位的依次为配偶及家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注意调动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
2.1.3 指导患者避免有害理化因素 吸烟是COPD重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吸烟时间愈长,吸烟量愈大,COPD患病率愈高。大量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尤其是儿童被动吸烟也可导致COPD,因此必须重视吸烟所产生的危害性[1,2]。有研究表明成功的戒烟可以显著地保护那些具有FEV1进行性下降高度危险者的肺功能[12]。另外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致病因素。患者应尽力避免这些有害因素,病室及居家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
2.1.4 家庭氧疗 对于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目前主要提倡给予病人1~2L/min、每天15h以上的长期家庭氧疗(LTOT)。长期持续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状,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1]。家庭氧疗能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已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但刘红[13]通过对64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病人因为想节省医疗费用支出(31.3%)、症状消失后认为不必要再氧疗(6.3%)等原因而不能遵从出院时的医嘱,不能做到每天吸入要求量的氧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另外杨悦等[14]也通过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氧疗的认知,不了解的占64.10%,已了解的占35.90%。其中有症状时吸氧占16.67%,每天短时间吸氧占14.10%,每天吸氧15h以上只占5.13%。由此可见我们还需对病人的家庭氧疗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
2.1.5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 即有意识地延长吸、 呼气时间, 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 以实现自我调节[15]。早在1938年美国的Soley等[16]就提出腹式呼吸训练治疗的概念。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患者取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膈肌下降,腹部外凸,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用口呼出,膈肌上升腹部内陷,手感到腹部下降。腹式呼吸应配合缩唇呼吸一起应用。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方法: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面前30cm的白纸为适度[17]。程婕等[ 18]建议呼吸操锻炼频率保持在每星期3次以上,每次15~20min,为下午2:00~3:00在病区会议室进行。由专门指导者集中示范,然后于床边指导患者进行锻炼。训练基本原则:训练强度以呼吸和心率增快为限,停止训练10min,恢复至平静状态示强度适宜。另外戴秀华[19]研究发现家庭氧疗配合呼吸训练对缓解期COPD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2.1.6 无创正压通气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 Tion,NPPV)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 引起的呼吸衰竭已取得肯定疗效, 治疗成功率为 80%~ 85%[20]。兰万成等[21]通过对32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NPPV治疗分析,结果显示:经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治疗组与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对照组在治疗2天后,治疗组PaCO2、P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1.7 饮食指导 呼吸功的增加可使热量和蛋白质消耗增多,导致营养不良,因此若患者无心、肾功能障碍,应制定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量多餐的饮食计划[25]。在指导干预过程中,除了帮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外,还要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2.1.8 药物指导 对于COPD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包括抗生素、支气管扩张药、祛痰药等。在指导患者服药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止咳药可待因有麻醉性中枢镇咳作用,有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可能会成瘾,并因抑制咳嗽而加重呼吸道阻塞[26]。长期用药是防止COPD反复发作的关键,但目前我国COPD的用药率及控制率依然相当低,药物治疗依从性差是重要原因,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包括:知识缺乏、病情严重度、治疗时间、年龄、社会因素等方面[27]。
2.2 健康教育形式
2.2.1 医院内健康教育 形式有集体授课、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宣传栏、VCD宣教、组织病友联谊会等。孙丽玲等[28]通过对比实验对136例COPD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结果发现COPD复发率对照组为23.5%,观察组为5.9%;病死率对照组为4.4%,观察组为2.9%。王超[29]应用护理程序对COPD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促进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并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2.2.2 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以针对个人、家庭或社区群体,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方法包括社区随访、社区专题讲座、各社区办黑板报、医院安排医生义诊、演示、案例学习等形式。其中社区随访包括电话回访、上门随访,目前电话随访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重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COPD 患者的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工业生产减轻空气污染、国家加大戒烟力度等)、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深入进行、加强家庭或电话随访、强化家庭照护观念等。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来减少COPD的发病率,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璧瑜. 浅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全科护理,2008,6(12):3224-3226.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60.
3 陈炼,张国林,林少姗,等. 健康教育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808-810.
4 董碧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进展.成都医药,2002,28(3):174-178.
5 袁静,李波,刘艳华,等.纳洛酮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实用医药,2007,2(24):16-18.
6 余小平,朱圆,原萍,等.上海市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现状调查.上海护理,2009,9(1):14-17.
7 刘丽萍, 赵庆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24(1):43-45.
8 Ninot G,Brun A,Queiras G,et al.Psychosocial support for pulmo-nary rehabilitita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Rev Mal Respir,2003,20(4):549-557.
9 Gift AG,McCrone SH.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Heart and Lung,1993,22(2):289-297.
10 杨翠华,谢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认识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报,2009,34(5):441-443.
11 杨晶,杨萍,高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现代护理, 2005,11(3):165-167.
12 何权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45-46.
13 刘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2007,2(33):68-69.
14 杨悦,许少华. 78例重度COPD患者对COPD的认知及治疗现状.医学临床研究,2006,23(6):853-855.
15 王长虹, 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175-176.
16 Soley MD, Shock NW. The etology of effort syndrome. Am J Med-Sci, 1938, 196: 840-851.
17 刘洪君, 姚翠玲, 许占英, 等.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1) : 63.
18 程婕,程云,宋七仙,等. 超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锻炼效果研究.上海护理,2009,9(3):11-12.
19 戴秀华.家庭氧疗配合呼吸训练对缓解期COPD的疗效.临床肺科杂志,2005,10(4):477-478.
20 Pauwels RA, Buist AS, Calverley PM, et a1.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 workshop summa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1256-1276.
21 兰万成,吴晓新,曾婧.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32例的临床分析.临床医学工程,2009,16(5):39-40.
22 李伟棠,黄兰卿,梁红卫,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黑龙江医学,2009,33(1):17-18.
23 Liesching T,Kwok H,Hill N S.Acute applica-on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Chest,2003,124(2):699-713.
24 张大良, 张 萍. 无创机械通气医院家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研究.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4): 219-221.
25 黄素玲,曾淑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113.
26 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0.
27 张玉 ,冉艳军.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7-98.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4
自可负担医疗法案(ACA)颁布以来,美国超过500万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在处方药开支上实现了37亿美元的节约。根据医疗保险和医疗援助服务中心的数据,2012年前5个月,医疗保险计划的70多万人在处方药的“甜面包圈”上共节约了4.5亿美元。
所谓 “甜面包圈”是指医疗保险计划在处方药的实际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个支付区间需要全额自掏腰包。可负担医疗法案对加强医疗保险计划有非常有益的影响,医疗保险计划的参保人需要自己付费的比例越来越低。专家表示,到大约2020年,“甜面包圈”可能会被全部覆盖。此外,医改法案还规定了很多重要的有益条款,比如每年的免费体检和慢性病筛查等免费的疾病预防服务。
新算法预测基因与药物相互作用
近期,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科学家更简单的对基因、药物靶点进行识别和重点排序。此外,该方法还有助于对市场上已有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新算法还将帮助科学家识别出那些可以进行合作的研究伙伴。据悉,使用这一新算法,西奈山医学院药理学和系统治疗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15种不同类型的基因—基因网络,并还发现了药物和副作用之间的新型联系,并基于此前发表的论文将西奈山的研究人员进行连接,建立了一个合作网络。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算法简化了从数据建立网络的过程,一旦多维度的复杂数据被转换为网络,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数据,发现数据间新的有意义的重要联系。
手机筛查工具协助贫血症检测
近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学生开发了一款名为HemoGlobe的新型手机筛查工具,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已有的手机转换为一套“无针刺”的贫血检测和报告系统,为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贫血症检查提供一套非侵害性的方案。据悉,将设备的传感器置于受试者的指尖时,设备可以发出不同波长的光透过皮肤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测量。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可以在手机屏幕上快速的获得以颜色标识的检测结果,提示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状况。
此外,每次检测结束,手机还将向中心服务器发送一条检查结果摘要,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生成贫血症流行状况的实时地图。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5
【关键词】 15岁以上居民; 吸烟; 流行病学调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63
目前吸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据调查,我国吸烟人群已超过3亿,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不对吸烟流行状况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2]。吸烟属危害健康的不良习惯,由于公众对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加上世俗、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市居民控烟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解本市居民吸烟现状,为下一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开展控烟提供对策,2012年6-7月对市直机关、卫生部门及农村居民中15岁以上人群进行了吸烟现况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德兴市辖15岁以上常住人口。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德兴市区3个街道抽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三类人员,一是行政机关(国税局、教育局、卫生局)150人;二是农村居民(新营街道办吴园村)178人;三是卫生系统(市中医院、银山矿医院、市卫生监督所、市血地站、银城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328人,共计656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双录入、核对,对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计算其均数、构成比等;计算不同特征居民的吸烟率,吸烟居民的戒烟行为情况,使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为减少调查偏差,本次调查做了下列工作:(1)对调查员统一进行培训,统一了调查方案和调查方法;(2)凡列入本次调查对象者,由调查员逐人填写“德兴市市民吸烟情况调查登记表”;(3)对吸烟及原吸烟现已戒烟者,每位被调查者各填写一份“德兴市市民吸烟情况个案调查表”,要求调查表项目填写完整、真实,不缺项、不漏项;(4)数据进行双录入、核对,对于不一致的变量,核对原始调查问卷,修改数据库中的错误,直至两次录入的结果完全一致。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656人,其中男315人(48.02%),女341人(51.98%)。656位调查对象中,吸烟者177人,总吸烟率26.98%;其中男性吸烟者175人,吸烟率26.68%;女性吸烟者2人,吸烟率0.3%,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
2.2 吸烟与职业关系 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中,行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吸烟率最高,为44.67%;农村居民次之,为28.65%;而医务人员吸烟率最低,为17.99%。见表1。
表1 不同职业人群吸烟率比较
职业 吸烟人数(例) 调查人数(例) 吸烟率
(%)
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 67 150 44.67
农村居民 51 178 28.65
医务人员 59 328 17.99
合计 177 656 26.98
2.3 开始吸烟年龄 在开始吸烟年龄方面,21~3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68.36%;其次是15~20岁,占27.16%;40岁以上开始吸烟者仅有1人。
2.4 每天吸烟量 据统计,每天吸烟量最少者不足5支,最多40多支,每天吸烟11~20支者所占比例最高,为65.54%;每天吸烟6~10支占16.38%;21~40支者占12.43%。
2.5 吸烟者的烟龄 烟龄达11~20年者最多,有59例,占总数的33.33%;其次为21~30年者42例,占总数的23.73%;6~10年烟龄的37例,占总数的20.90%;31~40年烟龄的22例,占总数的12.43%;烟龄大于40年和小于5年者所占比例较小,分别占总数的5.65%和3.95%。
2.6 早晨起床后吸第1支烟的时间 早晨起床30 min内吸第1支烟者占13.56%,早晨起床31~60 min吸第1支烟者占42.94%,早晨起床60 min以上吸第1支烟者占43.50%。
2.7 吸烟原因 社交需要占33.90%,好奇占26.55%,跟着长辈、亲友、同事吸占22.60%,工作生活压力大占16.95%。
2.8 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 本市烟民对烟吸危害健康的认识较低,调查表列举烟草引发的11种疾病,只有吸烟能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癌这3种病认知率超过60%,其余8种病认知率都很低。见表2。
表2 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构成比
吸烟引发的疾病 知晓人数(例) 知晓率(%)
慢性支气管炎 123 69.49
肺心病 115 64.97
肺癌 114 64.41
高血压 63 35.59
冠心病 51 28.81
肝癌 33 18.64
脑卒中 21 11.86
结肠癌 15 8.47
胃癌 10 5.65
宫颈癌 14 7.91
白内障 14 7.91
2.9 戒烟原因 本次调查的177名吸烟者中,32人已戒烟,其中戒烟在1年以内11例,占34.38%;戒烟1年以上21例,占65.62%。戒烟原因一是为了子女健康(占53.12%),二是忍受不了吸烟引发慢性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带来呼吸不畅的痛苦,患病后决心戒烟(占46.88%)。
2.10 吸烟者吸烟场所调查 177例吸烟者中,吸烟场所按频率排序,在家庭的会客厅吸烟的频率最高,计127例,占71.75%;影院、舞厅吸烟频率最低,计38例,占21.47%。其余场所依次为:工作场所107例,占60.45%;会议室68例,占38.42%;饭桌上66例,占37.29%;厕所65例,占36.72%;卧室43例,占24.29%,导致二手烟暴露范围广,受害者多。
3 讨论
3.1 通过本次调查,初步掌握本市市民吸烟的一些特征 一是本市1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行为以男性为主,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同[3];二是吸烟对象以行政机关干部吸烟率最高,高达44.67%;三是吸烟年龄年轻化,烟龄长、烟量大,男性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低于女性,提示男性吸烟者多自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烟,所以控制青少年吸烟的工作至关重要,应降低青少年对烟草的易获性,减少环境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4];开始吸烟年龄最小为15岁,15~20岁吸烟占27.16%,21~30岁吸烟占68.36%,烟龄在11年以上占总数75.14%,每天吸烟量11~40支占89.97%;四是吸烟原因,由于好奇或跟着长辈、同事无目的吸烟占49.15%,社交需要占33.90%,工作生活压力占16.95%,提示控烟宣传要从小抓起;五是吸烟者目前吸烟的主要场所以家庭客厅、工作场所、会议室、饭桌上、厕所、卧室、影院、歌舞厅为主,二手烟危害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的亲人、单位的同事,室内吸烟者较多,家庭与单位的控烟环境较为宽松,多数公共场所虽然有禁烟标识,但在公共场所吸烟者仍有相当高的比例,公共场所吸烟状况较严重,提示加强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紧迫性[4-5];六是对吸烟的危害性认知率低,烟民对吸烟危害只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肺癌3种病知晓率超过60%,对吸烟引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知晓率只有11.86%~35.59%;七是已患病或预防疾病是戒烟的主要原因[6],部分吸烟者因烟草引发疾病给自身带来的疾苦或为了子女健康而戒烟。上述特征为本市今后开展控烟宣传,制定控烟措施提供了依据。
3.2 强化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提高烟民控烟意识 1990年3月本市在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期前调查时曾对农村居民吸烟情况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15岁以上居民2632人,农村居民吸烟率为18.99%;今年6-7月本市开展的市民吸烟情况第二次流行病学调查,农村居民吸烟率为28.65%,与22年前相比,农村居民吸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9.66%,其原因除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这与市民没有认识到烟草危害健康的严重性,尤其是对吸烟致病具有滞后性,常在吸烟二、三十年后,吸烟归因死亡才达到高峰这一特征认识不足,加上国家未颁布严格的控烟法律法规,对吸烟危害健康的教育与健康促进未及时跟进有关,提示今后卫生部门应加大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力度,将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事实,吸烟者的平均寿命要比不吸烟者缩短10年等科学证据展示给广大市民,借以推动市民积极参与到控烟行动中,使尚未吸烟者拒绝吸烟,已吸烟者尽早戒烟。
3.3 帮助吸烟者克服烟草依赖,积极参与控烟履约行动,加快控烟进程 吸烟有成瘾性,烟草依赖是造成吸烟者持续吸烟的重要原因。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仅凭个人意志实现戒烟的比例只有3%~5%,绝大多数吸烟者抵挡不住戒烟造成的痛苦,最终又复吸[2]。吸烟者离不开烟草主要原因是人体对烟草中的尼古丁产生了依赖[7]。吸烟成瘾者每30~40 min就需要吸1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稳定水平,当戒烟时,大脑尼古丁达不到这一水平,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补充尼古丁,从而产生强烈的吸烟欲望,这种欲望往往会削弱甚至摧毁戒烟者的决心,使戒烟过程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可见,克服烟草依赖,改变吸烟者吸烟行为是一项艰巨、漫长的系统工程。吸烟者要想成功戒烟,必须充分认识到烟草依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进行[2]。
近几年本市因烟草致病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卒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已急剧上升,2011年本市脑卒中患病率已高达258.61/10万,从本市今年市民吸烟现状调查推算,吸烟致病高峰将发生在2030年左右。消除吸烟危害是世界性趋势和历史性潮流,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全面协作,加强立法,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控烟手段[8]。为此,建议市政府尽快修订本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管理办法,号召国家机关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要带头控烟,号召市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单位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中率先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尽快降低本市居民吸烟率,控制吸烟对人体危害,促进市民健康。
参考文献
[1] Ezzati M, Lopez A D. Estimates of glob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2000[J]. Lancet,2003,362(9387):847-852.
[2]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北京,2012,5.
[3] 马冠生,孔灵芝,栾德春,等.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5):195-199.
[4] 尤华,吉华萍,陆慧,等.南京市居民吸烟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9-31.
[5] 洪凌燕,李钟捷,习青华,等.南昌市居民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1):85-88.
[6] 杨功焕.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79.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2010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北京,2011,4.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 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本院外科门诊自208年至2012年间采用药物治疗结合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择2008年至2012间,在我院体检科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吸收法确认并排除继发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并愿意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23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3岁,入选者都有周身疼痛,将本组分为干预组12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采用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商品名:密钙息),口服维生素D咀嚼片(商品名:迪巧)。以3个月为观察周期,干预组除上述治疗以外,还进行护理干预。
1.2.2药物治疗方面 ①鲑鱼降钙素50iu肌肉注射,1次/天,一周后改为50iu肌肉注射,2次/周,共3个月,②维生素D咀嚼片300mg,2次/天,持续服用。
1.2.3护理干预内容①健康教育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及相关知识、流行状况、危害、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并告之是绝经后妇女及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健康问题。确定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要求,并确定教育目标,帮助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偏食、酗酒、吸烟。鼓励患者长期饮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品,如牛奶、海产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鼓励患者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②改善环境:骨质疏松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加强安全防范指导,(如上厕所、洗澡、起床等站稳后移步,上下楼梯、公共汽车时尽量使用扶手,地板不要过湿,穿舒适而防滑的鞋以防地板打滑,少到公共场所),尽量改造和去除周边环境的障碍,防止跌倒,以减少跌倒而致骨折的发生。③腰背肌训练操:按照SinakiI[1]方案改编,主要动作如下:卧位训练,俯卧位将一软枕置于腹部,头向后抬与床面呈45°角,然后深吸气,并缓慢回复到原位同时呼气;坐位训练:坐位,双手置于脑后,深吸气,同时双肘缓慢向后做最大可能伸展,然后呼气回复原位,或取坐位,膝关节屈曲90°,以肩关节为支点,尽量向后伸展,然后回收。能力训练:翻身、起坐、立位反复动作练习,加大骨纵轴负荷练习。④步行训练:作为WHO倡导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三大原则之一的运动疗法[2],训练包括各种步态和姿势行走,如正常步行、足跟行走、上下楼梯、上下坡路等,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力,以上每个动作重复(5~6)回为1组,每次重复(2~3)组,(3~4)次/天,10天为1疗程,每个患者均治疗(6~9)个疗程。⑤支具:继发可背伸的驼背患者,同时佩带“腰围”“矫驼背心”等支具,不仅可以解除腰背肌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还可以保持脊椎的稳定性。⑥卧床休息: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椎急性压缩性骨折,其腰背痛尤如外伤性骨折一样地剧烈,因此早期的治疗也就要按骨折护理常规令患者卧硬板床。⑦心理护理:良好的情绪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心理护理时要讲明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进行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所以患者要有恒心、耐心、保持愉悦的心境是防治骨质疏松疼痛发生的关键。
1.3效果评定采用口述描绘分法(VRS),在护理干预之前、第6周末、第12周末进行镇痛效果评估,分级定:0级为无痛;Ⅰ级为微痛;Ⅱ级为稍痛,但不影响饮食、睡眠;Ⅲ级为较痛、一般能忍耐,必要时使用镇痛剂;Ⅳ级为剧痛,疼痛难忍,必须使用镇痛剂。同时记录患者的睡眠情况,好:睡眠时间≥6h/d,差:睡眠时间≤3h/天,须使用镇静剂;欠佳:介于两者之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比较 干预组从第6周始,疼痛程度逐渐减轻,Ⅵ级疼痛例数明显减少,使用镇痛剂者也相应减少,第12周尤其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睡眠情况 干预组睡眠质量从第6周开始明显改善,使用镇静剂明显减少,于第12周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