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1

1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是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报告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关于资源的管理战略。其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并加入新的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层面。EdwardB.Barbier[3]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3方面的协调统一,其内涵包括在发展模式上,要改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旧观念;在经济驱动力上,要发挥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寻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在结构调整上,要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倡导清洁生产的模式。鼓励文明消费的理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注重长久效益,最终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求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资源的不断开发、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不同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这4种类型。其中,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潜力大,经济发展后劲足,整体处于上升期;成熟型城市,资源开发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整体趋于稳定;衰退型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问题突出,资源整体趋于枯竭;再生型城市,经过一轮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后,摆脱资源依赖,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判定,进而才能因地制宜,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升级与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4个方面的主要评价指标(表1),为判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关专家指出,不管哪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要注意什么问题,它的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应该按照什么路线和模式进行,这都要根据这个城市的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因此,对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核心是摸清现状、找准定位、发掘潜力,据此设计出有利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

2攀枝花市的现状、定位与发展路径

2.1现状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达7434.4km2,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壳运动,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已发现矿种76种,其中包括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和稀土金属、贵金属等,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共39种。全市矿产地块共计490余处,其中46处为特大型与大型矿床,30处为中型矿床,具有较强的组合配套性,拥有超大量的钒钛磁铁矿等优势矿产[6]。现阶段,攀枝花已初步形成以钒钛产业为主、磷化工产业为辅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中国钒钛之都”的产业核心圈。从这个意义上看,攀枝花市正在由传统的多种类矿工业经济转向更加专业的钒钛产业经济,从传统的采矿、冶炼、粗加工为主,升级为机械、铸造、复合加工。这也是攀枝花市矿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经济发展方面,据统计,2013年攀枝花市的GDP为800.88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88亿元,同比增长4.5%,贡献率为1.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97.19亿元,同比增长11.7%,贡献率为83.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5.81亿元,同比增长8.0%,贡献率为15.4%。人均GDP为65001元,同比增长10.1%[7]。可见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矿业、钢铁、钒钛、化工及机械制造等。民生改善方面,2013年攀枝花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38元,同比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06元,同比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同比下降0.03%。资源保障方面,攀枝花市拥有四大钒铁矿区,攀枝花矿区、红格矿区、太和矿区及白马矿区。2013年攀枝花市积极推进钒钛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创建,确保钒钛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8]。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13年攀枝花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3%,NO2浓度同比下降7.5%,SO2浓度同比下降25.6%。空气优良率高达92.6%,污水处理率为84.25%,垃圾处理率为96.75%,绿化覆盖率为38.47%。

2.2定位及发展路径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划》涵盖的262个资源型城市资料信息显示,成长型城市共31个,成熟型城市共141个,衰退型城市共67个,再生型城市共23个。其中四川省内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县区等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是四川省10个地级行政区中的一员,处于成熟型资源城市之列(表2)。随着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攀枝花市的发展轨迹逐渐从成熟型资源城市迈向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而一旦进入原有优势资源衰退和寻找资源再生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驱动力将由资源驱动转向资本驱动,继而演替为创新驱动和知识驱动。根据《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3)中对创新型城市的界定和发展模式分析,攀枝花市的发展路径应选择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革新等方式,实现技术、人才、资源和设施等优势条件的利用,从而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达到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效果[9]。

3对策建议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估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08806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有157种,其中钨、稀土、钒和钛等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1]。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产资源面临着人均拥有量不足、供求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的危机。因此,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基于牛文元(1998)的矿产资源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踇2],从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人力五大支持系统角度出发,以2003年~2010年数据为样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的方法和模型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多维灰色评价模型、功效函数法、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3]。由于评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部分可知、部分未知,并且其评估指标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运用多维灰色评价法,通过建立灰色综合评估模型,量化处理未知信息,从变化规律不明显的情况中找出规律,从而科学合理地对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价。

一、矿产资源五大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牛文元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郏由妗⒎⒄埂⒒肪场⑸缁岷腿肆χс窒低澄宕蠓矫妫菇蟛试纯沙中⒄怪с窒低场s捎诰龆蟛试纯沙中⒄顾降闹副曛诙啵虼耍颐墙擞貌愦畏治龇4]进行模型的简化。

(一)矿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确定

本文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选取47项相关指标,对矿产资源五大支持系统进行分层评价。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如表1所示:

(二)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可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其核心在于,以定性定量的决策分析为基础,结合数学方法,计算出每一层指标的权重,从而辅助决策。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步骤[5]大致如下: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灰色综合评估方法灰色综合评估,其核心是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将所需评价的指标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白化权系数模型,从而确定各指标所属的等级,据此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估步骤大致如下[6]:

(一)构造评估样本矩阵

将矿产资源按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人力五大支持系统,进行分层数据处理,并构造各支持系统评估指标数据矩阵a。

(二)确定指标等级,构造白化权系数模型

根据各支持系统的评估指标数据矩阵,建立相应模型。指标等级的确定方法为:以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为中类中限,平均值加标准差为高类下限,平均值减标准差为低类上限。然后建立相应的白化权系数模型,确定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权系数。白化权系数模型[7]如下:

式中,u为评估指标,g为高类下限,z为中类中限,d为低类上限,由此得到白化权系数矩阵m好,m中,m差。

(三)判断指标极性

若指标数值越大,越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则该指标为正指标,白化权系数越大越好;反之,则为负指标,白化权系数越小越好。由于本文大部分的指标为正指标,因此为了便于计算,应对负指标进行调整。

(四)

对各支持系统进行灰色评估

五大支持系统的灰色评估模型为:

其中wi为各支持系统的指标权重行向量组,pj为中间层指标权重行向量组,q为各支持系统灰色综合评估值。

三、矿产资源五大支持系统灰色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灰色综合评估法,得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和图1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我国2003年~2010年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的评估结果有所差别。就生存支持系统而言,其“好”等级先降低后上升,由2003年的0.534先下降到2007年的0.287,然后逐渐提升到2010年0.541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中”等级变动趋势恰好相反,先上升到2006年的0.747,然后下降为0.250;“差”等级则变动较缓,在0.5范围内波动。总体上看,生存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度由最初的“好”变为“差”,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发展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明显地朝着“好”的趋势变动。“差”等级由最初的0.686变为0.256;“中”等级2010年下降为0;而“好”等级则在2008年由0.251急剧增长到0.719,可持续度较好。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度不容乐观:“好”等级由2007年的0.805逐渐下降到0.230的发展水平;而“差”等级则保持在0.6左右,且呈缓慢增长趋势。社会和人力支持系统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差”等级逐年下降;“中”等级先上升后降低;“好”等级逐年增长,且整体上看,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根据表2中数据,绘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总体来说,在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中,发展、社会和环境支持系统的评估结果较好,都由最初的“差”等级逐步提高到“好”等级;与之相比,生存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却由“好”变为“差”。这表明,由于政府部门对矿产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以及对科技、人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使得矿产资源在发展、社会和人力方面的可持续度明显提升。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加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令矿产资源的储量急剧降低。与此同时,“高污染、高消耗”的利用模式,也使得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尽合理,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生存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度,首先要做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借鉴优秀的矿产资源开采、管理经验,提高矿产开采、利用的有效性;其次,矿产企业也应致力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建立,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可以将矿产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及中间产物及时分类回收或出售给其他行业,建立关联产业,形成长效利用机制,尤其应注重金属矿产的再利用,成立专门的回收利用部门,对废弃物及中间产物中的铁、铜以及煤渣、焦炭等进行提炼,使其能循环利用。此外,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协调矿产资源的生产-消费结构,避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缓解矿产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过度开采的趋势。

(2)针对矿产资源环境支持系统可持续度的提高,首先应转变“高污染、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矿产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等方式,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阶段严格把关,做到达标排放;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税收激励等机制,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惩,对于守法合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诸如税收减免或给予财政补助等奖励,更好地整顿矿业秩序。其次是转变“高消耗”模式。矿产企业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激情,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能源高消耗的难题;此外,还应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从而减轻能源利用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0[j].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10.

[2]牛文元,毛志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1998.

[3]华红莲,潘玉君.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评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66-69.

[4]吴旭,王绪本,阚瑷珂,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流域生

决策评价系统[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127-131.

[5]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5-86.

[6]李龙清,吴浩,李振军.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的清水营矿井技术经济评估[j].陕西煤炭,2011,(4):49-52.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 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精益战略;临界战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144-05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粗放式的规模增长基础之上,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基础之上。这种增长方式的结果,必然导致矿产资源供应的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一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由资源消耗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以结构性调整为基础的由初级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变。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对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和数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如何审时度势,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得到的经验总结,是人类重新认识和审视自身发展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结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相继制定和开始实施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基础之上的,而矿产资源又具有现实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有关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1]。但就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矿产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探求矿产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和途径。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为了满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要求,这些研究成果或者追求矿产资源代际配置的社会福利最大化[3],或者探求矿产资源耗减量与可更新资源补偿量的动态平衡等[4][5],实质上都是解决有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合理配置问题。第二种是侧重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基于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功能,探究不可再生的、有限的矿产资源如何实现持续供应,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7]。解决的途径或者是扩大供应范围的开源模式(如全球资源战略),或者是集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节流模式(如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战略)。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局限性,那就是将矿产资源和社会经济作为两个独立的对象来看待,立足于矿产资源的静态有限性,来解决经济发展的动态持续性问题。过多地关注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忽视了矿产资源系统内涵和结构上的发展演变性。事实上,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含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性。因而,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的矿产资源需求要求相适应,矿产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内涵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即矿产资源的发展属性),正是矿产资源系统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纬度上的发展演变属性,才使得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使得矿产资源系统本身存在着可持续性的可能性。因此,探究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第一,必须紧密结合地区产业构成及其未来的发展态势,不能就资源来谈资源;第二,必须从动态发展的观念来理解和考察矿产资源的构成和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即必须强调发展的思想;第三,必须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来认识矿产资源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性。这样,探究一定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实际上就是要在全面分析和研究地区矿产资源系统发展演变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地区矿产资源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和更替升级问题。

2 矿产资源的系统特征尺度及临界演进规律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系统属性。系统特征尺度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特征时间尺度和特征空间尺度的统称。所谓特征时间尺度,是指能够体现系统本质变化的最短时间跨度;与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空间范围被称为特征空间尺度。系统特征尺度定义中的关键是“本质特征”,这一“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系统特征尺度反映了系统在保持其特定本质特征状态下的时空范围。同时,系统又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当客观事物的发展演化发生了质变时,标志着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表现为系统特征的根本变化,即系统的临界状态变化。“临界”的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学,意思是说,对于一个物理系统,其性质随着物理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当物理参数达到或超过某一阀值时,物理性质将发生突变,超导现象就是典型的临界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Prigogine)在研究非线性热力学系统时发展出了一套从混沌到有序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系统在临界分叉点上的选择[8]。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的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研究表明,一国家或一定区域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不同进程,对矿产资源的消费和需求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矿产资源的系统特征时间尺度。在某一特定的特征时间尺度范围内,矿产资源的消费呈现出一种倒“U”字型分布,其变化过程由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组成。这种对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阶段划分与地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大体相适应(见图1)。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这一发展变化特征,表现出矿产资源系统在保持其特定资源消费结构状态下,一个完整的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的发展演化过程[9]。

区域矿产资源系统不仅表现为特定系统性质特征时间尺度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变化规律,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考察,矿产资源系统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平衡特征。当控制参数达到某一阀值λ0时,系统将发生分叉,系统在分叉点上所面临的选择可能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新资源结构(机会型或可持续性分支)、混合资源结构(波动性分支)和原资源结构(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见图2)。矿产资源系统在分叉点上具体选择哪一个分支取决于系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

上述矿产资源系统通过临界点选择实现的系统更替与演进规律,已被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消费结构的现实演变过程所证实。根据世界上不同地区工业化发展对矿产资源投入大规模开发的先后,区域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矿产资源消费结构大体上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主导矿种。具体类型划分及代表金属与能源矿种为:①传统类型-主导矿种有煤、铁、铜、铅、锡等矿种;②现代类型-主导矿种有石油及天然气、铝、铬、锰、镍、钒等矿种;③新型类型-主导矿种有铀、钴、锗、铂、稀土元素以及钛等矿种。由此形成了传统矿产资源系统、现代矿产资源系统和新型矿产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时间维度上的依次叠瓦状更替与演进规律(见图3)。

由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及其临界演进规律可知,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两种时间尺度上的含义。一种是某一特定矿产资源结构基础上,在其系统特征尺度时间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另一种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建立在系统临界点上及时科学的系统选择与更替上的可持续性,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真正内涵是这两种可持续性的综合。因此,建立在上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基础上,研究区域未来一定时期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由此来规划和确定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和对策,必须首先准确判断地区所处的系统特征状态,是处于某一系统特征尺度内的缓慢演进状态,还是处于系统发展演化的临界状态,才能对未来本地区矿产资源消费需求态势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不同的战略规划和对策,即矿产资源系统特征尺度内的精益战略选择和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战略选择。

3 基于系统特征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精益战略选择

当矿产资源系统演化处于远离临界点的稳定状态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需求处于某一特定资源需求结构基础上相对缓慢的量变过程。此时,如果从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特征时间尺度内某一时间点截面来观察系统运行特征,区域矿产资源系统是地区空间范围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工、利用等环节和过程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按照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差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采选、矿产资源加工和矿产资源利用四个次一级的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之间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关系(见图4)。一方面,四个子系统相互依从,没有前一个环节的作用,后一个环节将无法进行。随着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的不断深入,前一个环节构成了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区域矿产资源的现实可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环节上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后一环节对前面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如果后一环节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资源浪费,加重以前环节的工作强度。正是区域矿产资源系统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整个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本质特征。

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系统时间尺度范围内的任一时间点上,区域矿产资源系统均表现为相同的系统作用要素构成,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即系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各个作用要素的作用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系统运行的初始期和增长期,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现有资源储量的大量消耗,其它作用因素影响程度较小;当系统逐步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加工深度的加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环节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矿产资源系统开源要素(包括: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开发替代资源、非资源的资源化、矿产品进口、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和节流要素(包括: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提高矿产资源的采选回收率、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矿产资源、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等)作用强度的增大,实现了对地区原有资源储量消耗强度的降低,从而构成了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的波状运行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必须保证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根本的选择在于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精益战略的选择与实施。通过矿产资源系统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增加资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0][11],从提高矿产资源开源与节流各个要素的精益程度来保证一定时期内,系统的输入应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统的输出。鉴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由于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以及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输入,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在明显加快,矿产资源系统特征时间尺度明显变短,使得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曲线分布区间变窄,对矿产资源需求强度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短期内对矿产资源消耗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一定时期内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系统自身的供应能力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如我国目前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勘查、加工、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全面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精益战略,切实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技术贡献率,才能实现资源供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矿产资源系统演变状态的临界战略选择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包含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量变意义上的持续性,又包含不同资源消费结构系统演化质变意义上的持续性,是通过系统不断量变和质变的循环往复演化过程来实现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而这一过程的另一关键点就在于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临界战略的正确选择。

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和分叉点类型与控制参数密切相关。在构建矿产资源系统模型时,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就表现为参数。矿产资源系统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构成发生了变化)就导致控制参数发生变化。环境对矿产资源系统的非平衡约束能够使隐藏在系统非线性特征之中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充分展现出来,使矿产资源系统远离平衡态,出现临界状态和分叉行为。此时,对于矿产资源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战略选择。第一类是新资源结构战略,即机会型或可持续性战略。这一战略选择随着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适时地实现了矿产资源构成结构的转变,由传统类型的资源结构转移到现代类型的资源结构,再到新型类型的资源结构等,从而保证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见图5)。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不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能源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先后经历了柴薪为主阶段、煤炭为主阶段、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阶段,以及未来的核电为主阶段、太阳能及风能为主阶段等。能源系统结构的演变与更替,向人们展示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远景。第二类是混合资源结构战略,即波动性分支战略。本战略选择基于地区的资源基础特征,采用了旧资源结构与部分新资源结构的结合,由于区域资源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造成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供应的制约,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增大。第三类是原有资源结构战略,即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战略。本战略选择往往过分地强调本地区原有的资源优势,没有及时地实现资源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转换,基于特定类型资源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出地区矿产资源系统资源供应能力的不足。

5 结 论

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发展”,在于地区矿产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不断地演变和更新。这一可持续发展过程依赖于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矿产资源供应和消费产业链运行中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精益战略选择和实施。可通过矿产资源系统勘查、采选、加工和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增加资源的有效存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提高矿产资源开源与节流各个要素的精益程度来保证一定时期内,系统的输入应大于或至少等于系统的输出。这一可持续发展过程还取决于矿产资源系统演化更替过程中临界战略的及时选择与正确实现。矿产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和分叉点类型与控制参数密切相关,对于矿产资源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来说,客观上存在着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资源结构战略,是机会型或可持续性战略;第二类是混合资源结构战略,是波动性分支战略;第三类是原有资源结构战略,是危机型或不可持续性分支战略。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的原因不是资源的供应能力不足,而是产业技术落后及资源低水平利用造成的需求压力和环境负荷。现实的解决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因此,实现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条件下精益战略选择和临界战略选择的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纵向上实现资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横向上满足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不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水平,并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要求,及时地完成资源结构的更替与变迁,从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昌明,黄孝林,丁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6):17~21.[Yang Changming, Huang Xiaolin, Ding Feng. Research Advance 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J]. 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1999,(6): 17~21.]

[2]WCED.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刘家顺.论资源代际有效配置的运行机制[J],河北学刊,2003,23(4):34~37. [Liu Jiashun. Discussing Operation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s Intergenerational[J].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03,23(4):34~37.]

[4]魏晓平.矿产资源代际配置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79.[Wei Xiaoping. Study on Problems of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2,(2):74~79.]

[5]魏晓平,王新宇.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经济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5): 78~81. [Wei Xiaoping, Wang Xinyu. Economic Analysis of Optimum Exhausted on Mineral Resource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10(5): 78 ~ 81.]

[6]夏传勇.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415~421.[Xia Chuanyong. Review on Studied of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3):415~421.]

[7]张雷.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2~167.[Zhang Lei. Mineral Sustainable Supply and Its Spatial Reorga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2):162~167.]

[8]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Zan Tingquan. System Economics Exploration[M]. 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4,(3).]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049-02

从目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做法,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考虑到矿产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应当在具体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制定完善的计划,注意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在开发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能够取得实效。

1 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开发和利用计划

1.1 根矿产资源种类,制定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计划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每一种矿产资源所对应的开发和利用方法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矿产资源的种类制定科学合理利用计划,保证每一种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都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提高利用计划的针对性,保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整体开发利用效果。所以按照矿产资源的种类制定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1.2 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分类,采取差异化的开发和利用措施

由于矿产资源种类不同,矿产资源的属性差异较大,在具体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一种矿产资源的实际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开发和利用措施,根据矿产资源的自身属性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有效开发,并在矿产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使矿产资源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采取差异化的开发和利用措施,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3 对于稀有矿产,要提高开发和利用效率

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于稀有矿产应当提高开发和利用效率并且减少矿产资源的损失,最大程度实现稀有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措施,使稀有矿产能够在整体数量上得以有效保留,并且提高稀有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效果,让稀有矿产的作用和优势能够得到全面发挥,保证稀有矿产开发利用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2 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应注意对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根据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措施

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经过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基于矿产资源的这一特点,矿产资源总体发展属于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为了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应当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措施,对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注重对矿产资源的保护。避免滥采滥挖的现象发生。因此,实施矿产资源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2.2 把握正确的矿产开发和利用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我们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把握正确的矿产开发和利用原则,主要应当遵循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合理保护以及资源科学开发利用这些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矿产资源在逐渐减少的趋势下,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对工业生产和国家发展的有效支持。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式。

2.3 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实现综合利用

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在整体效益上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成分都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做到挖潜增效,让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转变传统的发展思路,通过采取新技术的方式来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所以,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是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效

4.1 根据环保要求,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那么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从目前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来看,对环境的污染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为了有效遏制这一不良现象,应当根据环保要求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使矿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环保要求实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保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4.2 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保指标控制

为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应当根据环保要求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保指标,在环保指标的规范下,应当对现有的利用手段进行有效优化,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在科学性、合理性和环保性方面都能够达到规定要求。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取得实效,特别是在环保属性上能够达标,以此达到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保指标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4.3 顺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趋势,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效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来看,节能减排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注重开发和利用的实效,而不是只注重于开发和利用的数量。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国家的能源方针和能源战略及时地调整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让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在满足工业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综合利用。

5 结语

通过该文的分析可知,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开发利用计划,注意对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效,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应当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做到根据矿产资源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开发利用措施,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邵长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5

作者:张敏定价:34.00元16开2008年6月出版

本书内容为:导论、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运动对现代物流的影响、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模式探讨、人力资本在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管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物流。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丛书)

作者:白世贞 定价:28.00元16开 2008年4月出版

全书共八章:供应链系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坚系统的供应商选择与管理、国际采购管理、供应链系统的采购方法与技术、供应链系统的采购需求预测与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系统的采购进货与成本管理、供应链系统的采购风险与控制、供应链系统采购绩效评估。

3.《管理效率:聚焦企业管理与组织发展的难题》

作者:薛淑珍定价:30.00元16开2008年5月出版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管理的本质、管理学理论发展演进、管理效率的理论背景、基于组织的管理效率研究、管理成本研究、影响效率的管理行为因素分析、影响效率的管理关系因素分析、影响效率的管理伦理因素分析、大型企业的管理效率问题、管理效率的方法研究。

4.《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21世纪经济学专家专著系列)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6

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矿产资源尤为重要。曾有观点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业将成为夕阳工业,然而近几年的发展中反而更加证明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因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虽然是丰富的,但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将越来越快,预计几十年后,有些矿产资源将变得极为短缺,甚至枯竭。我国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大量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缺乏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开采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对环境的破境与污染极为严重。

 

一、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露天开采会改变地形和地貌,对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毁坏。

 

2.不合理的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塌陷,诱发地质灾害。

 

3.不合理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4.开采所产生的废石、尾矿占用大面积土地,大量废气废水的排放。

 

5.地球本身是一个稳定循环生态系统,矿业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有害元素的扩散。

 

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管控措施,不合理无节制的矿物资源开采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化学污染和环境生态破坏。生态环境问题随时都会有恶性爆发风险,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灾难。

二、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循环,以产品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俗称为“3R”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环环相扣、物尽其用,每一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剩余物质都可以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能得到循环往复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从世界范围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其中德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先后按照循环经济发展形态重新制定了管理法规。国外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加强立法管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其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以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据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2.促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

 

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各国采取了许多经济政策。如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垃圾填埋和焚烧税。

 

3.健全社会中介体系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营利性组织所缺乏的作用,如德国专门回收利用包装废弃物的中介组织DSD、日本大阪的回收情报网络等。

 

4.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市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社会意识。

 

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期以来,矿业资源开采沿用的是大消耗、低能效、粗放式的经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不重视已开采资源的深度开发,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循环经济意识低,造成了资源的过度破坏和巨大浪费。未来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崩溃等问题,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1.矿产资源的开发率低,粗放经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布的2005年资源综合利用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为百分之三十,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将近百分之二十。我国的共、伴生矿多,在已开发的矿产中,共伴生矿占87种,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三分之一,综合回收率不及百分之二十。根据对全国845个矿山调查,综合利用率达百分之七十的矿山仅占百分之二,综合利用率达百分之五十的矿山不到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五。矿产资源开发依然停留在粗放经营,低开发率的状态。

 

2.矿产资源供需失衡

 

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矿山省,有三分之二进入衰退期,经过高强度的开采,矿产资源枯竭,后备资源储量不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矿产需求量的增大,使得许多矿产资源耗费增速,另一方面,我国矿业秩序混乱,投资环境差,地质勘探技术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新发现的矿产减少,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呈下降趋势,后备储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未来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消费需求还将有数倍的增长,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十分严峻,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3.矿产资源回收率低

 

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由于我国选矿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落后,加之粗放式的开采方式,使得许多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根据统计,我国铁矿和有色金属采矿回收率为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煤矿仅为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由于技术与国外有差距,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比国际水平低出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4.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

 

我国矿山排放的尾矿堆存量已达五十余亿吨,并且每年以二至三亿吨的速度增长,矿山剥离废石的堆存量达数百亿吨。由于综合利用率低,开采回收能力薄弱,尾矿中大量的有价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遗留在堆存的尾矿中。

 

实践证明,目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另一方面,也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矿产资源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势必威胁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也将会造成不利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矿产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

 

四、基于循环经济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举措

 

矿产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势必威胁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最近几年提出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我国矿产资源新战略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1.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以及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作为一种新环保经济开发模式,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战略体系的发展过程,通过“协同作用”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使循环这一重点渗透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积极进行试点测试,通过试点单位和典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验,利用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的推广。

 

3.加强循环经济宣传,国土资源系统的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广泛披露环保信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

 

4.立足企业,引导企业大做循环经济文章,循环经济的基础是工业生态系统,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的建设必须从工业生态系统和企业抓起。在工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初期,由于信息不通,上下游企业很难淘通,政府需使其形成工业生态链,但循环系统的深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到一个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做好绿色设计.推广实施清洁生产;其次还要不断研究开发绿色先进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科学经营管理。

 

5.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在资源领域的普及推广。立法是各国推广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手段,当前要尽快完善涉及矿产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修改补充《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强化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循环经济的建设还牵涉到许多政策的建设与完善,如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矿业发展。

 

6.要使循环经济真正在国土资源领域实现“循环”,必须已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7.矿山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开展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处理,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五、结语

 

我国的矿业经济要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我国的国情来制定具体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理论实践来突破瓶颈。矿业循环经济能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上,循环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矿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