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1

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改正传统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全面规划了学生4年的学习和实践。专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课内、课外的活动之中,本科4年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了11门学科平台课,10门专业核心课。这两大类必修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课程、外国文学史课程、中外电影史课程、影视理论课程、戏剧理论、戏剧作品分析课程、剧本创作课程等,这些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学生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则多达21门,多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而设。包括视频、音频编辑与合成类、广告创意类、多媒体技术类、影视拍摄类、影视批评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专业课的扩大与延伸,有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但更多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应用作准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如喜欢拍摄的可以选择影视拍摄与制作类课程,喜欢创作的可以选择剧本创作类。

总之,围绕一个兴趣点,有大量的课程可供选择,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常规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之外,针对戏剧影视专业的特点,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影像素材采集、创作实践等环节,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机会,这些课程由于多样、实用,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学院还认真调整了课程设置,特别是不断灵活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增加专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办以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2006年5月,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经全体教师研讨后,第一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2011年8月,有了多届毕业生的经验之后,经过认真调研与论证,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修订。通过这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在专业课中减少了“史类”“理论类”课程,增加了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修改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专业选修课,根据社会需求做了较大调整,取掉了一些不适宜的选修课,增加了一些适用、实用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2.整合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在综合类大学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一般被纳入文学学科,其中也有一些院校将其纳入艺术学科,但由于此专业的特殊性,综合性大学在开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时都面临一个师资力量难题,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影视拍摄与制作”“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合成”“表演”“导演”类课程缺乏专业教师,学生对某个方向感兴趣,但由于没有师资,课程无法开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考虑到江南大学各学科的分布情况,统筹学校的师资力量,如影视拍摄类课程我们得到了教育技术系老师的大力相助,数字视音频编辑类课程可以请数字媒体学院老师给予支持,表演类课程得到艺术学科老师的相助。教育合力的形成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3.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实践教学的意识,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生都有实践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每一学习阶段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影视片,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各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统筹安排课内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实现戏剧影视文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重要途径,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施。(1)通过定期举办的剧本创作比赛、征文比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期举办DV大赛、心理剧大赛、戏剧小品大赛、剧风行动等培养学生创作、表导演能力。(2)寒暑假,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材拍摄短片或自行选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指导下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拍成影像资料。(3)在第四学期、第六学期,专门设置影像素材采集课、创作实践课,各为期3周,旨在锻炼学生的拍摄能力和剧本创作能力。(4)文科学生必须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深入生活,这既是学生成材的需要,也是戏影专业学习的需要。我们与政府机关、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在第七学期,学院会安排一次为期12周的专业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全面体验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并要求学生人人撰写、提交实习报告。(5)毕业前,统一安排实习。学生可以选择去学院安排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学生上交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合格者给予学分。实践证明,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不仅必要,也是可行的。江南大学戏影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结合近几年成果看培养实效

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性课程和写作、拍摄、视频编辑、表导演等课程的结合是江南大学戏影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授课老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采访、写稿、编辑、制作、策划、写剧本、拍片子、撰写调查报告等,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在专业学习与各类课内外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都有自觉的写作欲望,4年大学生活中,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剧本等,将创作变成了一种内在需求。他们踊跃向省、市报刊、学报投稿,很多稿件被采用。无锡电视台的《大话阿福》节目长期与江大戏影专业学生合作,学生为其创作了大量演出剧本;06级戏影班的同学参与了52集大型动画片《天使部落》的创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2

学院下设7个系,分别是:中文、历史、文化典籍、广告学、影视传媒、档案学和社会学;建有7个研究所,分别是: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长江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建有十多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逻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教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电子政务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法国电影研究中心等;设有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分别是: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学院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3个本科专业。学院分为两个板块:人文板块和传播板块。人文板块内的国家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文科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传播板块内的各专业奉行“思想、传播、创新”的务实精神,与业界建立广泛联系。

200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得上海市教委汉语言文学、影视传媒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学院建有资料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中心,资料中心占地面积为810平方米,拥有图书14.1万册,杂志1.5万册,建有古籍珍本特藏室、外文特藏室等10个特藏室。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包括7个机房或实验室,均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PC机房、苹果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档案实验室以及电化教室等,专供有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使用。此外建有“人文城市”、“都市文化研究”、“东方语言学”、“文贝”、“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5个网站和1个学院网页。学院还建有81个社会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在册学生5000余名(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及港、澳、台的学生)。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学院平台课程,文史渗透;举办名家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加强外语训练,安排外教讲课;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配合,由实验中心提供设备支持;注重实习环节,抓好基本功训练。

一、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隶属影视传媒系。本专业为适应电视、电影的发展趋势,融汇影视学、文艺学、传播学、美学、写作等学科,旨在为各类电视台、报刊杂志、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电教中心等培养编导、编辑、策划、文案、摄影、摄像、制作等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史、文学与影视写作、影视剧创作、传播学、视听语言、专业英语、影视声音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影片分析等。

摄影:隶属广告学系。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当代摄影文化理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熟知传统及数码摄影专业知识并具备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进入各种与视觉文化、影像传播和教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报业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和出版单位的摄影师或图片编辑、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专职摄影师、摄影画廊或图片库的从业人员,也能在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空间。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基础摄影、经典视觉艺术欣赏、传播学、数码摄影技巧、数字影像处理、摄像与影视制作、营销传播研究、商业广告摄影、商业人像摄影、摄影发展史、当代摄影现象研究、传统黑白暗房、现代专题摄影、摄影观察艺术、摄影创作实践等。

二、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地区及人数

学费(元/年)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戏剧影视文学

四年

30

 

 

 

 

10000

摄      影

四年

10

3

3

3

3

3

备注:各地区具体招生人数,以各省(市)高考填报志愿计划书公布人数为准

三、报考条件

1、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确定的报考条件、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者均可报考;

2、考生获省级招办组织的统考合格资格;

3、身体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等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摄影专业还须无色弱、色盲,近视不得高于800度。

四、专业考试方式

专业名称

考生地区

考试类型

戏剧影视文学

上海

上海市编导类专业统考

摄   影

上海

上海市美术类专业统考

外省

各省市美术类专业统考

五、录取原则

(一)、考生须取得相应艺术类专业合格证或填报资格,并参加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达到规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的最低控制线。

(二)、获得多个艺术专业合格证的考生可以兼报相应专业。外省摄影专业采用各省美术类专业的录取原则录取,如个别省市未规定具体录取原则,则参照上海的录取原则录取。

(三)、上海市各专业具体的录取方法: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折算总分(不分文理)为主要录取依据,综合德、智、体全面考核,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总分 = (

专业成绩

×30%+

高考文化成绩

×70%)×1000

专业满分

高考文化满分

2、摄影专业按折算总分(不分文理)为主要录取依据,综合德、智、体全面考核,和美术与设计学类其他专业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不分专业先后)。折算公式如下:

折算总分 = (

专业成绩

×50% +

高考文化成绩

×50%)×1000

专业满分

高考文化满分

七、联系地址:上海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3

传媒艺术是当代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媒艺术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2]。其中,直接开设了播音主持、影视类、编导类等传媒类艺术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不包括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方向的高校)。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共设立5个一级学科,传媒艺术从新闻传播和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全媒体发展对于艺术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媒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类型、层次、数量、需求领域都较以往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传统媒介为主导时期,传媒艺术人才仅需按照固定模式提供和制作单一形态内容产品,但在媒介融合发展时期,传媒艺术人员不仅应掌握新技术和融合技能,还应具备创新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素质。

2现阶段传媒艺术教育问题认识

在高校扩招后,传媒艺术类专业即面临着与其他专业类似的共性问题,如盲目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方案不成熟、缺乏培养特色等,也有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有问题。

2.1传媒艺术人才输出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

在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基本)专业目录》中,融合传媒艺术专业的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很多高校习惯了过去单一专业下的惯性培养模式,对于部分专业的掌控无所适从或者有心无力。国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在因材施教把握、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对接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就业市场准确对接。国内很多院校仍沿用以往固定的专业模式授课,对专业的理解和建设不够,缺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引导不足,数字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迟缓,适应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的新专业发展缓慢,用人单位难以在毕业生中找到专业对口、层次合适的学生,传媒人才“供”与用人单位“需”之间出现鸿沟。

2.2学生“偏科”问题突出

许多院校按照一套固有培养方案,侧重对艺术技能和实践的培养,而忽视科技、人文、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理念和传媒操作生产过程或缺乏对于人文关怀“精神内核”,或在综合驾驭能力上显得青涩,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使得人才规格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考核有自己的学位考试为标准,整体难度和水平比普通专业低,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和文献时存在较大困难和障碍。传媒艺术教育将艺术本体与人文、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丰富、充实传媒教育内容。

2.3需加强阐释学术理论的力度

传媒艺术发展不仅需要实践,更依赖于理论构筑。在全媒体时代,传媒艺术的传播新特性、精神性需要更为前沿、稳健、扎实的学理透视。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探寻并准确把握传媒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理论根基,才能确保传媒艺术教育的枝干和花叶不“长偏”。

3媒介融合发展视角下传媒艺术教育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发展需要传媒艺术教育顺势转型。在艺术门类独立以后,全媒体视角下的传媒艺术教育应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进行转型。

3.1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扩招以后,出现学校盲目办专业、缺少培养特色的问题。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应紧跟传媒业发展步伐,适时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因地制宜、寻求特色、注重服务社会、找准坐标、顺应时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与重庆工商大学的合作模式开启了高校开办传媒艺术专业培养的新篇章。重庆广电集团与工商大学在校园实践大楼内共建500平方米专业、标准化演播厅,重庆电视频道和栏目整体平移进重庆工商大学。多档受当地市民喜爱的节目在此生产,学生可全程参与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而进驻高校的专业电视编导、记者通过定期讲评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目前,已构建起“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通过师生在业务领域“角色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国传媒教育的先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场的节目生产制作掌握专业知识,更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领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发酵、互补共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价值,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3.2加快结构转型,培养和打造勇于创新、知识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时,高校对于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冷思考”。在艺术门类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专业布局平衡,如何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实际考核、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跨学科专业教育等,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下,大力培养熟悉影视与新媒体传播、掌握传媒经济与管理、传媒资本运营等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步。有财经特色的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在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经济、管理类可能的贯穿和引进。在全媒体时代,懂得资本运营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与单一知识结构的记者、节目制作人、编导相比,具备综合素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于未来市场的驾驭和把控能力更高一筹。

3.3深化传媒艺术教育理论建设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4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我国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其最早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被再次提起,在张正兴所著的《论大学的素质教育》一书中,通识教育被定义为“大学本科课程中具有共通性、内容具有广度的部分,其包含试图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技能的有关课程学习。”[1]时代和地域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元素,其包含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相比于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技能的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是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为落脚点而开设的课程,各大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通常具有较大自。

二、影视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

图像时代充斥的今天,影像的功能与魅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挡图像时代的发展,电影和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视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将给我们的人才培养留下巨大的遗憾。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无声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视诞生远远落后于电影,于1936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视文学是伴随着影视媒介出现之后而诞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传统文学不同,远远落后于传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学,因此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脚本既依附于电和影电视剧的创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21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顺应社会潮流,纷纷开设影视文学课。影视文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学界并未有确切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文学是一门“以探讨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为重点内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影视媒介的全部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自身传播属性,具体内容涵盖已完成影视媒介改编的电视剧本、电影剧本、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一切形式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影视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以影视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由此可知,影视文学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将影视文学课程植入到高校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摩、动手操作等掌握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编导与拍摄、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

三、影视文学专业教育与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从总体来看,高校各个院系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一次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以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开设文学课,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名作。而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呈现汹涌澎湃之势。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文学课程,高等教育中的影视文学课程,分为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与影视文学通识课程。影视文学专业授课对象既包括影视专业本科生,还包括学术层级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影视文学通识教育的对象则主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或本科生。由此可见,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同影视文学通识课程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体是文学课程群,其中主干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中文类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从目标角度而言,影视文学通识课“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侧重于受教育者相关素养的提升,其同大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思辨素养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影视文学通识课程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艺术鉴赏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关键。

四、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学教育不仅要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知识广博、有创新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课程设置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应兼顾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目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设立各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来改变以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专门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影视文学通选课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价值观念。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胸怀人类的有修养的优秀人才。大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让他们懂得社会、哲学、文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学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大学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紧密时代的前进步伐,从更高的角度和以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21世纪以来,影视文学课程在各个高校开始普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仅限于在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内部开设,由于政府的推广和重视,九十年代在更多院校的中文系和文科院校开设,全校性的影视文学通识课普及发生于本世纪初。她经历一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从中文系到全校,直至近几年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一些重点高职院校也慢慢开始普及。高校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实行“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与影视专业或文学专业相近的教育模式和作为全院公共选修课的影视素质教育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目标。根据不同院校影视文学课程开设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影视文学通识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文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影视艺术尤其是电视剧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视艺术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先锋作家,还是当红网络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收到影视艺术这一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和影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通识课非常必要,文学院的影视文学通识课可以作为文史课程的一个补充,可以拓宽文学院学生的视野。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文学性乃影视艺术之根基,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课,当然得充分重视文学性,着眼于中外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的观摩与讲解等等,以不同的视角来开拓文学院学生的文学知识,对专业学习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在影视文学的教授中简化影视艺术理论课的说教,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DV拍摄作品,这样通识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既完成了影视文学作为素质教育课对通识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学以致用,多方面受益。

(三)工商管理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教授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手段,结合专业特点,侧重讲解一些电影和电视营销宣传手段,影视艺术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讲解一些商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推销,此外,影视作品中启用一线演员的名人效应,不同的商业产品在影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用经典电影作品中易于唤起大众记忆的某些镜头来做宣传,影视作品的成功本身附带丰厚的商业附加值,比如《泰囧》、《港囧》的高票房,引起了泰国和香港旅游的热潮,增加了泰国政府和香港政府的经济收入。同时还适当涉及影视片中植入性广告的运用,电影经典台词对影视广告等等。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产业,其巨大的商业投资当然希望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商业电影备受商家关注的原因。

(四)全院性质的公选课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全院性质的公选课教授对象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呈现多且分散的特点,教学方式上采用大众化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以名篇赏析为主,作品选择以经典影片与当前大众化的热点影片相结合,艺术片与商业类型片相结合,重视热点作品的观摩与现象的讨论,比如学生感兴趣、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何以笙箫默》、《甄嬛传》、《步步惊心》、《小时代》系列、《杉杉来吃》等等,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80后、90后的演员或网络红人纷纷“触电“当导演,而且非常成功。

五、结语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文学;课程思政

在幼儿文学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政融课,可增强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符合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幼儿文学的教学目标。”[1]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广度如,绘本《小蓝和小黄》,讲述的是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蓝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惊喜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绿”回到小蓝家,小蓝的爸妈认不出来是小蓝了。去了小黄家亦是如此。“绿”很伤心,哭呀哭,最后全变成了蓝色眼泪和黄色眼泪,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蓝,黄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先回到小蓝家,小蓝爸妈高兴地拥抱小蓝,又拥抱小黄,结果变成绿色,直到此时,爸妈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绘本的主题内涵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理解“包容与接纳”“距离产生美”等主题内涵。“有容乃大”是小蓝和小黄彼此接纳后的新高度。此绘本又可以解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在“互联网+”背景下,“”“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从绘本中挖掘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就拓宽了绘本内涵的广度。如,作品《一只小鸟》的审美教育,目标设为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观贯穿教学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教和学都有更深广的内涵。

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温度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思政课程的教育,挖掘各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课能体现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儿作品望安的《小太阳》,内容讲述的是孩子陪刚刚病愈的姥姥晒太阳,姥姥认为孩子剥桔子、陪老人晒太阳这一行为是体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阳,这就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减少了彼此面对面的互动,这使得人际关系产生了距离感。在幼儿文学审美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美德,使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温度,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够强化师生的专业素养。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力度课程思政能为教师和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师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课程标准承载着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规范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文学课程应先确立教学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渗入总的思政目标,再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例如:在学习幼儿散文鉴赏一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幼儿散文作品诵读与赏析,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之美。再通过实际的幼儿散文阅读设计案例,掌握散文的阅读设计步骤,从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所需的教学能力。同时,能适时地在文学美育过程中融入有针对性的伦理道德观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审美教育过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诵读幼儿散文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诵读幼儿散文应该做的准备,掌握诵读的技巧,争取做到诵读时能情景再现。以文学作品《金色的小船》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路径

1.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思政教育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课,具有融合幼儿与文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修养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文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等理论,掌握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拓展阅读视野,增加作品积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要求,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评价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推广、指导的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学习,提升实践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素质和思政目标是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并强化对文学和幼儿的热爱,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有致力践行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美好理想。将自主创新、小组合作探究、自强自立、树己树人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发挥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2.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决定了幼儿阅读的走向。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水平和审美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下,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德育价值,选择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教育智慧的文学载体,进而探寻作品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梳理教学的思政目标,向幼儿传递具有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素养。在学习幼儿散文的诵读方法和阅读方法时,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一些示范视频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幼儿散文诵读方法,并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诠释在诵读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郑春华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先判断散文的类型属于抒情散文,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读到将爸爸比作一座楼、一艘船,“我能装进他的口袋”时,是能体味文中传递的父子亲情,从而正确把握幼儿心中对爸爸的自豪感。教师在授课时,适时传递亲情的重要性、亲子沟通和亲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教育幼儿尊重父母亲,还能够使优良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3.做好幼儿文学课程的“互联网+”思政融课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主题的儿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幼儿戏剧与影视文学项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时代的进步改变着文学的内容与样式。中国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创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动力,作为幼儿师范学生要理解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影视作品的创作与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以积极明快、充满爱心为原则。如,创造性戏剧源于欧美,要引入中国就应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搜集经典优秀幼儿戏剧和影视表演视频,如,《小熊请客》《小红帽》《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并将其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为学生初步感知这些文学样式及其表现形式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剧本进行文学样式的分析,再利用测试题巩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剧本改编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剧本生动地演绎出来,录制后再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课后通过票选活动,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即使疫情期间仍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合作和交流。如,学生在线上合作戏剧作品《小熊请客》,小组成员一人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拍摄工具所带有的趣味AR功能,将学生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环节。虽然角色所在场所不同,但通过后期制作,也能让戏剧故事拥有画面感和舞台感,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小狐狸、小公鸡、小熊等形象便跃然画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导致创新形式不够丰富。

4.构建多元教学评价平台,强化师生思政价值观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影视艺术 教育 大学生

影视艺术是以电影(电子)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它既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又是吸收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种类,其特征是综合性、表现性和可视性。

影视艺术教育是后起的艺术教育形式,兴起于二十世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日本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前苏联、美国也非常重视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现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充实相关课程、提高影视欣赏水平、提高艺术情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1985年4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当把电影课程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由此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大学生四年下来,装了满脑子枯燥乏味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却未能熏陶出能较高的影视艺术欣赏水平。艺术品位低、审美修养差,成为制约大学生进一步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障碍。多年来,影视艺术教育一直没有被列入正式的系统化教育,有关院校至多开设一些影视讲座,直到原国家教委正式发出在高等院校普及艺术教育的通知后,影视艺术教育才被提上日程。然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大学生接触到影视艺术方面的教育,影视艺术教育还没有在高校大面积展开。教学内容随意,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师缺少教育学和人文知识以及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学习,一些课程由中文教师或文艺教研室教师兼上,缺乏必要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所谓的技术,忽视审美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设备陈旧、缺乏,导致影视教学形式单一(多为课堂讲授式),缺少动手的机会。

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校中加强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推动和促进我国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影视涉及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许多领域,充分利用了人类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是最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它能迅速、及时面又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影视艺术提供给大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是一个极广阔而又相当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从我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要来看,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影视艺术要取得辉煌的繁荣,尤其是要得以健康地发展,不仅需要有艺术作品质量的提高与数量的增加,更需要有广大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前者要以后者为基础,后者要靠前者来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根本的是发展和加强影视艺术的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水平,由此来带动全社会影视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影视文化的繁荣。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青年学生处在理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阶段,渴望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而影视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社会多彩画面,描绘各个时期社会生活,使青少年从中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状况,从而提高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的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一面正确的旗帜,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当代青年学生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并希望书本上的知识立体化,层次化,视觉化,便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这也使一部分事物难以用文字、图片、模型来表达或表达不清。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法,它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示画面、延续形象,弥补了书本知识的不足。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影视艺术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影视艺术有着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艺术魅力,有些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些影视作品就不那么简单,它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影视审美能力,这是由影视艺术的特点决定的。影视艺术有完备的影像画面,与其它视觉艺术相比较,具有最完美的形象性,无论从动到静、从微观到宏观,还是从时间到空间,都无与伦比。另外影视艺术综合了绘画、雕塑、舞蹈等多门艺术,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影视艺术有丰富的音响世界,影视音乐是艺术情调总的有机部分。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影视艺术有丰富的表现力,大学生在观看影视片中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地去领略各种艺术美,提高艺术修养。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一部好的爱国主义影片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端正青年学生的品行,树立良好的风尚,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五千年的中国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是我们敬仰的楷模和榜样,同时他们也是我们影视教育的灵魂。《董存 瑞》、《焦裕禄》、《林则徐》、《孔繁森》、《任长霞》、《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影视片,青年学生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榜样,吸取了营养,并将其牢固植根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