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异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异同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1

[关键词] 动画 中西文化 《功夫熊猫》 价值观 文化入侵

2008年《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时,我满心欢喜地跑去看,一英国朋友满脸疑惑地问我:“你不觉得那只熊猫又笨又傻扭曲了中国人的形象吗?”,我也一脸诧异:“没有啊,为什么?”。直到2011年《功夫熊猫》第二部上映,当被一美国动画师问到类似的问题时,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个人喜好的问题了。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保护熊猫事业的艺术家赵半狄于2008年前就公开在报纸及网络上发表反对《功夫熊猫》的文章。他以强烈的态度反对影片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并呼吁人们不要去影院观看。他指出:美国是在通过好莱坞电影对别国文化进行入侵。美国人Tim也声称:“中国人要抵制功夫熊猫,不然中国的孩子将不再拥有属于自己的童话。”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就惹来了不少中国网民的谩骂。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这么做的,为什么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功夫熊猫》为何会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呢?

一、《功夫熊猫》所体现出的是中国民族元素外衣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内核

影片讲述了一只梦想成为“功夫之王”的熊猫在“神龙大选”上歪打正着地被选为“神龙大侠”,为了完成使命,熊猫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打败了邪恶势力太郎,拯救了村民,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片中充斥着大量中国元素:中国式背景、建筑、音乐、拳法、龙图腾、鞭炮、面条、包子、佛学以及作为主角的熊猫,作为影片卖点的功夫。但在中国民族元素包裹的外衣下有着西方文化价值内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个人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冲突。熊猫违背父命追寻自己的武士梦,这与中国儒家思想里的孝道——子从父命相违背。向往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西方核心价值观念贯穿始终。

二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不同的“英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儒道佛”。儒家文化视“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优秀品格。中国的英雄主题即“无私奉献、行侠仗义”。西方的英雄主题是“自我价值”与“超能力”,即只要拥有一颗敢于追求梦想的心,人人都能成为英雄。影片中的熊猫是命中注定的神龙大侠,肩负着拯救村民的使命,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众人皆知的英雄。

二、《功夫熊猫》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变

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好莱坞做出完全中国化的片子来,但中国观众对《功夫熊猫》的评价却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中国观众有如下评价:

“中国的文化需要别人来包装并不是悲哀,何谓文化?文化的价值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文化只有被传播才可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传播。至于被谁传播这不重要,被认同的才可以被传播……所以我很乐见好莱坞的这些作品,文化侵略是需要具备被侵略的资本的,人家用了咱们的面粉卖给咱包子那真是对咱们看得起。”

“功夫熊猫反映的各个观点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比中国传统遵从父命积极多了。”

“我愈发觉得西方人帮我们改良了东方文明中腐朽的一面。”

“看个动画片,想那么多干嘛,抽空想想怎么挣钱吧!”

类似这样的评论有很多,但大都反映出了同样的问题。中国年青一代并不关心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对本民族文化有着瞧不起、不信任的态度。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的今天,中国人乐于接受一切好的事物。关键问题在于:文化又怎能以好坏来区别呢?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怎样的是不好的,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儒道佛三者合流的历程。儒道佛涵盖关于伦理道德、礼仪制度等诸多文化,却不牵涉到科学。由于欧洲的影响,中国才有了科学和工业。中国古代在科技上的四项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传到西方后,被赋予了一些目的性。受火药启发,西方研制出枪炮,从而可以轻易杀死百姓而掌权。就像罗素所说:中国人最高尚的品格是他们具有温和的性情,他们生来就是不好战的,生来具有和平的气质。中国人的和平主义扎根于他们深思熟虑的思想观念之中,事实上他们无意于改变眼前的一切。

“在中国,很多人迫切地想要学习西方的知识,不仅因为可以增强国家实力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而且因为许多中国人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好东西,尊重知识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养成了宽容与温和的品格。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在看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后,拥有的是对知识的景仰与热爱,而感受不到愤怒的原因了。

西方人到中国去有三个目的:打仗、赚钱和传教。虽然传教的目的是有理想主义的美德,并激励了很多人去过英雄般的生活,但是军人、商人和传教士都在把他们的文明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人都是好战之徒。中国人却从没有强迫我们学习儒家学说。他们认为:宗教虽多,但其理以一贯之,所以从不干涉我们。这正是为什么一些美国人也反对《功夫熊猫》的原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入侵意图感到愤怒。中国人自己却不能理解这种愤怒,因为温和包容的性情使中国人联想不到文化与侵略有何联系。另外,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抱着憧憬和向往的态度,这往往导致中国人忽略自身文化的优势。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从经济发展上来讲,西方价值体系的确比儒道佛学适用,但“当代的灵魂,当代那种焦虑的灵魂,那种除了金钱意义以外失去其它价值的灵魂,需要同传统进行对话,同或者是儒,或者是道,或者是佛进行对话,在这种过程中引领出新的东西来满足我们今天的心灵需要。”

三、中国人在民族文化认同上的缺失

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是有历史原因的。

一方面,战争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战争中的中国不能靠儒道佛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的稳定,而资本主义国家却能够凭借科学文化及价值观称霸。这使我们产生怀疑:我们的文化到底值不值得保留,西方文化是不是比我们的好?从到倡导“打倒孔家店”的,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类把复杂的价值动机和人际关系高度简化、单一化,使人成为经纪人,赚钱成为人唯一的目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的传统文化,难免被以“经济效益”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淹没,甚至被抛弃。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人必须正视自己的文化危机。《功夫熊猫》是否会对中国文化造成入侵,中国文化是否会被西方文化同化,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中国人首先要认识并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摒弃西方机械的人生观。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前提下,为人处事仍保持中国人的本色。对于西方传授给我们的科学知识,我们回报于他们宽容的品格和深沉平和的心灵。如果中国人能做到这点的话,所谓的“文化入侵”也就无济于事了吧。

参考文献

[1]【英】罗素:《罗素论中西文化》 杨发庭 译 北京出版社 2008年版

[2]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2

关键词 文化 传统节日 背景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ZHANG Xin, YANG Y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nxi 710071)

AbstractTraditional festival is a folk culture created by human be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the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al color, religious, worship and beliefs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This article explores differences of culture background in east and west by the comparison of major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west and east.

Key wordsculture; traditional festiv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1 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比较

1.1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

(1)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2)圣诞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又称“主降生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基督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举行礼拜,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他们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长期以农为本,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春天来临,要开始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而圣诞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国的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

(1)鬼节(Chinese Ghost Festival)。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每逢农历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2)万圣节(Halloween)。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随着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而中国阴历七月十五也被认为是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来探望亲人的说法,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烧纸钱、蜡烛悼念先人。

1.3 中国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

(1)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2)情人节(Valentine's Day)。关于情人节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徒瓦伦丁因为带头反对罗马统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典狱长的女儿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瓦伦丁并没有获释,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行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血书,表白真情。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具有爱意的节日,中国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节日。

2 中西方节日的文化背景差异

2.1 农业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候,因为生产力低下,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担心,因此盼望春天到来进行耕种。当然,西方节日中也不乏与农业有关节日,但由于西方基督教的兴起及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人们对天气的依赖逐渐减弱,而是各种宗教意识诞生出的传统节日。

2.2 神灵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上,其基本的哲学理念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中国传统的神灵,大多是人们进行诉求时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种求得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终极崇拜。

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人类的祸福、寿夭、贫富等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稣的概念已经印在他们脑海中,比如圣诞节就是基督徒把这一天当作耶稣生日来纪念的节日。

2.3 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在表达感情方面都比较保守、细腻和含蓄。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以群体、大局为重。在传统节日中的表现是注重血缘性的家族全体成员能共享团圆。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一些“团聚”、“团圆”等俗规礼节。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热衷于挖掘个体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们在节日里充分张扬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自己所爱的人毫无保留的表达爱意。因而西方情人节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青睐。

3 结论及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节日对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个民族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它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尽管中西方节日在农业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价值追求上有差异,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能更有效的达到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世界里更好的加强沟通和交流。

迫于当今社会各种压力,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单调的重复,缺乏生气,节日会对人们单调的社会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焕发人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高钰.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J].文化与文化研究,2010(8):102-103.

[2]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3]李安辉.中国民俗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钱彩琴,朱金兰.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较与跨文化交际[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6-38.

[5]唐功志,王眷晖,慈丽妍.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5-157.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3

概述

千百年来,符号以一种鲜活的形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构成了文化的多样化。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

从古至今,生物一直都是所有文化群体中最直接、最有力的象征源泉。从古代传统装饰纹样到现代标志设计都隐含着生物符号的缩影。NBA球队中,有相当一部分球队的队标是以动物符号为主设计的。人类与生物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世界各个民族宗教也都有自己的生物图腾,有些生物在历史演变发展长河中已经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意义的变化

同一个生物符号出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出现大相径庭的性质,它所指称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意义。这种符号的两重性格称为符号的变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人对物的认知态度的区别。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基础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不同的文化地域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东西方的人们给同一种生物符号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1. 龙的不同意义

世界各地的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中国传出去的龙,因受中华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是国民崇拜的对象;一类是西方世界出产的所谓“龙”,象征暴力和邪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符号文化自成系统。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与龙有密切关系。这些诡异的传说,其中一部分经过历史学家加工,再植入儒、道的理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是许多种生物和天象多元融合的产物,其神性丰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人们把龙看做幸福、活力、健康的象征,其象征性和凝聚力是很大的。东方人对龙的感情是崇敬而积极的。

在西方,龙代表人类原始的属性,基督教把龙作为极端邪恶或魔鬼撒旦的象征。同时西方龙只是对少数生物的集合,神性小而单一。而西方传说中的屠龙勇士都是英雄,因此龙与骑士在西方便成了邪恶与正义的化身。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生物虽然都叫做“龙”,其实没有什么实际联系。当然,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在这里笔者将龙理解为自然,将神理解为人类的精神,东西方的人们都是尊敬自然的,但内心深处也有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和理想。

2.鱼——吉祥,亦或基督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鱼是象征吉祥的重要题材。鱼获得这种象征意义可从上古历史文化考察:最初,中国人的谋食方式及对鱼神的崇拜使鱼成了丰收富裕的象征,而由水生殖信仰演化来的鱼生殖信仰及鱼本身繁殖力强的特性,使鱼在传统文化中染上生殖色彩,成为婚姻、爱情的象征物。

鱼在西方世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鱼形纹大概是已知的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象征符号,早在十字架作为基督教的象征之前,早期的基督徒就以鱼来象征基督和基督教信仰。最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希腊语中的ICHTHUS(鱼)是各取希腊文中IESOUS CHRISTOS THEOU UIOU SOTER(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救世主)每个词第一个发音字母组成的。 因此初期基督教徒借鱼形符号作为信徒之间联络的暗号,以逃避当时罗马帝国和异教徒的迫害。

今天,鱼形纹的象征符号更加丰富,比如著名的“达尔文鱼”。它是进化论的象征符号,刻意采用耶稣鱼形的原因正是为了对抗基督教的创造论主张。双方支持者或出于不满,或出于好玩,继而在原有的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更多揶揄彼此信仰的衍生符号。

3.亦正亦邪的蛇

作为一种爬行生物,一方面,蛇因为其反应灵敏,生存能力强,被奉为智慧正义的化身,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阴险狡诈,被认为是残暴、邪恶和死亡的代名词。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蛇这一具有双重特性的生物就是亦正亦邪的。

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蛇极少以正面形象出现,蛇所伴随的往往是谎言和欺骗。如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如圣经中让夏娃偷食禁果的蛇。在很多原始文化里,也因为蛇看起来高深莫测,甚至奉为神。蛇因此象征着人性中蠢蠢欲动的欲望,与深不可测的力量。西方人对蛇的恶感比东方人深一些,但是在西医中,“蛇杖”又是医神的标志。这说明蛇又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象征。

在东方的神话传说中,蛇有时被赋予美好的、善良的性格。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半人半蛇的伏羲、女娲是人的始祖。除此以外还有白娘子这样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至今尚在部分地区,人形蛇神还是受到信奉的。西方关于蛇的传说中缺乏这些内容。

结 语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4

一、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语言好似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内涵,这其中包括了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现在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在我国,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母语对这个年龄的儿童影响不是很大,他们能很快地过渡到第二语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西方文化教育是可行的。对于不是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者来说,有意识地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小学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了解英语中的简单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②对一般的赞扬、请求、感谢、电话等做出适当的反应。③了解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④了解初次见面时的一些禁忌。⑤了解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及节假日等。

二、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1.把握教材中的文化亮点,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为线索,寻找有关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进行教学,在对比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比如表达感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但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任何人。别人送礼物,中国人一般都会推辞一番,说“不用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只要说“yes,please”或者“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且中国人收礼物,当时不会打开看的,认为打开看是对送礼物的人的不礼貌。但是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是当面就打开礼物,并对礼物赞美一番,表达出喜欢的意思,这样才是对送礼物的人的尊重。学生如果对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清楚的话,在学习时一定会有不少的障碍。

2.通过教学词汇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汇有了不同的解释,交际运用时也就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甚至闹出一些笑话。因此,要想学好英语词汇,更好地与人交流,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否则,就无法和西方国家人士进行交流。当西方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的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不能理解。因为狗在中国文化中有诸多的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等,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狗却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同样,龙(dragon)作为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却是邪恶的象征和厄运的预兆。

3.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课本教学。比如圣诞节到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故事、圣诞节玩什么、有什么好听的圣诞歌曲等。利用教室的设施,围绕一个主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气氛。比如万圣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起画鬼脸,做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等。

三、课外活动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1.通过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感恩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野炊,指导学生制作南瓜饼等西方食物来感谢大地对我们的恩赐。适时举办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新年晚会、生日晚会、圣诞晚会等,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笔者让学生齐唱歌曲happy new year,并配上舞蹈,学生互相赠送自制的贺年片。

2.通过英语角和学习乐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在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板报处开辟一个英语学习园地或英语角。充分利用这个小园地宣传英语文化。国外学生经常玩耍的游戏,如填字游戏、谜语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5

在中国人心目中,“五”因寓意和谐、优美圆满,特别受人喜爱。五经,代指儒家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五伦,代指人际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行,物质的形成及相互关系,包括金、木、水、火、土,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之理。然而“五”特别是星期五,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 数字,常使人心生畏惧。原因在于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因此有BlackFriday之说。另一说法是根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吃伊甸园的禁果被驱逐也是在星期五。“六”,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自先泰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六亲”———父、母、兄、弟、妻、子等。另外民间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因此农历带有“六”的日子,如初六、十六、二十六都被视为举行重大庆典的吉日。然而受宗教的影响,“六”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受人欢迎,因此six有关的习语多带有贬义色彩,如sixpenny(廉价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besixfeetunder(入土、归西)等。“七”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个矛盾的数字。

中国对于“七”颇为钟爱,战国七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但是“七”同时还寓意杂乱、悲哀、悲切,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窍生烟”“七年之痒”等。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是受宗教的影响,数字“七”可以意味完美,也可以意味邪恶。如有七大美德是———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形容非常快乐可以用beinseventhheaven;另外,也有七宗罪———傲慢、暴怒、懒惰、贪婪、嫉妒、暴食和欲。“八”在中西方文化中均被视为吉祥的数字。

中国人认为“八”意味着周到圆满、祥和尊贵,如“才高八斗”“八面威风”等。同时,由于“八”同“发”谐音,常常寓意“发财”,对于从商之人其意义非同小可。在西方文化中,“八”也饱含着褒义色彩。古希腊的人们认为“八”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圣经》中上帝惩罚人类的泛滥洪水中,诺亚方舟拯救了八个人的生命,他们得以逃生,因此“八”意味着幸运;《福音书》中耶稣的弟弟雅各生了八个孩子,“八”也意味着多子多孙。“九”在中国是个吉祥数字,“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如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中国的版图被称为“九州华夏”。在西方文化中,“九”也是一个吉祥数字,如有习语beoncloudnine(欣喜若狂),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dresseduptothenines(时髦靓丽),asrightasninepence(完好无瑕)等。

二、数字喜忌的根源分析

1.宗教渊源宗教文化制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theTrinity)的宗教传统,赋于了数字“三”在基督教国家吉利而又神秘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十三”之所以成了西方世界不吉之兆,与基督(Je-susChrist)因在最后的晚餐中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的犹大而遭受灾难有关。而中国文化中虽然没有强烈的或者说信仰比较单薄,但是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作为思想规范,强有力地调节着社会价值观,也对汉文化中的数字内涵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含数字的习语来自于佛教,佛教认为世界分为天堂、人间、地狱三部分;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经、律、论;佛教还将精于佛教经典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如《西游记》中的唐朝和尚玄奘,俗称唐三藏。“三生有幸”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十八层地狱”是指在世时不积德行善之人死后受苦受难的地方。

2.地理环境因为地理方面的差异,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里地大物博、土壤肥沃。因此作为大陆居民的汉民族,生活环境安定,思维讲究“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对偶数及其倍数比较偏爱的原因之一。而西方民族多为海岛居民或外来移民,为了生存、为了独立、为了平等,不得不自力更生,顽强地与大自然搏斗,因此并不认为和谐即是美或存在即真理,因此西方文化在数字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奇数。

三、结论

中西方文化异同范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渗透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很多小学生反映英语学习较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西方文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运用语言得体的需要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更加得体,必须要掌握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由于中西方国家宗教、社会、物质、生态等环境不同,导致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为了防止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误会,人们在交流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譬如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对方是否吃饭,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但是这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人们会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让学生运用的语言更加得体,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培养语言思维的需要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离开了文化就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文化若是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体现。文化背景对语言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影响。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并且有较强的运用能力,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思维。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掌握英语技能、学习英语知识与熟悉西方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方式。

(三)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人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宽广。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无论是从商、从政还是就业,外语能力都是一项必备技能,与外国人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方式

(一)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首先,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酒桌文化,中国人吃饭喜欢大家坐在一起,点一桌菜摆在中间,相互敬菜敬酒。但是西方则不同,西方人忌讳敬菜,喜欢各点各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讲究群体性,而西方人更偏向于追求个体性。其次,礼仪文化差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而西方人更喜欢拥抱和接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和谦逊,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直接和外向。除了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还有姓名差异、节日文化差异等。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直接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二)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英语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新教材中有很多的英美文化知识,英语老师可以对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此渗透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能力。例如,“Let’sgotothepark”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中国的秦陵兵马俑。这是我国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英语老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给学生讲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悉尼的歌剧院OperaHouse、日本的富士山FujiMountains以及英国的大本钟BigBen等。通过这些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建真实性的语言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西方思维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创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西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习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导致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误会。老师可以根据Ben’sbirthday这篇课文的内容,创设如下的场景:中国人一般收到礼物后不会当着对方的面拆开,但是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在收到礼物后更喜欢当着对方的面打开礼物,再表达自己的谢意。通过这样的交流情境,培养学生西方思维习惯。综上所述,文化和语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载体,小学英语老师要意识到西方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再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有效渗透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