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1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2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
我国正处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但是曾经也严重破坏了环境,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不仅大大降低了我国的空气质量,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业企业领导没有对环境污染管理引起重视,一味地关注经济效益与对环境问题不管不问的工作作风,为后期的环境管理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因受资金的限制,部分工业企业即使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无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护环境。工业企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管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粗放型道路必然导致公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形成了经济上和资源上的浪费。如果不能挖掘和发挥出能源的最大价值,会导致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从而影响到工业企业周围的环境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应把握好工业企业所面临的一切环境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
1建立健全c企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制度
1.1完善环境标准及监督体系
应充分吸取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研究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及其污染治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以工业企业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将环境污染治理纳入到环境标准体系内容中,促使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与国外环境标准体系实现无缝接轨。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好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为其建立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类别、分程度根据环境污染将行业进行排名,从行业特点出发制定针对性强的排放标准,并实施与行业生产活动相结合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在强化行业生产管理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一切资源、能源的可利用率与再使用率,力争在生产活动中就消除污染。再者,完善国家环境标准后,应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治理的舆论监督机制,强化对各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监督。
1.2强化环境立法
环境污染治理离不开法律的控制、规范和引导作用,应在工业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建立环境保护法制经济,强化环境立法。应将环境保护制度从经验性立法中解脱出来,积极实施导向性立法,深入研究和归纳工业企业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经验,并重点分析和预测对一些尚不成熟的环境保护措施或制度,制定出引导性强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为基础强化工业企业环境法律体系的单项法,增强环境保护基本内容的具体性、实效性与适用性,全面推动以权利经济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和以污染治理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2开通“绿色渠道”、实施绿色化管理
2.1立足于行业特点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充分挖掘和发挥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提升工业企业高层决策者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捋清环境问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立足于行业特点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其一,顺应全球性绿色潮流,积极开展活动增强工业企业内的环境意识,引导每个人树立环境责任感,在工业企业内掀起环境保护的模范行动,以环境保护与生态和谐发展为基础树立全新的企业价值观,并借助管理权威增强员工对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观念的认同感,提高企业的形象。其二,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企业道德规范为导向,以条文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工业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引导他们节约并合理利用资源,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树立绿色形象提供途径。其三,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强化工业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把握好环境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一切机遇与挑战,在处理好环境问题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将环保工作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2.2开通“绿色渠道”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工业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的资源也特别多,因此应开通“绿色渠道”,以节约资源为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总量控制。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发挥作用时,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立严格规范的环境标准,并动员社会全员参与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增强社会团体、公众的环境意识,强化消费领域的环保工作,在工业企业生产全过程中采用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真正保护好环境。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3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re analyzed with the specific examples in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of analysis involved here. Firs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is obtained after the variables which can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cities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factors. And then a further analysis is followed by Panel Data pattern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used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meanwhile th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A final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a suggestion to rapidly develop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to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关键词: 环境污染;污染治理;因子分析;陕西省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pollution control;factor analysis;Shaanx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305-02
0 引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省级政府也将减少环境污染作为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省份的能源大省,近十年来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GDP翻了两番多,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3000美元。但近年来陕西省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陕西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的《关于“十一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公告》,“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单位GDP能耗指标比2005年下降了20.25%,排在全国第15位。而陕西省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完全相同,那么具体到各个地市来说,不同地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情况如何,以及环境污染治理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话题,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研究。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分析各地市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国内现有的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省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些文献的思路一方面是对各省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环境污染要涉及许多指标,这就要涉及到对不同的指标如何进行综合的问题,有一些文献对这些指标的综合方法进行了研究,有的文献采用了专家打分的方法(沈锋,2008),有的文献用了熵值法(沈能,2010)。杨万平(2010)认为这些综合的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并提出一种方法对固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建立了污染排放综合指标,实际上这种方法用的是主成分分析的思想。李国志和李宗植(2010)则将各省域的能源消费折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区域比较,在影响因素方面,将各省的总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强度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了验证库兹涅兹曲线,还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方作为自变量。王群伟等(2010)则用Malmquist指数计算了各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标,并从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所有制结构五个方面来考察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能源消费总量/GDP总量、GDP总量/总人口、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贸易总额/GDP、国有企业职工数/总就业人数。魏巍贤和杨芳(2010)则研究了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其中将技术进步分解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个部分。杨万平(2010)在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中,则考虑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贸易开放度、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价格。而关于省内各地市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关文献。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除了工业生产外,居民的生活消费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从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李国志和李宗植(2010)的研究中,考虑了各省的总人口。我们认为总人口是一个绝对量指标,而用人口密度则更合适,该指标用某地区的总人口除以地理面积得到。因此本文中用各城市的人口密度来代替各个城市的居民消费。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1:居民消费会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理论和实证文献已经证实,环境污染及治理要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且大多数文献认为工业生产会带来环境污染,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会减轻环境污染。大多数文献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影响时,都用的是某一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我们认为除了增加值以外,还要考虑工业生产的具体情况,由于陕西省各地市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我们用各城市的工业企业个数来表示第二产业的情况。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2:城市第二产业发展会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负的影响,而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会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正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既可能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可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3:经济增长既可能对环境污染治理带来正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的影响。
2 实证分析
本文中,我们选择陕西省各地市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去除量、生活污水处理率、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表示环境污染治理的变量,时间跨度为2003年至2009年,数据来源于国研网数据库。对这六个变化运用因子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上述六个变量,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公因子,我们对这两个因子得分按照分别取权重34.151%和27.658%,得到每个地市在各年的综合因子得分,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9年,各地市环境污染治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4年到2005年。从各市的平均值来看,西安市的环境污染治理最好,其次是渭南,而最差的是商洛,这可能是和商洛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而生活污水处理率、生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为0有关。
为了进一步检验本文中提出的各个假设,我们对每个假设提出相应的代替变量,如前文所述,我们用人口密度(X1)作为生活消费的代替变量,人口密度越大,表明生活消费越多。在产业结构中,我们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3)、以及工业企业个数(X4)作为产业结构的代替变量。在经济增长中,我们分别用经济增长率(X5)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6)作为经济增长的代替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如下的Panel Data模型:
Yit=?琢+?茁1X1it+?茁2X2it+…?茁6X6it+?啄it
用Eviews6.0软件,经检验固定效应模型最适合本文的数据,而且其判定系数R2最大,为83.88%,估计结果显示只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X3)、工业企业个数(X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6)三个变量显著,得到的方程如下:Yit=0.0676X3it-0.0010X4it-0.6568X6it
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X3对污染治理程度的影响是正的,而X4和X6是负的。这说明城市的第三产业越发达,则污染治理程度越高,而工业企业个数越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则污染治理程度越低。而其他的变量对陕西省各城市的污染治理程度的影响不显著。
3 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陕西省各地市的环境污染治理程度差异较大,而且不同年份的差异也较大。如果各地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越大,则该地市的环境污染治理程度就越好,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工业企业个数的值越大,则该地市的环境污染治理程度就越差。这个结论可以看出,各地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当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支持。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各地市要加强对第二产业生产能力的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沈锋.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8,34,(9):81-901.
[2]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析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07-1131.
[3]杨万平.中国省际环境污染的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10,(8):159-165.
[4]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22-27.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4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10年来的全国的环境统计年报、农业部环境监测中心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资料及有关普查,可以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显著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 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 %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总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转贴于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5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范文6
关键词:乡村;水污染;治理
1前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缺水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而在工业分布地区表现为水质型缺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质型缺水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普遍,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我国进行水污染治理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图从乡村水污染治理层面研究治理方法。
2乡村水污染产生原因
2.1生活源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是构成广大农村地区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主要是洗涤用水和厨房污水。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相应的污水处理配套措施尚不完善,这些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地下或附近河流中。大量生活污水的累积,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及地下水,村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影响,同时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2.2农业源污染
农业用水污染主要由牲畜粪便、农药化肥引起的。对于牲畜粪便的污染,因水体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较低。但对于农药化肥等引起的水污染,水体自身的自净能力跟不上水体被污染的速度,使得残留物在水体中无法得到治理,长此以往,整个河湖的水体污染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治理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3工业源污染
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集体或个人、外来投资者创办的各类工业企业越来越靠近广大乡村地区。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广大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尤其是在水污染方面。工业废水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经处理的废水被直接排放到江、河、 湖泊中,而其中含有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3乡村水污染治理目标
3.1水质目标
乡村水污染的治理目标是通过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期望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达到国家指定目标,地表水、地下水在被开发时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环境目标
目前我国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农药使用、乡镇企业排放污水、以及可见的塑料制品,这不仅导致水质受污染,同时也使水面环境受污染,通过治理,以期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3.3经济目标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较为落后,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因而在治理乡村水污染问题时,不仅要达到水质目标和环境目标,同时也要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和乡村地区所能承受的经济负担,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4水污染治理方法
总结国内外水污染的处理方法,主要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方法可综合使用。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一些低成本的治理方法,如生物转盘、综合热能装置、高效固液分离器、高效清漏筛过滤、厌氧污泥床等方法,选用这些方法既可以达到治理被污染水体的目标,也可以节约成本,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
5对策
5.1加强宣传力度,保护乡村水资源
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水污染治理,其多年的水污染治理实践,尤其在宣传力度上,为中国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此,中国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意识,使其认识到节水、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公众成为防治水污染的主角。并通过国家在制度、资金、技术、平台、管理队伍等方面给农村以支持,农村内部通过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共享规范等措施形成自主治理。
5.2加强立法,设立防治制度
农村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村水资源,导致农村居民没有保护水体的意识、一些乡村工矿企业严重污染污染水资源不受约束。因而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具体措施迫在眉睫。在环境保护法中应增补关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设立农村生产污染防治制度、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制度等,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出全面系统规定,从多个方面防治农村水污染。
5.3加强科技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农村自治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措施,都是从防范角度而言减轻农村地区水污染状况,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则必须依靠具体有效的方法来治理。科技的进步,使得水污染治理的效率有所提高。因此,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引进高科技设备,合理有效治理被污染水源,做到防和治相结合,保护农村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孟雪靖.农村水污染经济问题研究[J].2007.4
[2]伍伟星,张可.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J].水利经济.2015(33):37-42.
[3] 高炎.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探析[J].资源与环境.2014(36):124.
[4] 侯保疆.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知网.371-382.
[5]魏文秋.乡村水污染治理技术及评价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农村水利与小水电).1998(3),37-40.
[6] 东敏.水污染的治理-西方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D].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