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1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立法虽缓但脚步加快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缓慢,早在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完成第十五稿,但至今仍迟迟没有定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近年却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已于2001年12月28日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经过了一系列精神卫生立法调研后,于2006年2月8日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哈尔滨市政府今年1月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方案》……

虽然国家立法进程缓慢,但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已自觉开展精神卫生建设工作,来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常州市早于2005年2月创立了公益性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一批知名的心理、教育专家和来自高校、中小学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城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哈尔滨市计划在年底前每个区、县(市)至少有1个社区(乡镇)开展精神疾病基线调查;全市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均在社区建有基础档案;到2010年,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50%;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城市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10%以下。

世界卫生日推进精神卫生建设

2008年10月10日是第1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重点关注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目标就是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行为的干预,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各地卫生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措施: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重点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在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方面,重点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而关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彩虹计划”10月也在北京启动。这一计划旨在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探索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降低复发,达到临床痊愈,最终全面回归社会的效果。“彩虹计划”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周东丰介绍说,研究发现,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一定的干预,提供疗效及安全性更佳的药物,改变治疗途径,加强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中断率,降低患者的复发,从而为患者达到临床痊愈,全面回归社会创造新的可能。她说,“彩虹计划”将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医疗小组可以随时掌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及专业的家庭护理技巧培训计划,帮助患者接受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实现患者院内外信息化管理。

“社区”是精神疾病管理的大舞台

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理念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场所常在医院、社区医院、家庭等不同地方变化,因此病人的病情往往会被疏漏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个案管理指定某位专业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协调服务的治疗理念,能确保患者获得稳定持续的治疗和照顾。“个案管理者”可以由精神卫生专业医生或护士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与患者和家庭保持联系,进行精神状况的评估和监测,参与心理教育、药物管理和监督,帮助患者加入社区活动,协助并发疾病的治疗,监督和回顾干预情况,协调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等。

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何燕玲教授介绍说,精神分裂症使用药物维持治疗,复发率为40%,而不用药物治疗复发率可以达到80%,复发后再用药物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在2006年对3000多例患者调查后发现,仅有6成患者能够按时服药。“可以看出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但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看护人的关怀,同时要有专业人员的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发病先兆和进行急救工作。”

作为当前国际上治疗精神疾病的最新趋势之一,精神卫生社区干预倡导以社区为基本,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病人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病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护士则在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区的康复中承担随访和教育的工作。通过护士的随访工作动员家属,形成医―护―患者―家属的治疗联盟,突出了全程管理和个案管理的新特点。

在新模式的探讨和实施中,对于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许冬梅分析:“主要是有两方面挑战:第一,护士在医院有任何问题可以求助医生,但随访时必须独当一面,必须提高专业知识;第二,要掌握更多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才能赢得患者和社区居民的支持。”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将重性精神疾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围,按规定报销药品费用,保障病人门诊和住院治疗。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实现“两个统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生育质量、生命质量,为家庭成员提供面向生命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增强家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幸福指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使居住在区的群众共建、共享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目标。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为突破口,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和家庭发展力为重点,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的长效服务管理机制。通过五年努力,达到“五个一”的总体目标。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运转协调、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体系;二是树立一批诚信、互助、友爱的邻里和健康向上、安定团结的和谐社区;三是形成一个服务渠道畅通、援助内容丰富、受益人群广泛的救助保障网络;四是组建一支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人口家庭志愿者服务团队;五是健全一批社区服务组织,有序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参与力量。最终,使“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在全区营造出人口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谐、社区安定有序的良好氛围和基本完善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格局。将通过点、线、面——服务、教育、宣传立体交叉三条路径和一个网络实现目标。一是咨询指导。通过专业人员的培训、咨询、互动交流,由解决个案问题入手帮助群众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引导。在全区广泛开设“人口家庭”大讲堂,定期请专家讲授科学知识,传播先进理念,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让先进文化和理念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三是宣传倡导。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氛围,让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深入人心。与之相应,宣传、计生、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共同组建的宣传、教育、服务网,涵盖全人口和生命全周期,在全区搭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工作网络,实现宣传舆论的倡导和工作格局的构架。

(二)工作重点。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区62个社区全面落实“家佳推进计划”。将“家佳推进计划”这一载体功能放大,在健康指导、心理援助等方面形成具有区特色的优势项目和亮点工作。以社区为阵地,以建设专业志愿者队伍为基础,以家庭建设为切入点,以人口和家庭的身心健康促进为突破口,以婚姻家庭心理调适、青少年教育、空巢老人身心保健等相关内容为专题,以“美家佳园”为阵地,落实好我区“家佳推进计划”系列活动的年度工作任务。

三、工作步骤

(一)成立组织、调研宣传(2011年)。

1.区政府成立“家佳推进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人口与计生委牵头,宣传、卫生、教育、民政、人事、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个项目工作的服务、指导和督办。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2.成立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对项目计划进行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3.组建心理咨询师督导团队,负责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督导方案及心理干预评估计划和实施办法。

4.拟组建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接受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开展服务。

具体实施:一是确定人选。通过推荐、筛选,每个社区至少配备2至3名心理志愿者人选。二是组织培训。按照专家团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分期分批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三是成立团队。每一阶段培训任务完成之后,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辖区内居民情况,组建适合于服务本辖区居民群众的心理援助服务团队。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咨询服务。各街定期组织各团队进行“案例”分析,区计生委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案例”督导。

通过以上组织的建立,努力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人口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合作、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5.摸清底数,分类登记。在全区范围内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新婚家庭”、“空巢家庭”、“新市民家庭”七大类型进行调查核实,摸清底数,分类登记,为分类服务指导奠定基础。

6.创新宣传形式,发挥宣传先导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婚育文明、性别平等、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采取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全面普及与专题深入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等形式进行。

7.“家佳推进计划”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交融。将传统的家庭随访内容增添新内涵,范围扩大至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等。尝试在社区建立“美家佳园”人口家庭社区服务宣传阵地,形成“全区建设,一街一品,一社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试点启动,凸显特色(2012年)。

1.各街确定试点社区。社区对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分组。设置婴幼儿、青少年、新婚、计划怀孕、怀孕、新出生、更年期、老年8个服务模块,根据社区不同需求,将心理干预目标人群分为老年组、中年组、更年期妇女组、青年组、少年儿童家长组、青年家长组等。

2.将人口心理援助作为特色工作加以强化。在试点社区进行目标人群心理援助实践,总结、编写适合社区心理工作的教材。

制定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计划。根据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有针对性的制定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计划和方案,并将心理援助和“美家佳园”阵地建设的试点经验推广到30%的社区,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围绕主题开展服务。以“健康宝宝与家庭发展”为主题,开展准妈妈、孕期和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卫生干预工作。开展生殖健康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其掌握必要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缓解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三)巩固成果、拓展服务(2013年)。

1.巩固项目成果,扩大咨询服务、心理援助受益面。各街将试点经验扩大,以前期成功的经验模式在新开展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工作的社区进行推广应用,60%至70%社区建有“美家佳园”人口计生阵地。

2.形成三级心理援助网络。区计划生育分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完善心理咨询室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街服务中心计生干部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培训,能够完成心理咨询的接待、转介工作;在成熟社区的“美家佳园”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主任持培训合格证上岗。

3.以“快乐青春与家庭未来”为主题,巩固区“青春健康教育”成果,继续面向学校、社区,发挥区青年网络作用和同伴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青少年生理、心理、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普及活动,促进青少年“青春快乐,健康成长”。

(四)全面推进,形成氛围(2014年)。

1.“家佳推进计划”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交融的服务管理格局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80%以上社区建成“美家佳园”阵地。

2.拥有一批具有专业技术服务水平的“生殖健康技术指导者”、“心理援助志愿者”、“家庭幸福关怀使者”队伍,为健康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支持和帮助。

3.依托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形成规范。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志愿者能够为有心理疾患的人提供明确方便的康复渠道,能够进行一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4.围绕“尊老敬老与家庭教育”的主题,针对弱势群体开展关怀行动。对社区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家庭和家庭成员开展关怀活动,重点在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中开展心理上的援助和经济上的结对帮扶活动,使这些家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五)总结经验,形成体系(2015年)。

2015年“家佳推进计划”与“区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终结,“家佳推进计划”作为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将完成区、街、社区三级为社区家庭成员提供面向生命全程指导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居民不出门或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家庭及家庭成员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咨询指导,不出社区就能了解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制度。一个互相关心、互相信任、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一个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一个安定有序,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将在区展现。

以“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为主题,做好区“家佳推进计划”五年发展成果的总结工作,适时以动静结合的形式进行创建成果的展示,完成一部电视片,出版一部案例集,推出一批和谐幸福家庭的好典型,表彰一批在“家佳推进计划”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典型。实现“美家佳园”阵地在各社区的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明确部门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级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制,加强经费保障,合力推进工作方案的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区人口和计生委作为“家佳推进计划”的牵头单位,要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产品,逐步扩大“家佳推进计划”覆盖范围,使广大家庭普遍受益。要在实行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合理安排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和服务信息反馈制度。各社区要在摸底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家庭服务档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服务即时信息,用信息引导服务,将服务绩效纳入工作业绩的考核。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心理干预;老年抑郁;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community.Methods Community 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by GDS and performed 3 month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hen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We investigated the quality of life at the end of 6 months so a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depression patient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6 months,the scales of factors including RE,VT,MH,SF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eight scale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much higher,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n that at the end of 3 months.Scales of PE,RE,VT,BP and GH was much higher at the end of 6 months in control group,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at the end of 3 months.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suitable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mmunity old patients of depression with well-forma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ol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群体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已成为人类发展和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老年抑郁是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之中最常见的一种,患病率较高。国内外的多项调查表明,在社区,老年抑郁患病率约为6.00%~29.39%[1,2]。抑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严重,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自杀[3~5]。

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社区对老年抑郁患者实行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各种干预,干预者一般为社区医护人员及研究者、家庭医生、精神科护士等,一般由综合学科组提供干预方案或技术指导。干预结果多提示干预对减轻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抑郁缓解率和生活质量等有效[6~8],也有报道干预的长期效果尚不肯定[9]。目前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三级预防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国内对社区老年抑郁患者的干预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识别与干预的方案。因此本研究在社区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社区老年抑郁患者进行识别,并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效果,为老年抑郁的社区防制提供有效证据。其中关于心理干预的短期效果(3个月)已做报道[10],此处仅报道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人群为上海市闸北区某社区的老年抑郁患者。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1)年龄60~85岁;(2)居住在社区;(3)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10~25分。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活动者;(2)正接受抗抑郁治疗者;(3)严重抑郁者(GDS>25分);(4)存在认知障碍者;(5)患精神分裂症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者。抽样方法为分层整群抽样。

1.2 研究方法 首先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抽取街道的老年人进行筛查,并根据入选标准初步确定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抑郁患者。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为了避免同一个社区内两组患者互相交流而影响干预效果,因此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区域内的老年抑郁患者作为干预组,另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区域内的老年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估研究对象的基线生活质量后,对干预组患者给予3个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不接受干预,干预措施主要由心理医护工作者与社区医护人员实施,干预结束后再随访3个月。在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v2)来评价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工具

1.3.1 老年抑郁量表(GDS)中文版 用于测量抑郁症状减轻程度和抑郁缓解率。它是Brink等人于1982年专为老年人创制,并在老年人中标准化了的老年抑郁筛查表。GDS总分最高是30分,如果总分为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在GDS中文版的测试中,GDS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5[11]。

1.3.2 健康调查问卷(SF-36)(第二版) 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是一种多目的、简明的健康调查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具体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心理功能(MH)、情感职能(RE),对身心健康进行综合测量。经测试中文版SF-36内部一致性系数除了SF、VT外,其余6维度变化范围为0.72~0.88,2周重测信度变化范围为0.66~0.94[12]。

1.4 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形式包括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主要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具体包括倾听、解释、保证、指导和建议、疏泄、鼓励、促进自助。具体内容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知识;应对慢性疾病;改善睡眠质量;保持人际交往;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老年期常见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如何应对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 根据入选标准,共确定干预组及对照组患者各31例,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经t检验及χ2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前的GDS得分年龄、性别、婚姻、慢性疾病及文化程度的构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研究对象基线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均分比较,见表2。经t检验,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分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干预后6个月效果评价

2.3.1 干预组6个月时与干预前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均分比较 见表3。相对于干预前,干预组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8个维度的分数都有了较大幅度升高,经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3.2 干预组6个月时与3个月时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均分比较 见表4。经t检验,干预组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相对于3个月时,在生理职能(RP)、心理功能(MH)、社会功能(SF)维度分数有了显著提高,其他维度差异无显著性。

2.3.3 对照组6个月时与干预前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均分比较 见表5。经t检验,对照组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干预前,各个维度分数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生理功能(PF)、情感职能(RE)、活力(VT)、躯体疼痛(BP)及总体健康(GH)维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3.4 对照组6个月时与3个月时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均分比较 见表6。经t检验,对照组6个月时与3个月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相比,除了总体健康(GH)维度分数有了显著升高外,其他维度都差异均无显著性。

2.3.5 6个月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健康调查问卷(SF-36v2)维度分数比较 见表7。经协方差分析,6个月时,干预组在生活质量的情感职能(RE)、活力(VT)、心理功能(MH)、社会功能(SF)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维度方面的分数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以及生活变迁、各种慢性疾病、缺乏人际交流和情感支持等原因,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在社区积极开展对老年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社会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3.1 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抑郁患者长期的心理、社会健康水平 本研究3个月心理干预后的调查表明,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10]。6个月时再次调查显示,干预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均分较干预前有了全面显著提高,在生理职能(RP)、心理功能(MH)、社会功能(SF)维度均分较3个月时有显著改善,说明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长期的影响较为全面,并且随着心理、社会方面健康水平的好转,生理方面的健康水平也逐渐得到改善,使机体进入了身心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对照组6个月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PF)、情感职能(RE)、活力(VT)、躯体疼痛(BP)及总体健康(GH)维度较干预前均分有显著提高,总体健康(GH)维度也较3个月前有明显改善,说明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患者抑郁症状也有所减轻,生理、情感方面的生活质量随之得到了提高。但6个月时两组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在情感职能(RE)、活力(VT)、心理功能(MH)及社会功能(SF)维度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在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以上结果也说明了支持性心理干预对于社区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主要是提高其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水平,对生理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支持性心理干预基础上,结合其他方法来更好地全面提高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

在Unutzer等的研究中,6个月和12个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此外,Cuijpers在对护理机构的干预中也发现,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小组讨论等干预,干预组老年抑郁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MOS-SF-20)的情感职能(RE)、心理功能(MH)、社会功能(SF)及躯体疼痛(BP)维度均分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改善[13],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经过干预的老年抑郁患者,其心理、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要优于未经过干预的患者。Cuijpers研究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是1年以后,而本研究中3个月和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已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了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可及时有效地提高老年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对社区老年抑郁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支持性心理干预,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持续的提高。

3.2 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适合在社区运行 本研究实施过程表明,在社区实行以群体教育和个体干预相结合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是可行的,可帮助患者系统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特点及相关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应对个人的具体问题。

研究应用的群体教育,是以患者的知识结构特点为基础,采取从老年人身心特点到抑郁知识层层深入的系统教育方式,不但提供了患者较为系统的生理、心理知识,还以老年人共性化问题为主,通过参与的人际行为模式,有效地增加了患者的社会活动及人际互动。针对多数老年抑郁患者是中小学文化程度的状况,首先给其介绍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心理卫生及常见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对自身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能认识维护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有效可行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抑郁症状产生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如应对慢性疾病、如何改善睡眠、保持人际交往、培养兴趣爱好等,帮助患者有效地应对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最后介绍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如何应对。教会患者掌握不良心境自我调整的方法,充分调动患者内在潜力,恢复心理健康。

在个体干预方面,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老年抑郁病因及影响因素文献和结合患者具体表现的基础上,将与老年人抑郁密切相关的8个方面主要问题总结出来,由社区医护人员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对这些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干预,为老年抑郁患者解决和面对各种与抑郁相关的问题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指导。对未接受系统心理专业教育,仅接受短时间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来说,以具体问题为依据实施干预,使干预具备了可操作性。

本研究的干预者以社区医护人员为主。结果表明:作为老年人经常接触和信任的专业人员,社区医护人员对老年抑郁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更容易得到切实落实与患者的认可。我国目前心理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表明,社区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为老年人提供心理保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转变也决定了由社区医护人员承担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防治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14]。

1 Prince MJ,Harwood RH,Blizard RA,et al.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handicap as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in old age.The Gospel Oak Project V.Psychol Med,1997,27(2): 311-321.

2 杨本付,刘东光,邵光方.济宁市老年抑郁情绪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9(4):195-196.

3 Penninx BW,Guralnik JM,Ferrucci L,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hysical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8,279(21):1720-1726.

4 Fassino S,Leombruni P,Abbate DG,et al.Quality of life in dependent older adults living at home.Arch Gerontol Geriatr,2002,35(1):9-20.

5 Serby M,Yu M.Overview: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2003,70(1):38-44.

6 Blanchard MR,Waterreus A,Mann AH.The Effect of primary care nurse intervention upon older people screened as depress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5,10:289-298.

7 Banerjee S,Shamash K,Macdonald AJD,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ffect of intervention by psychogeriatric team on depression in frail elderly people at home.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6,313(7064):1058-1061.

8 Unutzer J,Katon W,Callahan CM,et al.Collaborative care management of late-life depression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2,288(22):2836-2845.

9 Blanchard MR,Waterreus A,Mann AH.Can a brief intervention have a longer term benefit?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nurse and depressed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733-738.

10 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等.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7-29.

11 Chan AC.Clinical validation of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Chinese version.Journal of Aging & Health,1996,8(2):238-253.

12 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 109-11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5

伴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生活质量状况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上海作为大都市,其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老人群体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截至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 40070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66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40%。而“纯老家庭”(本文所界定的“纯老家庭”,是指仅有老年人独自生活或老年人与其他年轻家庭成员分开居住生活的家庭)老年人数量也在加速增加,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总数达9221万人,比上年增加583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了2125万人。“纯老家庭”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2730万人,占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82%;单身独居老年人1887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6%。[1]

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老年人口继续呈上升态势,华泾镇也不例外。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末,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常住人口51 096人,其中户籍人口30 506人,外来流动人口20 590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 598人,占总人口的21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1 545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342%,占总人口的506%。[2]从两组数据来看,华泾镇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与上海市整体水平相近,只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比重略高于上海市整体水平。华泾镇的老年人口群体对大都市上海的老年人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为了解大都市上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需求状况,本调查组于2010年9月选取华泾镇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有关的生活现状和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旨在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更好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各种社区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人口特征(一)抽样方法与测量工具本调查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具体方案为:第一步,从华泾镇全部18个居(村)委中随机抽取10个居(村)委;第二步,在抽取出的10个居(村)委中,将每个居(村)委会的全部老年人口名单编号,再依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80位调查对象。按照此方案,本调查共抽取了800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9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75%。问卷填写大部分由经过简单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问答方式进行,同时,也有少量问卷由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自行填写。调查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与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变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社区服务需求量表三方面。社会人口变量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离退休前的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形式、养老经费来源等。“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广泛被应用于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也常常用于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等)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本调查采用了其心理功能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两部分内容来评定社区老年人口这方面的生活状况。 “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是根据本研究前期对老年人口一些情况的了解而设计的,以了解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这是一个四分位量表,询问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程度,从“没有需要”(0)到“极其需要”(3)。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此部分的20个项目聚类成三个因子: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且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二)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据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对象中老年人口的女性比例较高,比例达到614%,大大高于男性的比例。从年龄构成来看,平均年龄为70岁,60~7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占到了658%。而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比例合计有549%,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也不在少数,比例达到125%。老年人口大部分婚姻状况为已婚夫妇,比例高达67%,但单身老年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如离异、丧偶等,其中丧偶比例较高,为277%,这一类老人尤为需要更多的关注。老年人多数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要么与配偶合住,要么独居,比例分别为515%、229%。独居老人的比例不低,而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仅占到四分之一。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绝大多数来源于离退休工资与养老保险,比例分别为916%、56%,可见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制度保障为主。此外,老年人口的离退休前职业以工人与干部为主,比例分别为559%、206%。三、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一)心理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维度状况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分别为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心理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负性情感程度较重,自信与思维能力较低。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心理功能较好,均值得分达到726。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负性情感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8326,远高于其它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程度较高。老年人精神紧张度的因子得分值也相对较高,达到7511,表明老年人遇到的紧张性生活事件的数量较多。而老年人的自尊和认知功能因子的相对均值得分较低,分别为658、667。这表明老年人在自信与思维能力方面略有下降,呈现出相对较低的水平。

2.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心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点认知。

第一,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功能越强。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老人的学历越高,他们的心理功能水平越好。

第二,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60~75岁老年组的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的心理功能程度都要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人组,并且两组都在负性情感因子方面的得分相对最高。 离退休前为技术人员的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精神紧张度、正性情感、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负性情感、自尊两个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

第四,独身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心理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略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心理功能较低。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心理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认知功能与正性情感两因子方面的心理功能水平颇低。独居老人的心理功能水平的偏低,表明这一老人群体急需更多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二)社会功能维度状况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维度状况也是从5个因子来进行分析的,分别为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业余娱乐、婚姻与家庭。每个因子满分为100分,被调查者的得分值越高,此方面的功能性越好。1.老年人在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概况老年人社会功能较强,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功能尤为突出。从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老年人的总体社会功能显得较好,均值得分达到698。从具体因子来看,老年人的学习因子得分相对最高,均值得分达到7639,高于其他因子得分,可见老年人的学习能力较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子得分值相对最低,仅为5432,表明老年人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但是老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得分较高,达到7568,这表明他们与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较佳。此外,老人的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均值得分也偏低,表明老人们缺乏业余娱乐生活。

2.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依据表3中关于老年人社会功能方面生活质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可得五项认知。

第一,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低于60~75岁老人组,并且均值得分差距较大。而两组都在人际交往能力因子方面的得分差异明显。这可能与75岁及以上的老人不便出行以及其他诸多不便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圈萎缩相关。

第二,已婚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好,社会支持因子功能尤为明显。从婚姻状况来看, 单身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低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社会支持因子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分别为636、3544。可见,单身老人们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功能严重缺损。

第三,学历越高,老人们的社会功能越好。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高。

第四,离退休前职业为干部的老年人的

社会功能较强。在离退休前的职业方面,除了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方面,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组在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婚姻与家庭以及总体社会功能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离退休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老人组在业余娱乐生活因子上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离退休前职业是干部的老人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这有利于老人老年生活中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尤其是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能力两个因子方面的功能体现。

第五,独居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差。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相对最低,尤其在社会支持因子方面的社会功能水平颇低。而与配偶合住的老人组在总体社会功能以及各因子方面的均值得分都略高于与子女合住的老人组。可见,虽然老人们与其子女们分开居住,但是这并未影响到老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的获得,反而老人们在这些方面的社会功能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

四、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

及其影响因素(一)大都市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状况1.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概况根据表5的数据可知,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程度较高,其中文体活动服务需求较为突出。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情况是基于自行设计的“社区服务需求量表”来测定的,包括日常生活需求(8项)、文体活动需求 (6项)、心理健康需求 (5项)。采用四级计分,得分越高,对社区服务需求的程度就越大。从表5的数据来看,老年人的整体社区需求程度较大,均值达到0.34。具体来看,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相对最低,即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服务需求。相对而言,需求程度最高的是老年人对文体活动服务的需求。其中,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也较高,这一方面的服务需求不容忽视,这与上述老年人的负性情感等心理功能水平强正好对应起来。表5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项目日常生活

服务需求文体活动

服务需求心理健康

服务需求整体社区

服务需求样本n798798798798均值0.11 0.60 0.43 0.34标准差0.28 0.55 0.45 0.27

2.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有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见表6)可得三点认知。

第一,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低龄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在年龄分组比较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大于60~75岁的老年人组。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75岁及以上老年组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程度远低于60~75岁的老人组。

第二,独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非独身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都要远高于已婚夫妇老人组。已婚夫妇老人组的文体活动服务需求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均值得分远高于单身老人组。可见,单身老人们更希望获得较多的日常生活照顾服务。

第三,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较高。从居住形式来看,个人独居的老人组在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相对最高,而在文体活动服务需求方面的均值得分又相对最低。可见,独居老人相对更多地期望获得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与他们独自生活有关。相对而言,老人独自生活更困难一些。而与子女合住的老人们生活能获得子女的照料,他们就期望获得更多的文体活动服务。 都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息息相关,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维度上的生活质量状况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0298,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关系显著。可见,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他们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是正相关关系,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强,反之亦然。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对其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状况,本研究将采取分层回归分析。第一步自变量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及其五个因子,以考察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二步加入社会功能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心理功能后,社会功能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第三步加入了一些社会人口特征变量,以考察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后,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他们社区服务需求的影响。

根据表7数据所

,线性分层回归的第一步以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为因变量,他们的心理功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r平方为004,f值为716,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度非常好。分层回归第二步加入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为自变量,r平方变为012,f值为1294,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得到提高,模型拟合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第三步加入了社会人口特征为自变量,r平方为015,f值为442,f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与第一步、第二步相比,误差消减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削减。因而,模型三相对于模型一、二而言,拟合度有所下降,但是模型二与模型一相比,其拟合度有所提高。因而,三个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模型有统计学意义不等于模型内所有的变量就有统计学意义,还需进一步对各自变量进行检验。从上述数据来看,在0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四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两个因素的影响显著;在01显著性水平上,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学习、业余娱乐生活两个社会功能因素的影响显著。

基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受到他们的负性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婚姻与家庭状况、年龄、自尊状况、居住形式、学习、业余娱乐生活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老年人的年龄越大,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负性情感越多,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婚姻与家庭越幸福,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小;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越强,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学习功能水平越高,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的业余娱乐生活越丰富,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老年人与子女合住或者老年人独居,他们的社区服务需求越大。

五、讨论与建议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是用来考察老年人健康程度的综合指标,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生活适应状况的综合测量,而本调点聚焦于老年人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生活适应状况的考察。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与其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受到他们的年龄、自尊水平、婚姻家庭幸福度、人际交往能力、业余生活丰富程度、居住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方面,部分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与本调查结果有着一些类似的发现。占建华通过对浙江省1 085名60岁以上社区老人的调查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社会支持、婚姻家庭等。[3]徐慧兰的调查表明躯体疾病、兴趣爱好以及不良生活事件(丧偶、离婚、家庭不和)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4]姜维调查发现,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社会交往、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反而低,还发现多数老年人有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5]

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研究方面,多数研究聚焦于老年人的社区助老服务,[6]老年群体照料体系[7]及照料意愿[8]等方面。基于本调查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强烈,而如今社区的为老服务水平或模式未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实践层面上,上海市政府完善了全市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应对率先于全国而至的老龄化社会。在医疗方面,为老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得以完善,如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家庭病床服务,开展老年人社区健康干预;在养老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2010年新增养老病床约1万张,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5个,同时,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加大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力度。[9]可见,当前上海市的为老服务虽然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仍未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等特性,尤其是从生活质量层面上切入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切入关注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需求,也许能利于构建适合于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或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内容。如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居住方式、人际交往倾向等方面,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供给应该趋于个别化、专业化,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回应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因而,结合本次调查数据结论与当前上海市为老服务的现状,为更完善地对上海老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社区服务,本文提出两个建议。

一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为老服务资源,完善为老社区服务的平台建设。首先,重构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家庭作为社区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养老资源,应重构它的地位和角色。社区服务应该依托于老年人的家庭而非仅仅是个人的支持,以满足老人的照顾需求,而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模式也是城市养老社区服务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应积极挖掘及发挥社区内的家庭养老资源。例如,一方面政府构建培训平台以加大对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简单培训,从而有助于家庭内部提升为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以使老人得到较专业的服务,从而让老人生活和身体、心理更健康。其次,利用与盘活社区现有资源。加强社区或共同居住区域的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为老服务资源利用率是发展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老年人对于政府现有提供的服务及一些服务平台并不是非常了解,也并未积极参与其中,这与他们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服务,能提供哪些服务等因素有关。建议对现有服务资源进行全面了解与整合,通过社区传播平台,广泛宣传现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平台。面,要建构以需求为本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为老服务。针对目前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政府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首先,实行按需服务,合理配置社区养老资源。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为老社区服务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例如,对于低龄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实现“老有所乐”是他们最大的需求,社区可以依托老年活动室等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对仍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应鼓励他们开辟第二职业,实现自我价值。此外,对于特殊的老年群体,如残疾老人、患病老人等,要及时关注他们的服务需求,动员各方力量,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其次,提升心理服务水平,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的部分心理功能水平缺失,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高。目前社区中所能提供有关心理健康的服务仍然较少,老年人普遍存在焦虑感、孤独感、无用感等,尤其是独居老人以及缺乏自理能力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上述数据也反映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对最大。此外,一个完整、充实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应由专业照顾人员为主,以提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服务的水平。政府应将专业社会工作者纳入为老社区服务队伍,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与管理,以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来提高他们的同质性水平,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并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的需求。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eb/ol].[20110419]. http:∥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asp?newsid=7892.

[2]华泾镇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华泾镇老龄工作简报:第2期[eb/ol].[20120201].http:∥huajing.gov.cn/webfront_jumin/view_0.aspx?cid=2&id=5087&navindex=0.

[3]占建华,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3,11(2):145—147.

[4]徐慧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60—162.

[5]姜维,林天海,李敏,等.广州市海珠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广东医学,2007,28(7):141—142.

[6]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j].人口研究,2002,26(2):44—48.

[7]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14(3):78—8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案范文6

各区(市)卫生计生局,委直有关医疗卫生单位,枣矿集团生活卫生管理中心:

2017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一起来聊聊抑郁症”,旨在促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寻求并获得帮助。国家卫计委根据我国抑郁症识别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的现实,同时为贯彻落实年初中央综治委等21个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将今年我国“世界卫生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共同面对抑郁 共促心理健康”,要求各地围绕宣传主题,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倡导社会平等对待、关心关怀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指导群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向广大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服务的知晓率。为做好我市“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共同面对抑郁 共促心理健康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专题节目制作

xx市精神卫生中心与xx广播电视台“专家坐诊”栏目合作,以“共同面对抑郁 共促心理健康” 为主题制作一期专题节目,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二)开展心理卫生进校园活动

1、活动时间和地点:

4月6日(下午) xx学院

4月7日(下午) xx职业技术学院

2、参加人员: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

3、活动内容:在学校广场摆放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宣传有关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方面精神卫生知识,设置咨询台,解答同学们的提问;召集学校的心理老师、辅导员进行座谈,就经常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等问题进行交流;针对在校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并与学生互动交流;选派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为有需求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

(三)集中宣传活动

市立医院、北中医xx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口腔医院、枣矿集团中心医院、薛城区人民医院、薛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薛城区周营镇精神病院等单位于4月7日上午9:00在薛城区临山公园广场(临山路)开展集中宣传并进行义诊活动。各单位均要设立宣传咨询站,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口号,发放宣传材料,组织有关专家携带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诊查设备进行咨询、义诊。宣传咨询站名称统一为:XX单位“世界卫生日”宣传咨询站,有关宣传资料由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提供。

(四)阵地宣传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单位网站、电子屏、宣传栏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各区(市)要主动联系当地新闻媒体,组织区(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共同面对抑郁 共促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设置宣传专栏,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条幅;在人员密集处设立宣传咨询站,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口号,发放宣传材料。

(五)工作总结

系列宣传活动结束后,各区(市)卫生计生局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于4月21日前,以区(市)为单位将宣传活动工作总结电子版报市卫计委宣传科与疾控科。

联系人:张xx

孟丽娟 xx

邮箱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