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1

摘要:绿道是乡村旅游体系中独特的生态走廊,具有多重功效。从国内外绿道建设的现状分析,还存在相应的提升空间,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以变革,促进生态环境优化。

关键词:绿道系统;乡村旅游;探索实践

在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中,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绿道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这也是近郊都市休闲产业与旅游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一、绿道的发展溯源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1959年,并被威廉﹒怀特所引用。于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委员会的官方首次认可绿道的概念。从词源上讲,绿道(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绿道(greenway)的概念也可分为两部分,自然存在的境物是“green”的意思,如河岸,湖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环境要素;“way”的意思是通道,包括自行车道,廊道,游步道等。合起来的是一种自然景观走廊,并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是用来连接人与自然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

一般而言,绿道通常都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为人类进入自然,进行休闲游憩活动提供开敞空间,二是促进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关于绿道的国际研究成果

《美国的绿道》(GreenwaysforAmerica)中查理斯.莱托认为:绿道是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如:自然保护地、历史古迹、连接公园、名胜区等,它可能沿着溪谷、河滨等风景道路、自然走廊等的人工走廊。

法伯斯是著名的美国麻省大学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系的教授,他认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通道以及有生态意义的廊道才是绿道的定义。

杰克·埃亨是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景观建筑学系教授,他认为:绿道具有文化、生态、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是经过规划、管理、设计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2000年,关于绿道欧洲绿道联合会作了以下界定:①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②已被开发成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或以游憩为目的交通线路;③曾经作为交通线路,但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如骑自行车、徒步、滑雪、轮滑、骑马以及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等。

汤姆特纳作为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他则认为绿道具有环境意义,在环境角度,绿道就是一种好的道路。

(三)中国的实践基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文件中提出:在绿道建设总体上,应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依托,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以沿线绿化为网络,如河渠、铁路、公路、堤坝等,发展有效的国土绿化战略。为了达到改善沿线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保护河渠、铁路、公路、堤坝等,一方面,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能够全面推进全国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改善和优化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国内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应该对绿色通道建设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实现祖国山川秀美的重要意义。

二、绿道的多元化功能

(一)生态维护功能

绿道系统最突出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涵养水源,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维护了生态的平衡;绿道保护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生物的发展;绿道减轻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保护了自然景观;绿道为动物运动提供了通道,有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现代旅游强调的是生态旅游,而绿道系统强调的是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绿道系统的完善将更好的促进生态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健康休闲度假功能

绿道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条件,使更多的游客可以进入绿道进行休闲娱乐观光,特别是参加绿道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自行车等,为游客提供轻松自在,放松心情的空间,缓解压力,提供轻松舒适的环境,让游客保持健康的身体。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功能

绿道范围涵盖城市和乡村,能够大幅度提高城乡统筹的进度,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功能。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绿道系统建设处于领先的国家,绿道能促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尤其是落后乡村的经济发展,使得更多的游客进入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社会教育功能

绿道的发展促进了游客数量的扩大,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人们对于绿道的认识以及生态环境的感悟开始提升,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农民也学会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绿道建设将城市文明带入乡村,农民的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将会大幅度提升,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绿道未来发展的思考

尽管绿道为生态环境维护、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未来我国绿道建设需要在原有的多元功能基础之上,重点突出“产业融合与联接”的作用。以成都绿道为例,整合都市周边乡村鲜花,田园、果园菜园等农业产业基地,串连了农家乐餐馆、驿站,小卖店等服务企业。通过环境和设施的改造,绿道建设提升了乡村居民居住的适宜性,促进周边区域新型人居社区的形成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绿道建设引客上门,实现乡村产业资源与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

总之,绿道将沿岸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等分散的旅游资源融入其中,并连接成网。通过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元素,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徐文辉.生态浙江绿道建设的战略设想[J].中国城市林业,2004(6).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2

今天,全省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旅游村工作现场会议在安康召开了。这个会之所以放在安康开,一方面是因为安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得富有成效,特点突出;另一方面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在这里开会,我们可以切身感受这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交流抓乡村旅游的经验体会。刚才,安康、宝鸡、延安三市就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建设厅领导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宪民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与旅游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及要求,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能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有的地方农民还可以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通过人流带动了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的许多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五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纷纷成立各种协会,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的带动系数最大,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总理特别指出:“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推动城镇居民下乡消费,而且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提升国内消费的总体水平。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带来对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新的需求,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形成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二是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乡村旅游市场,既有少年儿童的乡村科普教育、青年人的农事体验与乡村娱乐,又有中年人的娱乐与身心放松、老年人的健身疗养和休闲以及外国人的观光游览和民俗体验。从过去“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的统计情况看,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为出游目的地的约占70%,无论是从地域面积还是从旅游市场群体的广泛性来讲,乡村旅游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旅游客源市场总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有相应的产品供给支撑,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产品,更多的则是集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我省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尊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还不乏差异。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或是依托农家乐、一村一品形成的一地一色的农业及生态条件开展的旅游活动;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生态化”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紧紧围绕发挥农村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增加农民就业、增 加农民收入来进行。强调这一点,是针对目前低档次“农家乐”遍地开花的现象,许多“农家乐”只能提供吃喝、打麻将等简单的服务,除了价格低廉以外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乡村旅游的色彩,虽然也有其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它根本不是乡村旅游的代表和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四个特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征,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等,无不体现出乡村性。参与性是指能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休闲性,无论是游客在乡村的游憩、娱乐、采摘、农作、垂钓、烧烤、食宿,还是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山庄避暑、避寒,都能够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养身的效果。自然性是指乡村旅游的设施和环境自然,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环境的营造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游客的行为也轻松自然,提高了旅游的质量。

第三,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国家旅游局推荐了10种发展模式,分别是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应该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乡村旅游都有其市场需求。如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重点开发以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为资源特征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开始走上集观光、度假、体验、环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与景区、都市并列的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一些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村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活动,逐渐开办一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旅游活动,吸引城里游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休闲旅游需求日益强烈,一些注重亲身体验的“乡村农事游”、注重环境保护和融入自然的“乡村生态游”、注重绿色食品消费和乡村疗养的“乡村健康游”、注重农业科技教育的“乡村科教游”等逐渐兴起,国内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向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方向发展。

第四,要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各式各样,有学者总结了:村民独立发展、“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村委+村民”、“政府+旅行社+农民协会+村民”、“外来企业经营”、“外来企业+农民协会+村民”等六种模式。不论什么模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农民、市场、资金、管理这些基本要素,离不开农村特色。具体采用什么模式,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五,旅游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把农村资源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作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村,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抓旅游村建设应该大致有个标准,我认为,旅游村建设要坚持五化理念,就是“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以此来指导旅游村建设。

三、紧扣乡村旅游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需要我们在以下8个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工作。

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乡村旅游涉及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涉及面广,事无巨细,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遇到问题时无人管理或互相推诿,许多不科学的开发行为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的收益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而,如何准确处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方面。目前有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乡村旅游应该保持的“乡村性”,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等趋向。有的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往往简单认为,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就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旅游基础、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总的来说是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条件差,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在乡村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目前,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无力进行市场开拓,加之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乡村旅游市场管理方面。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产品与效益方面。目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雷同,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参与性不足,难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四、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明确责任。全省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工作当中,要切实履行好战略制订、整体谋划、统一规划、打造品牌、积极动员、分工合作的职责。具体来说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深化对乡村旅游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发展环境,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好发展战略;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好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统一编制好本地的乡村旅游规划;三是要抓好群众发动工作与管理协调工作。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能,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旅游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扶持工作,充分利用好当前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中的实际困难。要针对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等各种有效举措,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提高水平、提升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要抓规划。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农民自发阶段,存在着小、散、乱等问题,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和科学的发展依据。一定要贯彻“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规划编制,健全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手抓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按规划要求促进村镇改造,建设宜居宜游村庄。同时,要抓跟踪,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修订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要从“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角度去审视,要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方便游客的角度,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的旅游产业链。

三要抓融资,抓项目。一是争取国家扶持。抓住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民生事业大幅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三是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当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等个体投资者积极投资当地的乡村旅游;四是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者向乡村景区、乡村度假村等投资。

四要抓营销,树立形象。在鼓励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自我营销的同时,各级政府应着重在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整体形象营销上下功夫,为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一是多点结合抓宣传。各级宣传、文化、新闻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二是组织策划抓促销。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帮助设计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三是抓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积极培育开发一批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提升本地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

五要抓环境保障。一是制定标准。要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按照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提出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制定行业的地方标准,对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交通、住宿条件、餐馆、乡村娱乐、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等提出明确标准要求。二是规范市 场。公安、工商、旅游、物价、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餐饮、运输、商贸、住宿、卫生等进行检查。三是基层组织建设。要促进乡村旅游协会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让更多农民受益。四是监控监管。借鉴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建设监控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的指标体系。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间艺术;苗族;消费文化;文化变迁

【作 者】吴晓,吉首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189-005

The Presence and Deformation of Folk Ar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Tourism

――Base on the case of Dehang in Xiangxi

WuXiao

Abstract: The rural tourism has an impact on ethnic villages, particular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t makes the folk art from the invisible state of living folk scene into tourist attractions, changing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form, becoming the tourism products or tourist attractions. At the Miao village of Dehang, the folk art is based on Miao histor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rated and existed in the village life, and has distinct local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Subjected to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the local knowledge features of folk art have been regarded as special resources. The folk art has been remodeling into the tourism products that originally as a festive ceremony of the Miao villager. The stage performance is the main form of this consumption. This mak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ce of Miao traditional folk arts is in the state of multi-cultural, such a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ontinuity and evolution.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Folk art; Miao; Consumer culture; Cultural change

引 言

19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这样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于中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中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村寨,更是成了现代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往往成了现代乡村旅游的典型之地。对于游客而言,之所以热衷于“乡村”,“可以从多种角度对这一旅游现象进行诠释:游客在乡村旅游可以与传统和自然保持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享受宁静祥和的氛围,到大自然‘氧吧’获得身心的快乐与健康。也可以是对都市喧嚣、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淡薄与疏离的一种暂时的逃避。也可以是到乡下去体验和体会一种‘怀旧’的感觉,毕竟‘乡下’可以成为人们记忆中与‘过去’联系在一起的场景。”①应该说,乡村旅游的兴起,是多种文化力量的召唤结果,除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游客之外,政府的政策调控、开发商的投资参与等等,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方能实现。

就本文所具体考察的湘西德夯苗寨而言,其从自然村落渐变为现在的旅游景观地,同样是一个受多重文化召唤机制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过程。“德夯”系一苗语音译,意指“美丽的峡谷”,作为自然村落名,指的是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的一个峡谷深处的自然村落。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悬崖如削,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惊险壮观的断崖和石壁,溪河交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现有人口500多人,全部是苗族。长期以来,该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故而很少被外人知晓,一直处于所谓封闭、沉默的状态中。然而,也正是因其惊险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特独的地理风貌,故而在国内兴起旅游消费之初,该自然村落被湘西州政府于1987年开发为旅游区。199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确立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自1987年被政府正式开发成旅游地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德夯一直是以其无与伦比的地理自然风景作为旅游卖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发展,单一自然风景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于是,“民族文化转向”成了另一条有效的开发之源。恰巧,居住在德夯的100多户人家,全部都是苗族。他们讲苗语、穿苗衣、过苗节、习苗俗,有着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这一切为将德夯建构成“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92年,在政府、开发商和地方文人的多方作用下,在德夯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表演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这曾经一度成为德夯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它主要以展演苗鼓、苗歌和苗族生活习俗等苗族传统艺术文化为主要节目内容,以苗鼓表演为主打项目,以营造湘西苗族文化的神秘性、原始性和怪异性为主要风格,以原生态为主要卖点。2002年,组建了一个含有80多人的演出团队,除每天的例行演出外,并推出了一般只在周末演出的苗族民间艺术主题晚会。这样,湘西德夯苗寨就从一个自然居住村落逐渐演变为自然风景旅游地,再到“苗族民俗文化风情园”,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个集自然村落、自然景区和民间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典型的乡村旅游地。

一、民间艺术的在场

德夯苗族民间艺术在旅游场景中的出场,是以旅游景观的属性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沿着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这样一条路径展开的。

在德夯景区入口处,每当有旅游团队入门时,便有欢迎仪式,即苗鼓表演。入门后至景区中心地带的沿途,陈列了大小不一的各种苗鼓。在停车场旁,有一苗族艺术展演大厅,这里是以苗族歌舞形式举行欢迎仪式的地方。一般表演的节目内容是:苗鼓、苗歌、苗舞、苗族恋爱习俗、苗族芦笙、苗族求雨习俗、苗族竹竿舞,外加一些邀请旅游者参与互动的游戏性节目。

而民间艺术最集中的出场是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这台名为《山风鼓韵》的主题晚会是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后,于200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首次推出的。它由湘西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州政府、州旅游局、吉首市政府、德夯旅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等多家单位联袂打造而成。在各种媒体广告中被称为大型原生态苗族跳歌晚会,号称原汁原味、震撼人心。按照现代舞台叙事模式,《山风鼓韵》共分为序曲、山风、鼓韵和尾声四个章节,共12个节目,演出时间90分钟。除后勤、后台工作人员外,直接参加演出人员共68人,演出场地在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圆形跳歌场。

为了表示对尊贵客人(往往是领导或者是承包晚会的出资者)的欢迎和尊重,晚会开始前,要在圆形跳歌场的东门口进行拦门酒仪式。拦门酒欢迎仪式场面非常热闹。24人敲响8面苗鼓,4人舞狮子、4人吹夹马号、4人吹唢呐、众人吹芦笙,热闹非凡。同时,12个苗家姑娘横排站在门口,唱敬酒歌。等待来客对上歌,喝完酒,方可入内。待客人坐好,晚会正式开始。序曲《追远祭祖》是一个有关苗族遥远历史和祭奠祖先的历史故事。在近10分钟的演出中,通过叙述苗族历史发展和迁徙情况,展演出苗鼓、夹马号、牛角号、苗族地炮、各地域苗族服饰、各地域苗族典型乐器以及各地域苗族舞蹈等内容。第二部分《山风》由5个节目组成。(1)苗岭叠翠。这是综合苗族音乐、苗族舞蹈一起展演有关苗族生活日益变得美好起来的抒情故事。(2)鼓王献艺。演出由苗族八合拳改编的《八合鼓》、描写苗族姑娘勤劳热情的《玛汝苗鼓》、古朴粗犷的《反排木鼓》。(3)投草标。这是苗族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是一种恋爱习俗。(4)苗族盘歌。这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习俗。即用互相对歌的方式来进行谈情说爱。(5)边边场。主持人会特别强调“赶边边场”是湘西苗区盛行的一种原始、纯朴恋爱方式的遗风。苗族的赶场集市或节日习俗、苗族银饰、苗族人的山歌做媒恋爱方式等各种习俗都得到全部展示。第三部分《鼓韵》由6个节目组成。(1)少儿花鼓。由15个男女一起敲击5面大鼓。主要展示的是苗家少儿对鼓的热爱和熟练。(2)拜火神。这是有关苗族民间信仰的节目。以舞蹈、乐器和音乐的方式,主要展演出湘西德夯苗族对于火的崇拜习俗及其特征。(3)椎牛。一种有关苗族信仰和历史的展演。由两人披上仿真的牛皮扮成水牛,一群苗族男子将牛杀死,苗巫主持分牛、祭奠,将苗族这一神秘的信仰文化比较形象完整地展演出来。(4)接龙。这是流行于湘西等地苗族的盼龙降雨风俗习惯。该节目表演前,主持人还特别介绍了苗族接龙习俗的由来。(5)巫傩绝技。展演的是苗族巫傩吃瓷碗、吃碳火的绝技和踩火犁表演。(6)苗鼓神韵。尾声《都乐狂欢》是游客参与,围绕圆形跳歌场中央的篝火一起跳起拉手舞。

整个民间艺术表演晚会,凭借巨多苗族文化符号的堆积,构成了德夯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或者说旅游景观样式。德夯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符号被加以重新组合和拼装,形成一个旅游景观,供游客消费。“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记号与影象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像世界之间的差别。”②这就是说,即便充斥于德夯展演文本中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它也能获得消费社会中旅游者的青睐。游客通过观赏该晚会,能够在短时段内,就可以对苗族的主要文化做出了解。同时,这样一种景观化的民间艺术具有文化共享的大众性质,对于旅游者来说具有欣赏和接受的可能性。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变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就作为村落空间的德夯和德夯传统民间艺术而言,两者构成了语境与文本的关系。 “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元的村落,不仅仅是作为乡民艺术的生活空间而存在,而且给予乡民艺术一个结构意义的背景。”③也就是说,德夯苗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边界的地方性知识,它是作为德夯苗族生活样式或隐或显地存活于苗族民众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而显示出它的族群性、地域性、历史性、娱乐性和仪式性等文化属性。传统民间艺术在嬗变为旅游景观之时,发生了诸多要素的形变。

1.文化语境的变更。德夯苗寨从自然村落演变为乡村旅游景地,相应的,它从承担人居现实日常生活的自然村落转换成担当旅游展示的人工舞台。这是一个两种不同文化世界的转换,是一个从熟悉的传统乡土世界到陌生的现代消费世界的变迁,也是一个从自我内在的生活世界到“他者”外显的表演世界的置换。这种性质转换“既导致了全球各种身份的混杂,也引导了它们的再发明和再生。”④将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引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即从村落日常生活语境过渡到现代旅游消费文化语境。这是一种多种文化性状共生的混杂体文化语境。原本属于德夯的自然、历史、居住、生活等文化,外地的苗族文化,外来的传统文化,外来的现代文化甚至是当代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样式,都共同构筑起德夯传统民间艺术的新的文化语境,并成为其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2.存显方式的变异。德夯传统民间艺术,其存显方式主要是以生活样式的方式隐性或显性地存活于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是自然而然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特定的时令性、节律性和仪式性特征。而在德夯苗寨被开发为乡村旅游地以来,就意味着多了一种新的可能,即舞台化的景观表演方式。舞台化景观表演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消费途径,主要是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各种艺术符号进行集中、加工、整合和包装,打破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局限,随时进行舞台形式的表演。依赖于音响、舞蹈的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苗族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得以形象化展演。作为景观化存显的民间艺术,主要是诉诸旅游地标志性项目建设的需要而被建构的。“现代旅游是建立旅游标示物的一项工程,它是游客之所以到那一特定的景点去旅游的一个巨大的吸引力。”⑤德夯苗寨就是以苗族传统艺术的新型显现作为其旅游标示物的。

这样一种新型的显现方式,是建立在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引渡至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经过一定的加工,或者改编,从而将苗族传统艺术进行一番全新样式的舞台化展演。作为超越特定地域经验旨在跨文化经验对话的展演,它是不同于艺术传统状态的定位于文化内部的体验和意会,展演的根本特征是指向文化跨界的表意实践行为,它是内部主体对外进行文化展示的文化行为。然而,它并没有否定和拒绝艺术的传统性和传统状态,它只是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状态相并行的另一种新的存显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展演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在遭遇来自全球化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冲击时的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种调适的结果使得苗族传统艺术的存显状态从传统的“自我”走向展演的“自我―他者”。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格局。后者是对前者的时空突破和拓展,意味着苗族传统艺术无论是在存显时空方面,还是在存显方式方面,都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

3.审美特质的变迁。作为自然村落中的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其审美特质主要源自村落日常文化体系,主要表现为审美蕴含的地域性和审美体验的场域性,着重凸显了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边界的不可逾越性。它自始至终都是在德夯苗寨这个既定文化空间中发生和运行。而当德夯成为乡村旅游景观地之后,其审美特质开始跨越文化边界,成为一种大众性、消费性和娱乐性文化产品。如同当下消费社会中众多大众文化一样,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这种被文化产品的出现和被接受,它的文化表征意义以及它对德夯苗族文化的深远影响,绝非简单之事。可以说,这是属于一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文化事件。它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塑造而成的,在其生产、展示、接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关系聚集在一起。具有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所言的“景观”(spectacle)意义,它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特定社会经济构成的意义与记录,同时也是我们被卷入其中的历史运动。”⑥这就是说,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在乡村旅游的文化空间中,已然从苗族民众的“生活样式”演化为供其他人观看欣赏的文化景观。它同当代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畅销书、游乐园等各种大众性的文化形式一道成为文化工业产品,成为令人目不暇接的娱乐文化产品,不断刺激和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求。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苗族传统艺术原本具有的消遣功能之“娱乐”与乡村旅游语境中所言的“娱乐化”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属性,并且只在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才能有效发挥娱乐功能,娱乐性质具有鲜明的文化界限,即只有苗族文化持有者才能真切体验享受其娱乐特质。而乡村旅游文化语境中的苗族民间艺术的“娱乐化”,却是一种基于旅游消费文化逻辑而对苗族艺术人为操作的市场化文化事件,它以景观化和舞台化的方式打破其原本具有的独特地域疆界以实现文化共享,消解其固有的神圣性和隐私性以拉近与大众市场的距离,剥离其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内在关联并进行消费意识的随意重组,以符号能指爆炸途径制造出符号意识幻觉形态从而让消费者获得意念满足。所以,“娱乐化”了的苗族传统艺术是一种丧失意义的形式组合,是能指大胜利后诞生的供他者进行审美想象的符号外壳。正如有人在对比传统精英文化与现代传媒文化的异同时所言,“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与过程并未改变,只是由于原材料的不同,而使产品的属性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异。”⑦这对于理解民间艺术在不同情境中的娱乐属性之异同同样有启发意义。

不难看出,德夯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变,主要是受现代乡村旅游消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现展。这种现展从显现方式和审美特质方面凸显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另一种文化品格。这种现展,无论是对苗族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还是对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重塑,它都可以视为是传统民间艺术于新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调适性的变迁结果,是一种对已经改变了的文化语境的尝试性适应。

三、结 语

地方经济发展之旨归,使德夯苗寨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从而使得德夯苗寨的空间意义发生变化,相应地,对其拥有的传统民间艺术也产生了变迁性影响,并且,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变迁还将会随着德夯旅游规模的发展继续不断地运动。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一方面继续以生活样式的形态存活于德夯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为适应新出现的旅游消费文化语境的逻辑特征,表现出以舞台化景观表演方式供他人欣赏这样一种灵活的调适性变迁样式。这不仅显示出苗族传统民间艺术从文化形式转换至经济资本的强烈可塑性,而且也表征了苗族传统民间艺术灵活的适应性。

应该说,以乡村旅游开发作为改善经济水平的措施,这是当前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直观上,这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其实质是一个涉及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问题。毫无疑问,旅游开发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并得以不断的展现。”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如何在旅游开发这个新的话语空间中有效传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内在文化因素,能否分别从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核两种视角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做出不同的实践和理论批评,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文化实践还是一种美学理念建构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等等,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多种话语并存的当下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⑤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77页,第190页。

②[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③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④[英]奈杰尔•拉波特等:《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鲍雯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⑥[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互动

我国不同的乡村在生产习惯、风俗生活、历史文化背景、村民构成及素质、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存在着独有的特点和规律。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地探索农村的发展规律,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能够确保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两者实现良性的协调和互动发展。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其能够对农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加快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步伐,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有效转变,最终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能够加快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得以极大提升,充分地挖掘现有土地的价值,将良好的经济基础创造出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再次,可以对乡村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全面地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和村容村貌,不断地完善农村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变得更加开放,加快人才、信息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最后,对于农村村民而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村民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旅游业的投资和经营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农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够对农民的民主能力和民主意识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1]。

二、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的若干模式

(一)“小康新村型”新农村:这种模式基本上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依托的农村必须要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等特点,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新”。采用该模式的农村在各种配套设施、产业设施、生态环境、道路、街巷、住宅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新的变化,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市化等方面属于一种典范模式。

(二)“旅游小城镇型”新农村:这种模式经常处于旅游风景区周围或者自然风景旅游资源附近,而且与风景区之间具有比较便捷的交通。“旅游小城镇型”新农村在将相应的配套服务和旅游交通服务提供出来的同时,还要将景区以及信息、娱乐、购物等相关的旅游产业要素建立起来,创新发展旅游业,将新型的旅游村镇形成,同时对自然风景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大力开发[2]。

(三)“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这种模式主要指的是城郊型新农村,其在与各大中小城市靠近的农村非常普遍,其基础就是农民的生产生活、乡村文化以及乡村生态景观,在开展旅游旅游活动的时候主要是以家庭作为具体的接待单位。农民通过自家院落依托的各种自然景点和田园风光等将市民吸引过来,使广大的游客寻找农家田园的乐趣,对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的农村风光进行体验。

三、绥阳县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绥阳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绥阳县在乡村旅游方面并没有形成知名度大的旅游产品品牌,其旅游资源具有分布零散的问题,由于很多旅游资源在村庄附近散播,再加上具有较差的交通条件,因此具有较低的开发程度,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尚未被开发,没有受到外人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绥阳县乡村旅游在人才方面也比较缺乏,很多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了外出经商和打工,因此绥阳县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人才的流失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但是,在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的基础上,绥阳县不断的引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投入,因此形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联动发展战略,利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和政府引导的旅游发展模式,这是绥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由之路。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绥阳县旅游发展模式

以目前绥阳县的旅游发展水平为根据,将绥阳县的旅游发展划分为起步期、广泛参与期,发展壮大期以及发展成熟期等四个阶段。

1、绥阳县乡村旅游在起步期的发展模式:现阶段绥阳县旅游仍然处于开发雏形状态,在旅游产品方面缺乏亮点,具有较小的规模,而且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因此其市场吸引力非常小,并进一步导致绥阳县发展旅游的资金匮乏,再加上农民具有较低的收入水平,因此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3]。在这种情况下绥阳县政府必须要认真地做好乡村旅游开拓者的工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将对乡村旅游的工作内容进行规范以及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首先,要对绥阳县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论证,有效地控制旅游开发的风险;其次,要将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出来;最后,要不断地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将当地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出来。

2、绥阳县乡村旅游在广泛参与期的发展模式:绥阳县乡村旅游在该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旅客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具备了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吸引力。在这一阶段,要立足于家庭分散生产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组织农户,以平等互利为主要原则,对农产品的加工和产销进行大力发展,有机地结合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要在旅游组织、农产品生产、农家乐等各方面积极地联合农户,将多形式、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对农民旅游合作区进行大力发展。首先,要形成由农民自我管理的旅游协会,使农民自主的监督、管理、开发乡村旅游。其次,要大力的挖掘和整理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艺术团体[4]。

3、绥阳县乡村旅游在发展壮大期的发展模式:在该阶段旅游企业会注意到绥阳县的旅游商业机会,开始投资乡村旅游。而为了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以及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企业这时候希望能够享有旅游经营所有权。首先,要利用市场运作和经营权转让的方式开发和建设景区;其次,农户与旅游企业之间要通过契约合作的方式对富余的劳动力和农户资产进行整合;再次,要利用多种方式大力发展旅游,其中包括农户+农户模式、村办企业开发模式、整体租赁模式、村寨+公司+业户模式、公司+业户模式等[5]。

4、绥阳县乡村旅游在发展成熟期的发展模式:在该阶段绥阳县的旅游业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互助、旅农结合和商农融合,具有了明显的村寨特色化。这时候就应该采用多中心协同治理型模式发展旅游业,业就是要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进来,将单一中心发展的模式打破,积极地构建社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在具体的旅游发展中要采用多主体的治理模式,以不同的旅游业态、不同的旅游产品、不同的地理区域等为根据,选择多种经营主体和多种合作方式,利用互相补充、协作生产的方式,全面地强化旅游服务的有效供给,最终能够确保当地农民和经营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促进农村建设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中全面的纳入了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大趋势相适应,并且充分的迎合了新的城乡居民消费理念。在这一背景下,绥阳县要积极地探索当地的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发展模式,大力地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全面地推动当地农村的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黄顺红,王素玲.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3]朱S,叶新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2015(02).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5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

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

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

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

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

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

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

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三结语

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6

乡村旅游的诞生以及手工艺旅游产品的现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欠缺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摸索,所以一些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是非常关注的一大问题,一些旅游产品设计中图案、色彩的选用、材质的提取与表现手法等都不够完美,许多旅游纪念品没有文化内涵,市场上雷同现象非常严重。如何设计好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如何通过好的乡村旅游纪念品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变成了迫切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去一部分现代机械化产品以外,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是旅游产品采用的主要形式,但不容乐观的是,传统手工艺要么以艺术品的形式高高在上,无法融入以消费商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中;要么被粗制滥造,失去工艺原本应有的艺术美感。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商业结合,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成为大势所趋。

以漆艺为例,分析研究手工艺中适宜手工量产的技法语言

以漆艺术为例,漆艺在我国拥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历经千年,有过鼎盛时期,有过衰落时期,虽然漆艺术在汉代以后就逐渐脱离了它的实用功能,但令人惊赞的是它没有像一些工艺形式一样没落而消失,反而一直吸收着中国各个时期的美学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美学道路,转化成艺术水准越来越精微的供贵族阶层享用的工艺品,从此一直走在中国艺术的顶层,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形式之一。

我国有不少地方用漆艺作为旅游产品,但遗憾的是我们能看到的几乎都是粗劣的“涂漆”产品而已,漆艺的精髓并没有呈现出来。漆艺由于它繁复的制作工艺,一般都精雕细琢成艺术品而很难成为批量化和标准化的产品,这成为制约中国目前手工艺旅游产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何让漆艺在旅游产品中既饱有手工技艺的美感又能量产成为广泛销售的产品,成为漆艺与旅游产品结合的关键。本文认为提炼选取适宜手工量产的技法语言至关重要。如“镶嵌技法”(将各种硬质材料用漆镶嵌在器物表面),很多材料都可以作为漆艺的镶嵌材料,传统工艺里面有“百宝嵌”工艺,用红宝石、绿松石、象牙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这些名贵宝石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显示材料的质感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彰显拥有者的财富。所以针对这种技法我们尽量从美学出发,挑选一些平价的材料,如蛋壳、金属片、螺钿、彩色玻璃等材料都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时降低了产品成本成为适宜量产的基础技法;再如“变涂技法”,这种技法始于唐朝,兴于宋朝,是填漆技法的一种,变涂技法大都需要研磨,根据起样肌理的千变万化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纹理变化,它要一层一层的涂上不同色彩的漆,然后再研磨出来,产生如犀皮一样随意又有规律的肌理纹样,由于独特的漆艺研磨工艺特征,现在被看成漆艺的代表性技法之一,变涂技法看似程序繁复但也同样适宜量产,这种技法可以一次性生产一大批产品,所以虽然周期较长,但产量高;还有“漆绘技法”,我国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达到漆绘的顶峰,常用的漆绘技法就是直接将漆液过滤后在器物上作画。这种技法一方面凸显漆质的温厚之感,一方面强调精湛的手工绘制,现在各地的漆旅游产品大都采用漆绘的技法,但普遍出现这两种问题:一是漆液质量不过关,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产品采用化学漆为绘制材料,这种技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体现漆材料质地温润敦厚的美感,漆材的选择成为这一技法重点,漆温厚的天然质感是漆艺旅游品开发必须要予以尊重的前提,现在看到的很多漆绘旅游产品粗制滥造就是忽视了漆质的质地美,如果不珍视这种传统材料所产生的美学价值,那是无论如何也体现不出漆艺的美感来。所以这一技法必须具备上等的漆液,讲究的滤漆程序才能保证漆绘的精美呈现,另外,熟练高超的画工和强烈文化特征的图案符号也是漆绘技法的艺术保证。现在看到市面上的产品中很多都还在沿用汉朝时期的云雷纹,卷草纹等传统图案,而几乎找不到能代表当代文化艺术和生活的图案符号在旅游产品上出现,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根据各地的情况去创造发展。

手工艺旅游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找到适合量产的技法是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的物质技术保证,而设立手工艺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让产品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保证。这个问题比技法问题更难解决,现在很多手工艺旅游产品的随意性很强,这样的随意性既是手工艺的特点也是将其产品化的缺点。既然是手工艺,每个产品必然带有手工制作的痕迹,那就跟机械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不一样,如果我们剥夺了手工性那就不能称其为手工艺旅游产品而变成一般性工业产品,既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也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本文认为可以分三个大方向来思考这个问题:一类是全手工工艺旅游产品,它是艺人精雕细磨的作品,更趋于艺术品,它的质量评定标准也应以艺术的眼光来评判,这一类是手工艺旅游产品的高端产品,在整个手工旅游产品中起着艺术与技术引领的作用;第二类是半手工工艺旅游产品,它是半机械半人工制成,手工艺旅游产品的主流应该是这一类型。这一类型产品其造型可模具化,由工业产品制作,而在外部可见部分采用手工制作,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价格又保留了手工艺品的基本艺术形态还缩短了生产周期,必然会更适合旅游市场的消费。这类半手工产品又可主要根据这两部分来制定标准:(1)手工部分的可以根据①手工制作者表现出的手艺技法的熟练程度,以漆为例,如漆绘画工的细腻流畅程度、髹漆的厚薄均匀、髹漆的厚度等,②.用于产品制作的原材料的价值,比如漆就分大漆、腰果漆和化学漆,大漆的漆质感最强,价格最贵,当然价格也就最高。(2)机械化生产部分,相比手工部分,这部分已经具备成熟的商业体系标准,完全可以直接借用。分析这些因素就可以具体化而制定出产品标准。

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在农业时代诞生的手工艺和在工业时代产生的旅游产品如何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生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第三类产品除了坚守古老的手工艺传统以外,与当今高科技的结合扩大手工艺的外延也是大势所趋。最近几年有一些奢侈品牌将漆绘中的顶级工艺“P绘”技法与高端工业产品结合,如爱马仕的手表、“Vertu”手机,鼠标、电脑、汽车方向盘等成功结合的案例都说明传统工艺可以成功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另外,还可以试验性的导入现代产品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产生更多适宜现代节奏的产品。

结论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艺术和文明的隗宝,我们珍爱它、继承它,也要发展它。不能让这些传统技艺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观赏记忆,而恰当的利用乡村旅游产品可以让它们从市场的角度得到延续和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如漆艺一样,有很强的工艺性和传统面貌而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许多手工艺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令人痛惜。以漆艺为例,找到适合手工量产的技法和建立手工艺旅游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坚守传统和改变传统两者相结合,顺遂时代的发展,不仅让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中更好地生存和拓展,也要开拓手工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因为只有发展才是对传统手工艺最好的保护。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